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4、自他正报清净,一多依报清净,理事无碍观,重颂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经文: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好,我们现在在法界观。
前面说到了五种清净:第一个是内身、六根、六识清净;第二个是外境六尘清净;第三是内、外四大清净;第四是一切世间法清净;第五是一切出世间法清净。那现在呢,第六是说明自、他正报也是清净的。
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佛说:“善男子!既然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清净了,那么就都同样属于实相,而实相的自性本来清净。由于一切实相的自性本来清净的缘故,自己的正报身也是清净的;自身清净的缘故,他身的正报身也是清净的;他身正报身既然清净,如是乃至十方众生的正报身也同归于圆觉清净。”
这里的“一切”呢,是包括上面所说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虽然有种种的相貌、有千差万别;但是把一切相回归到我们的自性当中,就是同归实相了。所以在自性当中是没有一些差别的,因为自性都是空的,在空相当中是没有一切相的差别。所以这个时候只剩下唯一的实相。而这个实相呢,是从本以来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所以就说“一切实相性清净故”就是这个意思。“性清净”的意思就说明这个实相自性从本以来都是清净的,它不会被一些那个妄法所染污。
虽然我们迷惑颠倒的时候,好像被染污了;可是实际上,它是不会被染污的。那现在既然悟到实相本来清净,所以就叫做性清净。
那为什么说“一身清净”呢?那是因为前面已经悟到了六根、六识、六尘、四大、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归于实相清净,当然这个时候就能够成就这个人的一身清净。那既然自身证到了实相的道理,当然见一切众生也是同一个清净的实相,所以说多身清净。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什么?不取众生相,《金刚经》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时候做到?就这个时候,不会取一切众生相;因为只要一个人悟到了自性,就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清净。所以,这个时候见十方众生的正报身也同归圆觉清净,所以说十方众生圆觉清净。这个是由近到远逐渐扩大,先从一方的众生身乃至十方的众生身都同依圆觉清净。那依报随着正报转,现在正报清净当然依报也随着清净。
所以第七个呢,就说明一多依报也随着清净的。好,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佛说:“善男子!一个世界随着正报清净的缘故,多重世界也清净;多重世界清净的缘故,如是乃至圆遍虚空,含裹三世,一切都平等清净不动。”
所以这边的“圆”呢是形容圆遍虚空,“裹”呢是说明含裹十方。我们都知道坐标有直的、有横的,那现在就把直的坐标代表时间,横的坐标代表空间。所以三世呢就是竖穷一切时,虚空就是横遍一切处;所以无论是竖穷三际,还是横遍十方,这里都是平等清净不动的。
那接下来就是举例说明不动的状况: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这边的“不动”呢,是说明诸法的寂灭相,就是说诸法它一切法本自寂灭,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生就无灭,所以一切法本来不生。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一切法有生灭相呢?那是因为我们以生灭心来看一切法,一切法就有生灭相;可是一切法的自性本来空的、它本来是寂灭的、本来无生。是因为你的心有生灭,所以你就看一切法是有生灭的。那等到我们现在讲的悟到圆觉自性,真心现前,你这时候看一切法是寂然不动的。
那这里为什么先说虚空,然后才说四大呢?那就是因为世间法就不外乎有五大嘛:地、水、火、风、空。那哪一个先呢?当然有空大,然后地、水、火、风在空大里面,所以先说空,这就是为什么这边先说虚空,然后再说四大的理由在这里。
那虚空本来没有相貌,虚空是无相,你不能、没办法形容说虚空是长得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什么长短、方圆、大小?你都没有办法来形容,所以虚空它原本是没有相貌。那为什么这里又说虚空什么如是平等不动?没有相貌的虚空又哪里有动不动的差别呢?所以我们就知道这边所谓的“不动”指的是我们的觉性。当我们迷失觉性的时候,见虚空就有动相;那我们悟到圆觉自性的时候,这个时候看虚空就寂灭不动。
那四大是这样,世间法的四大是这样,那一直推到出世间法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这边说“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所以这边的“不动”就是指觉性来说。
那以上这一段说的是诸法空相,这一切法自性是空的,所以它是属于空观的部分,是属于“真空绝相观”。在空性里面没有一切相,一切相都回归到圆觉自性当中。
那接下来我们举例说明遍圆的情况。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由于觉性没有边际,所以一定遍满,我们的圆觉自性遍一切处。那由于觉性遍满,所以一切法也遍满,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是从我们的圆觉自性当中所流出来的。所以你的觉性遍满,当然一切法也遍满。
那在我们没有见到圆觉自性之前呢,因为无明的遮障,所以就没办法周遍。那现在既然观行成就,见到觉性本来周遍法界、圆满无际,那六根、六尘、四大乃至陀罗尼门都是由觉性所显发的,所以都能够周遍法界、圆满无际。
那这一段呢是显示事随理遍,说的是假观。刚才讲的是空观,现在讲的是假观,所以它是属于理事无碍观。觉性是理,六根、六尘、四大是事,理遍则事也遍。觉性遍满,所以一切法也遍满,这个就是事随理遍。那真空能生妙有,所以是属于假观,这一切法都是从我们自性里面所生出来的,而且所生的一切有呢,也都是跟真空圆融无碍,所以我们就说它是属于“理事无碍观”。理指的是觉性,事呢就是讲的六根、六尘、四大等等,这是属于事,理事无碍。因为一切事从什么?理所出生的,理既然周遍,事当然也周遍,所以理遍则事遍。
我们继续看经文: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所以佛说:“善男子啊!由于觉性、妙觉自性遍满的缘故,我们的根性还有尘性呢也是一一遍满;虽然一一遍满却不会互相毁坏,也不会互相混杂;由于根尘等世间法无坏无杂的缘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等出世间法也同样是无坏无杂。这种情况呢,就好比有百千个灯共同照亮一个房间,每一盏灯的光都能够遍满整个房间,那光和光之间也不会彼此的破坏,也不会互相杂乱。”
这一段就是显示事事无碍,说的是中道义,所以它是属于“周遍含容观”。
一切法都是真心所现的,那只要是真心所现呢,就都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有影相,但自性都是空的,所以在空无自性当中一切法无碍。就好像一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灯,那每一盏灯的光都能够遍满房间;但是光和光之间呢,它是不会互相毁坏或者是混杂的。
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明每一件事都是我们自性的作用,那事与事之间呢,它是不会互相妨碍的。因此在法界当中呢,每一个事都能够随自性遍满;虽然一一遍满,但却能够互相含容,这个就是周遍含容观。它是说每一件事的显现都不离开我们的自性,那自性能生一切法,所以就不落空;虽然能够生一切法,但是一切法都好像影相一样的不真实,这样又不会落于有;不落空、不落有就是中道义。
所以这一段主要是说明:我们从自性当中所流露的一切法,法与法之间是不会互相障碍的,有障碍是我们的心还没有恢复到圆觉自性当中,所以我们才会看一切法,法与法之间会互相障碍或者是互相混乱。
好,到了这个时候呢,就能够明心见性、大澈大悟,境界就和佛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这个就是顿同佛境,顿时和佛的境界相同。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所以什么是成佛的境界呢?只要能够做到没有二元对立、没有对待的差别,这个就是佛的境界。
所以佛说:善男子!由于成就圆觉,就已经开悟了,明心见性、见到我们的清净的自性的缘故呢,应当了知这时的菩萨不会再被任何法所束缚,不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不会被任何法所束缚。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本自解脱、本自寂灭,对不对?当然也不需要再去求一个解脱的方法。既然不会被任何世间法所束缚,当然就不会厌离生死,既然不另外求一个解脱生死的出世间法呢,当然也不会欣爱涅槃。同样的不会特别去尊敬持戒的人,也不会特别去憎厌毁戒的人。不会特别去重视久修久习的人,也不会特别去轻视初学的人。为什么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呢?就是这时候的一切法都在圆觉自性当中的缘故。见性之后只要在那个自性当中,你见一切法就没有对待差别。
所以没有悟到圆觉真心的人,对一切法才会有相对待,互相的对待。那因为被一切法所束缚,我们这个时候才会想要求解脱的方法。那我们如果觉得自己被生死所束缚,当然就会厌离生死。既然想从生死中解脱,当然就会欣爱涅槃。那没有见性的人对一切法也会有分别、执著,会有好恶,就好恶非常的分明:所以才会对持戒清净的人特别恭敬,对毁犯净戒的人呢特别憎恶;对于久修的人特别重视,对于初学的人呢特别的轻视——这个都是因为没有见性的关系,一切法就有相对待。
那这种情况呢,就好像什么呢?佛做了一个比喻: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这种情况呢,就好比我们用眼睛去看眼前的境界,这时候的眼根能圆满地看到一切,却没有讨厌或者是喜欢的差别。为什么呢?因为能见的眼根和所见的境界体性是一,所以没有讨厌和喜欢。
所以见性的人他安住在他的自性当中,就好像、他的心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他看一切物呢,就好像镜子如实的反映这样而已。那镜子没有说我喜欢照这个、不喜欢照那个,或者是照了以后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是没有任何的差别。它只是如实反映,知道是什么内容这样就可以了,没有喜欢、不喜欢的差别。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所以佛说:善男子啊!此会的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一旦修习此心得成就时,就是圆觉自性现前的时候、就是观行成就的时候呢,他就能够明白没有所谓的修行,也没有所谓的成就这件事情。那在圆满的觉性当中呢,能够普照的智慧,还有所照的寂灭心体呢,是无二无别的。于是百千万阿僧祇不可说的恒河沙诸佛世界,就像虚空中的花朵,乱起乱灭。那这些世界呢,是不即圆觉、也不离圆觉。一切众生没有被生死束缚、也没有从生死中解脱,这个时候才知道众生本来成佛,生死和涅槃就好像是昨晚的一场梦而已。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佛说:善男子!既然有如昨晚的一场梦,就应当了知生死和涅槃实际上没有起灭、也没有去来。我们不了生死涅槃如梦的时候呢,我们的生是起,死是灭;生是来、死是去。现在了知生死涅槃就好像昨晚的一场梦,当然就没有起、灭、去、来这种种的相貌了。
那对于所证的理来说呢,也没有得、失、取、舍这四相的差别。因为成就之后,了知所证的理是我们自性当中本来有的真理,它是从来没有失去过,那没有失当然就没有所谓的得,那这个真理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所以就没有所谓的取。有舍才有取,那从来没有舍弃当然就没有所谓的取;那本来就有,从来没有失去过,所以也没有所谓的得。这是所证的真理没有得、失、取、舍这四相的差别。
那能证的人来说呢,对于能证的修行人来说,也没有所谓的作、止、任、灭这四病的问题。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就是有所谓的作、止、任、圆灭这四种问题,那等到悟到圆觉的时候当然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所以在这个能证和所证之中呢,既然没有作、止、任、灭的“能”,也没有得、失、取、舍的“所”,毕竟没有所证的理,也没有能证的人。一切法性呢,平等不二、常住不坏,这就是圆觉自性当中一切法性是平等不坏的。
最后要总结前面普眼菩萨所请示的内容: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佛说:善男子!在此会的菩萨,就如我现在所说的这样子来修。前面所说的:先依如来什么?奢摩他行、坚持禁戒等等等等,一路有二空观、还有法界观,都是告诉我们怎样来修。那就依这样的渐次修、渐修次第,依照前面所说的这些内容来修,依这样的次第来修。就是先修我空观、再修法空观、最后修法界观。这样的来思惟,这样的来安住、保持,这样的方便,前面讲的都是方法,修行的渐次、思惟、住持,这些都是方便,这样就能够来开悟。求这样的法呢,就不会心生迷闷。
这是回答了普眼菩萨所请示的内容。那最后是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要重新宣说长行中的义理,所以就说了下面的偈颂: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这个是二空观。佛说:普眼你应当了知,一切的众生身心都如同幻化,没有实体。那身相呢是属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所成;那我们的六识妄心之性呢,归属于六尘缘影,那四大体性各自分离,谁又是那个和合的人呢?
“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
这三句是法界观。这样渐次修行,一切身心都清净了,自性不动遍满法界。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这六句是顿同佛境。就是这个时候呢,就跟成佛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这时候的境界没有作、止、任、灭四病,也没有能证的人,一切佛的世界就好像虚空中的花朵虚幻不实,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平等,毕竟没有来去之相。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这四句是结示请问。初发大乘心的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想求入佛道就应当这样来修习。
第三,“普眼菩萨章”就到这边结束了。那这个中间它提到说,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可是如果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为什么佛在前面又要说教我们要发心修行来断无明呢?所以有关这个问题,就在下面一章的金刚藏菩萨就会帮我们问这个问题,那这也是很多人问的问题。就是说:既然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会起无明?如果说无明众生本来有的话,为什么佛又说本来成佛?让我们搞不清楚怎么回事。那如果是众生本来成佛,那后面为什么又会起无明呢?那么一切如来又是什么时候再生起一切烦恼呢?
这些问题,佛都有圆满的开示,所以我们就在下一堂课来共同找答案。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