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修习非想非非想定的方法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介绍无色界四空定的最后一个——非想非非想处定。
首先解释名词,为什么称为“非想非非想定”呢?它有三种解释,都可以讲得通。
第一个解释,非想,这个“想”,是指粗想;非非想,第二个“想”,是指细想。所以,非想非非想的意思,就是已经没有粗想,但是还有细想,并非没有细想,就是还有细想的意思。因为在这个定中,它的心识活动已经非常非常微弱了,这个定依然是受、想、行、识四阴的和合而有的,所以这个定也不是实有的,它依然是和合而有的,因缘而有,所以它不是真实的。但是因为它的心识活动已经非常非常微细了,微细到凡夫没有办法察觉,所以才给它一个名称,叫无想,但是它并不没有想,它还有细想,已经没有粗想,但是还有细想,这是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非想非非想,第一个“想”,是指有想,识处定的有想,所以,非想,就是并不是识处定的有想;非非想,这个非非想的“非想”,指的是无所有处定的无想,非无所有定的无想。第一个非想,它不是识处定的有想,也不是无所有处的无想,所以叫非想非非想,这是第二个解释这个名称。
第三个解释,就是指这个心识,它并不是真实有的,非想,就是并非有想。为什么说它并非有想呢?因为我们在这个定中不见一切的相貌,我们在定中的时候,什么相都没有,像一般我们如果心识有活动的话,有想的时候,我们会有想的那个相貌,譬如大家都来过大悲中心,我们一想大悲中心,这个念头一起来,马上就有大悲中心的相貌出来,所以只要我们有想的话,就会有那个相貌。可是现在在这个定中,没有一切的相貌,所以我们才会说它什么?非想,并非有想,有想有相貌,因为不见一切相貌,所以就叫非想。可是这个非想,不见一切相貌,不是完全没有心识活动,我们刚才讲了,它还有很微细的受、想、行、识的活动,只是它很微细,没有办法被我们凡夫所察觉,因为我们的定慧力都不够,止观的功夫不够,所以没有办法察觉这么微细的心识活动,所以我们才给它一个名称,叫无想。但是这个无想,不是完全没有心识活动,如果没有心识活动的话,就跟死人、跟木头、跟石头没有差别的,可是现在不是,还有很微细的心识活动,很微弱,只是我们不容易观察到,所以我们才称为无想。所以,第三个非想非非想的解释,就是并非有想,也并非无想。
就这三个解释,我们大概就对这个定的状况,大概有一个基本上的认识,为什么叫非想非非想定,它名称的由来,是这么来的。
那怎么来修这个定呢?就是有两种方法,一个是跟前面一样,呵责、赞叹,另外一个就是用观照分析的方法,这两个方法都可以来修这个定。呵责、赞叹,那无非就是呵责前面那个无所有处定的过失,然后赞叹这个非想非非想定的殊胜。
无所有处定,它有什么过失呢?我们前面练习过就知道,我们一心缘无所有而入定,一心缘在无所有,所以你当下是没有办法起智慧的观照,你的心当下什么事都不能做,因为你一心缘无所有,所以就变成说你没有办法有分析或者观照或者观察或者思惟的活动,当下都是完全停止的,就是说你暂时心念没有办法转动了,因为你一心缘在无所有处定而入定,一心缘在无所有而入定,所以当下在那个定中是没有办法思惟观察的。那种状况,就是一种无明愚痴的状况,因为没有智慧的觉照,那个定的功夫非常非常强,几乎心念都要停止了,所以当下是没有办法起慧观的,所以我们的心念当下是被无明、愚痴所蒙蔽,所以在这个定中是没有办法开发智慧的,也没有办法开悟。
我们前面讲过,开悟最佳时机是什么?四禅的时候,所以你进入了无色界的四空定,都是很难开悟的,为什么?因为定力太强,你没有办法起慧观,没有办法思惟观察,没有办法修观,因为定力太强的缘故。现在无所有处定的过失也是同样的情况,它就跟我们喝醉了、睡着了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我们喝醉了,意识被那个酒精麻痹了,意识也是暂时没有办法活动的,我们睡着了是陷入大昏沉,心识也是暂时没有办法思惟观察,没有办法起智慧的观照,跟这个睡着了、醉酒了情况是差不多,是一种无明、愚痴的状况,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定是不究竟的,所以我们要呵责它,然后进入现在讲的非想非非想定。
我们要赞叹这个非想非非想定,它到底是怎样的殊胜呢?那就是前面的识处定,它就很像脓疮一样的;无所有处定,又好像愚痴一样的,所以这两种定都是心识之病,并不是真正的寂静处,只有我们现在讲的非想非非想定,它才是真正的安稳,没有前面讲的那些过失,所以我们应该就是舍弃无所有定,而希望能入非想非非想定。
这是第一个呵责、赞叹的修法。
观照、分析的方法,跟我们前面那个一样,就是思惟无所有处定,在我们无所有处定当中,我们专心地观照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这个八圣种观我们上一堂已经详细解释过了,上面两堂都是用这种方法,然后来舍弃前面那个定,而进入下面这个定。
现在也是同样的方法,思惟前面那个定,无所有处定,它是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是无常、苦、空、无我,这一共八个,所以叫八圣种观。它是因缘和合而有,是虚假不真实的,我们这样观照了之后,我们就能舍离这个无所有处定,而一心缘中。
这个“中”,就是非有、非无,你已经舍弃前面那个无所有处定,那你的心识现在要缘什么呢?就是缘中,这个“中”就是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所以叫中。所以,我们这个时候一心缘中。
非有、非无,我们刚才已经分析过了,我们不能说当下心识它是实有的,所以是非有。非有,就是心识并不是实有的,所以非有,指的是心识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观察我们的心念,心识的流动,就是每一个、每一个心念,还没有生起叫未来;生起的,还没有消失,叫现在;消失了,我们叫过去,所以一念生起,从未来到现在,然后到过去,每一个心念都是未来、现在,然后就消失,就过去了,你有没有办法让任何一个念头停留呢?没有办法,因为它生起就消失、生起就消失,从无到有、到无,从未来、现在、到过去,每个心念都是这样流动,不断不断相续地流动,所以没有一个心念能留住,所以我们才会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从这样的思惟所推出的一个结论,过去、现在、未来,心都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而且我们观察心识,它也没有形体、没有相貌、也没有处所,我们没有办法描绘说我们心识它是长得什么样子,它是什么颜色,或者它在我们什么地方,在身内、还是身外,还是在虚空,我们都没有办法找到,所以结论就是心识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就是“非有”。
非无,我们说心识不是实有的,那是不是就等于心识根本不存在呢?也不是,如果我们心识根本不存在,那个不能叫心,心就是它有作用,它有觉知,它能攀缘,就是说我们心识可以攀缘外境,这个都是心识的活动,你如果没有心识的活动,你六根面对六尘,你不知道你看到什么,也不知道听到什么,也不知道你每天吃了什么东西,这个觉知就是心的作用。所以心虽然不是真实存在,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就是毕竟无、毕竟空,不能说它是毕竟空、毕竟无,就是根本没有这个东西,不可以,也不可以这样说,因为心识还有它的活动,还有它的作用,所以你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根本就没有心的存在,不可以这样说,这个就是“非无”,并非毕竟无。
非有、非无。非有,就是并不是真实有,但也并不是毕竟无,一心缘中,就可以入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
我们念念不舍,住在这个非有非无当中,前面那个我们本来心是缘无所有,我们现在把我们的心缘在非有非无这个状态当中,前面那个无所有处定自然就消失了,因为我们不再缘它了,我们现在心识是缘非有非无。这个就是怎样入非想非非想定的一个方法,用观照分析的方法,你就可以入这个定,就是一心缘中,这个中,就是非有非无。
好,我们现在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