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前言,唯识的重要性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大乘百法明门论》,这本书是我们研究唯识第一本要念的书,一般是先念这本,再念《成唯识论》,再念《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看得懂,《瑜伽师地论》就看得懂。所以唯识的研究呢,第一本书就是一定先看《百法》。

那为什么它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所有的三藏十二部,不管把它分成几宗几派,那个共修的:不论你今天是修禅宗也好、密宗也好、净土宗也好、天台宗、律宗、贤首宗、现在还有华严。还有什么?三论宗,不管什么宗,共修的、一定要念的,就是唯识是共同的,不管你今天修哪一宗一定要念的。

还有一个共的是什么?就是律宗,戒律是不管你今天修什么,哪一个宗派,一定要守的。所以戒律是共的部分、唯识是共的部分。

所以实际上我们把它另外分成一个唯识宗,是可以这样分;可是它实际上也同时是不管你哪一个宗:净土宗也是要念,你才知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它到底在说什么。禅宗也是要啊,为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是需要唯识的基础,为什么?像你要参话头,参话头怎么参?离心意识参。那什么是心意识?你不明白,你就用你第六识的比量去参,用分别心去参,参话头就没办法悟。所以禅宗参话头是“离心意识参”。

我们要知道心意识是什么,心意识是什么?怎样离心意识参?那个喜欢禅宗的,(有师兄答:超越思想)超越思想?那你的思想是哪些内容?(有师兄答:……)那就是第六意识的比量啰?那只有超越第六意识啰,那还有其他的呢?心、意、识,你说的第六识是心意识的“识”而已,识是了别,心跟意没有讲到,心、意、识是三个东西。所以我们说超越你第六意识的比量、逻辑思考,这个都是比量,不是现量,是比量嘛,世间的学问全部都是比量。超越这个意识心、你的第六意识来参。

那还不完整,还有心、意是指什么?“识”是了别,是指第六意识,“心”跟“意”是指什么?(有师兄答:第七识、第八识)哦,哪一个是第七、第八?(有师兄答:心是第七识)猜错了,倒过来就对了。两个猜一个都会错,命中率是很“高”的嘛。

“心”是指第八识,“意”是指末那第七识。所以我们知道禅宗所谓参话头、离心意识参,是离第八、第七、第六(包含前五识),这样来参话头。

可是如果我们不明白,没有念过唯识的话,我们会用我们的意识心去参话头,所以就坐在那边想:“哦,念佛的是谁?”什么主人翁什么的,都是用第六意识的比量分别在那边参。那个是不可能开悟,不可能明心见性,就是因为他不明白心意识是什么,然后参话头要离心意识参。

那个净土宗的,如果没有唯识的基础会变成怎样?变成有一个念阿弥陀佛的,还有一个阿弥陀佛被你念的,还有一个什么?西方极乐净土是真实存在的,对不对?你说你要往生的那个西方极乐世界,对你来说它是真实存在的啊,那真的有一个西方净土啊,它在离我们娑婆世界多少佛土之外的,那个地方有一个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对你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西方极乐净土对你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还有一个“我”是真实存在的,要往那么远的西方极乐净土去。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子吗?那是怎么样?摇头的说。那了解“心即是佛”、“心净则国土净”,所以要不要跑那么远啊?阿弥陀佛的净土在哪里?(有师兄答:就在心里)就在你的心里啊,这么近啊?为什么是这样子?为什么在你的心里面?为什么净土也在心里面,阿弥陀佛也在你的心里面,为什么?

(有师兄答: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都是我们心意识的显现,所以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你的自性就是阿弥陀佛,不要跑那么远去找。所以明白了唯识之后,对!你念佛就知道在念什么,你那个能念的、所念的是什么。谁在念,被念的是什么?能念的那个心也是阿弥陀佛啊,所念的也是阿弥陀佛啊,你的心就是净土啊,这样你念佛就念得很相应了,明白吗?这个都是唯识的道理。

所以唯识为什么说它是共的、共同的部分。古代的学佛修行人是一定要念唯识;可是现在它就比较没落了,为什么呢?一方面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是一定的嘛。我们看古代的那些大德所著的经论,他都用很多唯识的道理来解释经论。我们就知道以前的修行人一定要念唯识的。可是慢慢慢慢因为它没落之后,念的人就越来越少。

没落当然有它的原因,为什么?因为它文字太艰涩,我们翻开来就知道,不知道在说什么。然后它又分析得很细,如果没有很明晰的头脑,思路很清晰,第六意识很清明,然后又不怕那个逻辑思考的话,那看这个就很容易契入。

可是那个平常就懒得动脑筋的啦,对!脑筋也不清楚,连念头都看不到,他怎么去思惟?所以他就不会很喜欢看,因为很难契入,因为它分析得太庞杂、细腻;而且它很多是用论辩的方式。

这本还好啦(编按:指《大乘百法明门论》),这本如果都觉得很难念的话,那《成唯识论》就更难念,因为《成唯识论》全部都是论辩的,它要破斥说外道的我执哪边错了,小乘的我执哪边错了,还有大乘的某些部分的我执哪边错了,所以它都是在论辩。然后它还要破外道的法执哪边错了,外道有哪些不同的什么数论派啊、什么胜论派啊,什么大自在天……很多,外道他们的法执为什么错了,也是论辩啊。先讲他们是怎么说,唯识怎么说,然后它为什么错,全部都是在论辩。还要破小乘的法执为什么错,大乘某一部分的说法为什么也不究竟,那就是论辩,让看的人很伤脑筋。

对,除非思路清晰才不会被它弄乱,不然到最后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所以为什么它没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样子。可是它真的真的是很重要!它对我们修证,理论的建立也好,实证的功夫也好,如果我们有唯识的基础的话,我们对自己的修行就会非常非常清楚,清楚得就好像我们每一个念头都非常的清楚。那我们现在自己修行到什么样的阶段也会很清楚。

所以它不管在理论基础的建立也好,或者实证功夫的检验也好,它都是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它分析得非常清楚。我们如果有缘继续念的话就会知道,因为它分析得很清楚,所以我们把它用来检验自己,检证自己的程度,或者是功夫,或者是境界就会很清楚,就没有所谓的“闇证”(闇证就是一个“门”,然后里面一个“音”那个“闇”)。“闇证”就是你以为证了,你以为有一些功夫、有一些境界,可是都是错的,那个叫做“闇证”。或者是没有悟,你以为悟了,不是开悟的“悟”,是耽误的“误”,他会以为自己悟了。

为什么会这么不清楚呢?就是可能缺少唯识的基础,所以他对他自己的证量没有办法简择,他没有一个标准。可是唯识因为它分析得很清楚,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检查错误。自己到达什么境界什么功夫,不会错的,不会自我膨胀、也不会妄自菲薄,为什么?它就告诉我们众生本来就是佛啊。所以我们不会说:“哎唷!好难哦,然后我怎可能呢?”

你本来就是佛啊!有佛性为什么不是佛?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菩提自性也是本自具足,只是我们能不能去发现它——我们这个本来就有的宝贝。那如果在忙着搜集外面的宝贝,可能就没有时间去往里面去找宝贝。你们还要做“宝箱”吗?(众师兄笑)讲到了重点了,哈哈!(有师兄问:……)送人啊!

所以越能够明白唯识的道理,我们就越有自信。我们不会跟人家比外在的条件,外在的条件不重要,那个是因缘,你过去的善恶业来决定,你过去的福报来决定你这一世的什么生活啊,各种的条件啊,你的名啊利啊,对!那没有什么好比较。有一个完全平等的,就是佛性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没有什么好自卑啊,或者觉得条件不如人的啦,每个月赚得比别人家少银子啊,这个都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那个佛性是本来就有的。

然后我们修行、学佛的目标也是:怎么去发现我们那个本来就有的宝贝,这个是重过于到外面去搜集宝贝。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今天要开这个课的原因,希望你们快快找到自己的宝贝,见性成佛嘛。禅宗讲见性成佛,你只要见到你的菩提自性,你知道它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不生灭,它是没有生灭的。所以你就不会心外求法,去找那个生灭的。外面都是生灭法、有为法,那个都靠不住的,靠山山倒,靠人人倒。

对!可是我们为什么这样忙着要往外面去寻找一些依靠呢?你精神的依靠、生活的依靠,觉得说一定要把它抓得稳稳的,然后你才有安全感。找错了!不是在外面的,外面都是生灭的有为法,它靠不住,有生灭它就是无常的嘛,无常的东西你怎么抓?那宝贝也无常,你死的时候都带不走啊,你抓什么抓,对不对?往外面抓都错啦。

所以什么时候才能够安心?除非你找到那个本来没有生灭的,那个如如不动的,本自具足的、本来清净的那个——你就安心了,对!你就真正的安心了!真正的有安全感!因为它没有生灭,不生不灭的,你就是怕它消失嘛。

那个时候就不用要求加持力呀,也不用去圣地了,都是心外求法嘛,哪一个不是心外求法?修行的过程可以啦;可是这一切的心外求法的这一些方便、善巧方便,也无非就是要让我们增加信心啊,帮助我们更快找到宝贝,所以也无妨啦。

可是对象不要一直搞错了嘛,一直往外面找,这样永远找不到,对不对?往外面找的目的是要帮忙我们往里面找快一点,这样可以。可是执著到外面去就错了,因为答案不在外面,你也永远找不到你的安全感,没有办法安心,因为外在的有为法都是生灭法、是无常的。

所以什么时候才能安心?除非我们见性了才能安心,开悟了以后就安心了。他就不会往外面去找了,不会往外求了,因为他知道,那他也不怕,也不用担心贷款交不出来,他就没有什么恐惧、害怕、压力,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是真的把他的心安顿好了。

所以我们念书的目的,为什么要念这本书的目的,也是希望早一点找到我们那个本来就有的嘛,它从来没有丢过,只是我们太忽略它了,你整天往外面跑嘛,没有机会往里面找;可是那个我们本来就有的,应该不是这么难,发现它应该没有这么难,因为它一直都在,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我们一直忽略它这样而已。

所以现在讲的这个《百法》,就是说明这个宇宙万有它的现象,还有它的本体界、现象界,它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我们常常看到经论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做“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的内容有哪些?(有师兄答:无常生灭),无常生灭?“一切有为法”有哪些内容你知道吗?常常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为什么如梦幻泡影?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为什么要这样形容?那“有为法”的内容有哪些?知道吗?(有师兄答:俗谛)俗谛有哪些内容?(有师兄答:外在的……)

对呀,就是啊,所以我们要念《百法》嘛,不然我们看佛经,哦!“万法唯心造”,万法有哪些内容?一切法有哪些内容?一切唯心嘛,就表示一切法都是我们心识的显现而已啊;可是一切法的内容是什么呢?不清楚嘛,讲了半天都不清楚嘛,是不是?所以要念《百法》。我们看目录就很清楚了,什么叫“有为法”。先给你们猜,猜不中就要念书啰。

我们先看目录,就知道“一切有为法”的内容有哪些。我们看目录,我们要念这本,它全部的内容我们先作一个介绍好了。

首先是解释这个《百法明门论》,我们慢一点讲,造论者、还有翻译的人,接下来就是本文。所以本文是“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这一句话就是这整本论要说的,就是说“一切法无我”。那“一切法”有哪些内容呢?有有为法、有无为法。所以我们明白为什么一切有为法无我,然后也明白无为法也是无我的,我们就知道这句话“一切法无我”的道理了。

那证到“一切法无我”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明白“一切法无我”就可以怎么样了?(有师兄答:开悟)开悟而已啊?(有师兄答:成佛)可以成佛了,为什么明白“一切法无我”就可以成佛?因为我们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么?我执、法执嘛。那明白“一切法无我”,有为法也无我、无为法也无我,就我执、法执全部都破了,对呀,可以成佛。你们就知道这个,唉呀!多重要啊!

对,《百法》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世尊说、为什么佛说“一切法无我”,祂分析为什么一切有为法无我,一切有为法有哪些内容,它为什么无我;最后六种无为,为什么六种无为也是无我。好,全部都明白了,有为法、无为法全都是无我的,你就可以证到“一切法无我”,开悟成佛。

那我们就念念看啰,看念完有没有人开悟成佛。可是它理论的建立是可以开悟成佛的,因为它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一切法的内容,然后它为什么无我的道理。就是在说明这个,这是整本论它要说的,就是只是解释这一句“一切法无我”而已。

那接下来就要解释什么是“一切法”的内容啰。

首先是介绍“心法”,心法就是八个识,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禅宗参话头要离心、意、识参,就是离开这八个识的作用来参话头。那这个八个识就是所谓我们的心法,心法把它分为八个识。前五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是前五识;第六识就是这边讲的意识,是第六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这就是所有的心法的内容,这是一切有为法的第一类——“心法”。

第二类“心所有法”,跟着心法起来的呢,它有种种的不同的心所。心所有五十一的心所,我们把它归在有为法的第二类——心所有法:第一个就是五遍行,五遍行是说明,我们刚才说看念头,这个念头起来、这个妄念一生起,它就具足这个五遍行,这一念就包含了五遍行,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这一念,它多么的复杂,它就包含了作意、触、受、想、思在里面,所以这一念就完成。

思是令心造作嘛,我们这一念心起来之后,我们就有所决定,所以意业已经造作了,身口意的意业已经造作了,因为这一念已经完成了,我们已经完成意业的造作,所以这一念要造善造恶已经决定了,这一念起来就已经决定说我要干什么嘛,所以这一念就包含了五遍行在里面。那我们也是念完了五遍行才知道我们这个心念是怎么生起的,它包含了什么内容,就是五遍行的内容。

那五别境,又个别个别:你这一念又个别个别,它是包含了有欲求在里面呢?还是胜解?还是念、定、慧?就是说你这一念它是什么样的状态?

那“欲”就是“希望为性”叫做“欲”嘛,就是你这一念起来你是有所希望的,所以就是跟欲心所相应。

那“胜解”的话,就是说你这一念心起来呢,不会受到任何的动摇了,已经有“胜解”产生,就是不会轻易受到动摇,不管你这念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一念的善心、还是一念的恶心,你已经决定了,决定之后不会轻易受到任何的动摇,那个我们叫做“胜解”。

那“念”的话,就是“明记不忘”叫做“念”,这一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忆念不忘失。像我们忆念善法或者思惟所有的佛法的内容,就是要心心念念,用这个“念”。像“念佛”也是这个“念”,念佛到底有没有念到一心?就看你懂不懂得这个“念”,“念”就是明记不忘,就是说你念的是阿弥陀佛的话,这个阿弥陀佛就从来没有在你这一念心消失过,那个叫做“念佛”,不是嘴巴念,否则“喊破喉咙也枉然”啊,为什么?他是用嘴巴念阿弥陀佛,他心没有念。

所以这个“念”,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呢,没有离开过阿弥陀佛——忆念不失、忆持不忘,那个叫做“念”。就是说随时祂都在你的心里,祂没有消失的;虽然你在忙你的事情,你在做工啊、你在做什么;可是你这个阿弥陀佛这一念,明记不忘、忆念不失,一直忆持着、没有刹那的忘失,叫做“念”,这个就是真正的“念佛”了。那我们念其他的也是,你念你的本尊啦还是念什么,都是这样念的。所以我们明白什么是“念”的话,这才能够相应,不管你念什么都相应,为什么?因为你茶里也是祂、饭里也是祂、睡觉也是祂,从来没有在你的心念里面消失过,没有刹那的消失过,这个才是真正的忆念。

那我们平常是“想”,“想”跟“念”不一样,“想”是你想的时候有,想完就没有了嘛,那个不是念。所以那个念佛用想的啊,那是你念祂才有嘛,没有念就没有啰,那个是“想佛”不是“念佛”,懂吗?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多重要,明白这个心念多重要,我们才知道我们在修法门的时候,我们当下那个心的状态,你是跟念相应呢?还是说你已经得定了?那“定”的话,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嘛:已经不动摇了,我们可以安住得很好,妄念起来也不动摇了,那个就是有这个“定”,你的心所就是定心所了,当下是定心所,跟“定”相应的。

那“慧”的话,就是说你有那个分辨的、简择的智慧,善分别了,对境你都知道应该怎么样处理。要不要用第六意识比量去想?考虑说我应该怎么样?不用的,对!修行人不用伤脑筋的,为什么?因为他的心平常是在正念当中嘛,昨天师兄讲的要在正念当中。对,你的心安住在正念当中,然后有定心所的摄持。

你的心是现量境,你不用比量,你不用分别的,你就在这个现量境,清清楚楚的现量境,怎么样?你就看事情看得很清楚了嘛,你面对人事物,当下就知道应该怎么办是最正确的,不会判断错误的——那就是因为有念、定、慧了,明白吗?

所以碰到事情还要想破头的,那个就是他用比量在分析思考,他用他的第六意识在思考,那个就想得很…;你想一件事情,专注想,五分钟之后就头昏脑胀了,整个头发胀,为什么?因为他不是现量在对境;他是用他的意识、分别、妄想心在判断事情,所以他会很辛苦,一天下来,晚上就瘫掉了,就是因为他一天都是在用妄想心在做事情,都是用比量在做事情,用分别心在做事情。他不是用现量,不是用定慧的摄持,不是心住在正念当中做事情,明白吗?

那我们修行就是要念、定、慧嘛;可是我们不知道念定慧是什么,平常还是用妄想心在做工、在修法,效果不好的原因就是错用心了,我们不是用真心,我们是用的是妄心,懂吗?

好,五遍行五个了,五别境五个,这样加起来十个。

那善法有十一个。就是我们说心不要胡思乱想,然后要如如不动。那是不是跟木头、呆瓜一样、跟白痴一样都没有反应了,是不是?他是不是就没有念头了?我们说要定慧等持、止观双运,里面有没有念头?有念头,但是如如不动,念头来不怕,就像刚刚讲的嘛,因为你安住得很好,念头来不怕。

对,所以所谓的“无念”,不是没有念头,是没有妄念嘛,你们都很会背了:“无妄想,念真如”,叫做“无念”,不是没有念头。可是这时候不是没有念头;起来的念头一定跟善十一法相应,懂吗?所以不会造业的。所以以为说要修到无念——没有念头,是错的,不是!那就跟白痴、跟死人没有差别,因为他没有念头了嘛。所以我们不怕念头起来;可是我们要有把握你每一念都没有离开善十一法,就对了。

好,那什么是善十一法?就是我们要有念头起来的话,一定里面有信心、精进,一定要有惭愧,一定是无贪、无瞋、无痴(所以有念头起来但是不跟贪瞋痴相应叫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行舍就是我们说的放下,心平等、正直、安住),好,这个善法有十一个了。

那接下来就是讲根本烦恼,接下来就是第四类——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第四类是根本烦恼,根本烦恼都很熟啦:贪、瞋、痴、慢、疑、还有五种不正见(萨迦耶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那我们平常没有开悟、没有见到空性,不明白无我的道理的话,我们每个念头就没有离开过这些,就是都跟烦恼相应的嘛。这是根本烦恼。

那往下面,下册开始就是二十个随烦恼,所以第五类是随烦恼。随烦恼有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那小随烦恼有十个: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这十个是小随烦恼;那中随烦恼有两个: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这就是随烦恼的内容,一共有二十个。

那第六个心所是不定心所,就是说它可以跟善相应,也可以跟烦恼相应,也可以跟无记相应。善、恶、无记三性,不一定是跟哪个相应,所以它叫做不定心所,有四个:悔、眠、寻、伺。

到这边为止,就是介绍心所有法,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内容,这是有为法的第二类,明白吗?

第三类,色法。色法就是五根六尘:眼、耳、鼻、舌、身——五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五根六尘这十一个属于色法。

那第四类呢,有为法的第四类——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这是构成了整个物理世界: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性,这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

到这边为止是有为法。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指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内容,心法、心所有法……刚才答不出来吧?没有念《百法》嘛。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这是“一切有为法”的内容,“如梦幻泡影”,就知道这些都不是实有的。

无为法是不是实有的?也不是。所以第五类就是要谈无为法。无为法又分成六类:有所谓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第六真如无为——这六类是属于无为法。

所以前面有为法全部加起来是九十四个,再加上六个无为法,所以加起来是百法,就是这本叫做《大乘百法明门论》,“百法”就是指这一切法的内容:九十四个有为法、六个无为法,这就是百法的内容,一切法的内容。

那为什么一切法是无我呢?所以“一切法”解释完了,第二个大段落就是要解释为什么一切法是“无我”的,所以“乙”呢就是介绍“无我”。“无我”有两种嘛: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就是补特伽罗无我,是人无我,明白了就可以断我执;法无我,明白就可以断法执。我执、法执全部断完就开悟成佛,就明白“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这就是整个《百法》的内容。这样看一遍就知道它很重要,明天开始念。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