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0、修习轨理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讲加行,今天讲正行。

正行就是正式修行。到底怎么修呢?这个很重要,如果方法错的话,你就会跟一般好像赶集一样,很热闹,这边参加法会、那边佛七。可是好像效果也不是很好,或者是什么拜忏啦,参加很多的法会活动,可能每天在家里也只是作早晚课,或者是你有固定的法修啦。那不管你从事什么样修行的仪式或者是法门,可是你的心,如果没有因为你修行而有所改变,心怎么改变?就是说你的习气啊、你的烦恼啊来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作主啊?业力现前的时候,你可不可以摆得平啊?如果你的心已经可以修到自在作主的话,那表示说,你今天不管修什么法门,已经有效果了、修行的效果。可是,如果今天是你修了半天,可是业力现前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是业力在作主,烦恼来的时候,你说“我也不喜欢!我也不爱啊!我也不想啊!没有办法,还是生烦恼。”那个烦恼在作主。习气出来,习气爆发的时候,“我也不想生气啊!我也不想恶口啊!我也不想跟他吵架!”可是没有办法,对不对?各位都有经验,没有办法就是没有办法,为什么没有办法?就是你的心不能自在作主嘛,都是业力、习气、烦恼在作主。那个就是说,你不管修行多久,你如果还是这种情况的话,你统统白修了,懂吗?没有达到修行的效果。

所以,什么叫修呢?就是你的心不断不断地练习,练习到可以自在作主,你要它安住在什么法门上,就安住在什么法门上,不会给你乱跑掉,不会散乱、不会昏沉、不会掉举。你要它念佛号,佛号不断;你要它打坐,证四禅八定;你要持咒,就持咒;你要观想,就观得起来,也不会观得起来,然后模模糊糊的,也不会一观起来就不见了,很快就跑掉了;你要它观起来,就观起来,要它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就是要这么听话。烦恼、业力、习气来的时候,如如不动,没有影响,有定力的扶持,然后有智慧的观照。定力伏得住就是你不会发作嘛,你不会发脾气嘛,不会生贪瞋痴嘛,那就是有定力啰。

可是,有智慧的观照,那又更高明了,就是你当下就观自性是空的嘛,假的啰,假的有什么好生气的?我是假的、他是假的、我生气的这件事情也是假的,都是因缘所生无自性,当下就空,就把它空掉了。因为本来是无常生灭的嘛,它又不会永远存在,那你生什么气?没什么好生气,就是当下你有般若性空的智慧的观照,当下就把它观破了。所以,所谓的看破、放下,你就是要有这样智慧的观照,你看得破,自然就放得下;你看不破,就是因为你把它当作真实存在的,因为你当下没有般若智慧的观照,你把它当作真实存在的,你就认真了,认真了就以为它是恒常的、不会改变的。那个很讨厌的人,他永远就是很讨厌的,是不会改变的;那件事情我不能够忍受,永远是不能够忍受的,每次碰到它,我就是不能忍受,因为我把那件事情也当作是恒常存在的,它是不会改变的。

可是只要是有为法,它就是一定是因缘所生嘛,那现在有这个事情的产生,只是因缘的聚合,因缘成熟了,它就展现了、果报展现;因缘不成熟,它就消灭了嘛,它只是因缘的聚散而已嘛,并没有真实的这个东西。一切的存在,只要是有为法,无为法没有生灭,有为法有生灭,有生灭就是无常的,它就是不能够永恒存在,它就是因缘聚散的展现,这样而已。

可是,因为我们就是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智慧观照,加上也没有好好地修止观,没有得止,那个定力没有好好地修。定力高的话,照样可以伏住嘛,至少它可以(让)习气的种子不现前,因为定力太高了,所以他那个心不动,虽然面对不同的境界,但是你不会生起贪瞋痴,那是因为定力很高。

所以,我们知道什么叫修行,为什么要修?因为我们的心老是攀缘外境嘛,然后就生贪瞋痴烦恼,然后就造业,然后就受报,因此我们要修,修到它可以自在作主。

那修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讲的,定力跟慧力。那它怎么培养呢?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是在培养止观、培养定慧力。所以我们才会说止观这个法门,其实广义的来讲,一切法门都是在修止观,都是在培养定慧力,都是在训练你那个正念、正知力。

正念,就是说你的心要安住在正念上面,这个正念就是你的所缘境,就是你现在修什么法门。譬如说,你现在是念佛,你的心就要安住在佛号上,这时候佛号就是你的正念;如果你数息,你的心就要安住在数字上,这时候数字就是你的正念;你如果修本尊观,那个观想,心要安住在那个观想上,那个观想就是你的正念。所以你要能够忆念保持在那个正念当中,你可以忆念保持,不是散乱或昏沉的话,就没有忆念保持。昏沉就是不见了嘛,你那个所缘境不见了,所以没有办法保持住。没有办法忆念,或者没有办法保持,都表示你那个正念力有待加强,正念力不足,所以你没有办法忆念或者是保持,就是心没有办法安住在善的所缘境上安住得很好;不是昏沉、就是掉举、就是散乱,所以没有办法安住,就是心跑掉了。所以,你的正念力没有办法培养,因此你的定力就很难增加。所以,正念力是培养我们的定力,就是我们止的功夫,止观的那个“止”,止就是安住在一个地方,叫做止嘛。所以,我们的心可以安住的很好,在你修行的法门上面,这个就是止,止久了就有定力了。

那观的话,就是不断不断检查你现在的状态:有没有散乱啦?有没有昏沉啦?有没有掉举啊?你现在当下的情况是怎样?还是轻安?还是喜乐?你当下对你心的状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观照,这个叫做正知力。就是对你当下的情况非常的清楚、明白的了知——这个叫正知力,它就是智慧的来源,智慧怎么来的?就是从这边来的。我们所谓的般若慧观的训练,就是正知力的培养,每一个当下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先是在定中这样练习,可是平常如果你也可以保持你的正知力的话,你会每个当下都是很清楚的,非常清明的,你的意识都是非常清明的,然后都有我们刚才讲的般若智慧的观照,你都知道它自性是空的,所以你不会迷惑颠倒,很快那个无明就破了。

无明就是以为有一个我嘛,所以才会起我执、法执;可是你这样不断不断地观它自性是空的,因缘所生无自性、无常的、无我的,那个执著有我的那个邪见,那个无明,是不是很快就破了?对啊,很快就断我了,断我执,法执很快就断了,因为你每一念都是有这样的观照,这样智慧力就被培养出来了。

所以我们修行是修什么?就是修止观嘛,修什么?修定慧力嘛,就是你的正念、正知力的培养。那不管你在修什么法门,你都要心安住在那个法门上,那个就是正念力嘛;然后不断不断地观察你的心的状态,很清楚地觉知你当下心的状态,那个就是正知力。所以修行修什么呢?就是培养正念、正知力,培养我们的止观、培养我们的定慧力,这样才能够达到修行的效果。

那以本论来讲的话,从亲近善知识,一直到最后的止观,上士道,最后的止观,奢摩他、毗婆舍那就是止观——这全部都是我们正行的内容。我们现在讲正行嘛,正式修行你到底修哪些内容?以本论来讲,所有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你正行的内容。所以我们听闻到哪里,就思惟修习到哪里,你那个部分就成就了,懂吗?所以听闻之后,你要不断不断地思惟,然后修习,一直到做到为止。

像我们前面刚讲完亲近善知识,那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做到的话,你就是有修啊,你有闻思修啊,听闻之后思惟,然后修习,然后就做到了。修习就是一直要修到你心念转变为止,以前错误的知见,现在全部改正过来了,这个叫做修,你已经转变你的心念了。我们刚才讲,可以自在作主了。那个不善依止、亲近善知识的所有过失,我都不会犯,应该怎么如理如法的恭敬、供养、承事善知识,我全部做到了。我对上师有没有清净的信心?看我还会不会寻求上师的过失,我还会不会看他这里不如法,然后那边有问题:“诶?他持戒是不是有缺漏啊?”还有没有这样挑上师毛病的念头,还有没有?我们就可以检查出来,我们亲近善知识这个部分,到底闻思修,修到了什么程度?

前面讲到,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亲近善知识嘛,那亲近善知识有什么殊胜的利益呢?一定有非常殊胜的利益,不然我干嘛要亲近善知识?那你们可以说的出来吗?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功德利益?(师兄们:……)没有闻思修。快速地尽除业障,快速的积聚资粮,快速成佛,这个就是亲近善知识最殊胜的利益。总比你盲修瞎练,弄了半天没有什么成就,一无所成。因为善知识能对症下药,很快就除去你的问题,清除你的修行的障碍,很快就能成就。也是因为你如理如法的依止善知识,因此你消业障最快,积聚资粮最快,所以成佛就最快。因为成佛的要件就是尽除业障、积聚资粮嘛,你这两个都圆满了,是不是就成佛了?

那不善依止有什么过患呢?生各种怪病嘛,就是轻视毁谤啊,对上师没信心啊,会有什么过失呢?还是扰乱上师,让他身心不安啦,就是你会生各式各样的病嘛,包含那个医师都检查不出来的怪病。不然就是身心忧恼、忧愁烦恼,长时间,就是平常大部分境界身心都是忧恼的状态,死后呢?堕金刚地狱、无间地狱,就是这样。所以你活着的时候也没好日子过,死后更惨,堕地狱!这就是不善依止善知识的过患。

所以我们要不断不断地检查自己:还会不会寻求上师的过失?那怎么防止呢?就是不断不断忆念上师的功德嘛,尽量不要去看上师的毛病缺点在哪里。我们要忆念的话,就是忆念上师的功德。他总是有功德嘛,要不然他怎么值得我们去亲近他呢?他总是有他的优点嘛,所以我们可以看他:他可能是持戒非常清净啊,他走持戒路线的,可以成为一代律师的,持戒非常精严,所以我们要赞叹他,我们就思惟他持戒的功德;可能他定力很高咯;可能他很有智慧;可能他很慈悲咯;可能他教理通达、博学多闻,总是有他的功德吧!所以,我们多多忆念上师的功德,然后一直修到我们对上师生起清净的信心为止,这个部分才算圆满。然后也要如理如法地恭敬、供养、承事善知识;还要随念上师的恩德,起敬重的心,一直到圆满地做到恭敬、供养、承事善知识为止。

书上讲的,我们是不是全部都做到?如果这边全部都做到,那表示说我们亲近善知识这个部分,闻思修都已经圆满了,那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个部分。总而言之,我们听闻到哪里,思惟到哪里,修习到哪里,那我们《广论》念完,我们就成佛了嘛,一定没有一点疑问的嘛。

所以,我们平常可能欠缺的,就是那个思惟跟修习的部分。我们到处听听听,到处跑道场,这边听听、那边听听;可没有思惟,然后也没有修。什么叫修?我们刚才讲了嘛,一直到你的心念转变为止。可是如果你只是听听听,可是你的心没有转变,那就是你没有修行哦,因为你错误的知见还是在嘛,然后心也不能自在作主,所以我们就不能说你是修行人。所以修行人都没有资格讲说“我也没有办法,我也不想……”,这个都是借口,懂吗?你修了半天,怎么会都不能作主呢?所以从今以后,我都不要听到说“我也不想啊、我也知道不应该啊。”

好,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说,你在修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事情。

应该注意,就是说,第一个应该注意的:就是不要随便改变法门,换来换去的。因为你到处听,那可能每个地方介绍的法门都不一样,或者是一个上师,他就教好多法门,害我都来不及修。天台止观也讲,大手印也讲,大圆满也讲,我到底要修哪一个?现在又要修不净观,好多哦!我是不是好乱?好混乱?所以你就这一阵子你是修什么法门,你就那个法门好好地修,我们不要换来换去。比如说,我就数息看看啰,试试看,我这个法门试试看,那个首先就没有诚心了,懂吗?已经没有诚心诚意修这个法门。上师教一个法门,就说“好,我回去试试看”,保证他不成就的。

要怎样?我今天修这个法门,我来学这个法门,我就已经开始发愿了:我希望成就这个法门,将来用这个法门利益众生,然后我就要精进的来成就这个法门,不然我没有能力利益众生呐,这样才对!不是“我回去试试看啰、我修修看啰”,修修看就数息数到散乱嘛、昏沉嘛、掉举嘛。那就数息没有效果,“那我就念佛念念看啰”,修定不能得定,“我就念佛看看啰”,念了半天也没有办法得一心嘛,因为他的心就没有好好地按照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方法来训练正念、正知力,都没有训练,所以他念佛也没有办法得一心。还有什么?“我参禅好了”,参禅也不开悟嘛,一定不开悟的嘛,他就换来换去,这样一辈子暇满人身就过了,一事无成!这就是他没有一门深入的过失在这里。

你如果修行的方法正确,培养你的正念、正知,不是在坐中修,你平常也是这样修,也是培养你的正念、正知力啊。你平常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心住正念,就是看你那个正念是什么,你平常就是心住在正念当中,你没有特别的持咒、念佛或者是观想的话,你就可以跟佛法相应啊,你的心就住在佛法的正念当中啊,好好地思惟佛法,所以这时候也不会生烦恼、也不会造业,所以你平常日常生活也是可以培养你的正念力啊。那正知力也是可以培养,每个当下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的身口意的状况,你会不会犯戒?不会犯,你的身口意都不会犯,因为你每个当下都很清楚地明白你的心的状况,所以那个贪一起来,你马上观照,第二念就把它转掉了;要发脾气,那个不高兴的心一起来,你就看到了嘛,为什么?因为你有观照,你有正知力的觉照;所以那个不喜欢、很讨厌的念头一起来,你就已经看到了,有没有后面的?没有,不会已经骂出去、打出去,已经在跳脚,然后才回去忏悔,那个都太慢——那就是因为你平常没有培养你的正知力,每个当下你糊里糊涂、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坐在那边打坐也没有培养正知力呀。就在那边打坐,坐到昏沉、坐到睡着了,打呼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就是一点正知力都没有,就是不清楚嘛!头脑跟浆糊一样,那表示说,他今天不管修什么法门都不可能成就的,因为他没有培养他的正念、正知力。

所以,修什么法门不是重点,每个法门都可以成就的,可是为什么你换来换去都不成就?问题不在法门上,是在你修行的方法错了。所以你如果说修行的方法正确,你修一个法门很快就相应,很快相应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刚才一开始讲的,你的心可以开始作主了,要它安住在哪里就哪里,它就可以安住得很好,这个法门很快就成就了,那你再修别的法门快不快?很快啊!因为你的心已经训练好了,要它自在作主,叫它观什么就观什么,叫它得定就得定,叫它念佛就念佛,要听话,所以你现在修什么法门,是不是就没有差别了?懂吗?所以你就先修一个法门,好好训练你的心,训练到它听话为止,就OK了,那你现在要它安住在什么法门上,就安住了,那是不是每个法门都很快成就了?所以我们第一个修行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换来换去的,任意的更改法门。

第二个,你规定自己的功课,今天《心经》念几遍、大悲咒念几遍、还是百字明念几遍,我佛号念几声、我今天规定我的功课,大礼拜做几下,我就是这么多个。数量也不要任意的更改,一下多、一下少。我今天有时间我就多做一点,明天没时间我就少做一点,这样也是不好的。我今天一早起来,法喜充满,我就大礼拜做它一千遍,明天早上起来全身酸痛,听到大礼拜我就吓死了,一停就停了三个月,这样没有效啊。所以你勇猛精进的时候,拼命冲,然后懈怠放逸的时候,就连那个想要修行的念头都提不起来,相信各位师兄也很有这样的经验,修修停停、修修停停,这就是数量任意的更改。

不要!我宁愿少规定一点,就是我每一天就一定要做这么多,我少规定一点都没有关系,可是我不要让它断。我每天大礼拜没有办法做一千个,没关系啊,我至少做七个,一百零八个也很快,十五分钟就做完一百个。也不用每天给自己压力,我一定要做五百个,然后赶赶赶这样子。做什么事情,忙别的事情也心不安;然后人家来找你,好不耐烦:“你障碍我的修行!你今天来串门子跟我聊天,喝茶、聊天,害我没有时间作功课。”忿恨恼就出来了。所以给自己的功课,就是我再忙碌的话,我也可能作得完,这样的数量就可以了。

第三个,不要乱改的就是次第。有些法门它是有次第的,那你不要贪快,欲速则不达。你说“我一下要冲到一百层楼的那么高,我不要从一楼一楼这样慢慢爬,因为那个太慢了,我是什么根性,对不对?我一定是上根利智的,所以我要那种超越次第的,用跳的,三级跳、七级跳,这样跳跳跳,我希望很快我就可以成就,我希望这样子。”可是有炒完菜才洗菜的吗?有煮好饭才洗米的吗?你的一百层可以前面九十九层都不要盖,然后你就直接盖一百层吗?都不可能,对不对?那就是次第错乱嘛。所以修行的次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是很踏实的,老老实实地修行,一步、一步、一步,不要着急,这样才可能成就,所以越老实的成就越快。那个越卖弄聪明的,以为自己可以投机取巧的,那个反而最慢。

还有呢,初修的时候,我们时间应该短、次数多。每一座的时间短,次数增加。譬如说我一开始练习打坐的话,可能我的脚很硬啊,坐一下就腰酸背痛啊,没关系,你可以甚至从五分钟、十分钟开始练习都OK的。所以我可以早上坐十分钟、下午坐十分钟、晚上坐十分钟,可是这十分钟我都坐得很安稳,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散乱、不昏沉、不掉举,这每一个十分钟效果都很好。可是我一次坐三十分钟就不一样了,如果我的腿也不行、身体也不行,我就硬要熬它三十分钟,你说那三十分钟在干嘛?在地狱中、在痛苦中,猛看表、猛看表,它就是三十分钟就是很长。

那就是说,你给自己定的时间太长了。一开始修的话,不需要这样勉强自己,然后这么痛苦的经验,你以后听到修行就吓死了,效果也不好啊。所以我们宁愿定的时间很短,效果很好。像你诵经诵到法喜的时候,那一品诵完,就赶快休息,以后就很喜欢诵经。你坐,坐到很舒服的时候,赶快停止,赶快下座,以后就很喜欢打坐,最好是这样的情况,你修到很法喜的时候、很轻安的时候、很喜乐的时候,赶快Stop(停止),以后很喜欢修了。那每次都在那边熬熬熬,苦啊、苦啊、痛啊,以后就很怕修行。所以修行的过程也是要让自己很开心的来成就,不是很好吗?所以我们先从时间短、次数多,有空就修、有空就修,时间短短没关系,因为短短比较有可能嘛,十分、十五分、二十分比较有可能。你说我一下子,那个诵经诵完要两个钟头,现代的人,两三个钟头大概很少可以连续这么长的时间。所以诵经你可以一品、一品诵没有关系啊,到晚上才全部功德回向,也是OK的;或者每一品诵完,功德回向,也是可以的。

要不然你会每天很着急,懂吗?因为你想找那个空档,找那个空档然后赶快修;可是偏偏早上很忙、下午也很忙、晚上也很忙,完了!今天都在忧恼中度过,结果什么法门也没有修,什么功课也没做,然后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不要这样子。所以我们可以先坐到身心安稳了,安稳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嘛,你的正念、正知力的培养,心安住在善的所缘境上,都安住得很好啊,这个时候才把时间慢慢地加长,身心的状况都安稳了之后,我们才慢慢把时间加长。所以初修来讲,一定时间不要太长,宁愿次数多一点,等稳定了之后,我们才把时间拉长,这样是比较恰当的。

还有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应该不要太着急。太急着想要成就,或者是要有一些身心的觉受,反而会障碍我们,懂吗?像修定的话,反而会障碍你修定。你上座之前就想说:我这一座一定入初禅。有所求的心,那保证你没有办法入初禅,因为你已经给自己压力了,你的心已经散乱了。所以不要太着急,太着急容易散乱,要不然就是昏沉。因为心很急的话,你的身心就很难安稳下来,身心很难安稳,就很难安住在所缘境上,就很难成就正念、正知力,因为你的心很急。

那你说“我就慢慢来,好不好?”慢慢来,好不好?当然不好啊!慢慢来就放逸、懈怠。所以太慢也不行,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每天固定的功课、固定的数量、固定的次第,就这样老老实实的修,这样就可以了。

这就是所谓正行的部分。

那第三个是结行。结行,就是最后我们都是把一切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希望众生可以早日成佛,可以满众生一切的愿望,不管他要求的是世间种种的愿望,还是出世间的解脱、成佛的愿望,我们都希望能利益一切众生,达到他们希望达到的愿望。所以我们最后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就表示我们一切的修行,都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而是希望能够利益众生。

这样我们就把加行、正行、跟结行告一个段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