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0、第二十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九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讲到资粮位,那什么才是入资粮位的菩萨呢?或者说,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你才有资格入这个资粮位呢?它要有四个殊胜的因缘:

第一个因力,就是发菩提心。我们昨天讲了,什么时候从资粮位开始算起呢?就是你什么时候发菩提心,你什么时候就入资粮位。所以不管你修学多久,如果还没有发菩提心,都没有资格入资粮位,就是还不能正式的起修,不管你之前多么的精进啊、专修啊、闭关啊,都不算资粮位,因为没有发菩提心。你可能是为了自己解脱去闭关的,而不是发菩提心才进关房的。

大乘菩萨也闭关啊,对不对?不是说闭关就是小乘,不是。而是说你进去闭关,你是什么发心跟动机?你如果是为了自己解脱,那你是小乘闭关,要赶快了生死,要赶快证涅槃。可是如果你是大乘的菩萨,你发菩提心去闭关,是要快快成就,好入红尘利益众生。为了要让自己快速成就,所以他专修或者闭关,所以动机跟发心不一样。同样是闭关的事情,但是动机跟发心不一样。

可是严格来讲,现在很多人闭关嘛,严格来讲是什么时候才有资格闭关啊?禅宗怎么说?“不破重关不闭关,不破本参不入山”,住山的,你必须要破本参;然后不破重关不闭关;最后生死牢关,是末后牢关,就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在里面成就,要不然永远不出来,就是死在里面也甘心的意思,那个是末后牢关。所以严格来讲,证圆成实性可以开始闭关了,就是见道位,严格来说是这样。

可是如果没有见道之前,你想闭关也OK啦,你想专修也可以,就是精进修行嘛,多多熏习大乘的佛法,也是很好。我们只是说,你没有证到圆成实性,你在关房里面怎样?昨天讲的,安住嘛,你没有办法安住。你还有一个闭关的我,还有一个我要成就的那个目标。譬如说:我想要开悟,就是证得真如嘛,有一个能证真如的心,还有一个真如要被我所证的,有能所嘛,所以那个不叫安住,对不对?我们昨天讲了半天,讲安住,就是它对我们修行来讲非常重要,所以你什么时候开悟?就没有能所的时候开悟,你的心当下就是真如了,真如当下就是你的心了,没有能所了。没有一个我想要悟得的真如,一个能悟的心,也没有所悟的真如,两个距离还很遥远;不是,他已经证悟了,真如本性现前,当下你的心就是真如。所以能所、能证跟所证已经合而为一,那个叫安住。

所以,没有见道之前,你就是在里面没有办法安住嘛。所以虽然就是在山上,你就是假装说缺柴米油盐,然后就找一个小理由就下山要补货啊,我只是随便举一个例子。因为我那时候在福寿山农场,就是梨山再上去,福寿山农场闭关的时候,那旁边很多师兄闭关。可是我前面有一条小的山路,没有办法开车,所以那些师兄都是骑摩托车,包含有一些法师,骑摩托车下山采买嘛。所以我在那里面就常常听到“呜!”那个摩托车又下去了,“呜!”买回来了。一天好几回,不是一个星期去买一次而已。一天好几回,上山、下山、上山、下山,就是没有办法安住。你有因缘闭关当然很好,但是心没有办法安住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有能所,还有一个我要修行、然后我要成就,还有很多欲望在里面。

所以现在讲的这个因力,就是说你一定是已经发菩提心,你才有资格入大乘的资粮位。所以他一定是(我们昨天讲)具有大乘种姓的人,那对于这个大乘教法,也曾经熏习多闻,已经听闻很多大乘的法教,而且熏习了很久,都种在…,大乘的种姓、大乘无漏的种子种在第八阿赖耶识当中。所以这个多闻熏习,就是我们悟入唯识实性最主要的因力。最主要就是你一定是大乘种姓。小乘种姓你怎么修,你没有发菩提心,你怎么修也没有办法入大乘的资粮位嘛,对不对?因为你没有发菩提心,没资格。所以它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因力,就是发菩提心,你必须是具有大乘种姓的人。这样的一个修行人,这是第一个条件。

那即便你过去熏习多闻在第八阿赖耶识当中,我们昨天讲的,要被熏发出来嘛,所以这一世能遇到善知识,还有同行的善知识(我们叫做善友)是第二个条件,也是非常的重要。要不然你虽然过去熏习的是大乘种子,可是这一世的因缘,老是碰到外道的师父,老是碰到小乘的师父,你虽然有大乘的种子,但是它没有机会熏发。所以第二个条件也很重要,一定要有一个能够教导你大乘法教的这样的一个善知识,你那个种子才可能被熏发出来,这一世才可能真正的明心见性嘛。

或者善友,善友就是我们所谓的同行善知识、同参道友,这个也是很重要,大家一起修行,互相鼓励,然后互相激励,一起共修。所以这个就是相对你遇不到好的善知识,或者碰到的都是那种邪知邪见的一些恶知识,或者是你结缘的都是恶友、罪恶友。你虽然想要修行,但是你的因缘,就是这样的因缘,找不到好师父,然后碰到的都是罪恶友。你说我今天晚上要来听个《唯识三十颂》吧,“哎呀!不要啦,哪边有party,那个比较好玩!”你就去啰,那个比较好玩,因为跟我们放逸、懈怠的习气比较相应嘛,那个感觉身心比较舒服。来这边,听得一个头两个大,唯识好难啊,名相这么多。

对啊!所以你交的朋友也很重要。所以《广论》讲到那个罪恶友多严重,你们记得吗?它比喻好像毒的树一样,有没有?罪恶友,它整棵树都是毒的,从根到它的树干,到它枝条、开花、结果,全部都是毒的,包含风吹过去,那个风都是毒的。不是那棵树而已哦!风刮过那棵树,那个风都是毒的,就是形容那个罪恶友他的力量非常的强。在你大乘的知见还没有非常穏固之前,这个罪恶友对你来讲是一种反方向的力量;你好不容易要精进一下,又把你拉过去了。

所以第二个条件也是很重要,要遇到可以教授大乘佛法的善知识,让我们过去的种子可以早一点被熏发出来,然后同参道友也都是可以互相鼓励的。这样的一个善友,也是非常重要,第二个条件。

可是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宿世善根深厚的。虽然他的缘看起来暂时还没有成熟,就是说他想要学佛修行,可是他的因缘都是把他带到什么外道啦,还是带到什么小乘啦,还是带到什么,就是不是大乘佛法的地方。可是你说他会不会这样好好乖乖地待在那边学?会不会?宿世善根深厚的,待得住待不住啊?待不住!所以也不用担心。你们师兄常常担心说:“他现在跑那个,那个有问题、那个不如法,好担心!”他如果宿世善根深厚,没有关系的。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种子跟那边相应。我们昨天讲了,你过去熏什么种子,要让它生起现行才叫做相应嘛。他没有那个种子,在那边听了半天:“这不是我要的”,他就离开了,所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对不对?

他就是碰到坏朋友也不怕呀。他怎么毁谤三宝,然后怎么跟他讲,怎么破坏他的善根,他也不会受影响。这个条件是不是也很重要?是不是很重要?所以就是第三个条件——叫做胜解力。就是你即使没有遇到善知识,就是你遇到恶知识、恶友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你有胜解力。什么叫胜解力呢?就是对大乘的教法有坚固的胜解,虽然碰到恶友的违缘(违逆的因缘);但是由于你过去善根的栽培,你听闻大乘教法已经到达坚固不动摇的胜解,所以他今天不管怎么样,你都不会受到他的影响。就是有这个决定的胜解,就不会被他倾动啦,或者是破坏啦,这个都是由于过去多闻熏习,然后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的关系。所以对于大乘,尤其是般若性空的道理、就是甚深的道理,什么空而不空、中道实相,比较深的大乘的教理,你过去熏习了很多,成就多闻,熏习了很多,已经产生坚固的胜解。所以这一世即使是暂时呈现的是那种逆的因缘,但是你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任凭遇到什么违逆的外缘,也不能够使他动摇、也不会使他动摇信念,也不会破坏他对大乘的修行。

所以他依然还是会走大乘的路线,莫名其妙的,就是你过去只要有发过菩提心,你不用担心,暂时没有因缘也不用担心,你一定会走大乘的路线。你在红尘里面,还没有学佛修行之前,诶,就很喜欢(我们昨天说大乘根性、大乘种姓的人),你就很喜欢去帮助别人、去当义工啊、去服务社会啊,然后你就会很喜欢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那是因为你过去世是这样熏习的。

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是你一定会遇到跟你过去宿世因缘比较深的善知识,还有同参道友,一定会碰到,因为过去有结缘嘛。过去有熏习,你熏习的时候就一定有跟那个法师结缘,也一定有很多同参道友一起学习嘛。所以那个因缘只是说早到还是晚到的差别。你过去有熏习的话,一定是跟很多善知识结缘,一定有很多同参道友,只要因缘到的话,你就会很顺,就开始很顺利地能够听闻大乘的法教,然后能够如理的修行。

所以第三个胜解力也很重要,它说明在任何情况之下,你都不可能(即使是违缘,违逆的因缘),你也不可能会动摇你对大乘教法的信心。很重要,对不对?

然后第四个是资粮、资粮力。现在是资粮位的菩萨嘛,你当然要好好的积聚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作为见道的资粮。所以这个资粮力非常的重要。

那为什么这四种力叫殊胜的缘力呢?就是相对那个不殊胜来说的。

像刚刚讲的大乘的种姓,就是相对来说,你不是小乘、不是二乘的种姓。小乘的种姓呢,就没有发菩提心嘛,所以那个因力,第一个因力不殊胜。

然后第二个是能够遇到善知识或者是善友,这就相对遇到的都是恶知识、恶友的那个缘就不殊胜嘛,它就是相对来说。所以你能够遇到善知识、善友的话,它是殊胜的。

然后第三个胜解力,就是相对那个人家一拉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或者是会随时改变心意的、三心二意的,一下学这个、一下学那个,到处跑道场,没有一个可以安住的。问说:“最近那个什么师兄,怎么没看见了?”“他去学气功了”、“那个什么师兄怎么样……”,不要举太多,等一下又对号入座嘛。反正就是变来变去的,一下学这个、一下学那个、一下去学算命、一下学风水、一下学紫微斗数、一下学易经,学一学人不见了,就是相对这个。就是因为他虽然有熏修,但是还没有到胜解的地步,这个胜解力,殊胜的胜解力还没有产生,所以他容易动摇、改变心意。所以这个胜解力,它是殊胜的,就是相对那个,我们叫它任运心,就是任运改变的。

然后第四个资粮力,为什么是殊胜,就是相对那个下劣的资粮,不殊胜、下劣的资粮,这个是殊胜的资粮。那什么是下劣的资粮呢?很多人都做过这种事情,就是都是为自己求。因为发菩提心就开始要行六度嘛;可是布施,你有求吗?你布施的时候都没有求吗?真的吗?真的是这样吗?你布施的医药,没有希望自己无病吗?你去放生,难道没有想说自己可以长寿一点吗?有吗?有啦!不是为自己求,为家人求啦。凡是为自己求的,都叫做下劣的资粮,你说他有没有福德?有啊,他还是有累积一些福报啊;但是那个不是我们现在讲殊胜的福报。

为什么现在是殊胜的福报?原因还是出在他有发菩提心嘛。发菩提心的人,他今天布施会不会为自己求?布施原来的目的是什么?舍、放下嘛。布施度什么?度悭贪啦;可是你在修悭贪啦,因为你布施一点东西你就要求回报,那不是成就你的悭贪吗?不是度悭贪,就是越来越贪、越布施越贪。为什么?因为你都有所求,而且是为自己求,不是为众生,不是圆满众生的愿去求的。

所以有发菩提心跟没发菩提心,就是下劣跟殊胜资粮的差别。所以现在讲的资粮力,为什么它可以累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成为见道的资粮呢?就是因为它累积的是殊胜的资粮。如果是下劣的资粮,表示他没有发菩提心,他没有资格入资粮位,他也不可能累积见道的资粮。

所以现在这四个条件是不是很重要啊?希望我们能够早一点入资粮位,就是具足这四种殊胜的缘力,还有我们昨天讲的两种大乘种姓,然后真实的发起菩提心,我们就正式入资粮位,就这样子来看。

第二个是加行位,五位第二个是加行位。那为什么称为加行位呢?就是它是入见道(第三个是通达位嘛,第三个就是开悟了、见道了),所以为见道之前的方便加行,我们称为加行位。那意思就是说,我要加倍地努力来累积见道的资粮。

前面的资粮位它偏在修福,因为它累积的是修行的资粮;那现在的加行位它偏在修慧,所以它有一些观。譬如说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观,这个“观”,止观的观嘛,它就属于智慧。开发智慧的我们都叫“观”;成就定力的叫“止”嘛。止成就定力,观成就慧力。所以加行位它主要修的法门,大部分都是属于智慧这方面的,所以它有一些观法。这些观法目的是什么呢?可以帮助我们见道。所以按照这个方法来修的话,很快就能够见到唯识实性,证得圆成实性。

那我们现在先讲它修行的法门,讲完我们再来看。因为还没讲之前,我们看讲义是看不懂的,不晓得它在讲什么。所以我们用比较浅显的方法先把它说一遍,然后我们最后再来把偈颂解释一遍,大家就能够懂了。

每一个法都有名称,对不对?你叫张三、李四,每一法都有名称,这个叫花,这个叫桌子,这个叫麦克风,这个叫房子、讲堂(房子用来讲课,叫做讲堂)。不管什么,你是不是都有名称?你每天要跟人家沟通,是不是要讲很多名称?所以你每天都在讲名称嘛,对不对?对啊!不然怎么沟通?全部都是名相。那每个名称后面有没有它包含的那个义理、它包含的意思?你总不能讲一些名称是没有意义的嘛,每一个名称后面都有它的意义,对不对?那个叫义理,或者是名称它所显现的相貌。每一法都有名称,这是第一个“名”。名称的背后,有它包含的义理,或者它想要呈现的相貌,这是第二个,叫做“义”。那不管是名,还是义呢,都有它的体性,这个我们叫做“自性”(先听懂那个名称),然后每一个体性都有它们的差别,这个叫做“差别”。所以我们讲了四个,对不对?名、义、自性、差别。

譬如说:“成功”是一个名称嘛,什么叫成功?我们大家心里都很了解,对不对?就是看你怎么形容啊。可能就是开始有名声啦,或者是开始有权力呀、有地位呀,或者是成为那个专业的领导啊,很多可以形容什么叫成功,对不对?所以成功是“名”。然后成功背后所含了很多很多的意思,那个叫“义”、成功的义理,或者是它呈现的相貌。我们说他位高权重啊,或者全世界的富豪排行榜他第几名啊,有没有?这个都是他成功背后所包含的很多的意思在里面,这个叫义。然后第三个“自性”,就是讲成功它的体性是什么。然后每个成功的差别,你是在企业上成功呢?还是在不同的专业,它不同的差别。所以即使是一个成功,或者他在艺术上啦,或者是音乐上啦、舞蹈上,不管什么,全部叫成功嘛;可是它有种种的差别,对不对?这就是第四个“差别”,这样明白吗?名、义、自性、差别。

那我们现在来讨论,这四个是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名称是不是真实的?不是嘛,我们前面已经熏那么久了,pass过去,统统都承认它不是真实的。那这个“成功”不是真实的,成功背后这个涵义,不管他今天是获得名啊、还是利啊、还是权力啊、还是地位啊,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义也不是真实的,对不对?有“成功”真实的体性可得吗?“成功”的自性是真实存在的吗?不是嘛。太好了!轻松愉快就pass过去了。成功的差别是真实的吗?前面都不是真实的,后面也真实不起来嘛,对不对?你“名”跟“义”都不是真实的,那它的“体性”从哪里来?因为体性就是在讲名跟义的体性嘛、名跟义的自性嘛。名跟义都不是真实的,它哪有真实的自性?那名、义、自性都不是真实,它的差别是真实的吗?也都不是了嘛,对不对?

所以,成功它只是一个名词,因为它随时会变。为什么它不是真实存在的?我搞不好就失败啦,我撑不了几年啊;那我虽然失败,我再奋斗又成功啦。表示成功它不是真实存在的,要不然它不能一下失败、一下成功嘛,是不是这样?所以成功这个名称,还有它背后的涵义,背后涵义就是你沉沉浮浮嘛,一下赚大钱、然后一下又败光。所以成功背后的这个涵义,它也不可得,也不能说它一直永恒存在的嘛。

你成功永恒存在的,那个叫做真实的成功,因为它不会变成失败,它不会有一天变失败。所以成功的自性不可得。那成功的差别呢?都是假的。可是我们每天是不是都在忙这四样事情?我们每天有离开这四个吗?要说很多话,然后话的内容是什么,你是不是很在意?那就是义嘛。“你讲每一句话是名称,每一句话的涵义是什么,对我来说很重要哟。你是称赞我,还是毁谤我;你是希望我成功,还是失败,你背后的话里有话。”

所以那个义理,我们也是很在意。刚才都说“都是假的,都假的”;可是为什么你那么在意呢?既然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可得,那差别也没有这么重要啊;可是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比?你每个月赚多少钱、我赚多少钱,谁赚得比较多,那就是差别相。其实我们都在比较,人跟人比较,就是种种的差别。还有每个人有房子,房子是名称,是不是真的?你花那么多钱买,不是真的呀?那多冤枉啊!赚了一辈子,买了一个不是真的,我为谁辛苦、为谁忙啊?

房子背后所包含的那个也是很重要啊,那个义理。然后我住的是贫民窟,你住的是豪宅,这个是差别相,我也是很在意啊,所以我发誓一定要成功赚大钱买豪宅。这不是人生的目标吗?奋斗的目标。

我们举这些例子,只是说明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离开这四样哦,然后又真实的不得了哦,我们为这四样的内容在打拼。这就是所谓的“所取境”,我们所取的境界就没有离开名、义、自性、差别这四个。

那我们现在加行位怎么来修呢?就是寻思,我现在好好的寻求、好好的思察:这四样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刚才分析过了,名称,名称都是假的,那为什么要种种名称呢?因为方便沟通嘛,不然你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我总是要讲很多的名称,所以你才知道我在讲什么,那个就是义,第二个“义”,你讲的这一番话后面,到底你要表达的是什么。可是它都是没有自体的,所以它自性都不可得。音声也是无常的嘛,说完就没有了;可是你为什么还放在心里面呢?然后为什么整天要跟人家比呢?那个差别、体性的差别,那个叫差别相。所以我们好好的寻求、思察,这四个不是真实存在的。

那为什么会有这四个内容呢?都是心识所变现的,对不对?我们前面讲,不管是身心世界,这所有的相分,我们的所缘境、我们所执取的境界,全部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那心识所变现的,变现完就好了,你现在为什么那么执著呢?那个叫做什么?遍计所执嘛,对不对?

这次要来个大会考,因为这次课程结束,以后就再也没有唯识了,现在顺便温习一下。

所以就是因为有遍计所执,我们才会把名、义、自性、差别当作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它不是啊,它只是我们心识所变现而已。变现之后还有什么?见分跟相分嘛,对不对?见分跟相分从哪里来?自证分来,对不对?对啊!它是我们自性所变现的,然后我们就把见分当作是我、相分当作是法,所以才有了我执跟法执,对不对?

好,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开悟啊?先思惟观察这所有的所取的境界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所取的境就空了,对不对?都不是真的嘛,所以空掉了。还剩下什么?刚才说,这些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我们心识所变现的境界,我们现在知道它已经不是真实有的,我这时候能变现的心识还有没有需要存在啊?没有?没有必要存在,所以能变现的这个“能取”是不是也空掉了?

我们自证分变现出见分跟相分,所取境是相分嘛。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相分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遍计所执的作用而已,所以我相分把它空了;那我见分还需不需要存在呢?要不要?见分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它为什么原来要存在,是什么?它要缘这个相分嘛。见分是去缘这个相分,二元对立,能所——能缘的心、所缘的境。能缘的心叫见分,所缘的境叫相分,它们是同时存在的,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所以现在相分不要,我这个见分还留着干什么?没有必要了,对不对?所以见分是不是也空了?

见分、相分都空了,剩下什么?还有一个剩下的,剩下什么?啊?很简单啊!刚才说见分、相分从哪里来?自证分来嘛。见分、相分没有了,还有自证分哪。自证分就是我们自性的功能,是不是离我们的菩提自性很近了?对不对?

修法简不简单?很简单,对不对?对啊!身心世界这一切相分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嘛,那这个能缘的见分也没有需要了嘛。所以先空外境,然后再空能缘外境的心。所以先空(刚才是所取境嘛),先空所取、所取空,然后能取再空,二取空,回归自性了。以见分、相分来讲,相分先空嘛,见分再空,回归自证分,回归真心,圆成实性现前,就开悟啦,这么简单啊。

所以过去我们讲很多经论的时候,我们讲得比较简单。我们就说先空掉所缘的境嘛,能缘的心再空掉,然后把空再空掉,有没有?我们曾经上课有这样讲,把空再空掉。意思是不是跟现在讲的一样?所取空、能取空、然后二取空。是不是所缘的境空掉,能缘的心空掉,然后再把这个空再空掉。

好,那现在唯识它讲得更详细了,不是一二三而已,它一二三四五。为什么要一二三四五呢?就是我现在寻思,有没有?我寻求思察名、义、自性、差别是虚妄不真实的,只是名言假立,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我现在这样子来修嘛,这个叫做“四寻思观”。刚才讲了四个嘛:名寻思观、义寻思观、自性寻思观、差别寻思观——四个寻思观。

那我在练习的时候,我观到最后,所取是空了嘛,对不对?所取的境界就这四个啊,那我经过这四个寻思观之后,知道所取的境空,因为不是真实存在的,就把它空掉了。可是这个时候我有证到所取空吗?我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我有真正的实证到所取是空的吗?有没有?你知道这个差别吗?一个是在练习寻思,这样练练练到功夫成熟,我现在就现证所取是空的,所以从现在现证开始,我看一切的所取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我已经实证到了。有没有差别?一个在练习寻思,有没有差别嘛?

所以你印证了,决定这样没有错,所取境是空的,我印持忍可了,这个时候不叫做四寻思观,这个时候叫做“四如实智观”。如实观察所生起的智慧,叫做如实智观。所以跟寻思观有什么差别?一个只是寻求、思察,我不断不断地思惟观察这四个不是真实存在的,不断不断地练习,这是寻思。有一天,我证到了,就是这样,所有所取的境,这四种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我印持忍可证到了所取空,这个时候就叫做四如实智,四种的如实智观。现在懂差别了。

所以再回到我们刚才那个修法。先把外境空了嘛,外境空是寻思的练习啊;那我证到外境空了,这样有几个了?这时候如实智现前了嘛。我寻思——一个,寻思所取空;我印证所取空——两个了,对不对?能取的心识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三个了;我印证、我证实能取的心识也不是真实存在的,能取空,第三个能取空,第四个印证能取空——四个了嘛。

然后呢?刚才先所取空,然后再能取空,我们刚才说连空也要空嘛,那是什么?“双印二取空”。能取、所取,我都印持忍可,证实、证到二取空,这样几个了?因为前面那个所取空已经印证了嘛,后来再印证能取空,对不对?所以我后面直接印证就好了,要不要再寻思?不用了,因为寻思前面已经做过了。所以一共是五个:所取空、印证所取空、能取空、印证能取空、双印二取空——这就是“五重唯识观”。

现在加行位修的是什么?修的就是这个,这样就可以见道。为什么?你证到二取空,就入见道位了,第二刹那圆成实性就现前了,它修的方法就是这样,很简单嘛,对不对?只是之前我们很简单的:外境先空,然后能缘外境的心也空,最后连空也空,好像只有三个,其实它四个。因为你练习跟你证到是两个阶段,你不是练习的时候你就已经证到了,没有嘛。不然我们修那么久为什么都还没见道?就是因为我们都没有印证忍可啊,都没有到达实证的这样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虽然听了什么真如,可是真如对你来讲还有能所啊,对不对?我们听了很多的名相嘛。

我要证到真如,我能证真如的心、所证的真如,有能所。所以我们要练习,一个一个把它空掉,等到你证到二取空的时候,就入见道位。

所以这个四寻思观呢,它又分成下品寻思跟上品寻思。下品寻思是属于煖位。四加行知道嘛?加行位就是有煖、顶、忍、世第一。那你说煖、顶、忍、世第一这四位,要配合我们现在们讲的四寻思观,还有四如实智观,它是怎么样的搭配呢?

就是你下品寻思观的时候你是入煖位,上品寻思观是入顶位,然后忍位有三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寻思的时候只能所取空嘛,对不对?所以暖位跟顶位,你只能在下品跟上品的寻思的范围里面,所以你只能做到所取空,但是还不能印证,对不对?所以刚才讲的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它是属于忍位。第三个忍位,它有下忍、中忍、上忍,就是配合我们刚才讲的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是什么?印证所取空、能取空、印证能取空,三个——这是配合忍位的。然后二取空就入世第一,世第一的第二刹那就入见道位了。有一个很明显的概念了,对不对?轮廓很清楚了。

这样我们来看书就很简单了,我们来看讲义就很简单了。

好,所以我们看二十七颂: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这个就是说,在我们现前的定中的观心上面,现前定中的观心上,我们还带有真如的相分,以为这个就是唯识实性。由于是有所得的观心,所以并不是真实住在无相、无所得的唯识实性当中。因为还没有见道。我们昨天讲、今天讲,因为还有能所。所以你现在虽然说“我想要证到真如”,但是你还没有亲证真如之前,还没有能所双亡,你的心当下不是真如契入安住的话,这时候的真如对你来讲,只是你心识上所现的相分,对不对?有一个真如的相貌,那个是你要证的相貌,这样明白吗?对。所以这个时候,还有所得的心,就是你要证真如啊,可是真如真的是你可以得到的吗?可以吗?我这样修了半天,然后我要得一个真如,是这样吗?真如是可以有所得的吗?点头或摇头?可以、还是不可以?

不可以!你不能有一个所得叫做真如,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可以?不可以说“我修了半天,我就得到一个真如,我证到一个真如,我有所得”,这样可以吗?因为真如是什么?你本来有的啊!你现在只是让它现前。你不是本来没有的,然后现在有,那个叫得。本来没有的,现在修出一个真如来,那个叫做有所得。可是真如是你本来就有的,只是它之前不现前,现在现前了,所以我们就不能说它是有所得。然后真如是有相吗?也没有相,它只是一个名词。我们刚才讲,它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没有真如的相貌;不然你形容给我听听看,真如长得什么样?你形容得出来吗?形容不出来就没有相了嘛,所以真如它是无相、无所得。

可是我们没有真正的亲证真如之前,真如对我们来讲,只是一个心识所呈现的相分而已。然后我们还有能所。所以这就是现在讲的“现前立少物”,这个“少物”就是唯识实性,也可以说是真如。你当下,你在加行位,你修刚才讲的五重唯识观,你的当下,真如对你来讲只是一种相分,所以它说“现前立少物”,这时候还有真如的相分,你以为它是真正的真如、真的唯识实性,其实不是。为什么不是呢?因为你还是有所得的心在那边,你真如有真如的相,有真如以为有所得,所以这个不是真正的亲证真如。所以我们才会说,因为你还有一个有所得的缘故,有所得,得什么?得真如。所以它不是真实的能安住在唯识实性当中。这样应该OK了,看得懂了。

所以呢,什么是四寻思观?就是我们刚才讲了半天,其实很简单,所以我们现在只要念过去就好了。就是对名、义、自性、差别做假有实无的寻思观。我们刚刚分析了半天,自性不可得嘛,根本没有名、义、自性、差别的真实体性存在。那为什么会以为它真的呢?就是因为遍计所执性,就是这样子,所以误会一场。那由于我们所取的境有四法,所以我们就称为四个寻思观,四寻思观这个名称是这样来的。

那什么叫“名寻思观”呢?“名”就是一切事物的名称,在这个事物的名称上面,我们去推求、去观察的结果,我们就知道它不过是名言施设、假名施设的、虚妄不真实的,并没有真实的这个名称可得,这个就是“名寻思观”。

第二个“义寻思观”,“义”就是依这个名而解释诸法的相貌,就是我们刚才讲,所诠的义理,这个名称后面它所包含的义理是什么。所以我们只要讲话,你就知道我在讲什么,因为我每个名称后面,都有我想要表达的那个义理嘛,那个就叫做“义”。那我们寻思这个义,也发觉它不是真实有的,不管你是在色心诸法,就是你五蕴、十二处、还是十八界,你一个一个去观察,都没有真实的义理存在。所以我们推求、思察,结论就知道,它都是因缘的和合,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是一时假有,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所以它是虚幻不真实的,这就是“义寻思观”。

那第三个“自性寻思观”,“自性”就是名、还有义的自性嘛、它的体性。所以我们在名、还有义、它的自性上面去推求、思察,也可以悟入、了知名、义的自性,没有它真实的体性。就是我们刚才举例,成功、失败是不是真实的?不是啊!为什么?因为它可以一下成功、一下失败,表示它不是真实有的。所以名、义的自性皆空,都是仗因托缘,因缘所生嘛,只要生灭,它就是无常、无我的,就是这样推出来。也是唯识所现,离开了心识,根本没有它的存在。

那第四个“差别寻思观”呢,“差别”就是名、还有义,它的种种差别相。我们刚才说,我是贫民窟、你是豪宅,就是名和义的差别相。那在名义的每一个意义的差别相上,我们去寻求、思察,可以了悟、知道这个差别也是假有实空的。所以,对名、义、自性、差别四法寻求、思察,了达这四个所取境都是遍计所执性,只是依我们的心识现起的,都是八识所变现的。因为遍计所执,我们才会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之前也学过嘛,遍计所执是什么?根本没有的东西嘛,就是把绳子看作是蛇,从头到尾都没有蛇的存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所以它是假有而实无的。

这个就是四个寻思观。目的是什么呢?观所取空。五重唯识观的第一个:观所取空。那如果能如实遍知这四法,离识非有,以及了知能取的心识也不可得,这个就转名为如实智了。寻思,就是只是寻求、思察,还没有印可决定,就是还没有做到,还没有证得。那等到印可所取空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寻思观就变成“如实智观”了。所以我们刚才解释过,寻思观跟如实智观的差别,就是一个是这样寻求、思察;另外一个是已经印可决定,就是你已经证到了。所以如实智是可以做到双印二取空的。

那我们依这四个阶位来看,这四个阶位就是煖、顶、忍、世第一,也称为四加行,或者四善根。这四种定,四种定就是它所依的定。四寻思、四如实智就是能观的智慧。那所证的空相的次第,它的内容就是所观的相状。所以我们有一个表,现在就看得懂了,这个表太简单了。没有解释之前,不晓得它在讲什么?现在就看得懂了,对不对?

煖位,它所依的定叫做“明得定”,能观的智慧是什么?下品寻思,有没有?我们刚才讲的,寻思分下品跟上品,下品寻思;然后它所能做到的就是观所取空而已,还没有办法印证所取空。

那顶位呢,所依的定叫做“明增定”,它能观的智慧是上品的寻思观,所观的相状也是一样,观所取空。

那忍位呢,它所依的定叫做“印顺定”,它是属于下品的如实智。我们刚才讲,忍位有下忍、中忍、上忍,有没有?下忍,印证什么呢?印证所取空。中忍呢?乐所取空,就是它只能做到能取空,印证能取空的是进入上忍了。所以一个是印所取空,然后能取空,然后再印能取空,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

然后世第一法呢,就是它所依的是“无间定”,它是属于上品如实智,它可以印二取空,二取就是能取、所取皆空。

因为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我们明天再继续的来解释什么叫明得定?什么叫明增定?什么叫印顺定?什么叫无间定?为什么叫煖、顶、忍、世第一法?它名称的由来。今天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