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69、修慈,修悲,增上意乐,发心的总相和别相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修知母、念恩、报恩。既然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愿,就要依这个次第一个一个来修,才能够真正地生起最后的菩提心。第一个,是先修对一切有情平等心,没有对象的差别;之后呢,为了要让我们的心能够生起愿意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也愿意担起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重担,除非我们把他观想成好像是我们的爱子一样,我们才愿意发愿帮助他离苦得乐。所以,前面知母、念恩、报恩,就是让我们的心能够视一切众生,好像我们的爱子一样希望他们快乐,不希望他们痛苦,这是昨天讲到的部分。

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心之后,我们就能够直接给他快乐,直接拔他的苦,就不会有任何困难了。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是要修慈、修悲。所谓的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既然他是你的爱子,当然你就会希望他快乐。所以我们修慈的对象是什么呢?既然你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当然一切有情就是你修慈的对象。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怨、亲、中庸的差别了,都是你修慈的对象,只要他不快乐,他就是你要修慈的对象,希望他能够快乐。

那怎么样才能够让一切众生快乐呢?除非你帮助他解脱轮回的苦,帮他安立在涅槃的安乐当中,这个才是真正的给他快乐,帮助他解脱轮回的苦。那你也很真心切愿地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真正地达到涅槃的安乐,而且你也愿意担起让一切众生快乐的重担在你身上,这个就是修慈的部分。修慈的对象是谁呢?一切有情都是你修慈的对象。希望他们都能够怎么样呢?希望他们能够获得涅槃的快乐,帮助他们获得,也希望他们能够获得,也愿意负担起这样的重担在我们身上,这个就是修慈的内容。

我们这样修慈,有什么殊胜的利益呢?我们为什么要修慈心呢?在一些经论当中就说了很多修慈的功德利益,它胜过你任何的布施。所以在经中也这么说:你以无量劫的时间,你这么长的时间做什么事呢?以无量的供养物经常供养佛,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做什么事呢?无量的供养,还不是一样、两样,无量的供养物,不是偶尔供一下佛,是经常地来供养佛,这个福德很大了吧?但是比不上、还不如修慈心的一分。这么大的福德还比不上修慈心的一分。这我们就能够明白,修慈心的殊胜利益胜过你广大的供养,然后经常地来供养佛。佛是我们供养对象里面最殊胜的,可是即便是这样,又这么长的时间,又是无量的供养,但是还比不上修慈心的一分。这样一对比起来,我们就知道修慈心它的殊胜利益功德有多大了。

在经里面又说:你如果在一个净土当中修清净的梵行,时间经过百千俱胝年这么长的时间,在净土里面修清净的梵行,这样所累积的福德也比不上你心缘一切的有情,你对一切的有情发起慈心,只是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还比不上它的福德。因为你在净土当中你是自己修清净的梵行,虽然修行的时间很长,有百千俱胝年这么长的时间,但是你都是自己在修,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所以你不是发菩提心来修清净梵行的,所以这样的发心就比不上你对一切有情发起慈心的福德来得大,而且时间只是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这个也是在说明慈心它的功德非常殊胜。只是一弹指就有这么大的功德,那何况是我们如果能心心念念都安住在这个慈心当中,心心念念都想到怎么样去利益众生的话,那个福德就没有办法衡量,就太大、太大了。所以我们才会说发菩提心累积资粮最快的原因就在这里,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那也有论当中作这样的比喻:说你早上拿三百罐的饮食去布施,中午也拿三百罐的饮食去布施,晚上也拿三百罐的饮食去布施;可是这样所获得的福报,也比不上只是须臾之间的修慈(须臾就是很短),一刹那之间的修慈心;就是说你这样的布施,也比不上一刹那的慈心。

所以它也说到一个有慈心的人,天人都敬爱,因为他为什么这一世会生在天上做这个天人呢?就是因为他有修四无量心,所以天人都修四无量心,他自己修慈无量、悲无量,所以他现在看到有人修慈心,他就很自然地生起恭敬和爱护他的心,就想要保护,所以他就会日夜守护在他的身边。所以修慈心才是最好的守护,而不是求很多平安符还是什么,戴在自己的身上,还是包包里,还是挂在车上,都还不如你真正的发起这个慈心,希望能够给一切众生快乐,这个才是最好的守护,天人看到你是一个有慈心的人,他自然就日夜守护你。

而且有慈心的人,因为他充满了慈心嘛,他希望给众生快乐,他自己快乐不快乐?他一定是自己很快乐,才会有心情去让一切众生快乐,所以他的心是时常都处在喜乐当中。

心喜乐,身安乐,百毒不能伤,任何的毒都没有办法毒害他。像一队人马出国去旅游,然后那个地方因为贫穷落后,结果每个人都在泻肚子或者食物中毒;诶?奇怪了,就是他没事。或者吃了什么含毒的三氯氰胺、还是什么,就是有毒的,奇怪,他吃下去都没事,什么东西吃下去,有毒的,都没事,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慈心的人。

而且任何的刀杖,也不能伤害他。你要砍他、杀他,或者用箭射他,像在打仗的时候,那个敌军纷纷射箭,一箭一箭就朝他身上射,诶?奇怪了,还没有到他身上,在虚空中都纷纷落下,一支一支箭都纷纷落下,变成莲花,这就是因为他是有慈心的人,刀杖都不能伤害他。

而且他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不用花什么力气,很轻松愉快,心想事成。不会说“我想要做个生意,想要成就什么事情,费尽千辛万苦,然后花了很多的力气、时间、金钱,可是还是不成就”,那就是有障碍嘛。所以一个修慈心的人,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非常顺利,而且非常轻松愉快的就完成了,不会让他伤神还是伤脑筋,都不会。

而且,万一他这一世只是发慈心而已,但是他不一定修行的功夫很高哦,他也不一定有解脱,他只是充满慈心这样而已,所以死后会生在梵世当中(就是天界)。所以就算他这一世不能解脱,也有刚刚讲慈心的八种功德。

八种功德,我们再讲一遍:第一个,是天人都敬爱;第二个,经常的守护他;第三个,内心多喜乐;第四个,身体多安乐;第五个,百毒不能伤;第六,刀杖不能害;第七,事不多劳,就能成就(你不会劳心劳力,然后它很快就成就了);(第八)将来当生梵世,这就是慈心的功德。

我们修慈心有次第吗?也是跟前面一样,先缘我们最亲爱的人来修,因为最亲爱的人,很快就能够让我们生起对他的慈心,希望他能够得到真正的安乐。这个慈心生起了之后,我们就缘中庸,就是我们不认识的,不是怨也不是亲,中庸这样的一个对象,一般来讲也没有什么困难。这个慈心生起了之后,我们就缘怨敌,就是曾经伤害我们的怨敌,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对他修慈心。当这个慈心也能够生起的话,最后是遍缘一切有情来修慈心。这个就是修慈心的次第,一定要一个一个地按照这个次第来修。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经常修的话,就是有时候可以现起,有时候不能现起;所以为了加深我们对慈心的功力,让我们慈心不退,我们就要经常这样来忆念,怎么样忆念呢?就是想说一切有情都缺少快乐,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快乐的。你看到真正快乐的人吗?你们有看过真正快乐的人吗?从来没有忧愁悲伤的,从来也不complain(抱怨)的,什么事情在他身上都好像没事,破产了没事,股票跌没事,没有中马票没事,老婆跟人家跑了没事,有吗?有这种人吗?真正快乐,从来就没有看到有什么让他伤心、难过、忧愁、悲伤,从来都没有看过他有不开心的时候,任何时候看到他都很开心,有没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朋友吗?可能你们都是啦,那就是现场以外的大部分人都不开心。

所以我们要经常忆念一切的有情,他都是缺少快乐的,都是痛苦烦恼的人比较多。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不快乐的呢?为什么?不快乐就是恶业的果报嘛,为什么大部分时间不快乐?就是因为他恶业多,善业少,所以当然是感得恶果比较多,善果比较少,这是讲一般人没有修行。所以你一旦修行的话,就知道要断十恶业,行十善业,所以慢慢你的善业多,恶业少,你也会事业、家庭、子女,一切都好像会比较顺心,为什么?因为善果慢慢慢慢地成熟了,所以你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

这个只是世间有漏的快乐。但是如果你还没有解脱,你还没有证果,你还没有开悟,你还没有成就,那对于那个出世间无漏的果,你也还没有获得。所以,我们看一般的人,大多数的人,就是还没有成就的人来讲的话,他就是缺少世间有漏的快乐,他也缺少;这种出世间证果无漏的快乐他也缺少。所以我们看周遭的人,大部分都是很苦闷的,都是缺少快乐的,所以我们看了就希望他能够快乐,希望帮助他们获得快乐,那你这个慈心就能够生起。所以我们借着经常这样来忆念,你的慈心就能每天每天不断不断地增长,因为你希望这些痛苦的人都能够得到快乐,你那个慈心自然就能够生起来了,所以它是一个经常忆念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的慈心随时任运都能够生起,而且每天不断不断地增长。

所以什么时候这个慈心才修圆满呢?就是任何时候,你看到任何有情,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按照那个次第一个一个都修慈心了,所以功夫纯熟之后,你今天不管遇到任何一个有情,不管是怨、亲、中庸,就是一切的有情,你都能够任运地生起慈心,这个时候你的慈心就圆满了。

慈心圆满,我们就修悲心,那怎么来修悲呢?什么是我们修悲的对象呢?就是一切还在轮回当中受苦的众生就是我们修悲的对象。因为他们很苦,所以我们希望帮助他脱离这个苦。什么最苦?就是轮回最苦,世间的这些苦还不算苦,还在轮回当中才是最苦的。所以只要还在轮回当中的众生,我们就发愿帮他除苦,希望他真正的解脱轮回,才能够真正的除苦。还是一样的,希望他能够解脱轮回,然后安立在涅槃的安乐当中,我也愿意负起这样的重担,希望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解脱轮回的苦,都能够证得涅槃的安乐,就这样来修悲心。

众生有哪些苦呢?我们念过《广论》的“思惟苦谛”就知道了,所谓的总苦,就是有八苦、六苦、还是三苦;所谓的别苦,就是六道个别个别的苦,就是整个思惟苦谛的内容。所以,我们也经常思惟苦谛的内容,就比较能够体会一切众生他们有哪一些轮回的苦。

那你说小乘人他也思惟苦谛啊,思惟苦谛是在中士道的部分嘛,那个是小乘修解脱道,他们也思惟苦谛;那我们现在修悲也思惟苦谛,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小乘人他思惟苦谛是为了生起出离心,他看到轮回有这么多种苦,他就心生厌患,然后一心求证涅槃来解脱这个轮回的苦,所以他是为了自己一个人除苦而已。可是大乘人不一样,我们现在大乘人修悲,他虽然是思惟苦谛,但是他是以悲心来见到种种轮回的苦,因此发心拔除一切有情的苦,他是为一切有情除苦,所以他思惟的苦越多,他的悲心也越多。这就是两者的不同:一个是引发出离心,一个是引发悲心,同样的思惟苦谛,但是结果不一样,一个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所以他是引发他自己的出离心而已;一个是引发悲心,他要帮助一切众生解脱轮回的苦,所以不同。

修悲的次第也是一样的:先缘亲友、最亲爱的人,然后第二个是缘中庸,第三个再缘怨敌,最后再缘十方一切有情修悲心。这个次第都是一样的,都是依照这个次第一个一个来修。一定是等到缘这个最亲爱的人悲心生起,我们才进入下面一个,一个已经生起,才进入下一个,这样你的悲心到最后才能够遍缘一切有情,都没有丝毫障碍,一定要一个一个修。

那什么时候我们的大悲心才算圆满呢?就是你的大悲心不论见到任何有情,能够任运的生起,你的大悲心这个时候就圆满。所谓的任运生起,就是你不会考虑一下、犹豫一下:“今天看到这个人,我考虑考虑,看要不要帮他,看有没有什么旧仇新恨,看他过去对我好不好,我才决定要不要帮他”,那个就是有考虑一下,有犹豫一下——这样你的悲心就不圆满。这个师兄可以,那个师姊不可以,有对象的差别,你的悲心不圆满。是面对一切的有情任运生起大悲心,这个时候大悲心就圆满,很自然地就生起了,不假思索的,就是说你没有想一下,都没有,任运生起你的大悲心,这个时候你的悲心就圆满了,不管是谁都一样,能够做到就是悲心圆满。

所以我们从前面知母、念恩,到现在讲的修慈、修悲,它缘的次第都是一样的,都是先缘亲友,再缘中庸,然后怨敌,最后是缘十方一切有情。我们刚才强调了,一定要按照这个次第一个一个修,千万不要跳过去:就是缘亲友、中庸OK,那个怨敌直接跳过去,因为他可能比较有困难,然后就缘十方一切有情,不可以这样;这样你不管是知母、念恩、报恩,或者是修慈、修悲,你都不可能圆满的,因为你有些对象不可以。所以我们一定要一个、一个的。

那前后也是:你一定是先修知母,然后你才念恩,等你念恩的心生起,你才会想要报恩,他对我没有恩,我干嘛报恩?所以一定也是环环相扣的。报恩的心生起的话,那一定是心甘情愿给他快乐,帮他除痛苦,很容易就生起了,所以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次第来练习。不要想说“反正最后都是缘十方一切有情,那我就直接缘,这样是不是比较快?中间都不用”,没有比较快,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想到缘十方一切有情,好像不痛不痒,因为他没有像亲人会引发你的贪爱,也没有像怨敌会引发你的瞋恚,就这样不痛不痒的,好像就OK了,很快就pass过去,哦,没有问题。念恩、报恩,然后慈心、悲心,好像很快就生起了;可是等到你一个一个的时候,就不一定了,你就开始有对象的差别了,那个怨、亲、中庸就是不一样,因为会引发你的贪瞋痴,不同对象会引发你不同的烦恼,所以你一定要一个一个地来修,确定前面一个OK了,你才进入下面一个,这样到最后,不管你是慈心还是悲心,就一定是圆满的,所以强调这个次第的重要。

这样是不是菩提心就能够生起了呢?还少一个,对不对?因为六因一果,我们已经知道了,还有一个增上意乐。增上意乐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我就修慈、修悲,我的慈悲心起来了,菩提心应该就跟着生起来了。它是比较容易生起,但是不能够保证一定能生起,那我们现在讲为什么。

但是只要你大悲心生起,你菩提心就很容易了,变得很容易了,中间还差一个什么?就是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就是说你还要再加强,不断不断地时常忆念,不断不断,让你慈悲心不断不断增长,要加强那个力量,所以要加上一个增上意乐。因为只是这样发愿说“我愿意负担起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心”,在前面念恩就已经有了,有没有?前面念恩的时候,就是念一切众生都曾经是我母亲,然后她是对我有什么样的养育之恩、种种的恩德。这个念完,就是要报恩嘛,报恩那个时候我们就讲说,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报恩?就是帮助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嘛,离开轮回的苦,然后得到涅槃的安乐嘛,那时候就已经发了这样的愿呐,可是它能够持久吗?它能够真正的就直接转化成菩提心了吗?没有办法,因为你只是这样发愿而已,可能偶尔发一下,很快又回到原来,就是有对象的差别,搞不好一退就退到第一个都做不到的那个对一切有情修平等心,你搞不好就做不到。所以只是这样发愿是不够的,还要再加上现在所说的增上意乐。

那怎么样让众生离苦得乐的重担负荷在自己身上呢?就是不但要发这样的愿,而且这个心非常坚定,绝对不推诿。不推诿的意思就是说我不会找任何的理由或借口让自己退心。因为本来发得好好的,可是你对他好,他不见得领情啊,这中间也许会有一些挫折,可能会有一些障碍,不是这么顺利就能够发起;可是不管任何情况之下,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对象,你都一样能够圆满你的慈悲心。

所以,它不但是在你打坐的时候这样来忆念;下座以后,就是一切的威仪当中,不论是行住坐卧,你也都能够相续地来忆念,这样才能够使它不断不断地增长。为什么要时常忆念?要相续地忆念不间断呢?就是因为我们的习气不是说转就转,我们那个仇恨也不是说断就断,没有那么容易。就好像一棵树它是苦的,它流出来的汁是苦的,所以它从树根到树干、到树枝、到树叶,全部都是苦的;可是你现在只是浇一两滴糖水灌溉它,它整棵树会不会变成甜的?不可能嘛,只有一两滴糖水,它整棵苦树不可能变甜。那就是用这个比喻说我们那个心就好比这一棵苦树,懂吗?因为我们轮回太久了,烦恼、痛苦、忧伤,我们的心非常非常苦,就好比这棵苦树一样的,连根到树叶都是苦的。

所以我们现在只是偶尔来念恩一下,偶尔来修个慈心、悲心,能不能转变他的心?很难,对不对?所以就一定要相续地忆念,才能够慢慢地转变你那个本来多烦恼的、多痛苦的心,才能够慢慢地转变成慈悲,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地这样忆念,依照我们前面这样的次第,经常经常地练习,不论是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面对一切的众生都能够这样来修。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不但是座中修,你下座之后,在平常任何的威仪当中也是这样修,在任何地方也是这样修,在任何时间也是这样修,面对一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众生也是这样来修,这样才能够慢慢慢慢转变我们的心意,才能够对一切有情有平等心,然后才能够愿意这样来想,你今天不管碰到谁:“他都可能是我往世的母亲,然后他对我有恩德,然后我就想要怎么样去报恩,怎么报恩?就是希望他快乐,希望他不要痛苦”,不断不断这样加强熏修的力量,这个就是增上意乐,之后才有菩提心这个果实出来。

所以,增上意乐非常非常重要,它会让我们的慈悲心非常坚固,这个坚固的慈悲心,它就不会轻言放弃众生,不会碰到一点点小的事情或者小小的挫折障碍,心就弃舍众生,也不会为自己找任何理由或者借口,让自己妥协,放弃发心,也不会这样,然后很心甘情愿地负起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重担,很快乐地就挑起来这个重担。

所以按照这样的次第来修,就一定能够很顺利地发起最后菩提心这个果来。所以依照前面的次第来修,就能够发起真诚要证得菩提的心,不仅是为了自利必须要证得,同时也为了利他非证得菩提不可!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够自利和利他都圆满,所以我发愿要成佛,这个就是菩提心。我们前面讲了,什么是菩提?就是觉悟,我发愿我要觉悟,我发愿我要成佛,我要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为什么要这样发呢?因为只有成佛,自利和利他才圆满,所以我要发心成佛,要证得菩提的这个心就叫做菩提心。所以就是发“我要成佛”的心,这个就是菩提心。这样菩提心很顺利就能够生起了。

有关于菩提心,什么叫做菩提心?它有菩提心的总相跟别相。总相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什么才是圆满的发心?就是为了发心利他我要证得菩提。发心利他,这个是利他;我要证得菩提,这个是自利,所以一定是双求,利他还有自证菩提,利他跟自利这两个都圆满,才是圆满的菩提心。圆满的自利和利他,发起这样的心,要成佛的心,它就叫做菩提心。

可是它也有阶段的不同,前面都是先发愿,只要你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这个愿心,尽管你还没有受菩萨戒,你也没有正式的来行菩提道,就是你还没有很积极地在行六度,你也没有受菩萨戒,但是你发了这样的愿——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愿心一旦发了,这个就叫做“愿菩提心”,就是说你只有发愿,但是你还没有受戒,也没有正式地来行六度。

所以,当你一旦受了菩萨戒,开始行六度,修学一切菩提的资粮,这个时候的发心我们就称为“行菩提心”。行,就是说你已经开始;前面只是发愿,但是还没有正式来修学菩提道的这个部分,怎么样受菩萨戒,还没有正式去受。因为我们受菩萨戒之前是要先学戒,不是受完才来学,不是!是先学习菩萨戒的内容,你要明白菩萨戒的内容说了些什么,然后你发心要持这些戒,然后你才去受,一般是这样。所以是先学菩萨戒,然后发愿受菩萨戒,一旦受菩萨戒,你就要开始行菩萨行了嘛。所以所有菩萨的:包括六度、四摄,所有菩提资粮的部分,你就要开始修学了,这个时候就是行菩提心。

我们介绍到这里,就是有关于阿底峡尊者“七种因果”的教授,到这边已经告一个段落,已经介绍圆满了。我们下一次就要介绍寂天菩萨的教授,就是所谓“自他交换”的部分,也是发菩提心的方法,只是它是另外一个传承,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来介绍,我们今天到这里圆满。

愿一切有情,早早发菩提心,能够早日成就菩提,早日利益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