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入大乘唯菩提心,依什么原因而发心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中士道。大家都知道中士道是解脱道,解脱就是解脱三界,从六道当中跳出轮回。那修完解脱道,是不是我们的修行就结束了呢?因为很多人觉得说“娑婆世界太苦,我发誓不要再来了,因为太辛苦了。”所以像这一类的发心,他可能就是修完解脱道,他的修行就到此为止,就不愿意再继续。
可是佛陀祂教导我们中士道,就是解脱道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每个人都解脱就好了呢?还是怎么样?什么才是佛陀的本怀?佛为什么教导我们中士道?只是希望众生解脱就好了吗?当然不是这样就够了!佛教导解脱道,是为了能够很顺利地进入上士道,就是很顺利地能够发菩提心,而且能够真实的利益众生——为了这个目的,就必须要修解脱道、也就是中士道,它是上士道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你就能够很顺利地就进入大乘,不会有丝毫的障碍;那也能够从此以后发菩提心,行六度,真实地利益众生——这个是佛陀为什么教导我们中士道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很顺利的进入上士道,就是进入大乘,这个才是佛陀教导解脱道的目的。
所以解脱道它是基础、是大乘的基础、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才能够发菩提心、行六度。那佛陀讲这个怎么解脱苦的方法,就是出离三界,就是能暂时解脱苦,是为了让那些眼前或者是目前他觉得非常非常苦,那在苦当中,你要叫他发菩提心什么的,他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发菩提心之前,佛就先教导众生,特别是感觉到苦的众生,感觉到轮回的苦啦,或者是所谓的八苦啊、三苦啊、六苦啊……一切苦的这些内容,他觉得要赶快从这个苦当中解脱出来,他这个解脱苦的心非常非常迫切,这个当下,佛会为他宣说怎么样除苦的方法,就是解脱的方法。
可是这个不是最后的目标;等他解脱苦之后,他才看到一切众生都还在苦海当中,这个时候他会很油然而生的就……,因为他自己苦过来嘛,知道轮回的苦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时候他再看到一切众生,还在轮回当中的这一切众生,他这个菩提心很自然的就能够生起。这个就是佛教导解脱道的目标:一方面是为了帮迫切需要赶快除苦的众生宣说一个方法,能够让他们很快地跳出这个苦海;另外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才是最终的目的,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究竟圆满成佛。
可是成佛之前,入大乘之前,必须要有解脱道的基础,就是中士道的基础。那为什么这个中士道的基础这么重要呢?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解脱道的基础,就会对三界还有贪著,这样你要发菩提心就很困难。所以怎么样让我们很顺利的发菩提心?就是除非我们对三界不再有任何的贪著了,那怎么做到对三界没有任何贪著呢?就是你已经解脱了,从三界当中解脱了,你学习佛陀所教导解脱的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所介绍过:不管是四谛的方法,还是十二因缘的方法,都能够达到解脱。当你对三界不再有任何贪著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以很顺利地就发菩提心。
另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如果自己都还不想解脱,是不可能帮助众生解脱,因为你还觉得轮回蛮好玩的,自己都不想解脱,所以你这个时候会不会去帮助众生解脱?不会的!如果你自己也没有解脱,你也没有那个能力去帮助众生解脱,因为你自己都还没解脱嘛,所以你也没有那个智慧去帮助众生解脱。
所以,为什么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础?为什么解脱道是入大乘的基础?就是因为你已经有解脱的能力了,所以你不会再贪恋三界;也是因为你已经有这样的能力,你能够教导众生,帮助众生从轮回的苦海当中救度出来,这就是大乘菩萨道他修习中士道,就是为什么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础的原因,是能够很顺利的发菩提心。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一旦发菩提心,就能够真实的去利益众生。那你说小乘证得阿罗汉或者辟支佛,难道他们不能真实的利益众生吗?他们已经解脱了,可以真实利益众生吗?可以吗?没有办法真实利益众生,为什么呢?因为他连自利都不圆满,更何况是利他?
一心三观: 修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就般若德。 修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就解脱德。 修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就法身德。 |
为什么小乘人他们自利不圆满呢?所谓自利的意思,就是说他自己修行的这个部分还没有完成,就是我们知道小乘人,他就只有修习空观嘛,修空观的话,可以破见思惑而已,就是说他的法门,每天观察的就是五蕴身心。五蕴身心的内容不断不断地透过思惟、观察,发现它是生灭无常的,一切生灭无常的,都是无我的,所以他能证到我空,破我执,证得一切智。
一切智,就是明白一切法的总相,这个总相就是空相,明白一切法,一切法只要是因缘所生法,自性都是空的,为什么自性是空的?因为它是生灭无常的,所以自性是空的。所以他只能证到我空,为什么只能证到我空?就是因为他修习的法门,就是不断不断地观察自身的五蕴,透过观察五蕴身心,不断不断地生灭变化、无常,所以就能证明它是无自性、空的,这就是我空,这就是能够得到一切智。
得到一切智,就能够破除见思惑,然后证得所谓的“般若德”。般若德就是明白空性的道理,就是已经有了空性的智慧,我们称为般若德,就是他这时候的功德只有般若,般若就是因为他已经明白自性空的道理,有了空性的智慧,这个是小乘人能修的就是这个部分而已。
所以,小乘人他没有修假观,因为我们知道一心有三观嘛,天台止观:一心当中可以涵盖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于一心中得,这个是天台修一心三观的方法。可是小乘他只有修空观,他没有修假观。所以没有修假观,就是他没有办法明白一切众生是如幻假有的,所以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对他来讲就好像什么?如尘若沙,好像灰尘这么多,好像恒河沙,数都数不完,因此他心生退却,一想到“无量无边的众生,我要度到什么时候才能度得完?我还是自己解脱比较快”,所以他没有办法破尘沙惑,没有办法破尘沙惑,就是因为他没有修习假观,所以没有办法破尘沙惑。
那没有办法证得道种智。道种智就是明白一切法的差别相。小乘是只能够证得“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明白一切法的总相就是空的,自性是空的;但是万法的差别相,他没有办法了解,就是没有道种智的关系。道种智,就是菩萨他为什么能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而且还有空性智慧的摄持,从空性当中生起无量的妙用,那个就是因为他已经成就了道种智,有道种智才能够知道一切法的差别相。
所以他在度众生的时候能够得大自在,这个就是所谓的“解脱德”。解脱,就是得大自在的意思,菩萨在度众生的这个过程当中,他能够得到大自在,他不会生烦恼,然后不会起执著,就是因为他已经成就了道种智。他不但有空性的智慧,而且还可以在空中生起无量的善巧方便:什么样的众生,要宣说什么法门,他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习气最重,应该用什么法门来引导,每一个众生有千差万别,菩萨都能了知,就是因为他已经有这个道种智,所以他能够成就的是解脱德,所以他在度众生的时候,就没有丝毫的障碍,就是因为他明白一切众生的差别相。每个众生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习气,要用不同的法门来度,要应机说法,这等等都是属于道种智,所以这个小乘人没有的。
那还有一个,就是修中观能够破无明惑。修中观能够破无明惑的意思就是说,能够真正的见到真心,那你一旦明心见性,见到真心的时候,你会看到真心它是没有生灭的,这个不生不灭就是法身,所以他能够证得这个法身德。所谓的法身,就是明白一切法本来无生的道理,这个就是成就了法身的功德。所以法身就是见到真心它是没有生灭的,是不生不灭的,这个就是证到法身。
所以,除非你看到不生不灭的真心,你才能够明白那一念妄动所起的无明,那个叫做生相无明,最初的那一念。本来真心是无念,真心是离念的,可是一念妄动,最初的那一念,我们叫做生相无明,就一切无明都是从这一念开始,这样一个连接着一个,然后没完没了的,就是从那一念妄动开始的。可是如果你没有见到那个不生不灭的,那个本不动摇的真心,如果你没有见到的话,你就没有办法看到它那个一念妄动是怎么动的,所以你就没有办法破除那个无明。所以除非你修中观,你才能够破那个无明,然后证得法身德。
这时候所成就的智慧,我们称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也是佛的智慧,就是说祂不但能明白一切法的总相,就是那个空、自性是空的那个总相,还能够明白一切法的差别相,同时能够明白一切法、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它自性是空的,这个是万法的总相,祂能明白。所以祂不会执著在任何一法上面,因为一切法,只要是因缘所生法,它都是无常生灭的,所以祂是不可能起任何的执著,不可能对任何法起任何的执著。那祂又不会像小乘证到空,他就沉空滞寂,就是停留在那个空的状态,就是涅槃的那个状态,不再发菩提心去利益众生,所以祂也不会著在空边,也不会著在有边,所以那个就是中道而行,这个就是中道实相,能证得这个中道实相的原因就是祂修中观,所以能够成就一切种智,不会堕在空有两边,行的都是中道。
由此可见,我们刚才说小乘人连自利都不圆满,何况是利他,当然是更不可能,那为什么说他自利不圆满?就是因为他烦恼没有断尽,因为他只有断见思惑,尘沙、无明没有破,所以我们说他烦恼没有断尽;功德没有圆满,功德就是刚才讲的那三德:般若德、解脱德、还有法身德。他只证了般若德,解脱德跟法身德他没有证得,所以说他功德也不圆满。烦恼没有断尽,功德也不圆满,所以连自利都不圆满,当然不可能去利他。你要完全利他,除非你自己已经破三惑,然后证得这三种智慧,然后这三种功德也圆满,除非你自己能够证得,你才能够用这个经验去引导其他的众生,也能够圆满的成就,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然后圆满一切的功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小乘人他自利都不圆满的原因在这边。
现在我们谈到说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础,那为什么要有这个基础?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才能够顺利的发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之后,你才能够真实的利益众生,所以小乘人他是不圆满的。
所以,大乘人在自己证得解脱之后,他一定不会就此停住,修行不会说到此为止,他一定会进一步去帮助众生来解脱,他一定能够发这个菩提心;甚至在他自己还没有解脱之前,他就能够发菩提心。所以这个菩提心,不是说我已经证得中士道这个解脱之后,我才能够进一步来发心,不是!那是小乘人的发心,就是一心一意想要求自己的解脱,这是小乘的发心。可是大乘菩萨的发心,即使他自己还没有解脱,他还在修中士道,这个时候他就已经能够发菩提心了,这个是大乘跟小乘最大的不同。那他为什么能够做到呢?为什么大乘人他能够在开始修行,自己还没有解脱,在修中士道的时候,他就能够发菩提心呢?就是因为他知道小乘的过失,同时也知道大乘有哪些功德,所以他就能够在最初修解脱道的时候,就能够先发心。
那小乘有哪些过失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些过失:连自利都不圆满,更何况是利他?烦恼都没有断尽,功德还没有圆满,这个是小乘的过失。
那大乘有哪些功德呢?大乘的功德就是无量无边,说也说不尽,我们说一个晚上也说不尽;可是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观念:就是法界同体的观念。法界同体的意思就好比大海水,每一个小水滴是一个众生来说,大海水是由很多小水滴所组合成的。每一个小水滴就好像每一个都认为说我、我、我,那个我就是一个小水滴。那很多小水滴聚合成一个大海,大海就是同体啊,都汇归到…,不管你本来是小河川啊、小河流啊、还是江啊,到最后汇入大海之后,都是等同一味,不管你原来是咸水河、还是淡水河、还是清澈的河水、还是混浊的河水,流到大海之后,全部都是一个大海的味道,就是咸味,这是什么意思呢?只要汇归到大海之后,就是同体了,我们没有办法再分割,因为是整个大海。整个法界同体的观念也是这样。
可是当我们我执还在的时候,我们就会抓住那个小水滴说“这个小水滴是我”,跟那个大海是分开的;可是你怎么可能跟大海分开呢?你就是大海的一个小水滴啊;可是我们的我执就把自己认为“那个小水滴就是我”,然后跟大海一定要做严格的区分,所以我家的事就我家的事,你家的事就你家的事,我为什么要管你家的事?这个就是他没有法界同体的观念。可是只要还在十法界当中,就是同体,它的体性是一,你其实是没有办法分割的,除非你破我执跟法执,你才会发觉原来那个众生生病,就好像我自己生病一样,他在受苦,我也感同身受啊,那个时候就有法界同体的观念,就是说你破除我法二执的时候,你就有这种感觉,就是说好像是没有办法分割开来的,整个连成一气了。
有了这个观念之后,自利跟利他有没有差别?有没有差别?如果是法界同体了,自利跟利他有没有差别?都是大海水啊,你没有办法分出那个自他,所以是自他不二的,这个时候是自他不二,所以利他就是自利,懂吗?这个就是大乘的功德,因为他已经打破“我”的执著了,不管是我、还是法的执著了,所以他能够等同法界,都是同体的,所以你说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那个就是我家的事啊,因为自他不二,利他就等于自利。
像布施来说,布施好像说我今天布施给你,好像你接受我的帮助嘛,那我在布施给你的时候,我有没有得到利益?你好像从我这边获得一个布施的什么东西,不管你今天布施什么,好像是我给你,然后你得到利益,那我有没有好处啊?我有没有好处?有啊!我成就布施的功德,怎么没好处?所以发菩提心也好,行六度、圆满十波罗蜜也好,这全部从发心到圆满所有大乘的功德,都是自他两利,自他两利,自利同时利他,利他同时自利,所以这个时候会不会很……就比较有兴趣想要去帮助别人,因为也是成就自己的功德啊,布施成就自己的功德,持戒成就自己的功德,忍辱成就自己的功德,不但利他,同时自利,这就是大乘的功德,很重要的一个观念。
而且利他的时候,断我执烦恼最快。我们想尽了所有的办法,想要断尽烦恼,想要断烦恼,就是做不到,为什么?那个“我”最大,所以没有办法断烦恼,因为烦恼是由我执来的,你“我执”还在的时候,你怎么可能断烦恼呢?有我,就有贪瞋痴,贪瞋痴就是烦恼嘛,有烦恼就造业,然后就受苦了;所以想要不受苦,想要断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断我执,断我执什么方法最快?就是你念念想到别人,你就没有“我”了嘛,就忘了我是谁,对不对?这就是大乘的功德,断烦恼、断我执最快。
像一般学佛修行的过程,刚开始学佛修行的时候,我们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时候,都不同意嘛,然后都会反驳,都觉得说“我不是这样的啊,可是你为什么对我不满意?然后你又批评我这个、又批评我那个,可是我全部都看不到我的缺点、烦恼在哪里。”等到自己学佛修行之后,尤其是打坐,所有的种子都现行了,这个时候才承认说“对啦!有啦!我有一点贪啦,然后脾气也不太好啦,我看人家好的时候,也是有点嫉妒啦”,慢慢你都可以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然后接下来怎么办?就要赶快断啊!我原来还有贪,怎么办?赶快断贪;原来我瞋还这么大,赶快断瞋!想尽一切的办法,然后收集所有的法门,哪一个断贪瞋痴最快,那就受尽了百般折磨嘛,吃尽了苦头,因为法师教你什么法门,你就回去试哦,效果都不好,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发菩提心,所以效果不好。念念都有我,念念有我,就念念是贪瞋痴嘛,你怎么可能断呢?所以除非你断我执,我执怎么断?发菩提心!对啊,因为你念念想到我的话,那当然都是为自己打算;可是你念念想到众生的时候,你就不会…,没有串习那个“我”的机会了,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是断我执最快的。
所以为什么大乘人,他能够在刚开始修行,自己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功夫,可是他愿意发菩提心?就是因为他明白小乘他有哪些过失,然后大乘有哪些功德。大乘的功德就是:利他就是自利,当我们能利他的时候,断烦恼最快,断我执最快,这个就是大乘的功德。所以大乘人他在还没有解脱之前,自己还在修解脱道的时候,他就能够先发心的原因在这里。等到他自己哪一天能够证果,能解脱之后,当然他很名正言顺的,就是顺理成章的,他就能够发起菩提心,因为他一开始修行就不是为了自己嘛,他是为了要利益众生他才来修行的,所以他一开始修解脱道,也是为了要利益众生来修解脱道的,所以他一旦解脱的话,他当然很快就能够发菩提心。
这种心情,就好像我们希望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很快乐,然后他没有痛苦,希望他快乐就是慈心嘛,不希望他痛苦,就是悲心嘛,所以很自然的,这个慈悲心就生起了,有了慈悲,当然就有菩提心。所以他就希望能够帮助众生来解脱,然后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开悟成佛,因为只有解脱,才能够真正的除轮回的苦,也只有成佛,才能够得真正的安乐,就是涅槃才是究竟的安乐,而不是世间种种的快乐。
所以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光修解脱道(就是中士道)它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发心入大乘,就是要发心入这个上士道,不管我们今天有解脱还是没有解脱,我们希望能够有中士、解脱道的基础,有这个基础,把它打好之后,能够发心入大乘。不但发心入大乘,而且不要等到自己解脱之后才发心入大乘,而是在修解脱道的时候,就能够开始发菩提心。
因为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说“我如果修不好的话,我没有能力度众生的,所以我一定要修到我自己解脱,我才要开始发菩提心,去开始要度众生。”那如果你生生世世都没有解脱,那就永远不能发菩提心了吗?所以一定不是这样的。所以你可以先发菩提心,先发菩提心,即使你在圆满前面的下士道、中士道,你都是发菩提心去成就这些内容,所以你不是为了自己修行;而是为了将来能够有能力去度众生,有那个智慧,有那个善巧方便,有那个功德去利益众生,然后我才发心来圆满从前面的道前基础、下士道、中士道,都是先发心来修,这个才是正确的观念。
好,既然大乘这么殊胜,那要怎么入大乘呢?入大乘有没有什么条件?入大乘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只要你发菩提心,就入大乘;什么时候退失菩提心,你就是又堕回小乘。所以不管你今天修的是显教、还是密宗,只要你能够发菩提心,你就算大乘人。
你说“我的烦恼还这么重,我的执著也这么多,而且我也没有什么修行的功德,我可能是初修的,也没有什么修行的功德,这样能算大乘吗?”只要你发菩提心,就算大乘!就算你其他的功德还没有生起,你还有烦恼,然后你又很执著,也没有很精进在行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没有关系,你都算大乘人。所以大乘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只要你发菩提心,就是大乘。
相对来说,可是你一旦…,也许你曾经发过菩提心,可是你退心了。一旦你退失菩提心,或者你没有发菩提心,这个就是小乘。所以即便你现在已经很厉害了,你每天也在行布施啊,也很精进在持戒啊,禅定功夫也很高啊,也可能见空性了;可是你都不能算是大乘人,因为你没有发菩提心,你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所以这个时候不管你修行多厉害,你都是小乘人。所以入大乘的唯一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你什么时候发心,就是大乘,什么时候退心,就是小乘。所以不是说你是修大乘法门,你就是大乘;你修小乘法门,就是小乘,不是这样;而是看你有没有发菩提心,来决定你是大乘还是小乘。
所以,不管你今天是修的哪一宗,你修的是净土宗、天台宗、还是禅宗,你没有发菩提心,都算小乘人。没有发菩提心来修什么大手印啊、大圆满啊,都算是小乘的发心。严格来讲,在密教如果没有发菩提心的话,你的上师是不会带你入密教的坛城,什么叫入密教坛城?就是说帮你真正的灌顶,也不会真正的口传,也不会真正的教你怎样持咒啊、怎么结手印、怎么观想本尊……统统都不会教你,严格来说是这样。
可是你会问啊:“现在外面不是常常在灌顶吗?那个传法的上师,也没有说来每个检查,今天参加法会的,是不是每个都发菩提心了?没有啊,他也没有检查,可是他为什么可以灌顶呢?”那个叫“结缘灌顶”,懂吗?结结缘,种种佛法的种子。而且他在传法之前,一定有带大家发菩提心,就是跟着仁波切念,念的那个就是发菩提心。有的密法,你在灌顶之前,还要先受菩萨戒,所以他的条件还是对的啊,还是要有发菩提心,有的还要受菩萨戒之后、先传完菩萨戒之后,他才传法,才正式开始灌顶。这就说明什么?就是你只要修大乘法门,尤其是密教,就一定要发菩提心。
那如果没有发菩提心来修密乘,可不可能成就呢?你说我每天持咒几万遍,然后我有空就修修气脉明点,修本尊法,修什么大手印、大圆满,我也是很精进地在拜大礼拜,可能头都快磕破了,可不可能成就呢?只要你没有发菩提心,都不可能成就!不管你今天修的是多厉害的本尊法也好,或者什么无上密、无上瑜伽什么的,统统都不可能在这一世成就,懂吗?所以只要是修大乘法门,就一定要发菩提心,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我们现在就能够知道小乘跟大乘的差别了,小乘跟大乘的差别,有共跟不共的差别。刚才讲,小乘他有见空性的智慧,就说他修我空观,已经证到我空;那大乘呢,他也修空观,他不但修我空观,还修法空观,所以他可以破我执、又可以破法执的原因在这里,他不但修空观,还修假观,还修中观。所以,以见空性的智慧来讲,大乘跟小乘是共的,都要有见空性的智慧;可是那个不共小乘的,大乘部分不共小乘的,就是发菩提心、行六度这等等的,所有大乘的内容,这个是不共小乘的。
所以,只有小乘空性的智慧,只能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但是没有办法成就佛果。成就佛果就必须还要再加上那个不共的部分,就是发菩提心、行六度,等这个菩提心圆满了,资粮、六度,积聚资粮圆满了,智慧、还有福德资粮圆满,才能够成就佛果。所以我们就知道只有小乘的空性的智慧,没有菩提心的话,是不可能成佛的。
有了菩提心,就算你行一些很小的善,譬如你今天只是喂个流浪狗,还是看那个人没有面包吃,买个面包给他吃,就是很小的布施,但是因为你有发菩提心,所以这个功德将来可以回向菩提就能够成就佛果;可是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就算你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布施,充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来行布施的话,你也不可能成就菩提。所以同样的善行,有发心跟没有发心,它的功德有差别。
而且发菩提心,能最快速地尽除业障,最快速累积资粮。因为我们轮回这么久了,难免有造一些很严重的罪业,其他的忏法是很难忏除干净的;除非你发菩提心,你才能够忏得干净,无量劫以来的生死重罪,才能够忏得干净,所以发菩提心,它是忏悔业障是最快速的,比你修任何的忏法都快,为什么?因为你有发菩提心。你修其他的忏法,因为你没有发心,你只想到自己的业很重、很重,赶快忏、赶快忏,没有发菩提心,所以那个忏得很慢,因为有我执,心量小,忏得慢。为什么累积资粮最快?也是同样,心量的问题啊,因为你发心要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嘛,所以你是对无量无边的众生发心,你的心量也是无量无边,对不对?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所以你的发心也无量无边,那你的功德是不是无量无边?所以累积资粮最快,尽除业障最快,累积资粮最快,所以发菩提心多么殊胜啊!
所以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不发心是不可能成佛的!最好最好就是成就阿罗汉、辟支佛这个小乘的果位这样而已,是不可能成佛的。而且修同样的善行,有不同的果报。没有发心,行很多的善行,它只能得人天小果,一切的善行,因为有我执嘛,所以它只是人天果报,连解脱证果都不可能,因为他行善的时候,是有“我”的,所以他的功德很小,只能感得人天果报;但是发菩提心的就不同,他修同样的善行,但是他能够成就无上的佛果。这就是发心跟不发心的差别。而且发菩提心,尽除业障最快,累积资粮最快,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入大乘,因为它太殊胜了!
既然发菩提心这么重要,那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菩提心啊?你们说得清楚吗?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啊?菩提者,觉悟也!发心自己要觉悟,就是发菩提心,简单说就是这样。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我发心我要觉悟,也就是我发心要证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成佛嘛,所以简单说,就是发心要成佛的意思,就是发菩提心。我一定要成佛,不是为了自己的成就哦,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够自利利他都圆满,所以我发心要成佛:“为利众生愿成佛”,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我愿意成佛。那刚才讲,利他就是自利,所以等于自利圆满,利他也圆满,所以我发心要成佛,这个就是菩提心。我一定要证得!我一定要圆满自利、还有他利!为了利益众生我一定要成佛!这个就是菩提心。
那又怎么来发菩提心呢?众生不同的因缘,所以让他发心的原因也不同。一般来说,有四种缘。
第一种缘,就是你可能是亲自看到,或者亲自听到有关佛菩萨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德力,然后发心“我也要证得”,这个是第一种缘。也许你是亲眼看到佛菩萨的示现、种种神通感应的事情;也许你是听见人家说,或者你自己看,现在有一些感应录啊什么的,就讲到那些佛菩萨,祂怎么示现神通来利益众生,你一看到就心向往之,说“我一定也要有这个神通德能”,因此发心要修行,这个是第一种发心。
第二种,就是从说法法师那里听到有关于大乘的法教。因为大乘的法教才常常提到佛菩萨,或者是佛祂的智慧有多圆满,然后祂的功德有多圆满。所以常常听闻到大乘的经论里面谈到有关于佛的功德、智慧,因此生起清净的信心,发心自己也要证得跟佛同样圆满的智慧还有功德。这就是由听闻法师说法而发心的一个缘。
第三种缘,就是现在是末法,所以佛法越来越衰,不忍圣教衰亡,然后发心说“我一定要让正法久住世间”,这是第三种发心。你怎么让正法久住世间呢?除非你修行成就嘛。如果现在都没有因为学佛修行成就的话,那佛法马上就灭了,因为没有传人嘛。所以每一代的传人,他必须是已经成就的,因为他成就,他才可能把这个法继续地传下去,一脉相承,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个佛法才不会衰亡,或者不会到最后灭。可是越末法的话,就是佛法成就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所以不忍看到圣教衰亡,因此发起“我一定要让正法久住世间,怎么样正法久住世间?除非我证得,我有所成就,除非我证果”,所以这是第三种发心。
第四种发心的缘,就是见到这个末法,现在末法时期,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你问问你身边的人:“你有想要解脱吗?你想要出离三界吗?人生很苦耶,难道你不想跳出轮回吗?”问卷调查,十个有十个说我不想,他虽然觉得很苦,但是他还乐在其中,他也不愿意解脱轮回,是不是?大部分的人都还想继续轮回,尤其是末法,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想要解脱,生起出离心的人,都非常稀有难得,更何况是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所以他见到发菩提心的稀有难得珍贵,虽然很难,他还是愿意发心。这是第四种缘、发心的缘:就是看到周遭的这些众生,五浊恶世的众生,根性没有那么利,就是愚痴性很重,然后贪瞋痴慢疑,就是各种烦恼也很重,业也很重,所以要他们发心来修解脱道或者发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就是连出离心都很难,更何况是劝他发菩提心,更属稀有难得;可是我还是愿意发心,这是第四个缘。
那这四个缘来发的菩提心,它是不是圆满的发心呢?我们刚才已经讲,什么是圆满的发心,就是同时圆满自利、还有利他。圆满自利,可以成就佛的法身;利他圆满,可以成就报身、还有化身;所以想要圆满佛的三身,就必须要不但圆满自利,还要圆满的利他,这样才可能圆满佛的三身。因此为了发心利他,所以我要证得菩提——这就是圆满的发心。为了利他,这个是利他圆满;所以我要证得菩提,这个是自利,我自己本身要证得菩提,我要成佛,我成佛是为了什么?利他。成佛是自利,利他是什么?所以是圆满自利,还有利他。
圆满自利,就能够成就佛的法身,法身是什么?我们刚才讲到,见到一切法无生的道理,就是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心,见到不生不灭的真心,你自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时候就成就佛的法身。
自己成就之后,要利益众生嘛,所以报身跟化身都是为了利他而显现的,为地上菩萨说法,就是初地以上,初地、二地、三地……地上菩萨说法所示现的是报身,所以凡夫看不到佛的报身,那个是地上菩萨,证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见到佛的报身,然后佛是报身来为地上的菩萨说法,利益他们,教导他们怎么成佛的方法。为了六道众生所示现的,就是千百亿化身,这个就是化身的显现,是为了六道众生所显现的,就是化身。这个是圆满利他之后,所能够成就的,就是报身跟化身。能够圆满佛的三身,才能够说你发的是圆满的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才能够证得佛的三身。
好,除了这四种缘之外,还有四种因而发心。四种因,哪四种因呢?
第一个因,就是种姓圆满。就是说必须具备大乘的种姓。如果小乘的种姓,小乘的种姓,就是他每天只想到怎么样自己解脱,只管自家的事情,很少去过问别人,那个他是小乘的种姓。“自扫门前雪”,把自己管好,然后一切的修行成就,都是为了自利,那个就是小乘的发心,这是小乘种姓,所以他没有办法发菩提心。小乘种姓,他一心只求自己的解脱,所以他不会发那个帮助众生解脱的菩提心,所以如果不具备大乘种姓,他是不可能发心的。这是第一个因、发心的因,是他必须是大乘的种姓,他才可能发菩提心。
第二个发心的因,是被善友所摄受。就算你今天是大乘种姓,可是如果你没有遇到大乘的善知识或者善友,来教导你发心的法门的话,你也一样没有发心的因。所以第二个发心的因就是被善友所摄受,就是有善友或者善知识教导你怎么发心的这个法门,你才有这个因来发心。
第三个因,就是你必须具备悲愍有情的心。悲愍有情的心,就是你有一颗悲愍众生的心,有悲愍众生的心,你才可能发菩提心嘛;所以第三个发菩提心的因,就是你有一颗悲愍的心。
第四个,就是要不厌患生死难行。如果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很害怕生死轮回,因为有一些道友,他就会说“我绝对不要再来了!我不要再来了!实在是太苦了、太苦了!”,那就知道他很怕轮回,懂吗?可是发心的菩萨,就是说他要不断不断地来六道当中度众生,那他基本上是不是要不怕轮回才可以,他才有勇气来嘛,他才愿意发愿说“我还要再回入尘劳”,就是说我不管成就还是不成就,我都是发心还要再回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就是基本上他的心态是不怕生死轮回的,他才可能发菩提心,对不对?如果他没有这个勇气,他自己本身就很怕轮回的苦了,他不愿意再来的,像这种情况,他是不可能发菩提心的。那个发愿往生净土的,他们有没有发菩提心啊?他们好像也不太想再来六道轮回嘛,是不是?有啦,有发菩提心,不然没有办法往生成就。
所以有一些他是很害怕生死轮回,有一些他会觉得菩萨道很难行,对不对?忍辱多难啊!我就是恨死他了,可是你跟我说不要跟他计较。那欠你钱的,就当作是布施啰,要感谢他成就我布施的功德;那个对你不起的,陷害你的,做了很多对不起你的事情的,你还要感谢他,成就我忍辱的功德,真的是蛮难的;所以也很多修行人,他觉得说行菩萨道真的很难:“我发心为众生做牛做马,千辛万苦,然后花了时间、又花了力气,可是还是种种的毁谤啊、批评啊什么…”,他就不行了,就退心了。
所以能够从初发心,一直坚持到成佛,这个中间都不退心,就是除非你有菩提心。菩提心能让你有勇气发愿再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之外,任何菩萨道路上的荆棘啊、坎坷啊、折磨啊、还是什么啦,一切的苦,难忍,你都能够忍,一切的难行,你都能行——要具备这样的条件,你才可能发菩提心。所以这就是第四个发心的因,就是你能够不厌生死轮回,然后不害怕菩萨道的难行,你能行,这样你才可能发心。
这个是四种因。
另外还有四种力,让你发心。哪四种力呢?
第一个就是自力,就是你自己要发心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力,就是他力。就是不是你自己心甘情愿发的,是人家怎么劝啊,像我们现在就是劝嘛,发菩提心有多么殊胜啊,大乘有多么殊胜啊,这就是劝嘛,劝导众生,你要发心啊。“好吧,发心吧”,这是第二种,他力。
第三种,是因力。就是过去世其实他已经修过了,像在座的各位,大部分都已经久修的,这一世是发愿来的啦,不是业力来的。所以过去曾经修习过大乘,所以他这一世一听闻大乘,怎样?他马上相应了,好像在复习一样,复习功课,过去已经熏习过,所以这一世他一听闻,就很好乐,就发心了。一听到发菩提心,就心生欢喜,这是第三种,就是宿习所追,过去世已经修过发菩提心了,所以这一世很容易就发心。
第四种,就是加行力。就是在这一世,因为亲近大乘的善知识,听闻大乘的教法,还有教导我们怎么发菩提心,那我们听了之后呢,也不断不断地思惟发菩提心有哪些利益啊,不断地思惟,然后不断地修、闻思修,在这一世不断不断地熏,不断不断地修,然后终于有一天能发心了。它是经由长时间的熏习、长时间的熏修才发心的,这是第四种加行力,加行就是用功,就是加行,然后能够发心。
那你们说,这四种力,哪一种比较坚固?哪一种比较不坚固?很容易退心的?那一定是自力,对不对?自己发、心甘情愿发、自己愿意发的,不是别人劝的,所以这个是比较容易坚固;还有呢,过去已经修过了,这个也很容易坚固,因为他等于一直在继续地累积,继续坚固他的菩提心,所以这时候的发心,是比较容易坚固的。
另外两种就很容易退失,一个就是别人劝的嘛,他力;还有就是加行力,就说你不断透过闻思修,不断不断地熏,本来不太愿意发心的,后来可以慢慢、慢慢练习,一天一天的,菩提心慢慢、慢慢地增长;可是逆缘实在太多,因为是五浊恶世,懂吗?顺缘比较少,逆缘比较多,所以很容易让我们就退心,所以我们后面也会教导怎样让我们不退心的方法,这个也是很重要,不然好不容易发心,可是很快就退失了。所以我们知道,靠他力跟加行力而发心的,是比较不容易坚固,比较容易退心。
所以,以上所说的,就是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的原因,一共有三大类:第一类,就是四种缘而发心的;第二类,是四种因而发心的;第三类,就是四种力而发心的。
那今天就讲到这里,刚好一个段落。
我们回向:(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