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解释经题,六成就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台北新店

二○一一年一月三十日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们今天开讲《金刚经》。

《金刚经》的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听到这个经题,我们就知道整部《金刚经》到底讲些什么。“金刚”比喻我们的自性,“般若”比喻断烦恼的智慧,“波罗蜜”就是到开悟的彼岸,那“经”呢就是道路、方法。看到这个经题,我们就知道整部《金刚经》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断烦恼,到达开悟的彼岸,怎么明心见性、开悟成佛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道路,都在这一部经里面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怎么下手修。

“金刚”比喻我们的自性。那什么是金刚呢?金里面最精纯、最坚固的部分就称为金刚。我们经过千锤百炼,所有会销镕、会镕解、会灰飞烟散的杂质都去除之后,留下最精纯、最坚硬的部分,它不再会被销镕了,这个我们就称为金刚。那我们的自性也是一样的,非常的坚固:虽然经过百千万劫,但是它还是不会坏失,所以我们就把这个金刚比喻我们的自性。

虽然它非常的坚固,但是烦恼会干扰我们的自性:不管是见思烦恼啊、还是尘沙、还是无明,会让我们非常坚固、像金刚一样的自性没有办法显现。那怎么办呢?这个烦恼只有般若智慧能断。那什么是般若呢?般若是梵语,它翻成中国话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我们只要能够开显它,就能够断一切的烦恼。那烦恼一旦被断除的话呢,我们的自性就能够现前,就能够到达开悟的彼岸,所以“波罗蜜”就是到彼岸。

我们心迷的时候是此岸,心悟的时候是彼岸;我们执著的时候是此岸,不执著的时候是彼岸;有生灭是此岸,离生灭是彼岸。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没有生灭的。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到达开悟的彼岸。

本来没有,现在有了,叫做“生”,那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有的,不是本来没有然后生,它也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它是生,所以是“不生”,既然没有生,当然就没有灭,所以是不生不灭,就比喻我们的自性。

好,这个“经”,就是径,途径的那个“径”,就是道路或者是方法。所以这整部经就是见性的道路方法,就是教导我们怎么见性的道路方法。那有了这个道路方法呢,我们就能够从迷惑、执著、生灭的此岸,到达不迷、不著、离生灭的彼岸。这个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它经义的内容。

所以我们就知道它主要是靠这个般若,这个般若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它不是真实有一个般若叫做这个东西,有一个东西叫做般若,不是!我们刚才讲过,它是我们自性本来就具足的一种功能,所以它不是真实有一个叫做般若的东西。

可是,你要起观照,要起任何作用,就是从自性当中能够起用,这个时候,看你是用在…,看是要断烦恼呢,还是理解一切法本来是无我呢,还是什么…,就是你只要起观照,然后功夫纯熟,就能够照见。所以《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就是般若的功能;照见五蕴皆空之后呢,就能够“度一切苦厄”,这是它的作用。所以我们就知道,我们这个本自具足的般若,它有自在观照,还有自在作用这样的功能,所以它叫做“观自在”,《心经》里面叫观自在,就表示说我们这个般若智慧的功能,它是我们本自具足的,而且它可以照用自在,随时起观照,随时起作用,我们就是靠它来断一切的烦恼,我们的自性才能够现前。这个是般若,非常非常重要。

那这部经既然是讲如何见性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读这部经呢,就不能从它的表面文字上去理解。

像一般说“如是我闻”(就是经文的内容),“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一般就会说:这个就是我们要结集一部经必须要有六缘,就是所谓的六成就:“如是”,就是信成就;“我闻”,就是闻成就;“一时”,就是时成就;“佛”呢,就是主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然后“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是众成就。所以一共是六成就,然后就有这一部经的结集,就是要有这六个条件。

那“信成就”为什么是第一个呢?就是“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不信的话就没有后面所谓的解、行、证,所以信是入道的初基。像十一个善法,第一个也是讲“信”嘛,所以“信”它其实是最重要的。一般的解释,就是这样就解释完了。

那“如是我闻”,就是阿难他自己报告嘛,说“我就是这样听佛说的”,意思就是说:你们一定要相信,这不是我阿难的意思,我只是背诵佛当时讲的,不管是文字方面,还是经义方面,绝对没有错误的,我是如实地把它背诵出来,来取信于大众。然后“一时”就是说,说般若的这个时候嘛。然后“佛”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然后在波斯匿王的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来讲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然后与会的有哪一些呢?就是有大比丘众,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共同在这个法会的现场,一般解释是这样子。

可是,我们这样子听完了,也跟我们的自性一点都没有关系,对不对?所以《金刚经》它说的是我们本具的、本来有的、一切众生本来有的这个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自性的立场来下手,来解这一部经,这样比较能够达到刚才我们介绍经义内容的目的,就是怎么样明心见性,怎么样见性成佛。

所以我们的解释就会变成说:“如是”呢,这个“如”就是如如不动。我们的自性从来没有动过,不管你轮回多久,不管你生多少烦恼,可是它从来都没有动过。那这个“是”呢,就是“当下即是,本来现成”,本来就是啊!所以不管穿衣吃饭还是运水搬柴,你每天要工作,忙忙碌碌,但是我们自性的功能是当下现前,本来如是。所以像现在天气冷了,天气冷就穿衣服嘛;等一下肚子饿了,肚子饿了就吃饭;累了就睡觉——本来是那么简单,一切法本来圆满成就,都是我们自性的作用,就是这样子就完了。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如是呢?因为我们的心动了。“如”是如如不动嘛,可是我们心一动,就妄想分别就出来了,所以就“不如”了;每个当下忙着分别、执著,所以就“不是”了,所以就“不如是”。

所以要怎么做到“如是”呢?就是明白我们的自性本来不动,然后从自性当中起作用,作用完之后再回归自性,就是这样子,用你的自性来过生活,这个就是“如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如是了。心不动,当下现前,当下就是,这就是“如是”,是这样子来解,这样就跟我们的自性是直接有关连了。

所以我们不如是,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我”,一切都是从“我”来的,执著有一个“我”真实的存在。所以怎么样打破我的执著?那打破我的执著会变成什么现象呢?假设我们现在都把“我”的执著破了,“我”一破了,我就跟整个虚空法界就合为一体了,对不对?你也破了、他也破了,每个我执都破了,都没有一个“我”的界限。诶?那整个虚空法界是不是融为一体?所以就是法界本来同体的!本来是这样。坏就坏在以为有一个“我”,那所有的妄想啊、烦恼啊、造业啊、轮回啊……全部都是从这一念无明来的(以为有“我”真实的存在,然后起种种的分别、执著)。

所以“如是我闻”的这个“我”呢,它其实就是打破小我之后的、回归整个法界的大海,法界同体,所以“我”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法界同体,这个是“我”的解释。本来是这样,本来法界是同体的,没有你、我、他界限的分别,这样是不是就打破了空间的隔碍?我就是整个法界,有没有什么方位?没有方位了。

所以我们要这样来反闻,我们读《金刚经》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这样反闻闻自性,就很容易开悟嘛。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教我们怎么见性的方法啊。所以“如是我闻”的那个“闻”,就是反闻闻自性的意思。

那“一时”呢?一时,就是说明本来没有时间的存在,十世古今不离当下这一念。我们念过《百法》也知道:二十四不相应行法,那个时间本来不存在的,它是第六意识分别来的:我们怎么样设定那个时间、怎么来算那个时间。本来是没有时间的,都是当下的一念、一念、一念……,就是这样子,没有过去、未来,这就是“一时”,我们要这样子理解。就是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理解,又能够打破时间的隔碍。

这样我们就知道:“如是我闻,一时”怎么解呢?我们的自性本来不动,当下现前;然后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打破了时间的观念;然后“横遍十方”,又打破了空间的观念。所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就是没有时空的界限,我们应该这样来反闻闻自性。这就是“如是我闻,一时”的意思。

那接下来呢,就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个“佛”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自性本来是佛;“舍卫国”,它是波斯匿王的国家,它的所在,波斯匿王所居住的地方叫做舍卫国;那这个“祇树”呢?祇,就是祇陀太子他所供养的树;这个“给孤独园”呢,是给孤独长者所布施的园。

他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们简单介绍就好:就是给孤独长者,他本来叫做须达、须达长者,因为他很喜欢布施孤、独、贫这样的对象,所以大家都叫他“给孤独长者”。

那他有一次到王舍城的护弥长者的家里,看到他家里布满了鲜花,好像有什么大事要发生,所以他就问:“为什么把家里布置得这么庄严呢?”他就说:“我要请佛来说法。”

这个给孤独长者他本来是事奉外道的,那他就想说:“诶?佛到底是何许人也?”到时候佛来说法的时候,他也来听佛说法。结果一听,不得了了!心开意解、意解心开,就非常的感动,所以他就想请佛跟他一起回去,他供养佛来说法。佛就说:“可以啊!那你先找一个地方,你先回去找好地方,然后我就来说法。”

所以他就开始找,也请占卜士来卜卦,说:“来卜一个卦,哪边的地是最合适的、最好的地方?”结果一卜,是祇陀太子的园林。祇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儿子,就是太子,将来要继承王位的太子,他的园林是最适合的。所以他就找祇陀太子商量说:“你可不可以把这个园林卖给我?我要供养佛说法。”那祇陀太子就开玩笑说:“可以呀!你把黄金铺满,我就把园林卖给你!”

他还真的回去就运黄金,就真的把他整个园林都铺满,还剩下树没有办法铺黄金。所以祇陀太子就非常感动说:“这样好了,我也不要你的钱,我们共同请佛来说法,共同建立精舍。”所以就有所谓的祇树给孤独园,它的来源就是这样来的,这个名称就是祇陀太子的树,然后给孤独长者的园林(他铺满黄金那个园林),就是这样子来的,这是表面的意思是这样。

可是我们怎么从自性的立场来理解呢?舍卫国是波斯匿王的国,是波斯匿王居住的地方,那就是我们自性本来在舍卫国。就是要先讲到这个佛,“佛”本来是梵语,翻成华文就是觉者,就是“觉”,“佛者,觉也!”大家都知道,觉什么东西呢?你如果能够觉知你的心本来没有生灭,我们的真心本来没有生灭啊,生灭的是妄心嘛,对不对?所以我们能够觉知我们的心本来没有生灭,然后安住在真心当中,有没有妄念?没有,你只要安住在真心当中,就离一切的妄念——这个是内觉,内觉是觉知这个,我们的心本来没有动摇,本来没有生灭。所以地震摇,摇它的,你的心还是安住在本来没有动摇的真心当中,所以地震来了你就安住,这样就没事了。

那没有生灭,有没有生死?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啦,对不对?那有没有生死要了?没有生死,你了什么生死?对不对?那有没有涅槃要证?没有生死,干嘛证涅槃?所以生死、涅槃一如,所以一切法皆如!安住在这样的一个觉知当中,你每天受用六尘境界,还会不会有任何的染著呢?就不会有任何的染著——这个就叫做外觉。

内觉、外觉都做到了,就是所谓的佛,我们的自性佛就现前,就安住在我们自性的舍卫国。

“祇”呢,就是祇陀太子,他是将来要继承王位的。所以如果我们能绍隆佛种,承担如来的家业,我们也是法王子,就是自性的祇陀太子,将来要继承佛的事业的。

这个“树”呢,就是法林的意思。就是由福德、智慧所庄严的功德之林。我们说佛就是福慧庄严嘛,祂所庄严的功德之林,我们就称为树,就是祇树的这个“树”,是不是也是讲我们的自性啊?对不对?我们自性现前,开悟成佛,我们就是佛了嘛,我们自性本来是佛,本来就是可以承担如来的家业,那我们所庄严的就是福德、智慧这个功德之林。

“给孤独园”,这个给孤独长者我们说了,他原来是事奉外道的,就好比逃家的孩子流浪在外;后来听佛说法,意解心开,他又回归到自性了。就好比孩子回家了,要继承父亲的事业。所以我们如果也是同样的,因为听经闻法,或者是读这一部《金刚经》,然后意解心开,也能够回归到我们的自性的话,那我们也没有离开过给孤独园,对不对?所以“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就是讲我们的自性佛本来在舍卫国,也没有离开过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个“与”呢,就是刚才讲说:佛是我们的自性嘛。这个自性佛跟谁在一起呢?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所以这个“与”就是我们的自性佛与大比丘同住在金刚般若无相道场,同住在无相道场。

这个“大”,就是大悲大愿的意思。

“比丘”呢?远离尘垢,称为比丘。一般解就是,大比丘是相对小比丘来说的,小比丘就是乞士嘛:上乞佛法,下乞众生,为众生种福田;然后去恶取善的叫做小比丘;善恶俱遣的叫做大比丘,他连善也不执著了,善恶全部自性都是空的,无二无别,善恶一如,这个称为大比丘,就是所谓的菩萨摩诃萨,叫做大比丘,一般是这样解的。

那我们的理解就是:你既然是菩萨摩诃萨,就是要有大悲大愿嘛,那你的心一定是远离尘垢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心安住在没有生灭的真心,然后外不著六尘,每天面对六尘,但是没有丝毫的染著,这个叫远离尘垢的大比丘。

“众”呢?就是理事和合。我们称为“众”。一定要理合事也合,这个才能够相处在一起。理合的话,大家的知见都是相同的,就不会有任何违背真理的地方,或者是违背真理的行径出来,所以理合就不会相违。那事合呢,就不会相诤;所有的诤论都是从事不合来的。做到了理合事也合,就是大比丘。

“千二百”,一千二百,是说当时佛的常随众就是一千二百,其实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加上五比丘),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位佛的常随众。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千二百”呢?就是我们刚才说要反闻闻自性嘛,那我们耳根的功德是六根里面最圆满的;眼睛只能看到前面,后面看不到,旁边角度大一点也看不到,所以它没有办法圆满十方都能够看见的功德;其他的也是一样:鼻根、舌根都是有局限的;只有耳根没有局限,你十方在任何一方击鼓,十方同时都听到,所以它的功德是最圆满的,用这个来比喻我们耳根反闻的功德是最圆满的。

那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千二百,就是十方以四方为主嘛,其他都是四方衍生出来的:东南西北,什么东南啊、西北西啊、东南…反正就是十方都是由东、南、西、北、四方,继续去把它分别出来的方位,所以它其实是只有四方。四方乘上过去、现在、未来——十二,再乘上一百,就是一千二。

可是我们也不要执著这个数字,它其实是代表圆满的意思,就是比喻我们耳根的功德是圆满的、是六根里面最圆满的。所以这边的千二百,我们就理解为我们耳根反闻的功德它是最圆满的。

“五十五人”,我们刚才讲说既然是大比丘,就是菩萨摩诃萨嘛,所以它是五十五个阶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加上四加行、十地、等觉,加起来五十五。

这个“俱”呢,就是同处平等法会的意思。所以我们的自性佛跟哪一些人、哪一些对象同处在这个平等法会呢?就是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五人,与菩萨摩诃萨同处这个平等法会。

好,综合今天讲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我们如如不动的自性当下即是,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如果能如是地反闻闻自性,那么我们的自性佛本来就住在舍卫国,从来没有离开过祇树给孤独园;“与”,就是跟哪一些大众同住在金刚般若无相道场呢?就是大悲大愿、远离尘垢、理事和合、圆满耳根千二百,反闻功德的五十五位菩萨摩诃萨同处平等法会。这一段经文就是这样子来理解。

既然已经打破时空(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嘛,一个讲打破时间,一个是打破空间),既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既然也没有方位的隔碍,那我们现在在这里,跟释迦牟尼佛灵山法会的会场有没有隔碍啊?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说,我们其实也在会场啊?当初释迦牟尼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会场,我们在不在啊?没有地方的隔碍,当然在啊!也没有时间的隔碍。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灵山法会,俨然未散,我们亲闻佛说法,没有时空的隔碍就可以做到啊!

所以灵山其实也没有离开我们的方寸、没有离开我们的自性,所以我们是在自性当中聆听佛说法,是亲闻佛说法,也在说法的会场。如果能够入这样的境界,就完全地体悟今天所说的内容。我们要这样子来会、体会《金刚经》的经义。

那今天刚好到这边一个段落,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回向:(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