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6、经文:行深般若波罗蜜时...度一切苦厄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七年六月七日

经文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菩萨呢是能修的人,修的是什么呢?就是甚深的般若。因为能够到达真如法性、自性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甚深的般若。那所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那这样修最后能够到达什么样的功效呢?就是能到达“度一切苦厄”的功效。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是“观”,度一切苦厄是“自在”,所以叫做“观自在”。那观自在菩萨,我们已经在前面两个晚上介绍过了。

那我们今天继续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行”就是修行的意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呢?还是不著修行的相才是真正的修行。像我们讲的八地菩萨他已经到达无相无功用,这时候才是真正的修行。一切的法都能够圆满证得,但是心里面好像什么法都没修过,修了很多,但是好像什么都没有修,就是他不会著任何一个修行的相在他的心中——这个才是真正的修行。就是现在讲的“行”的意思,是不著一切修行的相,然后圆证一切法在心中,这个才是真正的修行。

那什么是“深”呢?“深”就是指深般若。深般若就是相对有一个浅般若,浅般若就是我们说二乘人、小乘人他们证的,他们只能证到人空般若。那相对大乘还能进一步证到法空的般若,相对大乘来说,小乘所证的就是浅般若。那深般若就是指实相般若,这是大乘菩萨才能够证的,不但证到人空还证到法空的这个般若,或者进一步讲,俱空,连空也空。所以我们一般讲二空,就是人空跟法空,如果我们讲三空,就是人空、法空,再加上俱空,不但人也空、法也空,连空也空,连空也不执著,这个就是现在讲的深般若的意思。

所以因为所修行的般若呢,凡夫、外道没有办法想象,因为凡夫、外道都是著有,著在现象界的有上面,所以他们对这个甚深的般若没有办法想象,根本没有办法想象。因为甚深般若我们说它属于实相般若,它已经超越我们的八识五十一个心所的范围,你是没有办法用你的思惟或想象。不管你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你都是没有办法去攀缘到那个实相般若这个性空的部分。空性智慧的部分是超越我们的心法(就是八个识),还有心所有法(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超越了这个思惟、想象,所以凡夫跟外道是没有办法去亲缘到这个真如的。所以我们对凡夫、外道来讲,叫做“深”,就是说他根本没有办法想象的。

那小乘,因为我们刚才说他们只证到人空般若,对法还有种种执著。因为没有证到法空般若,所以他还执著有涅槃可证——这就是他的法执。所以对二乘人来说,他也是不能够理解这个深般若、甚深的般若,这个实相般若小乘人也没有办法,因为小乘人著空。

凡夫、外道著有,小乘人著空,都没有办法进入这个“深”、甚深的般若、这个实相般若,所以我们才用深般若这个“深”来形容。

那我们之前一再重复所谓的五般若,那也是因为这个五般若很难真实的证得,所以给它一个名称叫“深”,就是用深来形容,就是一切的菩萨修行,我们所谓的真如实相这个实相般若呢,是很难圆满证得。那我们说要起种种的观照般若,这个观照的功夫,所谓大乘的,不管你是一心三观,还是什么任何大乘的观法,能够契入实相般若这所有那个观法,我们都是把它归在观照般若的范围。所以观照的智慧也很难获得,这个观照般若,对凡夫、外道、小乘人来讲,也是很难可以获得。

那对于诠释教理的文字,就是属于文字般若的部分,也很难去体悟。像我们听了半天,你是不是真的能够听了实相般若,马上就契入实相般若的境界呢?达到人空、法空、俱空呢?也没有办法马上嘛,所以它其实是很难体悟的。因为我们念念著有嘛,小乘念念著空,所以一谈到那个好像摸不着边际的空相的时候、空性的智慧的时候,实在是很难去体悟。

那明白的人要说到让众生明白,也很难去解说,它很难体悟,也很难解说。因为它是超越我们刚才说的八识、五十一个心所;可是我们都是用八识、五十一个心所在过生活,所以它等于是超越我们心识能够攀缘。我们心识没办法,八识攀缘不到实相般若这样的一个境界、空性的境界,所以它很难去体悟。我们透过文字般若,想要不断不断的解释,它还是很难理解。所以文字般若的本身,就是透过文字要去说明什么是实相般若的这个文字般若,本身也是很难,我们听了以后也是很难体悟,然后也很难去为别人解说。

那六度万行这个眷属般若也很难成就。我们昨天讲了半天,十种自在是因为三轮体空圆满六波罗蜜才能够到达的。那我们就知道,三轮体空行六度,虽然行六度,不著六度的相,可是又勇猛精进行六度利益众生——这个也很难成就。也是因为我们有我执、法执,所以三轮一轮也没空的这样子来行六度,因此六度万行很难去跟这个实相般若契合。然后整个行六度的过程全部都是三轮体空去圆满证得,这个也是很难成就的。

那对于说空、说有的境界般若,不管是透过我空、人空或者是法空,是种种的观照般若去观修,修种种的观修,你所达到的种种境界,所谓空有双融、空有不二,种种的境界,这个境界般若呢它也是很难可以通达。因为不是落在有边,就是落在空边嘛,最后也是抓一个“中”不放嘛。所以要不落空、不落有,最后连中也不执著,这个其实也是很难去通达这样的一个境界般若。

所以给它一个形容叫做深般若,就是以这个五般若来讲,它是属于深般若。就是因为这个五般若其实都很难去圆满地证得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我们之前讲经题的时候讲过,“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或者事究竟。所以什么事情究竟圆满了、究竟达成了,我们就叫做“波罗蜜多”。那现在所谓的五般若,你都已经究竟做到了,叫做“波罗蜜多”,就是事究竟的意思。这件事情已经圆满达成了,或者是圆满做到了。当我们五般若都究竟做到的时候,就叫做“波罗蜜多”。

所以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呢,就是什么时候你这五种般若都究竟做到了,叫做“时”。还有呢,就是菩萨他有时候为了度二乘人,他会跟二乘人一样入人空观,《法华经》上面讲嘛:“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他要度二乘人的时候,要跟他们一样的入这个人空观(就是我空观,或者叫做人空观)。那现在为了要简别这个“时”不是入我空观或者人空观的“时”,而是连法空观也同样的契入的那个境界。所以为了简别不是人空观的那个时候,所以叫做“时”。就是行法空般若的时候,而不是人空般若的时候。是法空般若的时候,为了简别不是人空般若,所以叫做“时”。

那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你什么时候证到实相般若,一旦跟实相般若相应,那你尽未来际,一直都是始终不离深般若,这个也叫做“时”。

所以“时”有很多意思:我们可以说是菩萨修行般若时;那也可以说般若智慧现起时,般若智慧就是实相般若现起的时候;或者我们刚才讲五种般若都究竟做到的时候;还有菩萨行法空般若时,就相对说他不是入我空观,不是我空般若、不是人空般若,而是菩萨行法空般若时;还有就是尽未来际,始终不离深般若时,一旦跟深般若(就是实相般若)相应之后,你尽未来际,始终不离这个深般若,也叫做“时”。所以这个“时”有种种不同的含意在里面。

那我们刚刚说了,般若它有浅般若、有深般若嘛。所以小乘人他虽然也是证到空性,但是他所证的空如毛孔空这么小嘛。大乘的空,所证的空好比太虚空,无量无边的太虚空。所以说明同样的般若,但是有大小,所证的空量有大小的差别:小乘是毛孔空,所以是小嘛;那大乘是太虚空,所以是大。所以这个空量、般若的空量,有大小的差别,还有浅深的差别:证到人空般若就是浅,证到法空般若就是深,所以实相般若是深般若。这是我们再重复一下,虽然同样的证到般若,但是它有小大、浅深的差别,也就是共跟不共的差别。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说明能观的智慧,它属于观照般若。一切只要能够契入实相般若的所有法门,大乘法门、我们都称为观照般若的部分。就是透过种种的观照,就是这边讲的“照见”,就能够证到实相般若。所以这边“照见”就是说明能观的智慧,它是观照般若的部分。那“五蕴”呢是说明所观察的境界,他现在起观照,照什么呢?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这个五蕴是他所观的境界,用能观察的智慧,观五蕴这个所观的境界。所以五蕴它就属于文字般若。你要透过观照五蕴才能够达到“皆空”。“皆空”就是所显的谛理,也就是实相般若。能观、所观都空,或者是能照、所照都空,也是五蕴都空、“五蕴皆空”的意思。

那我们再分别说明什么是“照见”。它既然属于观照般若,能观的智慧,所以它的重点在这个“观”。观自在的这个“观”,我们之前讲过,这个“观”是能观察的智慧。那这个能观察的智慧,到底我们八个识、从哪一识开始下手起修呢?之前我们讲唯识的时候,也不断不断强调:我们没有办法透过前五识、第七识、第八识下手来修,只能靠第六识下手来修行,一定是靠第六意识的分别,然后你才可以起种种的观照。

那在因地修行,因为还没有证果,还没有转识成智,所以我们在因地修行,只能利用第六识来修。所以这个时候的“照”,是属于第六识;“见”是属于第八识,还有它是兼慧心所,慧心所还记得吗?慧心所是属于五别境,五十一个心所的五别境。五别境有欲、胜解、念、定、慧,什么叫做慧?就是于境简择,对于所缘境你起分别,然后简择,这样的一个作用叫做慧心所。那我们现在因为要照见五蕴,所以你需要利用这个慧心所,对于所观境这个五蕴呢,起种种的分别、简择。

譬如说我们可以观五蕴它是生灭、无常、无我的——这个就是慧心所的作用,也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也在里面作用。因为第六意识它五十一个心所全部相应,所以它造业的力量最强;但是我们也是要靠它这么强的心识的作用来起种种的观照。所以我们就是用第六识还有慧心所的简择,于境简择这样的一个作用,来观察譬如说五蕴——色、受、想、行、识,每一蕴它是生灭、生灭、生灭。不管是色蕴、色法(五根六尘十一个属于色法嘛,就是现在所谓的色蕴),它都是生灭、生灭、生灭的。受蕴也是,一下苦、一下乐,一下舍受、一下忧愁、一下欢喜,它也是生灭、生灭。我不可能一直苦下去,我也不可能一直乐下去,因为每一刹那它都是在变异的。那会变异的,都说明它是生灭、是无常、没有它自己的自性可得的。那想蕴也是,色、受、想、行、识都是,它都是生灭、生灭、生灭。只要是生灭就一定是无常,无常就一定是无我的,这样就可以证到什么?五蕴空了嘛。那你透过这样一个观照的般若,它是用哪一识呢?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照见,它是属于第六识,加上第八识,还有慧心所的作用。

那第八识是什么呢?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很简单,只有五遍行嘛:作意、触、受、想、思。所以透过第六意识的分别,第八识的作意、触、受、想、思,加上慧心所,这个就是照见。你就是利用这样一个心识的活动去缘,所缘境是什么?五蕴,去观、观照它的生灭、无常、无我。或者是天台宗讲的一心三观:你观五蕴自性是空的,是空观;虽然自性是空的,但是它又随着因缘怎样?现起五蕴,这个是假观;虽然现起五蕴,它的自性又是空的。虽然自性是空,不是没有五蕴,它又能够如幻的现起五蕴的作用。所以空、假、中可以在每一个当下的这一念,就生起空、假、中,我们叫做一心三观。当下这一个心念,你可以起空、假、中在一个念头里面,同时具足空、假、中。不是有三个念,一个空观、一个假观、一个中观,不是;你每一念的念头里面,就具足空、假、中三观。因为你这一念你如实地了知五蕴的自性是空的,然后它又如幻的显现,然后又空有不碍,空不碍有(有就是有五蕴嘛,可是它不是真实有,它是如幻假有),所以空不碍有,有也不会碍空。它又不是断灭空,不能够再现起五蕴的作用,它又可以如幻的现起五蕴的作用;虽然如幻现起,又没有自性可得。在我们的一念当中,就同时具足这样一个观照般若在里面,你就可以证到五蕴皆空。

所以它很多不同的修法,你也可以我们之前讲的三般若,每一念当中具足三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还有实相般若。所以现在的“照见五蕴皆空”,其实都是三般若就在里面了嘛,对不对?观照般若,就是“照见”是观照般若,“五蕴”是文字般若,“皆空”是实相般若,也是在每一个当下的这一念具足三般若,就能够做到“照见五蕴皆空”。

有很多不同的修法,不管是怎么样的修法,我们在因地,因为我们心识的作用比较强,智慧的力量比较弱,因为还没有转识成智。所以我们用心识的力量用得比较多,智慧力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只能透过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再加上刚才讲第八识的五遍行,再加上慧心所的于境简择,然后不断不断地起观照般若,来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这时候的“照”是属于第六识,“见”属于八识兼慧心所。

可是你一旦证得了之后,证得就是你转识成智,这个时候识的力量比较弱,智慧的力量比较强。所以这个时候的“照”呢,就是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所以在果地来讲,你的“照”是妙观察智,你的“见”是大圆镜智,八识转成大圆镜智。所以对于证得实相般若的菩萨来说呢,他就是每一念的当下,都是用妙观察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五蕴如实的……,大圆镜智就好像镜子一样,我们常常用镜子来比喻,它只是如实照见而已。不管是五蕴,还是任何的一切境界,只是在他的大圆镜智当中如实地显现这样而已。他不会起任何的分别或者是执著,没有我执、法执在这个作用里面,他只是如实照见,像镜子一样的如实显现而已。所以五蕴只是如实的显现在他的大圆镜智这个智慧的观照下面,如实的显现这样而已。然后,妙观察智明白一切法,清清楚楚的如实映现在智慧的观照里面,或者是大圆镜智,只是如实的显现;但是这所有的显现都是智慧照见的功能,这个也叫做照见。

所以因地的照见跟果地上的照见,它是不同的内容:一个是心识的力量,一个是智慧的力量。所以它也是转识成智的一个过程,你会用的哪一个部分比较多,智慧的部分比较多呢?还是心识的作用比较多?这就是照见的意思。

五蕴,就是他所观的境界。那“蕴”就是积聚的意思,积聚就是一类一类的积聚在一起,我们叫做“蕴”。像色法它是有质碍的这一类、五根六尘这一类,我们就把它归在色法这一类,就是现在讲的色蕴的“色”,它是有质碍的。凡是物质它相互都是没有办法容的,相互不容,然后互相障碍,这个我们都叫做色法。所以我们是不能穿越过去的,因为它有质碍的关系,所以我们是没有办法穿越一个物质。像任何一张小小的纸,你就是看不见了嘛,这样就看不见了(师以纸遮眼示范),就表示它是有质碍的。

那我们昨天讲说那个色自在,就是说他可以转变物质。我们看曾经有人表演,对不对?他就从这个墙这样直接走过去,有没有?就穿越这个墙,就这样走过去了。那在他的观念里面,它没有质碍的,它好像虚空一样,就这样可以穿过去。那我们现在为什么穿不过去?因为我们的观念里面,它是有质碍的色法,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穿越,因为它是有质碍的。可是当你进入那个完全没有质碍、没有色的物质的那个境界的时候,你就是可以穿墙走壁啊,到哪里都没有问题。你可以从山的这一头,然后就这样穿过去了,就到山的那一头,不用爬得很辛苦嘛,爬上去然后还要再爬下来,还要花很长的时间,就这样直接就穿过去了。这个说明物质它是有质碍的,除非你的观念里面它没有质碍的,你才可以任意的穿越。就是我们昨天讲的色自在。

好,那受蕴的“受”呢,它就是领纳的意思。领纳什么呢?就是领纳所认识的对象,就是领纳外境。像我们眼见色,我们就会马上,这个色境就领纳到我们的心中,然后生起种种的感受:这个花好看不好看,然后我喜欢不喜欢,那就是领纳外境到我的心中,然后生起苦、乐、舍、忧、喜种种的感受,这就是受的意思,受就是领纳。

那想的话就是想象,是取像为相。就是我们领纳外境之后,譬如说我们看到这个花,然后就这样看进来了嘛,然后它就在我们心上面现出花的心相。现出花的心相之后,那我们的第六意识会把它构成种种的概念,然后再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这个就是想心所的范围。就是所谓的想象,领纳外境。受是领纳外境到我们的心里面,它就会现为心相,然后我们会把这个心相概念化,然后用语言文字去把它描述出来。所以我看到了以后,我马上就可以说它什么花、什么花、什么花,这就是种种的名称跟言说,是透过领纳外境进入到我的心中,然后构成种种的概念,所以我就可以说明,用种种的名称跟言说,说明这个什么花、什么花,然后它是白色、红色、黄色,就可以形容。这整个过程,都是想心所的作用。

第四个行蕴的“行”呢,它就是造作的意思。就是我们的意志力,我们意志它有一股推动的力量,驱使我们造善或者是造恶,所以这个造作就是造作善或造作恶,它是属于行蕴的力量。所以行蕴的“行”,它就是造作的意思。还有一个就是迁流的意思,迁流就是念念生灭、生灭、生灭,变异、变异、变异,这个也是行蕴这个“行”的意思。

识呢,识蕴的“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就是明了、识别。那因为我们八个识都有了别的作用,所以都叫做“识”。所以现在讲的“识”就是包含了八个识,就是我们所谓的心法。所以我们现在看那个表的话,就会很了解了,就会很明白。

所以所谓的五蕴呢,就譬如说我们眼见色,这个是色蕴;然后领纳在我们的心中,引发种种的感受,这个是受蕴;然后认识这个外境,用种种的名称跟言说来描述你所认识的外境,这个叫做想蕴;然后造作种种的善恶行,这个叫行蕴;了别这一切的,这个就是识蕴。很简单的就这样说明。

所以我们就对五蕴有一个概念,虽然五蕴是五个,它其实是包含了《百法》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一切的有为法,一共有九十四个,其实就包含在这五蕴当中,所有的九十四个有为法,全部都涵盖在里面。所以它不只是五蕴这样很简单的五个而已,它其实是包含了一切的有为法都在里面。我们看这个表,就能够很清楚的了解。色蕴就是属于色法,所谓的五根六尘,这就是《百法》所说的一个大纲。

《百法明门论》一定要看,因为它很重要。我们《百法》了解之后,就对一切有为法的内容就非常了解,那你要起观、要观想,就是观照般若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就知道哪些有为法。要不然一切有为法哪些内容不了解,那你要怎么起观呢?其实就涵盖了九十四个有为法在里面。

好,色法就是五根六尘,它是归在色法,但重点它不是…,虽然是讲物质,但是它是心所现影。《百法》里面有讲,它是心所现影,所以它其实是心识所变现的色法,它不是真实的存在在外境当中,不是,它是心所现的影相。所以我们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它其实领纳在我们的心中,是刚才讲的怎么样?领纳在我们的心中成为心相,所以它是心所现影,不是有真实的外境,所以它是心识所变现的。

好,那受蕴它是属于受心所,心所一共有五十一个,受心所。然后想蕴是想心所。那行蕴呢?它有两个范围:是心相应行,还有心不相应行。心相应行就是五十一个心所,去掉了刚刚说的受心所、想心所,还有四十九个心所,都是属于心相应行的行蕴里面的范围。所以“行”呢,它也有思心所,思心所我们不是念过吗,是令心造作,有没有?所以现在说的行蕴,它其实有思心所的作用。我们刚才说行蕴它是有一股力量,我们的意志有一股力量,驱使我们去造善造恶,那就是令心造作嘛,让我们的心造善还是造恶,它是属于思心所。

所以现在讲的行蕴的心相应行,是四十九个心所。可是“行”这个造作,它是属于思心所的范围比较多一点。另外一个,心不相应行,就是我们知道构成整个物理世界,它是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包含整个现象界,所有的范围都在这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里面,它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才有,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那识蕴就是八识心王,就是八个识。心法有八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八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所以我们这样看,有心法,还有心所有法、还有色法(它是属于心所现的影相)。

那心所有法五十一个没有问题。那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它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分位假立来的,它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既然色法是心所现影,它是心识变现的。那心法、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属于心法所有的,所以全部都是心识的作用,对不对?所以我们就说九十四个有为法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都没有离开心识的范围。所以有一句话说:一切唯心造,都是心识的作用,心识所变现的。从所有的宇宙万有的现象界,一直到我们所有心识,心法、心所有法,所有全部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就是八识所变现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五蕴它其实包含了九十四个有为法。只要一切有为法都是什么?生灭、无常、无我的,所以这九十四个有为法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那就是等于什么?九十四个有为法就是五蕴,对不对?所以五蕴也是生灭、无常、无我的,它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所以这五蕴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当下这一念,就具足了五蕴,每一个当下这一念圆满具足这五蕴,也具足了九十四个有为法,每一个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

所以五蕴的法,九十四个有为法嘛,所以五蕴的这个法,不是真实有的,这样就证到法空,对不对?五蕴的法是空的。那证到法空可以破法执,可以断变易生死。所以我们透过照见五蕴皆空,我们第一个证到的是什么?法空。五蕴的法,一切九十四个有为法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所以五蕴是生灭、无常、无我的,所以五蕴法空。你只要真实地契入这个境界之后,你就可以断一切的法执,因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不再会去执著了嘛,这时候你的法执就没有了。所以你是透过“照见五蕴”,才能够“皆空”。透过这个智慧的观照,照见它生灭、无常、无我的,你自然不会执著五蕴法是真实有的。所以九十四个有为法,你没有一法会执著,所以你的法执就断了,凭什么可以断法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有的,如幻假有的现起,自性不可得,这就证到法空。

那我们的“我”是怎么观念来的?把五蕴的假合当作是我嘛,对不对?我们把色、受、想、行、识的假合当作是我嘛,对不对?我在看啊、我在感受啊、我在想啊、行啊、识啊,全部都加上一个“我”,所以我们把五蕴的假合把它当作是我。那现在如果可以证到五蕴空,那五蕴假合的“我”是不是也可以空掉了?可以了嘛,对不对?因为五蕴的法都已经不可得,那五蕴假合的“我”怎么可得呢?当然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你又可以同时证到我空。我空可以断分段生死,破烦恼障,断分段生死;法空、破所知障,可以断变易生死,这就是所谓后面一句的“度一切苦厄”。

一切的苦厄有哪些苦呢?分段生死苦、变易生死苦。有哪二障呢?烦恼障、所知障。所以你证到我空、法空,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没有了,烦恼障、所知障也没有了,所以你可以度一切的苦厄。一切的苦厄也没有了,因为一切的苦厄,就是整个十法界生死的苦嘛,不管你是六道的分段生死苦,还是四圣法界的变易生死苦,你只要证到我空、法空,就能够度一切的苦厄,不管是分段还是变易生死的苦,都能够远离,叫做“度”,度脱分段、变易生死种种的苦。

所以这个“度一切苦厄”的这个“苦”是苦果;苦果,就是分段生死是果报,变易生死是果报,是苦的果,这是苦厄的“苦”,它是说明苦谛。一切的苦,不管是分段、还是变易生死的苦,只要在十法界当中,都是苦的。

这个“厄”呢,是说明苦的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苦果呢?是因为你生烦恼、造业,有业才会受报,受种种的苦报。所以烦恼是因,就是集谛,因为生烦恼所以造业,这个是苦的因,有业才会受苦嘛,受报嘛、受苦报。所以苦厄的“厄”是说明它的集谛,就是烦恼跟业,惑、业,然后苦嘛。我们讲十二因缘,不是惑业苦、惑业苦,不断不断的流转吗?因为烦恼所以造业,因为有业,所以才会有这种种的苦果。所以它用“苦厄”这两个字,就说明了一切的苦、还有苦因。苦因就是烦恼、业;苦果就是苦的果报,所以是苦谛跟集谛,这是一切的苦厄。

那能够度脱一切的苦厄,不但是自己的苦厄,一切众生要不要同时度他们一起离开一切的苦厄?也要嘛。所以自己能够度脱分段、变易生死的苦,也帮助一切的众生度脱分段、变易生死的苦,叫做“度一切苦厄”。所以这个“一切”包含了一切的苦,还有苦的因,也包含自己、包含一切的众生的苦厄,都要同时的度脱,这才是大悲心的表现。

好,这个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我们这次的课,就暂时讲到这里一个段落。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