🌓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2、(卷六)四空定(四无色定)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台北新店

二○一一年二月十三日

我们今天介绍“四无色定”。为什么叫做“无色定”呢?因为它是依无色法而有,所以称为无色定。

前面所说的四禅它是依色法而有,所以就称为色界四禅。为什么前面称为四禅这个“禅”,而现在要称为“定”呢?因为前面色界已经有了禅的名称,所以就不再重复立禅;第二个理由,就是四无色定它本身是没有支林的,前面我们说过“支林”就是禅定的意思,那既然现在无色定没有支林,就不能够叫“禅”的名称,所以就是为什么称为四无色定,用这个“定”的名称的原因在这里。

另外,四无色定又可以叫做“四空定”,因为它没有形体,没有质碍,就好像虚空一样,所以它另外一个名称就称为四空定。

还可以叫做“四空定处”,这是以它的所观境的处所来命名的。譬如第一个,它是以虚空作为所观境的处所,所以就称为“空处定”;第二个,是以心识作为所观的处所,就称为“识处定”;第三个,是以无所有处这个“无所有”为它所观的处所,所以就称为“无所有处定”;第四个,是以非有想非无想为所观境的处所,以这个所观境为处所,所以就称为“非有想非无想处定”。

所以我们就知道四无色定有这些名称,然后它是怎么来的。

既然要入无色定,当然就要先把色法灭了,才可以入无色定。首先我们要知道色法有哪些呢?我们眼根所相对的色尘它是可以被看见的,然后有相对的,所以我们就知道色尘是称为“可见有对色”。

耳根所相对的声尘,鼻根所相对的香尘,舌根所相对的味尘,身根所相对的触尘,这个声、香、味、触它是看不见的,可是又有相对,所以这四尘我们就称为“不可见有对色”。

另外,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它是属于哪一类呢?我们现在所谓的五根,不是指我们看得见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还有身体,不是,而是指它有见闻觉知功能的这个胜义根(我们看得见的五官它是属于浮尘根),既然是胜义根,它就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有相对的,因为它要依五尘境界来引发,所以这个五根也把它列在“不可见有对色”。

另外还有一种色法,它既看不见,也没有相对,也没有办法表示出来,我们就称为“不可见无对色”,或者是“无表色”,它就是所谓的法尘。

那我们就知道一切色法包括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就是可见有对色,就是色尘;第二类、不可见有对色,就是声、香、味、触这四尘和五根;第三类就是不可见无对色,也称为无表色,就是法尘。

那要怎么把这色法灭,然后进入空处定呢?那就是先要诃责色法的过患,还有赞叹空处定的殊胜。因为毕竟我们还是生活在一切的色法当中,我们每天五根面对五尘境界,这个是色法;由分别意识所引起的法尘境界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是很耽溺在五根六尘当中,也是因此才引发种种的烦恼。

那我们就知道要诃责的是什么?诃责的就是这一切的色法还系缚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不得自在,说穿了它就是心的牢狱,使我们的心受到种种的烦恼,所以它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贪恋、快乐的地方。而且我们这个色身它是一切内外众苦的根本,我们的身内有种种饥、渴、病等苦,身外又有寒热、刀杖等苦,所以也不值得我们这样去保护它、执著它。

诃责完了色法的过患,我们就要赞叹空处定的殊胜。那空处定有什么殊胜的地方呢?就是一旦入了空处定,就没有上面所说这些色法的过失,也再没有种种的烦恼、还有灾患,有的只是空处定的寂静和安乐。

这就是诃责还有赞叹,首先我们诃赞。

接着我们也可以用观照分析的方法。就是在四禅当中我们这样观察:这个定是怎么来的呢?是依这个欲界身而有的,因为我们现在还在欲界,这个身是属于欲界身。这个定是依欲界身而有,完全具足了色法;可是我在定中可以真实地看见我的身体吗?就观察,在第四禅当中,第四禅我们知道只剩下微弱的意识,前五识都暂时不起作用,所以当下你观你的身体,没有什么实质的感觉,可是它明明是欲界身,可是我在定中看不见我真实有一个色身的存在,我在定中观,它就好像罗网一样。罗网就是一种非常柔软、非常薄的细纱,就是一种轻软稀疏的丝织品,它是内外可以穿透的。我们这时候观察身体也是这种感觉,它内外是相通的,并不是真实的;而且它也像芭蕉树一样,一层一层剥到最后并没有真实的芭蕉树可得;我们的身体也是,内在是空的,一点都不实在,就好像芭蕉树一样。

这样观,内身没有了。

外在的色法也是一样。因为我们的内身是四大四微所构成的,外在一切的色法也是四大四微所构成的。现在观我们的色身不存在,那外在的一切色它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接下来我们观声、香、味、触,还有刚才说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在定中它也没有起作用,我们说只剩下微弱的意识了嘛。

所以刚才观色身它不是真实有的,这个可以破色尘;继续观声、香、味、触四尘、还有五根,它也没有起作用,在定中,所以它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五根、五尘都不起作用的时候,那我们的分别意识还会不会起种种的念想呢?也不会了。因为一般是五根接触五尘,第六意识才起分别,然后才有法尘的发生;那现在五根五尘都不起作用,当然意识也没有什么可以想念的,因此法尘也灭了。所以在定中透过这样的观察,色尘灭了,声香味触四尘灭了,五根灭了,法尘灭了,一切法都灭了。就用诃责赞叹,还有这个观察分析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一切法都灭了。

好了,当一切法都灭了以后,我们一心缘空。一心缘空,色界的四禅就谢灭了。在空处定还没有发生之前,也有一个中间禅,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小心谨慎,不要忧愁悔恨,勤加精进,一心念著空,就可以度过这个色界的难关。

如果我们继续用功,可以安住、可以任运自然地安住在空中的话,这个就是未到地定。再继续坐,心突然与空相应,就是心豁然开朗,与空相应,内心感到明白清净,不苦不乐的舍受会增加,在这个甚深的禅定之中,我们只见到虚空,没有任何的色相。既然没有色法的束缚,我们的心识就会变得非常澄静,没有障碍,自由自在,这时候的感觉就好像飞鸟出笼一样,这个笼子就比喻色界的束缚。这时候一切法都灭了,我们就从色法当中解脱,就好像飞鸟脱离笼子,能够飞腾在虚空,自由自在,这个时候就是证得空处定。

所以这个时候就能够超越一切的色质跟形相,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破色尘。由于在定中是以空法持心,所以一切的色法不可能再生起,因为我们一心缘空嘛,不见一切的色,所以一切的色法在这个定中也不可能再生起,因此我们就可以灭一切有相对质碍的色,就是所谓的四尘跟五根,可以息灭有相对质碍之相;心中也不再忆念种种的相,就是破法尘嘛,我们刚才说过了。

所以在经中,大部分就用这三句话来形容或者是说明你已经证得空处定的情形。第一句话就是“过一切色”,就是超过一切的色质跟形相,就是破色尘;“灭有对相”,就是因为这时候是以空法持心,所以一切的色法不可能再生起,因此就能够灭有相对质碍之相,就是灭有对相(第二句);第三句就是“不念种种相”,就是我们心中不再忆念种种的相貌,就是破法尘的意思。所以第二句是破四尘跟五根,这样就可以破一切的色法而进入空处定。所以什么时候证到这种相貌,我们就知道已经真正证到了空处定。

空处定它也有浅深的差别。我们最初得空处定的时候,是离开了这三种色法,心和十方的虚空相应;后来这个空定渐渐地深,心识也觉得越来越明白清净,所见得虚空也越来越广大,定也越来越深。所以从最初的浅而狭小,然后慢慢的这个定越来越深、越广,因此它有九品的差别。

空处定它进退的情况也跟前面所说的一样:有退分、住分、进分、还有达分,每一分再分四,所以一共有十六种进退的情况。

空处定的功德,也是有离过德跟善心德:离开了色法的三种过失,这个就是离过德;生起了更殊胜的信心、恭敬心、跟惭愧心等等的功德。这就是有关于第一个空处定它的修法跟证得的相貌。

我们介绍第二个“识处定”。

在空处定定久了之后,我们会发觉心和虚空相应;可是虚空无量无边,心跟着缘多则容易分散而破坏定。而且虚空是外在之法,如果缘外法而入定的话,这个定一定不安稳。既然有这些过患,我们就应该不再缘外在的虚空;那往内缘,能缘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心识。缘外不容易安稳,那缘内的话才容易安稳,这个就是诃责空处定的过失,还有赞叹识处定的殊胜,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安稳,这是第一个方法——诃赞。

第二个方法就是要观察分析。空处定是由什么所形成的?就是受、想、行、识。只剩下微弱的意识,不管你这个意识是强还是弱,都是有受、想、行、识这四阴在内,所以这时候的定,就是由受、想、行、识和合而有的;既然是和合而有的,就知道它不是真实的,是生灭无常的,都是可厌患的,不是真实存在,是虚妄不真实的。

所以受阴就好像疾病一样,大家都不喜欢生病,所以要连忙把它丢弃,病要赶快好。那我们观想阴呢,就好像痈疽(yōng jū)一样,也是值得厌患的(痈是一种毒疮,它的疮口浅,或者是红肿,我们称为痈;如果它的疮口是深,或者没有红肿的话,我们就称为疽,这是痈和疽的差别)。那我们观行阴呢,就好像脓疮一样,也是可厌患的,所以这个疮我们就知道它是会化脓的,它会肿起来或者是化脓,这个我们就称为疮。所以痈、疽跟疮它是有差别的。那我们再观这个识阴,就好像棘刺一样(就是荆棘的刺),大家也都不喜欢被刺到,所以它也是可厌患的。这个是以事相上来观察。

还可以以理体上来观察,我们一般修四念处都知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那现在也是同样的,我们观识阴它是无常的,观受阴是苦的,观想阴是空的,观行阴是无我的,所以都是虚妄不真实的。

所以不论是以事观还是以理观,来观察这个空处定,它都没有什么可以贪恋快乐的地方,都是可厌患的,都是欺诳不真实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八圣种观”: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这一共八个,我们称为八圣种观。

既然已经知道空处定的过失,我们心就不会再喜乐,著在这个定当中,因此就能够舍弃空处定,缘什么呢?缘内在的心识。只要一心缘识,空处定就会谢灭。

在这个识处定还没有生起之前,也是有中间禅。心里不生忧悔,就不会退失禅定。继续用功,一心精进,就会任运自然的安住在识缘当中,这个就是未到地定。

之后,心豁然与识相应,不再动摇,在定中什么都看不见,只看到现在的心识念念现前而不停留,定心分明,识心广阔,无量无边。在定中我们也可以忆念过去已经灭的心识无量无边,未来将要生起的心识也是无量无边,三世的心识都在定中出现,和识法相应。所以我们这时候的心是以这个识法来持心,所以当下也感觉心念没有什么分散,就感觉这个识处定它是安稳的,是清净的,是寂静的,心识也是非常的明白通利,就是你的心识当下是非常明利的状态。

另外,浅深、进退、还有功德都和前面所说的一样,我们就不重复了。

第三个无色定是“无所有处定”。

我们在识处定当中定久了之后,又发觉到了它的过失,什么过失呢?我们在定中,心缘于识,而过去、现在、未来的心识有无量无边,这样心缘无量则容易散乱而破坏定,而且三世的心识念念不住,那又怎么安稳呢?所以它不是真正的安稳,这就是诃责识处定的过失。

前面的空处定,我们的心是依倚外在的虚空而入定,我们叫做外定;识处定是心依倚内在的心识而入定,叫做内定。但是不论是依内还是依外,都不是真正的寂静之法。

那怎么办呢?不依内、不依外,内外都不依,那心要依在哪里呢?就什么都不依,叫做“无所有”,我的心就依倚那个无所有,就是什么都不依,不依内也不依外,我找一个没有心识的地方,就把我的心放在那里,叫做“无所有处”,就是缘这个无所有。既然内外都不安稳,那我就找一个无所有,找一个没有心识的地方。当我的心没有任何依倚的时候,应该就安稳了,这就是赞叹无所有处定的殊胜。

那接着我们也是修八圣种观。跟前面所说的一样,就是观识处定中的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是无常、苦、空、无我的,是因缘和合而有,是虚假不真实的。这样观照了之后,就舍弃识处定,而系心在无所有处。这时识处定就会谢灭。

在无所有处定还没有生起之前,也是有中间禅的发生。只要心不生忧愁悔恨,专心修行,毫不懈怠,接下来心就可以任运自然地安住在无所有的缘境当中,这个就是未到地定。

之后,心豁然开朗,与无所有相应,这个时候的内心是无比清净,空无所依,因为什么都不依嘛,所以当下的觉受也是空无所依,也不见任何的法,只觉得心是寂然安稳,没有动摇,这个时候就是证得无所有处定的相貌。

其他有关浅深、进退、功德的内容,和前面所说的一样。

第四个是“非有想非无想处定”。

我们的心虽然已经安住在无所有处定当中,我们感觉无比的清净,而且寂然安稳,没有动摇;但是我们反观当下的心识却是在一片无明当中,就好像喝醉了、睡着了,被愚痴所覆盖,被黑暗所遮蔽,完全都不觉知,有这样的过失。既然有这样的过失,实在也没有什么可以爱乐的地方。所以不要以为说心不依倚任何东西就是真正的寂静安稳,只要还有过失,都是心识之病,它不是真正的安稳,不是真正的寂静处。也不要以为真正找到一个没有心识的地方就是无所有,真的有一个没有心识的地方吗?真的有一个叫做无所有吗?“无所有”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它就是一片无明啊!有啊!有无明而已,其他都没有。

所以在定中,这个心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如果说心识是有,但是你在定中求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啊!为什么?因为刹那刹那不住嘛,求三心不可得;而且它也没有形体相貌,也没有处所,所以我们不能说它是“有”;那就是“非有”了,对不对?那心识是无吗?在定中的心识如果是无的话,那跟草木有什么差别呢?那我们都变成石头、木头一样的没有觉知了,所以也不能说它是无,那就是“非无”了。所以在定中的心识是“非有非无”,不能说它真实有,也不能说它是毕竟空,非有非无。

那在定中是有想呢?还是无想呢?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就是它已经没有粗想了,非有这个“有”就是粗想,它没有粗想了,也是非有,就是非有想;但是细想还有,所以是“非无”,所以它是非无想,这非无想就是它还有细想,不是真的完全没有心的作用,因为定中还有受想行识,所以不可能说它没有心识,还有受想行识和合而有的,而成就的定。所以是“非有非无”,或者是“非有想非无想”。

那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无所有处定它会落入一片无明昏沉当中了,无明黑暗的原因就是它偏在无边,以为心识是无,因为它要找一个没有心识的地方,心没有任何的依倚才是真正的安稳;但不是真正的安稳,这个就是诃责无所有处定的过失。

只有非有非无才是真正的安稳,就是非有想非无想定的殊胜,赞叹非有想非无想定的殊胜,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安稳。所以在定中,我们不能说我们的心识是有,也不能说它是无,非有想非无想。

同时我们也是要修习八圣种观:观无所有处定它是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虚妄不真实,因缘和合而有的。这样观照了之后,我们就舍无所有处定,把心缘在非有非无当中,也是非有想非无想当中,其余的什么都不想,这样无所有处定它就会谢灭。

那在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还没有生起之前,也有一个中间禅。这个时候也是不要心生忧悔,只管一心精进,加紧用功,心就可以任运自在的安住在非有想非无想当中,这个时候是未到地定。

之后,忽然真实的非有想非无想处定就会发生了。这个时候不见有,也不见无,只觉得心识泯然寂绝,泯然寂绝的意思就是心识好像都完全灭了,我们用“泯然寂绝”来形容。恬然清净,无有动摇,有如涅槃的境界。所以这个定是非常微妙的,在三界里面没有超过它的,它是最尊贵、最殊胜的定。也是因为这个时候在定中是定慧相等,有无平均,所以它才是真正安稳的地方,是最安稳的,三界里面一切的定,只有这个定最安稳。

那可不可以解脱呢?我们知道也不能解脱。所以凡夫如果证到这个定,他会以为是真实的,他不知道是四阴和合而成的,以为有它的自性可得。

那外道呢?外道证到这个定,他是以为证得涅槃了,因此非常贪爱执著,也不可能再进一步解脱,他以为已经到了终点。而且外道进入这个定当中,他是不见有也不见无。但是,是谁知道它是非有非无呢?是不是还有一个觉知的心?不然是谁知道?你当下境界是非有非无,好像涅槃,这个知道的是什么呢?他就是以为有一个神我的存在:“这个就一定是真神不灭了!一切法都可以灭,就是这个觉知的心不会灭,因为灭了就没有一个东西去觉知说你当下的定是什么状态嘛,所以这个东西是不可以灭的”——这个叫“真神不灭”。它是最微细的,但是它永远是不会坏灭的,这个就叫做“神我”。

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神我呢?没有啊!这是外道错误的知见。那佛弟子就知道,这个定其实还是受、想、行、识四阴和合而有的,它是虚假不真实的,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想念而已,并没有另外一个能觉知的心叫做“真神”的这个东西,并没有。所以他才可能再进一步地灭受想,入灭受想定,而证到真正的小乘的涅槃,外道跟佛弟子就差在这一点点而已。

其他浅深、进退、功德都和前面所说的相同。

那我们到这里,就把无色界的四空定介绍完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