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t4、文殊章,序分:证信序,信闻时主处成就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序分。第一个是序分。序分,分成证信序跟发起序。

证信序又称为通序,就是通一切经都有的,所以一切经都有的是什么?就是所谓的“六成就”,这个是一切经都是从这边开始的,就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哪些大众参与这个法会”,这一共是六个内容,这个就是证信序的部分,所以是通一切经都是相同的,所以称为通序。

那发起序呢,就是这个经是怎么样发起的?佛是怎么开始宣说的?这个每一部经都不同,所以又称为“别序”的原因在这里。

所以证信序就是证明此经“六种成就”是佛所说的,那可以生信。“六成就”就是所谓的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如果这六缘不具足的话,这个教法就没有办法兴盛;如果这六缘都具足的话,教法才能够流传千古,所以为什么称为“成就”的原因就在这里,就是表示具足这六种成就的条件,这个教法就能够兴盛,流传下来,一直到现在。

那为什么在一开始,我们要先安立这个证信序呢?它有三个用意:

第一个用意就是断疑。就是断除大众的疑惑。因为当初结集,阿难登到那个高高的法座上,这样一坐,相好端严,他的身光如佛,相好也如佛。大众在下面就哗然:“奇怪!是不是佛又再来了呢?还是说他方的佛来了?还是阿难已经成佛了?”因为他相好端严,然后放光,跟佛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大众就起了这样的疑问。

一直到阿难开始说“如是我闻”,大家就说“那就不是嘛!”因为“如是我闻”的意思就是说“我是亲自从佛这样子来听闻”,然后开始背诵经文的内容,既然听到“如是我闻”,就证明说不是佛,所以前面那三种疑惑就是瞬间全部都止息了,所以它断除一切大众的疑惑,就是三种疑惑:第一个疑惑就是说,是不是佛又出世了呢?第二个疑惑,是不是他方的佛来了呢?第三个疑惑是,阿难是不是成佛了呢?所以,第一个要安立证信序的用意就是断疑。

第二个,就是息诤,止息一切的诤论。因为既然是听佛亲口宣说的,既然是佛亲口宣说,然后阿难听了之后把它背出来的,就表示说不是阿难自己的意思,没有加进阿难自己的意思,完全是听佛所说的。而且阿难是奉佛的遗命来结集的,这样大家就都没有任何的诤论了,所以它可以止息一切的诤论。

第三个,是异邪。一切经既然是佛亲口所宣说的,那当然就不是外道邪说,不是外道邪教。所以第三个用意就是异邪,就是简别不是异教,不是外道,因为一开始“如是我闻”就知道它不是外道,而是佛亲口所说的。

这三个用意,就是为什么要立这个证信序的原因。

好,我们开始讲“如是”。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我们先讲这一段。

“如是”就是信成就。既然是依听闻佛亲口宣说,然后再把它说出来的,所以当然就可以相信,所以它是“信成就”,第一个成就——信成就。

每一部经都是从如是我闻,从“如是”开始的。可是因为每一部经它会随教门的深浅,它的“如是”的解释就不一样。我们现在是《圆觉经》,所以依《圆觉经》来解释这个“如是”它是怎么解释呢?这个“如”,就是“凡圣因果不异圆觉”名“如”;“唯此因果方离过非”为“是”。

什么意思呢?凡圣因果不异圆觉,就是说凡夫他本来就具有这个圆觉;但是他没有证得,所以众生因地是具有圆觉;但是不知、也没有证得。佛是证得圆觉之后才成佛的,所以以佛来说,它是果地;以众生来说,是因地,可是都没有离开圆觉。所以不论是众生法、还是佛法,都不离圆觉一心。众生是本来具足圆觉本性,只是他不知道、也没有证得。佛祂是已经证得圆觉,所以都没有离开圆觉一心,所以是“凡圣因果不异”。不异,就是没有什么差别,都是相同的,只是一个是因地,一个是果地。不异圆觉名如,这个就是“如”的意思。

那只有证得圆觉心法,才能够远离一切的过非,这个叫做“是”。除非证得圆觉,才能够远离一切的过失,这个就是“是”的意思。

“我闻”。我闻就是闻成就。第二个成就——闻成就。我闻,就是佛教授,阿难领受,这样子耳提面命,亲自从佛听闻。所以这个“我”是结集的人他自己称自己为“我”,可是阿难不是证得阿罗汉,已经证得无我,他为什么用“我”呢?为什么说“如是我闻”,说我亲自这样从佛听闻来的?圣人已经证到无我,他为什么还用这个“我”呢?

圣人明白一切法无我的道理,他也已经证得无我。可是凡夫不知道,凡夫念念有我,所以要随顺世俗来假安立这个“我”的名称。随顺世俗,因为你要传法利生,所以你就只能够随顺世俗,世俗的人有“我”的观念,所以他也用“我”这个名称,所以他是随顺世俗,假立“我”这个名称而已。

一般所谓的“我”有四种我:

第一种是“遍计我”。遍计,就是不明白依他起性是因缘所生的道理,然后起了遍计执,所以一切的凡夫都是妄执有我,妄执为我,就是把五蕴假合的身心把它当作是我;可是五蕴它明明就是因缘所生的,它是假合的。可是依他起这个假合的当下我们不明白,凡夫不明白,把它执著说是真实的我,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这个就叫做遍计执。遍计执有我呢,我们就称为“遍计我”。第一个,遍计我,就是凡夫执著,妄执有一个我的存在。

第二种是“宗计我”。外道我见我慢,以我见为宗,所以称为宗计我。就是妄计有一个我,不管他称为神我、还是什么我,他们就是妄计有一个我的存在。你为什么要修行?那可能他会说:有一个小我、有一个大我、有一个神我啊,这个小我跟大我合一,我就跟整个宇宙合一,跟那个神我合一。不同外道有不同那个“我”的见解,可是都没有离开宗计我的范围。

所以第一种我,是凡夫所妄执的我;第二种是外道妄计的我。

第三种是“假名我”。就是我们刚才讲:圣人都已经证得无我了;可是凡夫不知道,所以他要随顺世间,假立有一个“我”的这个名称而已,所以这个是假名我,随顺世间假立的。

第四个是“真实我”。这个真实我指的是我们的法身真我,就是《涅槃经》所谓的“常乐我净”的那个我,那个是指我们的法身,本来没有生灭的那个法身,所以它是真实我。

现在本经,或者是讲说一切经,大部分都是后面这两种我。第一种凡夫的遍计我,“如是我闻”的我,一定不是这个意思嘛;第二种外道所妄计的我,那当然也不是这个宗计我。所以不是假名我、就是真实我,或者这两个都有,所以一般“如是我闻”这个“我”指的是假名我跟真实我。

“一时”。这是第三个——时成就。这个一时并没有指定说一定是什么时候,或一定什么时间,没有。那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只要说的人和听的人那一刹那,我们就叫做一时。说的人也契入这个境界,听的人听了马上契入这个境界,马上相契,这个就是一时。所以这个“一时”就不一定是什么时候,你只要听到契合的时候,当下就是一时。所以它就是佛和弟子“机感会集之时”,或者说“师资道合,机教相契,机熟应会之时”,我们都称为一时,简单讲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相应的时候。

佛说法四十九年,说法的时间太多了,所以没有办法一一的来说明它的时间、说法的时间是一定是什么时候,没有办法一一的说明,所以就用“一”来包括所有佛说法的时间,所以我们就用“一时”。

可是我们知道“一”是属于什么?数量。“时”呢?属于时间。数量跟时间都没有它的自体,所以我们也知道它只是随世俗假立的名称而已。最重要的涵义,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感应道交的时候,说的人跟听的人相应的那个时候,我们都称为一时。所以佛说法,弟子听闻能够契入佛所说的那个境界,那个时候就称为一时。

“婆伽婆”。第四个——主成就。婆伽婆就是说法的人。婆伽婆是梵语,那就是佛的意思。可是它为什么不称为佛,而称为婆伽婆呢?因为婆伽婆它含有六种意思,你翻译其中的任何一个意思,就没有包含其它的意思,所以他只有按照原来的婆伽婆直接的音把它翻译过来,而没有办法把它的意思翻译出来,因为它含有六个意思。

因为我们知道有五种不翻嘛,这是其中的一种。就是含多义,所以不翻,因为它含有很多意思在里面,所以你翻一个,就会遗漏其它的,所以它就不翻。

那有哪六种义呢?

第一个是自在的意思。婆伽婆,第一个是自在的意思。就是一切自在,祂不会被烦恼所障碍,也不会被生死所系缚,一切自在了,这个我们称为婆伽婆。

第二个意思,是炽盛的意思。就是不论祂的身光、还是智慧之光,都是炽然照耀的,都是非常炽盛的,身光或者是智光,就是智慧之光,都是炽盛。

第三,端严。我们都知道它指的是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称为端严。

婆伽婆第四个意思,是名称。就是名称普闻于十方,婆伽婆祂的名称无论天上、天下,可以普遍十方,到处都称扬,受到众生、人天的称扬。

第五个,吉祥。就是一切灾罪消灭,称为吉祥。

第六个,尊贵。就是一切情器世间中最尊贵的,不论是情世间、还是器世间,都是最尊贵的,我们就称为婆伽婆。

这六种义都是称扬赞叹佛的功德,有这六种的功德,所以我们翻译其中的一种,都不能够包含其它的在内,所以我们就是尊重不翻,只用原来的梵语。

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婆伽婆的解释,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三德秘藏,就是般若德、解脱德、还有法身德,圆证这三德秘藏,我们也称为婆伽婆。般若德,就是指祂的智慧,般若智慧能够破除一切的烦恼,我们就说祂证得了般若德;能够了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可以了这两种生死,我们就说祂证得解脱德;能够证得究竟的涅槃,我们就说祂证得了法身德——圆证三德秘藏,我们就称为婆伽婆,这是它另外一个意思,除了这六种涵义之外的另外一个解释,也可以说得通。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这个是处成就,就是佛说法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这一大段就是说明那个常寂光土。佛说《圆觉经》是在常寂光土里面说的,以法性身,住法性土,然后宣说《圆觉经》。所以这边的处成就,就是说法的地方。婆伽婆就是佛,佛说法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这一大段,就是说明处成就,佛说法的地方。

我们知道佛有三身:佛有法、报、化三身,这三身依三土,所以佛祂是以不同的身在不同的地方说法。祂既然有三身,所以祂在三土说法。那我们现在就解释这三身、还有三土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有四土:

第一个,法身佛。法身佛祂是住常寂光土,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不二。它为什么称为“常寂光土”呢?这个意思就是常住寂灭光明之佛土,常住寂灭光明之佛土叫做常寂光土,祂是完全断尽一切的根本无明,就是四十一品的无明全部都破除了,祂死后到哪里去呢?或者是当下还没有死,也可当下证得啊,你在有生之年破除四十一品无明,全部断尽之后,当下就是常寂光土,你每天住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寂灭光明的清净的国土,你每天就是安住在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所以这个是完全断除了四十一品的无明,祂所依的地方,这个法身佛的依处,就是常寂光土。

第二个,是报身佛。报身佛祂依的是什么?实报庄严土,就是我们所谓的卢舍那佛。报身佛是为什么样的众生所显现呢?就是地上的菩萨,就是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为这些对象来说法的,这个就是报身佛说法,它称为实报庄严土。

它是怎么去的呢?你只要断一分的无明、破一分的无明,证一分的法身,你就可以到实报庄严土,所以它是断一品无明的菩萨所生之处,他所生的地方就是实报庄严土。

那为什么称为“实报”呢?就是行真实之法,所感得的殊胜果报,叫做实报。因为破一品无明嘛,所以他所行的就是真实之道了,所以我们就说他行的是真实之法,因为破一品无明,你才能真正的见性,见到你的菩提自性;所以这个时候你行的才是真正的真实之法,因为已经跟诸法实相相契合了,你这个才是真实之道。这个之前,无明没有破之前,都不能说你修学的或者是你行的是真实之道,不是!只有破一品无明之后,才开始算你行的是真实之法,所获得的、所感得的这个殊胜的果报,叫做实报(行真实之法所感得的殊胜果报叫做实报)。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别教初地、还有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他们所生之处。

第三个,是化身佛。祂是依凡圣同居土,这个我们比较熟悉,就是释迦牟尼佛。祂或者是在天上或者是在人间。人间我们知道佛当时有在灵鹫山啊、舍卫城啊、祗园精舍啊、鹿野苑啊等等的地方,为人天说法的,这个都是化身佛。祂是依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的意思就是说凡夫和圣者共同居住的国土,叫做凡圣同居土,就是这个国土里面有凡夫、也有圣人,大家一起共同居住的,叫做凡圣同居土。

我们现在这边娑婆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的秽土,这个有净、秽两种,凡圣同居土有净土、还有秽土。那我们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土的秽土、污秽的。净土,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的净土,或者是兜率天的内院,那个是净土,也是凡圣同居,凡夫跟圣者共同居住,但是它是属于净土,所以它有净、秽两种差别。

还有一种叫做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这个是阿罗汉死后所生的国土。你说我证得四果阿罗汉,死了以后到哪里?我们都说他是活着的时候是“有余依涅槃”,走了以后是“无余依涅槃”,这个实际上没有办法真正的说明他的去处。实际上他去的就是方便有余土。那为什么称为“方便有余”呢?就是他是修小乘的方便法,不管你是修四谛啊、还是十二因缘,你可以断见、思二惑,因此你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你就不会再来六道轮回,那你到哪里去了呢?就是到方便有余土去了,所以它是阿罗汉死后所生的国土,它在三界之外,所以它是修小乘的方便法。这“有余”什么意思呢?还有剩余的什么惑没有断?尘沙惑没有断,还有无明,四十一品无明都还在,尘沙、无明都还在,所以我们说他还有剩余,叫做有余。方便,是修小乘的方便法;有余,就是还有剩余的尘沙、无明惑没有断尽。他所生的国土叫做方便有余土。

好,我们明白佛有三身,依三土来说法。那我们《圆觉经》就是依常寂光土,进入常寂光土的境界。

接下来讲处所嘛,处成就,佛说法的地方都是在常寂光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说的,所以书上说“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这个其实就是常寂光土的境界。

这个“入”的意思,不是真正有一个入相可得,不是!这边的入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止息你一切的烦恼,恢复你原来清净的本性,让它现前,止息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之后,你那个本来就有的清净、自然能够现前。你本来的那个智慧也能够现前。你本来的智慧现前,跟诸法实相相契的时候,这个就叫做“入”。

所以我们就说契入,你什么时候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是你什么时候你本来有的那个智慧,跟诸法实相相契合的时候,一个是智、一个是真理,一个是智慧跟真理两个契合的那个当下,我们叫做“入”。所以你什么时候入境界,就是什么时候你的智慧跟诸法实相相契合的那个时候,我们称为“入”。所以它没有入相可得,不像门有进、有出,有出入相,这个“入”是没有入相的,主要是你契合这个常寂光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就称为“入”。

所以佛祂要说法之前,祂先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那什么叫“神通”呢?神,就妙用难测,叫做神;自在无壅,叫做通。就是神通莫测,通达无碍,叫做神通。这个指的是解脱德,因为常寂光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所以现在讲的这个“神通大光明”就是三德秘藏同时具足。“神通”就是指的解脱德,体相用来讲,它就是用,所以它是用大,是解脱德,用大,就是以神通来比喻。

那这个“大”呢?就是指法身德,就是体大,体相用,体大。

然后这个“光明”呢,就是般若智慧的光明,这个当然就是般若德,它是相大。

“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含藏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体相用三大: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所以叫做藏。所以它就是圆觉的本体,也是我们刚才讲的常寂光土,它也是法性土。

“三昧正受”。三昧是梵语,正受是华语。三昧就是正受的意思,它就等于是说梵语跟华语两个同时用,叫做三昧正受。三昧就是正受的意思。可是你要说怎么来去解释,它还是可以作一番解释,我们就知道三昧正受,就是梵语跟华语同时来说明它这个境界。

“三昧”呢是正思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定中,我们入定之后,你对于所缘境审正思察,我们叫做正思,审正思察。所以“思”,各位念过《百法》就知道,思是令心造作嘛,跟寻伺不同、跟寻伺不一样,所以它这个“正”是说明它不是寻伺(寻伺就是粗跟细的分别,叫做寻伺)。它虽然是审正思察,但是它不是寻伺分别的作用。这个“思”是简择它不是昏沉。因为有的人他入定,他会以为他是在定中,可是他浑浑噩噩的,他是落入一个细昏沉,就是你入定的当下,你的第六意识是不清明的,你是没有办法作任何的思惟的,那个时候其实是一种昏沉的境界,而不是定境。

所以它要特别讲说这个三昧、这个定境,它是不同于寻伺。因为我们说你要审正思察,我们就会以为是分别嘛,就是说你要对你的所缘境去作一些粗或者是细的分别,那是寻伺的作用。可是现在讲的“思”不是,思不是寻伺、不是分别,所以虽然你的心攀缘在你那个所缘境当中去审正思察,可是不是叫你的心去作分别、对那个所缘境作粗或者是细的分别,也不是落入一种没有办法思惟的那种昏沉定的境界,也不是。所以它翻成“正思”;正,就是简别它不是寻伺分别;思,简择它不是昏沉。所以虽然在审正思察,但是并没有落入寻伺分别或者是细昏沉当中,这个是三昧的意思。

那“正受”呢,就是安住在藏中。刚才讲大神通光明藏,那个“藏”什么意思呢?就是三德秘藏,然后它也是常寂光土,也是法性土,也是圆觉的本体。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正受,安住在这个藏中,它就是安住在法性土当中、安住在常寂光土当中。不受诸受,没有其它的任何的苦受啊、乐受啊、不苦不乐受啊、还是忧啊、喜啊,都没有这些其它的感受,只是安住在这样的一个常寂光土的境界当中,没有其它的任何感受,这个我们就称为正受——这个才是正受。我们平常的那种感受都不是正受。真正的正受,就是你的心是在常寂光土那个境界当中,才是真正的正受。

我们平常就是五味杂陈嘛,什么感受都有,那个不是正受。所谓的正受,就是你的心是安住在常寂光土的境界当中,不受诸受,就叫做正受。

佛还没有开始说法之前,还没有开口说之前,祂就先入法性三昧,这个我们称为“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这个就是法性三昧。祂先入到祂那个自性当中,就是“摄用归体”,然后之后才从体起用。所以祂是摄所有的用,然后归在那个本体当中,再从自性当中,然后再宣说一切的法,所以一切法都是从祂的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可是祂要说法之前,要先入这样的一个境界。现在讲的这个境界就是法性三昧的境界,也就是常寂光土的境界、常寂光的境界。

祂要先入这样的一个境界,之后才说法。佛说法不是一开始就说,没有开口之前,先入法性三昧。这个说明什么呢?像我们听经也是,说经的人要先入法性三昧;听经的人要先入法性三昧;我们平常读经、看经的时候也是要先入法性三昧之后你才看,那你字字句句怎么样?刚才我们讲的,就可以契入。

我们很难破那个无明,般若智慧很难开显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这样子带着分别、执著、妄想来听经,一面听,还一面打妄想,一面想事情,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嘛,当下也听得不清不楚,那就是因为我们听经之前没有先入三昧。

说的人也是一样,佛说经之前也是先入定,之后才说。佛为什么要先入定,之后出定才说法呢?它有两个涵义:

一个就是祂要观众生的根机,今天来的这些人,祂现在要说什么,之前没有说我先发通告说我今天要说什么内容,没有。观机,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适合听什么,祂就入三昧来观众生的机,然后祂才出定再说,那就一定能够契合当下的根机,众生的根机。

第二个呢,就说明祂是由定而动。由定而动的意思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祂先入法性三昧,然后从自性当中来宣说一切法,所以一切法都是由佛的自性当中所流露出来的,这是由定而动的意思。佛先入定之后才说法,它有这两种涵义。

也是告诉我们不论是讲经、听经、还是看经,我们都希望能够先入法性三昧之后,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经中的利益,才容易契入。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一切”就是指十方三世。“如来”,现在又有不同的解释,“如来”:

我们知道,有一个叫做本觉,一个叫做始觉。本觉,就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觉悟的,这个叫本觉。可是我们不知道啊、也没有证得。哪一天开悟了,我们叫做始觉,开始觉悟了,开悟的当下,那个始觉的智慧,就是说“始觉”觉什么?觉“本觉”,你本来是觉悟的,可是你不知道;可是有一天开悟,你就知道了,那个叫始觉,开始觉悟。那你始觉觉什么呢?哦!我本来是觉悟的,所以始觉是觉那个本觉,我们就用这个本觉跟始觉来解释现在讲的这个“如来”。

所以这个本觉的真理我们称为“如”;能证始觉的智慧我们称为“来”。能够证得始觉的智慧,就是说我们刚才讲,始觉来觉本觉嘛,所以这个始觉的智慧,能够证得始觉的智慧,我们就称为“来”。

那我们众生有没有“如”,啊?本觉真理?有嘛;可是没有证得,对不对?所以我们“如而不来”,凡夫是如而不来。所以只有始觉证到本觉,我们才能够称为如来,就是始本不二的时候,始觉跟本觉,你始觉觉什么?觉本觉,然后始本就不二了,对不对?因为你已经觉到那个本觉,始本不二,那个我们就称为如来。

“光严”。光严,就是以光为庄严,所以不是以其它的宝物来庄严的。那这个光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常寂光的般若智慧的光明,它是以常寂光、般若智慧的光明为庄严,叫做光严。

“住持”。住,就是安住的意思。持,就是任持或者讲保持。那就是说:一切如来祂都是住持在常寂光土的境界当中,以光为庄严,简单解释就是这样子。

那我们能不能住持呢?没办法。为什么?我们的六根攀缘六尘境界的时候,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对不对?眼根一攀缘色尘就出去了嘛,耳根一攀缘声尘就出去了,所以我们不能用“住”,因为我们的心不能够安住。

所以“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永绝攀缘。永远断绝任何的攀缘,六根永远不去攀缘六尘境界,你能够安住的好,那个就能够说你是“住”。凡夫就没办法嘛,六根永远都是攀缘六尘境界,所以我们就没有安住。所谓的安住,就是永绝攀缘称为“住”。

“持”呢?我们也是说我想要保持我的清净心,但是我没有办法保持我的清净心,因为我的清净心被破坏了嘛,所以我的心就不清净了,所以这个就没有持。所以“持”就是任持的意思,是不失不坏叫做“持”。你可以保持不失坏,这个就有持。我们要保持什么都没办法,所以我们也没有持,我们也不能够安住,也没有办法保持。

那现在讲的这个,就是一切如来就能够住持在这个常寂光当中,以光为庄严的这个境界当中。这个常寂光就是法身安住的地方,所以叫做“住持”。

所以现在说法主释迦牟尼佛,祂就入神通大光明藏,这个神通大光明藏就是什么?十方一切如来以智慧为庄严的境界,也就是如来所住持的境界,就是常寂光这样的一个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刚才说入大光明藏,这个大光明藏是什么?三昧正受是什么呢?就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相同的,跟下面一句其实也是相同的。

那这个常寂光土其实它也是什么?“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所以这个“是”就是指前面这个境界,也是我们一切众生清净的觉地啊;只是我们凡夫众生不知道,也没有证得而已,其实我们本来就有的。

所以这个“是”指的是前面讲的常寂光,它讲的是如来果地的境界,如来果地祂所住持的境界,可是我们众生有没有?我们常寂光,众生有没有?本来有啊!我们本来有啊!本来有是什么?众生因地有,我们还没有证到果地,所以我们众生因地是有的,也是有这个常寂光土。所以如来的果地所住持的境界,那我们凡夫还没有证得,那就是我们众生因地是本来具足的常寂光的境界,是本来具足的,这是“是”。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就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诸众生清净觉地”的意思,“诸众生”就是一切的众生,这个众生就包含了九法界的众生,还包含了菩萨在里面,就是说四十一品无明都还没有断尽之前那个菩萨,也在现在讲的一切众生里面,不是只有我们凡夫,连菩萨都还在里面,你没有证得常寂光这个境界之前,无明没有断尽之前,都是现在讲的众生,所以一切的众生包含了菩萨在里面。只是菩萨我们称为大道心众生,我们凡夫称为苦恼众生,都是众生嘛,一个是大道心众生,一个是苦恼众生,名称的差别,可是都是众生。所以它这边讲的诸众生就是一切九法界的众生。

“清净”。清净的意思是:我们虽然本来有,可是现在不是,迷惑颠倒,迷真起妄,妄见有众生,可是虽然迷真起妄,妄见有众生;但是这个妄见是不会染污我们本来觉悟的心地,是不会被染污的,只是现在迷惑颠倒。可是迷惑颠倒会不会染污我们本来有的那个圆觉?不会啊!所以叫做清净,就是它不会被染污的意思。

“觉地”,就是本来觉悟的心地,本来是觉悟的;但是我们现在迷真起妄,才会妄见有一切法、有一切众生。但是即使是你现在迷惑颠倒,但是也不会染污你本来觉悟的那个心地,这个就是“是众生清净觉地”的意思。

一切如来证得这个境界叫“住持”;凡夫不知这个境界,也没有证得这个境界,所以叫做“觉地”,本来觉悟的心地,但是没有办法像刚才我们讲的,没有办法安住保持,没有办法安住保持这个常寂光的境界,所以叫做觉地,是本来觉悟的心地,但是没有办法住持。

所以一切如来我们就用“住持”,那一切众生我们就用“觉地”,这样子来说明他们的差别。可是都有,一个是因地,一个是果地。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身心寂灭”,那就是说,这个“寂”是不动的意思;“灭”呢,是不生。佛既然住在常寂光土,所以是这个法性身嘛。那个法身有没有身心的相貌?没有啊!所以我们说身心寂灭,就是因为法性身它没有身心的相貌,法身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平等嘛;有生灭才不平等;没有生灭自然就平等。

那平等是什么样的一个平等的状态呢?就是都是“圆觉本际”,都是在圆觉本际的这个状态。这时候一切如来、还有一切众生都是在圆觉本际当中,都是平等的,都没有身心的相貌,因为同时都入了常寂光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是“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凡圣没有差别,都是同时入这样的一个境界,这个是比喻体深、体性很深。

“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是用广。一个是讲本体,常寂光的境界是讲本体;可是它要起用的时候,可以圆满十方,不二随顺,这是它的用。所以一个是说明它的“体深”,一个是说明它的“用广”。既然和圆觉本体没有什么差别,跟圆觉本体平等,就是平等本际嘛,那就能够随本体圆满周遍,含裹十方,这就是“圆满十方”的意思,就是从本体来起作用的时候,能够圆满周遍,含裹十方。

“不二随顺”。不二随顺,就是随顺不二的意思。我们刚才讲平等,平等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平等,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随顺不二,就是可以随顺平等,一切的凡圣都归在这个平等本际当中,所以自然就是随顺不二。譬如说:生死、涅槃本来是两个,现在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就叫做轮涅不二,轮回、涅槃无二无别,这就是不二。不二随顺,随顺不二的意思。任何的都是:凡圣不二、身土不二,统统不二。你也可以讲身土圆融,所以身土不二;可以讲凡圣没有丝毫的隔碍,凡圣不隔,所以凡圣不二;自他平等,所以自他不二;动静一如,所以动静不二,统统都是,都可以说他不二:生佛不二、净秽不二,统统都可以。就是在这个境界当中,统统都是平等的,因为平等所以就不二,不二就是平等的意思。

那在这个不二境界当中现诸净土。这个“不二境”是讲自受用身,这个不二境就是诸佛自受用法乐之地,就是说你自己安住在这个常寂光,自己受用这个法乐,那是你的自受用。可是现在你要利益众生,所以要从自受用起怎么样?然后来宣说一切佛法的内容。所以从自受用到他受用,这就是“于不二境,现诸净土”的意思。在这个不二境界的当中,现起诸净土,为十二位的法身大士(就是圆觉有十二位法身大士),为他们来宣说《圆觉经》。

所以祂就是从这个自受用现起他受用,一个是自受用法乐,现起他受用法乐,这就是于“不二境现诸净土”的意思。“现”呢,也是从体起用,现起,从自受用身土,现出他受用身土,然后为十二位法身大士来宣说《圆觉经》。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