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8、普眼章(4)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经文: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无杂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去无来。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好,我们继续看。

当自性现前,一切是平等、清净、不动的,昨天讲到这里。这“一切”包括了世间、还有出世间一切法,包含了空间、包含了时间都在里面,这一切都是平等、清净、不动的。

可是我们看这一切法,它是不动的吗?我们看一切法,都有动相啊!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有动相,对不对?你说地、水、火、风四大有没有动?地、水、火、风,我们看到它的生灭相,对不对?一切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我们看到一切法:不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它都是动的;可是现在居然告诉我们一切清净、平等不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差别,就是在你悟了?还是没悟?凡夫没开悟之前,看一切法是动相;开悟了之后,你的圆觉自性现前,因为圆觉自性是不动的,是没有生灭的,我们的菩提自性本不生灭嘛,没有生灭,所以这时候,你如果用真心来看一切法,一切法是清净、平等不动的。你如果是用妄心看一切法,你用生灭心去看一切法,一切法就有生灭;你用不生不灭的圆觉真心来看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清净、平等不动的。差别就在你悟了?还是没悟?你的圆觉自性有没有现前?这样的差别。

我们前面讲到了,凡夫用的都是意识心,意识心是有生灭的。那破一品无明的菩萨入了一真法界,他用的是真心,真心没有生灭,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用真心看一切世界,它也是不动的。

这就好像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禅宗公案嘛,有没有?两个小沙弥在争吵说是风动,还是幡动,有没有?看到那个旗子在飘动,有一个就说:“那个是风动,所以旗子飘动”;另外一个说:“不是,是旗子飘动”。那六祖从那边经过,听到他们吵,就说了一句话,叫做“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心动了,你的心动了,就是生灭心,你就是用虚妄的生灭心去看,那个旗子,它就是动了,不管是风动、还是幡动,你用的都是妄心,都是生灭心去看一切法,就是有动相;除非你用真心看,一切法就没有动相。因为菩提自性,本自寂灭,寂灭就是不动,我们的自性,圆觉自性本来没有动摇,菩提自性本不动摇嘛,为什么可以不动摇?就是因为它没有生灭,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是没有动摇的;可是虚妄的心,它是有动摇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再看这一段经文,就看得懂了。

所以这时候看虚空,虚空是平等不动的,只要我们的圆觉自性现前,你看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清净、平等不动的。

所以,这边说: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你的这个觉性,就是圆觉自性,你的圆觉自性现前,圆觉自性本身,我们的自性就是本不动摇嘛,它本身是平等不动的,所以这时候你看一切法也是平等不动的,所以虚空是平等不动的,四大也是平等不动的。

“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一切法全部都回归到圆觉自性当中,一切法都是真空实相。我们昨天讲了,一切法都是真空实相,都没有离开圆觉自性的作用。所以这时候看虚空是不动的,平等不动;四大,平等不动。虚空、四大,都是在说明世间法;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是表示出世间法。所以这时候看一切的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清净、平等不动的,因为菩提自性现前了,圆觉自性现前,所以你这时候看一切法,是没有生灭的,所以清净、平等不动。

那它为什么先讲虚空,再讲四大,最后讲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呢?为什么是依这个次第来讲?就是先讲世间法,再讲出世间法。那世间法当中,就是没有离开五大嘛:地、水、火、风、空,这边的虚空就是五大的空。那地、水、火、风、空,哪一个先有啊?一定是先有虚空嘛!不然你的地、水、火、风要安住在哪里?对不对?所以地、水、火、风都在虚空当中,所以这个五大来说,先有空大,然后才有地、水、火、风。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边先讲虚空,因为五大是以空大居先,所以先讲虚空。

那这边的虚空包含了正报、依报,还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在这个虚空,涵盖在里面,所以加上四大,就是包含了所有的世间法;那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就是包含了一切的出世间法。所以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呢,都是平等、清净不动了。为什么可以不动?就是你悟到了圆觉自性。迷的时候,一切法有动、一切法有动相;你悟了之后,自性本不动摇,所以你看一切万法它是不动的。

好,从我们昨天的那一段,还记得吗?从“心清净,见尘清净”这边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一段,是显示“摄事归理”,说的是“空观”义,所以是属于“真空绝相观”。法界观就是有这三观,前面先告诉我们怎么入一真法界,然后整个法界就是不离这三观,第一个就是“真空绝相观”。

那什么是“摄事归理”呢?这边的“事”就是一切法,包含了世间法、出世间法,这一切法都是涵盖在这个“事”当中,就是宇宙万法,一切法都回归到自性。这个“理”就是讲我们的本体界;这个“事”是讲现象界,所有的现象界都回归本体界,也就是说一切法都回归圆觉自性当中,所以叫做“摄事归理”。从“心清净,见尘清净”开始,一直到这里,讲的都是摄事归理,一切法都回归到圆觉自性当中。

那为什么属于空观呢?因为一切法到这个时候呢,是真空实相,所以这个称为空观,因为一切法都是真空实相。

那为什么叫做“真空绝相观”呢?这个“绝相”就是无相的意思,因为实相是无相的,有相的是生灭法,无相的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真空实相观也就是真空绝相观。绝相就是无相,就是讲实相,所以真空实相,这时候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真空实相了,因为都回归到什么?圆觉自性当中。

所以,它是属于摄事归理,空观,还有真空绝相观。这是法界观的第一个观法,怎么样把一切法都回归到我们的自性当中。

接下来,从你的自性当中再生出一切法,这就是第二种观。从你的自性当中再生出一切法。那我们的自性是遍满一切处,对不对?自性遍一切处嘛,我们的自性可以遍满一切处,所以由我们自性所生起的一切法,是不是也可以周遍整个法界?所以我们的圆觉自性如果能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那由我们圆觉自性当中所生出的一切法也同样的能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就是第二个观法——“理事无碍观”。我们先看经文: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这个就是说世间法到出世间法也一样的事随理遍,这一切法都能够随我们的圆觉自性,既然能够遍满,那我们这一切法也能够遍满,为什么?因为这一切法是由自性当中所生出的。

所以,佛说:“善男子!由于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满十方,含裹三世,无有边际的缘故”,这个就是在说明我们的圆觉自性它是周遍法界,圆满无际的。因为这个缘故,当知六根也遍满法界,我们的觉性遍满,当然由觉性所生出的一切法也遍满。所以六根遍满故,六尘也遍满,六尘是随着六根而遍满的。六根、六尘都遍满了,接下来四大也是遍满法界的。如是乃至出世间法的陀罗尼门也都是遍满法界的。只要是觉性遍满,当然由觉性所生出的一切法也遍满。

那这边为什么先说六根,再说六尘,最后说四大呢?我们前面听过的同修就知道,为什么是这个次第,因为我们这个妄身是先有六根嘛,前面讲“妄有六根”,对不对?这个六根是在虚妄的身上有这个六根。六根再依六尘境界生起六识的作用,所以六根离了六尘境界,也没有办法生起六识的作用,所以接下来就是六尘。六根必须要依六尘才能产生六识的作用,所以先说六根之后再说六尘。那不论是六根、还是六尘都没有离开四大,它都是四大来的,先有四大,然后才有六根、六尘。所以现在六根、六尘都离不开四大,所以四大最后说。先说六根,再说六尘,最后说四大。

六根、六尘、四大是说世间法,世间法既然遍满整个法界,当然出世间法也遍满,所以说“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这一段就是显示“事随理遍”,说的是“假观”义,所以是属于“理事无碍观”。事随理遍,这个“理”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本体界,就是我们的圆觉自性,圆觉自性就是所谓的“理”。那这边的“事”指的是六根、六尘、四大是这边的“事”。我们的圆觉自性既然能够遍满法界,当然由圆觉自性所生出的一切法,不论是六根、六尘、四大,都能够遍满法界,所以事是随理遍的,理能够周遍,所以一切的事也能够周遍,所以觉性遍满,一切法也遍满,这个就是“事随理遍”。

真空能够生妙有,所以是假观。前面是空观,如果你的空观是没有办法生出无量的妙用的话,这个是沉空滞寂,堕在那个空边,所以没有办法生出一切法。但是我们的圆觉自性能够生出一切法,宇宙万法都是由我们自性所出生的;所以这个时候,因为它能生出一切法,而不是著在空的境界当中什么事都没有做,没有任何的作用,生不出任何的法,不是这样,它能够生出无穷的妙有来,所以说它是什么?生出的那些一切法,又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是假观。真空能生妙有,所以是假观义。

而且它所生出的一切有,跟真空圆融无碍,所以是属于“理事无碍观”,真空能生出妙有,这个妙有会不会障碍真空?真空会不会障碍妙有?不会,怎么样?圆融无碍,所以叫做“理事无碍观”,这是法界观的第二观。

前两天有一位师兄说道,六根怎么样互用?他说他打坐的时候,感觉眼睛好像能听,耳朵好像能看,有可能吗?我们现在念了这一段,就知道有可能,为什么?六根遍满法界,六根遍满法界,你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都能够遍满法界,因此六根可以互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如果修这个假观成就的话,你六根就可以互用,用眼睛听、耳朵看,这样很方便哈。

好,接下来是讲第三观,第三观就是中观嘛。空、假、中三观。

中观怎么修呢?一切法都是从圆觉自性当中所流出来的,一切法都是我们自性当中所流露的,那自性当中所流露的这一切法,一切法它们之间会不会打架呢?会不会打架?我们自性能够生一切法,我们自性所生出的一切法,法法之间能不能相容啊?可不可以啊?大家都点头;可是为什么我们这个不能容,那个人我不能容,那个事情我也不能容,我小乘的不能容大乘的,大乘不能容小乘,显教不能容密教,好像有太多的事情不能容,是因为我们没有入中观。

所以,第一个空观就是说一切法回归到自性,就归空嘛;然后才自性当中又生出一切法,就是假观;那所生出的一切法,每一法当中又不会互相障碍,也不会互相混杂,也不会互相破坏,圆融无碍,所以它叫做“事事无碍观”。你从理当中所生出的一切事,每一件事之间是可以互相包容的。

这种情况就好像说这个房间有很多灯,对不对?每一个灯都放光,每一盏灯都有光明,它们的光跟光之间会不会打架?你们有看过这盏灯跟那盏灯不能互相包容,然后在虚空中擦出火花?从来没看过,除了闪电以外,没有看过。闪电是阴阳电互相碰撞,所以有闪电。可是在这个房间里面,不管你点了多少盏灯,光光相容,每一盏灯所放出来的光明,都不会互相妨碍的。用这个来形容,我们自性所生出的一切法,每一法之间它也是不会互相妨碍的,所以修到了这个境界,没有什么不能够包容的,全部都圆融无碍在我们的自性当中,这个就是成佛的境界。

那我们看这个经文,怎么说呢?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

佛说“善男子!由于妙觉自性遍满的缘故”,这个妙觉,就是这个时候已经到达等觉、妙觉,妙觉就成佛了嘛,所以到这边就是成佛的境界了,入中观的时候就到妙觉,已经能够成佛了。所以由于妙觉自性遍满的缘故,我们的根性和尘性也一一遍满,虽然一一遍满,却不会互相毁坏,也不会互相混杂。

那这边的根性跟尘性,就是指六根的体性,还有六尘的体性,一一都遍满,因为它们的体性是一,都是圆觉自性所流露出来的,所以不只是这边讲的六根、六尘,一切宇宙万有,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能够互相的含容,不会互相破坏,也不会互相混杂,每一个都遍满,就好像每一盏灯,它的光都能够遍满整个房间;可是光跟光之间不会互相混杂。那每一法也是,因为它体性是一,所以每一个都能够遍满法界,都是相容无碍的。

“根尘无坏无杂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那就是说由于根、尘等等这个世间法,无坏无杂的缘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等出世间法,也是无坏无杂的。

这种情况就好比什么呢?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这种情况就好比有一百盏灯、有一千盏灯,共同来照亮这个房间,每一盏灯它的光都能够遍满整个房间;可是光跟光之间它不会彼此破坏,也不会互相混杂,用这个来比喻,所以百千灯就是比喻根、尘等等这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这边讲的“百千灯”比喻。

“一室”,这个房间就比喻整个法界,所以任何一法都能够遍满整个法界。所以这边讲的“百千灯,光照一室”的意思,就是说比喻法界中的一切法都能够遍满法界。

“其光遍满”就是比喻每一法,都能够遍满法界。

“无坏无杂”就比喻每一法之间既不会彼此破坏,也不会互相混杂。所以没有任何一法会互相障碍。我们会觉得有障碍,是因为我们的心自己产生了分别、执著、妄想,所以它才会障碍,实际上诸法实相、宇宙的真实面貌,它是不会互相障碍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一段,它显示的是“事事无碍”,每一法之间它都是无碍的。在法界当中,每一事也都能够随自性遍满,因为我们自性遍一切处,因此自性所生出的一切法也遍一切处。虽然一一遍满,但是却能够互相含容,这个就是“周遍含容观”,第三观——周遍含容观。每一法都能够周遍,都能够互相包含容纳,它是比喻一个境界,到了这个境界,就是妙觉的境界。所以这个时候就契入中道。

什么是中道?不落空有两边,叫做中道嘛。所以这个时候,因为自性能够生出一切法,所以每一事的显现都没有离开自性的作用,所以不落“空”。我们刚才说,如果你落在空边,你就没有办法生出一切法;可是现在能够生出一切法,因此就说明它没有落在空这一边,它可以生出无量的妙用。

虽然能够生出一切法,但是一切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又不是真实存在的,好像影相一样的不真实,是虚妄的;虽然能生出一切法,但是这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无自性的,自性是空的,这样又可以不落“有”,你不会把一切法当作是实有的,你不会落在实有的这一边,为什么?你知道虽然每一法都遍满法界;但没有一法是真实存在的,都好像梦幻泡影一样的不真实、不实在,像影相一样的虚妄,这样就不会落在有边。

不落空,不落有,就是中,这个就是说明“中道”义。所以这一段,就是显示“事事无碍”,说的是中道义,所以是“周遍含容观”。

三观讲完了,就成佛了。一切法回归到自性当中,是空观;由自性当中生出一切法,是假观;不落空有两边,是中观,就成佛了,就契入佛的境界。

 

 

 

那成佛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呢?佛怕我们不清楚,妄加猜测,所以佛又继续告诉我们成佛的境界,是长得什么样?我们看:到了这个境界,就和佛相同了,因为佛祂是觉性圆满。那我们现在圆觉自性圆满成就的时候,就跟佛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就成佛了。

所以,经文说:“善男子!觉成就故,”

佛说“善男子啊!由于觉性圆满成就的缘故”,凭什么知道我们的觉性圆满成就?就是刚才契入了空观、假观、中观,契入这个法界观,因此就能够知道我们的觉性已经遍满整个法界,已经圆满,那就跟佛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就成佛了。

所以,就说:“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成佛的境界是怎样呢?这时候就应当了知,这时候的菩萨不会再被任何法束缚,也不会再于任何法上求解脱。我们著在任何法上面,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就会被那个法所束缚。所以我们现在修的任何一法,要知道它都是因缘所生、无自性的,它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不要太认真,它只是带我们到达最后开悟成佛的一个方便这样而已,一个桥梁。所以对一切法,到这个时候,不再会执著了,你可以说一切法,好像如幻的说一切法,你在说一切法的时候,对任何法都没有任何的执著,所以你不可能再被任何法所束缚了。

这时候也不会再求一个法说:我要解脱!不会再求那个解脱法。所以这个时候也不需要再去求一个解脱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本自解脱,本来没有人要绑你,是你自己绑自己。一切法本自解脱,为什么?因缘所生无自性,它当下就空了嘛,所以它本来没有要束缚你的,是你自己起了执著。没有束缚,要不要解脱?解脱是对束缚来说的,你觉得有束缚才要解脱;那现在没有束缚,要不要解脱?也不要解脱,一切法本自解脱,本来就没有束缚的,所以当然就没有所谓的束缚跟解脱这样的差别了。这就是成佛的境界,没有说我要求一个解脱法,也没有说我被任何法所绑住了、困住了,都没有这些问题的。

所以如果我们修了半天,觉得还有一法可修,有一法可得,就表示说我们的法执还在,就是你著在那个法上,你才要把它抓紧紧,然后说要靠它成佛,要靠它开悟,表示我们还有法执,还被佛法困住,这个都不算是真解脱。真解脱就是现在讲成佛的境界——“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会被任何法所束缚,也不会求任何解脱的方法了。

既然不会被任何世间法所束缚,当然就不会厌离生死,这个时候也不会说“我厌离三界!我要出离三界!”也没有这样的说法了。因为我们想厌离生死,是因为觉得娑婆世界好苦哦!三界六道好苦!活得好累!要赶快跳出三界,这时候才会厌离生死。厌离生死干嘛?要入涅槃啊!所以这个时候会厌离生死,会欣爱涅槃。

可是如果我们不必另外再求一个解脱生死的出世间法的话,当然也就不会欣爱涅槃。因为想求解脱,就会欣爱涅槃。被任何世间法所束缚,就会想要厌离生死,想要求一个出世间法来解脱,这个时候就会欣爱涅槃;可是到了成佛的这个境界呢,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同样的,也能够做到: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不会特别去尊敬那个持戒的人;然后对那个会破戒或者毁犯戒律的人,就特别感到憎厌、憎恶,然后厌离、唾弃他,不会这样子。然后也不会特别去重视久习的人,修得很久的人,就说他已经久修了,所以我要重视他。对那个刚刚初学的,全部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就轻视他们,这个时候也不会了:不会特别去重视久习的人,也不会特别去轻视初学的人。

为什么能做到呢?

“何以故,一切觉故。”

这一切都是因为觉性圆满成就的缘故。当我们觉性圆满成就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对立了,二元对立全部都没有了,因为在圆觉自性当中是清净、平等的,所以没有任何的对错、是非,你我……,所有的二元对立都销融了。所以为什么能够做到?就是因为觉性圆满成就的缘故,因此能够做到。

那我们在觉性没有成就之前,一切法是有善恶的对待,一定要争个你是我非,谁对谁错,非常的认真,一定要真相大白,打破沙锅问到底,一定要争个什么结果,那就是因为我们对一切法有执著,有善恶的执著、对错的执著等等、等等。所有的二元对立的执著,在我们没有见性之前都有,因为我们的分别心、执著心都还在。

所以,当觉性遍满一切法的时候,每一个法,无非觉性,每一法都在圆觉自性当中,为什么能够这样?就是前面讲的那个三观就能够做到了,一切法都回归到自性当中嘛,自性再生出一切法,每一法当中都圆融无碍,所以就没有是非对错这样的差别了嘛,自然就能做到。所以就不再有束缚、解脱这个二元对立(一个束缚、一个解脱),也没有生死、涅槃,也没有持戒、毁犯,久习、初学——这些差别都没有了,因为一切法都在圆满的觉性当中圆融无碍,不坏不杂,刚才讲。

这种情况就好像什么呢?佛又做了一个比喻: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就好像我们用眼睛去看眼前的境界,那我们的眼光能够圆满地照了一切,却没有讨厌或者是喜欢,所以你很清楚地知道你看到了什么,但是你可以不生分别。

“何以故?”

为什么没有讨厌或者喜欢呢?

“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因为能照之光,还有所照之体无二,就是说你能照跟所照,因为没有二元对立嘛,没有能照跟所照,所以就没有讨厌或者是喜欢,因为讨厌、喜欢就是又有二元对立了,在平等、清净当中是没有喜欢、不喜欢这个二元对立的。

那这边的“眼光”指的是我们眼识的现量。我们前面讲过,前五识都是现量,那你怎么知道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那是因为第六意识加进去,第六意识一分别,就落入了比量。可是眼识见物,眼识本身是现量的,它是没有分别的,是加入第六意识的比量,它才开始有分别。那现在它用这个比喻,就好像我们眼识看东西,就好像用镜子来照物一样,镜子里面的东西清清楚楚,但是镜子本身没有分别好丑,我要照、不要照,喜欢、不喜欢,没有,都没有这个!所以能照的镜子跟所照的物是无二无别的,它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这个时候能照的光(就是眼识的现量),和所照的物、所照的一切物,它都是平等、无分别的,所以没有所谓能照的镜子和所照的物体的差别。镜子是如实反映,有物则映,物去不留,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镜子上,有物则如实的反映,那这个物体离开,镜子什么都没有留,没有喜不喜欢、要不要,都没有,就是用这个来比喻我们的自性当中的一切法是没有二元对立的差别的,所以没有讨厌或喜欢这些问题。所以一个观行成就的人就是这样。

我们再看经文: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佛说:善男子!此会的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如果修习观行成就的话,就会发觉实际上没有所谓修行和修行成就这件事,这两件事没有,没有所谓的修行,也没有所谓的成就。

为什么没有修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修个什么?所以成佛这件事,不是修出来的。是因为你迷,所以才要修行。依照前面的我空观、法空观、法界观,一步一步地修,才能够破迷开悟,无明一破,自性现前,然后就契入佛的境界了。

那现在既然觉性、圆满的自性现前,圆觉自性现前,才发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本来是哦,所以不是修出来的。本来不是才能够修出一个佛;本来是佛,所以这个佛不是修出来的,对不对?本来就是。所以它只是恢复我们的自性而已,不是修出一个佛来。所以有没有修行这件事?有没有成就这件事?没有!因为本来就是佛啊,所以不是修行成就,所以实际上没有修行和成就这件事。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在圆满的觉性当中,能普照的智慧和所照的寂灭心体,也是无二无别的。

在圆满的觉性当中普照,这边的“普照”就是说我们本有的那个智慧,所以它是能照的、能普照的那个智慧是我们本有的,它照什么?我们本有的那个心体。菩提自性,本自寂灭,这就是这边讲的寂灭,讲我们的那个自性,菩提自性,本自寂灭,本来有的,我们的心是本来寂灭的,自性本来寂灭。我们本有的智慧照我们本有的寂灭心体,是不是一样?都是本有的嘛,所以无二无别,能照跟所照无二,就是这边讲的普照、寂灭无二,一个是能照,一个是所照。普照,就是能照的智慧;寂灭,就是所照的心体。自性本自寂灭,本来有的智慧,照我们本来寂灭的心,所以是不是无二?都是本有的。

那这是什么样的境界呢?我们看经文: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不得了了!所有的诸佛世界,所有的净土都是什么?虚空中的花朵,这下完了!我发愿往生的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是虚空中的花朵,原来它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下惨了!所以这边佛说:在圆觉普照,寂灭无二的心中,百千万阿僧祇不可说的恒河沙诸佛世界,都有如虚空中的花朵,乱起乱灭。乱起乱灭就是说生灭、有生灭,只要是因缘所生,都是有生灭的,生的时候就是起,灭的时候灭。

这个时候看一切佛的净土世界,都像虚空中的花朵。为什么这个时候能够看到一切的诸佛世界呢?别忘了刚才那一句话“自性遍一切处”,对不对?自性遍满整个法界,所以整个法界里面的诸佛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是因为我们的自性能够遍满一切法界,法界中的所有诸佛世界,不管它是什么百千万阿僧祇不可说的恒河沙世界,你全部都能够看得见。但是好像影相一样的不真实,所以是虚空中的花朵。为什么是虚空中的花朵?因为它也是因缘所生嘛,只要因缘所生,都无自性,都是虚空中的花朵,只是它是随净缘而现的。

所以一切的世界有秽土、有净土。那个秽土是从染缘而生的;现在净土是由净缘而生的,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都无自性,所以都是虚空中的花朵,都不是真实有的。这样你念佛的时候就不会起执著了,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念,没有一个真实的阿弥陀佛的佛号,还有离我们这边多少多远的西方净土,都是虚空中的花朵,懂吗?

只要有世界,就有成坏的变化。所以,成呢,就好比虚空中的花朵生起;灭呢,就好比虚空中的花朵灭了,所以它说“乱起乱灭”。我们的菩提自性是本不生灭的,在自性当中是没有生灭的。一切从因缘所生的,都是有生灭的。从染缘、净缘的差别,净缘所生的就是净土,染缘所生的就是秽土,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乱起乱灭,不得了了!

这个诸佛世界,和自性的关系是不即不离,所以下一句是:

“不即不离”,

你这个时候所看到的诸佛的净土,跟我们的自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就是“不即不离”的关系。什么叫做“不即”?不即,就是“不是”。你不能够说这些诸佛世界就是你的自性,诸佛世界跟你的自性相不相等?一个是虚空中的花朵,一个是生灭法,一个是不生不灭的圆觉自性,是不是啊?不能说它相等,对不对?所以是不即。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诸佛世界,不是你清净的圆觉自性。可是离开你的圆觉自性,又有诸佛净土可得吗?又没有!所以你又不能说离开了圆觉自性,有诸佛世界可得,这个就是“不离”。

所以说“不即不离”,你不能说诸佛世界就是你的圆觉自性;但是离开了圆觉自性,又没有诸佛净土,所以是不即不离。

“无缚无脱。”

前面讲的是诸佛净土,就是讲依报世界是这样。那现在讲正报的身心也是这样。所以正报身心就是说一切的众生,不管是六凡还是四圣,十法界的众生,没有所谓的束缚跟解脱。本来我们就说六道轮回生死是束缚嘛,所以要跳出六道当中入涅槃,入了四圣法界,然后证得涅槃,这个就是解脱嘛。

可是它现在告诉我们:到了这个成佛的境界,没有所谓的束缚,也没有所谓的解脱,为什么呢?还是那句话,因缘所生无自性,六凡世界是怎么造成的?随染缘而有六凡世界的身心;随净缘而有四圣法界的众生。随染缘,而有六凡法界的众生,为生死所束缚;随净缘,而有四圣法界众生,从生死当中解脱——都是随因缘所生、从因缘所生无自性,凡是因缘所生无自性,所以它是随染缘、随净缘而生的,随缘而有的,都是虚空中的花朵。

所以,在我们清净的自性当中,是没有任何的束缚跟解脱这样的差别,本自解脱嘛,菩提自性,本自解脱,本来解脱的,我们的心本来解脱,本来成佛,所以就没有束缚、解脱的问题。迷的时候,有六凡众生的什么?六道的束缚,还有四圣法界众生的什么?得证涅槃,就是解脱生死。迷惑的时候有十法界的身心世界。可是现在破迷开悟了,无明破了,回归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没有六凡四圣的差别,所以就没有所谓的束缚跟解脱。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到了这个时候,你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大彻大悟了。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无明一破,回过头来看,原来的那个生死涅槃,就好像是昨晚做的一场梦这样而已,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既然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没有所谓六凡的轮回生死,也没有四圣的取证涅槃,都是虚空中的花朵,因为这些都是无明才有的。现在无明破了,这些都没有了,就好像一场梦这样而已。因为我们自性当中是本来没有生死的,是本自寂灭。

到这边为止,就是无修的境界,无修。我们说“无修无证”嘛。你们修大手印的就知道,大手印到最后就是无修无证,这边就是无修,不需要了,本来就是成佛了,还修什么?所以这是无修的境界。

我们继续看经文: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去无来。”

我们现在看这个都懂了。佛说:善男子!既然有如昨晚的一场梦,就应当了知生死和涅槃,实际上没有起灭,也没有去来。

在我们不了生死涅槃是梦的时候,还在无明大梦的当中的时候,生是起,死是灭;生是来,死是去。那现在无明破了,已经了知生死、涅槃,是昨晚的一场梦而已,当然就没有所谓的起灭、来去相了。

我们再看经文: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当然这个时候,也没有所证跟能证的差别。所证,就是菩提涅槃,你要修一切法,要证的那个果,这个时候也没有所证的果。那有没有能够修行的那个人呢?也没有。所以也没有所证,也没有能证了,这个时候。

所以它先说所证,对于所证的这个理来说,也没有得、失、取、舍这四相的差别。不管你是叫菩提还是涅槃,能够说出来的名字,都是本自具足,本来有的,懂吗?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当中本来就可以流出这一切的出世间法:不管是涅槃、还是解脱法,统统都是本自具足的。本来有的,当然就没有所谓的得失取舍了嘛,因为你自性当中本自具足啊,所以才会这么说。

所以成就了之后,了知所证的理是自性当中本来有的真理,从来也没有失去过;没有失,当然就没有得。那这个真理也是从来没有舍弃过,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取。所以我们修了半天,还在那边说要抓住一个什么空、抓住一个什么清净、抓住一个什么法的话,那个都错了,你就是没有办法契入这样的境界,其实它没有得失取舍的,没有这四相的差别,这个是所证的理。理就是菩提啊、涅槃啊,这些你所要证的种种的境界。

那能证的人来说: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

对于能证的修行人来说,也没有作、止、任、灭这四病了。

这四个毛病是修行人会犯的。那到这个时候呢,就不会有这四个毛病。这四个什么毛病呢?看看自己有没有?有的话,就是还没有成佛。

第一个是作病。作病,就是造作,你想修出一个什么来?修出一个佛来、修出一个境界来,你以为那个都是修出来的,那个就是作。作就是造作,你以为可以修出一个什么境界来,那个就是作病。

在我们没有见到菩提自性之前,就是都在那边盲修瞎练,就很忙嘛,以为可以修出一个什么东西来:不管是菩提、还是涅槃,就是很精进,看起来很精进;可是呢,徒劳而无功,就好像想要把沙煮成饭一样,沙煮了千万年,它永远不能够变成饭。所以你心外求法,就永远没有办法怎么样?没有办法开悟成佛,因为它在你们家里,从来没有丢掉过;可是你往外一直找这个法、那个法,一直求这个、求那个,到处跑道场,一直换法门,一直换师父,可是就是不开悟,就是因为你犯了作病,懂吗?你要到这个道场来抓一个法,到那边抓一个法,法本收集了很多;可没有一法可以成就的,就是犯了作病,以为可以造出、可以修出一个什么东西来。

本来有的不用,不用这么辛苦,你只要返本还源,回过头来自己找,它本来都在的,本自具足,这样就不会有作病。所以当你悟到圆觉自性的时候,就知道一切本来具足,从来没有丢掉过,这个时候就不会再要想修出一个什么来,所以就不可能有作病了。

那什么是止病呢?就是想要止息妄想。在座的打坐过的,可能都曾经有这样的经验:坐在那边说“我为什么妄想这么多?”想尽了办法,要让那个妄想不要起来,那个就犯了现在说的止病,想要止息一切的妄想。

妄想可以止得了吗?你八识田里面含藏那么多种子,你坐在那边,尤其是安静下来,它就一个一个跳出来,是很正常的啊!除非你八识田的种子全部都清净了,你坐那边没有种子可以生现行,当然就不会有妄想啊。可是你八识田里含藏了无量劫以来的种子,这么多!然后你静下心来,它刚好可以好好地种子生现行。那你这时候叫它压压压,水中按葫芦,有没有?这个按下去,按那个,这个又浮起来,忙得不得了,在那边一直按葫芦,它一直砰砰砰!一直跳,一直跳出来,种子一直生现行。平常很忙乱的时候,反而没有机会生现行;现在坐在那边,刚刚好打妄想。所以你这时候想止息一切妄想,就犯了这个毛病。

所以见性之后呢,就知道妄念本来空,你根本不需要去空它,你留都留不住,你现在能留住任何已经过去的妄念,你可以留得住吗?留不住,它本来空,生灭法,生了就灭了,你还要不要想办法去把它灭?你想办法,想要去灭,又生了一个妄想嘛!所以你就在那边一直打妄想,妄想一直冒出来,然后你一直打妄想,要把它怎么灭掉,所以就是忙得不可开交。妄念本空,所以你不需要去空它,本来留不住的。

所以见性之后,知道妄念本来空,就不需要去止息妄念,所以他就不可能有这个止病。所以开悟的人,怕不怕妄想起来?不怕,起来就看着它,它就消失啦,心里还是清清净净的,起来就消失了,你何必生烦恼呢?何必想尽办法,要把它压回去呢?它是很自然的,有因缘它就种子生现行啦,压也压不住,只是弄得更累这样而已。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妄想不需要去止息它,妄想不可怕,因为因缘所生,自性是空的。

第三个:任呢,就是任其生死,我们没有悟道之前,没有办法啊,它就一直在生死轮回,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只有任其生、任其死了;六道凡夫任其生、任其死,没有办法作主。

这个灭呢,是灭烦恼,想要灭烦恼。这个也是我们的毛病嘛,谁不想灭烦恼?一定是说“我为什么烦恼这么多?”,想办法灭,这就是灭病,懂吗?

所以在没有成就之前呢:生,任其生;死,任其死,所以永远是凡夫,没有办法跳出生死。那如果悟到自性的话,就能够了悟自性当中本来没有生死,菩提自性本自寂灭,本来没有生死,要不要去了生死?没有生死可了,本来没有嘛,虚空中的花朵,本来是虚妄,本来是不真实的,你干嘛要去灭呢?你干嘛要去了那个生死呢?所以开悟之后,才知道自性当中不生不灭嘛,没有生死啊,所以要了什么生死呢?你就不会有那个任病。

那这个时候呢,也会知道烦恼无自性,也是虚空中的花朵,烦恼也是生灭法嘛,烦恼也是生了就灭、生了就灭嘛,所以也不需要去灭它。只要知道烦恼的自性是空的,好比虚空中的花朵,它是虚妄的,这样就可以了,根本不用灭,这样就不会有灭病。

所以开悟的人也不怕生烦恼,他生烦恼不会造业的,看到烦恼生起了,诶!就消失了,心不相应、不跟它相应,烦恼生起,就消失了。他也许再发个菩提心啊,对不对?愿一切众生的烦恼都在我身上成熟,众生都远离一切的烦恼,他没有烦恼,也发愿一切众生没有烦恼,菩提心又再增进了。所以烦恼有什么可怕?没有啊,你生烦恼的时候就发菩提心,烦恼越多,菩提心越圆满,也不错!所以烦恼没有什么可怕,知道它自性本来空就可以了。

我们再看经文: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于此证中”,就是在这个能证、所证:能证的人,还有所证的理,这个中间。

“无能无所”,就是刚才讲的,既没有作、止、任、灭的“能”,也没有得失取舍的“所”。一个是所证之理,一个是能证的人。

“毕竟无证”,毕竟没有所证的理,也没有能证的人。没有所谓什么菩提、涅槃,这些所要证的果,也没有要修六度、十波罗蜜这个能修行、修行人去修的种种的行,菩萨行,也没有这些了。

没有能证所证,毕竟没有所证的理,也没有能证的人。

“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一切法性呢,平等不坏。“一切法性”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都在圆觉自性当中,那圆觉自性当中呢,一切的法是平等的,所以是无二,平等就没有二元对立。“不坏”,就是常住的意思,不生不灭就是常住。一切法的法性跟我们的自性没有差别,都是平等无二,常住不坏的。

这个就是无证的境界,没有能证所证了。刚才无修的境界,就没有能修所修;现在没有能证所证,就是无证的境界,这就是无修无证的境界。

所以,修行人也知道,你什么时候到达这样的境界?就是现在讲的这个,你都契入这个境界,你就是到达无修无证的境界,都没有能所了。

所以,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就是说在圆觉自性当中,一切平等。平等,就没有二元对立;不坏,就是不生不灭。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好,到这边讲完了,要总结,总结前面普眼菩萨请佛开示的内容,还记得吗?渐次,思惟,住持,方便,怎么开悟,对不对?所以现在来个总结: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以上这个佛的开示,就回答了普眼菩萨所请示的内容。

佛说:善男子啊!彼诸菩萨。为什么这边没有末世众生呢?前面都是在会的菩萨,还有末世的众生嘛;现在只有彼诸菩萨,就是在会的这些菩萨,没有末世的众生,为什么?因为末世的众生很难得成就这样圆觉自性的境界,所以末世的众生就不必提了,所以这边只说“彼诸菩萨”,就是在此会的菩萨,“如是修行”,就是这样子来修,怎么样修呢?就是如我前面所说的这样来修,还记得吗?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从这边开始修。

“如是渐次”,再接下来是什么?依这样的渐修次第,先修我空观,再修法空观,最后修法界观,就可以究竟圆满成佛。

“如是思惟”,如是思惟,就是前面讲的“恒作是念”嘛,从观这个妄身是四大的和合那边开始,恒作是念,恒作是念就是正思惟(所以恒作是念就是正思惟),得止之后,再修观,这个止观双运就是正思惟。所以这边的恒作是念是包含止和观在里面,止观双运就是正思惟,所以就要依这样的次第来正思惟。

“如是住持”,前面这样一步一步地,渐修的次第一步一步的修,一直到诸幻都远离了,还有一个不能够远离的,还记得吗?那个就是我们的圆觉自性,这个时候就会现前。能放下的都放下了,剩下那个没有办法放的,或者是能空的都空掉了,还有那个空不掉的——就是我们的圆觉自性。当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就安住保持在这个境界当中,这个就是“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最前面讲的那个依奢摩他、持戒、安坐——这个是正方便,其他渐修的次第,其他的修行、渐次、思惟、住持,这每一个也都是方便,所以它这边的方便,就有初方便(最初的方便),还有接下来所有的内容,都是方便,每一个都是方便,修行、渐次、思惟、住持,都是方便。那前面的依奢摩他,要持戒啊、要安坐啊,这些是正方便,也是最初下手的功夫的初方便,这就是“如是方便”的内容。

“如是开悟”,这样一直渐次修行到什么?诸幻灭尽,觉心不动,还记得吗?前面讲的“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这个就是开悟的境界。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开悟。后面只是形容开悟之后,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从“垢相永灭,十方清净”那一刹那,我们说“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一刹那就是开悟了。

“求如是法,亦不迷闷”,求这样的法,当然就不会心生迷闷了。得自这样的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一直安住保持那个境界不坏失,就可以到达开悟的境界,按照这样的方便去修,总有一天就会开悟。那当你到达开悟的时候,当然就不会心生迷闷。

最后是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个时候,世尊为了要重新宣说长行中的义理,而说了下面的偈颂:

“普眼汝当知”

佛说:普眼,你应当了知!

“一切诸众生”,就是一切的众生。

“身心皆如幻”,身心都如幻化,没有实体。

“身相属四大”,我们的身相,属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所成。

“心性归六尘”,六识妄心之性归属于六尘缘影,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妄心。

“四大体各离”,四大体性,各自分离。

“谁为和合者”,谁又是那个和合的人呢?

所以,到这边就是二空观。

“如是渐修行”,只要这样渐次修行。

“一切悉清净”,一切身心世界都清净了。

“不动遍法界”,自性不动遍满法界。

这三句就是法界观。

“无作止任灭”,这个时候,没有作止任灭,这四个毛病。

“亦无能证者”,也没有悟道能证的人。

“一切佛世界”,一切佛的世界。

“犹如虚空花”,犹如虚空中的花朵,虚幻不实。

“三世悉平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与众生都平等了。

“毕竟无来去”毕竟没有来去之相。

这六句就是佛的境界了。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就是说初发大乘心的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

“欲求入佛道”想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就应当这样来修习。

所以这三句是结示请问,做一个总结,普眼菩萨所请问的内容。到这边圆满了“普眼菩萨章”。

希望这四个晚上有人开悟。所以有师兄说“为什么从第二个晚上就开始没有给人家发问?”因为第二个晚上,你听进去就应该开悟,开悟的人没有问题的,所以就不用问了。

好,我们到这边圆满。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