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智首菩萨问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标题解释完了,接下来我们看正文: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智首”就是以智慧为首,为什么要以智首菩萨?为什么要问文殊师利菩萨呢?这都有含义在里面。这边的“智首”是比喻善巧方便,是以事来说,那文殊师利是以理来说,所以是理事无碍,就是以智首和文殊师利,作为一个问、一个答的内容。最主要是一个代表事,一个是代表理,事就是讲遇到任何事情,经中一共包含了一百四十一个愿,当经历这些事时,都能巧发大愿,就是说它有方便善巧,这是以智首菩萨为首来问。那文殊师利祂是代表般若、观空的智慧,这个般若是以文殊师利来作代表。

这说明什么?怎么达到理事圆融呢?虽然我们每天遇到很多境界,不管是什么事情、什么境界,我们永远都有见空性的这个般若、观空的智慧。文殊师利代表般若和观空的智慧,所以我们就不会很怕事情来,因为有般若的慧观在里面,也不会觉得很不耐烦,办活动、还是做什么,会觉得有压力,事情太多来不及应付,或者怕做得不够圆满,都不会担心这些。为什么?因为有观空的智慧,有般若慧观,所以虽然身处很多境界、事件当中,可是我们的心丝毫都不染著,也不会起厌烦不耐的情绪,都是因为文殊师利这个般若观空的智慧,让我们遇到种种事,都能不染著,能离一切相,行一切善。这个就是智首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祂们象征的意义。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到这边是一个段落,这一大段是说明身、语、意三业离过成德,离一切过失,成就一切功德,这是“明三业离过成德”。

第一句“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怎样做到身、语、意三业没有任何过失呢?就是离一切过失,才能成就一切佛的功德,这是“总显无过”。所以第一个是大标题,总显怎样做到身、语、意没有丝毫过失,这样才能成就一切功德。

那要做到身、语、意远离一切过失,要以最后一个“智为先导”,就是“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智为先导,是让我们能做到无过失的基本条件,就是要以智慧为先导,我们才能做无过失身、语、意三业。所以要离身语意一切过失,成就一切功德的大前提是什么?就是要以智慧为先导,这就是为什么要问文殊师利菩萨的原因,因为祂代表智慧。

接下来是“别显无过”,就是一个一个分开来讲,怎样做到身、语、意三业没有任何过失?就要做到不害,“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怎样做到不害呢?那就是不随瞋,只要我们不随瞋恚心,就不会生起恼害众生的念头,没有这样的念头,当然就不会付诸身、口,那就不会恶口,身业也不会做伤害众生的事情。所以要做到身、语、意三业都不恼害众生,只要不随顺于瞋,就可以做得到。

“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不可毁,就没有什么可以讥毁之处。你所做的身、语、意三业,没有办法让人家抓到把柄,然后来好好嘲笑、讥毁一番,没有这样的过失。怎样才能做到不让众生有讥毁的机会呢?就是要不随于慢,只要能不随于慢,调伏贡高我慢,非常谦卑、谨言慎行,当然就没有任何讥毁之处。

“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怎么做到不可坏呢?遇到任何恶缘也不被破坏,这个就是不随于恶见,也就是五不正见。只要不堕于五不正见,就不会遇到恶缘来破坏我们的身、语、意三业。

“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这三个要一起讲。不退转,就是修行不退转,怎样做到修行不退转?然后怎样不动呢?不动,就是做到离一切相,如如不动。怎样可以做到我们的身、语、意的德行都是非常殊胜的呢?怎样做到不退、不动、殊胜的身语意呢?就是不随于疑。刚才讲,只要你信心具足,这个疑根就能慢慢断,疑根慢慢断就能不退,修行不会退转。

因为信心不成就,你不管修什么法门、跑什么道场、跟哪个师父,都一样不成就,因为你会退转。不退转靠什么呢?就是靠不疑、靠信心。所以只要我们不随顺这个疑,就可以做到修行不退转。

一个人的疑根到底怎样,也很容易可以观察出来。有些人,你跟他讲什么话,他先怀疑,而不会马上就听进去,他先怀疑,先分析、判断一下,他才决定要不要相信,这个就表示他疑根蛮重的。跟人交往也不会马上就相信对方,他要观察,可能三个月,也可能三年!就看他的疑根重不重。有些人要观察很多年,他才愿意相信,可是一旦他相信你,他就不会再怀疑了,因为他已经经过可能三、五年的观察了。

可是他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观察呢?他不能轻易就把信心放在对方身上,那为什么没有办法这么快就相信呢?就是因为他的疑根很重。这样的人很多,像世俗人交往时,他们一般都是观察一阵子;买东西时,他永远觉得他买得比人家贵,所以他买回来也还不放心,一定要去问说:“唉!你上次买的多少钱?你在哪里买的?”他就是不放心。买完就算了嘛!对不对?可是他不是,他老是觉得人家要骗他的钱,所以他老是要比较、打听,这都可以看出他的疑根比较重。

这样的疑根会障碍我们修行,因为他学一个法门,也要先分析比较一下!看哪一个法门比较殊胜,他就要选那个最殊胜的,他不晓得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他很难契入中道正观里面去。

因为以中道正观的观点来看,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包含了魔法、外道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最重要的不在于那个法门本身是对是错,而是在我们修这个法的人是怎样的心。如果你的心已经契入法界,你是法界心的话,就没有一法不包含在法界里面,那是不是一切法都是佛法?你都可以圆融无碍,一切法你都可以转入、汇归到你的自性当中,再从你的自性当中转出来,于是一切法都变成是佛法了,所以就是看你的用心。

可是现在讲的这种疑根性很重的人,他就很难办到。因此不退、不动、胜行,都是不随于疑。想对治疑根的话,我们平常也可以多多提醒自己,当我们疑根一起来的时候,就赶快转念,这样来修。像我们刚才讲说,老觉得人家会卖你比较贵,你就想说:“贵也不错!”为什么?因为他成就我布施的功德,想想他赚那一点钱也很不容易,还要养家活口,为他着想一堆就对了,你就会觉得:“啊!很愉快地被骗!”人家倒会、还是倒债、还是怎样,就想说可以成就我布施的功德,于是就很高兴的给他倒会、给他倒债啊!因为如果深信业果的话,眼前看到好像有损失,但我们可以转念,不让它造成过失。就是说本来要发脾气、本来要起瞋恚心,那就是造业嘛!本来要造业,可是我们可以转过失为功德,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练习(编按:倒会是民间集资出现问题负责人跑掉等、倒债是指债务人的个人或公司因采取破产、清算或落跑,导致债权人的财产无法收回)。

遇到有人给你气受,就说:“哦!感谢他成就我忍辱的功德。”这样你就不会生气了,还要感谢他;因为如果没有逆境,那我的忍辱什么时候才能成就?对不对?因此要很感谢他给我脸色看、很感谢他骂我一顿、很感谢他给我逆境,这样来练习,就是转过失为功德。

所以疑根也可以转念,因为深信业果就明白,为什么我的钱会被他骗?为什么他偏偏要对我卖得比较贵?为什么我买东西都老是比人家贵?那也可能有过去的因缘果报,比方:某些人特别要设计你,你就会想为什么你会遇到有人要动你的脑筋、要设计你呢?是不是你跟他过去结了什么特殊的因缘,所以这一世他才要设计你。那你说:“好吧!就算过去我有欠他,我就当作还债想,感谢他消我的业障好了。可是如果说我过去没有欠他这么多的话,那是不是还是亏的呢?”没有亏,为什么?他将来还要还,对不对?所以就等于存在法界银行,稳当得不得了,这个银行都不会倒的。

这样不管怎么想,过去有没有欠,我们都会很欢喜受。过去有欠,借债本来就应该还钱,还得理直气壮、理所当然;那没有欠那么多,也很好啊!将来说不定你遇到事情就总是有贵人相助,这也不是莫名其妙来的,就是因为你过去曾经帮助过他。所以当我们碰到紧急危难的时候,老是有贵人出现,这一点都不奇怪,就是因为我们在法界银行存了很多的资粮,全部兑现了。所以欠多、欠少实际上很难讲,谁欠谁比较多很难讲。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计较的分别心,我们的疑根就比较不容易生起,因为就不需要怀疑别人了。我们怀疑别人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们才要怀疑别人,对不对?既然对自己的利益都无所谓了,我也不需要斤斤计较,反正多的就存银行,少的就当还债,也没关系,那我这个疑根就不太容易生起了。因为我已经把计较的心拿掉,我也不再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百般地防范。防范就是怕自己受伤害,那我没有自己的利益要维护,我也不怕自己受伤害;何况也没有我的存在,本来无我的,是我们自己起了疑惑、颠倒,以为有一个我,还要在那边保护半天,才叫颠倒,才叫愚痴无明。

这样想的话,这个疑根其实很快就断了。所以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警觉心,在日常生活上,一发觉这个疑根一生起的时候,就赶快用种种思惟的方法来转念,这个疑根越快断,我们的信心就越早圆满。疑根跟我们的信心是直接的关系,什么时候疑根断,什么时候信心就圆满,所以我们经常注意这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只要我们不随顺这个疑,自然就可以修行不退转,遇到境界能如如不动,因为不怀疑了,就能如如不动,当然我们身语意的德行就慢慢转为殊胜,这都是由不随疑来的。

“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怎么让我们的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染著、清净无染?不随于贪就能做到。当贪心一起来,我们的心就被染污,就不清净了,因为种种欲求就生起。我们深信自己每天的起心动念,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跟贪相应的,相信吗?它让我们的心不清净,念念有染,就是因为贪,不是染这个就是染那个,而你所贪的那个,就是你染著的内容。

因为你贪著的那些,它会在你的心念中不断涌现,即使在修定的时候,它也会一直起来:我要做什么、我准备要怎样怎样。那个都是我要、我要、我要,我要就是贪嘛!我要做什么事情、我要买什么东西、我要什么,就是贪啊!我准备要怎样修行,效果才会比较好,贪修行、贪开悟、贪境界,都是贪啊!

所以想清净无染地成就道业,那功夫真的是要蛮高的,无欲无求,然后自然天成、浑然天成,它就成就了。这样无欲无求,其实是最快的,因为无欲无求,心就清净,心清净,自性就现前!就是这么简单。那我们会弄得那么复杂,搞了半天都不证果、也不开悟、也不明心见性,就是因为心不清净、有染,跟贪相应的太多、欲求太多。

那贪跟瞋的境界,哪一个比较难断啊?我们一般都会觉得逆境好像比较难过关,错!顺境让我们太舒服,很快就陷进去,然后浑然不觉,在一念无明愚痴当中浑然不觉,所以会引发贪跟瞋的,我们叫强软二境,这两者其实是软境比较难。

像父母的亲情、朋友之情、什么情啊,这种情爱是最难的,比瞋恚难。瞋恚是你禅定功夫证到初禅,你就不太会生气了,也不会跟人家计较,无所谓。那开悟的人更没问题,他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即使没有开悟,只要你有一点禅定的功夫,证到色界初禅,也都没有什么瞋恚心了,没有机会现前,因为身心都在喜乐、轻安的状态,这时他不会有瞋恚心,所以瞋恚反而比较容易断。

那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逆境来的时候,那个瞋恚心好像会抵挡不住呢?就是因为它那个逼迫性、苦逼性比较强烈,我们会觉得好像比较难抵挡,其实不是。因为它的苦逼性比较强烈,所以我们感受力比较强,会觉得说好像很苦,就是它违背我们众生喜欢贪求安乐的习气,因为跟这个习气相违背,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它特别苦、特别难捱(ái)、特别难以抵挡。可是贪的时候,我们就丝毫不察觉,因为太顺了,顺境就会生贪,可是我们很难察觉那个软境。除非我们观察的功夫很高,定慧力很强,不然它生起的时候,我们很难察觉,因为它太微细,而且太顺于我们那个贪的习气了。

所以现在讲到这个清净无染,其实就是我们能不能明心见性、开悟、成就定慧力的关键。所谓“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什么意思?你要见你的佛性、见诸法实相,清净心就可以达到了,可见清净心多重要。可是为什么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它很难现前?就是贪啊!一个贪就把我们的心整个蒙蔽了。所以怎样做到身、语、意清净无染呢?就是不随顺贪。

“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那要做到以上所说的,要以智慧为先导,就能远离三业的过失,而成就一切功德。

好,我们归纳一下,刚才讲不随顺瞋、不随顺慢、不随顺恶见、不随顺疑、不随顺贪,最后一个智为先导,就是不随顺痴,这样加起来是什么烦恼?有没有发现?贪、瞋、痴、慢、疑、五不正见,是什么烦恼?六根本烦恼对不对?《百法明门论》里面讲的六根本烦恼,见思二惑全部在这边了。所以它就告诉我们,怎么转烦恼为菩提的方法。远离一切过失,成就一切功德,就是转烦恼,转六根本烦恼,本来会生烦恼的,我们全部都给它变成觉悟的菩提,转烦恼为菩提。凡夫是随顺这六根本烦恼在过生活的,那怎么当下把它转为成就菩提的功德呢?就是这里告诉我们的内容,它可以成就十种果报,我们要把这十个果报先记起来。

因为接下来这一连串的“云何”,就是在讲这十种果报,而前面这一大段是说,只要你能做到身、语、意无过失,就能成就这十种果报。那第一个,无过三业,“得无过失身、语、意”成就什么果报呢?就是“超胜尊贵”,得这个超胜尊贵的果报。

第二个,不恚害,身、语、意不再做恼害众生的事情,不再随顺瞋,而起恼害众生的身、语、意的话,就能“常为饶益”,你才能饶益众生。如果都在对众生生恼怒,这时候要利益他可不可能?气都来不及了,想报复都来不及,这时候你怎么会想怎样利益他、饶益他?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想发菩提心,真正利益众生,就要先断这个瞋害的心,尤其是恼害众生的念头要先断,才能断这个口业跟身业。念头断了,自然就不会有恼害众生的这些行为跟语言出来。就是因为不再对众生起瞋恚跟恼害,因此才能常为饶益,所以第二个果报是常为饶益,它是由不害来的。

第三个,不可毁,就能得“十王敬护”,恭敬、护持你,就是因为你身、语、意都没有可讥毁之处了,他才要对你恭敬,而且好好地护持你。

第四个,不可坏,任何恶缘都不会破坏,这个就能“得佛十力”。我们知道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那佛的十力是怎么成就的?就是从这边成就的功德,可以得佛十力,任何恶缘都不可破坏。刚才讲到这个力波罗蜜,就是任何二乘、天魔都不可动,而且任何恶缘也不可破坏。

第五个,不退转,我们的修行不退转,才能圆满成就一切菩萨行,所以“满菩萨行”就是不退转身、语、意业所成就的果报。

第六个,不可动,遇到任何境界,能离一切相,如如不动,就能成就涅槃因,“成涅槃因”,就可以证得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它是怎么来的?就是如如不动、不动如如来的,所以做到不动如如,就能成就涅槃因。

第七个,德行殊胜,所得到的果报是“于法善巧”。说法善巧是怎么来的?是修来的、是证量;所以背书没有用,你怎样会背、倒背如流,你说法还是不善巧,为什么?因为不是证量出来的东西;所以我们说法是从自性里面的流露,不是背书来的。那德行怎么成就?就是你证量成就的德行,意思是你实修实证到哪里,你的德行就显现到哪里。

第八个,清净,清净是“成具道缘”,可以圆满具足成道的因缘。要成就道业,靠的就是清净心,心清净则见实相,要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就是修这个清净心。所以清净的身、语、意业,就是成就圆满具足修道因缘的基本条件。

第九个,无染,成就无染就可以“堪传法器”,你是不是真正的法器?可以堪为传法的法器?你是不是已经具足一个弟子的条件?上师是不是会把你当作他这个传承的持有者,或者承传者?看什么?看无染,就是看我们会不会染著在一切境界上面。一个会著在一切相上的修行人是很难成就的,因为他修什么就著什么。你今天教他念佛,他就认为念佛最好,其他全部排斥光了;你今天教他参禅,他就觉得参禅是最高的,其他都输给它;今天传一个大圆满,就大手印也输给它,把它比下去了……他修什么、学什么,就著在上面。跟他说空,他就著在空上面;说有,就著在有上面。你说他是不是堪为法器?一定不是堪为法器。师父要找传人的话,也不会找这种人,因为太执著、太著相了,他是著相修。所以我们就知道,要怎样堪能成为传法的法器呢?就是要做到无染的身、语、意三业。

最后,第十个,智为先导,就能“成就众慧”,以智慧为先导,就能使我们的身、语、意业没有任何过失,就可以成就众慧,一切慧都可以成就,成就一切慧。

以上是第一大段,“明三业离过成德”这是总问,以下十段是别问“行所成德”。第一段是“堪传法器”,就是说要具足什么因缘条件,才能成为一个堪受传法的法器。如果具备以下要介绍的十个条件,他就是一个具足的法器了,就可以安心把这个法传给他,到时候都不会出状况、也不会出问题。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因为菩萨从起修开始,一直到成佛,就是需要这十个条件,才能成就最后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果。所以“堪传法器”,堪为菩萨成佛的法器,就是修道之器的意思,是我们修道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第一、“生处具足”,要常生在中国,就是有佛法的地方。所以“云何得生处具足”,就是你出生的地方,一定要在有佛法的地方;如果是无佛出世,或者边地,就没有具备这个条件。现在全世界也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佛法,那就没有机会闻法、没有机会修行。这个“具足”,就是圆满无缺的意思,只有佛才能完全圆满具足无缺。

第二、“种族具足”。种族具足就是讲出生的种族是尊贵的,而不是生在下贱的种族当中,才能说“种族具足”。

第三、“家具足”,是生在积善之家,而不是生在外道之家,这个就叫“家具足”。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学佛就要闹家庭革命的,要出家又一堆人反对的,费尽千辛万苦才能学佛修行的,这就是说他可能家比较没有那么具足,不是生在净信、善导之家,或者知道要行善积福的家庭,所以才会想学佛,学得已经很辛苦了,然后整个修行的过程又障碍重重。

第四、“色具足”,这个形色端严,是讲我们的色身非常端严,而不是丑陋,这是“色具足”。因为形色端严也是摄受众生的条件之一,除了德行是最重要的以外,形色端严也很重要。因为众生很著相,他要看你的长相,看顺眼他才要跟你学,所以这个“色具足”也是蛮重要的,它也是修道之器的其中一个条件。

第五、“相具足”,这个就是具丈夫相,诸根不缺的意思,没有身体上的残缺,诸根都圆具、具丈夫相,叫“相具足”。

第六、“念具足”,就是正念不忘的意思。他时时都是在正念当中,不会失念、不会忘失正念,就叫“念具足”。一个正念常常不失的人,他很快就能有宿命通,因此能知过去,这就是“念具足”来的,它能让我们的宿念现前。所以“念具足”就包含了正念不忘、宿念现前。

第七、“慧具足”,最主要就是“于境简择”,《百法明门论》里面讲,什么叫“慧”?就是“于境简择”,对于一切境界,你都有分辨的智慧,这个叫“慧具足”。面对境界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了不被境界转以外,你还会很清楚地知道当下的状况,知道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些神经比较大条的,人家都已经在跳脚了,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就没有分辨的智慧,不晓得每天旁边发生了什么事情,既不会察言观色,也没有那个敏感度,就是说已经都很严重了,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个就没有“慧具足”。

第八、“行具足”,是说他的修行非常圆满,已经挑不出什么毛病,找不出什么过失了,因为他身心非常柔和、调顺,柔和调善,而且找不出什么过失,这个叫“行具足”。因此一个好的修行人,绝对不会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强调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所以他很善于跟人家沟通,因为他身心非常柔软。

那身心调顺就比较不会有暴戾(lì)之气,不会让人觉得跟他在一起很不舒服。相反的,如果他散发的是那种很不安定的磁场,而且还有暴戾之气的磁场,那么跟他相处的人也会觉得不太自在、不太舒服,就是因为他身心不够柔软,还有棱有角,有些习气还很坚固,还非常强,那个习气散发出来就是磁场。

每个人磁场不一样,就说明他的习气有哪些,他散发出来的磁场就是他习气的展现。因此习气越坚固的人,当然他散发出来的那个力量就越强,它负面磁场的力量会比较强,就会让跟他相处的人身心不太舒畅,这就是说到行具足方面要加强。所以一个修行好的人,他身心一定是非常柔和的,很善解人意、很善于沟通。

第九、“无畏具足”,就是指四无畏。为什么叫“无畏”呢?说明他志力非常坚强,没有丝毫怯弱,任何情况之下,你都不会看到那种怕怕的、心虚虚的,不会有那种情况发生,什么手冒冷汗、浑身不自在,没有!他无论到哪里,看起来都很大方、很自然,不会矫揉造作,就是从无畏来的。他不会胆怯,不会人一多,就好像全身都虚脱的感觉,不会这样,所以这个无畏就说明他志力坚强,没有丝毫怯弱。

《大智度论》中讲,菩萨的无畏有四种。第一个是“总持无畏”,就是刚才讲的,于法记持,就是他听到的法,他不会忘记,不会忘失是因为他已经得到总持了,总持陀罗尼,叫“总持无畏”。就是对于一切法,都能清楚记忆保持,然后不怕会忘记。那我们现在也知道为什么不会忘记?是因为已经证到了,就不会忘记,只有真正做到了才不会忘记。

第二个是“知根无畏”,知道众生的根性。因为善观众生的机,不同的根机,就传授不同的法门,他不会传错法,所以他不怕会有丝毫差错跟过失。不害怕有丝毫差错叫“不惧差失”;“知根授法”,知道众生的根性,传授最适合他的法门,所以是“知根授法,不惧差失”,这是另外一种无畏。

有的传了法才在想:“他不晓得合不合适?”那太晚了!合不合适?法都传出去了,所以会担心、会害怕,然后会不太确定,就是因为没有“知根无畏”的无畏力,才会怕传错法门,怕会不会他不太适合这样的法门?要不然过几天再传他另外一个法门来修修看,回家试试看?没有在试试看的!传了就要修。所以有一些(老师)教他法门之后就说:“要不然你回去修修看。”那就表示说他自己也不是很确定这个法门合不合适对方,才会叫他要不然你回去试试看。法门还有试试看的啊?传了就要修!

因此你在传法之前,应该就要观机了,那一旦传法是很慎重的事情,我们恭敬法,所以不是很轻易就传,在不适当的时候传法,也破三昧耶戒,该传不传、不该传传,都破三昧耶戒,在密教是这样。所以他事前一定会很慎重地来观察,这个众生的根机合不合适,不会说你回去试试看,没有这样的事情。修修看?那不合适再换一个吗?这个都没有“知根无畏”的关系,所以他才会把法门当作实验品,他这样修修看、那样修修看,这本身就已经不恭敬法了。因此为什么我们智慧不开的原因,就是对法不恭敬,可能法门太多,然后也不在意,不觉得它有什么珍贵的,因此我们的智慧就障碍住了,没有办法开发。

书上不是说吗?一念的轻慢就五百世当狗狗,就是你听了一个四句偈之后,心生轻慢,就五百世做狗狗的果报。如果你还有修布施的话,就是人家的宠物。那如果又没有修布施,没有那个福报的话,就当流浪狗,现在在全面扑杀流浪狗,你就是其中的一只,这样。因为不恭敬法的业障非常重,所以我们对于任何法,不管是哪一位仁波切,还是哪一位老师来传法,我们都要非常恭敬,这样就不会障碍自己智慧的开发,也不会堕畜生的果报。

第三个是“决疑无畏”,就是说有人来问,你随时都能回答,而不会害怕说被他问倒、被他考倒。如果有“决疑无畏”,任何情况之下,别人问什么问题,都不会害怕回答不出来,或者被考倒、被问倒,不会有这样的畏惧,就是“随问能答,不惧不堪”。

第四个是“答难无畏”,刚才是问问题,不是故意问难;而有一些人是故意找麻烦,故意要考倒你、故意要问难。对于任何问难,你也都能通达无碍,不会畏惧回答不出来,这是“答难无畏”,就是对一切问难都可以对答如流的意思。

以上这个四无畏就是“无畏具足”。

第十、“觉悟具足”,就是自性开发、自性现前,菩提自性被开发出来的意思,我们就说他觉悟了。一个开悟的人,他绝对不会再贪染世间法,即使学佛修行,他也不会贪染佛法,不会贪染任何法门,就是说他“觉悟具足”。这是说明他是一个开悟的人,不再贪染世法、出世间法了。

这十个都具足的话,就是修道之器,就是堪为传法的法器。

接下来,第二段是“成就众慧”,成就众慧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刚刚那个第十个,“智为先导”,他就能成就众慧。那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内容。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为什么叫“胜慧”呢?因为它超胜世间的智慧,比世间的智慧更超胜,所以叫“胜慧”,这是跟世间的智慧来比。

“第一慧”,就是跟二乘人、小乘人的智慧来相比,称为“第一慧”。“胜慧”是跟世间的智慧来相比,叫“胜慧”;“第一慧”是它超过二乘的智慧,为什么?因为二乘人不能利他,所以不如大乘菩萨,大乘菩萨的智慧超胜二乘的智慧,叫“第一慧”。

“最上慧”,这是相对权教菩萨来说的,它超胜权教菩萨的智慧,所以称为“最上慧”。那权教的智慧为什么不圆满呢?因为他即使已经发菩提心、行六度,但是他会著六度的相,著六度相来修六度,所以他的智慧不圆满。

“最胜慧”,最殊胜的智慧,是说明佛圆满的智慧,叫“最胜慧”。

前面这四个,它都是相对来说,相对世间的、相对二乘的、相对权教的智慧,最后才出现这个佛果最殊胜的智慧。接下来六个,它是指智慧的本体来说。

“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这六个是讲慧的本体、自体。前面四个它是相对的,有一些比较的,第一个是超胜世间,第二个是超过二乘,第三个是相对权教的,第四个是最胜的佛果,所以它都是比较来的。下面六个是在形容慧的本体,它的自体是哪些?有哪些特色呢?就是它是“无量”的、“无数”的、“不可思议”的,不思议就是不能心思言议,所以它是不能用言语或者思力来说明描绘。“无与等”,就没有能跟它匹敌的;“不可量”,就是很难跟它比较的;“不可说”,就是唯证相应的,没有办法言说,只有你自己证到才真正的明白,所以是唯证相应的“不可说慧”。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毘钵舍那力、思惟力?

第三段是“了道因缘”。这个“力”,是修习的意思,“具”,就是完成的意思。我们要完成修道的因缘,就要修习这十种力,它是我们要具备修道因缘所须修习的内容。

第一、“因力”,“因”是种子的意思,就说明众生都有成佛的种子,因为有佛性。有这个成佛的种子,我们才能熏发;如果没有佛性,我们修了半天也不可能成佛。因此第一个“因力”很重要,说明一切众生可以成佛,就是因为他有成佛的种性。只要我们透过不断不断地熏习、开发这个种性,就可以成佛了,所以第一个“因力”,指的就是这个成佛的种子。

第二、“欲力”,还要有希求啊!《百法明门论》中讲“欲”是什么?希望为性,欲的体性就是有所希望。这个希求力很重要,像我们希求菩提,希望能成佛,“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就是“欲力”,先要有这个欲求,它就成为我们能不断精进、勇猛的推动力。所以这个欲求是善法欲,不是不好的,不是平常跟贪相应的那个欲,不是!它是善法欲。我们希求证得无上菩提,这个“欲力”很重要,你有这样的希望,才会勇猛精进地达到成佛。

第三、“方便力”,就是说你有了欲力之后,就要藉着种种方便来成就佛的定慧力,或者悲智双运等功德,所以需要有种种善巧方便。那怎样达到大乘成佛所需要具备的方便力呢?就是念念都不要退失菩提心,我们念念都要照顾好我们的慈悲心。

方便力有六个。第一是“慈悲顾恋”,就是慈悲护念的意思。我们念念都要照顾我们的慈悲心、不要退失菩提心。

第二是“了知诸行”,要了知诸行无常。这个也很重要,明白了无常的道理,我们才不会强求。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当我们明白一切都是幻化无常的,就不会在修行的过程中产生种种执著或烦恼。如果我们一定要怎样,或者一定不要怎样,那其实就是我们烦恼痛苦的来源,因为我们违背它的因缘在走,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做得了主,那是由于我们忘记了无常的道理。我们没有常常去体会,一切法其实是因缘生灭、无常的、自性是空、无我的,不是我们可以作主的。所以,了解诸行无常、如幻这样一个正念,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方便力。

第三是“欣佛妙智”,我们也要对成佛有希求心,它是让我们不断不断勇猛精进的一股很重要的推动力,所以我们希望能获得佛微妙的智慧。这是第三个方便力,就是“欣佛妙智”,欣求佛微妙的智慧,希望圆满成就像佛一样,无所不知的、圆满的智慧,有这样一个欣求心。

那有了这三个方便力之后,我们才能做到“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就是刚讲的第一个,心心念念都照顾好我们的慈悲心,让菩提心不会退失,又能了知幻化无常的道理。那怎样达到佛圆满的智慧呢?这就要效法佛陀悲智双运的行愿力。

所以第四是“不舍生死”,不舍生死就表示说我们不会做一个自了汉,我们会发愿,不断不断地再来六道或他方世界去度众生,而不会急于想入涅槃,不会急于要了生脱死,求自己的解脱。所以我们在忙很多事情的时候,还是一样不会退心说:“哎!不要了!众生好难度、不要度了,我还是管自己就好了。”这个就是退失菩提心。因此要效法佛的悲不入涅槃,就是要做到不舍生死,虽然不舍生死,但会不会被轮回染污呢?也不会!为什么?因为有解脱的智慧、空性的智慧。

第五个是“轮回不染”,就是智不住三有的意思。虽然发愿到六道里来度众生,但又不被轮回所染污,这要靠什么?就是靠智慧,所以“智不住三有”。虽然你发愿在六道当中不断不断轮回,但是不会沉迷在六道当中。

第六个是“炽然精进”,勇猛精进就是要靠它,才能完成最后开悟、成佛的目标。

这六个方便力,就是说我们不止要发愿而已,还要起行,这个“力”就是修习。要修习哪些内容呢?就是现在讲的,慈悲顾恋、了知诸行、欣佛妙智、不舍生死、轮回不染、炽然精进这六个方便力。依照这六种方便,不断不断地修习。

第四、“缘力”,就在说明善友的劝发也非常重要。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同行善知识,就是所谓同参道友,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可以互相鼓励。在我们懈怠的时候,就是靠同行善知识、善友的鼓励、劝发,我们才能恢复精进,继续勇猛精进,然后不退。在我们具道的因缘当中,这个缘力等于一个助缘,所以也很重要。

第五、“所缘力”,所缘就是指行菩萨道,一定不能远离众生,当心中生起:“我要躲起来好好专修”,就表示说我们已经舍弃了现在讲的所缘力。“所缘力”就是众生,众生是我们圆满成就一切菩萨行最主要的对象。离开了众生,你到哪边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以行菩萨道,你要圆满开悟、成佛,就一定不能离开众生,因为众生是我们成佛很重要的一个所缘。

因此这边的所缘力,就是说明众生是我们的所缘,他等于在成就我们的悲心,因为我们面对众生的苦,“啊!众生好苦,我希望为他拔苦。”我们的大悲心是不是油然、任运生起了?如果没有众生的苦,我们的大悲心,什么时候才能发得出来?所以众生是成就我们大悲心圆满的一个很重要的外缘。

那智慧力也是一样的,因为有这样的众生、那样的众生,有调皮捣蛋的众生,乃至各式各样、不同种类、不同根性的众生,菩萨才能圆满他的智慧。这个众生要怎么调伏、那个众生要怎么教导、那个要怎么感化,要用硬的、软的、还是怎样?那就要用智慧呀!智慧怎么成就?就是靠这么多调皮捣蛋的众生,来成就你无上的智慧,所以离开这个所缘众生的对象,也没有办法成就我们的智慧力。

因此,不管是大悲心或智慧力,都不能离开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是来成就我们成佛的种种功德,成就我们的大悲心,成就我们智慧的一个最主要的所缘。这样我们就不会很害怕要度众生,或者面对那个比较难调伏的众生,顽劣难调的,或者问题很多的、让我们很伤脑筋的这种众生,我们就不会很害怕去面对他,而会想办法帮他解决问题。因为你可以解决一个很难调的众生,那就说明你的大悲心不断在增上,你的智慧力也不断在增上。

没有逆缘又怎样考验出你的菩提心呢?所以这个所缘力,也是我们具道因缘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个行菩萨道的人,他绝对不会想远离众生、远离人群,然后自己躲起来专修。那个一段小小的过程是可以,就是说我的能力还不足,我希望有一段时间闭关专修,这是可以的,那闭关专修的目的是什么?还是要出来面对广大群众,那才是我们最后的目标,所以从头到尾,其实都没有心舍众生,那才是真正的菩萨道。

第六、“根力”,是指三十七菩提道品的五根、五力: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然后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就是根力。这个也很重要,因为这也是我们成佛必须具备的条件,五根、五力之后,才有七觉支、八正道,你才可以成就,所以这五根、五力也一定是具道的因缘。

第七、“观察力”,就是善于观察一切境界。对于什么众生,要给他什么方法来调治,就好像他生什么病,你能善用那个药来调伏他的病,是同样的情况。这个就要靠观察力,对一切事理与如何应病予药的所有内容,你都善于观察。不然给错药很麻烦,他明明是这样的根性,可是你开另外的药方给他,结果越吃病越重,那就没有观察力的结果。所以观察力非常重要,一定要很正确地应病予药,他是什么病,你就很正确地给他最好的药方,这样他的病很快就能好。众生从无明的病,到所有的愚痴、颠倒等种种病,我们也都要善用法门去对治。

第八、“奢摩他力”,这个就是修止,定力很重要。

第九、“毘钵舍那力”就是修观,慧力也很重要。修止是成就定力、修观是成就慧力。这就是讲我们的定慧力,它是我们成道因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我们不断不断修习的内容。

第十、“思惟力”,就是碰到什么事情,该做不该做,自己也要有分辨能力,这就是靠我们的思惟去筹量应做不应做的能力。

以上这十个就是我们完成修道因缘应该具备的条件。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第四段是“于法善巧”,这十个善巧,就是在解释前面讲的那十种功德,是怎么完成的?

这个“蕴”是五蕴,“界”是十八界,“处”是十二处,“缘起”是讲诸法是从因缘生的。这蕴、界、处、缘起说明什么?整个流转三界、六道的这个本体,有没有一个我在轮回啊?是不是有一个真实的我在轮回?没有啊!那轮回、整个轮转的现象,是什么东西、什么内容在轮转呢?是蕴、界、处在轮转,对不对?它不是“我”,只是有五蕴、十八界、十二处这些内容不断不断地流转,那流转就是靠缘起在流转,所以这四个等于在说明流转的本体。

那流转的地方在哪里?就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这样一个空间范围内,蕴、界、处不断不断地流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就说明我们流转的时间;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流转的处所;前面四个是流转的本体,这整个就在讲轮回现象,这个流转是怎样形成的。那我们要善于观察,所以对这些善于观察,叫善巧,知道一切蕴、界、处都是因缘所生、无自性、空无所有,这就是空观,这是善巧。因为你以空观来观察,所以你对一切轮回现象不会产生执著,因为你知道轮回的自性也是空的。

虽然轮回的自性也是空的,但是有没有轮回的现象?现象界是有的。所以虽然能善巧的观察蕴、界、处,它是依这个缘起不断不断地流转;但是又不坏假名。因此我们可以借种种名称和言说,来说明整个轮回的现象;然而我们又如实了知,轮回的自性是空的。虽然轮回的自性是空的,又不坏假名,还可以来谈它轮转现象的所有内容,是怎样形成的,都能依种种名称和言说来说明,这就是假观,有如幻现前这个假观的善巧观察。那我们了解它流转的原因之后,就能进一步去找出怎样还灭的方法。

所以善巧有三个解释:第一个,善知诸法空无所有,知道它自性是空的;第二个,善知不坏假名,可以分别种种法相;第三个,能知道还灭的方法,这就是善巧的三个解释。

第五段是十个功德里面的“修涅槃因”,就是怎样证到涅槃,要修哪些内容你就可以证到涅槃、得到涅槃的功德呢?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yī)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前面七个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这个“猗”就是轻安的意思,一般是讲轻安觉支。那下面三个:空、无相、无愿,就是三三昧。这“七觉三空”就是我们得涅槃最主要的因,所以是修因,修涅槃因。

它又分成所依支、自体觉支、出离支、利益支跟不染污支。“念觉分”是所依支,为什么称为所依支呢?念是什么意思?念的体性是什么?“明记不忘”就是念的体性,《百法明门论》中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念属于五别境。这个念力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培养正念力?就是你能明记不忘你所念的内容,那就是你有正念力,你一忘了,就是失念。

所以念佛人,怎么知道他念佛有没有在正念当中?就是看他那个佛号有没有忘记?或者他是修观想念佛的,他有没有常常在观想,或者思惟佛的功德?他有没有明记不忘在他的心中,而没有刹那的忘失?有的话就是有正念。

那观相念佛,观佛的白毫相、三十二相,从头到尾种种法相庄严,你是不是有明记不忘?还是有时候会打闲岔?有时候会打妄念?有时候会散乱一下?有时候会昏沉一下?那就是散乱、昏沉、失念、不正知的时候,就没有正念力了!

所以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在正念当中?就看你有没有忘失正念。“明记不忘为性”就是念,你不能很明白地在心中记忆不忘失的话,你就没有正念力。

所以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是靠正念力的成就,因此它是所依支,要不断不断地在你所修的法门上训练,你才可能成就。

持名念佛的,就是佛号不能忘失,二六时中佛号都不能忘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虽然没有佛号的时候,但是你也没有打妄想,也没有昏沉,也没有散乱,也没有不正知,也没有掉举,那个才有真正在念佛啊!这是指持名念佛。

还有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就是念诸法实相、中道实相。所以我们的心,念念跟诸法实相、中道实相相应,这就是实相念佛。我们心中一忘失、没有这样的念头,那就是失念。

所以这个“念”非常重要,我们的定力就是先从念力的培养,念、定、慧。我们为什么没有定力?就没有念力。为什么没有慧力?就是因为没有定力。因为我们常常会散乱、掉举、昏沉、失念、不正知,因此正念力很难培养,所以现在要善修习念觉分。有了这个正念力的培养,我们才能让一切善法都不忘失,才能成就最后的涅槃。因为证涅槃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个就是要有正念力,有明记不忘的念力,你才能让一切善法不散失,然后才能成就最后的涅槃,所以它是所依支。

“择法觉分”属于自体觉支,就是说择法的本身就是觉,它本身就是自体,所以是自体觉支。择法,就是你有择法的能力。择法属于什么?属于慧,是《百法明门论》中的五别境心所,慧的体性是“于境简择”。那是不是现在讲的择法?对于所缘境善于简择叫慧。就是你有分辨的智慧,对于一切所缘境,都善于去分别、简择它的是非善恶、对错正邪,这就叫择法觉支。那你那么善于简择诸法的种种差别,是不是要靠觉?对不对?不然你这个抉择力从哪边来?就是靠觉来的。由于有这个觉,因此你才善于分别、善于简择,所以我们才说择法的本身就是觉,就是善于简择种种法相的差别。

“精进觉分”是出离支,因为勇猛精进才能出离,出离才能证得涅槃,出离三界得证涅槃,所以属于出离支。

“喜觉分”属于利益支。这个喜很重要,不论是得法喜,或者是得禅定的禅悦,它都非常重要。因为心有了喜乐的感受之后,我们才会成就一切善根和功德。一个人常常瞋恚,而没有一些喜乐感受的话,他很难成就一切善法,因为瞋恚心所造的一定是恶业。所以喜觉分它为什么叫利益支?就是因为有了喜觉分之后,我们才可能成就一切善根和功德,它会变得非常容易,很欢喜去成就一切功德,很欢喜去行一切善,这都是靠喜觉分来的,所以它叫利益支。

那喜属于哪一个呢?受蕴,因为喜是一种感受,一般说有喜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忧受等五受,或者苦、乐、舍三受,所以它属于受。那“受”是《百法明门论》里面讲的哪一个心所呢?它属于作意、触、受、想、思五遍行的“受”心所法。

接下来,“轻安、定、舍”,这三个都属于不染污支。因为证到初禅就能身心轻安,身心轻安就可以远离粗重,远离粗重就不容易造恶业了。所以它一定是不染污的,可以让我们达到不染污的一个前方便,它属于《百法明门论》中的善法十一。

那定呢,定可以伏烦恼,伏烦恼你就不会造恶业了,所以它也属于不染污支。有了定,我们要断恶修善就变得很容易,要成就一切功德也变得很容易,因为定使我们的身心有堪能性,就是说你要行善变得有可能,为什么?因为你的烦恼被降伏了,定可以伏烦恼。所以这时候你的身心会变得比较有堪能性,就是比较容易作主,想行善就能行善,不会作不了主。当习气烦恼来的时候,不会都是习气烦恼在作主,它的力量好像大过你的修行力,那就是因为没有定力摄持的关系,才会觉得身不由己。身心有堪能性,就是靠定力来的,只要成就定力,我们身心就能有堪能性,要它做什么就做什么,要它修止就修止,要它修观就修观,要它行什么善、什么功德,它就能成就,这就是靠定力,所以它属于不染污支。

这个舍,属于善法十一个里面的最后一个“行舍”。行舍,就是心住平等。当你得定之后,你的心就可以安住在这个平等当中,因此它的体性也是不染污的。心住平等,就能永远断除我们最难断的贪爱,所以它是不染污支。

以上这几个我们都知道,它属于《百法明门论》的哪一类,可见《百法明门论》真的很重要,有了《百法明门论》的基础之后,你看任何经论,都很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定位在哪里。因为对于每个名词解释,你都非常清楚,它到底在说明什么内容,所以你看到这个字,就知道它这个字所含的意义。到最后你慢慢体会,每一个字都可以有无量义,那就是你的身心真正已跟这个字所含的无量义结合、跟它相应了,你的实证功夫就可以到达。因为看到这个字,你的身心就完全投入到这个字的境界里面去,到最后融为一体,那这个字已经不是这个字的表面,而是它含的无量义,你的身心都完全跟它契合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先明白每个字它正确的意义,那当我们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才知道我们身心怎样跟它契合,怎样融入到它所涵盖的境界里面去。那个才叫佛法入心,才叫契入,契入佛法的无量义里面去。如果我们对每个字正确的含义不是很了解,那我们怎样契入它所涵盖、所要说明的那个境界?又怎样实证它的境界呢?所以每个字正确的含义,我们一定要先弄清楚,才能如实修证,而不会有丝毫错误。

“空、无相、无愿”,这就是三三昧。以大乘的观点来讲,现在我们讲的这部《华严经》,它所解释的三三昧是什么意思呢?三三昧就是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和无愿解脱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的空解脱门现前呢?如果当下我们忘了我、也忘了法,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暂时可以把它空掉,不管是不是可以持续,只要你可以暂时空掉人我的那个当下,你就入了空解脱门了,这样来观察自己有没有契入这个空解脱门。所以当下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通通都空掉了,一切相暂时都空掉了,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都没有这样的观念,当下就是空解脱门现前。

当这个空解脱门现前时,我们还执著有一个空可得的话,那就会被困在这个空的境界当中不得解脱。所以虽然空相现前,我们还是不取空相,把这个空相再空,连空的念头也空,这时候就不会有任何相现前了,那就可以入无相解脱门。所以无相解脱门是怎么达到的?就是当空相现前之后,我们把那个空相再空,连这个空的念头都没有了,要把这个空的念头也空掉,就是空得很彻底的意思。这时候当然就不会有任何相现前了,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当下我们就入了无相解脱门。那在这个空、无相解脱门的境界里面,还会不会有任何欲求或愿求呢?都已经空完了,还会不会有?不会有!所以这时候,没有任何愿求,只剩下一个念头,就是大悲,希望度化一切众生,但是又不执著这个相,这时候就入了无愿解脱门。

无愿,没有任何愿求,只剩下一个愿求,可是是如幻的现前,而不会很执著有众生可度,那样也还没有空掉众生相。所以它已经空掉前面第一个空,悟入了空解脱门,这时就已经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部都空完了,于是如幻的大悲心现前,想度化一切众生,只剩下这一个念头。因为它是愿力,不能空掉,空掉就跟石头、木头没什么差别。这时候只剩下这一个愿了,没有其他任何愿求,于是无愿解脱门现前,就契入这个境界了。这是不是修涅槃的因啊?是!很重要!这个七觉、三空就是成就涅槃最主要达到的条件。

第六段就是“满菩萨行”,“满”就是圆满,要圆满一切菩萨行,什么是菩萨行?六度加上四无量心,就是我们要圆满一切菩萨行的基本条件。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所以要圆满一切菩萨行,就是要圆满六度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能圆满一切菩萨行。六度就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布施对治贪,持戒对治毁犯,忍辱对治瞋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这样,这些恶法就都没有了,全部都对治完了,所以行六度其实就是断一切恶,成就一切善。

第七段是“具足十力”,这个“力”是力用,跟前面讲的力不一样。前面那个“力”是修习的意思,要不断不断地熏修这些内容。而现在讲的“力”是能力、智慧力,这是讲佛有十种智慧的能力。这时候的“力”是力用的意思,智慧的力用,由智慧所产生的十种作用,要到成佛才具足。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这个是“具足十力”。第一、“处非处智力”,“处”是“道理”的意思,这件事情到底合理不合理?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完全了知。所以一件事情,往往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具足佛的处非处智力。只有佛才能真正了解,每件事物它背后真正的道理,因此才不会判断错误。

那这个处非处智力怎么来的呢?它是了解诸法的共相跟别相,而达到的智慧力,就是一切智和道种智,继而能成就一切种智,是这样来的。

怎样是处或非处?比方说行十恶业能得人天果报,这是无有是处,对不对?再譬如说发菩提心、行六度才能究竟圆满成佛,这个是是处。就是这样才合乎道理,才能讲得通、行得通,才是宇宙之间的真理。因此每件事、每一法都有它很正确的判定标准,那怎么判定?就是靠这个处非处的智慧力来判定,所以它不会有丝毫错误。

第二、“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是知道过去、未来还有现在,所有业因果报的智慧力,就是如是因如是果。这个智慧力也是佛才有,只有佛才能完全了知。

第三、“根胜劣智力”,这个“根”就是众生的根机、众生的根性,因为只有佛才能善于观机,知道众生的根机,他是智慧的?还是愚笨的?“胜劣”是讲智、愚的差别,他是智人还是愚人?他的根机是上根、中根、下根、还是上上根呢?只有佛的智慧力能观机,没有丝毫错误,这个就是知根胜劣的智力。

第四、“种种界智力”,这个“界”就是指境界。佛是“随众之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因为每个众生有他自己的境界:饿鬼道有饿鬼道的境界,畜生道有畜生道的境界,人道也是,每一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所以每个众生有不同的境界。只有佛有这样的智慧力,能完全地、普遍地了知,每一个众生他现在的境界到哪里?接下来应该要怎样?佛都很清楚的了知每个众生现在所到达的程度。

第五、“种种解智力”,这个“解”就是指知解,“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的这个“知”。只有佛的智慧能完全了知,众生他个别的知解到达什么程度?就好像老师,能知道这个学生他现在的程度,他认知的情况。所以这些事情他应该能理解,但另一些事情目前对他来讲可能太深了,他现在还不能完全知解。佛也像这样,因此祂能应机说法,依众生知解的程度而说,他才能完全了知、接受,然后依教奉行。

第六、“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就是说他能到达怎样的程度。也是只有佛的智慧才能了解,一切众生他可以到达怎样的程度。譬如修五戒、十善的众生,他可以到达什么结果?如果他持戒持得很执著的话,有一个我在持戒,然后也非常执著戒相,他最高只能到人、天果报,不能解脱。那修八正道能到达什么程度?可以解脱。那行十恶业,他的至处是哪里?就是三恶道。这就是至处。

第七、“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禅的内容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里讲得最清楚,它把禅分成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这几种禅的种类。也有其他的分类,那只有佛能了解种种禅的内容,祂有这样的智慧力。“解脱”,像八解脱等所有解脱的内容,还有种种“三昧”,像刚刚讲的空、无相、无愿三昧,乃至无量百千,也只有佛的智慧能完全了知,所以一切染净的智慧力,只有佛能圆满。

第八、“宿住念智力”,这就是宿命通,再加上无漏涅槃的智慧力。怎样证得无漏涅槃的智慧力,也只有佛能了知。“宿念”是自知宿命,即宿命通。“住”,是涅槃的意思,怎样证得无漏涅槃的智慧。所以“宿住念”有两种能力在里面,一个是能知宿命的智慧力,一个是怎样证得无漏涅槃的智慧力。

第九、“无障碍天眼智力”,就是以天眼通见一切众生的生死,还有善恶业缘的智慧力,而没有丝毫障碍。一切众生在此处殁(mò),然后彼处生,他从这边死了之后,到底到哪边去投生?佛的智慧、佛的天眼可以观见。还有,一切众生的善恶业缘,这样的智慧力,只有佛知道。佛能观一切众生的善恶业缘,这也是靠天眼才能观见。就是说,这个众生他造什么善业、什么善缘,会有什么果报,然后会到哪里去;或者是造了什么恶业,然后到哪一道、哪个恶道的什么地方,这些所有的内容,佛都清清楚楚。

第十、“断诸习智力”,只有佛的智慧能知道,什么情况才是永断一切习气。像阿罗汉,他就没有这样的智慧力,他习气还没有断,也不知道怎样永远断除一切习气。所以这样一个智慧力,阿罗汉就没有,只有佛才有。不管是所知障、还是烦恼障,包括所知障跟烦恼障的习气,怎样才能完全断除,只有佛的智慧能了知。以上就是“具足十力”。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第八段是“十王敬护”,就是得到十种王的恭敬和护持、拥护,能得到这样的功德。

“天王、龙王”,我们比较熟悉。“夜叉王”,夜叉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都属于夜叉,又称为疾捷鬼,他飞行的速度非常快,这样“咻!”一下就过去了。修行人有时候也可以感觉到他经过,就是突然刮起一阵什么黑风、旋风之类的,可能是他刚好经过,因为他速度非常快,好像一阵风一样,“咻!”就飞过去了,那是空行夜叉。或者有时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也会来跟你打招呼,晚上来拜访你,那都属于地行夜叉比较多。

“乾闼婆王”翻译成寻香神,他是帝释天的乐神。每当帝释天想听音乐时,他就焚香,一焚香这个乾闼婆就马上来奏乐给帝释天听,所以他又称寻香神。事实上,燃香也是一种沟通的意思,但是因为有时候会把天花板或墙壁熏黑,有些修行人为了保持他家中的整洁、清净,不要有这种种颜色产生,因此他就不焚香,其实他不明白焚香的重要性。因为焚香是一种沟通,就好像现在讲的乾闼婆王,他闻到香就知道要做什么,所以香也等于一种语言、文句,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像我们跟这些天龙八部沟通,或者跟诸佛菩萨沟通,或者跟一些护法沟通,都需要借助这个香,不然你要怎么沟通?所以香其实就是让我们通天界,或者通护法,或者通诸佛菩萨的一个沟通工具,它有这样的用意。因为不同的护法,或者不同的神众,他习气不一样,所以他喜欢的那个香气会不一样,所以要燃不同的香。因此你燃不同的香,沟通的对象就会有些差别,如果是他喜欢的香味,他就会来靠近你,或者护持你。

再者,显教点的香,跟密教、西藏人点的香,也有一些差别,那是因为密教的护法神,特别喜欢西藏人做的香,所以一燃那个香,那个护法神就通通都到齐了,它有这样一个作用。因此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也尽量先燃香供养之后再修,这样修法就会很顺利。

“阿修罗王”,就是那个脾气很坏、嫉妒心强、瞋恚心大、好斗的,可是他也能成为天龙八部的一众。“迦楼罗王”,就是大鹏金翅鸟。“紧那罗王”,是诸天的乐神,与乾闼婆同一性质,凡是诸天举行法会,都是由他们担任奏乐工作。由于他们头上长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因此又称为“疑神”。

“摩睺罗伽王”,就是大蟒神,或称为腹行神。他看起来是蛇的样子,但是身上有很多眼睛,在密教就有这个护法,他下半身化成蛇的样子,然后上面有很多眼睛的,那就属于这一类的护法。那“人王、梵王”,这个都知道了。所以我们这样来修的话,就能得到十王的恭敬跟守护、供养。

第九段是“常为饶益”,饶益什么?就是饶益一切众生。那我们怎么饶益一切众生?就要为一切众生所依附的对象,这样来饶益众生。所以这十个它的标题,就是“常为饶益”,有这样的功德。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

“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菩萨观一切众生,流浪于生死的苦海中,那要怎么办?赶快救护他,从苦海当中救拔出来,所以我们要成为众生的依止处,然后要救护他,这就是“为依、为救”的意思。

“为归”,就是能令一切众生离开种种怖畏,为他归投的对象。我们要帮助众生,远离一切怖畏,看他恐惧、害怕、担心、有压力的是什么内容,帮他解除这种种怖畏。那个没有安全感的,怕这个怕那个的,我们怎么让他建立安全感?这些都属于“为归”。

“为趣”,“趣”就是趣向,那大乘最后趣向什么?佛果!成就佛的一切智,这是我们希望众生趣向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成就佛的一切智。

“为炬、为明、为照”这三个是同样的意思,好像火炬一样的光明、照耀。那是什么意思?火炬、光明都是比喻智慧,就是令一切众生得到智慧的光明,才能破除一切无明愚痴的黑暗,然后安住在究竟的涅槃。

“为导、为胜导、为普导”,这是引导,为众生做引导。不但引导,而且是最殊胜的引导,是普遍的引导。“普导”表示我们是平等心,没有说这个人要度,那个人不度,都是普遍的引导。“胜导”就是最殊胜的引导,为什么最殊胜?因为我们引导众生到达什么?到达涅槃、解脱或者证得菩提。所以这一定是最殊胜的,因为我们能引导一切众生入真实法,真正的真实,不管是解脱,或者是证果,那也是最真实的,乃至让一切众生得无碍的大智慧,所以我们说它是最殊胜的。

最后一个,第十段是“超胜尊贵”,在一切众生中是超胜尊贵的。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这些都在说“超胜尊贵”的内容。这个“第一”,指的是什么呢?因为能圆满成就一切佛的功德,所以在一切大众中是第一的。一切功德圆满的意思,就是一切成佛的功德,都能圆满具足,没有任何缺少,所以它是第一的。

“为大”,表示可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意思,所以它是为最大的。“为胜”,为什么是最胜?因为以自利来讲,祂是最圆满的,所以说是“为胜”;“最胜”是指利他也能究竟。“为胜”是指自利圆满,“为最胜”是指利他究竟。“为妙”、“为极妙”的差别,“妙”就是烦恼障都能除尽,“极妙”就是所知障能除尽。

从上面往下看呢,没有一个比得上你,所以你在最上面,叫“为上”。那“无上”的话,你往上看,也没有一个可以比得上你的,所以你的上面没有了,叫“无上”。因此“上”和“无上”是不一样的,“上”是你往下看,你在最上面了;而“无上”是你往上看,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你,因此你的上面也没有了,叫“无上”。两者的差别,就是一个是往下、一个是往上比较。

“为无等”、“为无等等”,“无等”就是往下看,也没有与你同类的。那“为无等等”就是说同类的修行人当中,也没有能跟你相等的。这是以同类来说,往下比或者跟你相同的比,都没有胜过你。

到这边为止,就说明十种功德,它是怎样成就的内容,介绍完毕。

前面这一大段是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总共有二十个云何,它最主要是哪个阶位的菩萨所熏修的内容呢?就是十信位菩萨,这是他主要的功课。如果要为十信菩萨,开一份课程进度表的话,这就是十信菩萨的课程进度表。从初信位一直到十信位,那十信位满的话,就可以入初住,这是就圆教来说。

那初住我们就知道,祂破一分无明了。初信菩萨可以破见惑,二信到七信破思惑,然后八信一直到十信,破尘沙惑。所以十信圆满入初住位的时候,祂就可以破一品无明,而且可以分身无数,示现八相成道(编按:释迦牟尼佛一生之化仪,分别是: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槃)、成佛了,这是圆教初住的佛,已经有能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八相成道,随缘度化众生,倒驾慈航到六道或十法界来受身。所以现在讲修行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十信菩萨来说的,祂们应该要上哪些课程?应该修习哪些功课?就是这些内容。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