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2、修习轨理4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来澄清一些修行的错误观念。

有些人认为说:修行的时候,我只要专心在我的法门上面用功就好了。念佛的就念佛,万缘放下;持咒的就持咒;打坐的就只管打坐就好了。这个时候如果来研究经论,或者是来思惟佛法的话,不是打闲岔吗?如果说我们心忙着分别,又怎么开悟呢?所以我们如果说,一面修行我们的法门,然后一面再思惟、分别、观察佛法的内容的话,是不是反而会障碍我们开悟?障碍我们修行?是这样的吗?因为他说:般若无分别智是无分别,所谓的开悟,就是你的般若无分别智现前,那个时候我们叫开悟。无分别的智慧、般若智慧,当下它是没有分别的;可是如果你在修行的时候,不断不断地分别、分别、分别,那跟这个无分别的般若是不是不相应?所以他认为说:你修行的时候,就只要好好地修你的法门就好了,就不应该再生分别,去思惟佛法啦、去研究经教啦。是不是这样?对不对?他说的对吗?不对啊?怎么才对?为什么不对?要讲出理由来啊。

如果是这样的话,佛法说应该闻、思、修的次第,是不是就被打破了?因为你说直接修就好了嘛,不用听闻、也不用思惟。那你说一心修定就好了嘛,那外道也一心修定,他为什么不开悟呢?可见只管打坐没办法开悟。

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位从来没有研究过经论的人,和一位精通经论的人,他修的结果应该一样啰?因为经教不用研究嘛,不用听闻、不用思惟。一个有研究经教,一个没有研究经教,他们修的结果应该一样才对嘛,会一样吗?结果相同吗?当然不一样。那个不懂经论的人修行呢,是修得糊里糊涂的,因为他不明白经教的道理,所以他不容易生起真实的信心,也不容易改变习气,然后很难调伏烦恼,很难有分辨的智慧,也很难发菩提心;为什么?他不知道怎么思惟这些内容,所以就不知道怎么实践这些内容。

所以这所谓的信心啊、定力啊、智慧啊、慈悲啊,它都是怎么来的呢?听闻来的嘛。先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听闻之后,如理思惟,好好地来分别、观察、思惟你所听闻的内容,这是靠自力修习;听闻是靠他力,善知识的教授。听闻之后,不是就结束了,课程结束就修行也结束,不是!回去要不断不断地数数思惟、观察、分别你所听闻的义理、佛法的义理、所有的内容,一直思惟到你的心意转变为止,这个是重点,不是我看一看,哦,我懂,就好了。所以为什么你知道,做不到呢?就是因为你没有思惟,你没有数数思惟,所以你只是听闻,但是做不到。所以要思惟到转变你的心意,就是原来错误的观念转变成正知见了。

像《广论》讲的前面“亲近善知识”的时候,你怎么修信心?你就一直要修到你对上师真实地生起清净心为止,那个就叫做你转变心意了嘛。原来会不恭敬啊、会毁谤啊,这些过失都去除了,这个就叫修行嘛。所以修行是怎么来的?你修什么内容?听闻的内容嘛,经过思惟之后,你实践了,这就是修行啊!可是你说你只管修就好了,那前面那两个不用了,听闻、思惟不用,你直接修,那你修什么东西啊?所以闻、思、修就一定是这样的次第,佛陀教导我们从听闻、思惟、然后实践——就是修行。所以你直接修,就修不出什么东西来,因为你也不知道你修的内容。

所以我们刚才说修得糊里糊涂的原因就是,你不明白经教的内容,你没有常常地思惟,你怎么去实践呢?实践这些佛法的内容。那你没有听闻,你怎么思惟?你思惟些什么东西?就胡思乱想嘛,以为自以为对,自己认为佛法应该就是这样、这样、这样,因为你没有听闻正知见,所以你思惟也思惟不出什么结果来;可能都是邪知邪见,但是你不知道,因为你没有听闻什么才是正知正见的内容。所以,思惟什么?思惟听闻的内容、正法的内容,然后去实践,就是修行。所以一定是闻、思、修,这个次第是不能错乱的。重点在思惟,闻思修哪个最重要?闻思重要,你没有闻,没有办法思惟,你没有听闻、没有思惟,你就没有办法修嘛。所以闻思修来说,还是闻思最重要。可是闻思,又以思惟最重要,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一定要思惟到转变心意为止。

譬如说你思惟暇满人身难得,就一直要思惟到我下定决心,我这一世一定要成就,这样你思惟暇满人身,你就实践到了,你就做到了,因为暇满人身就告诉我们:暇满人身非常难得,它的意义非常重大。既然这么难得,你这一世已经得到暇满人身,是不是要赶快修行?赶快成就?你已经转变心意,下定决心,我不再放逸、懈怠,不再拖延时日说“哎呀,等我赚好了钱,有了道本再修啦!等我儿女长大,我再开始啦!”你就不会有这些观念了,因为你知道暇满人身非常难得。

再加上“念死无常”,每天都思惟“我今天就会走”,每天都是已经做好准备,随时洒脱、自在、逍遥,随时准备走都没有问题,了无牵挂,因为活着的时候都把它放下了,身外之财、妻儿、感情的贪著、对身体的贪著、对财物的贪著,全部都在生前就舍下了,因为每天都准备好随时走,了无牵挂——这就是思惟念死无常,已经转变你的心意,然后去实践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佛法就是实践的嘛,不是纯粹理论、不是空谈理论,都是可以实践的。可是怎么落实呢?就是经过思惟,一直到转变你的心念为止。

那“深信业果”也是啊。如果深信业果你有好好地听闻、思惟的话,你就不会再轻易犯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再小的戒律你都能持得很好,五戒十善——人天果报的因,五戒十善。所以这个部分,你如果有经过好好地思惟,然后转变你过去那些错误的身口意的三业的话,你不但可以清净你的身口意三业,而且还会欢喜受报,你就知道我现在一切的逆境、不顺心,就是过去恶业成熟了嘛,所以也没有什么好怨天尤人,发脾气、起瞋恚心,不会了;那我现在一切的顺利,也没有什么好得意的,志得意满,也没有,就是我过去的善业成熟这样而已,所以也不会生贪、也不会生憍慢心,这个就是你有深信业果,好好地思惟这个部分,你就可以做到。每天就是这样身口意清净的过生活,任何的顺境逆境来,你都不会起贪瞋痴,这就是修行啊。不是每天念诵法本,然后我今天的法本念完,我今天的法修完了就完了、就结束了,不是。然后修定,我今天打坐,有坐一座、两座,哦!我第一座坐得好好哦,然后就结束了;我今天坐得比昨天好,啊,好高兴!可是怎么开悟呢?不知道,不是很清楚诶。

所以刚才讲那个般若无分别智,它怎么现前的呢?就是听闻啊,听闻你就有闻所成慧,因为听闻而成就的智慧叫做闻所成慧;那你把听闻的内容好好地思惟,你就可以成就思所成慧——因为思惟而成就的智慧;然后你再把它好好地落实,落实就是思惟到转变心意,你就实践了嘛,你就做到了,那个就是修所成慧。所以闻、思、修三慧也是这样生起的,然后般若无分别智就现前了,开悟是这么开悟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外道他为什么修定不能开悟?就是因为他没有闻思佛法的内容,所以他悟不了,他就是四禅八定修得再好,可是他就是不开悟,因为他没有“一切法无我”这个空性智慧的听闻跟思惟,所以他没有办法开悟的,禅定再高都没有用,还在三界当中轮回,就是出不了三界,因为他没有无我空性的智慧的这个部分,他没有听闻跟思惟,所以禅定力再高都没有用。

所以我们就知道,听闻跟思惟,跟修行绝对不是互相矛盾冲突的。你不断地听闻跟思惟,或者是研究经教,并不会障碍你开悟,般若无分别智现前,不会障碍你成道、证果,不会障碍!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闻、思、修这样的次第来修的话,你才可能开悟。

那以本论来说的话,就是从修对上师的信心开始,就是“亲近善知识”开始一直修,修到中士道是解脱道,然后再进入上士道。所以修到中士道的时候,你好好地听闻怎么解脱的内容,好好地思惟四圣谛或者十二因缘,然后你就可以达到解脱,就能生起出离三界的心。可是这个时候,虽然自己解脱,不忍心看到还有这么多的众生在三界的苦海当中漂流,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发起了誓愿度尽一切众生,希望他们能离苦得乐,脱离三界的苦海,得涅槃乐的这样一个愿心,这个就是菩提心,这个时候你就进入大乘发菩提心。所以有了从前面道前基础,到中士道,到上士道的发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些都是听闻、思惟,然后你都落实、都做到了之后,这个时候再来禅定、智慧,就是奢摩他、毗婆舍那,这个时候来修止修观,很快!不用花很多的力气,很快就证得禅定、证得智慧,就是般若无分别智,很快就能够现前,就是因为你前面都好好地听闻、然后思惟、然后修习。所以这一切的内容都是你证得无分别定的前方便,所以绝对不可能说听闻跟修没有关系,闻思跟修没有关系,不是,绝对不是这样,它绝对不会障碍我们开悟证果。

所以也是因为这样错误的观念,就是现在为什么大家对经论没有办法生起恭敬心、尊重,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就是好乐研究经论的人其实不多,因为他们都以为,就是今天讲的错误的观念,他们觉得说我今天跟师父学一个法,我回来好好地修就好了,密教就是灌个顶、然后拿个法本回来,我就每天念、每天念,我就是在修行啦,其他也不需要再怎样了。念佛不是念到一心就好了吗?一句佛号念到底嘛。打坐就只管打坐。所以,现在好乐研究三藏十二部经论的人其实也不多了,原因在哪里?就是他不觉得研究经论有什么必要性,这也是佛法为什么越来越没落最主要的原因也在这里。因为大家就是…,一个大海,茫茫没有边际的大海,他只要取一个小水滴,就是他现在修的这个法门,他觉得这样就够了,他就舍弃大海,然后抓住一个小水滴,以为究竟这样子。所以佛法就慢慢没落,因为没有人要听闻、思惟所有的三藏十二部这么深广的佛法,没有人发愿要成就三藏十二部,很少人发这样的愿吧?“我要把三藏十二部全部看完,把大藏经一部全部(看完)”,不要说做到,就是全部翻一遍,可能都…,内容还没有花很多时间看,只是这样翻,恐怕都没有人愿意翻吧?更不要说每一页把它看得很仔细,然后这样思惟、好好地思惟。

那你说这样再继续下去,现在末法了嘛,已经慢慢在衰了、佛法慢慢在衰。这样再下去,经论就越来越没有人看嘛,大家都是只要抓住一点点就觉得好像蛮受用的,这样一点点他就够了。所以有些传承就会断掉,因为没有人发心修学弘扬,那个部分就没有了。慢慢这个没有、那个没有,可能到最后就剩下一句佛号,还是一句咒语这样而已,到最后,因为大家都是持一个佛号就觉得够了,念诵一句咒语就够了,所以其他就统统都消失在娑婆世界,就消失了,整个佛法内容只剩下很简单、很简单的修行的法门这样而已。所以我们就知道,佛法会越来越没落的原因,就是大家都不明白闻思修的重要性,听闻跟思惟的重要性,以为只要修一个法门就好了。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观念呢?我到底要不要修定呢?你说了半天,好像研究经教蛮重要,那要不要修定呢?也是要修定啊!所以那个不用分别的止修,跟需要分别的观修,两个都同时重要,两个都是必要的。

那什么时候止修?什么时候观修呢?我们就是弄清楚就好了,结果就止观成就了嘛。什么时候要止修?就是修定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不要思惟观察,不要分别了,你只要一心专注,修定就是训练我们的心专一嘛,那你只要专注,把你的心收摄回来,专注在你的法门上,得止,无分别,得定,这样就好了。这时候你就不要再分别、思惟、观察所有佛法的内容,这个叫做止修。

另外一个就是观修。我们刚才讲了半天,都是讲观修的部分,就是本论从对善知识修习信心开始,到最后的止观为止,这个都是观修的内容,都是依闻、思、修这样的次第来修,这样就很容易成就了。所以我们每个部分,就是听闻到哪里,我们就思惟到哪里,然后就修习到哪里。我们现在进行的是道前基础的部分,其实我们下士道也已经圆满结束了。那上士道呢,应该中士道讲完(之后)。中士道刚刚开讲,中士道讲完也可以进入上士道。

所以希望各位师兄就是依照我们今天讲的这样一个闻、思、修的次第,听到哪里就思惟到哪里,就修到哪里,那应该《广论》我们的课程圆满的时候,也是各位圆满成就的时候。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