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2013年8月28日
喇嘛、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还是《唯识二十颂》。
接前面说的,唯识学家他在解释佛说十二处密义之后呢,那问难者又提出问题说:“你是怎么知道佛是依你所说的秘密义趣,说了色身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这十处?难道佛祂的意思不是说除了心识之外,离开心识之外,另外有色身香味触等等外境的真实存在?难道佛不是这个意思吗?而是你所说的那个秘密意趣吗?你怎么证明?你怎么可以这样子说?”
因为我们都认为外境是真实存在的,眼根所对的色尘、耳根所对的声尘、鼻根所对的香尘、舌根所对的味尘、身根所接触的触尘、所对的触尘,我们都把它当成真实存在的。可是唯识学家在上面呢已经破斥过了,说佛说这个色身香味触法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的十处到十二处的内容,其实是为了要破除我们对“我”的执著,这个才是佛说这些内容真正的秘密意趣。
可是外人他还是不服气,认为说“你怎么证明佛是按照你所说的这个意思呢?而不是在说明这些外境是真实存在的呢?”所以唯识学家没有办法,只有继续再破斥下去,所以就有了这个第十颂的内容。
那我们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所缘的色身香味触,五根面对五境然后产生什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等的,那这个五识所缘的这个外境,它到底是怎么有的?这个外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眼根所见的这个种种色相它是怎么来的?那耳根所闻的种种音声是怎么来的?五识所缘的这个外境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那在不同的部派它有不同的说法。唯一相同的就是外道还有小乘,他们都认为这一切的外境是由“极微”所形成的,是由很多的极微然后组合而有这个外境。所以像外道的那个胜论派呢,他就认为说我们所见到的这个色身香味触,这种种的外境呢,是由很多的极微慢慢慢慢合成的,所以整个外境是一;因为它是由很多很多的极微慢慢慢慢集合成山河大地啊、日月星辰啊、还是一切的物质,都是由很多的极微所组合成的,那组合成之后它的体是一,这个是胜论派他们的说法。
那第二个说法是小乘的说一切有部他们的说法:他们认为我们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所缘的呢是一个一个的极微;一个一个很多的极微,是我们五识所缘的对象。所以外境是怎么形成的?是由一个一个极微,个别一个一个极微,这个极微是真实的,它成为我们五识所缘的对象,所以一切的外境呢,是由很多的极微(形成的)。
第一个外道的说法是整个外境是一;那第二个说法(说一切有部的说法)是很多的极微,所以是多。“一”跟“多”形成这个外境。
那第三个说法呢是经部的说法(就是经量部):他是认为很多极微和合在一起,才能够成为五识所缘的这个外境,所以他是主张极微和合成为外境。就是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所见的这个色身香味触,这种种外境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很多极微和合而成的,很多极微和合而成之后,成为这个和合相,然后我们这个五识才能够缘这些外境,这是第三个说法。
那第四个说法是顺正理师的说法:他是认为很多的极微和集在一起,才能够成为五识的所缘,所以我们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所缘的这个外境呢,色身香味触法呢,它是由很多的极微和集在一起(刚才是“和合”在一起,现在是“和集”在一起),而形成这个外境,成为我们五识的所缘。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是五识,它所缘的对境是很多的极微和集在一起。
那这个“和合”和“和集”它到底有什么差别呢?所谓的“和合”,就是它和合之后,已经消失它原来极微的样子、原来的相貌,它是由一个一个很多很多的极微,一个一个去把它和合而成,可是它和合之后,失去它原来的相貌,这个叫“和合”。那“和集”的话,没有失去它极微原来的相貌,它只是互相帮助然后和集在一起,全部聚集在一起成为这个外境,但是它并没有失去原来极微的样子,这个是“和集”。
我们后面还会讲到,我们先讲一个大纲,今天要讲的这个第十颂,它主要的内容就是在谈外道跟小乘,他们对极微的说法。就是我们五识的所缘境,这外境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他们都认为是极微怎么样?不同配合的方式,然后形成这个种种的外境:第一个说法是外境是一,第二个说法是多,很多的极微一个一个,然后第三个是和合在一起成为外境,第四个是和集在一起成为外境。那这样我们就有一个完整的轮廓,在看偈颂的时候就不会睡着了。
好,那我们看第十颂呢它是,颂曰:“以彼境非一”就是说它整个外境其实不是一,这是唯识学家破斥刚才我们所说的这四种,四种都是不能够成立的。第一个你说整个外境是一,是不能够成立的。“亦非多极微”那整个外境也不是很多的极微,然后你的五识所缘是一个一个的极微,这个也是不能够成立的。第三个“又非和合等”,那这个“等”就是包含了刚才所说的和集,不是和合也不是和集,叫做“又非和合等”。也不能说它是和合成为外境,也不能说它是和集成为外境,为什么呢?“极微不成故”,因为极微不能够成立。所以你前面所说的那四种主张都是不能够成立的。这就是第十颂它最主要是在破各学派所执的极微,这各学派就包含了我们刚才讲的外道、还有小乘,他们都是执著极微是实有的。
那什么是“极微”呢?我们把物质分析到最微细的程度,就是物质、任何一个物质拿来分析分析再分析,一直分析到最小,不能够再分析了;再分下去、再分析下去就等于空,所以它是物质最小的单位,我分析分析分析到不能够再分析,再下去就是等于空了。所以这个时候呢它是肉眼看不见,因为已经小到我们肉眼看不见了嘛,然后它也没有质碍,因为它很小,已经是最微细的单位了,所以你可以怎样、往来没有障碍,所以它没有质碍的,然后接近虚空(就是接近空了)。这样的一个存在我们能不能说它是色法呢?不能说它是色法,为什么?色法我们都会背嘛:是有质碍的叫做色法。现在已经分析到没有质碍了,接近空了,所以我们又不能称它色法。那可不可以称空呢?又不能称为空,它不是空,它还是色法的一部分,因为它是由色法一直分析分析分析到最微小嘛,所以它又不是空。不能叫色、又不能叫空,那怎么办呢?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极微”。所以极微呢就是我们把物质分析到最微细的程度,肉眼看不到的,没有质碍了,接近虚空了,我们就叫它“极微”。这是假名啦,不是真实的,所以事实上,它只是一个第六意识概念的存在而已。那它也很接近我们现代科学上讲的什么原子啊、电子啊、什么量子啊,都是代表物质最小的单位。
好,那有关这个极微的学说呢,它不是佛教创立的,在古印度的时代哲学家就以这个地水火风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就是整个物质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是由地水火风这个基本物质所形成的,整个这个物质世界。那譬如印度婆罗门正统六派当中,最有权威的胜论派,他们就认为地水火风是实在的极微(就是极微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看那个表,胜论派把宇宙万有呢分成六大范围,每一个都是实有的,就是所谓的“六句义”。有六个内容:就是实、德、业、有、同异、和合——这六个内容是整个宇宙万有的六大范围。
那第一个“实句”呢就是包含了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这个是宇宙万有的本质、实体。就是说构成整个宇宙万有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这个内容我们不用详细研究,主要是证明这个外道(就是这个胜论派呢),他们的主张,他们极微的主张是怎么来的?就是从这个六句义里面来的,六句义里面的第一句,这个实句里面来的。因为这个实句里面就提到了地水火风,它是四大极微,它能造一切物质性的东西。那他们的主张是说这个极微它的体、本体没有生灭的现象,它是常住不灭的,它永恒存在。世界灭了它也没有灭,它只是分散而已。等到世界要形成的时候再聚集在一起,然后形成了这整个物质的世界。所以“极微”对他们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永恒常住不灭的——这就是胜论派的主张。所以它的本体呢没有生灭的现象,不但平时是不会灭,就是到了劫坏的时候呢(我们知道成住坏空嘛),到了这个坏劫的时候呢,整个世界都毁灭了,极微仍然存在,所以它不会随着世界的毁灭然后极微就毁灭,不会。那它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呢?就是散在各处,世界毁坏了,整个世界毁坏了,它就分散在各处,所以它是常住不灭的。那这个说法也很接近现代科学说的“物质不灭定律”、质能可以互换,然后物质是永远不会灭的,有一点接近这样的一个说法。
所以依胜论派的学者说呢,这个世界毁坏之后,这个真实有的、这个实有常住的极微呢散布在空间的各处,等到空劫完了(成住坏空嘛),然后在成劫的时候,就是等空了的世界将要再形成的时候呢,散布在各处的这个极微,逐渐逐渐的再度会合起来,成为广大的世界,那它整个形成的经过是这样的。就是两个两个极微结合生出一个子微,那它所合生的这个子微的量呢,等于两个极微那样大。两个子微就是:父母两个极微生出一个子微,那这个子微的量跟父母两个极微的量是相同的;然后新生的子微呢,连同能生的父母极微,一共有三个极微,就这样两个两个子微再结合,彼此辗转就合成了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我们看那个表,有一个表,看那个极微,就是有父母、有两个极微,就是父母两个极微生出一个子微,这样一共有三个极微。然后另外一个父母极微再生出一个子微,所以又是有三个极微(父母两个极微再加上子微,是一共三个极微),这是第一个序列。那到第二个序列的时候,就是再两个子微再合成另外一个子微,就是两个两个子微这样不断不断地合成。所以接下来第二个序列呢,就是七个了、就是七个极微了,然后再加上另外七个合起来就第三个序列呢,是十五个极微,七加七加一等于十五。这样以此类推一直到N个序列,没有办法计算了,太多了,就成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是这样子形成的。
所以它最早是由父母极微,合成一个子微,然后两个两个子微再合成,这样一直合成、一直合成,慢慢组合成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这样组成的。因此我们现在住的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呢,就是由这些布满虚空的子微所结合而成的。那这三千大千世界既然是从父母两个极微所生的,所以它的量加起来呢、总和起来,就等于原有父母的量。所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它的量是多少呢?就是看它有多少的父母的极微所合成的,它的量是相同的。因此三千大千世界它的体,唯独是一,所以说“彼境是一”,所以他说他整个外境是一的。因此我们所见的这个色境等等呢,看起来好像是很粗显,很多的这个极微所成;可是实际上完全它只是一个,外境只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因为它是一个一个的极微组织成的,所以呢我们说它的体是一。这就是胜论派他们的主张,对于极微的主张,整个外境是一。
那我们看偈颂的第二句呢,“亦非多极微”。这个是破一切有部他们对极微的主张。说一切有部又称为“古萨婆多部”,有一个“古”就有一个现在的、最新的,新的萨婆多部,那就是等一下我们要讨论的那个“顺正理师”,他们是由有部慢慢发展出来的,所以它还属于有部的系统,但是它是新发展出来的,所以那个就称为“新萨婆多部”。那这个原来的说一切有部就称为“古萨婆多部”,它的名称是这样来的。
那我们刚才说了有部他是认为由众多的极微所集合而成的,称为假色。极微是真实的,但是由极微集合而成的那个色呢它是假色;那我们五识所缘的呢是要缘真实的,而不缘假色。这个是说一切有部他们的主张:我们五识不缘假色,只缘真法,不缘假法,只缘真法。那什么是真的呢?极微是真的,所以我们五识所缘的呢是缘一个一个众多的极微,所以它是集多极微的这样的一个说法,是这样来的,就是我们五识所缘的外境呢,我们五识所缘的它是不缘假法,它只缘真法,那什么是真法?极微是真实有的,所以我们五识所缘的对象,这个外境呢是缘一个一个众多的极微,因为极微是真实的,所以五识所缘的境界呢,它其实是一个一个个别的极微,而不是集合而成的假色。
那唯识学家就破斥说,这个也是不能成立的。“亦非多极微”,多极微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那偈颂第三句呢“又非和合等”,这个是破经部还有顺正理师的妄执。经部就是经量部学者,他认为一个一个实有的极微,它不能够成为五识的所缘。前面讲过那个极微是怎样、眼睛看不到的嘛,你怎么缘?这个极微太细小了,怎么可能成为五识的所缘?眼识也是缘不到啊,你看不到嘛。所以经量部的学者,他就认为这一个一个实有的极微是不能够成为我们五识的所缘,这个外境。所以我们五识所缘的外境是什么呢?它其实必需经过和合众多的极微,成为粗显的假色之后,才能够成为我们五识的所缘境。这就是经部的和合说,就是极微和合成为外境,才能够成为五识的所缘。
我们也刚才讲过和合的意思,就是说它已经失去它原来的样子了。它和合之后,譬如说和合成山河大地,就已经没有极微原来的样子了。所以它是一个和合相,一个和合的外境,是由很多的极微所和合成的这个假色,才是我们五识的所缘——这个是经部的主张。
那我们看“又非和合等”,这下面有一个“等”字,就是这个偈颂呢,它不但破经部的极微和合为境的主张,而且同时还破顺正理师极微和集为境的主张。那顺正理师就是新萨婆多部,因为它是从有部的系统分出来的,它是比较后期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就称它为新萨婆多部(所以看到新萨婆多部,就知道它指的是顺正理师)。那顺正理师认为极微虽然能够组合成色法,但是极微的本身是现量境,现量境不能成为五识的所缘——这是他们的主张啦,因为极微的本身是属于现量,它不能够成为五识的所缘;一定要由极微积集所成的这个“和集相”,它是比量、它是比量境才能够成为五识的所缘,就是现量比量的问题。极微是现量,所以不能为我们眼识所缘、耳识所缘,一定要和集之后才能够成为五识的所缘。
那什么是“和集相”呢?就是极微互相帮助、互相资助联合在一起,互相支助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和集相”,这样才能够成为五识的所缘。那我们刚才讲过“和合”和“和集”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和合”是已经失去它原来的样子了,是已经灭掉了自体,然后融合成为一体,那个我们称为“和合相”。那“和集”是不舍弃自体,就是它不会失去它原来那个极微的相貌,只是大家互相帮忙地聚集在一起,而形成一个五识能够所缘的这个外境,是和集之后形成的。那和集之后呢,又没有失去它原来的那个相貌,我们就称为“和集”。
如果很难明白的话,我们来说一个例子比喻说明:譬如说我们要砌一面墙,一块一块一块的砖把它砌起来,砌成一面墙。那胜论派他眼中所看到的是一整面墙,所以他说外境是一,这是胜论派看这面墙,他是只看到一面墙。那我们刚才说的说一切有部呢,他面对这个墙壁,他看到是什么?一块一块的砖,由一个一个众多的极微所合成的,所以他看到的不是一面墙,是一个一个的砖——所以它是多极微的说法。那胜论派是外境是一的说法。那这个经部的学者呢,他以为墙虽然是砖砌成的,但是既然已经砌成一面墙了,就融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了就是和合嘛,和合说,已经融合在一起了;所以我们五识所缘的是整个的墙,而不是一块一块的砖,整个墙已经融合在一起,看不到砖原来的样子叫做“和合”。那这个顺正理师呢,他所见到的也是一面墙,对不对?可是这面墙是由砖、一块一块砖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墙,并没有失去砖原来的样子,这个就是“和集”说。
这样应该很明白了:一个是只看到一面墙;一个是看到一块块的砖;第三个是看到一面墙;可是已经没有砖的样子了;那第四个是看到一面墙,但是还有砖原来的样子保存在。这下就很明白这个外道,跟小乘不同的部派他们的说法,就是这样的不同而已。
好,那以上就是有关于极微,它不管是外境是一,还是多极微,还是和合,还是和集的说法呢,都被唯识学家所破斥。所以结论就是:不论胜论派的主张外境是一;还是说一切有部的主张多极微为境(就是整个外境是一个一个很多的、众多极微而成的);或者经部的主张极微和合成为外境;还有顺正理师的主张,极微和集成为外境——这个全部都不能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呢?因为极微不能成立的缘故。
所以我们看这个偈颂,那个偈颂说:“极微不成故。”极微不能成立,就是极微本身就不能够成立,你再怎么讨论一啊、多啊、和合啊、和集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偈颂说: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根本没有极微的存在,这个是唯识学家所要破斥的。极微都不能够成立,然后你现在讨论了半天,说极微它是一啊、还是多啊、还是和合啊、还是和集,实在是没有任何的意义。
那至于极微为什么不能成立的理由呢,在下面的偈颂唯识学家就会进一步的说明,它为什么极微不能够成立的这个原因。那今天应该是讲不完了,所以我们就到这边告一个段落,明天再继续讲为什么不能够成立的理由,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