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15、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八年九月五日

好,我们讲到“无智亦无得”。

前面一路观过来,是用什么观呢?用“般若智慧”来观,对不对?那观什么内容?观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内容。那结论呢,就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我们上次讲到这里。

所以这样一路观过来,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自性是空的,所以它是从前面“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所以它是用什么观?就是从最早、最前面开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所以它用的是“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它的功能就是能“度一切苦厄”。所以再继续进一步来解说为什么可以度一切苦厄,所以才会有接下来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都是再进一步解释“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它是为什么能做到。然后再接下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以我们看这一路下来都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用般若的智慧来观照。那观照不论是世间的法,世间的一切法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是属于世间法;那接下来就是“十二因缘”、“四圣谛”,这个是出世间法。接下来就是讲“无智亦无得”,这个“智”呢,就是般若,就是六度、大乘六度菩萨的智慧,第六个智慧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智慧”。

既然这一路观下来都是用般若智慧来观,那观的结论也出来了,就是一切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不可得的,自性都是空的,都是“无”的嘛:“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无”,一直到无智亦无得。所以这个“无智”,一方面是讲六度的智慧。那为什么不讲说:无布施、无持戒、无忍辱、无精进、无禅定、无智慧呢?就是因为六度里面是智慧为导;“五度如盲,智慧为导”,前五度如果没有第六度的智慧来作引导的话,那前五度就好像是瞎了眼睛的瞎子一样,它是没有办法达到那个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没有办法圆满!

那什么叫圆满呢?就是做到三轮体空叫做圆满,圆满布施度。什么时候你的布施是圆满了,就是你做到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布施的“对象”,还有没有布施“这件事情”——这三件事都空掉了,我们叫“三轮体空”,三轮就是这三件事。

那持戒也是同样的,你要有空性的智慧的摄持为引导,智慧为前导,这时候你才有这个空性的智慧:了解没有一个持戒的我,没有持戒的对象,也没有持戒所有的戒相的所有内容,都不是真实有的。

忍辱也是啊!我们为什么很难忍?就是因为有个“我”在忍,所以就很难忍啦;如果没有一个要修忍辱的“我”,也没有我要修忍辱的“对象”,也没有哪件事情要我忍辱的“这件事情”,三轮体空的话,那没有什么忍辱这件事情嘛!也会变得很有耐心,所以耐心怎么来的?就是忍辱来的。你忍辱修得好的话,你会无限的等待,然后无限的长久,不管时间多长,然后不管多么费劲的事情,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你都可以圆满去实践。没有任何的什么埋怨啦,一肚子委屈啊还是什么,都没有这些负面的情绪。为什么可以忍辱波罗蜜圆满呢?就是因为有般若空性的智慧。所以六度来讲是智慧最重要,那智慧就是现在讲的“深般若”,行深般若这个“深般若”。用这个般若的智慧来引导前面的五度,然后才能够圆满这六波罗蜜。

所以这边讲的无智,为什么前五度没有提到呢?就是智慧最重要。所以这边的无智,一方面是讲…,包含了大乘菩萨的六度在里面。就是一切的出世间法,除了“十二因缘”、“四圣谛”以外,还有大乘的“六度”。“十二因缘”属于中乘,“四圣谛”属于小乘。小乘,中乘,大乘;大乘是六度。这个是《心经》里面所谓出世间法的内容,是包含了小乘、中乘、大乘的内容;也都是不可得的。

那怎么知道是空无自性的呢?就是用般若智慧的观照,这个“深般若”一路观到现在这里,是连六度也是不可得。那另外这个无智这个“智”,也是我们刚才讲,一路是用般若智慧来观。那观什么?观一切世间法还有出世间法都是空无自性的。因为世间人都以为: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真实有,所以才要用空性的般若智慧来起观照。那既然已经观到这一路都是“无”,就已经得到了结论、观照的结论:就是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无”,都是空无自性的。

那前面为了要破这个执著,执著“有”的这个现象,所以我们要用空性的智慧来观。那现在一旦观破,知道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不是真实有的;那这个能观的智慧还需不需要呢?就不需要了嘛!就好像说生病要用医药来医,那你一旦病好了,那个药也不需要了,那个药就可以丢了。那我们是用“空”的药来治“有”的病、执著有的病。那现在知道这一切的世间、出世间法的“有”不是真实有,就好比病已经好了,药也不需要了,所以才说“无智”。所观的一切法、一切诸法不是真实有,所以能观的智慧也不需要了,因为已经达到目的。这个执著有的病已经好了,这个空的药也可以丢弃了,所以我们叫做无智。就所谓的一切法空的智慧现前了;也能够了悟,也能够证悟一切法“空”的这个现象。

那既然已经知道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自性都是空的,那是不是已经证到一个所谓的“空”的境界呢?是不是真实有“空”的境界现前呢?有没有?你们证到“空”的师兄,有没有真实空的境界现前?有没有?点头、摇头都可以,有没有?还是有的偷偷举手,我看一下。你们真实证到,证悟到空性的举手!真的有一个所谓的“空性”可以证得吗?所以“我已经见空性了!”真的有一个“空”的境界现前吗?有吗?有没有?有?没有?没有!

所以如果有师兄告诉你说“我证空性了”!你觉得他有真正的见空性吗?“我已经证得空了哦,我好了不起哦,我已经见空性了”。我有没有见空性?“我”已经见空性了!“我”证悟空性了!怎么样?他还有没有一个能证空的“我”,有没有?还有一个所证的“空”。有能、有所——能证空的“我”在!所证“空”的境界也在!你说他空了没空?“我”没空,“法”也没空嘛,空的境界也没空,还有一个能证空的“我”,好了不起哦!“我已经见性啰,因为我已经见到空性了,我证悟空性。空性的境界,空的境界现前了哦!”

所以这是一个关键,他是不是真的证悟空性?这是个关键。他如果还有一个能证的“我”、所证的“空”,有能所就不是真正的契入空性。空性的当下是没有能所的,绝对是没有能所的!我空,法空,连那个空的境界也空——所以叫做“无得”,没有一个空的境界可得——那个是真正的证悟空性。你还有我所得,有所得,那个有所得就是空的境界可得,那个就是有得,不是无得。

“无智亦无得”,这个“无得”,就是其实不是真正有一个“空”的境界让你证得!为什么没有真正“空”的境界让你证得呢?所谓“得”就是本来没有现在有了叫做“得”嘛。本来没有,现在有,才是有所得嘛!可是本来有“空”的境界吗?本来有吗?一切诸法本来空吗?一切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本来空的吗?是不是?有没有啦?一切世间法…,就讲无为法来讲…,一切有为法,有为的当下见到无为嘛,无为就是空嘛。有的当下,有的当下就是有为法,一切因缘所生法(有为法就是因缘所生法嘛),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自性是空的。那你说一切有为法是不是本来空?有没有?有没有本来空嘛?有啊,对不对?

只是我们的无明以为一切法是真实有,这是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才会以为有我、有法嘛,这个我们讲唯识讲过:把“见分”当作是我,然后“相分”当作是法嘛。可是原来它本来是空的,只要是因缘所生,本来是空的。那出世间法也一样啊,我们前面讲过了:“十二因缘”不是真实有,“四圣谛”不是真实有,“六度”不是真实有,自性都是空的。

所以我们知道它是本来空,只是因为无明以为真实有;可是它本来是空的。那本来空的,那你现在用般若智慧观照,知道它本来空,那你说你是不是有一个…是不是有所得?那个“空”的境界是不是本来没有,因为你般若智慧观照,然后它就变得有了?不是嘛!因为它本来空嘛,你只是发觉一切诸法本来空无自性的。所以就不能说你有所得。有所得?得什么?得一个空的境界!它是本来空,不是因为你修了以后它才变空。本来不空,因为你般若智慧观照它变成空的话,那个叫做有所得,对不对?因为本来不空你观了半天,它变成空的了嘛,对不对?本来不空被你观空那叫有所得,因为那个空是你观出来的。

可是它如果是本来空,那你现在发觉它本来空,只是了悟它本来空的这个般若空性的智慧现前。“哦!原来它本来就是空无自性嘛。”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说有所得,得一个空的境界。因为它本来是空的,这空的境界不是你修出来的,所以说“无得”,是这样解释“无智亦无得”。能观的智慧,怎么样?也不需要了。

因为所观的境界,一切诸法,一切诸法就包含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诸法本来空!所以无所得。那能观的智慧也不需要了,因为你已经把这一切诸法,以为真实有的这个现象把它破除了,它本来空的那个境界就现前了。那你就当下了悟:哦!一切诸法本来是空的。所以这就是“无智亦无得”它的解释。不管是能观的智慧还是所观的诸法,都是空无自性的。这样应该明白啦。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说他已经证悟空性,那你就好好看:他是还有没有能所,所以它是一个检验的标准。那对于自己的证悟也是一样:证悟的当下你还有没有能所,你就知道是不是真的证悟空性。

那接下来就是“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心经》的原文。

“以无所得故”,就是因为无所得的缘故,菩萨呢依般若得涅槃果,诸佛依般若得菩提果,就是这段经文的意思。

那你们有没觉得很奇怪?刚才不是说无所得吗?怎么现在又依、又得的,依般若然后又得什么?涅槃果,菩萨得涅槃果,诸佛得什么?菩提果。不是无所得?怎么现在又得二果呢?是不是有点奇怪?为什么呢?

那我们就要知道这二果怎么来的。刚才怎么?依无所得故嘛,所以菩萨得涅槃果,诸佛得菩提果。所以这二果怎么来的?“以无所得故”嘛,有没有?因为无所得所以得二果。那无所得怎么来的?从前面我们刚才讲的是诸法空相来的,有没有?是诸法空相这一路观嘛,然后观到无智亦无得。所以前面是诸法空相,到最后是无所得。因为无所得,所以得二果。

那你们觉得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那个叫有所得嘛。得二果是不是真的有所得?或者这中间是不是有增加什么?它本来是诸法空相,然后无所得,然后得二果?所以这二果怎么来的?因为无所得来的,那无所得怎么来的?因为诸法空相来的。所以从头到尾都是空嘛!有没有增加一个什么东西本来没有的?没有啊,本来就没有啊!本来就无所得啊!

好,所以这个时候的“得”呢,其实是“无得”,得二果它其实实际上是无得,以无所得故,所以得二果嘛,所以这个二果其实是…,这所谓的得是无得的意思,实际上是无得。

因为不论是“经”还是“论”,它都是有说明这样的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就举《圆觉经》的两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是无所得?因为本来无所得。

本无所得~实相般若当下这一念心具足三般若(深般若)
了此无得~观照般若
一切诸法~文字般若 

那《圆觉经》上说“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这个很明显的,就告诉我们所谓的成道,我们修了半天说“我要成道”,那成道到底是一个什么境界?就是无所得的境界,我们刚讲了。怎么样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证悟空性,是不是真的明心见性,就是看你的心里面还有没有那个有所得的心嘛。“我已经证悟空性,我有所得的‘空’的境界”——那个就不是嘛,因为你心里面有所得,“我”有所得,得了什么境界,然后我得什么空的境界啦,还是你证四禅八定,禅定的境界、还是三昧的境界,不管你证悟什么样的境界,只要你有“有所得”的心,那个都不是真实的证得。

所以《圆觉经》也告诉我们:所谓的成道呢,其实就是无所得。为什么?我们刚讲了,本来没有现在有叫做有所得嘛;你本性本来圆满的,它也没有因为你修了半天它就增加什么,因为它自性本来是圆满的;既然本来是圆满的,你就不能说有所得啊,是不是?所以自性本来圆满,又不是修出来的。所以如果说自性本来不圆满,现在你修圆满了,这个才叫做有所得嘛。所以既然自性本来圆满,就不能叫做有所得。

那《圆觉经》又说“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虚空中的花朵叫做空花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谓的凡夫诸佛呢,同样都是虚空中的花朵。虚空中的花朵是什么意思?虚空中本来没有花朵,是因为我们眼睛生病了,才看到虚空中有很多花朵幻起幻灭,一下出现然后一下又消失;那是因为眼睛生病了,才看到虚空中有很多的花朵幻起幻灭;可是一旦我们眼睛好了,才发觉虚空中什么都没有啊!所以就用这个比喻:眼睛生病了,就好比我们那个无明的遮障,无明的遮障才以为一切法是真实有。不管是“凡夫”还是“佛”都以为是真实有。

所以我们都会认为我们现在是凡夫嘛,那我一定要成“佛”,从凡夫的我是真实存在的,我要成的那个“佛”也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它们现在告诉你都是虚空中的花朵;等你无明破了,就好像眼睛的病好了,你才发觉虚空中有没有花朵?本来什么都没有。

那等你开悟了,或者见空性了,你才发觉所谓的凡夫跟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没有所谓的凡夫或者佛的真实存在。那为什么叫凡夫,为什么叫佛呢?就是迷悟的差别!你迷惑颠倒的时候叫“凡夫”;你悟了以后就叫做“佛”嘛!所以没有真实的凡夫,也没有真实所谓的佛,没有所谓真实的凡夫或者是佛。它都不是真实有,只是要说明迷悟的差别,给它一个假名。假名施设,施设凡夫的假名,还有成道的佛,都是假名而已,都是虚空中的花朵,并不是真实有的。

所以没有一个真实的凡夫的“我”在轮回,整个轮回的现象也都不是真实有。所谓的成道、成佛也不是真实有。只是你哪一天发觉说“哦!本来一切众生就是佛嘛!他本来就是佛嘛!只是一下迷惑颠倒,他就变成凡夫。”哪一天又清醒了,无明破了,明白一切法本来无我的,本来无所得,本来无我,一切境界也不可得。那我们就给他一个名称,假名叫做“你成就了、你成佛了,或者是你证果了”——这些名词也都不是真实有,它只是形容你现在是什么的一个状态的一个假施设的名称而已,都不是真实有。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就是从初学一直到成就,这中间其实都是无所得的。只是说你有没有明白这个无所得的道理,然后本来自性就圆满的这个道理。那你证悟到这个道理就:哦!它本来空的。你现在就只是了悟说它本来空这样而已,那也没有增加什么啊,所以不增不减嘛;因为它本来就空,你现在只是了悟这个道理;本来无所得,那你了悟本来无所得,就是这样子。

好,所以如果说要追究这个假名背后有什么真实义呢?就是“了不可得”,绝对没有真实存在的任何东西。都是了不可得,然后怎样?无所得。

好,所以这个“得”也可以是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契合”的意思:只要契入所谓的涅槃、菩提这样的境界呢,和这个境界合一了我们就叫做“得”。“得”也是假名,不是真的得到什么;因为本来就无所得嘛!现在只是给它一个假名。当你契合的时候,跟什么契合呢?跟所谓的涅槃、菩提契合的这个时候我们叫做“得”。就是经文上说的:得菩提果或者得涅槃果。这个“得”的意思就是说契入的意思、契合的意思。

所以并不是有一个什么真实的东西可得,只不过是描述境界状态的一个假名而已,都是假施设的一个名称。那什么状态呢?这个状态就是和涅槃、菩提契合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我们就说他“得涅槃”、“得菩提”。所以“得”是契合的意思,并不是真的有所得。

那《楞严经》里面也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其实所谓的“圆满菩提”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回归到一切无所得的状态,叫做圆满菩提。所以如果还有一点点、一丁点的有所得的心的话,就不是真正的圆满菩提。因为我们的妙圆觉心呢是本来没有涅槃菩提,也本来没有成佛不成佛这件事。所以所谓的“圆满菩提”就是“归无所得”的意思。

所以我们看经文说依般若,然后得涅槃菩提,好像有因有果,对不对?因为你依什么般若,然后你才得、才证得涅槃证得菩提嘛。所以这个依是因,因为你依般若,有这个因,然后才有涅槃这个果,菩提这个果嘛,看起来好像有因有果。其实是不是真的有因果?在实相般若里面没有所谓的因果;因果是现象界有,但是诸法实相、实相般若里面没有所谓的因果这件事情,因为没有二元对立了嘛。但是现象界有!现象界绝对是如是因如是果。所以实相般若当中是没有所谓的因果。可是我们现在看,又依,然后又证什么涅槃菩提果的话,看起来好像有因果。

其实说因说果呢也是为了化度有情,就是教化众生假施设因果的名称而已,又是假名!说因说果也是假名施设、施设假名。实相里面是没有所谓的因果。所以看起来这个经文好像有因有果,因为依什么,然后证什么,依是因,然后证是果嘛,得二果,这是果。可是实际上没有因果,只是假说;为了教化众生假说有因果,这样我们才能够听明白嘛。你这样一步一步怎样证得的,你是依什么然后证得什么。可是依什么证什么——这个因果并不是真实的有因有果,只是假施设的名称而已。

好,说到这里,就一切诸法都无所得嘛!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无所得的。所以请问:一切法无所得,我们还要不要努力成就世间法、成就出世间法呢?无所得哦!要不要努力修一下?要不要把一切世间法都圆满,无所得哦!不管怎么努力、拼命,归无所得,最后都是归在无所得。那你还要不要拼命努力圆满一切世间法?要不要精进、努力,圆满一切出世间法,然后成就啊、证果啊、什么成佛啊、什么证什么空性啊、明心见性啊,要不要?无所得哦?要不要?

要?很认真的哦!很认真的哦,要不要?要啊?很认真的意思就是有“我”很努力,很精进哦!还是要啊?这样是不是堕在“有”边,哈哈哈哈……。然后说“反正都无所得,那我就不要努力了”,是不是堕在“空”边?我就挖陷阱给各位跳嘛,所以说要、不要都是错的嘛。

这样才会印象深刻;印象深刻说:我很执著要、很精进,很努力的把一切世间法都圆满,然后出世间法也都圆满。只要你有执著,刚才讲的有能所:有一个“我”,我要怎么怎么努力、精进,然后我要得什么什么…这个就是堕在“有”边,对不对?因为你很执著,能、所没有空嘛。可是你又消极,啊,就说“反正修了半天,也都是归无所得,那我干嘛那么努力?修了半天干什么?”这个又是堕在“空”边,都不对嘛!

所以应该怎么样?什么叫做中道?什么叫中道?要还是不要?没有要不要嘛。哈,现在都不敢讲了。所以我们要了知这一切法本来空,了知一切法本来空,又如幻现起一切法。所以就不会说“一切法本来空,然后我就不要成就世间法、出世间法了嘛”,这就落在空边了嘛!

要如幻的怎样?成就一切法,如幻的现起一切法,然后在如幻中成就一切法。再讲一次:了知这一切法本来空,又如幻的现起一切法,在如幻中成就一切法,这样就是中道了。没有落在“空”,也没有落在“有”,不会说“诸法本空,然后我就不要努力”——这是落在空边。然后不明白它本来空,然后有所得的心,去求那个无所得的果,又怎样?又是白忙一场——这是落在“有”边。这两边都不对。

所以我们要明白:先了悟一切法本来空,本来无所得,本来空;但是要不要成就一下?还是要啊!所以我们又在空性当中,如幻的现起一切法,然后在如幻当中再成就这一切法,成就一切世间法圆满,出世间法也都圆满。然后从头到尾,我们这过程当中都是怎么样?都知道一切法本来空,然后怎样?一切法无所得,然后如幻的现起一切法,如幻的成就一切法。这样就是佛菩萨在做的事情。

那各位都是佛菩萨了;因为佛菩萨也就是这样来利益众生,祂知道一切法本来空,不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自性本来是空的。本来也是无所得的;但是祂还是会要精进地要利益众生。所以在祂在空性当中,又如幻的现起什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祂在如幻中现起一切法,看怎么样来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现起一切法,然后再成就一切法,在如幻中成就一切法。

所以在佛菩萨的观念里面都是无所得啊,然后一切法本来空啊,都归无所得啊!众生的自性本来圆满啊,只是说让他怎么样从迷惑颠倒,然后到了悟这个道理这样而已。祂做的是这个样子。所以祂在如幻中来成就一切法,就是利益众生,这所有的菩萨事业都是在如幻当中去成就的,然后都是归无所得——这是祂本来就知道的,一切法空然后无所得,这个都是已经都很明白了;但是不会因为这样然后祂什么事都不做,祂什么事都做!但是祂都是如幻当中去成就的,都是归无所得。然后知道祂所做的一切法也都是本来空的。这样应该能够明白什么叫做“无所得”。

好!所以呢,就是“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个就讲到:菩萨怎么样依般若然后证得涅槃,证得究竟涅槃。这边“依”的意思就是前面讲“行”的意思,这边依就是行的意思。前面讲嘛:“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重点在这个“深般若”,“行”就是现在讲“依”的意思,这边讲说“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就是前面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同样的意思。

所以它这边才要举例子:是菩萨跟佛呢做证明:不论是菩萨还是佛祂都是依般若、依这个“深般若”然后才能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是你证涅槃菩提就是能度一切苦厄了嘛!所以就是举菩萨跟佛作证明,证明什么呢?深般若确实能度一切苦厄。

那什么叫深般若?就是我们讲的那个实相般若。你如果…,像前面讲的一路怎么观呢?用般若智慧来观。观什么对象呢?就一切法、一切诸法:世间法出世间法这一切诸法。观到最后的结论就是什么?“无智亦无得”嘛,无所得。所以你明白一切法本来无所得,本来无所得——这是实相般若的部分。

可是你怎么样去证到,去观到这一切法无所得呢?就是用能观的智慧嘛,所以能观的智慧就属于观照般若。所以是用能观的智慧这个观照般若呢去了悟到本来无所得,本来一切法无所得,所以这个了悟本来无所得的这个——我们就称为观照般若。你是利用这个观照般若,然后去了悟到诸法本来无所得。

那诸法的内容就是文字般若嘛——这就是三种般若。

本来无所得这是实相般若。那你了悟到这个诸法本来无所得是透过般若智慧的观照,所以这个部分是属于观照般若。那你观照的对象是什么呢?就一切诸法:世间法出世间法这一切诸法它是属于文字般若的部分。

那什么叫深般若?就是在你每一念的当下,你具足这三般若,我们就叫做深般若。每一念的当下,你知道一切法无所得;而且用观照去了悟到一切法无所得。一切法的内容就是文字般若嘛。所以你是用观照般若去照什么?去照见文字般若,然后证得诸法无所得、本来无所得——这个是实相般若。所以你是用观照般若,是能观的智慧;那所观的对象是什么?文字般若,一切诸法;那观到最后知道一切法本来无所得——这个就是实相般若真实现前!

那你每念的当下,你都是可以具足这个三般若,就是所谓的深般若。这时候就能够度一切苦厄,然后也可以证得现在讲的:菩萨证得涅槃果,诸佛证得菩提果。好,这样应该能够明白了。

所以这边“依”的意思就是“行”的意思,行什么?行深般若。什么是深般若?具足三般若的当下就是深般若。

好,那什么是心无罣碍呢?

烦恼障
所知障

“罣”跟“碍”可以分开来讲。罣就是由分别我执而起的烦恼障,因为烦恼障会障涅槃,这个分别我执而起的烦恼障会障碍我们不得涅槃,所以就会有那个“罣”。那个“碍”呢,就是所谓的由分别法执而起的所知障,它会障菩提;分别而起的那个所知障,让我们不得菩提;这个就是碍。我们心有罣碍呢,就是我们有分别的我执跟法执,意思就是这样。

那分别的我执跟法执,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烦恼障跟所知障;可是它的内容是由分别我执跟法执而起的烦恼障跟所知障,让我们有罣碍。

那什么时候心无罣碍呢?就是你破分别我执跟破分别法执的时候,这时候就可以说你心无罣碍;那什么时候破分别我执跟法执呢?之前我们上课讲过了,什么时候可以破分别我执跟法执?那你们会证到的时候都不知道哦。初地,对不对?别教的初地。别教的初地可以破分别的我执跟法执。这个我们讲《百法》的时候讲过,《百法》的最后无为法的时候讲的。

好,所以我们初地以前有罣碍是正常嘛,所以心有牵挂啦,还是处处觉得心有碍啊,那个都是正常。必须要破分别的我执跟法执,这个时候才能够做到心无罣碍。

那“无有恐怖”,恐就是“畏”,怖就是“惧”。这个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好害怕!我好害怕!”那就是畏惧的心,就是现在讲的恐怖,恐怖就是畏惧的意思。那我们一般凡夫呢就是有五种畏惧: 

五怖畏不活畏由分别我资生爱起
恶名畏行不饶益有希望起
死畏由有我见失坏想起
恶趣畏不遇诸佛恶业所起
怯众畏  见己证劣他胜所起

第一个叫做“不活畏”,害怕活不下去了。对不对?我们为它是不是付出了我们所有的生命来作为代价?一辈子的努力,所以说穿了,追究到最后就是怕活不下去嘛,怕生活不好过,或者生活不如我理想的标准,水平没有到我理想的标准,生活质量不好啦或怎样,那个都是属于不活畏。对生活的畏惧,生存的畏惧,怕生命或者生存受到威胁的那种恐惧、害怕,就是这边讲的不活畏。

那“恶名畏”呢,就是怕名声不好听啊,怕恶名昭彰啊,怕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不好啊。那个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没有?我们尽量做好。其实有时候不是真的这么想做好,对不对?就怕别人的批评说我们不够好。因为有深层的恐惧,所以我们必须要每个地方都表现得很优秀、很优异;然后让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都很好、印象好。所以也是无形的压力嘛,这压力怎么来?就是现在讲的恐怖来的,一种内在的恐惧来的,就是深怕别人对自己的评风不好、口碑不好,这也是一种畏惧。

那“死畏”的话,就是怕死嘛。每个人都怕死,对不对?有没有不怕死的?只要有无明就一定怕死,因为我们的那个“我”的真实存在,它其实是一种深层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无明的恐惧,那个说不出来的为什么。你平常都可以说“我无所谓啊、我根本就不怕死啊”,那个是骗人的!除非你破一品无明了,你可以说“我不怕死”。连阿罗汉都怕死耶,因为他没有破无明,他只有破见思惑而已,没有破无明,对。所以只要无明在的话,都会有那个深层的恐惧。你平常没有察觉;可是当你那个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你才会发觉说:哦,那个想要求生存,或者想要活下去的那个勇气,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相对你怕死的那个威胁,它也是一种无明的恐惧。就是很深层的,潜在意识藏得很深的那种恐惧,就是怕死。

不然为什么我们要那么讲究养生啊,或者是平常要怎么样保养啊,又是运动啊、又是吃那么多、吞那么多保健食品;这一切的努力,追究到最后的原因也就是怕死嘛,说穿了就是这样嘛,对啊!所以那个营养食品越发达的地方就是越怕死嘛;那个有机食品店一家一家开,那也是很怕死嘛,怕农药毒死嘛,对不对?然后怕重金属残留嘛,是不是?所以有机店越来越多。那个背后都是深层的恐惧,怕死的恐惧在推动我们那个脆弱的心灵,很容易他就说:“诶!这个可以怎么对自己好”,马上就买了嘛,对不对?也都是怕死啊。

还有“恶趣畏”也是啊。就是怕死后堕恶趣,或者活着…,我们在人间也是可以看得到那个三恶道嘛。这个我们讲三恶趣苦的时候讲到,《广论》的时候,其实人间也可以看到地狱,也可以看到畜生,也可以看到饿鬼嘛,都会在人间上演。

所以我们常常要做善事,或者刻意去做功德是为了什么?怕死后堕恶趣嘛,或者是怕有恶报嘛,是不是这样子?所以它也是一种深层的恐惧,就是说你是为什么…,你是真的三轮体空去布施吗?你是真的三轮体空去做善事,然后做功德吗?是吗?这边都是啦,我说课堂以外的,对啊!他们捐一点钱,就一定要把名字刻在柱子上还是墙壁上嘛,没有刻名字他不要捐哪,对不对?

所以为什么要行善?有时候背后是为了怕死后堕恶趣,或者是有现世报,所以他要行善啦,要累积功德啊,其实他也是为了自己不要有那个不好的果报嘛。那我们把它追到最后面,他那个背后的动机其实就是怕什么?就是怕死后堕恶趣。所以他要积极的行善啦,累积功德啊,然后获得好名声啦或者什么啦,一切的努力他其实就是怕受到不好的果报,只是这样而已。

就说明众生的心里面的深层里面的恐惧,他其实是有这个部分的:有怕活不下去啦;怕那个声名、恶名昭彰,就是名声不好听啊;然后又怕死啊,然后又怕不好的果报,最不好的果报就是堕恶趣嘛。

那第五个是怕那个“怯众畏”,就是怕被人家比下去啊。这个也是要比呀,对不对?开同学会就是比赛大会嘛。对呀,你现在家庭是怎么样的情况?子女什么情况?事业是什么情况,都是在比嘛。然后你现在身上从头到脚你是有戴什么名牌,还是带什么包,还是怎样嘛,就是在比嘛,对不对?然后比你的小孩念什么学校,我的小孩念什么学校嘛,你的事业有多么发达,然后我现在在做什么——这全部都在比呀!这个就是怯众畏。那个大众碰在一起就是互相比较。

诶,小朋友也在比,对不对?他到学校就在比,看你的手机什么牌子,我的手机什么牌子嘛,对不对?我是Apple(苹果)的,你是华为的还是什么嘛。连小朋友到上学校都在开始比了。然后中午有带便当,要看你带什么、我带什么。不晓得你们现在有没有带便当,台湾有些学校中午还要带便当。也是要看:哦!你家的菜比较丰盛,还是怎么样,反正都是在比。

从出生就开始在比了,一直到比到那口气不来,这中间其实都在比较!所以害怕被人家比下去,所以你才要这么拼命嘛,不然你是为谁呢?对不对?想一想,你这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你这一辈子从出生到现在,你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你真的是都是为了自己吗?还是为了别人活呢?为了别人的眼光活,怕被别人比下去,然后要很争气,还是怎么样?

所以说到一般的凡夫,他就是有这五种怖畏是正常的、是正常的。

然后远离一切颠倒,颠倒就是所谓的“七倒”,七种颠倒。我们刚才不是说迷惑颠倒吗?到底颠倒一些什么呢?那一共有七个。

四、五、六、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四颠倒:本来没有我以为有我,本来是苦的,你把苦的熄灭把它当作是有快乐,整天就是要追寻快乐嘛;可是生命的本质是苦,轮回的本质也是苦,只要在轮回当中就没有所谓的快乐。可是我们居然颠倒到每天以为有快乐可以追寻;然后要想很多的点子,很多的花样来满足自己的快乐嘛——这就是颠倒的众生会做的事情。

然后不净以为是净嘛,所以你不管怎么洗、怎么打扮,它的本质就是不清净的;所以要修不净观,就是要破我们那个贪爱、执著贪爱。

那本来无常以为是常嘛。只要是有为法,生灭,一定是生灭无常的;可是我们也常常忘记,我们都会以为一切都是永恒的。我们所追求的,为什么追求到这么辛苦?这么殷勤的追求,就是你把它当作是真的有嘛,把无常当作常嘛;不然你不会追得这么辛苦!如果你知道它是无常,那你根本就从头到尾都不会执著,因为你知道抓不住,然后也留不住;然后也不可能有一个什么属于“我”的嘛!“我”都不存在,哪里有属于我所得的东西?本来就都没有啊!可是就是一下子迷惑颠倒:以为是常的,以为我可以抓得住,以为我可以永恒的拥有;其实没有这样的事情。除非你见性!只有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是常的,恒常的,一种真理是恒常的,诸法实相是恒常的;可是只要是有为法、现象界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只有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其他的,随着因缘生灭,这个都是无常的。

所以一般也是有这个所谓的七种颠倒,我们先讲这四颠倒。

七倒1、想倒2、见倒
3、心倒4、常倒
5、乐倒6、净倒
7、我倒

那第一个“想倒”,就是把这四颠倒把它当作是真实有的嘛!这个就是由妄想分别所生起的这种四颠倒,我们称为想倒,想法上的错误嘛,它是分别妄想所形成的。

本来是无我的,这个才是事实的真相;可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把它当作是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所以它是一种颠倒,它是属于想倒。我们刚刚讲的“四颠倒”都是属于想倒的部分、想的颠倒。

那第二种是见解上的颠倒我们叫做“见倒”。见解上的错误,这个就是我们念过《百法》,就是有所谓的五不正见嘛:萨迦耶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谓的五不正见)。

第三个是“心倒”。心倒就是心颠倒,因为烦恼所以心颠倒,属于烦恼的部分。那烦恼我们《百法》也念过:有根本烦恼、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这属于“心倒”的部分。

这样加起来一共是七种颠倒:“想倒”、“见倒”、“心倒”,把“无常”当作是常,把“苦”当作是乐,对“不净”呢以为是净,对“无我”把它当作是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一共是七种颠倒。

那“梦想”,梦是由想而起的,所以叫梦想。那为什么叫梦想?因为你梦是怎么来的?是由想而来的。因为你有想,其实就是妄想嘛,白天的妄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你白天打什么妄想,晚上就做什么梦,所以那个梦是由想得的,所以我们叫“梦想”;梦是由想而生起的,所以叫梦想;也是由妄想生起的,所以叫做梦想。“由妄想生,处梦而行”,所以叫梦想。那前面的七种颠倒呢是生死的因;那现在讲这个梦想是生死的果。这个也是假名,刚才讲是假名。

所以梦想有三个解释:第一个是梦由想起叫梦想;“由妄想生,处梦而行”所以叫梦想,这个是刚才讲的那七种颠倒,由妄想生的七种颠倒,所以它叫梦想。因为有这七种的妄想生起,然后我们才会在这个如梦如幻当中怎么样?活着,或者是继续的轮回,这个叫处梦而行,所以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梦想。这个梦想是由七颠倒所生起的梦想,因为这七种颠倒,所以你在这个轮回当中不断不断地这样子来轮回,所以叫梦想。那第三个解释,就是前面这个七颠倒是因,然后现在讲的梦想是果,一个是生死的因,一个生死的果。

这是有关梦想的解释。

“究竟涅槃”。我们时间到了,今天只能讲到这里。究竟涅槃,好,我们明天再继续好了。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