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7、普眼章(3)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经文: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讲到怎么入一真法界,只要入了一真法界,心就清净;心一清净,十法界的身心世界都跟着清净了。所以接下来,佛就开示:不论是我们的内身,内在的根身,还是外在的六尘,内外的四大,这些属于世间法;还有出世间法,自他的正报,还有一多的依报,这七个内容都跟着清净了。

所以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这七个清净的内容,它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达到清净的呢?

要恢复这七种清净,首先要明白,这一切是怎么产生的?本来是真心,本来一切众生成佛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用的都是真心,待的地方都是一真法界,这本来是这样。可是,偏偏要起一念无明,所以所有的罪魁祸首,就是从这一念无明开始的,只要一念无明,就转成八识,转成八识之后,八识的自体分就生起了见分跟相分。

八识这个见分的功能,透过六根,就是我们所谓的见、闻、觉、知:眼根是能见的功能;耳根呢?能闻;鼻、舌、身是觉;意根是知。所以,见、闻、觉、知,配这个六根,就是这样子来配的。眼根是能见;耳根能闻;鼻、舌、身根是能觉;意,是能知,所以见闻觉知,就是透过六根的作用,起见闻觉知的功能,这个是八识见分的功能。所以六根透过这个八识见分的功能,因此它能够生起见闻觉知的作用。

但是这个见闻觉知的作用,相对我们清净的自性心来说的话,我们的自性是本来清净的,那这个是无明的产物,是一念无明而有八识,然后八识再因为无明生起见分的功能,所以这个时候的见闻觉知我们称为见尘、闻尘、觉尘、知尘,因为它是无明来的,相对我们清净的自性来说,它是尘垢,所以就加一个“尘”,灰尘的尘,叫做见尘、闻尘、觉尘、知尘。

那现在你已经修到自性心现前,已经回归到真心当中,我们刚才说契入那个一真法界当中,这时候无明破了,恢复到了原来的真心的状态,那八识是不是跟着清净了?是不是?因为八识是一念无明来的嘛;现在无明破了,回到真心了,那八识是不是就跟着清净,对不对?

那八识清净的话,由八识见分所起的功能的这个见闻觉知,是不是也跟着清净?所以只要达到心清净,八识就清净;八识清净,它的见分的功能就清净。它的见分的功能就是在眼能看,在耳能闻,鼻、舌、身能觉,意能知,所以见尘清净、闻尘清净、觉尘清净、知尘清净。八识清净,由它八识所起见分的功能也跟着清净。

见分的功能清净,六根是不是就跟着清净,对不对?因为六根要有…;你光是六根,你没有办法见闻觉知,你一定要有八识见分的功能,你眼根才能看。现在这个见分的功能,见闻觉知,这个见尘、闻尘、觉尘、知尘都清净了,那这个六根是不是跟着清净?对不对?

我们眼睛能见,生起眼识的作用,要依这个眼根;所以我们六识的生起,要依六根,那现在六根清净了,六识是不是也跟着清净?对不对?

所以它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你的心清净,八识就清净,八识的见分功能跟着清净;八识见分的功能清净,六根清净;六根清净,六识就清净。这个就是第一个:内身清净,就是内身的六根、还有六识也跟着清净。这一段听明白,我们接下来看经文,就看得懂了。

我们现在看经文: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

由于心清净的缘故,见尘也清净了。这个“见尘”是指第八识见分的功能,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第八识它的自证分因为无明的关系,生起了见分和相分的功能,这个见分的功能,透过六根能够生起见闻觉知的作用,就是所谓的见尘、闻尘、觉尘、知尘。那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尘”呢?就是因为见闻觉知相对清净的自性来说,它是尘垢,所以就称为见尘、闻尘、觉尘、知尘。

当见尘清净的话,和见尘一起作用的眼根、眼识也跟着清净。所以经文说: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我们现在讲的都是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的,由于见尘清净的缘故,眼根也跟着清净;眼根清净的缘故,眼识也变成清净了。

因为我们的眼根不能单独作用,它必须要有见尘(就是能见的功能),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只有六根,它没有办法作用,就一定要有我们自性的功能,就是见分的功能,八识见分的功能。在眼,就是要有那个能见的功能,你有了眼根,你才能够见种种物,所以眼根它没有办法单独作用,必须要有见尘——就是能见的这个功能的配合。

那现在见尘清净了,当然眼根也跟着清净,它自性上的功能清净,当然眼根也清净。那眼识呢,它也必须要依眼根才能够生起作用,你要生起眼识的作用,如果你没有依眼根的话,你没有办法生起眼识的作用;那现在眼根清净了,眼识当然也跟着清净。

和这个眼识清净同样的道理,耳识也同时清净。所以,接下来我们看经文: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这个就是在讲耳根、耳识,因为闻尘清净的关系,所以耳根跟着清净;耳根清净,耳识也跟着清净。

所以是由于阿赖耶识清净的缘故,能闻的功能(就是闻尘)它也就清净,因为闻尘是阿赖耶识所起的见分功能,所以当阿赖耶识清净,当然见分也跟着清净;那闻尘清净的缘故,耳根也随着清净,因为耳根必须有闻尘的配合才能够听到种种的音声,所以当闻尘清净,耳根也随着清净;那耳根清净的缘故,耳识也同时清净,因为耳识必须要依止耳根才能够发挥听闻的功能,那现在耳根清净,耳识当然也随着清净。

同理可证,接下来的鼻、舌、身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看经文:

“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也是由于阿赖耶识清净的缘故,觉尘,就是这个能觉的功能它就清净,觉尘清净,鼻、舌、身根也随着清净。

我们刚才讲,这个“觉”是相对鼻、舌、身这三根来说的,所以觉尘清净的时候,鼻、舌、身根也随着清净;鼻、舌、身根清净,鼻、舌、身识也同时清净,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知道觉尘它是依鼻根、舌根、身根而起鼻识、舌识、身识的作用,所以现在觉尘清净,鼻、舌、身根当然清净;鼻、舌、身根清净,鼻、舌、身识也都清净了。

同样的,知尘清净,意根也随着清净;意根清净,意识也同时清净,这个是见闻觉知那个“知”是相对意来说的,所以知尘清净,意根当然也随着清净;意根清净,意识也同时清净。因为这个知尘,是依意根才能生起意识的作用,那现在知尘清净,意根、意识当然也随着清净。

这边的六根,不是指浮尘根,而是指胜义根,就是我们自性的作用,而不是指这个五官,不是指这个眼睛,看得到的这个耳朵、鼻子,不是!而是指胜义根。

到这边为止,就是第一个清净:内身清净,包含了六根、六识都清净了。

内身清净,接下来就是外尘也清净,外尘就是外在的六尘境界也随着清净,因为六根是相对六尘,那你现在六根清净,六尘也清净了。

所以经文说: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佛说:善男子!眼根清净的缘故,和眼根相对的色尘也清净。

眼、耳、鼻、舌、身、意,相对色、声、香、味、触、法嘛。那现在六根清净,所以六尘也跟着清净,因为六根是相对六尘来说的,六根清净,六尘当然也随着清净。或者我们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也可以,六根是属于正报,依报随着正报转,那六尘境界属于依报,这样说也可以理解。所以就知道,为什么六根清净,六尘也跟着清净,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

同样的,耳根清净的缘故,和耳根相对的声尘也清净。同理可证,鼻、舌、身、意、根清净的缘故,和它相对的香、味、触、法尘也跟着清净,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跟着清净。

外在的六尘境界既然清净,四大也同时清净。我们昨天才说:六尘境界哪里来的?四大来的,所以我们昨天不是说,四大分解的时候,六尘也不可得;那现在六尘清净,四大是不是也要跟着清净?对不对?因为六尘是由四大来的,六尘既然清净,四大当然也跟着清净。

所以第三个就是说明四大也是清净的,它是随着六尘清净,因此四大也清净。

所以经文说: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因为六尘是依四大而有的,所以六尘清净,四大也跟着清净。所以佛说:“善男子!外境六尘既然清净,地、水、火、风四大也同时清净”。

这就是第三个:四大清净。

我们第一个讲了内身清净,内身包含了六根跟六识,有没有?六根清净,所以六识也跟着清净,所以第一个内身清净,是包含了六根跟六识。第二个外尘清净,就是包括了六尘。

那现在我们知道,六根、六识、加六尘,是什么?六根加六尘,十二处,对不对?再加六识,就是十八界,这样懂吗?十二处、十八界。六根加六尘是十二处,再加六识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再构成二十五有,因此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也跟着清净了。

就是下一段的经文: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所以佛说:善男子,随着六根、六尘、六识、四大清净的缘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这一切的世间诸法都跟着清净了。

什么是二十五有呢?第一个是四洲:东、南、西、北四洲,这样就四个了,对不对?再加上四恶趣,四恶趣就是地狱、畜生、饿鬼、再加上阿修罗,因为阿修罗也算是恶趣,所以这样四个,四个加四个就八个。再加上六欲天,欲界有六天嘛,所以是六欲天,有六个。大梵天(色界初禅天有一个天,是大梵天)。再加一个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共四个。四空处,就是无色界四空天有四个: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再加上无想天,无想天在哪里呢?在色界的第四禅有一天叫无想天,是外道修无想定去的,死后生无想天,所以又加一个。再加上最后的净居天,净居天也在色界的第四禅,不过它是三果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就是阿那含、三果阿那含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叫做净居天,再加一个。所以这全部加起来就是二十五个。

我们就会发现,色界一直在重复,对不对?大梵天是色界初禅的。无想天、净居天在第四禅;可是中间也有一个四禅天,四禅天不是就包含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已经全部包含在内了,对不对?那为什么还要另外再讲一个大梵天?色界初禅的大梵天,然后再讲一个色界第四天的无想天,还有一个净居天。你说色界四禅,就全部都包含在里面,为什么要另外讲呢?

那就是因为这三天:大梵天、无想天跟净居天,跟其他的天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要特别提出来讲。大梵天特别,我们在经上面就常常看到大梵天请佛说法,或者佛说法的时候,大梵天也都在旁边听法,所以我们就知道,大梵天他是有佛法的正知见的。但是无想天没有,因为无想天是外道修无想定,死后去无想天,所以它是外道死后去的地方,它是没有佛法的正知见。那净居天呢,他又跟其他的天人不一样,其他的天人都不是圣人,只是福报生天,只有净居天它是三果的阿那含,他是圣人,证三果的圣人,所以又跟其他的天人是不一样的,他是有证果的,证三果了。所以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特别把这三天提出来另外讲。

那这二十五有的这个“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因为有因必有果,因果永远有,就是这个“有”,因果永远有,有因必有果,因果永远有,所以就有二十五有,它是“如是因,如是果”来的。这就是为什么称为“有”的原因,就是因果它不会失去的,它永远有的,你造什么因,就会到哪里去,这是一定的。

那所谓的六根、六尘、六识、二十五有,这个就包含了所有的世间法在内,三界、六道众生的身心世界,包括了正报、依报在里面,全部都是现在讲的,一切的世间诸法也跟着清净了,就是十法界的六凡,三界、六道就是六凡,一切的世间诸法都清净了。

一切世间诸法既然清净,那么出世间诸法也应该清净了,所以先是世间法清净,接着呢,就是讲第五个:一切出世间法,也清净。出世间法,就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也跟着清净。

为什么世间法清净,出世间法就清净呢?那是因为世间法它是从妄情所变现出来的;那我们现在已经回归真心了嘛,已经反妄归真了,圆觉真心现前了,那当然从圆觉真心里面所流出来的一切法也都清净了,是因为这样子来的。所以当一切世间法清净的时候,返妄归真,一切出世间法,从真心流露出来,也当然是清净的。

我们看经文: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不但是四圣法界清净,连佛法界也清净了,所以这边的一切出世间法就包含了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还有佛。

所以佛说:“随着一切世间法清净的缘故,于是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的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这一切的出世间法也都清净了”。

什么是“十力”呢?就是佛的十种智慧力。这个智慧力,是怎么来的?就是证得诸法实相以后所起的方便智。证得诸法实相,我们就说已经得了根本智,得了根本智,就是空性的智慧、般若无分别智现前,我们称为根本智,就是见一切法自性是空的,这个智慧现前的时候,我们就称为根本智。依根本智再起的种种善巧方便我们叫做方便智。那现在讲的十力就是属于方便智,得了根本智之后,所起的种种方便。所以它是在空性的智慧上起无穷的妙用,这无量的善巧方便,我们就称为方便智,或者是后得智。

那这个方便智呢,它能够发挥摧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摧破的力量,所以称为“力”,十力的那个力,就表示它有一股摧破的力量,它能够摧毁一切,不会被一切所摧毁。祂具有这样的智慧力、佛具有这样的智慧力,所以称为十力、十种智慧力。

那十种智慧力要用来做什么呢?当然最主要是要用来作为度众的方便,刚才说善巧方便嘛,它属于方便智。度化众生要有种种的善巧方便,那就是这十种力的智慧力,具备的话,你在度众生就可以非常圆满的度化一切的众生。所以这个智慧力,可以知道这个众生是可度?还是不可度?你可以知道这个众生有障碍?还是没有障碍?也可以知道他的根性是利根?还是钝根?也可以知道说这个众生他贪著什么,然后要用什么法门去度他,等等、等等,种种、种种……很多内容,无量的善巧方便,都属于这个十力的范围,它是用在度化众生用的。

“四无所畏”呢,它是指佛在大众当中说法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畏惧的。像我们有时候说:请师兄开示两句,他就:“啊……”,或者是上台来讲一下,很心虚的上台,然后讲得也很心虚,手脚一直冒冷汗,为什么?因为他有所畏、他有所畏惧。

可是佛祂为什么可以做到无所畏呢?祂就有四个,有所谓的四个无所畏:

第一个,是正知一切法。佛在说一切法的时候,祂没有任何的畏惧,为什么呢?因为佛的智慧已经圆满,祂能了知一切法,能够了知一切法,祂当然在说一切法的时候就无碍,所以祂心中没有任何的畏惧。这就是第一个,正知一切法。因此祂在说“我已经了知一切法”这句话的时候,祂心中不会心虚,心中没有任何的畏惧,这就是第一个,佛在说“我已经了知一切法了”这句话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畏惧的,为什么?因为祂已经有圆满的智慧来了知一切法,所以祂在说“我已经了知一切法”这句话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畏惧的。这就是第一个,正知一切法。

第二个,是尽诸漏及习。诸漏,就是种种的烦恼嘛,一切的烦恼。漏,就是有漏,有渗漏就是烦恼。佛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以及什么?“习”就是习气,佛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和习气了,所以祂在跟众生说“我已经证得无漏”的时候,祂是没有任何畏惧的,祂不怕别人批评说“佛祂没有断烦恼,没有断尽烦恼,祂的习气也没有断尽”,祂不怕别人这么说,所以祂说“我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跟习气了”这句话的时候,祂是没有丝毫畏惧的,这是第二个无畏。因为佛已经证得无漏,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和习气了,所以祂心中没有任何的畏惧。

第三个,是说一切障道法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畏惧。就是佛祂在开示说哪一些是障碍我们证涅槃、解脱的法呢?譬如说不善法,不善法就是堕三恶道嘛,所以它是障碍涅槃、解脱的。还有什么?有漏的善:我们在行善的时候,带着执著跟烦恼,因为有我执嘛,有我执就有烦恼,有烦恼就造业,所以虽然行的是善业;但是它属于有漏善,这个有漏,就是因为有我执,然后有烦恼,所以这个善业是属于有漏善,只能得人天果报,不能够出三界,所以它是障碍涅槃解脱的法。所以不善法,还有有漏的善法,都是障碍涅槃解脱的障道法。佛在说这个的时候,祂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为什么?祂很清楚的明白:这些就是障碍涅槃解脱嘛,所以祂也不怕别人批评说“那个行不善法、有漏的善法,是可以解脱、涅槃的”,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祂也不怕别人批评说这些不是障道法,不害怕,因为这个确实能够障涅槃解脱。

还有哪一些会障碍涅槃、解脱呢?譬如:我们为了世间的利益去行布施,好好地持戒是为了得世间的利益,因为持戒有人天果报嘛,这就是世间的利益,不能够解脱三界的,所以我们持戒,如果是为了持戒清净,能够再得暇满的人生,错!不能够涅槃解脱,这个是属于障道法。我们布施,如果没有三轮体空,也是一样有漏的善啊!所以只要是为了世间的利益,你即使行六度,也都是障碍涅槃解脱的。你为了世间的利益去行十善业,也是障道法,十善业哦,好不容易才…,十善业不容易吔;可是你能够行十善业,但是你的心是为了世间种种的利益,因为行善有功德,还是有果报,这样子统统都不能解脱。

还有修禅定也是,修禅定是为了搞感受,耽著在禅悦当中,尤其是证初禅,哇!那个欢喜,那个喜心就开始涌上心头,每天身心在轻安当中,快乐得不得了,舍不得放弃,懂吗?他死后就生初禅天了,也没有涅槃解脱,不可能出三界的。所以他耽著在禅悦当中,也是一样是障道法,障碍涅槃解脱。三禅大乐,更难舍,每个细胞都在微笑,懂吗?那个乐到不行,没有办法形容的乐,那个要他放弃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难,所以证到那种禅定境界,一定是耽著难舍,因此死后生三禅天而已,也是不能解脱。

所以这些都是障道法,佛在说这些障道法的时候,很清楚明白,很有把握:这些就是障碍涅槃解脱,所以也不怕别人批评说“祢说的这些不是障道法”,因此祂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

这个就是第三个无畏、无所畏。

第四个无所畏,就是说尽苦道。这个苦道就是包含了分段生死的苦,还有变易生死的苦。所以佛祂在说四谛、十二因缘可以出离分段生死苦;你要出离变易生死,你就必须要发菩提心、行六度、四摄等等的,这些就能够帮助我们出离变易生死的苦。所以佛在说这些内容的时候,祂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因为佛祂已经行圣道,了了分段生死的苦,还有变易生死的苦,所以祂在说如何出离这两种苦的时候,是没有丝毫的畏惧。祂不怕别人说行我的圣道,不能够尽一切的诸苦。这个说尽诸苦,这个“尽”,就是能尽,断除一切的苦,不管是分段生死的苦,还是变易生死的苦,可以完全的断尽一切诸苦,“只要行我的圣道,就可以断尽一切的苦”——祂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畏惧的。这个就是说尽苦道,在说断尽一切苦的内容的时候,苦道,苦道就是这两种苦的内容的时候,是没有丝毫的畏惧的。

这就是“四无所畏”的内容。

什么是“四无碍智”呢?这是佛说法的时候,有四种无碍的智慧:

第一种,就是佛在说一切法的名字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滞碍,叫做“法无碍智”。因为佛,刚才讲的,祂已经圆满一切的智慧,了知一切法,所以祂在说一切法的名字的时候,名相,祂都能够没有丝毫的障碍:涅槃法、菩提法,任何的一切法,佛在说的时候,说一切法的名字的时候,没有丝毫的障碍,所以祂可以把一切法的内容介绍得非常清楚,一切法的内容,每个法都有它的名字,都可以说得非常清楚,这个就是所谓的“法无碍智”,说一切法的名字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滞碍。

第二个称为“义无碍智”。这个就是佛在说一切法的义理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滞碍,叫做义无碍智。刚才是说一切法的名字,那这一切法它所包含的义理是什么呢?也要说得很清楚明白。佛在说一切法的义理的时候,就一切法它所包含的义理的时候,譬如说:涅槃法,什么是涅槃?把涅槃的内容、涅槃的义理,也能够说得通达无碍,这个就是所谓的“义无碍智”,一切法的义理,也能够圆融无碍地说清楚。

第三个是“词无碍智”。就是佛用种种言词说法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滞碍,叫做词无碍智。你说法必须要用种种的言词。那佛在说一切法的名字,还有一切法所包含的义理,这些内容的时候,祂所用的言词不会有丝毫的障碍。不会词不达意啦,还是说了半天,人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啦,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所以祂所用的言词也是恰到好处,一听就能够明白,能够完全表达祂所想表达的那些内容,没有丝毫的障碍。

第四个是,佛还能够随众生心所好乐的法,自在无碍的说,叫做“乐说无碍智”。祂所说的法,是应机而说的,什么样的根性,他好乐什么法,佛就说什么法,所以祂能随众生心所好乐的法,自在无碍的说。

所以我们就知道:第一个跟第二个,是指佛对一切法了悟的智慧,因为佛智慧圆满,所以祂能够了知一切法,对一切法了悟,因此祂能够说一切法的名字,还有一切法的义理,没有丝毫的障碍,是因为祂对一切法已经了悟了,祂有对一切法了悟的智慧,已经圆满了,因此祂可以做到法无碍智跟义无碍智。

那佛又有应机说法的智慧,因此祂可以做到第三——词无碍智,还有第四——乐说无碍智,这个都是因为佛已经圆满了应机说法的智慧,所以祂知道众生好乐听什么法,祂就说什么法,然后在表达这个言词方面,都没有任何的障碍。这个就是所谓的四无碍智。

什么是“佛十八不共法”呢?这个是指只有佛才有的十八种不共法,所以这个“不共”的意思,就是不共声闻、缘觉二乘,以及菩萨;不共声闻、缘觉、菩萨,只有佛有,唯独佛有,所以前面加一个“佛”字,是属于佛才有的十八种不共法,不共声闻、缘觉、菩萨的十八个法。哪十八个呢?

第一个,身无失。只有佛,能够做到身业没有任何的过失。声闻、缘觉、菩萨,身业还会有过失;只有佛,身业已经没有任何的过失了,所以无论行、住、坐、卧,佛都没有任何失威仪的地方,所以祂的身业没有任何的过失。

第二个,口无失。佛的口业也没有任何的过失。佛在说法的时候呢,没有一句会说错,也没有一句会不投机,而且无量劫以来都是修的是善语,所以能够聚无量的功德成就,刚才讲的,所谓的四无碍辩,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这是因为祂口业的功德,无量劫以来修善语,无量的功德所成就的口业,没有任何的过失。

第三个,意无失。就是佛的意业也没有任何的过失。这个意业没有任何过失,是因为长时间的修习四念处的缘故,所以祂的心念不会有任何的过失。

第四,无异想。这个“异”就是差异的意思。佛对于一切众生是平等救度,没有任何的差异。不会因为你出生高贵的种姓,祂就为你说法;贫穷下贱的种姓,祂就不说法,不会有这样的差异。所以无异想,这个“异”,就是差异,佛没有任何差异的想法,不论你是贫穷、还是高贵。祂也不会因为你恭敬祂,祂就说法;你傲慢、无理,祂就不说法,不会!没有这样的差异,没有恭敬还是傲慢的差异,没有贵贱的差异,没有怨亲的差异,没有怨敌我就讨厌不为你说法;然后我贪爱的亲人我就度化你,不会有这样的差异。所有的差异,佛都没有,这个叫做无异想,没有任何的、不同的差异的想法,没有!对于一切众生平等的救度,没有对象的差别。

第五个,无不定心。是说佛随时都在定中,没有不定心的时候。

第六,无不知已舍。这就是说,佛每一念都清清楚楚。像我们起心动念太快了,看不太清楚。那个比较印象深刻的,比较看得清楚,比较粗猛的,看得清楚;比较微细的,那个很微细的那个小散乱、小掉举,那个看不清楚。可是佛不一样,每一念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是“无不知”,没有一念不知道的,不会糊里糊涂,然后想一堆,然后不清楚内容,在那边打妄想,想了半天。“你刚才想了什么?”“哦,没有啊,没想什么”,他也说不清楚,因为太多了,不可能每一念都看得很清楚。

可是他想了半天的内容是什么?都是他看不破、放不下的内容嘛。可是佛又不一样,每一念看得很清楚,无不知“已舍”,每一念都看得清楚,每一念都放得下,没有哪一念看不破、放不下的。那众生心心念念都悬挂在那边,心都悬挂在那边,悬挂的内容就是他舍不得、放不下的,所以他心心念念都在想那些内容。所以你每天在想的内容,就是你最在意的嘛,你最舍不得、最放不下的,所以你每天要想它嘛。

那佛不一样,每一念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一念不知道的,但是怎么样?每一念都可以舍、放下。所以佛是念念舍、放下,念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全部都能够舍、放下,所以这只有佛才有,才能够做得到,就是无不知已舍。

第七个,是欲无减。这个欲不是贪欲哦。这边是在说对于一切善法的善法欲。所以你说已经成佛了还要不要行善啊?还要不要累积善?还要不要积集一切的善啊?还要不要修习一切的善啊?要不要?还是要啊!所以这边的“欲”指的是佛还是好乐来积集一切的善法,对于修习一切的善法,也是心无餍足,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说“我已经成佛了,好了,就到这边为止,从明天开始,我都不用行善了”,不会这样,所以祂的欲无减。

那个“无减”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不足的时候,永远都是这样,没有什么时候觉得祂好像力量有在减少,最近比较没有那个心力,不是。无减,就是没有减少的时候,没有不足的时候,永远都是在积极地累积一切的善,修习一切的善,而且祂在度众生的欲愿也是始终不减。所以这个欲,也包含了什么?度众生的那个欲,那个愿力也是不减,从来没有减少的时候,从来没有不足的时候。

第八,是精进无减。就是佛的精进,也从来没有减少过。就算遇到恶缘的时候,佛的精进也是不会减少的,从来不会心生懈怠。

不会说哪边请佛来说法,那个地方很危险,要经过森林,里面有狮子、老虎、还有毒蛇猛兽,那个地方太危险了,我不要去,不会!这就是精进无减。精进度众生的那个精进心从来没有减少过,再怎么危险的地方,只要有人请法,祂一定去,不怕任何的危险。

那你说那边穷乡僻壤的,一定吃得不好,供养得很差,不要去吧!也不会,佛吃了三个月的马麦,也没有走人啊!所以也不会说供养不好,就不去说法。那生病是不是应该休息一下?也不会,佛生病也照样说法,这个是精进无减,生病的时候。

还有碰到弟子不听话、不受教的时候,罢罢罢!不要度了!好难度,不要度了!讲了半天,他也不听,啊,那个什么根性,也不受教,讲了也不懂,懂了也不做,算了,不度了!

不会!从来没有这样的念头,这个也是精进无减。碰到外道,外道更狠哦,不是问难佛,就是恶口啊,辱骂,莫名其妙栽赃啊,对不对?很多,我们在佛经上就看了很多,那个外道怎么样恶意中伤佛的故事也很多,那佛会不会就把外道也放弃了?外道批评、毁谤我的,统统不度,也不会!所以不论外道怎么问难,怎么样恶口辱骂,佛还是没有放弃,还是一样要发愿要度他们。

所以呢,佛不论碰到什么样的恶缘,都能够忍受,心永远不会厌倦地精进来度众生,这个就是精进无减,从来不会休息的,精进度众生的心,从来没有想要休息过。

第九,念无减。就是经常忆念众生,不舍大悲心,恒常思惟。佛恒常思惟什么呢?怎么样令众生解脱、证涅槃,每天想的都是这个,恒常思惟怎么来度众生,怎么让众生每一个都解脱、证得涅槃,想的都是这个,这个叫做念无减。这个念就是忆念众生、恒常忆念众生,从来没有不足的时候,念念都在忆念众生,怎么去让他们证得涅槃解脱。

第十个,慧无减。这就是佛已经得到一切的智慧,而且圆满成就刚才讲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所以祂能够随宜说法,这个就是慧无减。佛的智慧从来没有不足的时候,没有感到不足的时候,因为祂智慧已经圆满了,所以祂没有智慧不足的时候。

第十一个,解脱无减。这个解脱就是指有为、还有无为的这两种,佛都是没有不足的时候。那什么叫做有为的解脱呢?就是当我们得到无漏的智慧的时候,这时候是有为解脱;一切烦恼、习气都断尽,这个时候证的是无为的解脱。佛祂已经证到无漏的智慧,而且一切的烦恼、习气都已经断尽了,所以不论是有为还是无为的解脱,佛都已经圆满具足。所以,所谓的解脱是没有不足的时候,叫做解脱无减。

像声闻、缘觉,他们就智慧没有圆满。智慧不圆满,是因为他还有无明的关系,所以智慧不圆满,烦恼、习气也没有断尽,无明还没有破嘛。只破了见思,所以智慧不圆满,烦恼、习气也没有断尽,所以声闻、缘觉,我们就不能说他解脱无减,而是解脱有减,有不足的时候。

第十二,是解脱知见无减。就是对于种种解脱的内容,佛祂都能够以智慧来了知,并且能够亲见,从来没有不足的时候。这个“知”,就是了知;“见”呢,就是亲见,或者是证得。佛不但了知一切解脱的内容,祂不但了知,而且都已经证得了,这个叫做解脱知见无减,没有不足的时候。解脱,就是刚才讲的,不论是有为的解脱、还是无为的解脱,这所有的内容,佛都能够以智慧来了知,而且证得。亲见就是证得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十四、十五,是说佛一切身、口、意业都是随智慧行。因此祂能够身口意都来利益众生。佛所有的身口意,没有一个不是在利益众生的,为什么可以做到?是因为祂身、口、意业都随智慧行。我们身、口、意业都是随烦恼行,所以没有办法利益一切众生,是自害,然后害他,不能够自利利他。

十六、十七、十八,是说佛以智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世,通达无碍。所以就是说佛祂有知现在、过去、未来这三世的智慧,也是没有缺少的时候,也是通达无碍。

这个是所谓的“佛十八不共法”,只有佛才有的。

“三十七助道品”呢,就是指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个大家都很熟了。

“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是指相对八万四千烦恼所立的对治法。为什么需要八万四千个陀罗尼门呢?就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个烦恼,要对治这八万四千烦恼所立的对治法,就是有八万四千个陀罗尼门,来对治八万四千烦恼。

“一切清净”。所以不但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这一切的出世间法都清净了。

这个是讲第五个,一切出世间法也清净。

第六个是“自他正报”也同时清净。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这个就是指自身的一身,还有他身的多身,一切的正报也跟着清净。所以这边的“一切实相,性清净故”,这个“一切”,就是刚才前面讲的,所说的世间法、还有出世间法这一切法,包含世间跟出世间法,这一切诸法的相,没有一个不是实相,所以称为“一切实相”。不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实相了,因为清净就是实相,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清净了,所以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是实相。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知道世间染污法是虚妄的。那你说出世间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出世间法是相对世间法来说的:世间法是染污的,出世间法是清净的,所以清净是相对染污来说的,出世间是相对世间来说的,所以不但世间的染污法是虚妄的,出世间的清净法也是虚妄的,为什么?因为清净是相对染污来说的,那你染污法虚妄,清净法就真实存在吗?也不是,你染污法是虚妄的,清净法也是虚妄的,因为清净是相对染污来说的。

所以世间法是虚妄的,出世间法也是虚妄的,这个就是《金刚经》上面说的一句什么话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懂吗?不论是世间染污法,还是出世间的清净法,都是虚妄的,这个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它们是相对,清净相对染污来说的,染污法既然虚妄,清净法也同样的虚妄。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虚妄本来没有它的自体,世间法是虚妄的,本来没有它的自体,那为什么我们的想法里面认为一切世间法是真实存在的呢?那是因为我们有执著嘛,因为无明,所以对一切世间法起了执著,才有世间法,懂吗?它本来是虚妄的,你不执著就没有啊,你就不会把它放在心上啊,所以是因为执著才有的。

那我们现在明白了它的自性本来空,一切世间法它是虚妄的嘛,虚妄的,自性本来空,你不起执著的话,当下就是真空实相,对不对?所以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一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明白它是虚妄的,你不执著,当下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实相了,对不对?这就是“一切实相”的意思。

为什么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实相呢?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你明白这一切虚妄本来没有它的自体,当下就是真空实相,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这个“非”是“离”的意思,就是你能够离相而见,就是见到了清净的法身如来。离相而见,而不会著在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的一切相上,你不著在这个相上,离相而见,你就是见到什么?如来实相。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现在讲的实相,懂吗?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了“一切实相”是什么意思。

那《心经》上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现前,这个时候你照见五蕴呢,这一切的诸相也都是真空实相,也是这边讲的一切实相的意思,一切五蕴也都是实相了,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都是真空实相。只要般若智慧现前,照见五蕴,这一切诸相都是真空实相,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意思。

所以实相是什么呢?实相就是无相,无相无不相,就是实相。有相的都是因缘所生,都是生灭无常的,自性本来虚假的,这个是有相。那现在实相是无相,无相就是它没有迁流,它不是生灭无常的,它没有任何的迁流,没有任何的变化,它是究竟常住的,这个是实相。

所以佛说:“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

佛说:“善男子啊!既然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属于实相,而实相的自性本来清净,由于一切实相的自性本来清净的缘故,自己的正报身也清净了”,就是见一切诸相都是实相,实相是什么?本来清净的。既然一切实相自性本来清净,当然我们的正报身也清净了,对不对?我们正报身也是实相啊,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实相啊,为什么?自性本来虚假,你明白它世间法、出世间法的自性本来虚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就见到了实相了,你明白它是虚假的,你就见到了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就见到诸法的实相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正报身一定是清净的,对不对?那前面已经悟到了六根、六识、六尘、四大、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属于实相清净了,所以就能够直接推论一个人的正报身也跟着清净,因为前面讲什么?六根、六识、六尘、四大、世间、出世间法既然都清净,当然就能够证明这一身的,一个人的正报身它是清净的。

那既然自己已经证到了实相的道理,这个时候见一切众生也都是什么?都是清净的实相了,对不对?一个人悟到了圆觉真心的时候,自性现前的时候,你这时候见一切众生也是清净的,对不对?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当我们自性现前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的自性也是本来清净的,这时候就不会著在众生相上面。

所以说“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自身的正报身清净的缘故,他身的正报身也清净;他身的正报身既然清净,如是乃至十方众生的正报身也同归圆觉清净,都在清净的圆觉自性当中。

所以当一个人悟道的时候,他见一切众生都是清净的实相。所以有没有开悟,就看你看众生是众生?还是佛?你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你看来看去,全部都是凡夫,那自己大概也成不了佛,就是这个道理。当你的心清净的时候,你看一切众生也是清净的。当你证到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是清净实相的时候,你见一切的众生也都是清净的实相,全部都在清净的圆觉自性当中,所以才会说自身的正报身是清净,他身的正报身是清净,如是乃至十方一切众生的正报身都是清净的,就是因为他自己开悟了,见一切众生都是同样的实相清净。

所以它是由近到远,逐渐的扩大,从一方的众生身,乃至十方的众生身,都是同一圆觉清净。

最后一个,“一多依报”。这个“一”就是一个世界是清净的;还有呢?乃至多重的世界也是清净的,所以叫做“一多”。依报也是清净的,依报随着正报转嘛,现在正报身清净,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身清净,所以一切的依报也是清净的,这个很容易就可以证明了。

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所以佛说:善男子啊!一个世界随着正报清净的缘故,多重世界也清净;多重世界清净的缘故,如是乃至圆遍虚空,含裹三世,一切都是平等清净不动的。

所以这边的“圆”就是形容上面的虚空,说明圆遍虚空、圆满周遍整个虚空,也就是“横遍十方”的意思,这个是指空间。那时间呢,就是接下来的“裹”,“裹”就是形容下面的三世,说明含裹三世,就是包含了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也就是“竖穷三际”。我们常常听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就是这个意思,包含了一切的空间跟时间在里面。

所以这里的“一切平等清净不动”,这个“一切”,就是包括了时间和空间在内,也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论是竖穷一切时,还是横遍一切处,都是平等、清净不动的,就是证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

所以《楞严经》里面也说:如果“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殒”。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悟道的话,一个人悟道,回到本来面目,十方虚空就在刹那之间销毁了,就是我们昨天说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整个十方虚空都是自性净土,这就是心净则国土净,全部都是自性的净土,都没有离开自己清净的自性,心净则国土净,所以一切世界也都清净。所以当一个人开悟的时候,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整个十方虚空都是自性净土。

好,我们今天就把这七个清净介绍完了,刚好一个段落,就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