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9、上师五十颂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好,我们今天开始讲《上师五十颂》,它是由印度跋维谛瓦大师所造的。他为什么要造这部《五十法颂》呢?就是他在依止了很多上师之后,发觉依止上师非常的重要。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不论你是修学小乘、大乘、还是金刚乘,你是初发心乃至于成佛,整个过程其实都不能够远离善知识,都不能够远离你的上师:从断恶修善得人天果报,不堕恶道到人间果报,到解脱开悟成佛,都是谁的教导呢?都是上师的教导,可见上师多么的重要。

所以他就有感而发,造了这一部《上师五十颂》。但是他是不是依据自己的感受造的呢?当然不是,他是依据所有佛的清净的教法当中所说的,有关于谈论到上师要怎么正确地去依止、亲近、供养、承事——所有的内容,了解了之后呢,再把它写下来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后学能够依照《五十颂》的内容来正确地依止善知识。

如果我们今天想依止一位上师;可是方式如果不是很正确的话,不但没有办法得到亲近善知识的利益,反而会造下更严重的业障,所以正确地依止善知识非常的重要。那在这个《五十颂》当中呢,它也告诉我们:以怎么样的方式来选择上师,什么才是好上师,什么才是好弟子。好的上师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方式、正确的发心跟动机好好地去亲近、供养、承事。

那如果是不合格的上师呢,我们也不应该去亲近他。所以要有一个标准、一个选择的标准。我们必须睁亮我们智慧的双眼,去好好地来选择好的上师。

那同样他也谈到一个具器的弟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是恶弟子,恶弟子,上师呢也应该要观察、善于观察,不要把法传给这个恶弟子、就是不具器的弟子。如果弟子没有好好地观察上师就去依止他,上师没有好好观察弟子就传法给他,双方都破了三昧耶戒,犯下了金刚重罪,死后堕金刚地狱,所以它是非常非常严重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善于观察上师,还有善于观察弟子。

那至于什么样的标准呢?颂上面有提到,那我们讲过的《广论》当中也有详细的谈到:应该具备十个条件、十种德相,没有十种德相也至少要有五种德相,它是最基本最基本应该有的条件。

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来亲近上师,能够为我们积聚成佛的资粮。所以什么是最快速积聚成佛的资粮呢?就是正确地依止善知识,让我们能够最快速地积聚成佛的资粮。那为什么呢?为什么能够这样的快速?那就是因为上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总集,他等于是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传承下来的法教,中间的传承没有断续过,一直传承到现在我们所依止的这个上师的身上,所以他等于是佛的传承者、传承的持有者,等于是佛的代言人。所以我们能够恭敬上师就等于恭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样。那同样的,我们承事供养他,就等于供养承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此积聚我们成佛资粮最快速的原因就在这里。

可是问题就在于你是不是真的能够相信?是不是真的能够生起清净的信心?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如理如法完全的依照这个教理依教奉行来依止上师?如果是的话,我们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清净业障最快、积聚资粮最快。

那如果是不善依止,或者是依照我们自己的观念、我们的想法去依止上师的话,那可能就会造下更严重的业障。那什么叫做不善的依止呢?譬如说:我们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可能是以前看过武侠小说啦,还是听人家说啦,还是自己看一些书的报道、报章杂志的报道,使我们对一个上师的形象,依照我们的想象去塑造出一个上师应该是怎么样子的,他才是他心目中的上师。他为他心目中的上师塑造了一个很美好的形象,他依照这个形象去找他的上师,那个是他主观的意思。

所以他今天亲近一位上师的时候,他就要去套了,看可不可以合乎他想象塑造的那个理想的形象,可不可以合乎他的想法。也许他想:上师应该是很厉害的啦,比如说可以隔空抓药啊,还是他应该有神通啊,我遇到障碍的时候他应该能帮我化解啊,或者是他修法很厉害,还是加持很厉害,还是怎么样,他就是有种种的想象。

所以他每遇到一位上师呢,诶,他就要在旁边推敲推敲,这位上师是不是合乎他的想象?他所塑造那个理想的形象。那往往呢,他都会大失所望,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没有他所塑造的那种理想上师的形象。世界上只有比比皆是什么样的上师?像经论里面讲的那样的上师,合格的上师、标准的上师、具德的上师,这个很多。可是他所想象的那个不一定他可以碰得到,因为是他自己塑造出来的。

还有更严重的就是:他是转移了他性格扭曲的部分到他依止的上师身上,这个是我们比较常看到的现象。这样讲很抽象哈。怎么叫做转移?譬如说:他生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譬如说他有一个瞋心很重的父亲,还是有一个红杏出墙的母亲,他从小生长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他就很容易把他对父亲的一个理想的父亲应该有的形象,因为他对他父亲非常的不满,也许他酗酒、也许他吸毒,他也许脾气不好的时候就打小孩出气,因为瞋恚心很重。所以他就心目中会想要一个他认为很好的一个很慈祥的父亲,所以当他在找上师的时候,他就会,诶!这个很慈祥的父亲的形象就会出来了,那个叫做转移、我刚才讲的转移。所以他认定这个上师就是我的父亲、我理想中的父亲,他就把他当作是父亲这样子来看待。

那如果说他是在找一位理想中的母亲,他就会把理想母亲的形象,非常慈悲的、嘘寒问暖的,因为他从小缺少嘘寒问暖,所以他现在突然遇到一个上师对他非常的慈悲,关怀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就觉得他好像找到他理想中的母亲一样的,因此他的情感就转移到这个上师身上。

或者是找爱人的啦,找对象情感的依靠的啦,他就会去找一个他希望的理想的对象的那个形象,转移到他的上师的身上。所以他如果是一个年轻的上师就很危险了,他可能是很多人的爱人的对象。如果他是比较年长了,他就很可能是很多弟子的父亲的形象,还有标准母亲的形象。

这个就是自己个性先扭曲之后,自己在成长的环境、成长的过程当中的个性不成熟,情感不成熟,人格不成熟。而这种长时间所形成的性格扭曲,一旦他亲近了一位上师之后,很容易就转移到他的身上。这时候呢,他全心全意都没有办法把心放在佛法上,全心全意都放在他这个理想的对象身上,所以他整天想的都是这位上师应该怎么样去…;我们说要恭敬供养承事,他就说“我要恭敬供养承事”,结果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他的身上。所以一位上师他可能有很多儿子、很多女儿、还有很多爱人——这是现在的普遍现象,是这样子。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子呢?这样的现象呢?就是忘记了我们亲近上师的目的是什么了。你今天去找一位上师,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是找对象吗?找依靠吗?找寄托吗?不是嘛,只有一个目的,对不对?因为他有法我才要亲近他,他没有法我干嘛亲近他?他是凡夫,我为什么不去亲近凡夫?我要找对象,我就去找我理想的对象就好了。我干嘛说打着我要学佛,然后要找一个上师,然后就变成对象了,这个就是错误的发心跟动机。

他忘了书本上面讲的:我们要亲近一位善知识、要依止一位上师,是依止不是依赖。那我们依止他是因为他有佛陀法教的传承,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断过,所以他能够教导我们的是佛陀所有的法教,所以我们亲近他是为了学法,不是为了他这个人怎么样,所以我们的重心就不会放在他的人身上,我们这时候的心才能契入法,我们的心才会放在他所教的这个法教上面;而不会在他的身上,整天在他身上转。

整天在他身上转,那就很多问题会发生了嘛,对不对?嫉妒啦,就整天要比呀:“他对他比较好,他每次骂他五分钟,只骂我一分钟”,这样也不行,骂的太少也不行,“然后他都有跟他结缘什么,然后没有跟我结缘”,每天都在比这个,所以法不入心。他不管依止上师多久的时间,他永远没有办法契入法,就是因为搞错了、搞错方向了,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依照善知识的教导然后来好好地修行——这个是目前最严重的现象,就是这个。

所以虽然我们说要跟众生结缘,没有成佛道之前要结什么缘?结人缘嘛!对,先结众生缘;可是结什么缘很重要。你如果是这种染污的心带着烦恼、我执、强烈的习气的心来结的缘是染污的缘,不是善缘、不是法缘、不是清净的缘,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的发心跟动机,依止上师的这个发心跟动机是错误的,那我们结的是染污的缘,那不可能成就的,也没有办法得到加持,当然也没有办法积聚成佛的资粮。能不能消业障?没有办法消业障,而且累积更多的业障,因为都在那边贪瞋痴慢疑嘛,每天搞的是这个,所以他只有累积更多的业障,没有办法得到丝毫的法益,佛法的利益或者是依止上师的利益,是没有办法获得的。

所以什么才是正确地依止上师,非常非常的重要。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虽然我们要恭敬上师,要聆听他的教导;可是我们也要辨别他是不是合格的上师,是不是具德的上师;而不是说变成一种盲目的迷信跟崇拜:“师父,我只听你的课,别的法师的课我都不去听。”你听得不要太高兴,因为他正告诉你:他对你很执著。“法师,我有一块地要供养你。”你也不要高兴得太早,“我都不供养给其他上师,我只供养给你。”

对,你要冷静、头脑冷静,不要以为我的福报现前,可能业障现前,她也许是你五百世以前的妻子,现在来障碍你了,你不要高兴得太早。“有一间屋子要供养给你”,你也要好好地思考,先观察他的发心跟动机是不是正确的。

这样我们才不会跟弟子…,上师跟弟子之间才会生生世世结的都是清净的缘,结的都是法缘,没有染污的缘。弟子糊里糊涂,上师也糊里糊涂,一念不觉,好,双双入火坑。他也生起贪染了嘛,如果他这个上师定力不够,智慧不够观察的话,诶!他就可能…;所以有很多还俗的,也不奇怪。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因为他碰到他五百世以前的老婆,他就要还俗了。

所以上师要有智慧的观察。那弟子糊里糊涂没有关系,因为他是初学者嘛,他不清楚;可是上师不能够不清楚啊,他必须要头脑冷静,好好地观察他亲近你的动机是不是很正确。如果不是很正确,有染污的话,你要想办法去导正他,而不能也跟他一样的糊里糊涂,那只有双双堕金刚地狱的结果,没有办法利益众生,反而被弟子度,不是要度弟子,反而被弟子度了。

所以上师、合格的上师,他必须得具备的条件就非常的清楚了,他一定有什么?很高的定力:你怎么讲,我都如如不动,你怎么赞叹,我都如如不动,所以他定力一定要很高。你怎么灌迷汤、怎么样阿谀奉承都没有效,我只看你有没有精进修行,你讲什么好听的都没有用。

因为有些弟子为了要奉承上师,他就故意讲一些上师喜欢听的话:“昨天师父教的那个法门,我回去修了,法喜充满耶。”你看他那个样子,是不是法喜充满就知道了,不用他讲得好像法喜充满,你也不会就这样晕船了。所以上师一定要定力很高,还要有很高的智慧,知道你在玩什么花样,对!逃不出他的法眼的,你不管怎么样,都知道你要干什么。你怎么掩饰啊、怎么伪装啊,都没有效,一概无效。

所以上师的条件就是要定力、智慧。

当然慈悲就更重要了。怎么观察他慈不慈悲?就看他有没有分别心嘛。你是大功德主特别对你好,来的时候,请上座,泡好茶;那个从来不供养的,进门好像没看见。这是举例子,是没有这样的例子啦,我们是比喻啦。就是说我们也可以观察说:诶?他到底有没有平等心,他有没有对象的差别,他在看待一切弟子的这个当中,他有没有高下?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分别?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出来。

他没有对象的差别,不管他今天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部一律平等对待、平等看待,心没有差别,同样的慈悲——这个就可以证明他是具有真正的慈悲,真正的大悲心。

当然,那善巧方便也很重要:什么样的弟子要用什么方法,该打的用打的,该骂的用骂的,不能骂的就绝对不能骂,一定要弄清楚。弟子的根性或者是适合他的法门,这个就是要有善巧方便,这个也很重要。

还有就是他永远看不出说法的疲劳,就是孔子说的“诲人不倦”,教人什么?永远没有那个疲惫的心。说“好累我今天放一天假,还是说,今天身体不舒服,所以我们大家喝茶聊天就好,把水果端出来,大家吃吃喝喝就好。”他不会偷懒的,就是他永远很精进在利他方面,而不是自利方面,是利他方面,然后永远没有疲厌的时候。除非他倒下来起不来了;要不然他一定是说法不会间断,不放弃任何的机会说法,也不会放弃任何的一个众生。

这些条件大概就可以检查出来他是不是一个好的上师。

那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弟子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他有没有那些很奇怪的念头、很奇怪的想象,他是不是一个瞋心很强的弟子?嫉妒心很强的弟子?他是不是性格扭曲?他是不是人格有分裂?还是有点什么不成熟的那种心态啊,或者是…;因为他会把他原来那个不成熟的部分,或者是性格扭曲的部分,那个人格的部分呢,不健全的人生观啊什么的——就是所有的这些,他会带到佛法里面来,即使他今天学佛修行,他并没有改变的,他原来的习气原封不动地就转移到佛法、学习佛法的这个上面来了。所以变成说他今天即使依止一个上师,他也会原形毕露,他所有的那个毛病、习气全部都会出来,烦恼都会现前。

那尤其是会互相扯后腿的、互相毁谤,背后批评的这种弟子,就是会在你面前告状说:哪个师兄怎么样的,然后说的都是不好的内容的这一类的弟子,他都是不好的弟子。那说明他的分别执著心非常的强,然后嫉妒心很强,他才需要在你的面前批评其他师兄的缺点。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缺乏安全感,他缺乏自信,所以他就要在你的面前攻击其他师兄来稳定自己的地位。所以他这样子做,其实是给自己找一些安全感跟那个信任感。他觉得他告诉你悄悄话,你会比较好像投靠他、比较偏向他,因为他会告诉你很多小道消息,或者是告诉你很多的讯息,他想要获得你的信任,或者他自己想要寻求一份安全感。那他的安全感是建立在打击别人的身上,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因为他觉得要把别人比下去呢,他才能够找到自己的自信。

那像这一类的呢,我们都要善于观察,他不是好的弟子。当然你就可以用适合他的方法来引导他。因为他这样子的现象呢,只会在他的学佛过程当中造下更多严重的业障。

好,像以上我们分析的,都是不善依止的一些现在比较常见的现象。那我们看书上,它稍微有提到:

就是什么是好的上师呢?合格的上师呢?什么又是不合格的上师呢?二十二页这边谈到。因为书上谈到,我们就稍微介绍得更详细一点。二十二页这边它就谈到我们应该放弃的邪师。那我们今天想要找一位上师去依止他,他如果是我们现在要讲的这个的话,你就赶快远离哦,千万不要去靠近啊,要远离,不要依止他。那他是什么样的应该放弃的邪师呢?就是没有真正的慈悲心。没有真正慈心救度众生的人,就是我们在旁边观察:诶,他没有平等,他有差别待遇,他的心不平等,那我们就可以认定他不是真正的有慈悲心:供养比较多的比较好,没有供养的待遇比较差一点。

或者是他喜怒无常,喜怒无常,那说明他没有定力的摄持,他会随着他的烦恼跟习气起伏不定。你看他是非常不稳定的一种状态,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发脾气,所以随时都战战兢兢,而且他发脾气不是慈悲的发脾气。没有理由地发脾气,而是因为她可能生理不顺,那是女的。他也许今天有一些…,譬如说心情不好了,或者是有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所以他那天的脾气就不好,然后非常的不稳定。

或者是脾气古怪,就说他有一些很奇怪的毛病,或者是很奇怪的规定。譬如说来皈依你一定要先供养多少钱,我才要见面或者是怎么样,就是说他有很多很奇怪的规定,那个是佛法里面没有的,那就说明他是脾气古怪。

或者是看上去有严重的违反到戒律的。如果他是出家师父的话,那出家的师父应该有的戒律,那他严重的违犯,就是很明显的有破戒的行为。或者在家众也有在家的戒律,他如果是一个在家的上师的话,那也有在家的戒律。那我们很明显看出他有破戒的行为,那他也不是一个我们应该去依止的上师。

或者是慢心很重的;慢心很重怎么样观察呢?就是你亲近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听到他在自赞毁他,那个就是很心高气傲的上师。自赞毁他知道吧?就是哪个道场怎么样,哪个师父怎么样,他这样子说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突显自己胜过他们:自己不管是修行啊,还是各方面的修证是胜过他们的,所以常常听到的是自赞毁他。这一类的就可以观察出来,他是一个贡高我慢心非常强烈的,因为慢心的人才会自赞毁他。可是自赞毁他我们知道非常的严重,是属于破菩萨根本戒,他是非常严重的违犯到了菩萨戒。

当然我们做弟子的也要有智慧的观察,有时候上师他特别强调说:这个法门的殊胜或者是特别强调个人的修证的时候呢,有时候是为了要给弟子信心,他才特别强调。所以我们还是要细分,不是说他在开始有一些好像自赞毁他的这样一个言论的时候,我们就认定说他不是一个好上师,不一定!

他有时候是给弟子信心,所以还是要详细地分别。因为弟子没有信心,所以他要特别赞叹说:“哦,我们现在修的法门特别殊胜”,这个法门成就最快啦,或者是说它种种的功德。他这样子看起来好像在自赞毁他,因为他在赞叹自己的法门最殊胜嘛。那这个什么意思?就是说别人的法门没有他殊胜,对不对?所以听起来好像是自赞毁他;可是因为他的弟子对这个法门没有信心,所以他就要特别来赞叹这个法门的殊胜。那这种情况就不在我们现在说的这个范围之内了。

那如果说他指导弟子没有智慧的观察、没有善巧方便,当然他也不是一个好的上师。那他如果本身没有经常修禅定,禅定的功夫不够,我们就很容易看出他大部分的心是没有在定中的,他的行住坐卧、日常的生活当中没有定力的摄持,这个很容易就看得出来了,他的心非常散乱。

因为一个有定力的上师,即使他在动中呢,你也可以观察出来他有定力的摄持。譬如说看他走路就知道,他走路的时候有没有摄心,是这样子散乱地走,还是走得很稳?那在动中也是一样的,每个动作是不是很粗暴?动作是不是很粗暴?比如说他像下座会发出很多的声响啊,撞到椅子啊,然后碰到桌子啦,动作很粗鲁啦,那个就是他没有定力的摄持,他的动作才会非常的粗暴嘛。坐下来会碰到旁边的师兄,这个都说明他在动中没有定力的摄持。这就是心非常的散乱,那表示说他的定力的功夫不足,也是很容易可以观察得出来。

还有为了名闻利养恭敬的,这个也很容易观察出来:他所有的弘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供养,或者为了打知名度,他是为了这个。所以他要盘算,什么大法会供养最多?他就常常举办那个什么大法会。我们没有任何批评的意思,就是说,他如果是一个这样一个为了名闻利养的,或者是要求恭敬的这样一个上师,他做任何利益众生的事情的时候的背后的动机,是为了名闻利养。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出来的话,他并不是因为慈悲心、清净心来说法,或者是来做种种弘法活动的时候呢,那我们就可以确定他不是一个好的上师,这个也很容易观察得出来。

那说明没有定力,就是很容易观察出来,他的贪欲还很重,然后脾气很坏,瞋恚心很强,慢心又重,然后没有智慧的观察,那就说明他没有定力的摄持,当然也没有智慧,因为智慧是从定力开发出来的。他如果是…,他没有禅定功夫的话,他就不可能开发智慧,所以他就不可能有那个智慧来教导众生,或者是观察众生的根性,他就没有这样的智慧,因为没有定力的关系,心散乱的关系。

这个我们大概就会有一个概念。我们今天如果真的要找一位可以依止的上师,像这样的上师,我们就不要去依止他。

那什么才是好上师呢?我们就翻到二十四页这边讲到:一位真正合格的上师呢,他必须身心稳定,身心稳定就说明他的定力要很高啊。任何情况之下,他没有失念的时候,没有失念的时候就是他随时都在定中。因为失念才会起烦恼,心才会散乱。所以他随时都在正知正念当中,没有失念的时候,当然他的身口意也不可能有违犯戒律的时候,所以他的戒律一定是很清净的,他一定是持戒清净的上师。持戒清净的条件就是他必须要有很高的智慧,他才不会破戒。

所以这边讲的身心稳定就包含了他的戒律一定是清净的,而且他一定有禅定的功夫,而且还能忍耐传法时的劳苦,还要有大悲心,这些我们刚才都提过了,而且还要有智慧力来观察众生他的需要。

所以他做的、他每天做的都是怎么样来满众生的愿:那个希望得人间富贵的,你就要帮他快一点得到人天富贵的果报;那个想解脱的,你就要以最快的法门教导他最快速来解脱;那个想开悟的,你要让他快快地开悟;想要成佛的,你要让他在这一世就能够成就——这个就是好的上师,这就说明有智慧力观察不同众生。

因为不是每个众生他都要在这一生成佛的,有的说“我下一辈子只要生在富贵人家就。”也有这样子的,那你就不用跟他讲怎么样解脱,因为他对解脱没兴趣,他只要求富贵,好,你就告诉他怎么样求富贵的方法:多布施啊,多行善啊,累积富贵的资粮,你将来就有这样的果报。

所以每个众生的需求、发心、动机都不一样。那当上师的必须要了解每一个众生他的需求,他这一生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满他的愿就可以了,不能够强迫不想解脱的一定强迫他要解脱,不想成佛的强迫他成佛,那个是没有做到恒顺众生、没有智慧的观察。这个是不能够强迫,因为每个众生有他的不同的因缘跟业力,还有善根,这就是要靠智慧力的观察。

当然他的心地正直、正直不谄曲,就是说他是平等心,只有平等心才能做到正直不谄曲。不谄曲就是他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对待,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心。因为心不平等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有谄曲的现象产生,就是特别要讨好一些对象,因为他有利可图,那他对那些对象就会特别有谄曲这样的一个言行出来,差别对待就这样子看出来了。

这个在举行大型的法会时特别容易看出来。大型的法会,你们大概很少参加那个大型的大会,什么中元大普度,…大法会,那个出一百千的在第一排,出十千的在最后一排,那个都没有出的在场外。他会搭一个棚子,棚子里面一定是功德主才有权利进去。在台湾是这样,我不知道你们这边的情况。一样?是不是?对。然后前后的次序,还有就是供养金的差别来排位子,所以第一排一定是大功德主,然后第二排、第三排这样子,依照供养金来排,没有供养的,随喜的都在外面,没有办法进到这个棚子里面。

所以他就不得不谄曲一下,他就可能在棚里面的那个态度特别的亲切,特别的热忱这样子,就是这一类的。然后到外面可能就比较没有什么…,觉得回到家的感觉比较没有,有那个受冷落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这样子来观察啊。

那如果他是一个密教的上师,他就必须要有密教的传承,就是他现在传的密教的法,一定是有传承,没有断的,从他的上师到他这边,这中间没有断的,他才是一个具备传密法的金刚上师。

所以它这边讲到必须要拥有密教的不断传承,而且了解密教里面所有这个作法的仪轨,还要懂得火供啊、烟供啊,或者是怎么样布置坛城啦——这些都是一个密教上师他必须具备的条件。

当然,广学多闻这是必要条件,他一定是经教非常的通达、教理通达,而且有实证的功夫,而且辩才无碍——合乎这样的标准,他就是一个好的上师。我们要找的上师就是这样子的。

那弟子呢?什么是一个好弟子?也有讲到,二十七页,什么是个好弟子?他一定是能够恭敬上师的,而且对上师有充分的、清净的信心,他就是一个好弟子。

那个半信半疑的,一面修一面怀疑的、一面亲近一面怀疑的,他就不是一个好弟子,他也不可能成就;因为不可能怀疑然后成就那个法的嘛,因为他对那个法、对那个上师、对那个传承有怀疑,他就不可能在这个传承、这个上师、这个法门当下成就。

所以好弟子他一定是能够恭敬,然后具足信心,而且是有布施的心。布施的心就是——乐善好施就是布施的心。就是说你看到他,我们这个师兄里面,他常常愿意去帮助别人,他会主动去关怀其他的师兄。诶,你是不是有缺少什么?还是哪边有什么上师来,赶快通知他;或者是什么样机会来累积功德的时候会通知他,大家一起来成就这个功德。他不会整天想到自己,他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想到说怎么样去帮助初学的师兄,或者是做更多利益其他师兄的事情。他会比较忙这个,而不是自己关起门来然后只管自己的事情,然后其他的都不关心。这就是一个好的弟子。

为什么这个条件很重要?这就说明他能够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很快地成就,因为他有布施的心。这也是这个必要条件。而且修行非常的勇猛精进。他不会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或者是善变的人,不会是这样子啊,这就说明他的身心非常的柔软。身心非常的柔软,这个是从禅定的功夫来。他平常如果有修禅定的话,他不会闹情绪。那个还会闹情绪的,说明他没有定力来摄持他的烦恼不让它现行。所以他可能会很冲动,他常常脾气很暴躁,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发作。

所以一个好弟子,他一定是身心非常的柔软。这个柔软是从哪边来的?就表示他平常有乐善好施的心,而且非常精进勇猛在修止观、在修法、在修行上面用功,心契入法,他的身心自然就柔软。你不会看到他在跟人家吵架,或者是乱发脾气,乱摔东西,那些很粗暴的行为都不会在他的身上看到。你随时看到他,他都是非常的恭敬,而且非常的谦卑,非常谦卑不会是贡高我慢,一副好像很有修行的样子,那个都是没有修行的才会有那种的样子,瞧不起初学的啦,说“哎呦,这个连这个都不懂”,那就说明他的身心非常的不柔软,然后他没有乐善好施,他没有帮助后学的,那样的一个帮助别人的那个利益的心他没有,所以他不是一个好弟子。

所以这个身心柔软,态度谦卑,还有看到他都是很宁静安详,他不会高声喧闹,随时看到他都是…,那个就是禅定的功夫,或者是他长时间修习止观的结果,就会有现在讲的这些现象。就是他很精进在修行上嘛,有在法门上用功,所以他所显现的外在态度就会是非常的宁静安详,随时看到他就是很宁静安详的样子,而且身心非常的柔软,随时心都在法上用功。心量非常的广大,非常的广大就说明他的分别执著没有很强。

分别执著很强的师兄我们也会常常看到,就是你在这个道场,他就会说、特别说他的法门,他的师父,他的修行的境界,或者在言谈当中他特别的破斥小乘,瞧不起那个是小乘:“我们是金刚乘,我们是大圆满,你那个大手印有什么?”就是让你感觉有这种意思的,他都是心量狭小的。就是他随时要表现他是最优秀的,随时想要把人家比下去。不管在言谈当中也是好争好斗,要把人家比下去,他就是心胸狭窄的,他就会随时好像要表现胜过别人,高人一等,才会有这种竞争的心嘛。

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子竞争?就是他(我们刚才讲)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所以他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那个地位就是他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有安全感、有自信。所以他在言语方面也是要胜过别人。就是你跟他辩,他一定要辩赢你,要不然他晚上睡不着觉,他回去要想怎么样明天再来给你辩回来这样子——他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因为他不能包容。所以他在学习任何的法教的当中,他就很偏执他这个法门是最好的。修净土的,他就不管到哪个道场,你修学什么法门,他一定要赞叹净土最殊胜,他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因为他不能够包容其他的法门。

你自己觉得你那个最好,你有信心,你放在心里面就好,不见得要就这个来去打击别人,你无形当中你就跟所有的人对立了嘛。你强调净土最好,那就净土以外的全部都跟你对立了,你只是在树立敌人而已,那你没有广大的包容心。十万八千法门都是佛说的,哪一个不好?每个都好啊,我们应该都很赞叹:我是修净土的,你是修密宗的,密宗很好!我赞叹!这样才对。那我的好,我放在心里面,我偷偷地修,不一定要告诉全世界的人说“我的法门最殊胜,你们的都不能即生成佛,我这个可以即生成佛,我可以带业往生,你们一定要消业才能够成就,你的业障没有消不能够成就,只有最殊胜的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譬如说啦。

所以他随时都要用这种语言,或者是表现出来的态度要胜过于别人,然后强调他自己的那个独立性、优秀、唯一的那种心态,他就是心胸狭窄的人,因为他不能包容其他的法门,或者是其他不同的言教,他不知道尊重,没有办法尊重其他的教法。

所以一个好弟子他一定是心量广大,而且慈爱,不堕党派之争。党派之争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他一定会堕党类,那个心胸狭窄他一定会堕党类。堕党类就是“只有我这个是最好的”,那个就是堕党类。“我修什么宗,只有那个宗我承认,其他我都不承认”,那就是堕党类。所以他随时要跟人家起竞争,随时心都不能够平、不能够心平气和。因为好争好斗的心,他的心就很难得禅定,因为他很容易生烦恼嘛,见到不跟他同一国的他就心生烦恼了,所以他变成说,障碍自己成就禅定、障碍自己成就多闻、障碍自己开发智慧。所以这样的一个弟子的话,他就很难在任何一个法门成就,因为心胸太狭窄了。

所以一个好的弟子,他一定是还有分辨的智慧。

以上所说的就是具器的弟子,我们希望能够做到这样的条件。那上师要选择弟子就是选这样子的。他要找传承的继承者的话,他绝对要找这样的弟子,他不会找我们等下要念的那种,马上要念的那种,他不会找那种。

所以观察弟子怎么观察?就是讲得很详细,就是这样观察:他是这样的一个弟子,他就是一个好弟子。那我们自己本身也这样子来反观自己,来看自己还缺少什么,从这边下手去改进。那今天我们不管依止任何的上师、修学任何的法门,只要合格的弟子,他一定在这个法门,在这个上师底下开悟成佛,一定成就。为什么?因为他具备条件。所以不成就不是上师的错,是自己不合格,所以要好好自己检讨。

哪些是上师不应该收的弟子呢?这些都是上师很头大的:没有慈悲心,整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怎么为自己的利益盘算的,他是不可能有慈悲心的。因为慈是予乐嘛,就是给众生快乐叫做慈,拔众生的苦叫做悲。所以一个有慈心的人,他会随时都在想到的,都是怎么样让人家开心,怎么样做他才开心,怎么样做他才会欢喜——他想的是这个。

可是没有慈心的人,他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他自己高兴就好,管你开不开心,他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这个就是没有慈心的人。他不会想到怎么样把欢乐带给别人,让人家很开心过日子。他可能瞋恚心很强,就是说他不但不能够让人家开心,而且还常常让别人生气,是因为他自己本身的瞋心很强,自我保护的色彩很浓厚,贪心很重。贪心很重就是还是自私自利来的嘛。只要是自己常常想到自己的、只顾到自己利益的,他一定是贪欲很重,而且脾气很坏,瞋心很强的,又没有慈悲心的人,一定是这样。为什么?因为他要保护自己,就一定很贪嘛。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算,那个就是贪。那违背我利益的、会侵害我利益的,我就瞋嘛。我就要打倒所有让我不能够获得利益的所有敌人,我都要打倒。所以当他不能够满足他的贪的时候,瞋恚心就生起了,所以瞋恚心是由贪不到来的。所以他是一个贪心很重的人,他就一定是瞋恚心也不会太小的人,是因为他贪不到,他就容易起瞋恚心。

高傲自大,贡高我慢,就是刚才讲,他在语言之间、行为当中,随时都要胜过别人,要争过别人,那就是贡高我慢来的嘛,瞧不起别人。

平时呢,又是放逸懈怠、杂心妄想、粗心大意,这几句话讲到什么?就说他一定持戒不清净,他一定常常破戒,而且他没有禅定的功夫,才会有这样的现象。放逸懈怠很容易破戒,所以破戒其中的一个因缘就是放逸懈怠。因为他没有起防护的心,没有起防护的心就容易破戒。没有防护的心就是放逸懈怠,所以他没有办法护戒,所以他容易破戒。

容易破戒的人他也不可能得禅定,不容易得禅定,为什么?因为常常做错事情,心中常常在遗悔当中,他常常在懊恼:“哎哟,我又说错话了,哎哟,我又做错事了,哎哟,我又破戒了。”他可不可能得禅定?不可能。所以不能得禅定的前面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他没有办法持戒持得很好,他常常因为破戒而生遗悔,很恼恨在懊悔当中。那常常做错事情的人,自己心不安嘛,心不安就没有办法安心在禅定当中,没有办法寂静而住。所以他既不能够持戒,又不能够修禅定,还会杂心妄想,又粗心大意,动作粗鲁,对佛法没有希求心。

对佛法没有希求心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因为他的心都用错地方了,用在上师的身上,不断地引发贪瞋痴、嫉妒、傲慢;所以他的法不入心,佛法没有办法契入他的心,所以他自然对佛法没有广大的希求心。他对什么有希求心?他对上师的贪恋有强烈广大的希求心,所以他的心不在佛法上。这就是对佛法没有希求心,对众生当然也没有悲悯心。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不会想到、不会考虑到别人的。

诶!讲到重点了,他亲近佛法、亲近上师只有一个目的:有所求,哪边那个法可以,今天传金刚萨埵,可以消业障,赶快去!叶衣佛母消业障,赶快去,消病障,赶快去,祈求加持,祈求灌顶、祈求加持。这就是没有正确的动机跟发心来听闻佛法、学习佛法、参加灌顶。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发心跟动机去参加灌顶、听闻佛法跟修学佛法?都不能忘记菩提心啊!我今天去灌顶,不是为了加持,也不是消业障,也不是有特别的目的,没有所求!只是希望能够成就这个法以后去利益众生,只有这么单纯而已,没有其他的附加条件,这个是标准的。参加灌顶也好,听闻佛法也好,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这个才有菩提心。

所有的修行的过程都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让自己的成就很高,我修得很厉害”——那个是贡高我慢。他不是为了成就自己,他就不会有贡高我慢;他是为了利益众生来念佛、来持咒、来修法、来观想、修止观,统统对。他为了成就自己就统统错,因为没有菩提心。有所求,而且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所求,通通都不是正确的动机跟发心来听闻佛法、参加灌顶、修学所有的法门,他都不可能成就的。

因为大乘佛法成就的根本就是菩提心。忘失菩提心,所有的善业都是魔业!不要以为自己在累积资粮,自己在修行,自己很勇猛精进,你的发心动机都错,全部都是煮沙成饭,想要煮沙成饭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沙不可能变成白米饭,都是妄功用!都是虚妄的用功而已,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

那你说你要自己求解脱,那你就学四念住、小乘的法门就好了、去学内观就好了,你就不要说你是菩萨,然后你在行菩萨道或者是你是修金刚乘的,你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修金刚乘的。因为修金刚乘的基本就是菩提心嘛,没有菩提心你修任何的金刚法门都不可能成就的,没有资格当金刚乘的弟子,不要说成就了。

好,所以这边讲到:诶!他亲近佛法、亲近上师,只是为了贪求加持、搜集宝贝——哦,这一条要好好的反省!搜集加持的宝贝,那就要…,你的动机跟发心是不是很纯正哦?你是不是有菩提心啊?好好地思量思量,怎么消除障碍,获得广大加持,也就是为了加持嘛,能够消业障嘛。业障是靠加持消的吗?是去参加灌顶就消的吗?它消得了吗?消不了?那它就不灵了?难道我们否认它这场法会的殊胜吗?它可不可以消业障?可以的,对!但是你的业障可不可以消?如果你还继续造恶业的话,你就是没有办法永远消,对不对?所以我们并不是否认说它有加持力,我们也不否认它有消业障的功能,有!很殊胜的加持力、很殊胜的消业障都没有错;可是不是这样回来就完了、你的修行就结束了。

回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你想消业障,你想不要获得不好的果报,你就要断恶嘛,对不对?你要好的果报,你就要修一切善呐。那才永远能够断除一切的恶,断除一切的恶,那你当然就不会有业障。业障怎么来的?就是你自己造的嘛,你自己造恶业来的,才会有业障。那你想要永永远远没有业障,除非你彻底地断除一切的恶,不再造身口意的恶业了,十恶业不再造,你就不会有业障啊。

我们还没有成就之前,我们信心还不足之前,我们可以要求上师的加持、传承的加持、法门的加持,都没有错,什么宝贝物的加持,也没有错。可是不是这样子而已,这不是修行的全部。它可以增长我们的信心,可以增加我们的加持力,可以让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清除障碍,这个都没有错,可以帮助我们清除障碍、帮助我们更快地成就。可是我们不能完全靠他力,我们还要靠自力!自力跟他力结合,我们才能够快速的成就。

所以说到这样的弟子,他只有这样的祈求加持;但是他没有想要自己用功的,说明他就不是一个具器的弟子,这是上师永远不该收的弟子。所以是这样的弟子,上师跟他结个法缘,OK,阿弥陀佛,就这样子。也不要跟你结恶缘嘛,也不用把你骂走,因为你不堪受教,他就对你很客气。

所以上师对我们很客气,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我们修得很好,一个是他已经放弃了,所以他就不需要给你结怨,对!他就会对你很客气,因为你不能够骂嘛,所以他就不骂了。你不可以讲他什么,他就不讲了,所以他就对你很客气。那我们就知道他可能是被上师放弃的弟子,所以上师碰到他都很客气。

好,那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刚好一个段落。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