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昨天“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的内容。
“不乐佛法障。习童蒙法障。乐著小乘障。不乐大乘障”。
“不乐佛法障”,就是不好乐佛法,这一世不好乐修学佛法,这也是过去瞋心的障碍。
“习童蒙法障”,童蒙,就是小的意思。喜欢修习小法,或者是外道法。有些人一听到外道法他就眼睛发亮,然后一听佛法他就打瞌睡,就是有这样的障碍。他学习那种小法术啊,还是画符念咒啊,或者是一些道法,他特别有兴趣,这也是一种障碍。
或者是“乐著小乘障”,佛法的内容非常博大精深,但是他偏偏就会选择小乘的部分,他觉得特别相应,这就是好乐,而且耽著在小乘法里面。
“不乐大乘障”,不好乐修学大乘,这就是因为瞋恚心重的缘故。过去瞋恚心重,很难种善根,所以这一世就会耽著在小法、小乘,没有办法发心修学大乘的菩萨道。
“性多惊怖障。心常忧恼障”,有些人生性多惊恐、怖畏,心怀忧戚、热恼,身心不得安稳。这个就是说有些人他胆子小,容易受惊吓,莫名其妙的就感觉到恐怖、害怕,即使他身上平安符、什么符戴在身上,或者很多加持的宝物戴在身上,可是他依然没有安全感,家里也是供这个、供那个,很多宝贝、加持物,可是他还是会担心、会恐惧、会害怕,缺乏安全感;或者是常常心情不好啊、闹情绪啊;要不然就是很容易担忧,事情还没有发生,他就已经想一堆在那边了;或者容易悲戚,就是一点点小事就伤感啊、想不开啊;要不然就是容易发脾气,身心经常都处在热恼当中。这些都是因为过去世曾经发过菩提愿,发过四弘誓愿,或者是曾经发愿说:我一定要度尽众生,我一定要怎样、怎样,就是发过菩萨的誓愿;可是因为瞋恚心一起来,就退心了,退失当时曾经发的誓愿或者是承诺,导致这一世你不管修习任何的大乘法门,都没有办法跟慈悲心相应,这是很大的障碍。也有很多修行人都是卡在这里,就是说他心情好的时候、身心状况佳的时候,他是可以发心的;或者他精进心一起来,非常好乐、勇猛,发很大的菩萨誓愿;可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身心状况不好的时候、生病的时候、烦恼的时候,就退心了。那一退心,就会有我们刚刚讲的这些状况:忧虑啊、担心啊、恐惧啊、害怕,或者烦恼啊、心情不好啊、忧虑啊、牵挂啊,都是因为退心所产生的障碍。
所以我们希望在任何情况之下,不管经过任何的挫折或者是磨难,都依然不退失菩提心。想要这一世开悟成佛的,就一定不要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之下退失菩提心,因为一退失菩提心,马上障碍就现前。
你收集再多宝贝、加持物,都是没有办法让你成就的,依然没有安全感,没有办法靠什么药丸啊、甘露丸啊,还是什么……,不管你是“闻解脱”、“见解脱”、还是“时解脱”,还是什么解脱的药丸,都没有办法让你解脱,懂吗?最好的保护是什么?就是菩提心,你不用再戴任何的平安符、还是加持物在身上,你只要带着一颗完完整整的菩提心,就可以走遍天下,一定保证很安稳,所以菩提心是最好的保护。所以我们都希望自己不要轻易地就弃舍众生,然后忘失了过去曾经发的誓愿。
我们明天会介绍怎么发菩提心的方法,还有怎么对治瞋心的方法,因为我们现在这样念下来就知道瞋心不好。可是我没有办法,它还是会发脾气,所以怎么样转念的方法也蛮重要的。我们打算把这一段课文讲完之后,如果明天还有一点时间的话,我们就介绍怎么样转念,瞋恚心起来,我们怎么转念的方法,千万千万不要再继续串习瞋恚的习气!一定要让它每天减少,而且快速地减少,然后再加上正确的发菩提心,这样相信很快(就能清净瞋恚的种子)。因为转念只是一种善巧方便,但没有从根本对治,我们的目标是希望连瞋恚的种子都能够完全清净,而不是说瞋心起来,你怎么样伏它;可是你瞋恚的种子还在八识田里面,它不会自己消失。所以我们还是要进一步从根本下手。除了发菩提心之外,才能完全铲除那个瞋恚习气的种子,不管它串习多久,我们都有办法让它完全地清净,就是要知道如何正确地发菩提心,它是最好的从根本下手(的方法)。我们明天好好介绍,先看看有哪些障碍,吓得不敢再犯,然后再看怎么对治。
接下来是“爱著生死障。不专佛法障。不喜见闻佛自在神通障”。
“爱著生死”,就是还喜欢生死轮回,为什么他会好乐生死轮回呢?就是没有出离心、贪欲重、欲望强,很难生起出离心,所以他就是好乐、还是喜欢继续生死轮回。如果我们问现在修行的这些学佛的人,你问他这一世想不想解脱?恐怕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还没有准备好这一世要解脱,对不对?你们都准备好了没有?都是求这一世的利益或下一世的利益比较多:这样对我好,这样可以健康长寿,这样可以有福报,这样可以有功德,这样可以累积善业,都是为自己求,或者是为我们的家人求;不是为这一世求,就是为下一世的果报比较好来求,没有想要解脱的,是不是?那就是现在讲的“爱著生死障”。只要你还没有一心一意想要赶快在这一世一定要解脱或者是开悟成佛的话,你就还是贪著生死。即使你今天在佛法里面,可是你一切所为何来呢?你的动机跟发心到底是为什么呢?还是为这一世求比较多嘛!还有为来世求比较多,是不是?还没有真正的发心要出离三界轮回,出离心还没有真正生起,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当然就很难生起,因为我们知道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
“不专佛法障。不喜见闻佛自在神通障”,没有出离心,那当然就没有办法割断俗缘;爱著生死法,当然就不专爱佛法;也因为贪爱多、欲望强的缘故,所以修定就不能够得定。那个贪欲强的,散乱心重,他不是散乱、就是掉举(微细的散乱就叫掉举),所以他今天来学禅定的话,也很难得定,问题就出在他的贪欲特别强。贪欲强,他今天来学禅定也是很麻烦,因为一有一点点境界或者身体很舒服,他马上就著在上面,所以很难得四禅八定,更不要说九次第定了,灭尽定就可以证阿罗汉,很难很难,就是因为他贪爱重的关系,欲望强,容易著在种种境界上面。那如果得定的话,那不得了了,一定非常的爱著、耽著难舍。所以他很难得定,因为没有出离心,贪爱重嘛,很难得定。
再加上生性多疑,他不相信禅定可以开发神通,因为自己没有办法得定嘛。我们知道禅定可以发神通,神通是由定发的,你除非证到禅定,你才能够由禅定而发神通。我们现在已经讲到无色界定了,应该有这样的概念,就是说证得四禅之后,然后再加修神通。
我们这次《大智度论》会介绍五种神通它是怎么修的,它都是依四禅来修的,那什么方法,我们到时候会稍微介绍一下。就知道你要由禅定开发神通,有一部分是你证得禅定的时候,神通自然生起;但是有一部分是要加修的,要依四禅而修,就是你入四禅,然后出定,然后你修一个什么观想,然后再入定,再出定,这样五、六次之后。譬如说:你要修天耳通的话,入四禅,然后出(定),因为在四禅当中是没有办法观想的,所以你要入四禅,然后出(定),然后听音声,如果是天耳通的话,你就是在出禅定之后听音声,从粗的开始听,然后慢慢听到微细的,然后你房间之内的音声,然后扩大到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十方的声音,慢慢慢慢扩大,这样慢慢练习之后,你就往上可以听到天界的声音,往下可以听到地狱的声音,这个都是依四禅而发的。所以我们知道神通是一定是由定发,他如果没有禅定,就说有什么通,那个我们就知道他不是真的神通,而是什么鬼通啊、灵通啊、什么报通。
所以这一类人,因为他自己贪爱重,没有办法得定,当然没有办法开发神通,所以他就不相信,因为自己也没有办法证得,因为生性多疑,他就说“你们经论上说那些菩萨的神通境界,那根本都是怪力乱神,那个是唬人用的,根本就没那回事。”这个就是现在讲的。所以他不喜欢看见、也不喜欢听有关于菩萨怎么样显现神通自在的种种境界,他不好乐听、也不好乐看到,这也是一种障碍。就是说不相信神通的,也是一种障碍。
“不得菩萨诸根障”,这个菩萨诸根,指的就是菩萨的种种善根。像在《三十七菩提道品》中,我们就知道有五根、五力,这个也属于菩萨的善根。五根、五力,知道吗?信、精进、念、定、慧嘛。就是信根,然后发展成信力,就是五根、五力,这个都是属于现在讲的“菩萨诸善根”的范围。可是他没有办法得,就是因为瞋心所产生的障碍,所以他没有办法成就菩萨的五种善根力,就是信根力、精进根力、念根力、定根力、慧根力。
“不行菩萨净行障”,这就是因为没有这五种善根力,因此没有办法行菩萨的净行。菩萨的净行,我们在《华严经·净行品》当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见,他随时都可以发愿的,遇到任何境界都可以发愿怎么样来利益众生,这就是有善根力之后才能做到的。
“退怯菩萨深心障”,这个就是退失菩提心。我们也知道瞋心一起来,就退失菩提心了。
“不生菩萨大愿障”,这个就是不再发菩萨誓愿了。不再发愿也是因为退心,瞋心一起来,就退失菩提心愿了。
“不发一切智心障”。这个一切智就是指根本智。我们都是先得根本智,然后才慢慢地圆满后得智。这边一切智指的是根本智;就是不想开悟,那也没有办法开悟,就是这样的障碍。
“于菩萨行懈怠障”,这就是没有办法精进行六度。
“不能净治诸业障”,这是不能尽除业障。
“不能摄取大福障”,这就是不能积聚福德资粮。
“智力不能明利障”,这是智慧不能明利。
“断于广大智慧障”,就是不能发广大的智慧力。
“不护持菩萨诸行障”,这就是不护持嘛,见到人家行菩萨道,不会尽心尽力地护持他,不会护持佛法,尤其是大乘的菩萨道,不会尽心尽力地来护持。
我们就知道,这一段看下来,因为瞋心所产生的障碍,让我们没有办法培植善根力,又退失菩提心,又不能发菩萨誓愿,然后又不能开发智慧,又懈怠、不喜欢行菩萨的六度,又不能够尽除业障,又不能够积聚福德资粮,又不能开发智慧,智慧不明利,这都是瞋心的障碍。然后见到别人行菩萨道,也不会尽力的护持。
“乐诽谤一切智语障。远离诸佛菩提障。乐住众魔境界障。不专修佛境界障。不决定发菩萨弘誓障”,这就是不但不护持佛法,而且还喜欢说一些毁谤的话,在旁边浇冷水,不会随喜赞叹,还毁谤、批评、破坏,所以这样当然很难证得菩提;不能证得菩提,当然他就反而喜欢住著在魔境界当中;喜欢住著在魔境界当中,当然就不能专修佛境界,那也没有办法发四弘誓愿。
那什么是菩萨的魔境界呢?有十种,十种大乘菩萨的魔业,都是因为瞋恚心的障碍,这个我们要非常非常的注意。哪十种魔业呢?因为我们知道发菩提心就是大乘嘛,你一退失菩提心,就马上又堕回小乘,你一念发心,又由小乘进大乘;一念退失菩提心,又堕到小乘来。所以,什么是大乘?发菩提心的就是大乘。
所以十种魔业:
第一条,忘失菩提心,你所行的一切功德善业都是魔业。只要你行的功德善业不是跟菩提心相应的,全部都是魔业。不要以为自己在累积资粮,在行功德善业;行的都是魔业,只要忘失菩提心,虽然修一切的善根,都是魔业。
第二个,恶心布施,是为魔业。恶心布施就是你虽然喜欢布施,但是以瞋恚心或嫉妒这样来布施,那你这个布施就是魔业,而不是圆满布施波罗蜜。或者是带着傲慢、瞧不起别人说“你看我都可以,你都不行。”所以不管是带着瞋恚、还是嫉妒、还是傲慢的布施,都是魔业。
第三,瞋心持戒,是为魔业。持戒持到起瞋心、生烦恼,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持戒有意见的,这个都是魔业。自己吃素,看人家不吃素,这个吃素就是魔业。因为你想持不杀生戒,结果起瞋恚心,你这个不杀生是魔业,懂吗?我们持戒清净,绝对不会跟瞋心相应的,所以你持戒持到瞋心很重,那个就是有问题,所以你的持戒就变成魔业了,而不是持戒清净或者是持戒精严。或者自己自我要求,然后持戒持到发脾气,这个也是魔业,看到别人持戒不清净,也是魔业,生烦恼嘛!这个也要注意。
第四,是弃舍恶性重大的众生不度,是为魔业。想说“这个人这么坏,没救了,算了”,就把他舍弃了,退失菩提心嘛。菩萨利益众生是平等的救度,好人要度,坏人更要度,而且要快快度。因为他坏嘛,所以他造业的速度更快,越恶性重大,他造的业越重,所以要赶快度他。反而是好人,他反正不会做坏事,慢慢度没关系,坏人要快快度,因为他每天都在造很严重的恶业,所以我们是不是要先度他才对?所以好人坏人谁先度?坏人先度。因此我们舍弃恶性重大的众生不度,这个就是魔业,因为你忘失菩提心了嘛!有对象的差别,喜欢的才要度,不喜欢的门儿都没有,这个就是有对象的差别,不是平等地救护一切众生,所以这时候是菩萨的魔业。
第五,远离懈怠的众生,不策励使他精进,是为魔业。那个很懒散、懈怠、放逸的,怎么劝、怎么说他都不听的,就说“啊!算了啦!”就不鼓励使他精进,这个也是魔业,因为我们也是弃舍众生嘛!心中弃舍众生。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他好像懒懒的,叫他来上课也懒懒的,听经闻法也懒懒的,哪边有法会、精进佛七、禅七,邀请他,他也懒懒的、不好乐,只是每天随顺自己贪欲的习气,不喜欢来亲近佛法,看起来好像是非常放逸懈怠这样一个习性重的众生,我们也发愿要度他。
第六,轻慢散乱心重的众生,不劝他持戒修定,是为魔业。那些散乱心比较重的,我们就瞧不起他说“你这么散乱,不用啦!不必啦!不可能持戒,也不可能得定的,那就不用啦!也不用持戒,也不用修定了,因为散乱心太重嘛,所以你持戒也持不好啊,那也不可能得禅定的啊!”所以心中弃舍他,这个也是不应该的。我们还是一样劝他持戒,劝他修定,只是我们知道比较难,可是还是要开始啊,不能就这样放弃了。所以散乱心重的,我们也依然鼓励他从持戒下手,有空也是慢慢熏习嘛,熏习一点禅定的习气啊,也是很好。
第七,讥笑、嫌恶劣慧的众生,不令他具有正见,是为魔业。对那个愚痴性比较重的、没有智慧的这样一个众生,我们就嘲笑他说“如果要等你开悟,要等到驴年!”驴年,十二生肖没有驴,就是说你不可能开悟的,所以你今天来学佛,也不可能成就,因为你很笨嘛,也听不懂,也不知道怎么修,愚痴性这么重,那怎么可能呢?就放弃众生,不让他具有正知正见来学佛修行,这个就是魔业。
第八,增长我慢,无有恭敬,是为魔业。就是贡高我慢,不管你是因为什么事情贡高我慢,以为自己可以布施,因此贡高我慢;或者觉得我持戒持得很好,因此贡高我慢;还是我禅定功夫很高,因此贡高我慢。不管你是在哪一方面,你觉得有成就感的,就贡高我慢,这个就是魔业。贡高我慢,当然就没办法恭敬别人嘛。
第九,于诸众生,多行恼害,是为魔业。就是多方面来恼害众生,任何恼害众生就是违背菩提心,没有慈悲心你才会想要恼害众生,所以这一定就是魔业。所以我们任何情况之下,再怎么生气,都不要动那个怎么样去恼害众生的念头,不要去做这样的事情,然后自己再转化,转瞋恚为菩提心。
第十,不求正法真实智慧,乐著外道小乘,是为魔业。就是不求无上菩提,而且喜欢、贪著外道、小乘。外道、小乘就是不发菩提心嘛,不救度众生嘛,这个也是忘失菩提心,是为魔业。
以上就是大乘菩萨的十种魔业,那如果乐于住著在这些魔境界当中,当然就没有办法专修佛境界,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没有办法发这样的四弘誓愿,因为乐著在这十种魔境界当中。
“不乐与菩萨同住障”,就是不喜欢、不好乐跟菩萨同住,不一定是住在一起,就是互相往来、互相做朋友、常常相处在一起,我们叫做同住。不喜欢跟菩萨来往,为什么呢?因为瞋心、嫉妒,或者是没有惭愧心的关系,所以不喜欢跟菩萨来往。
“不求菩萨善根障”,这个也是因为瞋心的缘故,瞋心的障碍,所以没有办法多种善根性。
“性多见疑障”,这是说生性多疑,常常怀疑不信。这是因为过去多瞋,不愿意相信因果,所以就没有正信。
“心常愚闇障”,愚,就是愚痴、愚痴暗钝。这也是脾气不好。我们昨天讲了,脾气不好、常常发脾气,脑筋就不清楚,因为气糊涂了,所以就不可能有智慧。没有般若正见的话,当然心就经常会处在愚痴暗钝的状态,这就是瞋恚心的障碍。
“不能行菩萨平等施故,起不舍障”,从现在开始,就是障碍我们成就菩萨的十种波罗蜜。就是说,只要我们瞋心还在的话,我们十种波罗蜜就不可能圆满。我们也知道,除非圆满十种波罗蜜才可能开悟成佛;可是我们十个波罗蜜,一个都没有办法达到的话,我们这一世再怎么发愿说我要成佛、我要开悟,都是不可能的,都是枉然,因为瞋恚心障碍十波罗蜜的圆满。
首先,就是不能够平等布施。我们刚才讲的,因为瞋心,有对象的差别,喜欢的人可以帮忙,可是不喜欢的人就没办法布施,所以他有对象的差别。心中有好恶、有取舍,因此没有办法平等布施,当然就不能够圆满布施波罗蜜。我们知道菩萨的布施波罗蜜,就一定是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接受我布施的“众生”,还有布施这件事情,都是丝毫的不著,你才能够没有对象的差别,然后平等地布施;布施完之后,心里面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这样才可以圆满、平等地布施一切众生。
“不能持如来戒故,起破戒障”,这也是因为瞋念一起的话,就退失菩提心,心弃舍众生,当然首先就破了菩萨的根本戒。心弃舍众生,就破菩萨的根本戒,没有菩提心,那当然就没有办法圆满持戒波罗蜜。
“不能入堪忍门故,起愚痴恼害瞋恚障”,这就是不能圆满忍辱波罗蜜,脾气不好的人,一定没有耐心嘛,一定不能忍耐,所以他一定很难修忍辱。因为瞋恚不能修忍辱,所以就会被愚痴无明所覆盖而起了恼害众生的心。
“不能行菩萨大精进故,起懈怠垢障”,就是因为生气的时候,起的都是不好的念头,所以就没有办法做到四正勤。我们知道四正勤就是:你没有生起的恶念,让它不生;已经生起的恶念,要让它断。可是瞋心一起来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恶念,所以这个时候一切的恶念很难断,也很难不让它生起。没有生起的恶,很难让它不生起;已经生起的恶,很难让它断。善也是一样,“未生善使令生,已生善使令增长”,也是做不到,这个时候是没有善法的,都是恶念、都是恶法,所以就没有办法做到精进波罗蜜。
“不能得诸三昧故,起散乱障”,这就是说没有办法圆满禅定波罗蜜。因为瞋心让我们身心处在热恼当中,经常发脾气,经常身心都是热恼,当然就没有办法得定。没有办法得定,就没有办法开发智慧,所以它一定是障碍我们的般若波罗蜜。
所以下面讲:“不修治般若波罗蜜故,起恶慧障”,没有办法得定,就没有办法开发智慧,所以心所生起的都是恶念。他的定是邪定,不是正定,没有办法得正定,有定的话也都是邪定,由邪定而生的就是邪慧、恶慧,所以他没有般若的智慧,起的都是恶慧。
“于处非处中,无善巧障”,这个“处”就是合理的意思。对于合理还是不合理呢,他没有善巧。
从这边开始下面的四个就是属于后得智。我们刚才讲,你先圆满根本智,然后才能够慢慢的圆满后得智,有了根本智之后,然后圆满后得智。有了根本智的摄持,你行一切的善巧方便,或者后面的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它都是属于后得智的范围,你才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或者是力波罗蜜、愿波罗蜜、智波罗蜜,它都是从根本智的基础上而起的无穷妙用,所以它才有无量的善巧方便。可是如果没有前面的般若正见,没有得根本智的话,那后得智当然就没有办法圆满。所以它这边讲:因为没有后得智的圆满,就没有善巧方便,没有那个智慧来分辨合理还是不合理,这个是如法还是不如法,没有这个智慧的分辨,所以不善巧。
“于度众生中,无方便障”。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出入自在生死涅槃的方便。刚才是说没有分辨善巧的智慧,因为瞋恚心重的修行人很难得定嘛,很难得定就很难开发这个根本智;没有根本智,当然就没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分辨合理还是不合理,如法还是不如法。同样的,他也没有那个方便。
这边讲的方便,是出入生死、涅槃的方便。这就是说菩萨发愿来娑婆世界度众生,他虽然到红尘、六道轮回里面来度众生,但是他不会被生死迷惑,因为他是愿力来的,他不是业力来的,所以他虽然发愿入红尘,但是不会被红尘染著,不会被生死障碍,这就是所谓的“智不住三有”。他有见空性的般若真慧,所以虽然在生死轮转当中,但是他不会迷惑颠倒,他都不会忘失菩提心,也不会忘记利益众生的这个菩萨誓愿来的。所以他来到这边,一定是不执著的来行利益众生的事情,因为他是带着这个誓愿来的。
所以他虽然有这个见空性的智慧,可以解脱,但是他不入涅槃,不安住在涅槃当中,是因为悲心的关系,所以是“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所以他可以在生死跟涅槃当中出入自在,他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那怎样呢?来来去去的,两边都不著。
可是瞋恚心重的众生,他就没有办法做到这样,因为他既没有见空性的智慧,也没有悲心度众生,所以他当然就没有出入生死涅槃自在这样的一个方便。
“于菩萨智慧中,不能观察障”,这个就是指力波罗蜜,没有办法圆满力波罗蜜。这边的“力”,就是指思择力跟修习力。
我们一般是先用智慧来思惟观察,思惟观察之后,我们就抉择嘛,我们才可以决定这个是可以行的、还是不能行的?就是可以做的、还是不可以做的?可以做的,我们才去做,这个是指一切的菩萨行来说,菩萨道当中种种利益众生的事情,他要有智慧来分辨这个是可行、还是不可行,有智慧的摄持。
我们常常会有那个心,但是会做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见空性的智慧,没有分辨的智慧。所以我们虽然发心,很欢喜去做,但是结果不是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没有这个力波罗蜜的摄持。没有智慧先去思惟观察之后,然后才来决定说这个是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这个都是智慧的作用。缺乏这个见空性的智慧,往往就会判断错误,就变成说你虽然非常的慈悲,但没有智慧,所以所做的菩萨行会不圆满的原因就出在这里。
我们决定去实践的这个部分,就是修习力;我们思惟观察,这个就是思择力。先要思惟、观察,然后再抉择,然后去实践,这个就是修习力,这个是力波罗蜜的范围。所以有这个智慧摄持的话,我们再行六度,都能够做到三轮体空,就是我们已经有见空性的智慧,你布施也是三轮体空,持戒也是三轮体空……都是,这样才能够圆满波罗蜜。所以瞋恚心重的修行人,当然就没有这样观察的智慧。
“于菩萨出离法中,不能了知障”,这就是不能够成就智波罗蜜。所谓智波罗蜜就是:你可以成就一切法,但是都不执著一切法。你今天不管修学什么法门,你很快就能够相应,很快就成就,但是你又对这个法不执著。可是如果没有智波罗蜜、瞋恚心重的修行人,他就会学什么就执著什么,所以他也很难成就一切法,也很难于一切法自在。
“于一切法自在”的意思就是说,你不会被任何一法困住,你今天不管修习什么法门,都不会被这个法门困住,不会耽著在上面,紧抓不放,然后很执著这个法门。很执著这个法门,他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其他的。“我今天修净土法门的,就是这个最殊胜,其他都没有这个这么殊胜”,你心中有这样的自赞毁他,就是现在讲的,没有智波罗蜜的摄持。“我认为大圆满是最圆满中的圆满,其他都比不上”,这个就没有智波罗蜜的摄持,因为你著在大圆满上、你著在净土法门上。
有智波罗蜜的菩萨,他是都可以圆满:我今天念佛,我就成就念佛三昧,我今天念《华严》的话,我就成就海印三昧,但是我又不执著海印三昧,我也不执著念佛三昧。我今天念《法华》,我就成就法华三昧,但我又不执著法华三昧它是最殊胜的,然后排斥其他,不会。所以我每一个法门都可以成就,成就一切法,于一切法不著,这个就是智波罗蜜。也是因为心不执著,才能够成就一切法,因为你有执著,你排斥其他,那其他的被你排斥了,你就不可能成就了嘛,对不对?
所以瞋心重的人,他特别特别的执著,他一定是修一个法就著在上面。因为我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脾气这么坏?就是因为执著嘛!人家反对他,他就发脾气了嘛。他越执著,脾气就越大,脾气越大,就表示他对这个不管是想法、看法、还是作法,他认为他对,别人错嘛!因为执著在上面,所以他才会发脾气,要不然他为什么要发脾气?就是因为他认为他对嘛,所以实际上他是被自己的执著困住了。当人家不能同意,反对他、不认同他的时候,他就发脾气了。
所以我们会发脾气的那个地方,刚好可以反过来反省说“我今天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情发脾气?我一定有什么观念没有办法突破,那个就是我的执著。我那个观念想通了,也没有什么好发脾气的”,对不对?所以我们不满意、不称心的地方,其实可能就是我们最执著的地方,我们可以好好地来检查看看。只要能够一一的破除执著的话,相信我们的修行就能够越来越圆满。
以上所说的,就是因为瞋恚心,障碍了菩萨十种波罗蜜的成就,所以只要瞋心还在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成就菩萨的十种波罗蜜。
最后是讲“不成就菩萨十种广大眼故”,所以它是一种障碍,瞋心的障碍。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