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释题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好,我们从第三页开始看,它都是把原文先打在前面,跟《广论》一样,原文一大段先打在前面,然后它后面每一句、每一句详细解释,所以我们看解释的部分就可以。

从第三页,首先解释经题,就是为什么这本论称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大”就是简别小,就是不是小乘,就说明这本《百法》它属于大乘,而不是小乘,就是首先“大”的意思,简别小乘而说的。

那什么叫“乘”呢?等一下会解释,它就是运载,好像车船可以运载货物。那它跟小乘有什么差别?它就是“百法”。那在小乘里面,它是把一切法归纳成七十五种,所以跟这个百法的内容是有一些差异的。所以我们就为了要简别,就是跟小乘的七十五法有所区别,所以我们称为“大”。

这是在《俱舍论》里面,小乘的《俱舍论》有谈到七十五法的内容,有兴趣的话可以翻一下,七十五法的内容。那就知道小乘有七十五种,以免以后出去被人家考倒,这样就可以了。他说“七十五法什么内容?”就“请你参阅《俱舍论》”(众笑),这样就不会被考倒(师笑)。

那“乘”呢,就运载的功能来说,就像世间的车船,可以运送货物到达很远的地方,所谓大乘的“乘”就是这个意思。那世间的车船是可以有运载的功能,可是那是世间的。那我们佛法的“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喻大乘嘛,可以到达成佛的彼岸、究竟圆满解脱的彼岸,这个是“乘”的意思,在这边比喻菩萨乘,这个大法、这个《百法》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生死河,到达菩提乡、登涅槃岸。所以用这个“乘”来比喻菩萨乘,可以帮助众生度过生死轮回的大河,到达觉悟的菩提乡,还有登上涅槃寂静的彼岸。

也就是说我们修习本论,可以超越三界轮回的大河,到达开悟(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到达开悟的他乡,登上涅槃(涅槃就是寂静)的彼岸,这是我们昨天已经介绍过了。

百法,因为它可以证到一切法无我,有为法、无为法都可以证到无我,因此可以断我执、法执,因此它可以究竟圆满开悟成佛,就是它这个大乘的“乘”的意思,可以达到最后究竟圆满开悟成佛。

那什么叫做“涅槃”?什么叫做“菩提”呢?这边稍微再解释一下。涅槃跟菩提有什么差别?这里的涅槃是指一切的烦恼都已经止息,不再有任何的欲望或执著,是一种清净、平等、安乐的境地。我们就知道,所谓的涅槃,是指一切的烦恼已经止息,叫做涅槃。就是已经断除烦恼障,叫做涅槃。

一般来说,成佛的时候可以证得两种果:一个是涅槃果,就是烦恼障完全被尽除的状态;另一个呢是菩提果,是所知障完全被尽除的状态。所谓的成佛,就是这两种障碍都已经断除了,那就是已经获得涅槃果和菩提果这两种果位的人,我们就称为祂成佛了。因此不会再被烦恼、所知二障所盖覆,念念清楚了知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是无常、无我的,所以在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呢,依然能够不生烦恼、不迷惑颠倒,身心常在寂灭之中。

虽然身心常在寂灭当中,但是祂不会像小乘堕在寂灭那边。祂在寂灭当中还可以再起“空中生妙有”,这是跟小乘最大的不同。那小乘就入涅槃,他就在寂灭的状态不能够起用,没有办法来度众生。

那大乘跟小乘的差别就是:祂虽然证得了这个寂灭状态的境界,但是祂可以从这个空中、寂灭的空的这边,再生出无穷的妙有,以六度万行来利益众生、行利益众生的事情。就是它这边讲的,虽然身心常在寂灭之中呢,却同时以智慧摄持的善巧方便,广行六度来利益众生。这样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的行持,就是证得菩提果、涅槃果的境界。这就是本论能够引导我们到达这样的一个目标,就是获得菩提跟涅槃这两种果位所有的内容。

所以我们这边讲大乘的“乘”,就是它有这样的功效,可以帮助我们到达菩提跟涅槃这样一个究竟圆满的果位上。

那另外“乘”的话,还有以名称、义理这双重的含义、不同的含义。那名称上来说:它是区别小乘,所以叫大乘。这是名称上来说,我们看到《大乘百法明门论》,看到“大乘”就知道它不是“小乘”,这是名称上来说。

那义理上来说呢,“乘”就是有运载的功能。就是刚才前面讲的这个,世间的车船可以运载货物。那佛法的“乘”呢,是可以到达菩提涅槃果、成佛的果位,这是义理上来说的。

那为什么称为“百”呢?我们昨天看完目录就知道它为什么称为“百”了,这是表示数目,数目加起来刚好一百,所以就是“百法”。“法”是什么意思呢?轨则、轨范的意思。一切法的内容有哪些?有世间法九十四种、出世间法六种,所以加起来刚好是一百,所以称为百法。

世间法就是指有为法;出世间法就是无为法。有为法的内容有哪些?这跟我们昨天看目录一样的: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心法有八种:就是前五识、第六、第七、第八识,这是属于心法的部分。

那心所有法呢?我们昨天也念了,一共有五十一个。跟心法相应而起的我们称为“心所有”,心所有就是属于心法所有,所以叫做心所有法,它一定是跟心法同时起用的。后面会详细解释它为什么叫做心所有法:属于心法所有的,所以叫做心所有法,包含了五遍行、五别境、十一个善法、十根本烦恼、还有二十个随烦恼。

色法十一,就是五根跟六尘,这十一法是色法的内容。

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就是整个宇宙的物理现象,譬如说它有时间啦、空间、有数量啦等等的,就是构成我们这个有为世间所有的外在——我们所谓的依报。有正报跟依报,正报是有情众生;依报是器世间,器世间就是我们所谓共业所形成的依报,这个就是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的内容。

那无为法有六个: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这六种无为。

以上就是“大乘百法”这四个字的解释。

那还有“明门论”呢?接下来解释“明”是什么意思。“明”就是智慧的意思、智慧的光明,这边比喻是菩萨无漏的智慧,它跟世间的智慧不同,世间是有漏的智慧,那这边指的是菩萨无漏的智慧。

我们看,“明”的意思呢,就是指智慧的光明。这个智慧并不是世间的智慧;而是菩萨无漏的智慧。为什么称为无漏的智慧?因为这时候的智慧没有我执烦恼相应的,所以我们称为无漏慧,和凡夫的智慧不一样。凡夫的智慧是有漏慧,因为凡夫还有我执,因此起贪瞋痴烦恼,在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呢,总是有所渗漏,所以我们称为有漏。这“漏”就是渗漏的意思,从我们的六根渗漏出去,生烦恼,跟我执相应,所以称为有漏慧。

那什么时候才可以无漏慧呢?那就一定是见空性,明白了无我的道理之后,我们在面对境界的时候,才不会再跟我执烦恼相应,因此这个之后的智慧称为无漏慧。只有无漏慧可以破除一切的无明愚痴黑暗,所以才被称为“明”。

所以这边“明”就是比喻智慧的光明,破除什么黑暗?无明愚痴的黑暗;这是见空性的智慧才有的,没有见空性之前都不能叫做“明”,为什么?因为它不能破无明,所以不能叫“明”。那凡夫的有漏智慧不能称为“明”,是因为有漏慧不能够破除烦恼,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世间的智慧跟菩萨见空性以后的智慧是不同的:一个可以破除愚痴无明,一个不可以,所以一个叫有漏,一个叫无漏。

那“百法明门”这个“门”的意思是什么呢?“门”,我们就知道可以进进出出、通畅无阻,没有丝毫的阻塞的意思。就可以出入嘛,所以它是一个通行无阻的意思。那用什么可以通行无阻?然后到达什么呢?那就是到达成佛的整个道路上可以通行无阻;用什么方法通行无阻?就是《百法》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一直到达成佛的彼岸,这一条路是畅通无阻的,为什么呢?因为《百法》就教给我们什么是无我的智慧嘛,一切法无我的智慧。因此它可以直接通往成佛的道路,一路上通行无阻,没有丝毫的障碍,就是用空性的智慧,这个“明”——空性的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

所以不管是凡夫还是圣者,都必需要借着《百法》的内容,才能够通往成佛的道路。所以可见这个《百法》就是让我们悟入大乘解脱的道路。

那看到这边,我们就对这本论充满了信心,也知道它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明白一切法无我了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破除我执跟法执,到达成佛的彼岸,所以它的内容就非常非常重要了。

那为什么称为“论”呢?《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论”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抉择的意思。因为所有的论著它就是透过各种的方法来分析、引导,让我们明白所有佛法的道理,这就是“论”的意思。

我们看它怎么解释:所有的论著都是告诉我们如何简别、抉择佛法、佛的法教。因为佛的法教,祂说法四十九年嘛,祂很饶舌,讲了那么多;那我们后世的众生为了要研究的方便,所以我们会把它归类。佛当初在说法的时候,没有说我今天要讲什么四圣谛是小乘法,没有这样说的;也没有说我今天要讲“百法”是属于大乘,没有这样说。

所以我们到后来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它归类:原始佛教啊、部派佛教啊,一直到后来,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后期大乘;为了研究的方便,又把它分成八宗,或者分到十宗,不管怎样的分门别类,就是为了要研究的方便而已。

所以它这边稍微解释了佛法的法教怎么样来分:可以分成性宗、还有相宗;一个属于空宗、一个属于有宗,我们是这样分的;可是这样不是很圆满的分法,因为讲空宗又会堕在一切法皆空、毕竟无的那个断灭见上面,很容易落入这个错误;你说有宗,又以为是实有的,所以都错了。反正落于语言文字相的都很难说清楚,所以只能知道它大概是这样来分。

性宗指的是实法,就是直接悟入真如本性的方法。像般若性空、般若法门的都是属于性宗,《金刚经》啊、《心经》啊、《大般若经》啊,都是属于性宗,龙树的中观属于性宗。

我们现在讲的唯识是属于相宗,看起来都有的,可是它是帮助我们悟到空的、了解无我的,是借着这个法相唯识,其实它是分析得最清楚。所以你说它是有宗,也实在是很冤枉它,因为它是帮助我们悟到空性的嘛,它是有还是空?所以实际上它本来是很难定的。所以相宗呢它是指权法,就是以种种权宜施设、方便开示的方法。

但是不论我们采用哪一种方式,无非就是以种种…,我们就把它分为大乘啦小乘啦;渐法啦还是顿法啦;别教呢还是圆教;是显教还是密教;是权法还是实法,就是只能大概这样子分。那佛陀所有的法教,我们要把它分类的话就是这样子来分。或者把它用判教的方法,有分成三时来说,还有五时判教,有很多种不同判教的方法。

那不管我们怎么归类,都是佛所说的法教,用这些法教来教诫后学,以断除一切的疑惑——能达到这样目标的我们都称为“论”。所以我们知道“论”它是引导我们明白佛所说的法教的内容,达到什么?断惑的这样一个目的,这所有的论著我们就称为“论”。

那本论呢是天亲菩萨所造的。他依照什么造的?他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他是依照《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当中呢,它是把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种这么多。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本来有六百六十法,因为太多太庞杂了,所以天亲菩萨就把这个六百六十法当中,提纲挈领地把它节录为一百法,来教导开示后学,使学者能够了解宇宙万法的总纲还有大要。

所以我们就知道它的来源。所以问你百法怎么来的?天亲菩萨凭什么造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里面,六百六十法提纲挈领所造出来的这个百法。那六百六十变成一百就少很多了嘛,就是方便我们后学学习,不会觉得它太庞杂。

并以此“百法”来说明一切世间的凡夫,以及出世间的圣者,都因为还执著有个“我”,所以才会感招“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这个“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我们也稍微要去把它弄清楚,常常在经论上会看到这个名称。就是“百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它是帮助我们成佛的所有内容。

那只有成佛才能够断除这两种生死,像我们凡夫是分段生死;像阿罗汉、辟支佛,声闻、缘觉、菩萨呢,他们已经断除分段生死;但是他们还有变易生死,因此不能够成佛。所以只要是超凡入圣的圣者,他已经没有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说你还在三界六道轮回里面,就是分段生死。因为有它每一期的生命嘛:畜生道有多长,那我们人道有多长,天道有多长,它是一段一段业力来分配三界六道的轮回,它是一段一段的时间,这个叫“分段生死”。

可是这些圣者;因为我们知道有十法界,十法界有哪些内容?十法界是什么?六凡四圣加起来,六加四等于十。六凡就是六道凡夫的生死;还有四圣,就是四种圣者。哪四种呢?(有师兄答:……)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这个基本的理论拜托背一下啦,很丢脸呢。十法界都不知道内容吗?稍微拜托背一下。我们都已经念到那么有水准的论呢,你们那个基础的还背不熟,好像配合不太起来。

所以我们就知道,现在讲的“分段生死”是六凡——六道凡夫的生死,我们称为“分段生死”。赶快背啊!什么?四种圣者的生死是“变易生死”,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圣者是“变易生死”。那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它是依什么为标准呢?就是说你怎么会有这个“分段生死”,是看我们烦恼障断的程度来决定你是生天呢,还是到三恶道呢(烦恼障的多少),所以我们就知道分段生死跟烦恼障有关系。

那这个四圣、四种圣者,他已经没有烦恼障了,他有所知障,对。那就看他所知障就是你无明的深浅厚薄,你断除了几品无明,来决定你还有多少所知障。所以所知障的多少来决定你变易生死的状况,所以有四圣法界的分别。

好,这样明白了: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是烦恼障跟所知障来决定的。那这一段我们就看得懂,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意思,来念一遍:

分段生死呢,就是指凡夫的生死,是以有漏的善、不善业为因,以烦恼障为缘(师言:要记哦)所感得的三界生死。因为它在时间,每一道的时间不一样,随着业力,我们的业力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寿命不同,还不是过去的业在决定的,对不对?所以它在时间上,还有形体不同,每一道众生他的形体不一样,是随着各自的业力来分限段别的,所以我们称为分段生死。譬如说地狱啊、畜生、饿鬼道、阿修罗、人、天这六道众生,他都是属于分段生死。

那变易生死就是指圣者的生死。是以无漏善业为因,所知障为缘,所感得三界以外、六道以外的生死,所以他们已经不在三界六道里面了,那他们还有生死,是什么生死?是变易生死。那他是依什么呢?依破除所知障的深浅来决定不同的果报:他的身也有大小,寿命也有长短,并没有一定的限度,完全就是看他破法执、证法空的智慧,就是破无明的程度来决定,决定他变易生死的状况:寿命的长短、还有身量的大小,都是由破除无明的深浅来决定的、就是所知障的深浅来决定。就是说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圣者都是属于变易生死。

所以只要还有烦恼障跟所知障,就会因为我执跟法执而感得分段跟变易这两种生死。

那如果我们能够研读这本论的话,就能够彻底明白了悟:不论有为法或者无为法,它其实都是无我的,就是能够明白一切法无我,能够破除我执跟法执而能超越分段还有变易这两种生死。等到圣者与凡夫所有的情执都已除尽,这个时候就可以进入大乘的解脱之门了。

这就是本论为什么称为《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原因。现在把这个标题:《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这个名称解释完了。

它后面又补充说明,这个“明”前面刚才已经讲了,这个“明”是什么?指菩萨无漏的智慧嘛。它这边再讲:那另外“明”呢它是指菩萨无漏智慧的光明,就是能观之智;而“百法”就是所观之境。这个能观跟所观,清楚吗?能观,就是能观察的这个智慧;观什么呢?它的所缘境——就是百法的内容,就是用这个智慧来观察百法的内容,他就能够体悟到“一切法无我”而证得空性,断除我执跟法执。所以它有一个能观的智慧,还有一个所观的境界,所观的就是“百法”的内容。它用什么?菩萨“无漏智慧”的慧观,是它的能观之智;所观的境、的对象就是“百法”。

好,就是菩萨的“无漏智慧”,观察“百法”中一切法的内容,就能够证悟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而进入大乘解脱之门。

那“论”还有另外一层的意义,就是说借着对能观之智,以及所观之境的抉择观察,便能彻底了知一切法无我的真实义理,而消除一切以为有我的疑虑、疑惑,真正达到破迷开悟的究竟解脱。所以这本论整个内容要讲的是什么?就是这个,也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当我们证到一切法无我的时候,当下心境皆空、能所双亡,这样的境界不是小乘根性所能领受,而是纯属大乘法门。所以本论才会标题为“大乘百法明门”。这就是对于本论标题所做的主要解释。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