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13、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八年五月十六日

好,我们继续看《心经》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是说五蕴。

那为什么称为五蕴呢?“蕴”是积聚的意思,那积聚是什么意思?就是聚在一起,色、受、想、行、识五个聚在一起,说明什么呢?就说明它不是只有一个。

像我们说“我”的话,我们认为“我”是唯一的,我不可能有五个。现在告诉你说这个五蕴是五个,那可见色蕴不是我、受蕴不是我、想蕴不是我、行蕴不是我、识蕴不是我,是这个意思。因为它是由五蕴所积聚而成的,所以看到“积聚”这两个字就要知道五蕴不是我,因为它是五个积聚而成,因为我不可能有五个。所以就说明这个五蕴它不是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因为我不可能有五个。所以“积聚”就是说明它不是只有一法,是由色、受、想、行、识五法积聚而成的,所以称为五蕴。

那另外它也称为“五阴”,我们看那个经论有时候它写五阴,不是写五蕴。这个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遮蔽、障蔽的意思。因为这五阴可以障碍、遮蔽我们的真如法性,所以称为“阴”。因为我们都以为五阴是我,只要你起了这样的一个执著,不论你是执色、受、想、行或者是识,把它当作是真实的我存在:这个色身是我,然后种种的感受是我。

我们现在都是这样啊,没有见空性的凡夫都是这样啊;不然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跟力气来照顾我们这个色身?在我们的观念里面它是真实存在的,因此障蔽了我们的真如本性没有办法开发,没有办法开显出来。虽然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每个众生本来是佛,可是现在为什么变成凡夫了呢?就是因为我们的真如本性被遮蔽,被什么遮蔽?被这个五阴遮蔽。

我们把五阴当作是我,所以每一个感受我们也是很在意啊:我今天感受怎样,是苦受多一点呢?还是乐受多一点呢?还是还在忧愁呢?还是在苦恼呢?对不对?我当下的每一刹那的感受,对我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也希望我每天过着开心、快乐的日子;可是为什么常常愁云惨雾的,就是因为我们把种种的感受,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别人对我们的感受如果说不care(不在乎)的话,我们就觉得说“你没有关心我啦,然后你没有对我好啦”或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太在意,然后紧紧地抓住我们每一刹那的感受;因此我们的真心、真如本性没有办法显现出来的原因,就是五阴,你只要把五阴当作是我,不管是色、受或者想,像我们每个想法也是啊,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嘛,这个也是一种障蔽的情况。所以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阴,就是障蔽了我们的真如法性,所以称为阴。这是讲五蕴。

那为什么是无呢?明明是有嘛,就是对我们凡夫众生来讲,它是有色受想行识;可是《心经》告诉我们无:“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就是五蕴皆空,其实前面都已经解释过了。照见五蕴皆空,你才可以度一切苦厄,这个苦就包含了分段生死苦,或者是变易生死苦,都能够超越它,不再受它的束缚。

那我们还记得上一句是什么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我们也解释过了,这个诸法就包含了我们现在讲的、之前讲的五蕴,然后接下来要讲的十二处、十八界,这个是世间法;还有出世间法,我们会接着讲十二因缘,然后四圣谛,然后大乘的六度等等这些出世间法,其实也都是现在、之前讲的这个“是诸法”,诸法就是包含了一切的世间法,还有一切的出世间法。其实在真空实相当中,它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以接下来它就说无,都是无:没有五蕴,无五蕴、无十二处、无十八界,无无明,乃至无明尽,乃至没有十二因缘,不是真实有的,然后四圣谛也不是真实有的。所以它这个无就是接着前面讲,是诸法空相,这一切法不论世间还是出世间,这一切法在真空实相当中它都是没有生灭、没有垢净、没有增减的差别。因为在我们的真如本性,它是等同一味的。我们之前解释过,一味就好像不管你是河啊、川啊、还是淡水、还是咸水,你进入大海之后等同一味,都是咸味,等同一味。

所以在一真法界或者是在整个法界,它原来的状态它是一味的,它是完全平等的。只要没有二元对立就是完全的平等,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在真空实相,一切法在真空实相当中都是没有二元对立的。生灭——二元对立;垢净——二元对立;增减——二元对立。所以我们的真心本性它原来是一体的,非常完美的、圆满的一体的,没有任何的对立。可是因为我们就是一念无明就开始分裂了。本来真心本性是好像大海水,全部都是一体的,整个法界是一体的;可是我们一念无明起的话,于是就产生了我执跟法执,然后变现出了这个身心世界。

所以一切的身心世界,我们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然后自证分现出了见分跟相分,我们又把见分当作是我,然后把相分当作是真实的法存在,所以都是从一念无明这边开始演变出来的结果。那只要是从自证分分裂出来的见分跟相分,它都是二元对立。只要是自证分起了作用,起了分别执著,把见分当作是我、相分当作是法——这个就是我执跟法执的来源,是这样来的,所以它都是从一念无明来的。

那只要是有了二元对立,这个全部都是梦幻泡影,《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在讲这个。你只要二元对立的身心世界产生了之后,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幻相。那我们现在是把这一切的幻相当作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才会遮蔽了我们的真如法性。我们的真如法性本来是一体的,没有二元对立的。所以我们说所谓的开悟是什么?就是你回归真心,你的观念里面全部都是一体的,没有你、我、他的差别,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嘛。它其实就是在讲,你回归真心本性的那个状态其实它是一体的,然后等同一味的。

那你只要观念里面有二元对立一产生,那个就全部都是梦幻泡影了,都不是真实有,就好像晚上的那个梦境一样,虚妄的幻相于是产生了。那我们现在都是把这些幻相当作是真实有,所以这边讲说为什么它能够障蔽我们的真如法性,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起了我执跟法执,然后就是把五阴当作是我,然后把五阴的本身当作是真实的法,然后五阴的和合当作是我。

我们现在都知道说是我们的这个身心,就是色跟心,色法跟心法就是五阴嘛。我们把它的和合、五阴的假合把它当作是“我”;可是五阴的本身它是“法”嘛,把它当作是法、真实的法,真实的我、真实的法,就是刚才讲见分跟相分这样变现出来的,也是我执跟法执的生起。只要有了这个我执跟法执,就一定是遮蔽了我们真如法性,因为你就开始活在幻相里面,都以为一切幻相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的真心、那个真如本性是没有机会显现的。因为你每天都在幻相里面,把它当作是真实的,这一切其实都是梦境。现在我们也在梦境里面,这一切都是梦境;但是我们把这个梦境当作是真实的,然后在这里面制作了更多的幻相。不知道它是幻相,又制造了更多的幻相,然后认同了更多的幻相,因为你认同一切二元对立的结果,那个都是幻相;你先认同它,然后每天又制造了更多的幻相,所以这样永远没有办法解脱轮回的原因就在这里。每天就是在这个幻相里面过生活,然后没有醒来。

所以我们才说开悟就是从无明的大梦中醒来嘛。那醒来是什么状态?你就知道法界是一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在你的观念里面就都是大海水,你不会说“这个水滴是我,那个水滴是他”,然后又每个水滴都有它的个别的差异性——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都是一样。然后整个法界都在你的心里,你的心就是法界。因为每一个水滴都是大海,都不能离开大海,水滴离开大海也没有水滴的存在,水滴的结合就是大海。所以无量无边的众生,其实都是同体的大海水。

这样就没有五阴的遮蔽了,这个状态就是我们的真心现前的状态,开悟之后的状态它其实就是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无明就没有了,然后就从大梦中醒来。

好,这就是五蕴,五蕴或者五阴。

所以《心经》它其实都是教我们怎么修法,就是要回归、每个小水滴回归大海,因为它本来就没有离开大海啊,是你自己以为你的小水滴是我,然后要把小水滴跟大海做切割嘛,就是我们讲的二元对立。你就是在做切割:“我这个小水滴是我”,然后坚固执持,然后舍弃整个大海水,就好比说舍弃整个所有的众生。

所以除非你有一体的感觉;要不然你那个菩提心是很难生起的,那个就是每天自我催眠说“我要发心、我要发心!”其实不可能,因为你就这么紧紧地抓着那个小水滴是我,你不愿意回归大海,然后也不认同大海的存在;这无量无边的众生跟我都没关系,我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所以这样的话就是永远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回归真心的原因就在这里。

好,我们接下来看这个十二处。十二处呢,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那为什么称为十二处呢?这个“处”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处所的意思,就是六根、六尘各有内外的所在,所以称为处。我们一般说内六根,然后外六尘嘛,各有各的所在,所以我们就称为处,处所的意思。

另外一个就是有生长的意思,就是“生出来”,依六根接触六尘而生长出六识嘛,所以称为处。就是每天我们眼根面对色尘,耳根面对声尘等等的,六根接触六尘会生起六识。因为你要了别外境嘛,你要知道你眼识看到了什么,耳识听到了什么,所以它要借着眼根、色尘,然后才能够生起眼识的作用,然后去了别说你看到了什么,或者是耳识了别你听到了什么。所以这个六根跟六尘互相接触了之后呢,就能够生起六识的作用,所以它称为处。

那另外呢也称为十二入,“入”就是吸取的意思,因为六根能够吸取六尘境界,所以称为入。就是说能取境界的意思,六根能取六尘境界嘛,然后你才能够生起六识的作用,所以它另外一个名称就是入的意思,就是能取境界的意思、吸入的意思。那十二处的内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这是内六处,就是六根的意思。然后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这个就是外六处,就是六尘。就是每天我们六根面对六尘,然后去认识色声香味触的那个六尘境界的内容有哪些,那就是六识的作用。

那它为什么称为“根”呢?六根、六尘嘛,眼根面对色尘,是六根跟六尘。那这个为什么称为根?为什么称为尘呢?它那个命名的原因就是,根它就是所依托还有能生长的意思。譬如说我们眼根是眼识的所依;眼识,我们要知道你看了什么一定要有眼根嘛,对不对?所以它是那个眼识的所依,然后能够生起、生长眼识,所以称为根,所以它是所依托、能生长的意思。就好像眼根成为眼识的所依,并且能够生长眼识,所以称为根。

那为什么称为“尘”呢?尘就是染污的意思,因为六尘境界能够染污我们的心,能够染污我们的心性,所以我们称为尘。这也是我们每天的境界嘛,有没有?你眼根看到什么然后就开始…,眼识生起作用之后,你就产生种种的情绪或感受,或者产生种种的贪爱啊,或者是贪瞋痴慢疑,其实都是从六根接触六尘所产生的。所以这个六尘境界就是能够染污我们的心性。

因为我们的六根接触了六尘之后,然后我们的心识就开始生烦恼,或者是起种种的情绪感受,于是我们本来清净的心性就受到了染污;因为你生了烦恼,不管你生起什么烦恼都一样,贪瞋痴等等的,都是因为六尘境界的吸入,六根把六尘境界吸入到我们的心中,然后我们的心中就产生了种种的心的作用、心识的功能。那只要是属于烦恼的,它都是直接的染污我们的心性,所以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尘”,好像尘埃一样,它是有这个染著性的。

那为什么说“无”呢?没有六根、六尘,也是同样的道理。“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在真空实相当中,并没有真实的六根跟六尘的存在。

好,那为什么五蕴之外还要再建立十二处呢?五蕴我们知道它已经是包含了身心嘛:色法跟心法,色受想行识,色蕴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属于心法。五蕴或者五阴呢,它其实就已经包含了我们所有的身心世界在里面,色法跟心法其实都包含在里面;可是为什么佛要再细分出来?五蕴之外还要再说十二处?还要再进一步说十八界?它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那我们先解释为什么五蕴之外还要再建立十二处,它的必要性是什么?其实我们刚才就已经解释过了。虽然前面已经说明五蕴是积聚而成的,它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不管是色蕴不是我、受蕴不是我;可是还是有人会执著那个识蕴是我:“你说这个色身是四大的假合,我可以体会。”

你说种种的感受,还有种种的想法,或者是谁在造善恶业呢?每天造业的是谁呢?一定是我嘛!所以我每天都很害怕,很怕那个因果报应的,每天都很害怕说我如果造恶业的话一定会受恶报嘛,然后我一定会下地狱啊,然后畜生啊、饿鬼啊。那就是首先你要有一个“我”是真实存在的。然后是谁造业?当然是“我”啊!我每天造种种的善恶业,所以我会很执著,又是二元对立,搞善、恶,善恶——二元对立。所以我每天都希望我的身口意是善的,行十善业,然后希望我每天的身口意都不要行十恶业。所以我的观念里面就是有一个真实的“我”,然后造真实的善恶业嘛,这个对我来讲全部都是真实存在的嘛。

所以一般就是执这个色身是我,这个就是色蕴,把色蕴当作是我。然后谁在感受?是我在感受,所以受蕴是我。

然后是谁在生起种种的妄念啊、想法啦?或者说话啦——这个言说其实是属于想蕴的,因为只要是寻伺的作用,它都属于言说的,这个都是属于想蕴的内容。因为我们每一个想法都可以用语言跟文字表达出来你想的是什么,所以我可以把我的想法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啊或者什么,就是可以表达出来,这个全部都是想蕴的内容。所以它可以从想法一直到种种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它都是属于想蕴的内容。

所以我每天的想法、每一个动的妄念,每一个想法,然后我要怎么去表达:你是把它说出来,或者写出来,或者用种种的,或者画出来,不管是怎么样——这全部都是想蕴。可是我们会把它当作是我,这想蕴是我。是谁在想?当然是“我”在想!所以想蕴是我。

然后谁在造作一切的善恶业?是“我”在造作一切的善恶业,这就是行蕴。行蕴我们讲过,行就是造作嘛,造作就是行的意思。所以每个当下你造作任何的善恶,或者是无记业,或者是福业、非福业,这个都是属于行蕴的范围。

所以在一般凡夫的想法: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识蕴”是我,然后色受想行这四蕴呢,是属于我所有的。我跟我所,先要有一个我,然后这都是属于我的:色蕴属于我的,色身是我的嘛;然后受蕴属于我的,我的感受嘛,我的都属于我所有的,叫做我所。所以都是把识蕴当作是我,然后色受想行是属于我所。

所以它大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我”的存在、我的真实存在;所以我的色身是真实存在,色身是“我的色身”嘛;我的感受;然后我的言说,我所造作的一切善恶等等的业——这个都是属于我所有的。

所以现在为什么要说十二处呢?就是显示必须要依托六根跟六尘,才能够生起六识种种的作用嘛。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有所依托、生长的意思,有没有?六识。六识是怎么生起的呢?要依托六根跟六尘才能生起六识,对不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六识它不能够单独生起,它必须要依托六根跟六尘,你才能够生起六识的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明只要要依附别人,你不能单独生起的,那个我们都是不能够自在作主的。所以六识如果离开了六根跟六尘,它可不可以单独生起?没有办法单独生起,对不对?

所以就说明这个六识不能够自在作主。这个六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识蕴,识蕴它不能自在作主,它必须要依六根跟六尘这个外缘,它才能够生起六识的作用。那六识既然它不能单独生起作用,它必须要依附六根跟六尘,可见它自己不能够自在作主说:我现在要生起眼识就眼识嘛。那如果我没有眼根、没有色尘,你怎么生起眼识呢?对不对?所以它这个只要是因缘所生,都不是真实有的,只要是因缘所生都是什么?都是无常、无我的,生灭、无常、无我的,这个都不是真实的我。

所以你现在既然要依托六根跟六尘,你才能够生起六识的作用,说明什么?识蕴不是“我”,对不对?因为它不能够自在作主嘛。因为“我”的定义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你必须要自在作主的,然后你必须是独一的、唯一的。那像五蕴它是积聚而成的,那五蕴就不是我。它必须要单独的、唯一的,然后能自在作主的,这个我们才可以合乎“我”的定义。

那现在既然说明识蕴不能够自在作主,它是因缘所生的,必须要依托六根跟六尘,可见识蕴不是“我”——这就是为什么要说六根、六尘这十二处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要破除以为识蕴是我的执著。

那识蕴既然不是我,受想行识当然不是我所了嘛,对不对?所以直接破我执还有我所的执著。为了要重新破我执,所以说了十二处。就是说明前面虽然说了五蕴;但是一般凡夫会把五蕴当作是我,就是识蕴当作是我,然后色受想行当作是我所,属于我的,属于我的色身、属于我的感受等等。

那现在既然讲了十二处,就说十二处(六根、六尘),必须要依托六根、六尘,然后才能够生起六识的存在。六识既然不能够自在作主,不能单独生起,可见识蕴不是真实有的,它是因缘所生。只要是因缘所生,都是没有自性可得,都是无我的,都不是我的,不是真实我的存在,因此能够破除识蕴是我,就破了我执。然后受想行识也不是属于我所,识蕴不是我,当然就没有属于我、我所有的色受想行,所以我所也破了。

重复那么多次应该听懂了吧?好,这个就是十二处。

那接下来就是十八界,经文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说明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内六根加上外六尘,中间再加上六识,这个加起来就是十八界,所以十八界的内容就是六根、六尘、六识。

那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就是说我们刚才讲的,你眼识要分别你看到了什么,种种的明暗等等的这个色尘的境界呢,你就是必须要有眼根,还要有色尘,才能够生起眼识的作用。

然后耳根,就是要相对那个声尘,所以耳声为缘能够生起耳识,然后你就知道动静,动静就是有声音、没声音。就是像《楞严经》里面讲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相就是有声音,静相就是无声音。

那鼻嗅香也是,你要鼻根,然后加上相对这个香尘,这两个为缘,鼻香为缘然后才能够生起这个鼻识,然后去分别你种种的那种味道、种种的香味,所以鼻嗅香。这个通塞就是有闻到或者没闻到,就是有香气或者没香气,或者是种种不同的香气。这个我们在之前的唯识都已经详细地讲过了:就是那时候有介绍说声尘有哪些内容,然后香尘有哪些内容,味尘有哪些内容,那时候都详细讲过了,所以我们这边就不再重复。

那同样的舌味为缘,然后生于舌识,然后你就知道酸苦甘辛咸啦种种的滋味。

然后身接触,就是有接触还是没接触,你那个身根面对触尘,只要是有接触,你就会有种种的感受生起,所以它是离合等触。

然后意呢,意根相对这个法尘生于意识,分别生灭等法,这个应该都没问题。

那我们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五蕴、十二处之外还要再建立十八界,它的原因是什么?那前面虽然说了六根、六尘这十二处呢;但是会误以为根尘生起了六识,对不对?我们刚才讲,为什么会有六识的生起呢?就是你要依托的、能够生长的那个条件是什么?就是六根跟六尘,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堕入那个唯物无心的这个妄计里面(虚妄的执著我们叫妄计)。

那怎么说呢?既然一切识都是依根尘才能够生起的话,那如果没有根尘的存在,那就是没有识了嘛,因为你六识一定要依托六根跟六尘。那如果今天没有六根跟六尘,你就是没有六识了,那就没有识,就是无心了嘛,就会变成很容易落入这样的一个误执。

或者说这个识是根境所生,六识是六根跟六尘所生嘛,因为刚才讲生长的意思,对不对?你六识怎么生起的?是六根跟六尘才能够生起六识,对不对?那表示这个六识不是本来有的,是六根、六尘生起来的,对不对?这样又有什么样的误会呢?那就是会成为说随着根尘才有六识嘛,有六根、六尘才有六识。这是什么?六根、六尘是色法,六识是心法,那就是色法生起心法了,对不对?因为有六根、六尘才有六识嘛,那是六根、六尘生起了六识,对不对?很容易这样误解嘛。

六根、六尘属于色法,六识属于心法,就变成色法生出心法来了,那还得了!所以那就是唯物论了嘛,对不对?是不是?唯物论就是只有物没有心了,因为六识都是六根、六尘生起来的嘛,有六根、六尘才有六识啊,那是不是唯物论?色法生起心法,那六根、六尘这个色法它是最重要的,因为有它才有六识的生起,那是不是变成唯物了?对不对?唯物然后加上无心,刚才讲那个没有识就没有心嘛,因为是心识嘛,对不对?所以就很容易堕入这样的一个妄执。

那为了破除这样的妄计呢,什么样的妄计?唯物无心的妄计,所以要进一步再说十八界。这个是为什么五蕴说完了,说了十二处,还要再说十八界;就是很容易以为…,因为刚才解释就是六识怎么生起?就是六根、六尘才能生起六识嘛,所以就是色法生起心法啰。那如果没有六根、六尘就没有六识了,那没有识就没有心了嘛,对不对?所以就变成唯物无心——很容易这样的一个误解,因此要再进一步讲十八界。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的意思。那这个因是什么?就是种子。无量的种子都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色法有色法的种子,心法有心法的种子,六根有六根的种子,六尘有六尘的种子,六识有六识的种子,任何一法都是从种子生起来的。所以我们第八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无量的种子,一切法都是从这个第八识含藏的种子生起现行,它才能够生起这一切法,所以这个因是种子的意思。

所以它是显示诸法(就是一切法)各有各的种子,那这一切法都是从自己的种子生的,绝对不可能从他法的种子生。所以色法绝对不可能生起心法来,眼识的这个种子也不可能生起眼根啦,或者是色尘啦。色尘有色尘的种子,眼根有眼根的种子,眼识有眼识的种子,各有各的种子。

所以这个根、还有尘呢(六根、六尘)只是生起六识的增上缘、所缘缘而不是亲因缘,这个种子就是亲因缘。我们之前讲过四缘嘛,还记得吗?亲因缘就是种子,那它还要加上所缘缘,还有增上缘。像眼识,怎么会生起眼识?眼根是生起眼识的什么缘?增上缘(都忘记了,我们前面讲过)。那眼根面对色尘嘛,色尘是生起眼识的所缘缘,它所缘的境界,眼根要缘色尘才能够生起眼识的作用。所缘缘的意思就是它所缘的境界,那就是色声香味触都是所缘缘,有没有?那其他的都是增上缘。我们讲过嘛,是不是?眼识,几缘生啊?九缘生嘛,对不对?所以还要什么光线啦、什么空间啦,这个都是属于增上缘。除了亲因缘、所缘缘,剩下的全部增上缘,这样就很好记了。

所以现在就是说明六根、六尘只是生起六识的增上缘跟所缘缘,不是亲因缘,对不对?这好比那个稻子,譬如说你今天要种稻子,你一定要有稻子的种子嘛,对不对?一定要有它的亲因缘,然后其他的增上缘、所缘缘是什么?譬如说阳光啊、空气啊、水啊、肥料啊、土壤啊——这些都是增上缘或者是所缘缘;但是绝对不是亲因缘。就是说你今天如果说全部的外缘都具足了,你土壤也很肥沃,然后你阳光也很好,然后水分就是一直浇,都没问题;但是你如果没有稻子的种子,你可不可以生起稻子来?不行嘛!

所以现在就知道,你只有六根、六尘你可不可以生起六识?如果没有六识的种子,你是没有办法生起来的,这样明白了哈?

所以结论就是:为了说明只有因(就是种子),只有识的种子,它是不能够单独生起作用的,必须要等待什么?缘!现在要讲因跟缘,这个缘就是增上缘跟所缘缘,就是六根跟六尘是它的增上缘跟所缘缘,才能够生起六识的作用。这是刚才讲为什么要先说了十二处;但同时又要显示一切法只有缘它也不能生起,你现在只有六根、六尘也不能生起一切法,也不能生起六识嘛,还必须要有自己的亲因缘,就是种子,还要有自己六识种子这个亲因缘,才能够生起——这就是为什么还要再进一步来说明十八界。

一个是只有因它是没有办法单独生起作用,所以它要说十二处,就是要加上六根跟六尘,它才能够生起六识的作用,这就是要讲六根、六尘的重要性,所以说了十二处嘛。这就是说明只有因是不能够生起作用,还要缘——就是根跟尘这个缘,只有六识不能单独生起,必须要借助六根、六尘这个增上缘跟所缘缘,才能生起六识的作用,因此说了十二处。

那现在同时又显示只有缘,它也不能够生起,必须要仰赖因这个种子。就是我们刚才讲你阳光、空气、水,什么因缘条件都具足;可是你没有稻子的种子,你也是一样生不起稻子啦。所以现在也是同样的:你只有六根、六尘,你如果没有六识的种子,也是不能够生起六识的作用,所以说了十八界,这样应该听明白了嘛。

这十八界呢,各有各的自性,互相差别,有次序而不丝毫的紊乱,不丝毫的紊乱所以称为界。所以这个时候的“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持诸法的自性、还有差别的意思,各有各的自性互相差别。我们刚才讲了嘛,那个六根跟六尘就是各有各的界限,然后它把这个一切的界限当中,又把它分成各有各的种类,所以界又有界限还有种类的意思。

我们刚才说六根、六尘、六识这个十八界是一切世间法,把一切世间法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一切世间法把它归类到这十八个种类,所以成为十八界,各有各的界限。然后各有各的界限之外呢,还每个都有它的自性,它的自性也很像刚才我们讲的那个种子,因为你不同的种子,色法的种子就是生起色法,心法的种子就是生起心法,六根的种子就是生起六根,各有各的种子,这是它种子的自性。所以每一个法,十八界各别都有它个别的自性互相差别,就是六根不会跟六尘混乱,也不会跟六识,没有丝毫的紊乱,所以称为界。各有各的界限然后把它分成十八个种类,互相界限非常的分明,那就是拥有它自己的自性然后互相的差别,这个就是界的意思。

那也是由于“缘”的不同,所以它生起的果也会不一样。就像眼根、色尘只能生起眼识,它不能生起耳识,是不是?由于不同的缘,然后它生起不同的六识,这是讲缘的不同,像眼根、色尘是它的增上缘、所缘缘,对不对?那生起什么?它只会生起眼识而不会生起耳识,什么舌识、鼻识,不会!这是讲缘。

那也会因为“因”的不同,所以它所生的果也是有差别的。就像眼识它只能从眼识自己的种子生,它不会从耳识的种子生,也不会从眼根的种子生,也不会从色尘的种子生,一定是眼识自己的种子生。这个也没有很难理解嘛,眼识一定是从自己的种子生,它不会从他法的种子生,这个也是界的意思。所以这个时候的界呢,就是能持因果的意思。

因为我们从因来分析,又从果来分析,不同的缘不同,因缘,就是因果嘛,缘不同,它的果就不同;因不同,它的果也不同,所以界就是有能持因果的意思。刚才说能持自性差别,现在又是能持因果,这些全部都在解释界是什么意思。

听到现在,界有什么意思呢?刚才讲因的意思就是种子的意思,种子它能够持自性差别,还有能持因果,然后各有各的界限,在这所有的界限把它分成十八个种类,这全部都是界的意思。

好,这样就明白了十八界的内容。那明白了十八界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破除“我”的执著了嘛,对不对?不管你是从刚才说的哪一个来下手,不管是积聚说,还是那个十二处或者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说:我不可能有十八个,很简单,六根、六尘、六识没有一个是我,全部都是因缘和合而有,只要因缘和合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样就讲完了。

所以这个在我们的真空实相当中,是没有这些真实的存在,其实都是我们自性、真心本性所显现的功能这样而已,从真心直接起用,这些现象全部都不是真实有,都是幻相——重点就是这样。就能够明白它这一段描述这个世间法,一切的世间法,不管是你把它分成五类,那个五蕴,或者是十二处,或者是是十八界,全部都不是有真实的我或真实的法存在,这样全部一切的幻相又回归到真心去了,无明就直接破了。

这就是《心经》为什么要说这个一切世间法的原因。就是让我们能够直接破我执或者是法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全部都是法嘛,对不对?然后我们执著这一切法是我或者是我所有,这就是我执。可是它个别来说:十八界就是十八个法,这十八个法也都不是真实有的,这个是重点。

不是真实有的这个十八法,我们不可能把它和合成一个我嘛,或者是我所嘛,都不可能,因为它自己本身就不是真实有,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或者是法身的显现,都是我们自性的功能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所以它显现就是二元对立所显现的一切,就已经都不是真实有,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梦幻泡影啊、是幻相啊、像梦境一样啊,都是来形容只要你二元对立所现起的,都不是真实有。但是这些幻相是怎么来的呢?也没有离开我们的真心,也是我们法身的显现啊,对不对?都是我们真心的作用。

好,所以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就是一切世间组成的要素。所以一切世间法呢,它的法相就有三种:就是我们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就是一切世间法的法相,现象界就是没有离开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世间法的法相就是这三种。

那你说同样一个世界,为什么要分这三种呢?还有它的原因,为什么要分三种?同样都是色法跟心法嘛,那为什么要分三种?有三个理由,这是佛为了要应弟子的根性、智慧还有希望的不同,随机设教,所以分三种:

那第一个理由就是佛是依弟子,也就是众生根性的不同来说。因为有些弟子他是迷心比较重,那有些是迷色比较重,有的是身心都迷,所以佛要分这三类。

对于那些迷心比较重的来说,对于那些迷于心的那个弟子来说,佛就说五蕴、为他们说五蕴,因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才一个,受想行识是心法,色法才一个,心法四个,心法说得比较微细,对不对?所以迷于心的话,佛对心法讲得比较微细,就可以破除他的迷惑,或者颠倒,或者执著,所以佛要为那个迷于心的弟子这样的众生呢,说五蕴。

那对于那个迷于色的众生来说呢,佛就为他们说十二处;因为十二处色法就说了十分半,心法只说了一分半,所以色法讲得比较微细,就是为了要破除他迷于色的这个执著。

现在六根、六尘我们比较弄不清楚的。五蕴大概没问题了,色蕴就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这个没问题。比较有问题就是六根面对六尘的那个眼耳鼻舌身,这是色法没问题,对不对?色声香味触这个也是色法没问题,对不对?

那个意根对法尘——这个比较有问题,因为我们一般意根把它归在心法没有问题啦;可是那个法尘,意根就是第六意识嘛,第六意识相对的是什么?法尘境界,可是法尘境界我们会以为它是属于色法;其实它是一半属心、一半属色,才会有什么十分半、一分半这样,那个半分就是都是在讲到那个色尘,就是法尘不是色尘。法尘是一半属心,一半属色,因为它是五尘落谢的影子,五尘落谢的影子,五尘属于色法;落谢的影子,影子映在哪里?映在心、心地上面,这个又是属于心法。所以它一半属境、一半属心,一半属色、一半属心。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色声香味触法那个法尘呢,一半属色法,就是色蕴;一半属心,这个心比较偏向那个想蕴比较多。

因为第六意识是什么?比较偏在想蕴嘛,我们第六意识所有的作用都是属于想蕴比较多,所以我们一半属心,是想蕴,受想行识的想蕴比较多,是这样子来理解。所以法尘就是一半属境、一半属心。这个一半属色呢,这个境呢就是属于色蕴;然后一半属心,这个心呢是想蕴比较多,受想行比较少,所以偏重在想蕴。

那不管受想行识都属于心法嘛,所以我们就说它一半属于心法,才有现在讲的迷于色的众生呢,佛为他们说十二处。因为色法讲得比较多,讲了十分半,就五根、五尘加上一半的法尘,所以是十分半;那心法说了一分半,心法就是什么?眼耳鼻舌身意的那个“意”是属于心法,还有法尘的一半,所以它的心法也是一分半。所以就讲了色法比较多,对不对?所以就针对那个迷于色的众生来说的,因为它说的色法的内容讲得比较详细。

那对于那个色、心都迷的众生怎么办呢?佛就为他们说十八界;因为十八界里面,色法说了十分半,心法说了七分半,这个半都是指刚才讲的那个法尘,一半属境、一半属心。所以那个色法就是有五根、五尘加上法尘的一半嘛、半分;然后心七分半就是意根加上六识,再加上法尘半分,所以加起来是七分半,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了。

这是第一个理由,依众生的根性的不同来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那第二个理由呢?就是佛依众生的智慧的程度来说:对那些利根的有情,就说五蕴;中根的有情说十二处;钝根的说十八界。越笨的讲越细,就这样。那个利根的听了五蕴就懂了,反正就色法、心法,然后都不是我,这样就完了,就可以证到无我了。

然后第三个理由就是,佛是依众生不同的希望来说。那个心比较单纯、喜欢简单的,就说五蕴就好了,不要讲得那么复杂,就略说就好了。那对于那个中庸的、那个不喜欢太复杂,也不喜欢太简单的,太简单他好像也是不完全明白,要再多加一点点,那个就讲十二处刚好。那对于那个一定要讲得很详细的、那个广说的呢,就是十八界,佛就为他们说十八界——这就是第三个理由。

佛分这三种,那我们要不要去全部修呢?就看你是哪一根嘛,是利根、中根还是钝根?所以我们依照自己的根器,选择一个来修就好了。

那我们前面为什么讲这么多五蕴呢?就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利根的嘛,五蕴讲最多,五蕴懂了,那十二处、十八界都没问题了,所以我们就前面讲五蕴讲得很详细呀,有没有?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讲了很久、很久,就是只要你把五蕴都能明白,那个五蕴现起或者是每个当下都知道五蕴不是真实有,就可以直接契入空性,直接破无明,然后回归真心。

那我们明天讲十二缘起,会把那个原理再细讲,就是那个一念无明是怎么生起的,然后它是怎么样演变,然后怎么生起身心世界啊,然后怎样从真心又变成妄心的这个幻相的世界,它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明天就可以详细来解释。

那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