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选择字号→ 特大

14、道次引导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讲“道次引导”。道次引导的意思就是:以这个菩提道次第,怎么样来引导修行的人,可以从初修一直到成佛,这整个次第很圆满的介绍、很简单的介绍,然后说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次第来修行的理由,那我们今天就讲这个部分。

有了暇满的人身这个条件,这个修行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暇满的人身。那有了暇满的人身之后,我们就要正式起修了。正式起修之前,要先知道整个修行的内容。那本论是以三士道的次第来引导修行人。什么是三士道呢?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三士道实际上已经很完整的含摄了整个一切佛法的精要,就是从起修一直到成佛为止,全部都包含在这个三士道的内容里面,所以我们只要依照这个次第来修,就一定能达到最后成佛的目标。

那什么是下士道呢?就是修十善业,然后能够得人天果报,这个就是主要下士道所修的内容。可是这有两种情况:一般凡夫众生,就是为了现世的利益,这一世的利益,一般我们看学佛的嘛,你问他为什么要学佛?他就求这个、求那个,求了一堆:求健康长寿啊、求家庭美满啊、事业顺利啊、子女听话啦、功课好啦,就是求这个世间种种的圆满。那他问你说要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种世间的圆满?你就会告诉他:你要布施、你要修这个、修那个、你要修什么法门啦、你要念佛回向啦、还是作功德回向啦……,就是无非,功德回向做什么?就是圆满这种种世间的所求。一般的凡夫他会来学佛修行,很多就是因为他有所求。他碰到事情的时候也是一样,想利用佛法达到他希望求到的这样一个目标——这个就属于普通的下士,就是他为什么愿意行善呢?是因为想要获得世间种种的利益,所以他来修十善业,十善业就能得到种种世间圆满的果报,他是为了这个目的来修的,这个我们就称为普通下士。

可是另外有一种情况,他不是这样的发心。他是希望能够求得下一世能够再生善趣,或者是再能得到暇满人身,还可以继续再修行,会这样来修的,这样来发愿修十善业的,这样的内容包含哪些人呢?就是声闻、缘觉、还有菩萨。刚才讲的那个普通下士是一般凡夫有所求,为了世间种种的利益,然后他才愿意来修十善业;另外一种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还有菩萨乘,这些修行人他就不是为了这一世的利益,至少为了下一世不要生恶趣,能够再生善趣,这样的一个发心跟动机来修十善业。

所以他们是有差别的:一个是普通下士,那这个呢就是殊胜的下士道。

所以下士道也是中士道跟上士道的基础。所以不论你是要修中士道的解脱道,或者是上士的成佛之道,上士道就是成佛之道,它是大乘菩萨道要行的;中士道是小乘的解脱道。所以不管你是走小乘的解脱道、还是大乘的菩萨道,想要成佛的,都必须要有下士道的基础,也是要先修十善业,然后你才可以进一步的解脱、开悟成佛,发菩提心、修六度——这个就是大乘上士道的部分。所以它就变成是共下士,共的意思就是说:中士道的解脱道,还有上士的成佛之道,都必须以下士道作为基础,这个时候是共下士。所以对于殊胜的下士道来讲,它属于共的部分。

这个就是下士道的部分,它有两种人来修,个人的动机跟发心是不同的。下士道最主要就是以十善业为主,那十善业的果报就是有人天果报,至少不会堕恶趣。

那什么是中士道呢?中士道就是解脱道。这又分为两种:你是为了自己解脱呢?还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然后才来修解脱道?因为你自己没有解脱,你怎么去帮助众生解脱?所以变成又是为了利他然后你才来修中士道。所以它又有两种情况:一个就是走声闻小乘的路线,他为了自利,自己要解脱,赶快入涅槃,所以他就来修中士道的部分,中士道称为解脱道,就是它告诉我们:你可以由四谛或者十二因缘达到解脱三界轮回、入涅槃这样的目标,发心为了自己解脱,这个就是普通的、小乘的解脱道。

我们刚才讲,为了利他修解脱道,我为什么修解脱道?是因为我自己要先解脱,才能帮助众生解脱,才说得清楚、说得明白嘛;不然你要怎么带领?你自己都还没有解脱,你也不知道解脱的方法,你不是过来人,所以你也没有办法帮助众生解脱。所以我是为了利益众生,然后我才来修习中士道的解脱道,那这个时候就是究竟的解脱道。一个是小乘的解脱道,一个是究竟的解脱道。

所以这个时候,为了利他的菩萨道的精神,这样子来修的话,它又称为“共中士”。共中士的意思,就是说实际上他是走大乘路线,他是发菩提心、行六度,想要圆满十波罗蜜;但是为了要利益众生,所以他必须圆满刚才讲的共下士、还有共中士的部分。

那什么是上士道呢?上士道又称为成佛之道,就是大乘菩萨修的。成佛有两种方法:修显教或者是密教,这两种都可以成佛,都是包含在上士道的内容里面,所以上士道是成佛之道,修显教可以成佛,修密教也一样可以成佛。

这个就是三士道的内容。那为什么要分三士道呢?它的理由在哪里?

第一个理由就是:主要是希望能引导下士、还有中士道的人能够入大乘。因为不是所有的修行人他一开始就可以发菩提心,所以你要一步一步地引导他。因为大部分接触佛法的,他为什么会想要来学佛的?大部分还是有所求嘛,以比例来讲。各位都不是啦,都是有发菩提心的。就是说大部分初学者,他为什么会去接触?可能他家里人生病啊、可能他事业失败啊、什么很惨啦……怎么办?人家就说:你要到寺庙去作功德,布施一点,布施医药啊,身体不好的就布施医药,念个药师佛如来的名号啦、还是念个唵嘛尼呗美吽、还是什么……,都是有所求才开始接触佛法的,所以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发菩提心;你这时候跟他说发菩提心,他一点概念都没有,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发菩提心,他也做不到,因为他自身难保,因为他求自己的利益都还来不及,你说我现在就要开始完全利他,他也做不到,因为他自己本身还有所求嘛,所以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你没有办法叫他一开始直接就入上士道,所以要从他有所求开始,有所求就是下士道了,先修十善业,你有所求,不管你求什么,你只要修十善业,统统可以圆满,一切世间,不管你求什么,统统可以达到你的愿望。

所以为了要引导下士道、还有中士道的,他可以趣入上士道。因为本论它希望能够引导每一种修行人,不管你是从哪边契入的,最后都能够修上士道,都能够究竟圆满成佛——这个是本论、宗喀巴造这本论,他的目的是希望每个众生都成佛;可是没有办法一开始就发菩提心、行大乘,所以他就要一步一步地来引导:先修十善业,十善业修好了,就说十善业不能解脱啊,因为十善业福报就是生天而已啊,人天果报,那你福报享完还是要堕落,就是你享了半天,也还在三界当中,可是你还在轮回当中,就没有所谓的快乐,它的本质是苦的、轮回的本质是苦的;所以再进一步告诉他解脱,解脱才可以不用再来轮回,那就是中士道。当他可以行十善业之后,你再循循善诱、好言相劝,告诉他说:这样不究竟,因为还在轮回,希望他进一步可以解脱,所以就告诉他中士道的内容等。等他能解脱,就说“不可以这样自私吧!你自己解脱,你看还有这么多众生都在苦海当中,他们多么苦啊!在轮回当中,难道你都不会发发心救救他们吗?”“好吧!我就发个心”,他马上就到上士道去了。一发菩提心就进入上士道,就是菩萨行者。所以当他能解脱,你再告诉他还有这么多众生在苦海里面,你是不是要发心去度他们?他一发心就入大乘了。就是用这样的,一步一步的,好像阶梯一样的,那不能够跳越,一步一步地引导,这样他就可以契入最后的上士道,然后上士道圆满,就能够成佛。这就是为什么要分三士道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就是强调修上士道的大乘人,也要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作为基础,把它当作是大乘的加行道。就是你即使是修上士道的,你也是要有共下士跟共中士的基础,这个基础作为你上士道的加行道,所以要分三士道的理由在这里。

所以本论虽然分成三士道,但是它不是单独存在的。共下士跟共中士是上士道的一部分。以一个大乘行者来讲,就是修上士道的行者来讲,前面的都是他的加行,也是大乘的一部分,所以它是不能够分割的,整个三士道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不能够分割,就是我们刚才分析的,它有一步一步的次第,然后它是一个很完整的佛法精要,前面都是后面的加行、还有后面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次第来修吗?我既然发菩提心,想要走大乘的路线,那我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次第来修吗?我还要再修下士、中士、然后才上士吗?我不可以用跳的(方式),不是比较快吗?我直接发菩提心、行六度,这样有没有比较快?前面我就不要了,这样我直接上士道,会不会比较快?会的举手,不会的举手,不知道的举手。

好吧,我就当你们都知道了。不可以用跳的,为什么呢?为什么这样直接就入上士道,没有共下士、中士的理由,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这样直接入大乘没有比较快?因为如果你没有共下士跟中士的基础,你发的菩提心不是真实的菩提心,懂吗?很容易退失。心情好的时候有啦;逆境来就没有了。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你的菩提心很快就退了,就是因为你没有共下士跟中士的基础。如果我们本身都还不能够断恶修善、还不能够解脱、还没有生起出离心,你怎么帮助众生断恶修善、解脱、生起出离心?因为你自己都没有做到啊。所以为什么要修共下士跟中士的理由就在这里,你自己本身必须要有修证,才能够引导众生。

可是我们发菩提心,希望走大乘路线的,那我们在修这个共下士跟中士的时候,跟一般不是那个共的有什么差别?我们会在修这些内容的时候加上一句“我为了修菩提心,因此我修十善业,我断十恶业、修十善业,我修出离心、我修解脱道,是为了修菩提心”,所以这些内容,就变成你修菩提心的前行、大乘的一部分、你修上士道的一部分。我们刚才讲,前面是后面的一部分。你也可以说:“我为了要利益众生,所以我修皈依、我修业果、我修苦谛、我思惟苦谛、我修解脱或者生起出离心这些,我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然后我才修这些共下士跟共中士的这些内容”,所以前面的所有的内容,就会变成你发菩提心的前行,不是正行,前行,因为你这些都做到了之后,等到你真正入大乘的时候,你才能够真实的生起菩提心,不会退失。

而且还不会有一些过失,哪一类的过失呢?因为有一些人说修出离心,他就抛家弃子,然后工作也丢了,就自己躲在深山里面说我要修出离心,这样反而变成发菩提心的障碍,因为你不再关心你的家人、不再关心你的朋友、不再关心国家社会、不再关心一切众生。你这样子怎么生起菩提心呢?你怎么修菩提心呢?所以你在那边躲到深山里面,修死了,也没有办法成佛,因为你舍弃众生了。这就是因为他去深山闭关或者专修或者修出离心的时候,他没有加上那一句,我们刚才讲的那一句:“我为了修菩提心,然后我修出离心”,或“我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现在躲起来闭关修行”,这样他就不会舍弃一切众生,这就是所谓的过失。

所以我们把前面的内容圆满的时候,我们都加上一句,这句很重要。所以即使你修的是人天果报的十善业,小乘的解脱道,但是你不会偏差,你是用菩提心去圆满这些部分的。所以我们说不能够跳越次第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前面的内容都是修菩提心的前行,非常的重要,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生起菩提心。

为了在你进入上士道的时候,为了使菩提心更坚固,我们就要先受大乘的不共皈依,大乘的不共皈依,不共小乘的皈依,就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就完了,不是这样而已。大乘的不共皈依:“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是大乘的不共皈依。所以他皈依,也是为了利益众生才皈依的,不是为了自己解脱来皈依。

受了大乘的不共皈依之后,我们要受愿心的仪轨,就是跟上师念三遍愿心仪轨的内容,念三遍的意思就是说受“愿菩提心”,所以你受了这个仪轨之后,你就开始是有了这个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做什么呢?你就发愿要修六度、四摄、还有菩萨戒的内容,发愿修学这些内容来利益众生。这些内容修好了之后,正式受菩萨戒,受菩萨戒之后就要正式的来行六度、四摄法,所以这时候是“行菩提心”的开始。前面只是发愿,愿菩提心,发愿之后,学这些内容,觉得自己可以了,再去受菩萨戒,这样就不会常常破菩萨戒。所以我们是先了解菩萨戒的内容,然后再去受戒,受戒了之后,你就是行菩提心的开始,正式修行菩提心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精进地行六度、四摄,真实的来利益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尤其是禅定跟智慧,一定要更精进。我们知道禅定很重要,为什么?我们破戒就是因为没有定力嘛,放逸、失念、烦恼——这个是破戒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因为没禅定功夫,所以很容易破戒;所以禅定修不好的话,戒律也没有办法清净,也没有办法开发智慧。所以禅定这个部分,就是奢摩他的部分,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它有关于我们是不是能很快地圆满三学的内容。

第六度的智慧更重要,它就是毗婆舍那。那为什么要修这个部分呢?就是了解空性的道理,了解空性的道理干嘛?断我执跟法执,断烦恼障跟所知障,因为这二执、这二障断除了以后,你才能够真正的成就无上菩提、成佛。所以你什么时候成佛?就看你什么时候破二执(破我执跟法执),还有断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个要靠什么?就是靠毗婆舍那这个空性的智慧,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修观。禅定是修止,这个是修观。

所以,我们就是先修共下士道,再修共中士道,最后圆满上士道,这样的次第不能颠倒。不能颠倒就是说“我先修上士道、再修中士道;或者是先修上士道、再修下士道”,这个次第不能这么颠倒来修。一定是先下士、中士、然后才上士,次第不可以颠倒,不要想说贪快,我就先直接就入大乘,修上士道,这样反而更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你没有办法真实地发起菩提心。

数量也不可以有增减。数量就是三士道就是三士道,不可以变二士道,也不可以变四个士道。变多,就是你又另外加进来你认为很精彩的部分啦,重新写法本啦,把三士道的法本篡改一下,又加上你认为很好的部分,那个就是让原来的数量又增加;或者偷工减料,三个变两个或一个,我修这个就好了。这就是数量减少、增加都不可以。

那如果要进入密乘的人,就是把这个三士道的内容,显教的部分都修学完毕之后,你就可以进入密乘了。进入密乘的话,你就要先找一位上师,跟他皈依,因为密教是四皈依,所以要找一位上师四皈依,然后跟他学习:从灌顶,然后开始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更重要的就是密教的戒律一定要遵守,不管哪一个部分的戒律,什么密宗<十四根本堕戒>啊、《上师五十颂》啊、三昧耶戒啊,一切密教的戒律都要严格的遵守。因为戒律就好比一棵树的树根,如果树根腐烂了,这棵树根本就活不了,那你还奢望它开花结果,是不可能的!所以戒律就是一棵大树的根本,就是它的树根。所以我们戒律守得好的话,我们才可能在这一世即身成就。

密教有它不共显教的部分,是非常快速的;但是大前提就是要先把三士道的内容圆满,你修密教就非常快速了,因为你在修十善法了嘛,每天都在行十善法,不可能再造恶业了;然后你也有出离心了,中士道圆满,解脱道圆满,你已经有出离心,所以不会再贪著任何世间法,都不再贪著;你也有上士道的菩提心,而且你也很精进在修六度、四摄法;然后刚才讲的奢摩他、毗婆舍那,修止、修观也很圆满,所以以这个定慧力(止观就是培养我们的定慧力),这么强的定慧力,见空性的智慧来修学任何一个密乘的法门,一定很快速成就,因为前面的基础已经打好了。所以密教的根本条件其实就是要先三士道圆满,它才容易成就,不然就会有很多的过失出来。

如果说共中士、下士道的内容都是修上士道的加行的话,那我们只立上士道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另外再立共下士、共中士道的次第呢?它这样立下士、中士、再上士这样的次第,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意义,就是为了摧伏增上我慢。增上的意思,就是比你原来的程度再加起来、再加上去,你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你就是这样的程度;可是你以为你比这个还要再更高明,自己又加上了很多的,那个叫增上,就是更增加更多,增加增上我慢,会有这样的过失。为了摧伏增上我慢,所以要立这样的次第,这是它第一个意义。就是我们刚才其实已经解释过了,你自己都还没有生起断恶修善、出离解脱的心,你就自称自己是行大乘道的菩萨。那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对整个次第不清楚,才会生起增上我慢。整个《广论》三士道的基础,它为什么必须要这样一步一步修的内容,他不了解,然后他也没有下士跟中士道的基础,他就说他自己是大乘菩萨道的行者,这就是增上我慢,因为他不具备这种条件嘛,他可能还在行一点点的小恶,那就是十善业也没有很圆满,他也可能还没有生起出离心,他自己也可能还没有解脱,可是他就说他是大乘,他可能菩提心也常常退失啊,那不是增上慢吗?就是你没有到这个程度,可是你说你是大乘的菩萨行者,那就是增上慢嘛,因为你还没有到那个资格,你前面的基础都还没有具备。所以为了摧伏这样的增上我慢,所以它必须要立这样的次第。所以我们就应该要依这样的次第来修,就不会有这样的增上慢。

第二个意义,就是为了能够广泛地利益上、中、下三士的众生。因为对于上士道的修行人来讲或者是中士道的修行人来讲,也必须有下士道的基础,这个其实我们刚才都已经解释过了,我们现在只是作一个总结,再强调它次第性的重要。上士道就是必须要有共下士跟共中士的基础,就是他必须要行十善业,然后还要有解脱道解脱的这样一个基础,才有助于他修上士道的发菩提心,这时候生起的才是真实的菩提心,所以必须要有这样的次第。

还有第二个就是,对于只能修下士道的众生来说,如果说只有上士道的话,他没有办法马上发菩提心,可是又没有其他的下品可以修的话,那他变成说都不可能成就,这样就很可惜。譬如说他现在发心来学佛修行,可是我们现在就只有上士道,没得选了。可是我没有办法一下就发菩提心啊,我可能还在行十恶业,连十善业都没有办法,你叫我一下怎么发菩提心?可是你说“没有办法,我们就只有上士道,下士道、中士道都没有,这个部分没有,只有上士道的部分,你要来学的话,就马上发菩提心、行六度啰,那你做不到就没有办法”。他就说“做不到,那就算了。”他就不学了。就变成说初发心想要学佛,可没有这个下品的给他修,他就放弃了,就很可惜呀。那如果是这样的一个资格、学佛的资格,我看学佛的没几个了,因为没几个可以一开始就发菩提心;除非他是宿世已经修得很好了,他这一世就可以马上发菩提心。可是如果不是这样的根性的话,他没有办法一下做到;可是你又没有这样的次第给他一步一步慢慢修的话,那就是很可惜的嘛。所以它就是为了要广泛利益上、中、下三士的众生,所以对那个只能开始修下士道的众生来讲,你有下士道这个部分,他就很相应了,他就为了有所求,他甘心情愿修十善业。

对于那个具有善根的大乘行者来说,你开示共下士、共中士道的内容,让他们来修习的话,他原来已经生的功德,可以继续增长;没有生的话,也能够很快就能生起。所以对上士道,有善根可以修上士道的来说,如果你有前面的部分的话,对他来讲其实也有帮助,他功德可以很快的生起、没有生的可以很快生起;已经生的,还可以继续增长,因为等于又再温习、又再修习一遍嘛,所以对他来讲,也是有帮助的。所以前面的共道是后面的基础,基础牢固了,自然就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向上。所以修共道并不是迂回绕路,也不会耽误修行的时间。

所以它为什么要立这样的次第,就是有这两大意义:一个是摧伏增上我慢,第二个是能广泛利益三士的众生。

所以对于那个…,我们就看他的根器,我们就观察他的根器,看他每天就是在求这个、求那个,为什么跑庙子?为什么要抽签?为什么要卜卦?就是求这个、求那个,你就知道他是什么道的众生?下士道的众生。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跟他讲下士道就好了,其他不用讲,什么发菩提心、解脱,他都听不进去,太遥远了,懂吗?那个菩萨道多难啊!所以你就告诉他,你要求这些很简单,你就行十善业就好了嘛,所以你只要跟他讲这个部分就好了。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根性的众生,你就为他讲下士道,这个我们是说根器比较低劣的众生。

那中等的根性呢?我们就为他说中士道。就是他跟你说“娑婆世界好苦啊!希望不要再来了。”OK!有解脱的方法,就告诉他中士道怎么解脱的方法,因为他想要赶快解脱嘛,那刚好契合他的希求心,所以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你就可以为他介绍中士道的部分。

对于上等利根的众生,就为他说上士道,希望他能够发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然后能够在这一世开悟成佛。这个就是菩萨对一切有情依照次第来引导他修行的次第内容。

所以以显密来说,是先修显教的大乘发心,然后才能渐次地趣入密乘。所以再次的强调,修密乘必须要有显教三士道的基础,才能够契入密教,这样才能够在密乘当中很快速地解脱。

整个次第的内容就说明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