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t6、发起序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经文: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是文殊启请,是本经的发起众。文殊这一章,实际上也有发起全经的意思,所以是本经的发起序,也称别序。

“于是”,是用来承接前面一段话的用语,这里用来衔接前面的通序和下面的别序。

“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这句话是表示和一切凡圣同住在法性之中。

“即从座起”,是表示从体起用,从法空之体,起悲济之用。一切法的体性虽然如虚空一样的无所有;但是为了悲愍和救济众生,又不妨起种种的幻行。

“顶礼佛足”,是用自己最尊贵的顶,来礼佛最卑下的足,以表示身业的恭敬。你说“我心里面很恭敬”,但是我外表看不出来你有多恭敬,所以要用身业和口业来表示。

“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这个是收摄自己的意根,来表示意业的恭敬。那怎么收摄自己的意根呢?就是先右绕三帀,再长跪叉手。右绕,是表示随顺的意思,随顺什么呢?随顺佛的觉性。佛者,觉也嘛,所以随顺佛的觉性,就是右绕的意思。三帀,是显示内在恭敬佛是一体三宝:佛,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是依法修行成佛的人,所以是僧宝——这是一体三宝。这个三呢,也可以是佛的法、报、化三身;或者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都可以。长跪,是表示无论平安还是危险,自始至终都不改变自己的意志,这是长跪的意思。叉手,就是合掌,表示定慧不二,或者权实合一,权教、实教,权实合一。

“而白佛言”,这是表示口业的恭敬。

所以,以上这一大段三业的恭敬,是请法的威仪,我们请法都是这样请法的。这一段话是结集的人加上去的。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这是请佛说如来本起因行。那文殊为什么要这么请佛说呢?文殊的意思是说:想求佛的果位,必须要依止真因,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但徒劳无益,反而还有损害。就是说你修了半天,结果是白忙一场,不但不能够证果,还修出一大堆烦恼、执著来,这个都是因地不真的缘故,所以文殊要这样请佛说。

“大悲”,这个是赞叹佛具有广大平等的悲心,不但能够普遍利益现在十方的众生,还能饶益未来末世的众生。

可是我们要问:佛不是万德庄严吗?祂这么多功德,可是为什么现在只赞叹大悲呢?因为现在是要帮助众生来询问佛法的精要,目的是为了要利益众生,也只有佛能够开示胜义谛的道理,来成就一切有情,所以现在只赞叹佛的大悲之德。

“世尊”,为什么称为世尊呢?因为只有佛具足十种名号,所以被共同尊崇为一切世间最尊贵的,就称为世尊。这一切世间,包括六凡的有情世间、还有二乘的正觉世间。

“愿为此会”,这个就是求佛为这个现前的平等法会。

“诸来法众”,是指十万菩萨,共同入三昧的法众。那为什么称为法众呢?从法性起,我们就称为法性之众。那现在都是求证圆觉之法,所以称为法众。

“说于”,只是请佛说,而不是问佛,所以“说于”,就是请佛说的意思。

“如来”。如来,如来有应身如来、报身如来、还有法身如来。

先说应身如来,应身如来的“如”是不动、不变;“来”是去来随缘的意思。就是不为一切烦恼所动,不被世间的八风所动;观察众生,只要机缘成熟,就示现八相成道而来度众生——这个是应身如来。

安住在第一义谛,如如不动,称为“如”;依真理起观照的智慧,以智慧还照真理,等一切的烦恼都清净了,一切的智慧都圆满了,成就正等正觉,称为“来”——这个是报身如来。

那法身如来呢?是清净法身遍一切处,那既然遍一切处,就没有去来,所以《金刚经》上面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个是指法身如来,法身如来没有来去。

“本起”呢,是本因所起最初的心,称为本起。“清净”,是形容我们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没有烦恼,所以叫做清净。“因地”,是因行所依之地,称为因地。“法行”呢,就是称法性之行,称为法行。现在是称圆觉法性所起的六度行,就叫做法行,或者是起的一切修行,都称为法行,只要称圆觉法行。

譬如说:你称圆觉法性,圆觉法性本来无贪,在圆觉之性里面是本来没有贪的,你依这个来修布施行,这个我们就称为法行;那如果你称圆觉法性,圆觉法性,本来无染,你这样来持戒,来修持戒行,就称为法行;同样的,你称圆觉法性,本来无瞋,这样来修忍辱行;或者称圆觉法性,本来无身心等相,这样来修精进行;称圆觉法性,本来无动,这样来修禅定行;称圆觉法性,本来无痴,这样来修般若行,这个就称为法行。

所以,只要安住在无念当中(无念,就是无妄想,念真如),离一切相所起的妙行,就称为清净法行。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及说”,就说明它不是前面的第一个请佛说,现在是第二个要请佛说明的,说什么呢?就是说菩萨如何发心?如何离病?“菩萨”,我们前面解释过了,菩提萨埵的简称,智上求佛觉,悲下化有情,这样悲智双运的,就称为菩萨。“大乘”,这边指的是本经的圆觉一心,所以这个“中”,是说在圆觉体性当中。“发清净心”,就是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发上求佛道的心,一定要证得无上菩提,否则决不罢休,一心一意下定了决心,这个我们就说你发了菩提心。

所以,我今天发心,不是为了求自己的人天福报;也不是为了求声闻、缘觉的果位,自己解脱;更不是求做个权教的菩萨就够了(权教菩萨我们前面也讲过了,因为他没有见性,他是著相修行,这个是权教菩萨),所以我们也不求做个权教的菩萨,而是发心,一定要证得无上菩提,所以你发了这个心,就叫做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就发菩提心,为什么要说发清净心呢?因为发菩提心的时候,你的心是正念真如。那真如是本来清净,没有丝毫的染垢,所以说发清净心。因为发菩提心,就会好乐积集一切善法,那积集一切善法,就可以对治一切的染法,所以说发清净心。因为发菩提心,要广度一切众生,虽然终日度众生,却不著度众生的相,这样离相清净,所以说发清净心。就是这三个理由:一个是讲直心,第二个是讲深心,第三个是讲大悲心。所以很多经论上讲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作这样的解释。

“远离诸病”。那众生到底有那些病呢?无非就是我执跟法执嘛,执著这个身心是我,这个就是我执之病;执著一切万法以为真实,这个就是法执之病。可是我执有分别我执、俱生我执,法执也有分别法执、俱生法执,所以它这边说诸病,就表示它不是一种、两种,是很多种。那如果能够发清净心,在清净心当中是没有我、也没有法的,自然就能够远离诸病。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第三个请佛说,末世众生,如何远离邪见?因为末世的众生离正法时期已经很遥远了,所以菩萨他不禁会深深地为我们担忧,说好不容易发心求道,可是很可惜堕在邪见当中,那如果是邪见修行的话,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所以这第三请,是远被当来之机,就是为了悲愍我们末世众生而请佛说的,所以第三请是为了末世的众生而请的。

那什么称为“末世”呢?法末之世叫做末世,佛法快要没有了,法末之世,叫做末世。如来灭后,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万年。那到了末法时期呢,众生的根性越来越差;烦恼、业障越来越重;智慧越来越薄,再加上佛法的力量越来越弱,魔法的力量越来越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正知见很难得。修行人如果不知道如来因地法行,也不知道菩萨发心的话呢,就难免会错乱修行,而堕在邪见当中。这就是文殊为什么要这样子请佛说的缘故。

“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我们知道,一切法是心意识的显现,除了真心之外,一切法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不论你是求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只要是有所求,都是邪见。你说“我不求世间荣华富贵,我也不求健康长寿,我只求得个涅槃、证个佛果,这样可不可以呢?”你以为有个涅槃可得、佛果可证,同样落入邪见,因为心外求法。

我们刚才讲:除了真心以外,一切法都是虚妄的。那你现在居然想要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心外无法,心外无法!除了你的真心以外,一切法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叫做心外无法;可是你想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嘛。

所以末世众生很难发大乘心,就算有发心求大乘的人,如果不听闻圆觉这个法门,想不落入邪见都很困难。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四句话也是结集的人加上去的,是请法的威仪。“作是语已”,就是说完了以上的这些话之后就五体投地,“如是三请”,这个请法的威仪,是表示轻身而重法,所以他五体投地,如是三请。五体,就是指我们的四肢、还有头。

那为什么是三请呢?你说我一请、二请、四请不可以吗?为什么偏偏就是三呢?如果说一请、二请,好像不能够表示自己的虔诚,好像只是随便敷衍一下这样子。那如果超过三次,你会觉得太多、太烦,就是所谓礼烦则乱;所以那个礼仪也不适合太繁杂,把众生心弄得很乱,因为很忙,一下要这样子、一下要那样子,威仪太多,所以礼烦则乱。所以就是三请,能够显示自己的真心诚意,这样就可以了。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是先赞叹,后开许。

“尔时”,是在文殊殷勤三请完的时候,叫做尔时。“善哉善哉”,是世尊看到文殊菩萨为了请法,心意这么诚恳;为了利益众生,心念这么悲切,所以就说了两次善哉来赞叹他。另外一个是赞叹文殊能为现前的菩萨;第二是赞叹他能够为末世的众生,所以说了两次善哉。

“善男子”。因为文殊具有大智慧,能够利益现今、还有后世,所以称为善男子。一般我们称那个能随顺真理,刚毅果断的,就称为善男子。就是他在作抉择的时候,不会举棋不定或者是优柔寡断。因为符合真理的就对,没有什么好考虑的,所以他做事非常的明快果决。我们一般犹豫不决,都是卡在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然后得失心很重:要这样子呢?还是那样子呢?就是在得失之间衡量,所以我们就很难下决心,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

可是菩萨他只为众生的利益考虑,所以怎么样做能够利益众生,他就这么做,很简单;怎么样是合理,就是合乎佛法的道理,他就这么做;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合乎因果的道理、业果的道理,他就决定,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本来就是应该这样子啊,所以他很快就决定了。

“汝等”。汝,是指文殊菩萨;等,是指其余的大众。虽然指出文殊一个人,其实意思是说众人,所以“汝等”就包含了所有的大众。“乃能为诸菩萨咨询”,这是因为初发心的菩萨不知道应该发什么心?修什么行?所以就提出来询问。

“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如果知道如来因地法行,以及大乘菩萨所发的清净心,自然能够得正知见,明白正确修行的路。“得正住持”。得正住持,就是能安住在一真法界圆觉妙心当中。任持万行,没有任何的漏失,这个就是“不堕邪见”。所以他可以不堕邪见,就是他心都安住在圆觉妙心当中。安住在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当中,他不管行什么万行,六度万行还是一切行,他都不会有任何的漏失,就是因为他的心是安住在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所以不管他怎么行,都不会有丝毫的错误或者不圆满的地方。

可是一失念就没有了,放逸、懈怠,那个根本就不用说了,昏沉、掉举、散乱,所以才会生烦恼、造业,就是因为你的心没有安住在真心当中,是安住在第六意识的生灭心当中,分别、执著当中,所以会造业、会生烦恼的原因在这里。所以能够得正住持,就表示说你的心是安住在一真法界当中。

“汝今谛听”,这是告诫文殊,其实包括大众,应该谛实而听,就是心不要攀缘任何外缘,也不要以生灭心听实相法。现在讲的是诸法实相的道理;可是我们以第六意识的生灭心来听的话,是怎么听都没有办法契入境界。所以我们前面讲:听的人跟说的人都要先入法性三昧,因为在法性三昧当中,就是谛实而听。所以佛就这样来告诫文殊菩萨,也是告诫一切的大众,应该谛实而听。

那什么是“谛”呢?谛,是审谛,就是你听的时候,万念一齐放下,只有听法这一个念头,其它都没有,没有在打妄想、思前想后的,没有在那边胡思乱想——这个叫做“谛”,只有听法的这一个念头,其它万念全部都一齐放下。

如果听而不谛,听了就好像没听一样,是白听了。所以这个谛听,是包括了闻、思、修三慧同时起作用: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慧同时起作用,叫做谛听。

听是闻,谛是思,那你在思的时候,就是观、就是修,所以谛听是闻思修三慧同时而起,无前无后、没有前后;同时,同时起作用,三慧同时起作用。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既然承蒙佛开许宣说了义之教,当然就是“愿乐欲闻”。所以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和在会的法众,大家忘尘息虑,默然而听。忘尘,就是红尘,一切的红尘俗事这时候都放下了,也息灭了一切的思虑心,就是第六意识,妄想、分别全部一齐放下,分别、执著、妄想全部一齐放下,默然而听。

就好像《十地经》里面讲到的,听的时候要怎么听呢?“如渴思冷水”,像我们口渴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想,只一心想到要喝水,口很渴,只想到要喝水,这样的渴求、渴望的心;“如饥思美食”,好像饥饿的时候,一心只想到要吃美食,这样的心情;“如病思良药”,生病的时候,就一心只想赶快求到良药,赶快把病治好,这样的心情;“如众蜂依蜜”,好像蜜蜂依着花采蜜;“我等亦如是”,我们也是同样的心情;“愿闻甘露法”,一心只想到要听闻甘露法门,这个就是“奉教欢喜,默然而听”最佳的写照。

到这边,发起序讲完了,整个序分也结束了。

接下来是正宗分,我们下一堂课再讲,今天就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