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t3、以天台宗五重玄义,贤首宗十门介绍本经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通常介绍一部经有不同的方法,像贤首宗的话,它就是以“十门”来介绍一部经;天台宗的话,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五重玄义”来介绍一部经,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就是有这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呢,我们不想遗漏任何一种,所以两种我们都一起来作介绍。

天台就是所谓的“五重玄义”,它从五门来介绍一部经。五重玄义,就是五个内容。那为什么称为“玄”呢?因为微妙难思,所以称为玄;深含妙理,称为义,这就是玄义的意思。

第一个,是解释经名。这我们在第一堂课已经介绍过了。

第二个,是显体。每一部经都有它的名字,所以第一个是解释经名;可是名必有它的体,所以第二个就是显体,就是显示本经的体性是什么。那什么是本经的体性呢?体就是真实道理的意思,也可以称为法印。什么是大乘的法印呢?诸法实相就是大乘的法印。那诸法实相就是圆觉,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圆觉经》这“圆觉”,也是实相般若,也叫做一真法界,也叫做如来藏性,也是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的真心。不同的名称,可是说的都是大乘的法印。

那我们就知道本经它是以什么为体性了,就是以圆觉妙性、清净境界为体;或者是说以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这两个说法都是正确的。

那这个体要怎么显呢?要修行才能显出这个体性,所以接下来就是第三个——明宗,就是说明本经的宗旨。我们听起来这个体性跟宗旨好像很相似,体性跟宗旨这两个到底有什么差别呢?第二个是显体,第三个是明宗,这个“体”跟“宗”到底有什么差别?体就是体性,它是本来就具有的性德;那这个宗要修呢,是修出来的;一个是本来具有的,一个是修出来的。所以宗是属于修德,体是属于性德,宗是属于修德;一个是本来具有的,一个是修出来的;体是不动的,宗是要用功作出来的,这是它们两个的差别。所以既然是要修,修行的目的是要显出这个体性,修是因,修出的结果,那个是果。所以一部经,它一定是告诉你怎么修行的法门,然后能够证到什么样的果,这样子有因、有果的,有一个修行的法门介绍的,这个才能够叫做“宗”。所以这个明宗的这个“宗”,就是一定要有因、有果才能够称为宗。就是说你依这一部经来修行,你就一定可以证得什么样的果位,这个因果是非常、非常清楚的,修是因,所证的是果,一定要具有这个因跟果的内容,才可以说这一部经的宗旨说得非常的清楚明白,那我们依照这个内容来修,才能够真正的证果。

这一部《圆觉经》,我们知道它有顿法、有渐法、也有圆修,像“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个属于顿法、顿悟法门;那也有渐修,像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这个是属于渐修的法门,所以它有顿悟、也有渐修的法门;还有圆修的法门,就是二十五轮,它是属于圆修的法门。

所以你不管是依照本经所介绍的顿法、还是渐法、还是圆修,都可以证得开悟成佛这样的果位。所以本经就是以“圆照觉相”为宗,因为经中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所以本经就以圆照觉相为宗,“圆照觉相”就是本经最主要的顿悟法门的精华或者是说口诀。你只要依照圆照清净来修,你就能够顿悟成佛。所以本经的宗,就是以圆照觉相为宗。

不同的修行法门,它有不同的功用。所以接下来,因为修行一定能够产生它的功用,所以接下来第四个就是“论用”,就是谈论本经的功用。你依照本经这个修行法门来修,到底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功用呢?

我们一般说:你为什么要修行啊?可以断烦恼啊、可以除习气啦……,这些都是修行的功用。那本经以“离妄证真”为用。像经中说“知幻即离”这个“即离”,离什么?就是离妄嘛!“离幻即觉”,“即觉”就是证真,所以本经就以离妄证真为用,就是说你依照这个法门来修的话,你就可以达到这样的功能、这样的功用。

不同修行的法门产生不同的功用,所以就有不同的差别。因为修行不同的法门,所以有不同的差别,譬如说你修的是大乘的法、还是小乘的法,那所证的就是大乘的果,或者是小乘的果,它有不同的差别;或者它是权教呢?还是属于实教呢?

所以因为修行所产生的功用,它有不同的差别,所以我们必须要作一个判别,这就是接下来第五——判教,判别教相。本经主要是以顿悟法门为主,所以要判本经是哪一种教相呢?就是一乘圆顿为教相,我们就知道本经它是属于圆顿教。

所以,经必有名,第一个是“释名”;名必有体,第二个是“显体”;依体而起修,所以第三是“明宗”;因修而发用,第四是“论用”;因用有差别,所以第五是“判教”,这就是五重玄义的内容。这是天台家的方法。

我们现再继续讲贤首宗,以十门来介绍一部经。

第一个,也是解释经题,我们第一堂已经讲过了。

第二个,教起因缘,就是第二堂也介绍过了。所以是贤首宗的十门的内容,第一个是释名,第二个是教起因缘。

第三个,是藏乘摄属。这个藏就是指三藏,经律论三藏,本经到底属于那一个?属于经藏嘛,它是圆觉“经”,所以它是属于经藏。乘呢?它是小乘、大乘、还是什么乘呢?它是属于大乘的,所以它是菩萨乘。所以第三个,我们要谈论它是三藏的哪一藏?还有一切乘的哪一乘?那它就是经藏,属于菩萨乘,这就是第三个,藏乘摄属,它是属于哪一个内容。

第四,体性深远。这就是跟刚才一样的,天台的五重玄义的显体。它是以什么为体呢?本经以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所以它的体性深远,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能诠教体。诠就是诠释的意思,它是能够拿出来好好地来解释的,来作一番诠释的,这个是能诠、它就是能够诠释的,它这个教体是能够诠释的,所以第五叫做能诠教体。我们怎么样来诠释一部经呢?它到底是属于什么样的教体?圭峰大师他把“能诠教体”大略分作四门来介绍,一切的经都没有离开这四门的教体:

第一个是“随相门”。这个“相”就是名相的意思,那就是说经中的义理,我们能够用种种的名相,这个名相包含了名、句、文,用这些内容来诠释的这一部经,我们就把它归在随相门这个教体当中。

第二个是“唯识门”。大家念过唯识的就很清楚,一切唯识,万法唯识嘛,所以经文里面的不论是文句、还是义理,一个是能诠,一个是所诠;不管是能诠、还是所诠,它的文句或者是义理,都是识心所现,都是我们心意识所变现的,都是识心所现的,它如果整部经都是讲这个唯识的道理,我们就把它判作是什么?“唯识门”这个教体。

第三个是“归性门”,这个性就是体性,我们刚才讲的真如妙性,反正它这一部经从头到尾,贯穿整部经义的内容,都是在谈真如妙性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归在“归性门”这个内容。

第四个“无碍门”。无碍就是一切都是无碍的,不管你是心境无碍,还是理事无碍,还是事事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是《华严经》的四种无碍门,不管你是怎么样把它合起来,它都是圆融无碍的。整部经的内容都是在谈这个内容的,我们就把它归在第四类的教体,就是无碍门。

那刚才前面讲的这个随相门、唯识门、还有归性门,随相门它是属“境”,唯识属“心”,那你只要能够把这个心境合起来,心境无碍的,我们就把它归在无碍门。还有呢,随相门跟唯识门,它是属于谈论事的,那第三个归性门它是谈理的,所以这个能够合起来理事无碍的,我们也把它归在无碍门里面。

那本经《圆觉经》它到底是属于哪一门呢?我们刚才讲它的体性,显体的时候就讲过它的体性是什么?就是圆觉嘛、我们的真心嘛、实相般若嘛、一真法界嘛,都是在谈什么?在谈真如妙性的,所以《圆觉经》一定能够归在第三个——归性门里面。整部《圆觉经》里面也都是在谈到种种的,譬如说事事无碍、种种无碍的法门,所以它也是属于第四个——无碍门。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圆觉经》它属于第三个归性门,还有第四个无碍门为它的教体。这个就是第五个能诠的教体,它是属于归性、跟无碍为教体。

第六,所被机宜。所被机宜的意思就是说:本经到底适合哪种根性的人来听闻跟修学呢?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根性都很适合,因为刚才判教,判它为什么教?圆顿教,所以那个顿根的人一听到《圆觉经》前面两章,他就悟了,它是属于顿悟法门,前面两章:“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他马上就顿悟了;“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他又悟了、他又顿悟了!这个属于顿根的,他一听《圆觉经》,他马上就可以契入那个境界,马上就顿悟。

那你说我不是这个根性的,怎么办?没关系,它也有渐修的法门。所以没有办法顿悟的,它后面有渐修的法门,告诉你怎么样一步一步来修。所以宿世善根深厚的,他一听马上就可以悟入。那你说我宿世善根没有这么深厚,比较浅薄的,也没关系,你听了也能够得到信解。

那你说我从来都没有种过善根的,可不可以听?可以啊!听了就种下圆顿的种性,慢慢熏习,也能够熏发你那个本来具足的真如妙性。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根性都适合来听闻《圆觉经》,只是有不同的结果这样而已:一个是可以顿悟成佛;一个是渐修也可以成佛;另外就熏习,慢慢熏,熏下圆顿的种子也很好,将来有一天也能够开悟成佛。所以它所被机宜,就是不管什么根性的众生,都是非常的合适来听闻《圆觉经》的。

第七,是宗趣分别。就是等于刚刚五重玄义的第三“明宗”。本经以什么为宗呢?“圆照觉相”为宗,就是它修行的法门就是圆照觉相为宗,成就佛道为趣——这个就是它的宗趣。

第八,力用殊胜。就等于刚才讲的“论用”。你修行一定会有产生它的功用,那它的功用非常的殊胜,叫做力用殊胜。本经以什么为用呢?以“离妄证真”为用。

第九,就是传译流通。就是介绍翻译的人,这部经是谁翻译的呢?是唐朝罽(jì)宾国的沙门,叫做佛陀多罗,他所翻译的。唐朝翻译的。

罽宾,罽宾它是梵语,翻成华文就是贱种的意思,下贱的种姓,贱种的意思。那为什么会把贱种拿来当作国家的名词呢?它有来历的,它有它的原因,为什么称为罽宾国。罽宾它是在北印度,它原来是一个荒岛。那是有一位罗汉,他叫做末田底迦,这位罗汉他先建立一个寺庙在这个荒岛上;可是因为要开垦这整座荒岛,所以他就在邻近的国家买了很多的贱人来帮助服劳役,来开垦这片荒地。这些贱人就要传宗接代,这样一代一代就繁衍子孙,人口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把这个荒岛成立成一个国家,因为人越来越多,就成立一个国家。邻近的国家知道他们是贱种的后代、贱人的后代,所以这个国家就称为罽宾,罽宾就是贱种的意思,就是贱人的种姓,贱人的后代的意思,这就是罽宾国它名称的来源。

“沙门”,翻译的人他是沙门,沙门也是梵语,印度出家人的通称都称为沙门,我们翻成华文就是“勤息”的意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是沙门原来的意思。可是你说是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可以好好地来修行?不一定,有的证果;可是有的还会违犯戒律,所以它就把一切的沙门分成四种沙门:

你如果能够依教修行,可以证得道果的,我们就称为胜道沙门。你证果以后,或者没有证果,但是你可以弘法利生的,这个我们就称为说道沙门,说法、弘法利生的。能够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能够持戒修身,以道自活的,我们就称为活道沙门。那个破斋犯戒,败坏佛门的,我们就称为污道沙门,就是染污了这个道法,称为污道沙门。这是沙门的解释。

佛陀多罗,佛陀是觉的意思,多罗是救的意思,所以佛陀多罗这个梵语,我们就翻成觉救,就是自觉觉他、救世救人的意思。所以佛陀多罗他是罽宾国的人,他是在长寿二年,带着梵本的《圆觉经》到神都东京白马寺,把它翻译成华文。

“译”,翻译的译,本来就是改易的易的意思,我们说作交易的易,就是改变的意思,本来是那个易,后来就变成现在这个翻译的译。那个易的意思就是改易,改什么呢?改原来的梵语为华言,这个就是易的意思,改变。原来是梵文,现在改成华文,这就是易的意思,改变。

第十个,讲解经文。讲解经文,我们后代都把它分成三分:就是所谓的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这样子来解释一部经。可是上古讲经并没有把它分成三个部分,这种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晋朝的道安法师开始的,不管哪一部经,每一部经他都把它分成三分这样子来解释、来诠释这一部经,他觉得这样有头、有中间、有尾这样子比较完整,所以晋朝的道安法师开始就把每一部经分成三段来解释。

第一个是序分。如果我们把一部经把它譬喻成一个人的话,序分就好像头一样,我们的头。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头,就看到他的五官,所以一目了然,就知道他这个人怎么样,都写在脸上嘛。那一部经也是,你看了序分之后,就知道这一部经它是属于顿、渐、权、实哪一种经,也是看了序文之后就很清楚了,这个是序分。

第二个是正宗分,就好比我们的身体,一个人来讲就好比身体。那身体以什么为最重要呢?就是五脏六腑最重要。一部经来讲,也是以这一部经的经里面所说的法义最重要,所以正宗分里面所说经文的法义,是整部经里面最重要的。

第三是流通分。流通分就好比一个身体的手跟脚,身体有了手脚它就可以行动自如,用这个来比喻。那一部经有了流通分呢,它就可以流传千古、通达十方;而不会局限在只是一个很短的时间而已,就那个时间流通,但是其它的时代或者时间都没有听闻过,不会!就是因为有流通分,所以它不会被局限在某一个时间或者某一个空间(空间的意思就是说局限在某一个地方),不会受这样的一个局限,就是因为它有流通分,就是讲说怎么样让这一部经流传出去,所以它就可以流传万世、通达十方,这个就是流通分它的目的。

这十个内容就是贤首宗所谓的“十门”。

序分里面又分为通序跟别序,这个我们下一堂再讲好了,这个比较长。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