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5、中观-息二边分别止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台北新店

二○一五年六月十四日

法师、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前面修了空观,又修了假观。请问:空观、假观都修好了,可以开悟吗?可以开悟吗?开悟了没有?(有师兄答:没有)为什么?为什么还不可以开悟?因为修空观会堕在空边,对不对?他就真的入涅槃去了嘛,反正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我空、法空、众生空,就一路就空完了,所以他就真的休息去了。

那修假观呢?说要发心度众生嘛,度众生就一定要入红尘嘛。结果呢?度众生的结果是怎么样?如果没有开悟会有什么过失呢?没有开悟会有什么过失?他就真的很深入红尘,真的跟红尘打成一片:就这个“方便”一下嘛,那个“方便”一下嘛;“菩萨要慈悲啊”,这个慈悲一下,那个慈悲一下,会有什么结果呢?慈悲的结果、就是滥慈悲的结果。我们说这个“慈悲”就是因为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他所有的善巧方便都不是从自性出来的,因为还没有见性,所以他的执著还在。他带着他的执著,然后深入红尘,很执著地说一切法,很执著有众生可度。所以就“慈悲生祸害”嘛,是从这边来的,懂吗?慈悲的结果就祸害不断。方便的结果呢?就出下流,“方便出下流,慈悲生祸害”,就是这样来的。

就是因为虽然发心、发愿想要度众生,但是因为没有中观的摄持,因为无明还没有破。我们说修空观是破见思惑,修假观破尘沙惑,无明都还在。这就是为什么他没有办法这么任运自在地从假入空,再从空入假,没有办法同时运用。我们说修空观就会堕在空边嘛,那修假观呢就会落在有边,所以都有落在空有两边的过失;除非你修中观,才能够避免掉空观跟假观的过失。

所以本来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嘛,结果是“相牵入火坑”。所以我们就知道:即使空观、假观成就,还是没有办法破无明,就是因为没有见性的关系,所以一定要修中观。

那中观怎么修呢?就是同时具足空、假,然后又同时遮除空、假的过失。我们刚才说修空观容易堕在空边,修假观容易堕在有边,所以我们同时要除去这两种过失。可是同时又要起空观跟假观的观照。就是说虽然发愿度众生,但是知道实无众生可度;虽然实无众生可度,要不要度众生?还是要炽然地度众生——这样是不是同时有空观跟假观的观照?同时又可以遮除这两种过失,有没有?如果堕在空这边,他就会不度众生了嘛,就入涅槃了。可是我们虽知众生本空,但是又还要发心度众生,这样就遮止了空边的过失。可是虽然发愿度众生,但实无众生可度,又可以遮止有边的过失。

所以在度众生的那个当下,他空观跟假观是同时起作用,也就是一切智跟道种智是同时起用。空观是只有一切智,假观是只有道种智,都会有所偏颇。那现在中观的意思就是说同时运用一切智,就是明白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明白一切法的总相就是空相;但是又不会落在空边,又要从空出假,再怎么样?分别随缘地来利益一切众生。随缘分别来利益众生又需要道种智,所以它是:道种智没有离开一切智,一切智又没有离开道种智,所以它叫做“双遮双照”。双遮就是遮止了空、有两边的过失,然后又同时有空观跟假观,一切智跟道种智的智慧的照了,所以它是“双遮双照”,这就是所谓的中观。

所以他在度众生的时候,同时用一切智跟道种智,合起来就叫做“一切种智”,所以修中观所开发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的意思就是说:度众生的当下,知道一切法的总相——空相,又知道一切法的差别相。众生千差万别,法门千差万别,但是都不会迷惑颠倒,都还是一样有中观智慧的照了,就是一切种智的智慧的观照,然后来利益一切众生,但是又不落在空、有两边,叫做“双遮双照”。

所以他一定是在定境当中来利益一切众生,那这个定我们就称为止息两边的分别——息二边分别止。二边就是空、有这两边的分别。就是说因为虽然修空观,已经见真谛,但是“知真非真”,就不会堕在空边嘛。所谓的真谛就是说虽然你见空,但是不会就去入涅槃,然后不再从空出假,所以他就不会落在空边。就是虽然修空观,见真谛,但是不会落在空边,是因为他知真非真。那因为修假观能够见俗谛,但是又“知俗非俗”,知道一切红尘俗事,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这个“假”,不是一切实有的假,而是有空观的见谛在里面。虽然入红尘度众生,但是不会执著有众生可度,说一切法又不会执著有法可说。所以“知真非真”不会落在空边,“知俗非俗”不会落在有边,就这样止息真俗二边而达到止。那心呢就住在中谛当中而得止,这个叫做“息二边分别止”。所以息二边分别止是对应中观来说的,它是为了中观而建立的。

就是说,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其实心是安住在“息二边分别止”这个中谛当中,然后来行菩萨道,这样就不会有空、有两边的过失,是因为“知真非真”、“知俗非俗”,然后能够心住中谛而得止,在这个定境当中来利益一切众生。

那息二边分别止也称为“制心止”。我们之前曾经练习过制心止,那个时候是说只要观察你的那个念头,只要有妄念生起,马上制止它,不让它继续地攀缘,这样而得止称为制心止。那是因为初学,妄念纷飞,你这个时候也没有修空观,也没有修假观,所以怎么样得止呢?只有说你就是观察、好好地观察,当妄念生起的时候,你就制止它,不再继续攀缘。那念头一生起来,你就发现,然后它就不再继续地一个念头攀缘一个念头,这样也可以达到止,这个称为“制心止”。

那现在既然修空观、又假观,那这时候的止就是“息二边分别止”,这时候的“制心止”就是说能够避免落在空边,还有有边,而达到息二边——息空、有两边的过失而得止,这个也称为制心止。

所以天台止观它其实是非常活的,它不是说制心止就只有一个修法,它可以有很多。尤其是我们上一堂讲说“方便随缘止”,随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时间,任何情况之下,你都可以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所以它一定不是一种法门只有一种修法,不是!像我们讲到“方便随缘止”的话,我们曾经也练习过“系缘守境止”,记得吗?“系缘守境止”就是把你的心念放在可能是发际啊,还是放在肚脐啊,还是放在涌泉穴啊,就是说你为了要对治不同的:譬如说是昏沉的时候,要把你的心念往上放,那散乱的时候,你的心念要往下放;因为已经妄念纷飞,所以你心念就要系缘在不同的地方,这时候可能是蒲团的地方,可能是涌泉啊,就是都可以,它为了要对治不同的…,或者是要治病的,你可以放在脐中;或者是心火上扬的、头发胀、头痛的,你就可以把你的心念放在涌泉穴。就是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对治,“系缘守境”就是把你的心念系在不同的地方,然后就守在那个地方,达到不同的对治——这个都是属于“方便随缘止”的范围,所以“系缘守境止”也属于“方便随缘止”其中的一个。所以所有的天台止观,它其实都是可以灵活地运用。

那我们现在讲到“息二边分别止”,它也可以包含“制心止”在里面。因为你只要能够息真、俗两边的分别——真谛跟俗谛两边的分别,你自然就能够制止你的心念而得止,心念自然不会妄念纷飞。这个时候的止我们就称为制心止或者是息二边分别止。

所以等一下我们就练习这个“息二边分别止”,就是还是同样地观察念头:当有念头生起,明白妄念的自性是空的;虽然妄念是空的,但是它不是没有啊,对不对?妄念生起来,它是生灭、生灭,所以当妄念生起来的时候,我们观察它留不住,所以妄念的自性是空的。妄念的自性虽然是空,但是它不是没有,等一下你又生起了妄念,所以它又不是没有。所以就是知空非空,就不会落在空边,然后也不会落在有边,就是知真非真、知俗非俗。听明白了吗?虽然妄念本空,但是不是没有妄念,是“知空非空”嘛。对不对?妄念的自性是空的,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妄念,是不是“知空非空”?所以,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连妄念都没有。

所以很多人都误会说:“哎呀!我要一心做到无念,无念就是什么念头都没有”,那个不可能的,除非是死人或者木头啊、石头,他是不可能没有念头的。所以佛法所谓的“无念”,它其实不是没有念头的意思,它是什么?“无妄想念真如”,还有没有念头?有,他在念真如。是没有妄想叫做无念,无妄想念真如,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他心跟真如相应,那个叫无念。

所以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知空非空”,知道妄念本空,但是不是没有妄念啊。虽然有妄念,它不是真实有,是不是“知俗非俗”?虽然有妄念,但是它不是真实有,是不是“知俗非俗”?对不对?知道有,但是它又不是真实有,因为真实有就落在有边了嘛;以为没有妄念,又落在空边嘛,这样懂吗?所以这是不是“息二边分别止”?“知空非空”、“知俗非俗”,听明白了吗?会修了吗?

听明白,我们现在就修。练习就是坐在这边就等妄念,也不用啦,你就是身心都放下,放轻松,一定有念头的,保证马上念头就生起,而且它是一连串的,从来没停止过。所以我们就观察这个念头,当它生起的时候就消失了嘛,消失说明什么?它是生灭、无常、无我的,自性是空的。所以妄念自性是空的,但是又不是没有妄念。虽然有妄念,又不是真实有,这样懂了?好,现在练习。

(众师兄练习修中观……)

好,我们练习到这里。身体动一动,然后按摩一下。

会修吗?双照双遮,有吗?有双遮双照吗?好不好修?可以吗?(有师兄答:可以)可以啊,哎呀,真好!

所以我们就知道:虽然发菩提心要度众生,基本条件是什么?空、假、中三观成就,你才可以任运自然,无量的善巧方便,又没有丝毫的执著。发愿要度众生,如果没有空观,就会落在有边,以为实有众生可度嘛,对不对?以为一切众生是实有的,然后有一个实有的“我”,发实有的菩提心,要度真实的众生,那个就是因为没有修空观。所以第一个就要修空观,发愿度众生,实无众生可度,空观成就;实无众生可度,所以它可以破除对“有”的执著,对不对?虽然实无众生可度,可是要不要度?还是要度!这样又不会落在空边,有没有?这样有没有双遮?遮止落在“有”,又遮止落在“空”。

好,从头来:发愿要度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虽然实无众生可度,又发心要度众生,而且是勇猛精进地发菩提愿要度尽一切的众生。一切的众生就没有一个遗漏的哦,包含你现在最讨厌的;包含(我们上一堂讲过)那个魔道、外道,你最排斥的哦,通通在一切众生里面;没有一个遗漏的,那个才是圆满的菩提愿。这个愿发下去之后,又实无众生可度,又不会落在空边,再炽然地度众生。是不是双照双遮?这中间有空性的智慧、有空观的智慧,又有假观的智慧。有没有?又可以破除落在空边、假边,是不是双照双遮?这样明白了吗?

说一切法也是啊。我们现在想为众生说法,又执著得不得了嘛,对不对?“我修的那个一定是无上甚深、最殊胜的”,什么心中心啊什么的,不管怎么形容,殊胜里面最殊胜的,那就是你执著这个法了。所以虽然我们发愿要为众生说一切法,你觉得一切法是真实有的,这就落在有边了嘛。

所以同理可证,发心说一切法,实无一切法可说,无法可说,这样是不是破除对“有”的执著?对不对?这有空观的智慧的观照嘛,一切智嘛:知道一切法空,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这就是空观在里面,但是又可以遮除有的执著。虽然无法可说,要不要说法?还是要炽然地为一切众生说一切法,这样是不是又不会落在空边?又有假观的智慧。

不落空、有两边,同时又起真谛跟俗谛,一切智跟道种智,叫做一切种智的观照来利益众生。这样应该明白了哈,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是这样的心态哦。我们对一切众生不执著,不管对他说什么内容也不执著。不会一定要强迫他听你的、修你的法门。别的都好像不是法门。都是法门,好不好?因为头痛要医头嘛,脚痛医脚,每个人的病不同,烦恼不同,所以要用不同的法门对治。所有的法门都是药、都是灵丹妙药,没有一个药不好,因为都是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不管是小乘、大乘、金刚乘,你能说出来的,佛说出来的都是灵丹妙药。

所以我们对众生不执著,对说法不执著,对一切不执著,就是因为有空观还有假观的智照、智慧的观照,这个两个加起来就是一切种智的观照,这样就可以破无明惑。

所以,我们前面讲说修空观可以破见思惑,它等于别教的十住位,所以还没有明心见性。那修假观可以破尘沙惑,它等于别教的十行位,也还没开悟。除了现在我们今天讲的中观的一切种智可以破无明,所以它等于别教的初地,真正地开始破一品无明,然后无明就一分一分破,一共四十一品的无明嘛,一分一分破,分分破,一直到究竟圆满就成佛。所以修中观它可以破无明,然后开佛眼,然后成就的就是一切种智。另外它也称为“二空观”。

二空观怎么说呢?就是修空观可以破除对生死的执著,就是说因为一切众生以为六道轮回是真实有的嘛,对不对?“我”是真实有,有我就生烦恼,有烦恼就造业,造不同的业,到不同的六道去受生。对一切凡夫来说,六道轮回是真实有,所以需要修空观来破除对生死的迷执、六道轮回生死的迷执。你修了空观就知道轮回本空。所以阿罗汉、辟支佛才要去入涅槃,因为他已经见到真谛了。所以我们修空观,它本来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对生死的迷执。

可是他见空了以后,他又真正的以为实有涅槃可证,他就是不再发心来度众生。所以为了教化众生,必须要修假观。所以假观是为了破除什么?对涅槃的执著嘛,对不对?要再从空出假,或者是从空入假,所以修假观是要破除对涅槃的执著,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知真非真”。虽然见真谛,但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做,然后就到涅槃那边,入涅槃去休息了,不是!还要再发心来度众生。

所以修空观是要破假,对不对?破假嘛,这个假——从假入空观嘛,这个假就是以为一切是真实存在的“假”,所以是他要空掉假,叫做“假空”,“假空”就是空掉假的意思。那修假观呢,从空入假,要空掉什么?空掉“空”嘛,对不对?涅槃,以为证到那个空,然后什么事都不做了,是为了要破除对涅槃的执著,那个就是要把这个证到的空再空掉,所以它叫做“空空”。修空观叫做什么?空掉假叫做“假空”,再把空再空掉叫做“空空”,所以它叫做“二空观”——是“假空”、“空空”的意思。

所以以后看到经论上面讲“二空观”,就知道它讲的是这个,就是中观的意思。中观又称为“中道第一义谛观”。就是说你在度众生的时候,你的心是安住在“中道第一义谛”,然后又怎么样?双遮双照,我们刚才说了半天,又练习了半天的,这样子来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它称为“中道第一义谛”。就是你心安住在第一义谛当中,面对一切境界你的心不动,又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你的心安住在中谛当中,但是又能够善分别一切的法,一切众生种种不同的相貌。所以它同时有空性的智慧摄持,然后又有无量的善巧方便在其中。

所以我们今天就知道,中观叫做“中道第一义谛观”,也叫做“二空观”。然后它是相对什么止啊?“息二边分别止”,又称为“制心止”。

这就是有关中观所有的内容。那我们今天就介绍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