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1.1、禅修:慈无量心及修法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台北新店

二○一一年一月六日

我们今天练习慈无量心。慈,就是爱念众生,经常想要让众生快乐,想利益他们。那什么叫无量心呢?就是这个慈心能够遍施于十方,平等没有隔碍,这个时候就叫做慈无量心。那我们为什么要修慈无量心?它的目的就是:只有慈无量心可以去除众生的瞋恚之情。

瞋恚有浅深的差别,像我们对眼前的不满意啊、忿忿不平啊,这个是最初一点点不愉快,是眼前当下你的心中有一些情绪,这个是叫做“忿”。这个情绪如果没有排解的话,它就会慢慢、慢慢累积,变成“恨”,就是常常怀恨在心,事后想到,心里面还是恨恨的,这个就不是当下眼前的,而是事后你想到还是会生气,这个就进入恨的阶段。这个恨如果还是没有办法从心中去除的话,就会想说“怎么样发泄这个情绪呢?我就一定要采取某些行动。”不管是用讲的还是用做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称为“恼”,身心已经产生热恼,这时候就会去做恼害众生的事。所以它的程度差别就是:忿、恨、恼、害。

这些情绪除了修慈无量心之外,你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除非你的心充满了慈,你的慈心充满,你才不会有忿恨恼害;你一离开慈心,这些情绪就来了。反正你今天莫名其妙的,心里面就是闷闷不乐的,那个其实就有轻微的忿了。只要你的心念离开慈,就是跟瞋恚相应,只是程度的差别。看我们有没有那个高度的反省能力、高度的定力,看每一个当下的心念,那个情绪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不是说有事情来,然后我生气,那个已经很严重了,你心里面闷闷的、不愉快,那个其实就已经有忿了。所以我们的心一离开慈,其实就跟瞋恚相应。所以除了修慈无量心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修慈无量心的目的。

那怎么修呢?在上座之前我们要先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快乐,希望我在定中都能够见到他们受乐的情形,先这样子发愿,然后开始上座。先从观想最亲爱的人开始,不管是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你的配偶、子女,或者是其他的人,选一个世界上你最亲爱的人,你最想让他(她)快乐的这样一个对象,因为这个对象是最容易让你很快就生起希望他快乐这样的念头。所以我们先取一个这样的对象,然后观想他受乐的情形。

如果修一修,有杂念生起,我们就要收摄心念,把我们的心再缘这个亲爱的人,观想他(她)受乐的情形。有任何境界现前,不管是好境界还是坏境界,一盖不理会,还是继续地缘你最亲爱的人,观想他(她)受乐的情形;不然你就会随着那个境界:好境界就增长你的贪,坏境界就开始恐惧、害怕、担忧,是不是又出了什么状况?然后又想一堆,妄念不断,这个都会障碍我们没有办法成就慈心定。

如果你在观想的过程发禅定,你也不要去搞禅定,说现在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一盖不理会,因为我们是修慈无量心,不是修禅定,所以你不要变成说你在修禅定。所以尽量做到让我们的心念能够缘最亲爱的人受乐的情形,尽量做到念念分明、心心相续,不间断,一间断就是有杂念,赶快切断,赶快收摄你的心,回到这个所缘境上。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练习,先发愿,然后观想一个你最亲爱的人他(她)快乐的情况。

(众师兄座中练习……)

好,我们这样练习,什么时候发慈心定呢?就是在定中亲见你最亲爱的人受乐的情形,在定中就好像看见他(她)身心非常快乐、神情愉悦的样子,清清楚楚,这个时候就是发慈心定的时候。

如果这样的情景非常清楚,我们就要换所缘境,第二个缘的是中庸的对象。如果中庸这样的对象,你在定中也可以看见他们受乐的情形,就再进一步缘你的怨敌。如果怨敌也能够亲见他们受乐的情形,最后缘十方一切众生,身心快乐、神情愉悦。

这个都没有问题之后,就要把我们的心量渐渐地扩大:本来缘一个人,现在缘十个,慢慢增加百个、千个、万个、亿个;地方也渐渐地扩大:从一个聚落,到一个国土,到一个阎浮提,到四天下,最后十方,整个法界都充满你的慈心。

这样慢慢练习,你怎么检查你的慈心到底修得圆不圆满呢?所以它有广、大、无量的差别。如果你的慈心只能够缘你最亲爱的人,再继续你就没办法了,在定中没有办法见到中庸、怨敌,或者一切十方的众生也都受乐的情形,只能观想你最亲爱的人他(她)快乐的情形可以,接下来都观不起来,这时候你的慈心称为“广”;如果能够进一步缘中庸也没有问题,这个时候叫做“大”;你最恨的怨敌也观想得起来,叫再“无量”。所以慈心有广、大、无量的差别。

像地方也是,我们虽然慢慢把我们的心量扩大到整个虚空法界,但是一开始心量没有这么大。所以如果你只能缘一方的国土的话,这个叫做“广”;四方,叫做“大”;十方,叫做“无量”。

如果你修慈心只是为了调伏自己的瞋恚,这个叫做“广”;如果你修慈心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这个时候叫做“大”;不但自己解脱,还希望一切众生解脱,这个时候的慈心叫“无量”。如果你修慈心只能去除忿,叫做“广”;去除恨,叫做“大”;去除恼害,叫做“无量”。

这个就知道怎么检查自己的慈心到底是广、大、还是无量。

到底修到什么程度,可以用这个标准来检查自己的慈心到底圆不圆满?什么时候才叫再圆满呢?就是你的慈心不论是怨、亲、中庸,乃至六道、十方一切众生,你的慈心都同样的平等、没有差别,把他们看作像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家亲眷属,一样的看待,没有差别对待,这个时候你的慈心就圆满,就称为慈无量心圆满。不论今天是什么对象,慈心都是平等对待,这个时候就知道自己的慈无量心已经修圆满了。

任何情况、任何对象,任运,“任运”就是你不要起观说“我要对他慈悲一下”,这样没有任运。任运自然的意思就是说随时都可以做到,不用什么观想啦、还是提念啦,提醒自己说“我应该要慈悲”,都没有这样的念头,这个叫任运自然。任何一个对象,任运自然,慈心都能够生起:希望他(她)快乐,希望能够利益他们,这个时候就是慈无量心圆满。

那我们说要给众生快乐,这个快乐到底是什么样的快乐呢?它也有程度的差别。像世俗人就是给他世俗的快乐嘛,这是世间的快乐。那我们今天讲的修法是缘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快乐,这个称为“众生缘慈”,所以这时候给众生的快乐,只能够是世间的快乐,欲界的快乐,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快乐,只能到这里。所以这个众生缘慈是谁修的呢?凡夫修的,想死后生大梵天当大梵天王的凡夫修的;还有初果、二果、三果罗汉修的。他们修的目的就是要调伏自己的瞋恚心,增长自己的福德,好快快地入涅槃,证得解脱;是为了调心,增长自己的福德,早一点证得涅槃,所以要修慈无量心。

第二种快乐就是涅槃乐,这是谁修的呢?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还有佛,他们都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他们缘众生的时候,这个慈心称为“法缘慈”。这个“法”,就是了知一切法因缘有,自性是空的,只要是因缘所生法,它是相续有,但是自性是空的。阿罗汉、辟支佛,还有佛,他都已经断我执了,所以是谁在修这个法缘慈呢?在他的观念里面没有“我”在修法缘慈。所谓的“我”——五蕴和合相续有,自性是空;一切众生五蕴和合相续有,自性是空;慈心,因缘和合相续有,自性是空。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了知一切法因缘相续有,自性是空,这样的境界当中然后给众生快乐。因为众生不知道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他还非常的执著,所以为了要利益众生,他是以这样的一个心态缘众生来修法缘慈,所以他的没有我、众生、还有慈心真实有的这件事情,都是相续有,自性是空。所以这个是解脱的人才可以有这样的境界。所以这时候给众生的是涅槃的安乐,但是还不是究竟圆满的安乐。

什么是究竟圆满的安乐?除非成佛了,安住在常、乐、我、净,这个“乐”才是真正我们佛性完全开显的快乐,这个才是究竟圆满的安乐,这是一切诸佛都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证得最后究竟圆满的安乐,所以这时候的慈心称为“无缘慈”——这个是诸佛才有的,小乘阿罗汉都做不到,因为他必须要证得中道实相,了解诸法实相的道理。什么时候证到我们的佛性?就是你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因缘也空,所以他心无所缘。在心无所缘,不落空有、苦乐两边,这样的境界当中来真实的利益众生。

因为众生执一切法为真实有:有我、有众生、有苦乐,所以他有取舍,他希望离苦得乐,他对苦乐都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佛悲愍众生,希望能够教化众生,得到诸法实相的智慧,明白苦乐也无所有,所以在这个悲愍心当中,但是心无所缘这个境界,然后教导众生怎么样成佛,究竟圆满安乐,这个我们就称为无缘慈。

所以修慈无量心只能做到众生缘慈,所以它是在根本禅当中发的。根本禅就是你至少要初禅,或者二禅、三禅、四禅都可以证到慈无量心。你只有欲界定、未到地定没有办法证得慈无量心,所以它是在根本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禅定当中才可能发起慈无量心,或者禅与禅之间的中间禅才可能发起众生缘慈。法缘慈呢,是在十六特胜、通明禅、八背舍,或者其他的无漏禅当中才可能发起的。无缘慈呢,要在首楞严三昧、法华三昧,或者九种大禅当中才可能发起。

所以我们希望众生快乐,但是你可以给他的是什么样的快乐?你有什么能力给他快乐?除非你可以自己先证得,然后你才可以真实地利益众生。

好,有关于修习慈无量心的方法,还有所有的内容,我们今天就介绍到这里。

好,回向:(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