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8、五遍行(受,想,思)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好,九十页开始。

什么是触?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生触。如果当下我们已经触境了、已经取境了,我们昨天讲嘛,只要你一取境的话就进入“受”,除非我们可以保持现量境;可是第六识一起分别心的话,我们就由分别进入变异,由现量进入比量,马上感受就生起。

那我们看,什么叫受呢?九十一页,五遍行的第三个是“受”。受就是在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种种情绪作用。所以我们要先记起来,什么叫做受?什么叫受?情绪作用。什么叫触?触是什么作用?赶快翻答案,昨天才讲的,又忘了?触是什么作用?触是什么作用?什么作用?那么多眼睛都没有找到答案啊?

我帮你们找答案,看在第几页:八十四页第五行,触是什么作用?看到了没有?感觉作用。受是什么作用?搞清楚了哈,这个很重要哦。这就说明我们这一念生起,就包含了感觉作用,情绪作用在里面。我们一个念头里面就有感觉作用、有情绪作用,懂吗?所以它多么重要!

然后再加上后面我们要讲的认识作用,还有意志作用。我们就知道我们这一念的心,这个念头有包含这么多作用在里头。那就是为什么造业的力量那么强,因为有感觉、又有情绪、又有认识作用,然后又有意志作用,就是决定要生起善念还是恶念,这一念完成,就是你已经有决定(决定就是意志),你的决定、意志的作用。

好,“受”就是在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种种的情绪作用。所以我们知道“受”,我们平常讲的感受就是一种情绪作用。领纳哪些外境呢?又产生哪些感受呢?我们一般把我们接纳的外境分成三种外境:一个是顺境,一个是逆境,还有不顺不逆的中庸境(就是不属于顺境、也不属于逆境,我们叫做不顺不逆的),所以一共有三种外境。

当我们领纳顺境时就会生起乐受。那就是看到鸡翅膀的时候,“哇,好好吃哦!”当下是乐受。你最讨厌吃什么?那个当下,看到你最讨厌的那个、最难吃的那个,就是逆境,怎么样?领纳逆境时就会生起苦受,拒绝吃这样子。遇到不顺不逆境的时候就会生起舍受,舍受就是没有喜欢不喜欢,没有特别的苦受,也没有特别的乐受,这个我们称为舍受。就是你碰到没有特别喜欢,或者特别讨厌这样的一个对象的时候,我们是跟舍受相应的。

所以一般我们面对六尘境界,就没有离开这三种,三种会引发我们乐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没有特别苦乐受的舍受——就是这三种感受而已,没有离开,没有第四个。这就是我们的心面对境界会产生的感受。

所以受就是以领纳这三种外境为它的体性。所以受它的体性就是“领纳外境”,就是说你接受了。前面刚刚到触的时候就是说,你touch(接触)到这个外境,然后你一取著的话你就会产生受。一取著的意思,就是说你接受了这个境界了。作意是引我们的心趣向外境,碰到那个外境的时候是进入“触”了。然后你碰到以后,没有保持无分别的现量,进入比量了,因此就取境,取境就感受生起——这个情绪作用就生起来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因为你取境之后,等于你领纳了这个境界,所以你的苦受、乐受、舍受就生起了,是因为你已经取著这个境界了,所以感受生起。

那它产生的作用呢就是会引发“爱”。但是这边的“爱”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贪爱这么狭隘,不是那么狭义的贪爱;而是指对刚才讲的这三境所生起的三种欲求,我们都称为爱。那下面有解释:

在顺境的乐受的当中呢,我们会有合的欲求,这称为“不离爱”,就是贪恋不舍。我们碰到我们喜欢境界的时候,那个贪就起来了,所以顺境很容易让我们生起贪爱,然后舍不得分开、贪著难舍。就是希望这个时间永远不要过去,或者是我贪著的这个最好是不要消失,这样的一个欲求希望,就是所谓的不离爱。

那另外一种,我们不喜欢碰到的境界,譬如说怨憎会:很讨厌的事情、不喜欢的人事物,我们偏偏碰到,那个当下,我们一取境了之后,我们就会生起苦受。看到那个最讨厌看到的人;碰到最讨厌不喜欢碰到的事情,偏偏就被我碰到;我最不喜欢做那个,可是他就偏偏叫我做,讨厌死的那个,那个就是苦受生起。这时候也想要赶快逃,用逃避的方式,我希望最好是不要碰到这个人,最好是不要被我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我最好是不要接受我很难接受的事实。让我们也会生出一种希望的心,希望什么?希望赶快跑、赶快远离这个苦受,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受苦,所以苦受生起的时候,我们希望它赶快消失。这个叫做什么爱呢?叫做“乖离爱”。就是碰到逆境、苦受生起的时候,我们希望赶快逃离现场的那种心,越快越好的那种心,叫做乖离爱。就是瞋恚、远离。

那舍受呢,反正没有特别喜不喜欢的,也没有特别的苦乐受生起。这个当下我们就引发不合不离的欲求,我们称为“平等爱”。

所以这边的爱,就是面对三种境界所产生的三种希望:看你是希望耽著难舍呢,还是希望赶快远离,还是没有特别的希望贪爱或者瞋恚,没有特别的感受,就是这三个结果而已。

可是这个平等爱呢,因为你没有特别强烈的苦乐受,因此它是处在愚痴无明的状态。为什么是愚痴无明?因为当下你没有智慧的观照,不知道这个舍受也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的,它也是无常的,没有这样智慧观照,因此当下是跟愚痴无明相应的。虽然我们没有特别的感受,没有特别的苦乐受。这个就是在我们平常没有特别的情绪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无明的状态,并没有智慧的观照。

由此可知,能引发这三种欲求的爱,就是受的作用。好,受的体性是什么?什么是受的体性?我们刚才念的那一段——领纳为性。领纳,就是你接受了这个境界,你已经接受这个境界,领纳是受的体性。什么是受的作用?情绪作用。它会引发什么?引发爱,这是它的作用,那当然也是情绪作用,因为三种爱就是情绪作用的结果嘛。好,受,就是领纳的意思。

那什么叫领纳呢?领,是接受;纳,是容纳。所以我们的心只要面对这个外境,我们去接受、去容纳的时候,这三种爱就产生了,这三种情绪: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引发这三种爱:乖离爱、不离爱、平等爱,就生起了,这个情绪又产生了——这就是受的作用。

那如果领纳的是会引起苦受的逆境,我们就会生起希望赶快离开的欲求;那如果领纳的是会引发我们乐受的顺境,我们就会贪著难舍的欲求;那领纳的如果不是顺境也不是逆境的时候,我们就会生起与愚痴相应的舍受,那这个时候是既没有贪著难舍,也没有想要远离的。因此受的体性就是能够领纳这三种境相,所以我们说领纳为性。

所以如果问:受的体性是什么?就是领纳这三种境界。那领纳以后它就会引发三种欲求,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三种爱。由于它能够进而引发三种欲求,因而也是一切欲求的所依,这就是受的作用。

所以在受生起的当下,要如何修行呢?我们就是不让心进入“爱”,也就是我们昨天讲的不取随好的修法,这个“好”就是“爱”的意思。当受生起的时候,不要把“我”加进去,就不会起我执,没有一个“我”在领受,就不会引发贪、瞋、痴。

如果加上一个我进去的话呢,就有一个“我”在感受苦、“我”在感受乐、“我”在感受舍,那这样就一定会跟贪、瞋、痴相应而引发各式各样的烦恼来了。

这个就是平常要怎么练习。我们前面讲了,那个最高的定力的就是怎么样?最高定力的是可以一直保持现量,不进入触、受。可是一旦已经触、受产生了怎么办?现在就是要告诉我们,怎么样让它不进入爱,不跟贪瞋痴相应。怎么办?我已经喜欢了,怎么办?我已经喜欢,引发乐受了,这时候怎么办?对,不要把“我”放进去说“我喜欢”,那当下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如理作意,所以它就不会跟贪相应了。

那看到最讨厌的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想?我就偏偏要看到他,怎么办?没有一个“我好苦哦,我好讨厌他哦”,没有把“我”放进去。那怎么样把这个苦受当下就把它消失掉呢?有什么办法?对!不但不要把“我”放进去(因为我们把“我”放进去,它那个苦就会变得很强烈:有一个“我”在受苦,那个苦就好像永远过不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再观:苦是怎么生起的?前面讲“触”是怎么来的?根境识三缘和合嘛,因缘所生嘛,所以苦受其实没有一个“我”在受苦,它只是因缘和合之后,触、受以后,因此才有这个苦受的产生。那苦受它不会永远苦,为什么?因为它是因缘生灭法,因缘和合了,它才有苦受生起,它就是前面讲的触、受来的。因为前面讲的根境识三缘和合才会生触嘛;六根、六境我们不要去管它,我们昨天讲,我们第六意识让它保持现量不生分别;可是因为现在已经生分别了,所以苦受已经生起了。

那我们还是来得及修,对,就是没有一个“我”在觉得苦,没有一个“我”在痛苦,然后苦受它的本身是因缘所生,它不会一直苦下去的——我们这样一想通了,那个苦受就消失了,这个就是智慧的观照。就是明白它是因缘所生,既然它是因缘的,它是无常,它就是生灭法,你应该是留不住的。是因为你的执著,你会一直想说“我很苦、很苦”,因此那个苦就没有办法消失了,明白吗?(有师兄问:没有把“我”放进去,那一刹那是要忍吗?)忍?忍耐?这时候跟忍耐有什么关系?不要忍哪!忍会内伤耶。为什么要忍呢?你就是不要把“我”放进去就好,把“我”抽离出来嘛,你就不会觉得那么苦了。本来十分的苦,你把那个“我”抽起来,没有“我”在受苦,那就已经好了五、六分了;再想,苦受它是因缘所生,它是无常、它是因缘所生,它留不住的,怎么样?就剩下几分了?剩下一、两分了。对呀,明白它是因缘所生,这就是智慧的观照啊。所以它苦受就不会一直停留在那边好像过不去,你会觉得那个苦。如果你有一个“我”在那边受苦,越想越苦,那个苦就好像没完没了,那是因为我们把“我”放进去,又当下没有智慧的观照去观它是生灭的,我们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它又好像是永恒存在的,那就世界末日了。

对呀,我们其实很快就可以把它消灭掉的,就是没有一个“我”在受苦,然后苦受它是因缘所生,因为它是前面触、受来的嘛;那因为我们第六意识生分别了,因此苦受就产生了。可是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第二念就把它摆平。对,苦受可以,因为它比较强烈。可是乐受就比较难,因为乐受——唉唷!太舒服了!要放吗?是不是有点可惜?好不容易才觉得这么舒服、身心舒畅,好不容易有这种觉受,一般是贪比较难,比较难观照,因为我们就是前面讲的嘛,很耽著、贪著难舍这样一个乐受,因为大家都喜欢乐受,所以乐受生起来的时候,我们要有什么智慧的观照,观照它是无常生灭的。“那不是马上就消失?是不是太快了?”对呀,所以一般乐受一生起的第一刹那生起了,我们要在第一刹那就发现“哦,我又贪了,我那个乐受又生起来了。”我们在第二刹那就要观它是生灭法,没有一个“我”在感觉乐。乐受也是因缘所生,生灭法,无常的,我们就不会跟贪相应。

苦受是跟瞋相应,乐受是跟贪相应,都跟烦恼相应,都不对。那个没有特别感觉的就更难观察了,对不对?舍受,因为它不强烈,比贪还没有感觉嘛。那个没有特别喜不喜欢的都是跟舍受、无明愚痴相应啊。这个时候要特别起智慧观照,一般来讲比较困难;除非他都是在正念当中。那就要靠平常的修习了,你是不是平常都有如理作意?观察一切法因缘所生无自性,它是无常、生灭的。是不是平常都有在这个正念当中?如果有的话,即使舍受我们都可以有这样的智慧观照,明白它是因缘所生法。那我们这样子的话就不会跟贪瞋痴相应,我们就不会造业了。

所以,即使这个感受生起,也还来得及,有情绪也还来得及,就是这样子来修,面对这三种境界,这样子来修,就不会跟贪瞋痴相应,就不会造业了。

好,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总括来说:就只有说个苦,和苦的息灭而已、苦的止息——就是在讲这个。三界轮回只有苦,没有快乐;可是因为我们无明、愚痴、颠倒,所以我们每天在追寻快乐。可是轮回里面哪里有快乐呢?根本就没有快乐!

所以佛祂说法四十九年,主要说的是什么?就是告诉我们:轮回没有快乐。怎么样达到苦的息灭?三界轮回只有苦、没有快乐;那怎么样止息苦呢?怎么样达到涅槃呢?就是要修行,修习八正道。

所以我们修“观受是苦”,四念处里面有观受是苦嘛,它怎么修法?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在三受生起的当下不要把“我”放进去,知道它是因缘所生,当下就可以把三受舍弃了,不跟贪瞋痴相应,这就是“观受是苦”它的修法。

也就是观察苦受是因缘所生,并没有一个“我”在受苦,只要不加上“我”,苦受当下就能止息——这就是佛说涅槃的意义。你什么时候苦可以止息,你什么时候就可以得证涅槃寂静。

那十二缘起来说的话,也是。十二缘起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名色、六入、触、受、爱、有、取、生、老死。所以这个“爱”呢也是触、受之后才有的嘛,所以跟我们现在讲的五遍行的内容是一样的。那就是触、受以后才会引发“爱”。如果在这个时候产生了执著,把“我”放进去的话,就会“取”嘛,取境之后就会有了“有”,就是进入了下一期生命的轮回。

所以我们中阴身也是(因为)这个“爱”,才会去取“后有”——下一期的生命。中阴身的时候我们曾经介绍过:那时候的贪爱比我们平常强上好几千万倍,那个欲念特别特别的强。也是那一股强烈的贪欲,让我们再次进入下一世的轮回。就是这边讲的爱、取、有。

所以要切断轮回呢,就要从这边开始切:不让“受”进入“爱”,当下切断,这个就是切断轮回的重要(重点),从哪边?十二缘起从哪边切呢?从爱、取这边切。你只要切断,就不会有后有了。

在三受当中,舍受是比较难观察的,因为它没有强烈的苦乐受,只是一种跟无明愚痴相应的状态,所以我们常常会误将舍受当作是涅槃;或者是当下没有特别的感觉,我们会以为是已经修到清净心了,已经如如不动了,还是已经证到涅槃了,因为没有特别的感受。哪里知道当下还是舍受,并没有离开受蕴的束缚。五蕴嘛(色、受、想、行、识),还没有解脱受蕴。可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苦乐受,所以我们会以为说“我是不是已经止息我的烦恼?我是不是已经证到涅槃?”所以这个舍受是比较难观察的。

还有得定的时候,譬如说他证的是无想定,就是他把第六意识的想心所暂时伏住了;或证得四禅(就是色界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无色界四空定的人,这些呢,他都是跟舍受相应。所以也都还没有解脱,即使你的定力这么高,你也还没有解脱。

可是当下呢,有一些教理不明白的,他会以为他已经证到涅槃了,其实是没有,也都还在受蕴当中不得解脱。舍受因为是和第七、第八识相应的,所以八个识来讲,第七识是跟舍受相应,第八识跟舍受相应,所以比较深细、比较难以观察,因为第八识跟第七识它是内执的作用嘛,所以它比较深细,一般除非定力很高,要不然看不到七、八识它的作用,因为它比较深细。

由于第七识执八识的见分为我是一种内执的力量,即使当下没有身心强烈的感受,就是我们身心没有强烈的苦受、忧,或者是乐受或者是喜受;但是我的念头其实并没有忘记,只是当下没有这些感受而已。所以这种内执的力量与外境没有关系,因此也很不容易断除,因为它是一种内执的作用。

所以除非已经证到阿罗汉,他入的是灭受想定,那就是想心所跟受心所他都灭了,他才可以暂时从这个受蕴当中解脱。

那如果他只是证到四禅,或四空定,或者无想定的话,他的受蕴并没有解脱。所以这个一般来讲很难判定说他有没有证涅槃的一个关键。所以这个没有弄清楚,他会以为他在证四禅或者四空定的时候,他就以为他入涅槃了,其实没有;他是舍受相应而已。

除非你真正的证到灭受想定,才是真正的入涅槃——阿罗汉证的涅槃境界。那受心所跟想心所都不生起了,这就是阿罗汉他们证的涅槃,叫做灭受想定或者是灭尽定。

阿罗汉他如果现证,就是说他没有证涅槃之前、还没有往生之前,他就现证阿罗汉。请问他所过的日子,跟我们现在过的日子有什么差别呢?下面这一段就是讲阿罗汉他活着的时候,已经证到阿罗汉,他是怎么活的,他的观念里面跟我们的观念有什么差别。

它是说:由于阿罗汉没有我执,所以他不会执这个五蕴的身心是“我”的,他不会执这个肉体是“我”,那个感受是“我”,“我”在感受,或者有一个我在思想,我的观念、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没有这样的观念。他都知道它是什么?因缘所生无自性这样而已。

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他都不会把它当作是“我”,他不会把色蕴当作是“我”,不会把这个肉体当作是“我”的身体:我的头发、我的脸、我的手、我的脚——没有这个观念。通通是五蕴假合之身而已。这阿罗汉的念头里面没有“我”了,因为他我执已经断了,所以他不会把它当作有一个“我”在感受,没有!

那他身体会不会不舒服啊?他生病的时候会不会叫说:痛啊!唉唷!唉唷!会不会叫?他可以叫啊;可是他叫的当下,他会不会说“我”的胃很痛?会不会讲出这样的话来?会不会?(有师兄答:不会)那他是怎么说的?人家问说“你为什么叫?”他说……(有师兄答:无常,胃痛)无常?胃痛?不是我的胃痛,谁的胃?就是胃?因缘假合的胃在痛?是不是这样子?他会怎么说?那他跟人家沟通的时候、讲话的时候,他会不会讲说“我的看法是这样;我的想法、我的观念跟你不一样;然后我认为、我觉得、我感受怎么样……”会不会有这一类的话?(有师兄答:不会)

那他怎么跟人家沟通,他都不这样说话,他怎么说话?他如果有强烈的苦受生起的时候他怎么说?苦受、强烈的苦受生起的时候,(有师兄答:无常生起)无常生起的苦?无常在苦?还是怎么样?赶快证个果来看看就知道了嘛!这样猜怎么会猜得中呢?证果比较快。

所以它这边就讲到说:他不会执这个五蕴的身心为“我”,所以身心的感受呢都不会把“我”加进去。因为他已经没有我的观念,他已经转成无我了。全部都是什么?因缘假合而已。所以他看到的呢:只是一连串身心相续生灭的过程。所以他看到他的念头,就像我们这几天练习的一样:他看到他的念头不会说“我在想”,不会。他就是念头生灭、生灭,所以他只看到有一连串生灭的念头,生灭、生灭、生灭这样而已。他只看到无常相,他没有看到有一个“我”在想一堆事情,没有。所以他观察他的五蕴身心的活动,只是一连串生灭的过程而已,如实了知它是因缘所生无自性,绝对不会把“我”的观念放进去,因为已经没有“我”了。

所以他看到只是一连串身心相续生灭的过程。他念念当下,每一念都知道什么?是无常的、是无我的,一切本来就是因缘所生,都是空无自性的,他的观念里面念念都是跟这个相应的,所以他没有我执。因此能够从受蕴当中解脱,不会因为我执而起后面的爱取了。因此他可以暂时入涅槃,不要来轮回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样子。

那证阿罗汉他如果有宿业未消的话,怎么办?他还要不要受报啊?那天麦可(人名)在问的:证果还要不要受报?他以前如果还有善恶业还没有受完;可是他怎么样?定慧力很高,他证到灭受想定,他就证到涅槃了,暂时不来轮回。那请问他以前的善恶业还没有报的那个,以后还要不要受报?什么时候受?等到他涅槃出来,看哪个业先成熟。

就是嘛!还有什么“证到阿罗汉果不用受报的”,那个就是道理没有搞清楚。他从涅槃出来之后,他过去没有报完的善恶业还要再继续的报。(有师兄问:他在涅槃出来以后不在轮回里了?)不在轮回里面他善恶业怎么报?他只是暂时不用轮回,对,可能八万四千劫,(之后)冤亲债主就找上门了,是吗?所以不要想躲得掉,证果还是一样躲不掉,不要心存侥幸。(有师兄问:空了?)对呀,他就是涅槃的那段时间是空了,没错啊。我们现在是说,涅槃八万四千劫,也有结束的一天嘛!他从涅槃、涅槃时间已经到了,出定了,不是在涅槃境界,涅槃境界就是说他暂时不用来六道轮回,躲过一时躲不过永远,(有师兄问:是多久啊?)八万四千劫,相当长!对我们现在时间的观点来讲相当的长。

怎样?(有师兄们:涅槃出定以后是初果、二果了吗?)不是、不是!我们现在讲四果阿罗汉。初果、二果有涅槃吗?初果、二果可以入涅槃吗?对呀!涅槃的时候没有轮回呀、暂时没有轮回呀,四果阿罗汉。三果到哪里去?刚才宝益(人名)讲了:证初果可以怎么样?不堕三恶道,还要七返人间嘛,对不对?二果呢?二果怎么样?一次。三果呢?三果还要不要再来欲界受生?他到哪里去了?三果叫“不还”嘛,不还什么?不还欲界,他到哪里去了?五不还天去了,色界有一个五不还天,那个是三果圣人死后会去的地方;可是他不会再来欲界受生了,懂吗?所以他叫“不还果”嘛;不是不来轮回,是不来欲界受生了,不还欲界——这个我们《广论》都讲过了嘛,有。

(有师兄问:四果罗汉如果他八万四千之后要投生哪里?)就是看他过去的善恶业还有哪个没有报,然后哪个先成熟嘛。对呀,如果他有善业也有恶业,那看哪一个先成熟,对!就先报那个。

像我们也是啊,我们八识种子还是有善恶业啊,有善有恶啊。对,我们临终的时候就是一个关键啊,看是善业先成熟,还是恶业先成熟嘛:善业先成熟我们就还有人天果报,恶业先成熟就三恶道。(有师兄问:四果阿罗汉会到哪里去,他会知道吗?)他会知道吗?你是说他在轮回的时候?对,看他是证得是哪一种阿罗汉:阿罗汉还有会退、还有不退的,还是有功力的高下,对!所以还是有差别。他们证的那个智慧有差别,智慧的差别的缘故,对。

我们现在知道怎么用功了,不能够保持现量的话,生起感受也没有关系,还来得及,赶快刹车:不要把我放进去,怎样?赶快观它是因缘所生无自性,当下就把它“空”——就空掉了。

那我们看下面一个“想”。这是九十六页:五遍行第四个是“想”。想是认识作用(背起来);受是什么作用啊?(有师兄答:领纳)领纳是它的体性,我没有问受的体性是什么。我问受的作用是什么?触是什么作用?一定要强迫你们背起来。想是什么作用?每天问一遍,你就背起来了。明天总复习,下次来第一堂考试,看你经过三个月有没有忘记。

想是认识作用。你怎么知道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吃到了什么呢?你怎么知道?那就是因为有想心所的作用。所以它会帮助我们的心去认识外境,这是想心所。当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我们怎么知道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个就是对外境产生触、受之后(因为前面讲到,我们已经取了这个境界,已经领纳为性了嘛,已经完全接受容纳了)之后呢,我们就会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以方便我们去认识它,这就是想心所的作用。所以想心所就是我们认识外境;你怎么认识外境?不能够说“我今天看到了那个,我吃到了这个”,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嘛。所以我们就会给它很多名称:你是吃到了……,还是看到了……,就是要有一些名称,方便沟通的一个工具,所以我们会给每一个物品它固定的名称,这样就很方便沟通。所以我在讲什么,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个都是想心所的作用。

好,因此“想”的体性就是取六尘的境相;想的作用就是给这些境相种种的名称跟言说。名称就是它的名称,言说就是言语跟文字,我们可以把它写出来,也可以说出来。这里的境相包含了现象跟意象。

所谓的现象就是可以具体描述的状态,譬如说颜色啦、长短、音声、形状,这个我们可以说出:你看到茉莉花什么颜色呢?哦,它是白色,是小小朵的还是大大朵的呢?小小朵的,我们都可以来描述:白兰花是长长的、白色、米黄色,长长的;茉莉花是短短的、圆圆的、有好几片的——就是可以试图来描绘,这个是属于现象。那我也可以描绘说我听的音声是什么样的音声:是古筝弹出来的音声呢?还是喇叭吹出来的音声?还是大卡车的音声呢?还是摩托车的音声呢?都可以描绘的。

那意象的话它就没有具体的形象,它只是感受。譬如说他可以告诉你说“我今天好辛苦哦!”这就是一种意象的描绘;乐受、怨憎,“好讨厌哦,我今天又好讨厌碰到一件事情”;或者是“我今天又碰到让我很开心的事情”,那就是跟贪相应的啰。这个都是抽象名词,只是一种情绪感受的描述,这个属于意象。

当我们取相之后,我们取的相可能是很具体的,那也很可能是抽象的一种描绘而已。那我们只要是取了这些境界的相之后,我们就把客观的境相现为心相——这个就是法尘境界,在意识中留下了种种的影像;这些影像经过分析、整理之后就会形成种种的概念。那为了分别还有形容这些概念,我们的心就会安立种种的名称跟言说。以上所说的,就是想的体性和作用。

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去安立这些,就是说我们怎么样给它命名,说它叫什么花或者它叫什么名称,我们是怎么样去给它命名的呢?就是我们先要接受这个物象到我们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相对的那个叫法尘境界;那这个影像是我们看到了之后留在我们心里面的。那我们再透过意识去分析整理,所以想心所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分别以后的作用。

因为我们一定要分别,所以我们透过分析、整理、归纳,种种概念的整理之后,好,我们就决定叫它表,它叫做蜡烛,它叫做行动电话,它叫做水瓶、茶壶,就是这样子。所以它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就是我们接受了这个形象之后,反映到我们心里面,留下这个影像,它叫做法尘境界。我们再透过意识的分析、归纳、整理之后,给它种种的名称,这个就是想心所的体性跟作用。

这个取境相为心相的过程,就是因为我们第八识中已经先种下了这些色法的种子,所以在执取境相之后,就会在我们心中现出种种的境相。它这边举例子我们就懂,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这些名称呢?我们从小学(这边的课本可能跟台湾的不一样),台湾小学一年级:小狗叫、小猫跳、桃花红、李花白,就是这样子。我们就记进去了嘛。所以我们都是透过学习才知道这个叫桌子,这个叫地板、这个叫房子……。

所以它这边就在讲这个:我们为什么看到这个东西,马上就可以叫出它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的种子已经含藏在第八识了,这个叫做名言的种子。好,那它这边举了一个例子说:譬如说我们说到母亲,母亲的样子马上就可以显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面了。它怎么会有这个影像出来呢?这个影像就是从八识种的种子生起现行嘛。

一说红色玫瑰花,虽然这边没有;可是大家都看过红色玫瑰花,马上红色玫瑰花那个影像就出来了。它这个影像是怎么冒出来的呢?就是过去红色玫瑰花的种子,认识这个形状的名词的种子种到第八识。所以我现在一讲红色玫瑰花,那个种子就生现行,红色玫瑰花的样子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这样的情况。

好,那这两个例子都是说取境相为心相的例子。

那还有安立境、分、齐、相的意思呢,就是我们在取相之后,对于各种法、各种境界,我们要给它很明确的定义,才不会互相混淆,所以我们才会给它很明确的名称跟言说。

所以最后它就讲:想,就是认识作用。在经过六识的风飘摇鼓动之后,我们的心就会对这些取境、对这些境界取相,再构成种种的概念,施设种种的名称和言说。因此“于境取相”是想的体性;“施设种种的名称和言说”是想的作用。那“安立”就是取像的意思。想能执取一切境界的现象和意象。

这就是我们前面刚才讲的:什么叫现象呢?它是具体的物体、物体的型态,譬如说可以说出它是青色、黄色、长的、短的、种种的色相;或者可以形容出它是琴的声音还是瑟的声音,是哪一种乐器弹出来的声音。这两个是我们前五根外界的刺激而来的:眼根、耳根,你眼根所看到的刺激,那你就可以说出来你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什么音声,你就可以把它描绘出来,所以它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的刺激来的。

那意象就是第六意识的法尘境界,就不是前五根了,它是第六意识,没有物体的型态,因为它不是看到以后你才说出来的;而是你自己心里面的感受。所以它没有物体的型态,譬如说苦、乐、冤、亲等相,它是第六意识内部的鼓动而来的。

所以现象跟意象它的来源不一样:一个是前五根的刺激来的;那意象呢,是第六意识内部的鼓动来的,鼓动八识而种子生起现行,在认识六种境界后,便取境相现为心相,经过想象、分析、综合整理之后,我们就构成了种种的概念,就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然后我们就可以形容说它是青色、它是红色、还是黄色、白色,就可以说了;或者它是什么音声,也可以描述。

所以想心所,就是我们常常说“你在想什么事情啊?”那个想就是你的心里面有很多的意象出来。那你可以说“我刚刚想了什么”,可是那个东西都不是现在眼前的嘛。我可以告诉你说我下午做了什么什么事情,然后我现在在想什么、想什么、想什么——可是那些事情呢,都不是现在可以看得见的或听得到的,可是我还是可以来描述。所以想心所就是这样的一个作用、一个认识外境的作用:可能透过前五根、也可能是第六意识分别来的。

那“思”,思很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我们的心要造善还是造恶的这个意志作用,一种决断力。所以五种遍行的最后一个就是“思”,思就是意志作用。

想心所什么作用啊?还要想那么久啊?受心所什么作用?思,是意志作用。这就是这一念,我们这个起心动念就这么一念哦,我们这个念头一起来,就是这个五个心所在里面:作意、触、受、想、思,这一念才完成哦。

所以它经过前面的作意,作意是什么呢?让我们的心从本位、种子位趣向外境;一碰到外境就是触: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生触;那你只要是取境了之后呢,领纳,领纳就是进入受了,领纳为性嘛,就进入受;那你接受了这些内容呢,你的心可以去认识它,然后你可以叫出它的名称,这个是想心所作用;好,那你认识之后你就要决定啰,譬如说我起一个念头:“我等一下要怎么回去嘛,要搭人家的便车,还是要搭巴士,还是怎样”,这一念起来的,就是我等一下要怎么回去了。举例子啦:我明天早餐要吃什么,要喝牛奶还是怎样,每个念头它都有一个决定,这就是什么?思心所。前面的作意、触、受、想,到现在的思呢,就完成了这一个念头了,也同时完成了意业。

所以我们说身口意,那个意业怎么完成的?就是这样完成的。所以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念头,它实际上就完成了意业的造作。所以你这一念恶,跟贪、瞋、痴哪个相应的?你这一念善,你就造下善的意业;你这一念是坏的、是恶心所,跟这个恶心所相应的,你这一念就是坏念头,你就造下了不好的意业了。所以我们这一念是善是恶呢,就在这个时候完全决定。所以我们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造善、造恶就决定了,(决定了)你的意业是造善还是造恶。

所以非常可怕的!因为我们每天要动多少念头,我们是不是来不及去检查它这一念是好还是不好?一直起心动念嘛,一念接着一念没完没了的,没有停止的时候。那我们一天造下多少意业?有时候是好念头;等一下又说不可以,要忏悔一下,对呀!我们每天都忙着造意业。如果还没有说出来、做出来之前,就是先完成意业的活动。每一念都在造业,就看你这一念有没有如理作意。如理作意,或者是我们刚才讲的:你平常有心住在正念当中,你可以保持现量境,或者触、受不进入“爱”,你就可以不用、没有造意业。

可是一到“思”的阶段,你这个意业就完成了;除非你前面可以怎么样?作意、触,对,你刹车!OK,受,不进入爱,刹车!这样你就没有造意业。可是它进入想到“思”的时候,你就造意业了,就看你来得及、来不及。我们每天动多少念头,你是不是都可以来得及刹车?

所以除非我们的定力已经到达什么样的程度了?六根面对六尘境界,保持现量境,看就是看,听就是听,都没有分别执著。我虽然每天做很多事情;可是我并没有造业,是不是这样?除非我们的心可以一直安住在这样平等无分别的清净心,来面对六尘境界,这样就可以不造业。否则的话、不然的话,就会念念都在造意业,只是有善有恶这样而已。就看你动的什么念头:善的念头多,还是恶的念头多。

有些修行人他就两个口袋:一边放白豆子、一边放黑豆子嘛。对呀,一个恶念就拿一个黑豆子出来放,善念就拿出来一个白的放。晚上数一数,白的多还是黑的多?然后今天有没有比昨天的白豆子多?黑豆子少?这就知道我今天的修行比昨天进步了,我今天善念比昨天多。明天再来检查,一个月下来,是不是都剩下白豆子?没有黑豆子了?那就表示说我们念念都跟善法相应,没有一念的恶心了。对呀,这也是修行的一个办法。或者打圈圈、打勾勾都可以呀,一个坏念头来打一个圈;好念头打一个圈,赞叹一下、鼓励一下。

就是要小心谨慎、要常常提醒自己;要不然我们每天糊里糊涂,不晓得造了多少意业都不知道,因为没有去检查,也没有去留意,也来不及检查,因为它太快了,对不对?(有师兄说:这样口袋装不完啊)还有上衣的口袋,还有外套的口袋,通通装满了豆子。这样来不及?太多了,是吗?你可以重复使用啊,对呀!这二十个黑豆都数完了之后再放进去重新数嘛,这样不会不够用。

所以思的体性就是令心造作。这又要背起来了:思的体性是什么啊?令心造作。它就让我们的心造作一些,看是造善还是造恶,所以这个造作的力量,驱动自心造善造恶的这个力量就是思心所;它可以说是支配各种心里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动力。因为它能够使我们的心念,执取正确或者错误的因相,而驱使我们的心去造善还是造恶,那这股驱使我们的心去造善造恶的这个力量,我们就称为思的作用;所以它是令心造作、它的体性是令心造作。

思,它能使我们的心念执取正的或邪的。那什么是正的呢?只要是跟善法种子相应的,我们就称为它是正因、正确的因,它就有正确的果,所以我们生起的这一念就是善法。那邪因就是恶法的种子,这恶法的种子一生起现行呢,它就造恶业了嘛,它就是恶法相应的。

然后我们去筹度、思量它可行不可行;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它有一个审虑思的作用、检查的作用,就是思心所,它先检查,然后才决定。那这种令心造作的力量就是思的体性。一旦决定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因为一旦决定之后我们就去做了嘛,所以这一念恶还是善就决定了。那这个使我们的心成正成邪的动力就是思的作用。

那这边问:这个“思”跟前面讲的那个“作意”有什么差别吗?有差别的,因为作意它不能决定,它只是让我们的心趣向外境,它没有决定的作用;但是思有嘛,因为它要考虑可以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所以这是它们两个的差别。

所以它这边回答说:作意,好比只是马在行走;思呢,是骑马的人,他可以牵住牠的缰绳让牠要往右转还是往左走,这就是两者最大的不同。作意,就是马只是随意而行,不知道要避开险坑,走在平坦的路上;但是骑马的人他可以驾驭缰绳,引马避开危险的坑洞。

所以思心所它可以决定造善、还是造恶;可是作意本身没有办法决定。思的道理也是一样,它使作意(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不能漫无目标地游荡,而是经过审慎的考虑之后,才决定该做不应该做,因此能够引导邪念成为正念。

所以说想要知道一个人的心意,我们就看他如何运用思想。如果不看他的思想,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解他的心意。因为他的心好不好,就看他的思想是怎么想的:是往邪的想?还是往正的想?我们就知道他的心是怎么样的心了。

古人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功夫,要就是做到心中不起一念的邪思。这个就是我们平常自己修养的功夫就要做到。譬如说在从事任何行动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以上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都是有关于思的作用,“三思而后行”就是说我们要好好考虑之后才说、才做、才不会有错误。

补义当中说:从作意、触、受、想到现在的思呢,这一念是善还是恶就已经完成,无法再改变了。接下来介绍的五种别境,就是一定要完成的心意。由此可知,思是善恶的分歧处,也是身、口、意三业的原动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思的内容包含了“审虑思”、“决断思”跟“发动思”。审虑思就是说你先考虑刚才讲的应做不应做、可不可以做,你先考虑好,这是审虑,它也是思的作用;审虑之后你就决定嘛:你要不要做,这就是决断思;那一旦决定之后你就会发动,发动就是发动身口,发动思就是发动身口:身业去造作什么,口业去造作什么。所以我们的身、口业之前的那个意业就是思心所决定你要造善还要造恶,然后它就付诸身口了,你就去说出来、做出来。

所以它思的阶段就经过这三个:审虑思、决断思跟发动思。其中在内心审查考虑该做不该做的,我们叫做审虑思;那审虑考虑之后呢,我们就决定要造善还是造恶的,就已经决定了叫做决断思,它就是意业完成了,因为你已经决定是要造善还是造恶。那心一决定之后,我们就马上发动我们的身业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就发动我们的语业去造作种种善恶的口业,这个叫做发动思,是属于身业跟口业的部分。

好,所以我们就知道意业是哪些呢?审虑思跟决定思;身口业是什么呢?是发动思。所以我们才说思是身、口、意三业的原动力,是它在决定我们的身口意造作善还是不善,是这个思心所在决定,因为它的体性是令心造作。

那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