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t17、观慧,何谓我,法?二空观:观身无我的修法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经文: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前面普眼菩萨请佛开示修行的渐次,也就是渐修的次第。既然不能顿悟,就用渐修的方法,一样可以悟到圆觉。渐修的第一步,是持戒修定;接下来就是观慧。

所以,修行的渐次,第二个是“观慧”,就是以前面的“戒定”方便,来助成后面的“观慧”,这样三学相由,就回答了“修行渐次”的问难。观慧,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二空观”;第二个部分是“法界观”。

首先介绍“二空观”。为什么要修二空观呢?因为众生无量劫以来,一直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一直在轮回当中,不是堕在凡夫外道、就是堕在小乘当中,没有出离三界之前,不是凡夫、就是修外道,所以他没有办法解脱。就算是解脱,如果又堕在小乘当中,也一样不能够成就佛的智慧。为什么不能够成就佛的智慧?就是因为有两种障碍: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我们追究这两种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两种障碍的原因就是我执跟法执。凡夫跟外道是有我执跟法执;小乘是已经没有我执,但是有法执,就是这两种执著,才有两种障碍,才不能悟到圆觉,不能够成就佛的智慧,就是从这边来的,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两种执著——我执跟法执。

那要怎么去除这两种执著呢?就是要修二空观。既然有我执、法执,那我们就修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这两种执著,当“二空观智”现前的时候,就是这两种空性的智慧现前,自然我执跟法执就能够消除。我执跟法执消除,两种障碍也就去除了,这个时候才能够悟到圆觉,成就佛的智慧。所以就必须要修二空观的理由在这里,目的是要去除两种执著、两种障碍,我们圆满的菩提自性就能够现前,所谓的圆觉真心自然就能够现前,只要这两种障碍去除。

什么是二空观呢?就是“我空观”跟“法空观”。修这二空观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法”,才能够进一步想办法把它空掉。

所以,我们先解释,什么叫做“我”呢?“我”,就是主宰的意思。这个“主”,就好像国王,他能够自在作主,他高兴干嘛就干嘛,要谁的命就要谁的命,这个能够自在作主的,就是“主”的意思。这个“宰”,就很像宰相,宰相他能够决断事情,什么事情都由宰相来决定;那我们也是啊,我们每天要作很多的决定,要作很多的选择,这个就好比宰相他在决断事情。这个就是“我”的定义:主、宰。好比国王能够自在作主,好比宰相能够决断事情。所以我们观念里面,就有一个“我”的真实存在,这个“我”高兴干嘛就干嘛,可以自在作主。然后我每天要做很多的决定、很多的选择,这个就是“我”的定义。那个自在作主,它是“我”的本体,它是属于俱生我执。

这个“宰”,就是由我所起的作用,我能干嘛干嘛、我要做什么选择、我要怎么抉择,这个是由“我”而生起的作用,所以它是属于分别我执。所以这个“主”,是“我”的本体,属于俱生我执;这个“宰”,是“我”所起的作用,属于分别我执。

我们也知道,分别我执比较容易断,俱生我执比较难断。只要证到初地,分别我执就摆平了;这个俱生的问题,要八地以上才能够解决。

这是“我”的定义。

那什么是“我执”呢?凡是依五蕴计我的,都称为“我执”。像一切凡夫都是把五蕴当作是“我”,这个我们称为“即蕴我”,就是“五蕴就是我”,这是凡夫的观念:色、受、想、行、识就是我,我的身、我的感受、我的想法……,这个就是“即蕴我”,把五蕴当作是我。即蕴这个“即”,“就是”的意思,五蕴就是我,这是凡夫的想法。凡夫的我执,就是属于即蕴我。

一些印度外道,他们的我执是什么想法呢?一般的印度外道,认为离开五蕴有“我”的真实存在,离开五蕴有“我”真实的存在,所以就称为“离蕴我”:离开五蕴,有一个“我”真实存在,所以叫做“离蕴我”。离开五蕴,另外有一个“我”的真实存在。

那这个“我”呢,就必须要有一些必要条件嘛:所以这个“我体”它必须要恒常的。恒常的意思,就是永远存在,我什么时候要投胎就可以投胎;我体如果不是永恒存在的,不是恒久的,我想投胎的时候,那个我体刚好灭了,怎么办?所以他们必要条件,最主要的就是我体是恒常的。

可是“量”呢?量就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量要周遍,周遍的意思就是说我想到三界六道那里投胎,我的量必须有周遍到那个地方,我才可以在那个地方投胎。我如果想到中国投胎,可是我体的量如果没有办法到达中国,我就没办法在中国投胎,所以它的量要周遍法界的意思就是说:我高兴到什么地方,我就可以到那边,因为我的量有周遍整个法界,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说那个量是不一定的。像有的我体,就是说你出生之后,你那个我量是比较大的,像大象比较大,蚂蚁比较小,所以我体是恒常的,但是那个量是不定的,就看你投生是什么样子的,它的量有大小,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说那个量是极微,非常非常小,小到我们肉眼看不到,是它来作主。我们应该长得什么样子,是大、是小,还是应该生在什么地方,那个就是由极微的量来决定。

所以,一共有三种说法,体都是恒常的,但是量有周遍、不定、还有极微这样的差别。这是属于印度外道的“离蕴我”的观念,这也是一种我执。

那小乘呢?小乘像犊子部等等,他们的说法就是凡夫是执五蕴为我,他说不对,五蕴不是我,所以小乘有修我空观,就知道五蕴不是我;外道认为离开五蕴有真实的我存在,小乘认为这个也是错误的,离开了五蕴,怎么可能有另外一个我的真实存在呢?也不对。两个都不对的结果,就是非即蕴我、非离蕴我,这两个都不对,就称为“俱非即离”,就是非即蕴我、非离蕴我,这个是小乘犊子部他们的我执。

所以不论是凡夫、外道、还是小乘,他都是依五蕴计我,所以称为“我执”,这就是我执的来源,就是在五蕴上面做文章:一个认为五蕴就是我;一个认为离开五蕴有另外的我;一个认为这两个都不对。这个是“我执”是这么来的,都跟五蕴有关。

那什么是“法”呢?法,是轨持的意思。轨,是轨则;持,是保持。什么是轨则呢?就是我们要认识一个法,只要按照它的轨则,就能够生起对它的认知,这个是“轨”的意思,轨则。譬如桌子,我们一想到桌子,就知道桌子就是长得那个样子,那个就是桌子的轨则;我们说椅子,我们的脑袋里面就会浮现椅子的形象,那个就是椅子的轨则;我们说山河大地,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所以我们一想到山,就是一定是这样凸起来,水就是一定要这样子,要画的话,就是弯弯的就叫做流水,那个就是一切法的轨则。你只要按照这个轨则,你就知道它是属于哪一法:它是山、是水、是桌子、椅子、是地、还是天花板,马上就有它的轨则出现,所以那个“法”就是按照它的轨则,你就能够生起对它的认知,这个就是“轨”的意思。

那持呢,就是保持。这个轨则,它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它的自性不坏失,桌子它就是那个样子,它不会一下变成椅子的形象,所以它能够永远保持它的自性不坏失;山就是山的轨则,它不会一下变成水的样子;水也不会变成树,它永远保持它的自性不坏失的意思,这个就是“持”,就是保持的意思。所以杯子不会变盘子,盘子也不会变成筷子,就是它一直保持它的自性不坏失,它就是那个样子,筷子就是筷子的样子,所以我们一看就知道它是筷子。

这就是“法”的定义,轨持的意思。

一切的凡夫、外道、还有小乘,他们都执著离开心意识,另外有真实的法存在,这就是法执的来源。什么叫“法执”?就是执著我们离开心意识之外有法的真实存在。不论凡夫、小乘、还是外道,他们都有这样的执著,这个就是法执的来源。

我们解释了什么是“我”、什么是“法”。为什么说我们要修我空观、法空观,这个二空观?明明有我、有法,为什么说我、法皆空呢?为什么说我不是真实存在的?法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知道这两个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之前,要知道我跟法它是怎么生起的?它究竟怎么来的?你才可以推论它的结论是说我、法皆空,这两个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我跟法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刚才是它的定义,但是它到底是怎么变现出来的?我们就知道都是第八识的变现。一念无明,就有了第八识,从第八识的自体(就是自证分),又生起了能见和所见的功能,我们就把这个能见的功能称为“见分”;所见的功能称为“相分”。我们就知道,其实见分跟相分就是自证分所生起的:一个是能见,一个是所见的功能,就是说我们八识它的自体有这样的功能,所以由它的自体、自证分就能够生起见分跟相分的差别,这两种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知道见分跟相分它都是从自证分来的,这是它真实的面貌是这样子。

可是因为无明的关系,我们不明白,所以我们就把见分当作是我,把相分当作是法。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定?为什么要修止观?就是当你在定中的时候,你的相分跟见分、就是能所,有二元的对待嘛,有能见的功能、有所见的功能,你在定境当中没有能所,所以我们常常说能所双亡,能跟所这两个都没有了,就回归到哪里?就回归到自证分。所以你在定境当中,就是见分跟相分,实际上都回归到自证分,所以那个时候很容易开悟的意思,就是那个时候没有能所对立的差别。我们现在知道,能所都是从自证分来的,只要能所回归到自证分,见分跟相分有没有所依?没有所依了,对不对?因为它都回归到我们八识的本体这个自证分里面。我们知道这个见分跟相分它实际上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八识的本体所现起来的功能,就是能见跟所见的功能,这个能所。

我们一般凡夫就会把能见的功能,这个见分,把它当作是我:有一个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把相分,相分就是所看到的一切法、刚才讲的一切法,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它就是八识的变现这样子而已。所以,我们那个我执跟法执,它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八识的变现,所以我们才会说我、法皆空。

为什么说我跟法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它是八识的自证分所现起的功能,就是能见的功能跟所见的功能,就是所谓的见分跟相分;可是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你没有修止观,没有悟到这个实相的话,你就会把见分当作是我,把相分当作是法,而起了执著,这就是我执跟法执的来源。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我跟法它并不是真实有的,它只是八识的变现而已,所以我们说“我、法皆空”,就是这么来的。

虽然我法皆空,但是凡夫不知道,还是执著有我、有法。怎么办呢?所以要修二空观,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要修二空观。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还是有我执跟法执,所以还是要修二空观,用渐修的方法来修二空观。

那怎么来修二空观呢?就先修“我空观”,再修“法空观”。一步一步来修,既然是渐次嘛(渐修的次第),那就一步一步,非常清楚,第一步修什么?第二步修什么?先修“我空观”,再修“法空观”。

那什么是“我空观”呢?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那个“我”是怎么来的?就是执五蕴为我嘛,因为凡夫都妄计五蕴身心是我,所以我们现在就先修“观身无我”,再修“观心无我”。五蕴就是身心嘛,那我们观身不是我,然后再受、想、行、识,这个心不是我,合起来,身心不是我,就是五蕴不是我,就能够证到“我空”,这就是我空观的修法:先“观身无我”,再“观心无我”,了知身心不是我(身心就是五蕴:色蕴是身,受想行识是心法,所以五蕴就是身心),我们把身心分开来观,先修观身无我,然后再修观心无我,结论就是没有我的真实存在。

好,我们看经文: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这段就是“观身无我”。“恒作是念”,这个“恒作”的意思,不是偶尔想一想,是行、住、坐、卧,一切时中,恒常作这样的观察。所以为什么我们前面听了很多理论,但是都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恒作是念,我们熏习的时间太短,所以还是业力、烦恼、习气的力量比较强。我们偶尔修一下没有办法,因为没有恒作是念,所以这个“恒作”非常重要,就是说你随时随地都是作这样的观察,观慧的力量才能够出来,才能够转你原来烦恼、习气、业力的那个力量、种子才能够慢慢地去调伏它。所以这个是功夫,用得上、用不上,就是看你有没有常常这样的熏习,有的话,你那个功夫止观的力量才能够出得来,所以这个“恒作是念”非常的重要。

这个“念”,就是正思惟的意思。正思惟,就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而是智慧的观察。所以不是用你第六意识这样偶尔想一想,这样没有用,是正思惟,恒作是念那个“念”是正思惟,不是用第六意识来分别,而是用智慧来观察。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恒作是念,这个正思惟是思惟什么呢?就是用智慧来观察我现在的身体,就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的和合所成的,给它一个假名,叫做“我”这样而已,实际上并没有“我”可得。所以,我们恒作是念就是念这个,这个是总观。

下面是别观。别观,就是四大各别观察,就是地、水、火、风要各别观察。为什么不说“这四大都不是我,四大各有它的法的轨则,四大各有它的自体,保持不坏失,所以地水火风分别:什么是属于地、什么是属于火,属于四大,我们的身体就是属于四大”,然后这样就结束了?可是,为什么它要分别来观察?就是我们众生的执著非常坚固,你说我们的色身是四大的假合,然后就完了,我们都知道啊;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把这四大假合的身体当作是“我”的身体呢?可见那个执著非常的坚固,不分别来观察,它就没有办法摧破我执习气的力量,所以它要各别来观察,总观还不够,还要别观。

那就分别来观察我们身体,哪些部分是属于地、水、火、风四大呢?

“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这些都是属于地大。我们的头发、汗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还有骨骼、髓(就是我们骨头里面的脂肪,我们叫做髓,就是骨髓)、垢色(就是垢腻的颜色),这些它都是属于地大。那什么是地的特质呢?就是有质碍、有物质的障碍。你从这一头,就是没有办法贯穿、看到那一头,像我们这边隔了一个墙,就看不到隔壁,这就是有质碍,有物质的障碍,这个我们就称为“地”。有物质障碍,就是被物质所阻碍了,这就是地的特质。

那为什么称为“大”呢?我们说“四大”嘛,地、水、火、风四大,为什么要称为“大”呢?就是因为它无处不有,所以称为“大”。无处不有,就是到处都有四大的存在。我们说这个色身是四大假合;那外在呢?山河大地,外在也是四大,也是地水火风,我们内身是四大的假合,外在也是四大的假合,到处都是充满了四大,无处不有。所以我们就称为“大”。这是“地大”。

“唾涕、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

以上是属水大。那什么是唾涕呢?从嘴巴流出来的是唾;从鼻子流出来的叫做涕。津液,血的精华在体内会集的是津;向外泄出的叫做液,所以它是有差别的。涎沫,垂丝下堕的叫做涎,就是像丝一样垂下来的,我们称为涎;浮聚在嘴角的是沫,我们说口沫横飞嘛,所以它是在我们的嘴角,浮聚在我们嘴角的,我们称为沫。痰泪,咳嗽从喉咙出来的,我们叫做痰;你悲伤哭泣,从眼睛流出来的,叫做泪。精气,肾之所藏,我们称为精;精之所化,称为气。还有大便、小便,这些都是属于水大。

那什么是水的特性呢?就是有润湿的作用,凡是有润湿之相的我们都称为水,它都是属于水。所以水的特性,就是润湿之相。

“暖气归火”

我们周身的暖气是属于火大。就是我们全身的体温,它是属于火大。我们都有温度嘛,全身的体温就是属于火大。那什么是火的特性呢?就是有暖热的作用,所以凡是有暖热之相的都属于火。

“动转归风”

全身的动作运转属于风大。所以什么是风的特性?就是有动转的功能。所以凡是有动作运转,都是属于风。

这是四大的内容,各别、各别来观察。

“四大各离”

我们在正念观察的时候,会发现这四大各自有各自的归属。归属,就是地、水、火、风它各有归属。所以我们观察地、水、火、风的内容,发觉它各自有各自的归属。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四大各有归属,那么我们这个妄身它应该属于哪一大呢?你再思惟、思惟,四大各有归属,我们现在所谓的“我”这个妄身,它应该属于哪一大呢?如果这个妄身属于四大,那有四个“我”,对不对?地大是我嘛、水大是我、风大、火大都是我,我有四个,这样好像不太对,对不对?所以我们再观察,如果这个妄身只属于地、水、火、风其中的一大,其它三大就不是我啦,其它三大就跟我没关系,所以我们就不能说我这个身体是四大的假合,这句话就不能够存在。所以我们说我这个妄身属于任何一大,好像也不能够成立。

如果说这个四大都不属于我,四大都不属于我?那就应该离开这个四大,另外还有一个我的身体才对,可是离开四大,我也找不到我的身体到底在哪里。所以,这三个假设都不能够成立。所以: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我这个虚妄的身体,它应该在哪里呢?找不到,对不对?找不到就是没有嘛!所以这个妄身它不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接下来它说: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结论就出来了!你四大先分别观察,然后给它一个结论,就是刚才那三个假设,你再继续去推推推,发觉找不到妄身的所依,它到底在哪里呢?就是没有,所以我空,观身无我就能够成立了。

所以,这样正念思惟的结果,就能够了悟这个妄身毕竟没有它真实的自体,只是四大和合之后,才有它的相貌,其实如同幻化。这个“知”和上面的“念”是相照应的。“念”是慧观,我们刚才说要正念思惟,它是属于智慧的观察,所以它是属于慧观。你经过智慧的观察,就会有一个结论嘛,这个就是“知”。所以先正念观察、正念思惟,然后就能够了知,能够悟知,这个是慧悟。所以,念,是慧观;知,是慧悟,你经过慧观,你就能够有这个慧悟,智慧的了悟;了悟了什么?这个妄身不是我,就是有这样的了悟,这个了悟从哪里来?就是从正念思惟,这个慧观来的,因为前面的慧观,所以就悟知这四大不是我,它只是在和合之后,给它一个假名叫做“身”,其实并没有它真实的自体,就是说并没有真实的身存在,就能够推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就是智慧的了悟。

所以以上所说的,就是“观身无我”的修法,就是这样子修的:

所以我们两腿一盘,就这样子来正念思惟,从地、水、火、风四大分别来观察,然后再问问:所谓我的身体,它到底属于哪一大呢?不能说它属于四个大,有四个我;也不能说它是其中一个,其它三个就跟我没关系;也不能说它都不是,离开这四大,也没有我身的存在,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所以就能够慧悟,能够悟知这个色身不是我。

是不是到这里就好了?回去好好修。下面是“观心无我”,也要讲很久。一个一个来好好地修,这样效果比较好。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