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1、文殊章(上)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净名佛学社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开讲《圆觉经》。

《圆觉经》是唐朝罽宾国的沙门——佛陀多罗所翻译的。罽宾国在北印度。翻译的年代是唐高宗永徽六年,翻译的地点是白马寺。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我阿难当时就是这样听到的。“婆伽婆”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佛在说法之前先入定,那佛入的是什么定呢?佛入的是神通大光明藏这个三昧正受。这个“三昧正受”为什么叫“神通大光明藏”呢?“神通”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个大光明藏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叫做“神”。一般我们说“这个人神了”,就表示说他变化莫测,叫人家看不清、猜不透。那现在这个大光明藏也是,它应用起来的时候变化莫测,所以就用“神”来形容。而且这个大光明藏,佛想入就入,想出就出,能够出入自在,能够随心所欲,出入自在,没有丝毫的障碍,所以叫做“通”,就是通达无碍的意思,这就是“神通”的意思。

那什么是“大光明藏”呢?这个大光明,就是我们自性的光明。我们的自性本来具足无量的光明;这个光明是智慧的光明。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一切众生本来是觉悟的,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无量光、无量觉。无量觉就是究竟觉的意思,究竟圆满的觉悟,一切众生本来具足。那这个“大光明”为什么叫做“藏”呢?这个藏就是含藏的意思,说明这个智慧它遇到因缘的时候就起作用;如果没有遇到因缘的时候,它就含藏这样的功能,所以叫做“藏”。

那什么是“三昧正受”呢?三昧,就是正受,同一件事情。三昧是梵语,正受是华语,所以是梵语和华语一起列举出来,所以叫做“三昧正受”。

那什么是“三昧”呢?三昧就是三摩地,就是定的意思,就是心安住一处不动。所以只要我们的心能够安住在一处不动,就可以叫做三昧。那我们的心可以安住在种种不同的境界当中,所以有种种不同的三昧,看你安住在什么样的境界,就叫做什么三昧。

我们看经典里面,譬如说《楞严经》,入的就是首楞严三昧;如果是《华严经》呢,入的是海印三昧;《法华经》的话,入的是法华三昧。我们就知道它有种种不同的三昧,只要我们的心安住在一个境界当中,就叫做什么什么三昧。

那什么叫“正受”呢?这里的正受就是说明心安住在大光明三昧当中的时候,能够不受诸受,就是其他的苦、乐、忧、喜这些受都不受,所以叫做正受。那我们能不能叫正受呢?我们不能叫正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时候痛苦(没有正受)、有时候快乐,有时候忧愁、有时候欢喜,所以都不能够叫做正受。所谓的正受,就是离开这一切的受,心安住在大光明三昧当中,这个当下才能够远离这种种的诸受,这个时候才能够叫做正受。

好,我们看经文:“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这个三昧,也是一切如来的境界。那什么叫“光严”呢?以光为庄严,叫做光严。那现在呢是以自性的大光明为庄严。

什么叫“住持”?住,是安住;持,是保持,那能安住保持,就叫做住持。现在是安住保持在自性的大光明当中,所以一切如来也是安住保持在以光为庄严的自性境界当中。

那这个境界,众生有没有啊?我们也有。所以下一句就是“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也就是一切众生的清净觉地。那什么是“清净觉地”呢?觉地就是本来觉悟的心地。我们的心地是本来觉悟的,这个叫做觉地。可是现在却起了无明,虽然起了无明,却不会染污本来觉悟的心地,所以叫清净。所以这个清净觉地呢,就是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也是如来光严住持。

那它为什么不叫大光明藏?不叫光严住持?要叫做清净觉地呢?因为这个境界是一切如来果地的境界;我们众生因地虽然有,但是没有证得,所以只能够叫做清净觉地。已经证得叫住持;没有证得叫觉地。

那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才有这种境界现前呢?有,偶尔有,可是我们当面错过的时候比较多,如果没有修止观或者没有修行的话,根本就不知道那个就是自性的境界,什么时候呢?譬如说你早上醒过来,还没有动念之前那个一刹那,不管它是多短,半秒、一秒也好,那个就是我们自性的境界,就是现在讲的这个境界;但是我们很快就起了无明,又开始打妄想,又开始想说:今天要做什么事情啊?等一下怎么出门啊?吃什么早点啊?……统统又回到红尘来了。

所以它是在我们还没有生起念头,还没有生起任何一个念头,无明还没有生起之前的那个境界、那一段时间。平常的话,就是前念已经过去了,后念还没有生起之前的那个空档,还没有任何念头的那个空档,当下就是,那个湛湛寂寂、历历明明,不管你用什么形容词,那个就是我们自性的境界,还没有动念之初,没有生起任何一个念头之前,那就是说我们无明还没有生起之前的那个就是我们自性的境界,就是看能不能把握。

所以一般我们修定的时候,也是希望能够延长这样的境界的时间,就是无念的时候,我们所谓无念的时候。只要一动念就不是了,一动念就是妄念,妄念就起了无明,自性的境界就被遮盖了,它也不再是明明历历、湛湛寂寂,非常清明的状态,刹那之间就消失了,只要你一动念,一起无明,那个境界就没有了。

所以现在讲的这个“大光明藏”,它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也就是我们自性的境界究竟是如何呢?佛就再进一步的说明,它是“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这个就是经文。

什么是“身心寂灭”的状态呢?也是我们自性的境界,我们自性现前的时候,身心就是寂灭的状态。什么叫“寂”呢?寂,就是不动。我们说寂静嘛,就是不动,所以寂就是不动的意思。我们的自性湛然常寂,本来没有动摇的,我们的自性是没有动摇的。那我们平常动摇的那个心是什么?是妄心,动摇的是妄心,我们的真心是不动摇的,所以我们自性的境界是不动摇的。

那什么叫“灭”呢?灭,就是不生,没有生起来就叫做灭嘛,没有办法生起来,就叫做灭。我们的自性也本来没有生灭。那我们看到生灭的是什么?因缘所生的万法是有生灭的、是无常的;可是我们的自性是没有生灭的。所以什么是我们自性的境界?就是本不动摇、本不生灭,就是身心寂灭,这就是我们自性的境界。第一个:身心寂灭;因为我们的自性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这个就是身心寂灭,它是形容我们自性的境界。

第二个:“平等本际”。平等,我们的自性平不平等啊?我们的自性本来平等,那为什么平常我们会分别呢?那就是因为你已经离开你自性的作用了,你已经从现量落入比量了,已经开始分别了,那个不是我们自性的境界。所以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平等,所以不论你是六道的众生也好,是四圣法界也好,同归圆觉本际,这个就是平等本际,我们的自性本来平等,一切众生同归圆觉本际,所以叫做平等本际。

我们自性的功能遍一切处,我们自性的功能可以到达一切的地方,不管你是东啊、南啊、西北啊、上下、十方,没有东南西北等等十方的界限,这个就是“圆满十方”。我们自性的境界可以圆满到达十方,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不能够到达的。

所以不管你轮回到哪里,你在十法界的哪一个法界,都是我们自性的作用,我们自性的功能都能够到达十法界的任何一个法界。当然十法界没有离开一真法界。从一念无明开始,才慢慢有所谓的十法界,可是十法界也没有离开我们自性的作用、也没有离开我们真心的作用,所以我们自性的功能能遍一切处,圆满到达十方。

那在自性的境界当中呢,凡圣同归法界一体,这个就是“不二随顺”。不二随顺就是随顺不二的意思。什么是“不二”呢?我们常常说生佛不二啊、自他不二啊、动静不二、身土不二、净秽不二……,这个“不二”到底是什么意思?不二就是平等的意思,就是同体的意思。法界同体、平等,所以它不二,所以随顺这个平等,就是随顺不二。所以在平等同体的法界当中呢,没有凡夫跟圣人的隔碍,也没有自他、动静、身土、净秽的差别,都是随顺自性,没有二相,所以叫做随顺不二。

好,我们再看经文:“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就是在这个不二的境界当中现起了净土。前面“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这个是说明先回归到我们的自性当中;现在“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是再从我们的自性当中起用,那这里所起的作用呢,就是现起诸净土。

那为什么要现诸净土呢?现诸净土的目的,是为十二位法身大士说《圆觉经》,所以祂要现诸净土,目的就是要为这十二位法身大士说《圆觉经》。所以所现净土的地方,就是说法的地方,整个《圆觉经》都是在讲我们自性的境界。所以有人问你说:《圆觉经》是在哪里讲的啊?你要怎么回答?在什么地方讲的啊?什么时候讲的啊?不是六成就吗?

我们再看经文:“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这就是同大菩萨中的大菩萨,一共十万人一起。大菩萨中的大菩萨,就是大菩萨摩诃萨,有一个大菩萨,再来一个摩诃萨,到底它有什么差别?什么叫大菩萨中的大菩萨?

第一个大菩萨,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萨、登地的菩萨;那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十地以上的菩萨,叫做大菩萨摩诃萨。“摩诃”也是大的意思,所以它翻出来也还是大菩萨,所以只能说大菩萨中的大菩萨。那现在呢,因为文殊等等这十二菩萨都是等觉的菩萨,所以称为大菩萨摩诃萨,有资格这样称了。

“十万人”,就是和他们同行的眷属,一共有十万人。“俱”,什么叫俱呢?同心同德,大家和合地聚集在一起,这个就叫做俱。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这是以文殊等十二位菩萨为上首。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和他同行眷属都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同住于如来平等法会之中,也就是都住在什么?刚才讲的,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法主、还有闻法众,都是同住在自性的境界当中。所以佛是在自性当中说出了《圆觉经》;这些闻法的大众呢,也是安住在自性当中来听闻《圆觉经》,都是在自性的境界当中。

好,“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从他的本座而起,先顶礼佛的双足,再右绕佛三圈,然后跪下来,双手合掌而对佛说:“具有广大平等悲心的世尊,愿为参加这个平等法会的十万菩萨法众,慈悲开示有关于如来在凡夫因地发心的时候,是修什么法才成佛的;以及菩萨如何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如何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可以不堕邪见!”所以这一口气,一共是请佛开示三个重点。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说完了以上这些话,便五体投地,就是致上最敬礼,这样重复请法三次。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时,世尊就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好的!好的!善男子!你们能为初发心的菩萨询问佛在因地如何修行,以及为末世一切求大乘的众生询问如何安住,保持在正知见而不堕在邪见当中,你们现在仔细地听,我就要为你们说明了。”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听到佛答应了请求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和在场的大众都非常欢喜,于是听从佛的嘱咐,安静下来,很恭敬、很仔细地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佛说:善男子!如来有一个大总持法门,叫做圆觉,它能够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以及六波罗蜜,以这些法来教授菩萨。

“无上法王”,就是指如来。“大陀罗尼门”,就是大总持法门,这里指的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叫做大陀罗尼门。因为你掌握了,就是说你只要明心见性,见到我们的真心本性呢,你就等于有了大总持法门,有了这个大总持法门,你就可以流出一切法。就是我们只要见性,见到我们的菩提自性之后,你就能从你的自性当中流出一切法。那现在佛也是这样子,一切如来祂有大总持法门,这个大总持法门的名字叫什么呢?就叫做“圆觉”。

什么叫“圆觉”?就是圆满觉悟,就是究竟圆满的觉悟,叫做圆觉。就是说明我们的真心本来是圆满觉悟的,一切众生本来觉悟,本来成佛,本来哦!可是现在不是了,本来。可是为什么现在不悟?也不是佛呢?因为无明嘛,还是无明!只要你生起一念的妄心,起了无明,就不是了。一念悟,就是佛;一念迷,又变成众生了。看你悟的时间可以保持多长,你就当佛当多久;一念迷,无明又起了,那又是凡夫了。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呢?就是因为无明、愚痴、颠倒,所以不能够开悟、也不能够成佛。

那只要能够见到我们的真心本性,就可以怎么样?下面讲的“流出”,这边的“流出”就是说从我们的自性当中就很自然的可以流出,不止现在讲的这些菩提、涅槃,可以流出一切法,就是从我们自性当中可以流出一切法。所以这边的流出,就是说从我们的自性当中流出。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嘛:“菩提自性,本自具足,能生万法”就对了!能生万法,那万法从哪里生出来的?就是从我们自性当中流出来的嘛。这些万法是本来有的还是怎样?本来就有,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我们自性本来就有这样的功能,只是现在丧失了,因为无明,全部都被遮蔽掉了。

可是现在讲是一切如来嘛(无上法王就是一切如来),祂们都已经见到了真心本性,所以当然就能够从自性当中流出一切法来。下面就是祂所流出的一切法。

“清净、真如”。为什么叫“清净”呢?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提自性本自清净,虽然有时候起了无明,有时候生烦恼,但是也不会染污它,所以叫做清净,它本来清净的,所以平常生无明啊、什么生烦恼,也都没关系,起无明、生烦恼都不会染污它本来清净的自性,所以它用“清净”。本来有的,就不怕它丢掉,只是暂时的遮障,没有关系,把它去掉就好了。

那什么叫“真如”呢?真,就是真实的意思;如呢,是如常。那我们的真心本性呢,在任何的情况之下都是真实不虚妄的,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样如常,不会改变,所以叫做真如,所以它也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性。

可是我们妄心就没有啦,我们妄心有生灭的,而且变来变去,今天这样想,明天又后悔了,那个就不能够叫真如。我们的妄心是虚妄的,不能够叫真实不虚妄;变来变去,所以不能够叫如常,它会改变的,所以我们没有真如。

可是我们的自性,它是这样的状态:它是真实、不虚妄,而且不会改变的;不生不灭怎么会改变?改变的是生灭法,那我们的真心没有生灭的,所以它是不可能改变的,任何的情况之下、任何时间都是如常的,不会改变的,我们的真心是这样的情况。

好,那什么是“菩提”呢?菩提,觉也。大家都知道“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那我们的菩提自性也是本自觉悟,所以叫做菩提。

什么是“涅槃”呢?菩提自性本自寂灭,所以叫做涅槃。我们的真心本性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生死,本来是菩提、涅槃。可是如果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见到我们的真心本性的话呢,就会以为有烦恼、有生死。所以迷的时候就是烦恼、生死;悟的时候就是菩提、涅槃,都没有离开我们自性的作用,看你是一念迷?还是一念悟?迷的时候都有:有生死、有烦恼;悟的时候就是菩提、涅槃。

迷的时候就是生死的此岸;悟的时候就是涅槃的彼岸。所以接下来这个“波罗蜜”,我们都知道叫做“到彼岸”,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所以迷的时候就是生死的此岸;悟的时候就是涅槃的彼岸。所以“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所以如果我们明白这个圆觉真心本来没有生死,当下就到彼岸了,不用修半天,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当下就能够证得。

所以第一章“文殊章”它是属于顿悟法门。只要我们今晚讲的你可以明白,当下可以证得、可以契入这个自性的境界,当下就证得,这个就是顿悟法门,不用透过渐修的,只要你能够明白什么是圆觉——圆满觉悟的自性,当下证得,就是这个圆觉的境界了。

所以我们现在讲这个,你能够明白圆觉真心本来没有生死,当下就到彼岸,当下就证得涅槃,当下就是波罗蜜了。所以在我们清净的菩提自性当中,有没有悭贪啊?我们清净的菩提自性当中有没有悭贪啊?有没有吝啬小气、舍不得,有没有?没有,对不对?清净的自性本来没有悭贪,这个就是具足了布施波罗蜜,本自具足。当然也具足了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一切法都本自具足,因为我们清净的自性当中,本来没有悭贪,本来没有毁犯,所以就是具足持戒波罗蜜;本来没有瞋恚,就是具足忍辱波罗蜜;本来没有懈怠,就是具足精进波罗蜜;本来不动摇,就是具足禅定波罗蜜;我们清净的菩提自性当中本来没有愚痴,本来没有无明,这就是具足了智慧波罗蜜。所以六波罗蜜也是本自具足的,我们清净的自性当中本来就有的。

所以现在讲,如来从真心本性当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以及波罗蜜来教授菩萨。那菩萨如果知道这些法都是我们自性当中本来有的,就能够悟到圆觉真心而成佛。所以一切如来都是以这个内容来教授一切菩萨,一切菩萨也是因为悟到了这个圆觉真心,才能够成佛的。

好,我们再看经文:“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那一切如来呢,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都是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才成佛的。

什么是“圆照”?圆照就是圆满的观照,这个智慧的观照没有刹那的间断,不容无明有生起的机会。这个智慧就是自性的光明,就是真心的作用。我们平常修止观,或者想要起什么观照,断断续续,这个就不能够叫做圆照。圆照就是圆满的观照,就是这个智慧的观照没有刹那的间断,才能够叫做圆照。我们平常修止观,前念观得好好的,可是后面第二念就开始胡思乱想了,所以没有圆照,因为它有间断,没有办法一直保持。所以圆照就是靠功夫的纯熟,你可以每一念、每一念都保持就是这样的境界,可以安住得很好。

圆照清净觉相。那什么是“清净觉相”呢?我们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本来觉悟——这个就是清净觉相。所以清净觉相,就是讲我们自性的状态,它是本来清净、本来觉悟的。所以一切如来都是依自性所起的光明智慧,还照本来清净觉悟的心体;那等到功夫纯熟呢,就能够念念圆照,念念圆照,念念都保持这样的境界,让无明没有生起的机会,每一念都这样保持,念念圆照清净觉相。圆照,就是没有刹那的间断,让无明没有任何间隙生起的机会。

那照什么呢?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就是我们本来清净、本来觉悟的那个自性、那个心体。所以现在那个能照的是什么?我们自性的光明。我们自性光明的智慧起这个观照,照什么呢?照我们本来清净觉悟的心体。所以能照跟所照,是不是同一件事?你能照,就是说你现在起这个能觉照的这个光明,或者是起这个觉照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讲的大光明藏嘛,就是我们本来的自性的大光明这个智慧,从我们自性当中起这个光明的智慧,来照什么?照我们本来清净觉悟的心体。你能照是从哪里来?从自性来,照什么?照你的自性啊!它是不是一件事?等你能照跟所照是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就叫做“能所双亡”,当下就证得这个圆觉境界了,这个就是圆照清净觉相。

等到你的功夫纯熟,就没有一刹那的间断,念念都是圆照清净觉相,念念都是自性大光明藏的智慧,念念都是这个自性的境界,你可以一直保持、一直保持,无明有没有机会生起来啊?没有!这个叫做“永断无明”,因为你的圆照功夫非常纯熟了,所以无明生不起来,没有一念可以生得起来,因为你念念圆照,念念就是佛的境界,无明就永断。

无明一断,法身就显;法身一显,就成就佛道了,所以叫“方成佛道”。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一切如来因地怎么修?就是修这个圆照清净觉相这个功夫,等功夫纯熟了,就能够永断无明,成就佛道——这就是一切如来因地修行,修什么法门啊?就是这个圆觉法门,以自性的光明还照自性的心体,等到能照所照“一”,能所双亡的时候,当下就是圆觉的境界了。一切如来怎么成佛的?就是依这个法门来成佛的。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明天讲什么是“无明”?既然要永断无明,无明是真实存在的吗?不然你干嘛念念想要断它?它是真的吗?我们明天来讲,无明是真的吗?为什么念念想要断它?

好,有问题的话可以问

问:什么是自性的境界?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答:自性的境界?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一切众生清净觉地,就是入了这个自性境界,都一样,都是自性的境界。我们刚才讲,自性什么?随顺不二嘛,我们自性是平等的,所以在自性的境界当中就平等了、没有什么高下了,懂吗?入的都是自性的境界,说法主和闻法众都是安住在自性的境界当中。所以听经之前如果能够先入三昧的话,是最能够契入境界的。我们看经中,佛要说法之前都是先入定,一些闻法众也是先入定,这样子比较容易契入佛所说的境界,那现在佛说《圆觉经》的时候,大家都是入的是自性的境界当中。

还有吗?

问:请问师父,何谓能所双亡?如何能做到能所双亡?

答:刚才已经讲了,能所,如果是以刚刚所说的内容,一个是能观,一个是所观,叫做能所。像我说、你听,我是能说,你是什么?所听。

问:请师父开示,什么是“大方广”和“了义经”?

答:这个要讲一堂课,你们可以上网络,我在台湾有很详细的解释这个经题,就讲一节课,你们有兴趣可以上网去看。我在台湾讲《圆觉经》,跟我们这边讲的方式不一样,那边是用古老的方式: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方?什么是广?就讲了半天,什么叫做了义?什么叫不了义?又讲了半天,所以详细内容,请参看网站,好吗?因为那个要讲很久。

古时候讲经是用那个方式讲,所以一部经讲完就是很长的时间;可是讲得非常非常的详细。所以我在台湾就是希望用古老的讲经方式,所以我讲得非常非常的详细,就是每个字咬文嚼字,非常非常的详细,我在台湾讲的方式。

可是我在新加坡不敢用这种方式,因为那个可能会睡着吧。因为华文的关系,因为新加坡华文的程度不是很平均。你们都很厉害,没有问题啦;就是有一些他看不懂华文的,或者是没有办法听懂很多佛学的名相;所以我在新加坡讲经,我大部分都是讲得很白话,尽量讲白话一点,不会把内容用佛法的名相解释得很详细,我就不会采用这种方式。可是我在台湾,我就比较有这个胆量用这种方式来讲,因为那边华文程度比较好。

问:“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答:这个是《楞严经》的观音法门嘛。反闻闻自性,它是用能闻跟所闻的,也是到达能所双亡;可是它讲得比较复杂,就是它好几重的能所双亡,不是我们现在讲得这么单纯的就是当下就能证得,它是一步一步的,可是到最后也是都一样,“性成无上道”就是一样了,只是它是用音声法门,所以它叫观音法门,它是从听音声下手:“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第一步,然后第二步、第三步,它有一步、一步的次第的功夫,一步一步证得;然后有三重的能所双亡,才证得无上道。

所以以究竟来说,是一样的;可是以修行的法门来讲,我们现在讲的顿悟法门比较快。那个是有次第,一步一步的修,那个也是很快,那个就是喜欢从音声入道的众生呢,修观音法门也是很快的。所以观音法门对于我们欲界的众生来讲是很合适的法门,因为我们习惯用音声,那个喜欢用音声,因为有些人喜欢用听的、有些人喜欢用看的,有没有发觉?像有一些他就喜欢听CD,有些喜欢看VCD还是DVD,那个就是说明有些众生喜欢用眼根、有些众生喜欢用耳根,那就说明他是比较相应什么法门。喜欢用听的,他就跟观音法门比较相应,所以他修观音法门,很快就可以性成无上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问:请教师父,什么是邪见?

答:无明而起的颠倒嘛,以为有我、有法,我执、法执——这个就是大邪见。本来一切法无我,以为有我、有法,本来没有我、没有法,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无自性,是无我的、是无常的,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以为有真实的我存在,真实的法存在,这个就是邪见。邪见有很多种解释,在《百法》的话,就是五不正见,五不正见里面又有一个邪见,就是不相信因果等等的。

问:什么是相似法?

答:就是看起来好像是佛法,但是它不是,看起来好像,可是不是。我们不管它用什么修行的法门不讲,可是它最后能不能达到涅槃?能不能解脱?能不能开悟?能不能成佛?可以的话,就是正法,不可以的,就是相似法,不管它看起来多么的相似,可是只要它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目标,统统是相似法。

问:如何不堕邪见?

答:有正知见,就不堕邪见了嘛。明白无我的道理,就不会堕在邪见当中。刚才讲那个能所双亡,有一个能,有一个所,二元对立,只要离开自性的境界,就是二元对立了,就有你、我啊,有自、他啦,有众生、有佛啦,有生佛的差别啊,有清净、污秽的差别啊,所有二元对立的就是有能所。

以唯识来说,就是一个是见分、一个是相分。本来我们自性的境界是自证分;可是它一念无明起,就有了见分、有了相分,一个是能、一个是所。

刚才讲那个“圆照清净觉相”,圆照是能照;所照是清净觉相。你起一个观照是能照的智慧或者光明,这个是能照。那你要照什么东西呢?照那个清净觉相,所以清净觉相是所照,一个是能照,一个是所照。你从你的自性当中起了能照的作用,照清净觉相,这清净觉相是什么?本来清净、本来觉悟的自性啊,这个心体啊,你这个能照的智慧从哪里来?从自性来,对不对?自性的光明嘛,照什么?照你那个本来清净的自性,这两个一不一样啊?一样的举手,啊?不一样的举手。

一个从自性里面所生起的智慧的观照,照什么?照你本来清净的自性啊——这两个一不一样?啊?一样吧!一样就能所双亡,不一样就能所不双亡,就有能照、所照。一个能照、一个所照,如果这两个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的话,就不是叫做能所双亡,就是有能、有所,有能照、有所照。等到能照跟所照合一了,那个叫做能所双亡,这样明白吗?

问:请问师父,清净自性的境界与无记的心念有什么分别?

答:有分别啊!无记是无明来的。什么叫无记?就是无所记别,没有办法把它归在善,也没有办法把它归在不善,我们就叫做无记,没有办法归在善类、还是不善类,所以就另外一类,叫做无记类。可是这个无记就是无所记别,是一种懵懵懂懂、无明、不清楚、不明白事实真相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是我们有时候发呆,你没有生起善念、也没有生起恶念,那个当下就是无记。可是这样能不能见性?没有办法见性,对不对?

可是我们清净的自性不一样,我们刚才说它是明明历历的,是湛湛寂寂的,就是非常清明的这样一个状态,好像没有染任何的纤尘,没有像很纤细的灰尘这么少的染污都没有,就是非常清净光明的那样的一个状态,只能够用形容,因为这个要用悟的,自性的境界除非你悟到,它是离一切语言文字相的嘛,离心缘相的嘛,所以其实本来是不能说的;可是我们要试图说出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它是一种清明、清净,一种光明;可是这个清净不是相对染污来讲的。你有清净、有染污,这个又是二元对立,就是又落入能所了嘛。这个清净是离开染净之后的那个——那个是真正的清净,已经没有清净、染污的对立了,没有二元分别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清净。那我们的自性就是这样的一个清净,所以它是一定平等的。

落入二元分别一定不平等,一定有大小、长短、方圆,可以说出来的、可以比较的、可以形容的、可以描述的,那个都是二元对立,都是有能所,都不是我们自性的境界。

所以,你问什么是清净的自性?就是说了半天的那个:又清净、又光明、又平等、又没有分别、又没有任何执著、离一切无明、离一切戏论的那个——那个就是我们自性的境界。

问:请问师父,《圆觉经》的宗旨是什么?

答:刚才讲了半天,就是圆觉,就是悟到我们本来圆满觉悟的自性,你能够悟到,你就可以成佛,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问:对于现今大众,有什么实修方面的指导作用?

答:我们开讲《圆觉经》,就是希望有实修方面的指导作用,所以每一章它就是一个法门。我们今天介绍文殊章,它就是一个法门,它是属于顿悟法门;第二章也是属于顿悟法门;那后面也有属于渐修法门。我们会慢慢、慢慢详细地介绍。我们现在是第一堂课,所以所有的内容是什么样内容,每一章是什么样修行的方法,都会在课堂上详细地介绍,让你们在日常生活有实修方面的指导作用。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