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十九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好,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二十五个颂,前面二十个颂就是介绍唯识相的内容,第二十五颂是说的唯识性、唯识实性。唯识实性就是…,它很多名称嘛:叫做法界啊、法性啊、真如啊、什么圆成实性啊,都是称为唯识实性。所以我们想要开悟,想要见真如本性、菩提自性,想要开悟的那个,就叫做唯识实性。
那我们为什么要介绍唯识相、然后唯识性?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明心见性嘛,能够见到这个唯识实性。所以目的就是要明白依他如幻,遣除遍计执,而证圆成实。那经由上次的课堂已经介绍过,我们就知道现在要倒过来看,对不对?要先证圆成实,遣除遍计执,然后才能够真正的明白依他如幻,是不是这样子?这个很重要哦;要不然你一直在那边带着见分跟相分,就是带着我执跟法执,然后你不管修学什么法门,再怎么无上甚深的法门,还是你不管经过历劫的修行;可是你一直带着遍计所执性去修的话,你是永远没有办法证悟的。
所以,所谓的明心见性,见的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啊。你有了这个空性的智慧之后,你才能真正的遣除遍计执,你才不会把一切的见分当作是我,一切的相分当作是法。然后呢,你才可以随缘度化众生,而没有丝亳的执著,是因为你已经了悟一切依他起是什么?如梦幻泡影。所以,依他起如幻,这个是说你得了根本智之后,你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你都是带着这个依他如幻,这样一个观念去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一切都是如幻的,你要度的是如幻的众生,你说的是如幻的法,还有你自己也是如幻的。这样才不会带着遍计所执,然后说我要度一切众生嘛,自己都执著得不得了,你怎样帮助一切众生去执著呢?是不是?所以自己要先证到圆成实,先明心见性。证圆成实就是得根本智嘛,你有了这个根本智的智慧之后,然后你才依着这个空性的智慧、这个根本智,然后起无量的妙有行菩萨道,都是无量的善巧方便,广大的善巧方便,都是从根本智再发出来的后得智的应用。所以它是明白依他如幻的应用,它都是属于后得智的部分。
所以怎样明心见性?然后明心见性之后做什么?还有很多人说“我开悟,开悟以后做什么?”开悟以后就没事了,是吗?“我一辈子修行就是希望开悟,开悟完以后就没事了。”不是!开悟以后更忙,更忙!对不对?因为你开悟之前,只管一家人的事情就没事了嘛;你开悟之后,是无量无边、一切的众生,你全部都要发愿度尽啊!是不是事情更忙?对啊!
所以我们今天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先明心见性、先开悟、先证到这个圆成实。可是要怎么样悟入这个圆成实呢?是不是有什么条件?还是说我今天谁想要学就学,然后想要证悟就证悟。是不是有一些什么条件?如果说你想要证圆成实的话,你这个修行人的条件是不是要先讲一下?不然也是怎么样?历劫修行还是一样不成就,如果他没有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就是什么?“本性住种姓”。本性住种姓,指的就是本有的这个无漏的种子。那为什么他的第八阿赖耶识本来就有这个无漏的种子呢?就是因为他无量劫以来修行,种的都是大乘菩萨的无漏种子。所以这边的无漏种子,不是小乘的无漏种子,是大乘菩萨的无漏种子。就是你从开始学佛一直到现在、到这一世,可能经过无量劫,你熏的都是大乘的教法、开悟的种子。
因为你想要开悟,一定先要有开悟的种子嘛,你没有种子怎么生现行呢?如果你过去熏的都是声闻的法教,声闻、缘觉的法教,你的种子是二乘的种子,你可能开悟吗?你可能成佛吗?你可能明心见性吗?可能吗?没有种子可以生现行吗?可不可以?当然是不可以。所以第一个条件:一定要有种子。这个种子一定是你无量劫以来,熏的都是大乘菩萨无漏的种子,这个是开悟的种子。有了这个开悟的种子,你才可能开悟。第一个条件:本性住种姓,这个本有无漏的种子,是无始以来就依附在菩萨的本识(本识就是第八识嘛),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含藏这个无漏的种子。
那为什么叫做“本性住种姓”呢?就是本来的体性当中就有的,所以我们称为本性住种子。第一个“性”是体性的意思,这个“性”是体性的意思,就是本来的体性当中就有的。为什么会有呢?是因为你过去世不断不断地熏习这个无漏的种子,大乘菩萨无漏的种子,然后含藏在第八识。所以你这一世修行,它是本有的种子。本来的体性当中就有的,不是新熏的,这个我们叫做“本住”、“本住性”。那第二个“姓”,这个“种姓”的“姓”,是指种类的意思,就是种子之类。种子我们都知道嘛,还没有生起现行之前我们称为种子嘛。种子之类叫种姓,所以还没有生起现行的种子之类,我们就叫做种姓。就表示你第八识含藏有这样的种子,但是它还没有生起现行,这个种子之类,我们就称为种姓。
不用这么麻烦啦,意思就是说,你有开悟的种子,你是大乘种姓。简单来讲,就是你是大乘种姓,不是小乘种姓,也不是不定种姓。因为我们知道种姓有很多种,你的种子之类,你过去怎么熏,它就是什么种子嘛。那这个种子之类叫种姓。那我们有定性的、不定性的,定性里面又有定性的声闻、还有定性的菩萨。我们现在讲的就是定性的菩萨,它是决定了,这个种姓就是大乘种姓;定性声闻,就是已经决定了它就是小乘的种姓。所以第一个条件,他一定是大乘的种姓。
小乘的种姓因为他没有开悟的种子,他没有大乘的无漏种子,他本来的体性当中没有这个种子,他本来的体性当中是小乘的种子,所以他这一世来听闻大乘佛法,他可不可能开悟?慢慢熏是可以啦,这一世才开始种,懂吗?因为他过去没有种大乘菩萨的无漏种子,他这一世来听的话也都是新的,因为他过去没有,八识田里面没有这样本有的种子。所以他听大乘不相应,没有种子生现行嘛。
我们现在听起来很相应,听发菩提心好欢喜,听到空性的智慧,当下就觉得身心好解脱自在,那是叫做相应嘛,有没有?一听到大乘就好欢喜,那个叫做相应。为什么相应?因为你种子里面有,你八识田里面有这个大乘的种子,现在种子生现行了,所以你听闻大乘佛法就会觉得很相应。
那个定性的声闻,他这一世听声闻乘、缘觉乘,觉得好相应,讲到那个解脱,哇,就觉得“我一定要走解脱的路线、我这一世一定要解脱、我一定要证四果阿罗汉!”然后听到说要找个阿兰若处,然后他就找一个非常寂静的地方,然后好好地闭关啦,或者专修啦,好好地修行,然后远离群众,走清净的路线。他不好乐跟大众相处,他觉得红尘是杂染,会障碍他的清净心,妨碍他的解脱,所以一个人躲起来。这时候你跟他说要发菩提心啦,然后要行六度万行啦,什么十波罗蜜啦,他就听起来不相应,因为他种子里面没有这个部分。所以他听闻小乘的部分,他会觉得比较相应。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各位都是大乘种姓的,不用担心。我们是说第一个条件,你这一世想要开悟、成佛,第一个条件你必须是第八阿赖耶识含藏的是大乘菩萨无漏的种子;不然你怎么熏,没有种子生现行嘛。
那有了这个种子之后,是不是就一定可以成就呢?我过去熏很久了,那我这一世就可以成就,是吗?我就把那个种子放在第八阿赖耶识,我就等成就,是这样子吗?可不可能?还要干嘛?还有什么事要做?有了种子以后,怎么办?要熏发!种子是躺在第八阿赖耶识,好像睡着了,你没有唤醒它,也不会生现行,所以要不断不断地听闻、思惟、修习,就是闻思修嘛。你只有种子,它也没有办法成就,你还要不断不断地听闻、思惟、修习,让这个大乘菩萨无漏的种子被熏发出来,不断不断地增长,熏发、增长、熏发、增长,一直到成熟,你这一世才可能开悟成佛。
这样是不是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要有种子——大乘无漏的种子,你一定是大乘的种姓。然后怎样让这个种子不断不断地被熏发出来、不断不断地增长呢?就是要透过闻思修。听闻所成就的智慧,叫做闻所成慧;然后不断不断地思惟,叫做思所成慧;不断不断地修习,修所成慧。所以它是靠闻思修三种智慧,才能让我们这个无漏的种子不断不断被熏发出来、不断不断地增长,一直到善根成熟。有善根,让它增长,最后成熟,就是开悟成佛了。
所以要成就大乘的菩萨或者佛,也是一定他是大乘的种子、大乘种姓的,他才可能。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有一些人他就是没有办法亲近大乘的法教,就是因为他过去熏的都不是大乘无漏的种子,所以这一世他听起来不相应,没有种子可以现行。
好了,那我们现在知道有这两种大乘的种姓,才可以悟入唯识实性,就是才可能开悟成佛。那说到这个悟呢?它其实有渐悟跟顿悟的差别。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是渐悟的根基呢?还是顿悟的根基?那我们今天学唯识,请问各位:我们唯识是属于顿悟的法门?还是渐悟的法门?渐悟啊?有没有抗议的?有人说是渐悟呢,渐悟要很久诶!顿悟?觉得是顿悟的举手,啊?剩下都要慢慢修哦?没有举手的都要慢慢修。
所谓顿悟、渐悟的差别,一个就是…,渐悟就是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他先修学声闻乘、缘觉乘,然后才菩萨乘,所以他需要的时间非常非常的长。那所谓的顿悟,就是他这一世已经具备了我们刚刚讲的两种的种姓。他直接就从大乘,怎么样?譬如说,现在学唯识,直接就从大乘,他不走迂回的路线,他不是先修小乘、声闻,然后再慢慢地回小向大;他直了成佛,直接走大乘的路线,因为他是大乘种姓嘛,不用再绕小乘的弯路了,直接就走大乘,所以他比较快速成就,这个我们称为顿悟的根基。
那我们学唯识,就是属于顿悟的根基。它有跟你讲说要先学小乘吗?没有啊!它有没有说先什么四念住,还是什么…,小乘是什么?四圣谛啊,先苦集灭道啊,有没有?唯识有没有讲先要修苦集灭道?思惟十二因缘,有没有?我们《唯识三十颂》已经快讲完了,我们刚才不是讲吗?前面二十四颂是介绍唯识相啊,二十五颂是讲唯识实性啊,有没有讲小乘的部分?声闻、缘觉的部分都没有讲,对不对?那你先认识唯识相,然后明白什么是唯识实性,然后证圆成实,怎么样?然后去掉遍计所执,然后明白依他如幻。没有讲小乘的内容啊,没有说你要先修小乘,然后再回小向大,修大乘,没有这样说啊!所以光是一个《唯识三十颂》,它就属于顿悟的法门。
那现在讲具有大乘的种姓、两种种姓,这个就是你修唯识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样你才可以很快速地直接走大乘的路线,很快地证得这个唯识实性。所以唯识它是属于顿悟的法门。那什么是顿悟的根基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条件,就是你必须要是大乘的种姓。小乘种姓也是没有办法,也是要慢慢来,他先修小乘,然后再回小向大嘛。
所以是顿悟、还是渐悟的差别在这里。所以顿悟的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就是具有两种大乘种姓的人,他一定是属于顿悟的。因为这一世他直接就走大乘路线了嘛,所以他是比较快速的。因为过去已经熏修大乘,所以他这一世听发菩提心,他就怎么样?很好乐,马上就发菩提心了,然后很快就圆满资粮(见道的资粮、成佛的资粮),很快就圆满了,所以很快地快速就能成就。
那渐悟呢,他就是属于那个不定种姓的。不定,就是他第八阿赖耶识当中有的是哪些种子呢?他是有三乘的无漏种子,我们刚才是说大乘的无漏种子。那现在为什么他是渐悟的呢?因为他第八阿赖耶识过去熏修的是三乘无漏的种子。三乘知道吗?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无漏种子。那既然有声闻乘、缘觉乘,他就会由浅入深,然后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先修小乘,然后回小向大,所以他的时间会拉的比较长,所以他成佛的时间就会比较遥远。因为以大乘直了成佛来讲,他有一点迂回嘛,迂回的那个部分,就是他先学小乘。他可能先证阿罗汉、辟支佛果,然后再回小向大。
那定性声闻有没有在里面?我们刚才说不定性的三乘,有没有包含定性声闻在里面?有没有?定性声闻就是无量劫以来都走小乘路线的,有没有在这个里面?有没有?没啦!你们点头,没有啦!我们讲这个渐悟的意思就是说,它的条件是不定种姓的,就是说小乘他过去也有熏,大乘也有熏,叫做三乘无漏的种子。定性声闻是他完全没有大乘的,所以他从头到尾都是定性的声闻,就是他不太可能回小向大,我们叫做定性声闻。不定性的意思就是说,他有一天还可以回小向大,所以我们说他是不定性的,这样明白吗?
定性的就是,你要他回小向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啦,可能很久很久以后,因为他属于定性声闻,就是从头到尾,从开始初修,一直到成就,他走的就一直都是小乘的路线,所以他的种子里面没有大乘的法教,没有种子生现行,所以要他回小向大是不是很困难?是不是有一点困难?对不对?所以我们讲顿悟的,没有定性声闻在里面。因为他不知道哪一天才要回小向大,因为他的种子里面没有大乘的种子,无量劫以来都修的是小乘的法教,还有走的是小乘的路线。种子里面没有大乘法教的这个部分,所以也没有听过说要发菩提心啦、行六度啊、四摄啊、十波罗蜜都没有听闻过。所以在他的观念里面,就是成就阿罗汉或辟支佛果,就是究竟了。释迦牟尼佛就是大阿罗汉,跟他一样,他们的观念是这样。因为没有大乘法教这个部分,所以小乘的部分他圆满了,他以为就是这样而已,后面没有路要走了。
所以除非哪一天他听闻到大乘,诶!原来还有发菩提心,还有那个大乘的部分;原来小乘阿罗汉只有破见思惑,尘沙、无明还没破,无明一品都没有破;“哦!原来我的修行还不圆满”,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后他才开始回小向大,然后才开始走大乘的路线。所以那个时候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渐悟,他还必须要有三乘无漏的种子,就是他还要有大乘的无漏种子在里面。只是因为他也同时有二乘的种子(声闻、缘觉的种子,小乘的种子)同时在里面,所以他会先走小乘的路线,然后再回小向大,走大乘的路线;可是这个时间就拉得很长。为什么拉得很长呢?因为小乘…,要小心讲,会被批评。小乘跟大乘你们会分吗?真的吗?怎么分?看有没有发菩提心嘛,是不是?还有呢?除了这个以外。那你怎么知道他有没有发心?你们知道自己是小乘比较多?还是大乘比较多?还是三乘的种子都有?
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嘛,你听到大乘的法教是不是觉得好相应?讲到空性的智慧,就觉得好像当下身心都空掉了;听到发菩提心很欢喜,然后还好喜欢修发菩提心的法门。然后你很关心你周遭的家人、朋友、社会、国家,一直到地球、到整个法界,你都很关心。有吗?你有关心?你有常常想怎么去利益众生吗?怎么样回馈社会?怎么报效国家?怎么样建立一个慈悲的地球村?有想过这些问题吗?你对周遭的人事物都很关心吗?有吗?对周遭的人事物很关心就是说,你随时都感同身受,周遭的人事物,包含东西都是,你所使用的东西。怎么形容呢?就是有一种同体的感觉。像你看虚空,你很快就跟虚空合一了嘛,那个叫同体的感觉,有一种融合的感觉。所以你人跟人之间的隔阂不会很遥远,你看到人,不管是认识不认识,你都不会觉得他跟你距离很遥远,懂吗?然后他有什么事情,你就觉得好像感同身受,他的悲伤、他的快乐,你都觉得好像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样。有这种感觉吗?你今天不管是跟哪一个人接触,或者是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或者是你的周遭的环境怎么样,你是不是都可以跟他们融合得很好?融合的意思就是:譬如说我插花,我插花的时候,我的心会跟花合一,所以我插花的时候,我的心跟花是同一个。所以我今天这个花是要采取什么样的姿态,我会觉得我跟它对话,或者我本身就是这一枝花,然后我知道什么样的形态是最美的,我就会这样插。所以我插花的那个当下,我跟那个花是融合在一起的。那我今天泡茶也是,我的心跟茶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今天不管泡什么茶,你们喝起来都是很好喝的。为什么?因为我是在大家融合的那样子的一个气氛之下所泡出来的。所以一定不是说我泡什么茶好喝、什么茶不好喝;不是,什么茶都好喝,因为我的心跟茶合一了,所以我知道现在这个茶,它的温度、浸泡的时间,我都是可以感同身受。所以我知道它要用几度的水,然后要浸泡多久的时间,它不会苦、不会涩,然后刚刚好,我只是举例啦。
像你们要泡咖啡也是啊,你就是随便冲,然后随便就泡、随便喝,然后从头到尾也没有跟咖啡合一啊,你们喝咖啡有合一吗?对啊!那你跟朋友今天来喝个下午茶,你跟他也没有合一,你讲你的事、你的心事,他也不能感同身受,然后他还是在想他的事,你有你的感受,也没有合一啊,都没有融合。
所以走大乘路线的人,他跟任何的人事物都没有很明显的距离。他不会划分那个界线,划分得很清楚说: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说“都可以”,懂吗?好就是好,坏就是坏,那个界线一定要很清楚。像这种个性,他没有办法融合的,因为他就是一定有那个距离感,然后有排斥感,所以他今天修什么法门…;大乘的就是今天修什么法门都很好,那你修什么法门,跟我不一样,也很好啊。哪一个不好?你说哪一个佛法不好?都很好啊。然后他也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就是什么“大概、大概”,你们最喜欢“大概、大概”,那个就是大乘根性的。也没有想要弄得很清楚,然后也不要那么严格的划分界线,就都很好嘛!
可是小乘的就不是啰!好好的那个哦!实在不想讲,就是分别执著比较重。他今天修这个法门,你今天跟他讲一个跟他不一样,就是新的法门来说,他一定要先比较,然后跟他原来的一不一样?他先怀疑、先比较,然后分别了半天,还是执著他的那个是最好的。
我们是比喻啦,都没有批评谁,也没有影射谁,只是说我们怎么样去了解自己说“我是什么样的根性,然后我离那个开悟成佛还有多遥远。”如果你们平常就有融合的那种观念的话,就是法界同体嘛,那你是不是很快就开悟了?因为你本来离开悟就没有很远哪,然后你已经有那个种子,只是什么时候被熏发出来。可是这个熏发的过程,就看你的分别、执著重不重嘛,对不对?如果说你今天新学一个、新听一个,然后你就要开始跟你原来的比较:这样对不对?人家是听什么就直接就契入,法直接就进来,因为他没有分别执著嘛,都很好嘛,听什么就直接进来,然后直接就做了,就修到啦,非常快速啊,就是因为他是这样的根性。所以跟他讲什么,他很快,好像海绵吸水一样,直接吸进来,然后就入心了,然后就成就了嘛。本来是这么简单,可是就是因为那个根性的关系,根性卡在那里。
小乘的根性要让他回小向大,转成大乘的,你们猜需要多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要把那个小乘的偏执,小乘是比较偏、比较执,属于偏执的那种姓格,就是小乘的。他也不是很关心周遭的人事物,他每天比较关心的是自己的修行、自己赶快解脱啊。生死、涅槃对他来讲是两件事嘛,对不对?因为我要了生死、我要证涅槃;所以我就好乐涅槃、我要厌弃生死,厌离生死嘛,我才可以证涅槃啊;生死、涅槃对他来讲是落在两边。所以生死绝对不是涅槃,怎么可能是涅槃呢?所以一定他抓涅槃,就是很执著嘛,他偏执涅槃就是究竟,这就是他的偏执。你跟他讲什么大乘,他都听不进去,因为这个对他来讲是最究竟的。一定要了生死,才可以证涅槃。那大乘呢?大乘生死、涅槃是一件事?还两件事?生死就是涅槃嘛,生死当下就是涅槃嘛,对不对?没有落在两边;落了两边都是小乘的。所以轮涅不二,轮回跟涅槃不二,清净跟染污不二。所以他认为红尘是染污的,障碍他的清净嘛。所以对他来讲,清净跟染污是两件事情哦,我一定只能清净,不可以被染污哦。所以我绝对不能够深入红尘,然后破坏我的修行啊,障碍我不能了生死、证涅槃啊。
所以大乘也是染净一如,染污跟清净一如。都是如,如就是都是什么?都是真如本性啊,都是唯识实性,都是圆成实性。因为自性都是空的嘛,生死的自性是空,涅槃自性也是空的,在空性里面没有生死涅槃的差别,涅槃是相对生死来说的。那你没有落入两边,没有界线可以划分的话,它其实是同一件事情。所以大乘菩萨才会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嘛,他两边都不着呀,没有一个生死要了,也没有一个涅槃要证,两边都不着。我不住生死,我也不住涅槃,我在生死当中,来去自如地来度化众生哪。所以对我来讲,生死跟涅槃没有差别的,懂吗?我是愿力来的,不是业力来的。那我为什么愿意来红尘呢?就是为了要利益众生我才发愿来的嘛,不是吗?所以我会不会入生死?会呀!我要不要了生死?没有要了啊,只有小乘要了生死。我入生死、我不证涅槃,因为证涅槃,你就在那边休息,不会度众生了嘛。这样明白吗?
所以大乘的涅槃叫无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会不断不断地来受生,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他有慈悲跟智慧,所以他跟凡夫着在生死当中、六道轮回当中,不得解脱,又不一样,因为他是愿力来的。所以他会入生死,而不是了生死;入生死,在生死当中他又是涅槃的境界。但是生死、涅槃对他来讲,也没有差别,所以没有生死要了,没有涅槃要入。这样知道大乘跟小乘的差别了嘛。
所以有严重地落在两边的,然后有分别心非常强、非常执著的,因为这个是小乘人的特性,所以他回小向大,需要非常非常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他小乘的习气、偏执的习气,你要慢慢慢慢把它净化,要非常非常长的时间,因为他实在太固执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分别、执著心太重,偏执到不行!
所以你们猜,证初果阿罗汉的,他要经过多长的时间,才能回小向大入菩萨的初住位?菩萨我们说,资粮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资粮位嘛。等一下我们后面会说,有五位嘛,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资粮位。就是大乘发菩提心之后,开始入第一个位是资粮位,开始积聚见道的资粮。所以十住的初住,初果阿罗汉要经过多长的时间才能入菩萨的初住?你们猜一猜,几劫?用劫算哦,不是几年哦!几劫?八万劫!你就知道那个小乘的习气真的很难转。所以你们这一世如果说想要劝那个走小乘、那个定性声闻说“你发一个菩提心”,他绝对不甩你的。他只会跟你说“大乘非佛说”,其他没有什么好说的。所以,初果要经过八万劫才能入菩萨的初住位;二果六万劫;三果四万劫;四果两万劫;缘觉、辟支佛一万劫,才可以入菩萨的初住。
所以我们刚才说,那个渐悟的为什么比较慢?就是因为他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嘛。他先证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是辟支佛的果位,那他要回小向大,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所以他成佛的时间是不是非常的遥远?那这中间还没有包含定性声闻哦,这还是不定性的哦,三乘的无漏种子有含藏在第八识的人来说哦。定性声闻就更遥远!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要回小向大嘛,不知道什么时候你跟他讲菩提心他才要听。
所以我们就知道,我们非常地幸运,已经具足两种大乘的种姓了,对不对?那剩下就是要赶快加油!所以明白了这个顿悟的根基的条件之后,我们就要依照唯识来修行了嘛,或者是大乘都是这样的渐次、次第。所以有了这个大乘二种种姓之后呢,在修行的过程中,要经过五个位次,才能够悟入唯识实性。这五个位次就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就是从我们初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你成佛为止,经过这五个位次。
那首先是资粮位。资粮位是什么呢?我们看第二十六颂:“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就是从发菩提心开始,这个是重点哦。所以如果你到今天还没有发菩提心,怎么样?还没有入资粮位,什么时候发菩提心,从那个时候开始入资粮位,一直到什么时候?就是“未起识”。这个“识”就是唯识实性,一直到还没有证得唯识实性以前,唯识实性又叫做真如嘛,我们刚才讲了,也叫做圆成实性嘛。所以也可以说从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未证得真如以前的这段时间,虽然你的心希望能够安住在唯识实性当中,但是可不可能?可不可能安住?你都还没有见到圆成实性,然后我说我要把我的心安住在圆成实性当中,可不可能?不可能嘛!所以这边说,“求住唯识性”,怎么样?是做不到的。虽然是以能观的智慧,要求安住在所观的唯识实性当中。
就譬如说,我们想要开悟,就是希望能够真如自性现前嘛,真如本性或者菩提自性能现前,这个就是能观的智慧,能观真如的心,一个是你所观的真如。因为这个时候你还没有证到真如嘛,所以你有一个能观真如的心,还有所观的真如,能观的智慧跟所观的唯识实性。因为还没有能所双亡,还没有能所一如,所以你希望能够安住在这个真如当中,或者安住在唯识实性当中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为对于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还是不能够做到使它不现行。这个二取就是我们之前讲过嘛,二取就是能取跟所取,就是见分跟相分,执见分为我、执相分为法,就是我执跟法执的来源。那个我执就是烦恼障,法执就是所知障,所以我们说二障的随眠,随眠就是种子。为什么做不到你的心能安住在唯识实性当中呢?是因为你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个二障的种子还没有被伏灭,伏灭就是不让种子生起现行叫伏灭。因为你二障的种子还在,没有被伏灭,依然种子会生起现行,就是你还会有烦恼障、所知障,因此你的心没有办法安住。这个就是资粮位,它所能做到的就是只能伏那个分别,分别我执跟分别法执的粗的现行可以,连细的现行都没有办法伏得很好。就是到这个资粮位,是那个二障的种子一点都没有办法就对了,没有办法让它不生起现行。
所以,“乃至”就是“从”的意思,从什么时候到什么为止;或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到什么之前。这个“乃至”就是“从”的意思;然后“未起识”,就是没有证得唯识实性之前,“未起识”这个“识”就是指唯识实性。虽然你发菩提心了,但是从你发菩提心开始,到你还没有证得真如之前,这段时间都是属于资粮位,它包含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在里面。没有办法安住,“求住唯识性”就是说,想要安住在这个唯识实性当中,它是不可能,因为你连唯识实性都没有证到,你怎可能安住?
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安住?这个很重要,什么叫安住?像我们常常说: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那你们觉得容易安住吗?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可以安住吗?现在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可以吗?安住哦!在当下!安住在当下,这个“当下”是什么?保持觉知,没有一刹那觉知跑掉。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这个安住在当下,这个当下是什么?就是觉知嘛!这样懂吗?所以你是不是练习的时候,就是有一个要安住的心,有没有?我有一个要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的那个心。保持觉知的心,有一个能保持的心;还有一个被保持的是什么?觉知嘛。我们现在讲能所,你开始练习的时候有能所,有没有?一个要保持觉知的那个,一直在那边嘛。“我要保持觉知、我要保持觉知”,你们不是这样练习吗?我要保持觉知,不要让它丢了,有吗?那什么是要你保持的?就是觉知是你要保持的,是不是有一个能要保持的,还有一个所保持的觉知嘛。能——希望能够保持,那你要保持的是什么呢?你所保持的是什么?觉知啊。那你为什么没有办法安住?就是你的“能”跟“所”是两件事嘛,有没有?“我要保持觉知”,可是它等一下就没有啦。所以我没有办法安住在当下、保持觉知,不会丢掉,这样听明白吗?
什么叫安住?你当下就是觉知了,你当下就是觉知,有没有能所?念念都在当下,有没有能所?念念都是觉知,有没有能所了?没有了嘛!这样明白吗?所以安住的意思就是说能所已经没有了,你每个当下就是觉知,所以你每个当下可以安住,这样明白吗?没有一个能安住的心,也没有一个被安住的觉知。没有一个想要保持觉知的心,也没有一个觉知要被你保持。这样懂吗?差别懂吗?
我们功夫还不纯熟的时候,一直丢嘛、一直丢掉嘛,觉知一直丢掉,因为你一下又打妄想,然后一下又干嘛去了。所以你没有办法安住在当下、保持觉知。所以你没有办法安住,就是因为你还有一个能所的心。所以常常有人、有师兄跟我讲说:“好难哦!”好难就是因为他没有安住嘛,没有能所双亡。因为你要能所双亡你才可以安住。所以安住的意思就是已经没有能所了,当下就是觉知了。所以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怎么做到安住呢?就是每个当下都是觉知了,所以每个当下都安住。保持觉知没有丢掉嘛,对不对?
所以现在讲这个也是。什么时候才可以安住在真如自性当中呢?真如本性、菩提自性,不管你用什么名称啦,唯识实性,都一样。他说“求住”,不能求住是因为他有能所,他二取的种子还没有办法伏住不让它现行,所以他没有办法安住在实性当中、唯识实性当中。也是同样的,因为他有能所。
像我们想要见性、明心见性嘛,想要明心见性的心,还有一个什么?一个菩提自性要给你见的,是不是有能所?我要开悟,有能所啊,因为你当下不是开悟的境界嘛。开悟的境界是什么?没有能所了,般若无分别智现前。你要悟的是什么?般若无分别智,你当下无分别智。所以我们才会说,你修定一定要保持现量无分别,有没有?现量无分别,是你想要开悟当下的那个般若无分别智现前,是最接近的。所以你可以保持现量无分别,然后一直到什么?般若无分别智现前。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怎么样?能所合一了,那个就是开悟了。见性的当下就是安住在真如本性、菩提自性、唯识实性、圆成实性,不管用什么名称,你当下能所合一了。没有能开悟的我,也没有所开悟的真如什么的,都没有了——这个叫做安住在唯识实性当中,所以安住一定没有能所了。
所以就知道,修止观很重要嘛。止观就是一直保持现量无分别、现量无分别嘛;可是这中间要熏习什么?熏修这个唯识的相、唯识的性,不断不断地熏熏熏熏,熏到什么?般若无分别智现前。你这个现量无分别,两个都是无分别,就怎么样?就契入、就合一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性就现前,菩提自性、真如本性就现前,也是证到了圆成实性,这样明白?
就是我们刚才讲,五位里面的通达位,就是见性了、开悟了,就是通达。通达什么?通达唯识实性了。为什么通达?你就是唯识实性了嘛,你的心当下就是唯识实性,当然通达了!因为你的心就是唯识实性,唯识实性就是你的心,能所双亡,能所一如。这个时候才能够安住在唯识实性当中,这时候才能够通达,完全的了悟什么是唯识实性。所以我们的自性,这个时候才是真实的现前。
之前我们讲真如,常常讲嘛,每一堂课都在讲真如。可是你当下是真如吗?不是嘛!为什么不是?就是因为你有能所嘛。我有一个想要能证真如的心,还有一个真如要被我证的嘛;我有一个想要证圆成实性的心,有一个圆成实性要被我证嘛,是不是有能所?能证、所证,能悟、所悟,这个都是能所,所以没有办法安住在当下的唯识实性当中。除了开悟,达到这个通达位以外,除了这种情况,才可能真正的安住。
所以我们为了要讲这个安住,你有没有达到境界,就看有没有能所双亡。很简单,你不管要契入任何的境界,你说我有没有悟入,就看你有没有能所?你还有一个能悟入的“我”,一个我要悟入的“境界”,那就没有悟,没有真正的悟入、没有真正的契入,是这样的差别。好,应该明白了。
那二取我们刚刚讲了,就是能取跟所取,能取是见分,所取是相分。那我们都是执见分为我、执相分为法,所以称为二取。它也是烦恼障跟所知障的来源,就是我们执见分为我,就是烦恼障;执相分为法,就是所知障。
那它为什么要称为二取的随眠呢?随眠,我们都知道是现行所熏成的种子,叫习气。由这个二取的现行所熏成的习气,我们称为二取的随眠。那既然是习气,为什么叫随眠呢?因为这个习气呢,它会随逐生死,它在生死当中会随逐有情,就好像睡眠一样的潜伏在我们第八阿赖耶识当中。你阿赖耶识到哪里受生,它就随逐到什么地方,一刻也不离开,所以叫做随眠。就是在生死中随逐有情,一直像睡眠一样的潜伏在阿赖耶识当中。知道随眠,“随”就是随逐,“眠”就是睡眠,随眠这个名称是这样来的,所以它其实就是习气。那习气怎么来?现行熏到第八阿赖耶识,就成为习气。所以由二取的现行所熏成的习气,我们就称为二取的随眠。
另外一个随眠的意思,就是“增多”的意思。就是它的随逐有情,只有使有情的过失增多,不会有任何的好处。只是让我们有情的过失增多而已,所以它叫做随眠。所以这个时候的“眠”是增多的意思,就是二取的种子怎么样?就是让我们的过失不断不断增加嘛,因为每一念有我执、有法执,你说会有好处吗?没有嘛。因为有我执、法执,就一定会起惑、造业;生烦恼、然后造业、然后轮回,就都是二取种子惹的祸。对不对?所以它只能让我们有情的过失不断不断增加,绝对没有丝毫的好处。这是另外一个随眠的意思,就是增多的意思,让我们的过失增多。所以,随眠有两个意思。
这个随逐有情、眠伏不动的二取习气,就是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那习气跟种子到底有什么差别?习气所熏的就成为种子。我们一般就没有…,像刚才讲的那个“大概、大概”的话,种子就是习气。但是你严格来讲,你的种子,就是习气所熏的叫做种子嘛;一个是讲习气,习气所熏的才叫做种子。如果严格讲,习气跟种子不能够完全等于。
那我们现在讲这个资粮位,为什么没有办法安住在这个唯识实性当中呢?就是因为有这个二障的种子: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还没有被伏灭。什么叫伏灭?就是种子不能够生起现行,叫做伏灭。这个时候都还没有见性,你怎么可能把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种子让它伏灭,然后不生起现行,是不可能的嘛、不可能做到。也是因为这样,所以你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在唯识实性当中,就是因为你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种子不断不断生起现行。那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定慧力不够、你止观的功夫不够,所以它没有办法伏住种子,不让它生起现行,是因为定慧力、止观力都不够的缘故。
那为什么定慧力不够呢?是因为这个时候所修的…,就是我们还没有开悟见性之前,我们也是在修六度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可是这个时候是有相修行,虽然你发菩提心、行六度,但是你因为有我执跟法执;你的布施也是有我,有布施的我啊、我布施的对象、还有法——布施的什么东西。所以你是有我执跟法执来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因此你的定慧力不够,是因为你的我执跟法执还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止观力嘛。那你都是有相修行,带着我执跟法执来有相行六度,所以你这个时候的禅定、智慧所成就的止观力、定慧力一定不够嘛,是因为还带着我执跟法执的缘故。
那为什么称为资粮位呢?这个位次就是为了要储备见道的资粮,所以称为资粮位。就好像资粮…,譬如说我们要旅游啊,或者是远行啊,我们一定要储备资粮,不管你带的是钱啊、还是信用卡啦、还是很多吃的东西。每个人包包里面大部分都是吃的嘛。就是说你要远行的话,你一定要储备资粮。那我们现在也是,我们为了要开悟、要明心见性,我们要储备见道的资粮,所以这个时候称为资粮位的原因在这里。
所以从发菩提心开始,因为要修唯识行了,所以我们要先积聚相当的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这个资粮作为见道的资粮。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里好了。资粮位还没有讲完,就是说后面要讲的是你怎么进入资粮位需要的条件。这四个殊胜的缘力,因缘的“缘”,这四个殊胜的缘力,如果你不具备的话,你这一辈子想要修学大乘,走菩萨道的路线,也是非常辛苦。这个我们明天来讲,这四种缘力非常非常的重要。
(师颂,众师兄很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