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9、第九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四年九月十九日

喇嘛、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好,我们继续看第七末那识。

“思量为性相”,这个是指第七识的体性跟行相都是思量。所谓体性就是指第七识的识体,就是本身、自体分,就是本身,第七识的本身就是自证分。我们说过只要讲到心识的自体都是指自证分来说,那所有的见分跟相分都是从自证分开始二元对立而产生的。所以如果你安住在没有二元对立的当中,是不是离自己的那个识体很接近啊?只要不落入二元对立,就是自证分没有变现成见分跟相分。见分就是能缘的心,跟所缘的境,只要有能所对立就是有二元对立:有能见的心,有所对的境、所缘的境;能缘的心,所缘的境;能缘的心叫见分,所缘的境叫相分。见分跟相分哪里来?自证分来,只要我们一念落入分别,有二元对立产生,自证分就现起了见分跟相分。

那我们所有的修行就是希望能够见分跟相分怎么样?回归到自证分,因为自证分是我们心识的自体——叫做自体分。所以我们现在在讨论说第七识它的体性是什么呢?体性就是思量。那它能缘的心——就是见分呢,是什么?也是思量。所以所谓的行相就是能缘的作用,也就是见分;因为我们说识“以了别为行相”,你们看唯识的书就会看到这一句话,我们心识的这个“识”是以了别为行相。所以我们看到“行相”这两个字,就知道它指的是见分的作用,能缘的心这个见分的作用叫做行相。

我们慢慢也要多了解一些那个唯识的名词,这样你们下次唯识直接拿起来就看懂了,因为大部分就是卡在那个唯识的名相嘛。那你明白的话,什么叫“体性”、什么叫“行相”,一个讲自证分、一个讲见分,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唯识的书就可以自己都看得懂了。

好,那第七识它就是恒常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这个思量、计度就是第七识见分的作用,这个我们比较能明白。见分它比较明显,因为像我们看东西都是能缘的心、然后所缘的境嘛,眼识的见分,然后色尘的相分,这个见分比较容易明白;但是自证分,谁看到自证分长什么样?它比较深细,对不对?我们心识的自体比较难体会嘛,因为它比较深细。所以我们只能从说第七识它能缘的心这个见分——它的行相是思量;可是它的自证分比较微细,比较难以了知,所以我们“以用显体”,用这个作用来显示它的那个自体。

它的作用是什么?思量,所以以用显体,以作用来显示它的体性,才说第七识的体性它也是思量,因为自证分我们比较难直接去了解,因为它比较深细嘛。像我们一般也是,讲到体性都比较难体会;讲到相状,它所显现的相或者看它的作用,它就比较明显,它比较粗显,我们比较能够明白,比较能够了知。但是讲到体性,或者自体分的时候,我们就比较难以了知。所以现在我们就只能说第七识的见分它既然是思量,它的体性也是思量,用它的作用来去体会它的体性,同样都是思量的作用。

那么第七识它到底思量些什么呢?现在大家都答得出来了:就是恒时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而审察思量。所以思量就是思虑量度恒审为我、计执为我的意思。那这个思量的作用到了转识成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这个思量的作用还在吗?我们第一堂课、第一个晚上讲过,它还叫做思量。所以从染污位到清净位,从凡夫到佛果,第七识都叫做思量,都叫做思量识;只是思量的内容不一样,没有转识成智之前,我们是思量、恒审思量有我;转识成智之后,就恒审思量什么?平等性智,恒审思量无我;可是它都叫做思量。

所以我们就知道第七识这个思量的名称,是从染污位一直到清净位,都叫做思量识,第七识叫做思量识。所以我们知道它是通有漏、也通于无漏的。

好,这是有关于“思量为性相”。

下面一句:“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这个就是指和第七末那识所相应的心所。那《八识规矩颂》里面就讲到了“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这两句就把第七识相应的心所很简单的就描述出来了。所以它首先是有八大随烦恼,就是我们第一堂、第一晚讲的人生八大境界就是八大随烦恼——时常都在昏沉、散乱、掉举、失念、不正知、放逸、懈怠、不信当中,就是因为我们第七识跟我们那个“我”——“我”的观念一出来,这八个就紧紧跟随。所以它也是要靠修行,把它转成善十一,没有转成善十一之前,全部都是八大随烦恼。

还有就是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这个是一切的心识生起,就一定要有五遍行。另外就有别境中的慧,别境中有欲、胜解、念、定、慧嘛。那在这个五别境当中,勉强说它有慧的一分,因为那个就是“我见”的来源。慧的作用就是推度:我们推敲啊、量度啊,像我们有种种的见解嘛,这个都属于慧。那个慧在《百法》它的定义就是“于境简择”,对于所缘境它有那个分别简择的能力叫做慧。所以我有我的思想见解、你有你思想见解,所以我们要讨论一番,或者辩论一番,那个见解的那个“见”就是慧的一分。那这边讲的“别境慧”就是我见的来源。

除了八大随烦恼、还有五遍行之外、五别境中的慧心所,还有就是四个根本烦恼——就是贪、痴、见、慢,所以加起来一共是十八个心所,我们就知道第七末那识它相应的心所有十八个。那在这十八个心所当中,特别就是和痴、见、慢、爱这四烦恼任运相应,恒时常俱。所以偈颂才会说“四烦恼常俱”,这个“常”就是恒常,俱有。这四烦恼是哪四个呢?就是我痴、我见、还有我慢、我爱。什么叫我痴呢?我痴就是无明的意思,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不明白无我的道理,对无我的这个真理不明白,所以叫无明,才会以为有我,生起我见,所以叫做我痴。它的名称是这么来的,最主要是因为无明的缘故。

那这个无明呢它有两种:有相应无明跟不共无明,所谓的“相应无明”就是指第六识跟六个根本烦恼相应而起的,我们称为相应无明。就是这个无明是怎么生起的呢?是第六识跟六个根本烦恼相应的时候,这个时候所起的无明我们称为相应无明。哪六个根本烦恼呢?五不正见嘛,还记得吗?《百法》再复习一遍,五不正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是五不正见;然后再加上贪、瞋、痴、慢、疑,所以加起来是不是六个?五不正见一个,贪瞋痴慢疑五个,加起来六个,这个叫做六根本烦恼。第六意识跟这六个根本烦恼相应的时候所起的无明我们称为相应无明。

第二种无明称为“不共无明”。不共无明又分成两种:一个叫做独行不共,另外一个叫做恒行不共。独行不共就是它单独生起作用,它的时间没有办法恒常相续,所以我们就知道它相应的一定是第六识,因为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第七识是没有间断的,所以我们看到独行不共,就知道它一定也是讲到第六意识相应的。刚才的相应无明是跟根本烦恼相应,那根本烦恼之外就有大随烦恼、中随烦恼、还有小随烦恼,对不对?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再怎么样?出生的、再生出来的,我们称为随烦恼,是随着根本烦恼再生出来的,我们称为随烦恼。

那随烦恼当中,又有大随烦恼,我们刚才讲的那八个;还有中随烦恼无惭、无愧。当我们的第六意识跟八大随烦恼、两个无惭、无愧这两个中随烦恼相应的时候,我们称为“主独行不共”。那还有一个小随烦恼,有没有?小随烦恼有十个嘛,什么忿恨恼什么的,也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所起的十个随烦恼。第六意识跟这十个随烦恼相应的时候,就称为“非主独行不共”无明。所以我们知道无明就是有跟第六意识相应的;还有一个恒行不共,是跟第七识相应的。恒行就是恒常都从来没有间断过而生起的无明,那就一定是第七识,因为第七识恒审思量有我,我痴,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所谓的我痴这个无明指的就是恒行不共,这是跟第七识相应所起的无明。

那在这个四惑当中,就是这四根本烦恼当中,是哪一个最严重啊?无明最严重嘛,就是我痴最严重,所以我痴是这个四惑当中最严重的一个。因为一切烦恼都是从无明而生起的,迷于那个无我的真理,所以才会以为有我,有我就怎么样?就有后面的,一切的烦恼就从这边生起了:无明以为有我,有我执就有贪瞋痴,然后根本烦恼、大随、中随、小随烦恼就跟着来了。所以最主要是……一切的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就是无明,因为无明才有我痴。所以我们看十二因缘第一个是什么?无明嘛,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切都是从无明开始的,轮回的锁炼也是从这一念的无明来的。

那我们讲过说“一念不觉生三细”,有没有?“境界为缘长六粗”。一念不觉是什么?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啊,然后才有三细六粗的产生嘛。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切的烦恼都是从无明开始的,所以无明最严重!所以这个四惑当中,是“我痴”最严重,由于有这个我痴,然后才会有“我见”。所以四惑的第二个(四根本烦恼第二个)就是我见。这个“见”就是推度的意思,我们刚才讲推敲,我们的意识在推敲一件事情,推敲的结论就是我们的见解嘛,我们见解的产生就是由这个推度来的,好好去推敲推敲,然后度量度量这样的情况怎么样?那样的情况怎么样?所以我就产生了我的理解,然后就有我的见解。

那现在讲的我见从哪里来?就是从那个我痴来,不明白那个无我的真理,以为有我,所以有我痴。那有我痴之后就有我见,就以为有我嘛,所以这个我见是推度来的,它是慧心所的作用。慧心所推度产生一个我的见解——叫做我见,它也是五不正见当中讲的身见。我们刚才讲说五不正见第一个就是萨迦耶见(就是身见),身见也叫我见——这个是跟第六意识相应的,所以这就比较容易断。我们知道初果就已经没有五不正见了,小乘的初果就已经没有五不正见,就是这个见惑已经没有了。它为什么比较容易断?就是因为它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来的,它是比较容易断的。

我们现在比较难断的是那个俱生的、恒常相续的,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然后恒审思量有我——这个是比较难断,因为它是俱生而不是分别来的。第六意识是分别来的,但是那个恒常,就是刚才讲的那个恒行不共、恒行不共无明它是与生俱来的。就是跟着我们生命一起来的,我们的生命又是跟着什么?第七识又是跟着第八识来的,所以它是俱生的不共无明,恒行不共它是比较难断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所谓的我执有分别我执、有俱生我执嘛。分别我执在初地就可以断,但是俱生我执要到八地才能断;所以一个是见道位就能断,一个要到修道位证八地才能断俱生我执。所以我们就知道那个俱生我执是比较难的。

为什么到八地才可以断俱生我执?七地不可以吗?六地差一点吗?还是怎么样?就是要任运无功用嘛,因为之前是不能够任运,然后是有功用的,要有加行、然后要有功用,要不断不断地提念;然后你的第六意识如果是入了我空观的话,暂时第六意识不起那个……就是现量无分别的时候,我们第七识也是没有办法产生那个我执的力量。所以有了这个空性的智慧之后,你要入这个观、入这个我空观,这个空性的智慧才能现前。可是你出观、出了这个观想,就是出定了之后,它又现起了,那个俱生我执又产生了。

所以什么时候才能够…不管你是入定、还是出定,任何时候它都能够保持这个无我空性的智慧的时候,这个我们叫做任运无功用,它任运就能够现起这样一个空性的智慧。然后无功用就是你不用再什么入观了,然后又不用再自我提醒了,不用再任何的用功了。无功用就是你不用再修什么观了,我空观、人空观、还是什么,你出观之后,也还是一样任运无功用的,那个无我空性的智慧还是恒常相续,所以才能够暂时把俱生我执的那个执著给暂时伏断;种子还没有清净,种子都要“金刚道后异熟空”,种子才能够清净。

但是暂时那个种子不让它生起现行要到八地的原因,就是一直要到八地它功夫才够,它那个空性智慧的功夫才能够随时现前,不是说入定才有,出定就没有了,那个我执又现起了,不会。所以我们才会说为什么修道位一定要到八地菩萨,他才能够把俱生我执的种子暂时伏断,不生起现行。所以我们就知道见道位是一个阶段,八地是一个阶段,然后“金刚道后异熟空”嘛,入金刚喻定,然后第二刹那成佛,是最后究竟圆满的阶段——所以一般就是分这三个阶段来讲。

所以现在讲的分别我执,它是比较容易断,因为它是第六意识来的,所以它在初地的时候、就是你见道位的时候、你开悟的时候,那个时候开始你的分别我执就没有了。就是它的种子也是伏断,暂时种子不生起现行了,所以分别我执是比较容易断,因为它是第六意识。第七识就比较难断,所以一定要到八地,那个俱生的我执才能够暂时伏断,种子不现行。

好,那第三个是“我慢”,我慢还是有我来的嘛,有我才有贡高我慢嘛。那我爱呢,这个爱就是贪爱,所以它也可以说是我贪,我爱就是我贪。不但对自己贪,对外面的境界也贪:没有得到的一定要想办法得到;已经得到的又耽著难舍。所以我们看到喜欢的东西想要占为己有是什么?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不对?因为第七识就是这四惑常相应嘛。这个四根本烦恼,尤其是这个我爱、我贪,是跟着我们如影随形,恒审思量,就是从来没有间断过,所以我们那个贪没有那么容易断的。所以很多修行人一开始就说:我要断贪,有那么容易吗?

你念完第七识,知道是恒审思量有我,然后恒行不共无明,而有我贪、我爱,你就知道这个我贪、我爱有多难断。除非你俱生我执暂时断了,就是八地菩萨,才可以处理得比较好一点。没有证到八地之前你有贪是正常的,不要有那个罪恶感,然后内疚说“我不应该贪,我学佛修行不应该贪这个、贪那个;我的欲望怎么还那么重?”正常啊,因为你还没有证八地嘛。所以要认清事实的真相,不要以为说“我不要贪”它就不贪了!没那么听话,因为第七识恒审思量有我,从来没间断过。白天有“我”,晚上睡梦还是有“我”,梦中做梦还是有“我”啊。所以就知道它这个恒常是从来没间断过,只是你有没有发觉这样而已。

所以那个慢心也没有那么容易调伏的,也是恒常思量有我,就一定有我慢,也是从来没间断过。

好,这个是四根本烦恼。

可是我们知道根本烦恼有刚才讲的六根本烦恼,然后有五不正见,就五个,对不对?然后贪瞋痴慢疑就五个,一共十个嘛,五不正见算五个的话,刚才是算一个了,有六个,算五个就加起来十个。可是我们现在只讲到四个,对不对?还有哪个没有讲到?“瞋”没讲到,第七识为什么没瞋?就贪爱嘛,我爱、我贪会不会瞋?瞋是什么时候才会生起的?就是逆缘来的时候,不顺我的意的时候我才会瞋嘛。那现在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是顺得不得了,所以它没有逆境的,是顺境,所以它不可能产生瞋,所以为什么没有瞋的原因在这里。

那它也没有“疑”啊,贪瞋痴慢疑,对不对?没有疑,第七识会不会怀疑第八识的见分说它不是我?有没有?从来也没有怀疑过,对不对?所以也没有疑,它就是紧紧抓住八识见分就是我了,从来没怀疑过,所以也没有根本烦恼──疑的原因在这里。

那剩下就是五不正见了嘛,五不正见我们刚才讲说它有哪一个?它有我见(身见,就是萨迦耶见),它有我见。那五不正见都是跟慧相应的,我们刚才讲慧是推度,就是说我们去推敲、然后去理解,然后去下一个结论。那其他的边见啊、邪见啊、见取见、戒禁取见,也都是慧的一分,都是推敲出来的,思量的结果嘛。

所以它在推度的时候,这个慧心所在推度的时候,它只能跟一个相应。像边见的话,边见是怎么来的?是我见来的嘛,边见是讨论什么?这个我是恒常不灭的呢、还是断灭的?对不对?人死如灯灭,断灭见呢、还是常见?就是说我是一直永恒存在的;就是落入两边嘛——常见跟断见,这就是落入两边叫边见。这边见哪里来的?从我见来的,有“我”之后我才要讨论“我”是永恒存在呢?还是我这辈子死了就没有了?

所以当我见成立的话,那个边见还需不需要?它会不会再生起作用?不会了,对不对?就是我见了嘛。虽然边见是从我见来,可是我见成立的时候,那个边见不用再讨论,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我见,是指第七识的见分恒常的缘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它要不要再讨论说常还是断啊?不用再讨论,对不对?它就说这个就是我了嘛,八识见分就是我了,不用再讨论它是常还是断,所以就没有边见。

那其他的也是一样,跟我见同样是慧心所的,它一次只能生起一个,所以其他的所谓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就不会再生起了。而且这些呢,这些就是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它是属于分别来的,分别而生起的。

那我们现在讨论这个我见是什么?是俱生的我执、是俱生的我。跟那个分别起…,一个是分别起、一个是俱生起,所以我们现在有了这个俱生而起的这个我见之后,其他的是不是都没有了?就不会再生起了。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五不正见当中只有我见,其他没有。

有的经论甚至说那个五别境“慧”也没有,因为慧是见的一分。我们现在是说别境慧,是在这个跟第七识相应的烦恼心所里面嘛,就是相应心所里面;但是有的经论也说那个别境慧也不在里面,就是有不同的说法。那它的论点就是说慧心所就是我见,既然有了我见,就不会再有慧心所,因为慧跟我见这两个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所以就说第七识跟欲、胜解、念、定、慧,这五个是完全都不相应的。就是我见是慧的一分,只能说我见是慧的一分,但是不是等于慧、不等于慧心所,所以有些经论也不承认那个别境慧是属于第七识相应的心所。

那我们知道就好了,不用弄到那么细,因为这就是《成唯识论》里面讲,讨论了一大堆,好讨厌!我们不要管它,我们现在只要知道说,它为什么不跟五不正见其他的相应,它只是我见而已,其他的没有相应的原因,就是我们刚才分析的。

“及余触等俱”,这句偈颂就说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就是除了上面我们讲的四根本烦恼之外,还有遍于一切心的五遍行心所,还有八大随烦恼心所,还有别境中的慧心所,这个我们刚才讲过了。那任何一个心法生起一定有五遍行,所以八个识都有五遍行,就是我们昨天看那个表格,就是每一个都有作意嘛,它就说明都有五遍行的意思。

那五别境有欲、胜解、念、定、慧嘛。那为什么没有欲心所呢?那我们就要知道欲是希望,对我们很好乐的事情生起了希望。那现在第七末那识呢,它从无始以来,就是缘第八识的见分,从来没有其他的,它就是缘第八识的见分,就把它当作我,它还有没有其他的希望?它还有没有希望什么?没有啊,它就是第八识的见分是我,这样就完了。有没有那个欲心所、我希望,对于我好乐的事情、我希望去取得、还是希望去达到、还是什么?那个欲心所会不会有?不会有,对不对?所以为什么没有欲心所的原因,是因为第七识没有另外的希望了,它就紧紧的抓住八识的见分为我这样就完了,没有另外还要起什么它希望去达成、很好乐的那个希望,没有,所以它没有欲心所。

那为什么没有胜解心所呢?一般我们所谓的胜解就是对还没有决定的事情,要去印持它、去认可它,才会有所谓的胜解。可是第七末那识从无始以来,就是恒缘第八识为自内我嘛,这个是已经决定的事情了,需不需要再去印证一下?不用!所以它没有胜解。胜解就是你犹豫不决的时候,或者是还没有决定的时候,你想要去印证它,或者是决定它。可是第七识见分执八识的见分为我,是已经决定的事情,不需要再印可了、也不需要再认可了,也丝毫都没有犹豫了,所以它没有胜解心所的原因在这里。

那它为什么没有念心所呢?念是明记不忘,对什么东西明记不忘?过去曾经串习的事情,在你的脑海里面,或者你的心里面明记不忘,那个叫念。我们在复习《百法》啦,念心所就是明记不忘,对曾习境明记不忘,然后它也有记忆的作用。所以常常有人问说:记忆是哪个心所管?就是念心所管。曾经串习过的,你现在一想就想起来——这个是念心所的作用。你昨天作了什么,你现在一想就想起来。或者你怀念什么地方很美啦,还是怀念哪个人很亲切啦,还是什么事情怎么样啦,你一想就想起来,那个就是念心所,明记不忘嘛。你对你曾经经历过的那个事情,人事物,你记在脑海里面,所以它是一种记忆的作用。

那我们现在第七识需不需要记忆啊?要不要回忆一下?不须要回忆,对不对?它念念在当下,只是它念念在当下是什么?恒审思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这样而已,所以它是每一个当下,它不用回忆的,每个当下都是这样紧紧抓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所以它一定是没有念心所。

那定心所,为什么没有定心所呢?定就是专注在一个所缘境上。第七识需不需要专注在第八识的见分上?要非常的专注,需不需要?不要,它就是任运自然就是这样作用了,不须要专注在第八识的见分上面,它没有那个专注的定力,所以它没有定心所相应。它是很散乱就可以缘的很好,不需要很专注,一心一意地缘第八识的见分,不用,它任运也是无功用啦,不用再加功,它就这么顺的,就缘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了。

那接下来就是慧心所嘛,就是我们刚才讨论的。有的人说没有慧心所,就是因为慧心所就是刚刚我们讲的那个四惑里面的我见,既然有我见了,现在别境的慧心所就不用了。可是为什么有的地方又说别境慧把它放进来呢?就是因为那个我见是慧心所的作用,就是推度的作用,慧心所的作用就是推度的作用。那这个我是这样推度出来的,才有我见的产生,所以它等于是有慧心所的一分在里面,所以你不能说没有慧的原因在这里。

好,那为什么没有十一个善心所呢?我们前面讲过就知道,八大随烦恼一生起的话,你所有的善心所都不见了,因为不可能“信心”跟“不信”两个同时存在,“放逸”跟“不放逸”同时存在,“懈怠”跟“精进”同时存在,都不可能。所以你只能有一个,你有八大随烦恼的时候,你就没有善十一,很简单就是这样。

好,所以善心所它的体性是清净的;可是我们说第七识是染污的嘛,染污意,就是因为它有什么?有四惑、有八大,所以它本身是染污的,所以跟清净的善十一它是不能什么?性质刚好相反,所以它一定是不相应的。

那为什么没有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只有八大随烦恼呢?那小随烦恼它是比较容易被我们察觉的,小随烦恼比较是属于个别个别生起的。所以它是比较容易断的原因,就是它是…我现在心里面有一点闷闷不乐,那就是忿嘛,其他就没有了。所以也有师兄问过说“我是不是每一个念头里面只有一个心所相应?”那我的回答是不一定嘛,对不对?除了这十个小随烦恼以外,十个小随烦恼比较可能你当下,你这个心念是跟这个忿或者是恨、还是恼相应,跟其他比较没有相应,因为它是第六意识比较粗浅的分别,所以它其实是最容易断的。

比较难断的是根本烦恼,比较难断,因为它是俱生的,跟我们生命一起来的,它比较难断。可是由分别而起的,我们忍辱稍微修得比较好,又能够随喜,就不会有那个忿恨恼嫉害嘛,就不容易生起,所以它是比较容易断的。

所以讲到为什么没有小随烦恼相应呢?就是因为小随烦恼它的行相是比较猛利、比较粗动、很容易察觉。那我们第七识的行相是什么?非常深细嘛,第七识的行相它是很微细、不容易被人察觉。像我们现在分析就知道念念有我,可是我们没有念唯识的话,你能够很深细的去体会你的第七识的见分在缘第八识的见分,你体会的到吗?体会不到,因为它实在太深细的了,不像小随烦恼这么粗动,很容易就察觉,所以它不跟它相应的原因在这里。

那为什么没有无惭、无愧呢?因为无惭、无愧它的体性是不善的,那我们末那识是属于什么?有覆无记嘛,所以无记跟这个不善也不相应,所以为什么没有无惭、无愧的原因在这里。

这样我们就把第七识相应的十八个心所解释完了,也同时解释为什么不跟其他的心所相应,因为心所一共有五十一个嘛,它是跟十八个相应,其他的都不相应的原因,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了。

那接下来我们要问:第七识它是跟苦、乐、忧、喜、舍这五受哪一个相应呢?

第七识会不会一下苦、一下乐、然后一下忧愁、一下欢喜,会不会?不会,所以它一定是跟舍受相应的。而且第七识跟第八识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互为所依根,有没有?第七识的所依根是第八识,第八识的所依根是第七识,第七识又跟着第八识一起去轮回。所以第八识我们上一次讲过,它是属于舍受,所以第七识它一定也是舍受。第七、第八识都是跟舍受相应,跟苦乐忧喜都不相应,因为苦乐忧喜是会变来变去的,一下苦、一下乐、一下忧、一下喜;可是第七识跟第八识没有变异性的,所以它只能跟舍受相应。

那第七识它在没有转识成智之前,是跟这十八个心所相应;那转识成智之后,它跟几个心所相应呢?五遍行一定有嘛,对不对?五别境有没有?五别境我们讲过,它是善、恶、无记三性都相应的,所以它可以善、也可以恶、也可以无记。那我今天成佛了,有没有五别境?有没有欲、胜解、念、定、慧?善的部分有没有?有嘛!“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什么?欲嘛!我的希望转成愿力了,所以成佛有欲心所。

有没有胜解啊?我印持、认可的是什么?坚固、绝对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能改变,是我对中道实相的认可,所以一定有胜解。这时候的胜解就是对宇宙实相,因为已经证到了,成佛已经如实证得宇宙的真理,或者中道实相完全的证得了,祂一定可以认可。

我们现在(对)有一些境界、佛菩萨境界说“啊!那个可能是编造的,因为那个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要我们对佛法全部三藏十二部都引发胜解,有一部分是困难的。胜解就是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能改变的那个殊胜的见解叫胜解。可是我们相信的部分可以胜解,还有一些那个境界实在是太高。“讲因果轮回也不知道是不是吓人,吓吓人叫他不敢做坏事,所编造出来的”——有人这样说嘛,他就没有胜解,对不对?对因果轮回没有办法产生胜解。

可是现在讲成佛,祂有没有胜解?有,因为祂全部都证到了,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能再改变,就是对中道实相的认可,因为祂如实证得了。

那有没有念、定、慧?有啊!佛一定在正念、正定、正慧当中嘛。所以欲、胜解、念、定、慧,五别境也有。还有什么?善十一,全部都转成善十一了。这样加起来几个?五个加五个、加十一个,二十一个。所以问:第七识在转识成智之后,成佛之后,相应的心所有几个啊?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就答出来了。

所以成佛之后,就都是平等性智,就是我们昨天讲的,祂视一切众生平等,视一切法平等;视一切众生平等的重点是什么?祂才能够任运生起大悲心。我们现在大悲心没有办法生起,是因为我们有对象的差别,没有平等心,对我们最爱的人可以有一点点小悲心,也不是大悲心。因为佛法的大悲心,是同体大悲,法界已经同体了,没有对象的差别了,已经平等性智现前了,那个才叫大悲心,同体大悲。我们凡夫的悲心是小悲心,有对象的差别之外,还有自己贪爱的,因为有我执,所以不能说大悲心。是断我执、法执之后的悲心才叫做大悲心,同体大悲。所以除非平等性智现前,你才可能有真正的大悲心,之前的都是假悲心啦,不是真的悲心。

我们说你要慈悲慈悲啊,要发慈心、发悲心啊,那个就是串习、熏习可以。但是我们要知道你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除非你是平等性智现前,成佛才真正的有大悲心。祂的大悲心做什么?就是度化有情嘛,就是做这件事情而已。所以祂任运生起大悲心,随缘度化,这就是在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之后才可能做到的。

好,再下面一句“有覆无记摄”,这句颂就是说明第二能变的末那识,它在善、恶、无记三性当中是属于无记性的。那无记又分成两种,我们知道:有覆无记跟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第七识,无覆无记是第八识。那这个有覆的“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覆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覆障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覆蔽。覆障就是障碍的障,覆就是盖覆的覆,覆障。那这个覆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第七识有四惑,四根本烦恼嘛: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因为这四个,障碍我们的圣道没有办法现起。

我们都知道菩提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本来就有啊,你那个般若智慧本来就有啊,可是它为什么不现起呢?为什么不现行?一切本自具足,为什么不现起?现在知道答案了,四惑常相应!你只要有“我”,般若无分别智就没有办法现起,就是这么简单。什么时候无我,般若无分别智就现起。所以我们说开悟的时候,它现起的什么?就是般若无分别智。所以我们才会一直强调说你的第六意识为什么一直要保持在现量无分别?无分别,你的般若无分别智慧才能现起。因为在无分别的现量境,才能够跟现量境相应。你第六意识一直在比量,你没有办法跟现量那个无分别智相应。因为一个比量有分别;一个现量无分别,你说怎么相应?

所以我们才会说你只要在比量、有分别的当下,你就永远别想开悟,为什么?因为开悟的当下是般若无分别智现前,虽然它是本自具足,但是它就是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你第六意识一直在忙着比量、分别啊,所以那个现量的无分别智慧是没有办法起来的。所以我们才会说你一定要安住在现量无分别。修定有帮助,你的定力越好,你安住的越长时间嘛,再加上觉知的训练,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诶,是不是般若无分别智就可以现前?它一定是在无分别的当下,本自具足的那个智慧才能够现前。

可是现在为什么不现前?就是这个东西,好讨厌!第七识,有覆这个“覆”,覆障圣道,这个圣道就是讲那个般若无分别智没有办法现起。就是开悟之后你才转凡入圣,所以叫圣道嘛,圣人之道,出世间道。什么时候现起?就是你本自具足的那个般若无分别智现起。现在被障碍住了叫做覆障,就是因为四惑: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永远不可能开悟,虽然本自具足也没用。所以这个覆:第一个意思就是覆障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覆蔽,蔽就是遮蔽嘛,遮蔽什么?遮蔽我们清净的自性不能够现前,为什么?被四惑染污了。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是它就是不现前,为什么?因为我痴,还是一样,我见、我慢、我爱,覆蔽了我们的真心,染污了我们的真心,也是没有办法现前。

就知道我们不开悟原来找到罪魁祸首,是谁?第七识,除非你第七识转识成智,要不然都别想成就。第七识怎么转?我们前面讲过,要从第六意识下手,让第六意识一直保持现量无分别,就转了。第六识一转,第七识跟着转,转到第七识什么?转成平等性智,转识成智,才可能所谓的成就。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见道,第一个阶段:见道,分别我执先让它种子不现起;八地俱生我执不现起;到金刚喻定才把所有的种子都完全清净。就从下品转成中品、转成上品:初地转第七识为下品的平等性智,八地转成中品的,金刚道后、成佛的时候,转成上品的平等性智,所以它分成三个阶段转。

好,现在我们就知道这个第七识它是属于有覆无记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又是覆障、又是覆蔽的,有了覆障、覆蔽这两个含意呢,所以称为有覆。那这个有覆无记也是要到转识成智了之后,第七识它就是完全是善性的嘛。我们刚才讲说它都转成了善十一,十一个善法了,所以它这个时候是纯粹的善性了。所以这个时候的第七识就不能够叫做有覆无记了,而是纯善性,有这样的差别。转识成智之前叫有覆无记;转识成智之后就不能够叫做有覆无记,而是纯粹的善了。

好,我们再看下一句“随所生所系”。就是这句颂是指第七末那识在三界九地当中系属在哪一个界、哪一个地。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嘛;九地就是五趣杂居地是欲界,然后色界有四地,无色界有四地,所以加起来是九地。

这个“系”就是系属的意思,就是第七识被系属在哪一界或者哪一地,它是随什么呢?“随所生”,这个“所生”就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所生,生在哪一界哪一地,第七识就跟着第八识系属在哪一界哪一地——这就是所系的意思,随它所生的,随第八识所生在哪一界哪一地,第七识就被系属在哪一界哪一地,这就是“随所生所系”的意思。

好,“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这句颂就是说明我们第七末那识它伏断的次第。那末那它伏断的位次有三个:就是阿罗汉位、灭定位、还有出世道位。“无有”就是灭的意思。这个第七末那识它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灭呢?就是到了阿罗汉位、灭定位、出世道这三个位次的时候,染污的末那就可以灭了,灭了叫无有,就没有染污的末那了,而是恒审思量无我。这时候跟什么相应?跟平等性智相应。之前第七染污的末那跟什么相应?跟四惑相应;转识成智了之后跟什么相应?跟平等性智相应,就是差在这里。

好,这三个位次我们也讲了很多次了,从第一堂课讲到现在,就是那三个位次。出世道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见道位;灭定位就是灭尽定,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修道位的八地;阿罗汉位就是成佛叫做大阿罗汉,叫做阿罗汉位;这个没问题了。就是从下品转成中品,再转成上品的平等性智,应该都没问题了。

那刚才也讲了,我们见道位的初地是伏断分别我执,修道位的八地就是伏断俱生我执,要到金刚喻定之后,把所有分别跟俱生的烦恼的种子都清净了之后,才能够真正的连种子都灭,前面只能说伏断,种子暂时不起现行这样而已。

第七识还没有转识成智之前,就是还没有证到我空之前,它缘的是第八识的见分,对不对?所以这个时候,第八阿赖耶识它叫做阿赖耶识,这个其实我们第一堂讲过了,我们只是再把它做一个结尾。第七识,像在我们凡夫位,它缘的是第八阿赖耶识;那等到证到八地,俱生我执断的时候,这个时候第七识缘的已经不是阿赖耶识了,它缘的是异熟识。异熟就是果报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还有很多善恶业的果报还没有成熟,它全部都在第八识里面,所以异熟识我们也讲过: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性而熟,所以异熟就是果报的意思。

我们所有会感果的那些种子都含藏在第八识,所以你即使证到八地俱生我执断,但是它种子为什么还没有清净?就是都含藏在异熟识里面,所以它这个时候缘的不能够叫阿赖耶识,而叫做异熟识。那完全清净了之后,成佛的时候,第七识它缘的就是无垢清净识。

还有一个叫做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是相续执持位,它说的是从凡夫一直到成佛,这个第八识的体性都没有消灭过。所以它也是恒常,只是它在不同的阶位用不同的名称而已。叫做阿赖耶识,或者是叫做异熟识,或者是叫做无垢识。但是这个相续执持位叫做阿陀那识,它一直都没有间断过,这个我们叫做阿陀那识。

所以我们就知道,第七识的体性它是恒常的,只是转识成智,但是它的名称都叫做思量,它的体性都不会间断。所以才能够成佛的时候,第八识还是能够变现出什么?净土。佛的依正庄严的果报是怎么现的?就是说明第八识的清净无垢识所现的。所以第八识的体性是不能够灭的。(如果)第八识的体性灭了,你成佛之后,没有办法现起净土的正报跟依报庄严。那你第七识也不能灭,因为恒审思量什么?平等性智,要生起大悲去度众生,所以第七识的体性也不能灭,也不能够间断。所以我们知道八个识里面,就是第七跟第八是恒常的,从凡夫一直到成佛它都是没有间断的。

这个是重点,一定要了解,不然成佛之后你是用什么现?怎么现起你的正报、还有你的净土依报?然后你怎么去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是要平等性智嘛,生起的大悲心去利益众生。那所有的种子是怎么现起的?第八识的那个清净无垢识所现起的。所以第七识跟第八识体性是恒常不灭的,也说明了什么?到最后每一滴水都回归到大海,怎么样?法界同体了,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体性是一,这样了解了吧?

我们现在都是每个小水滴,说这个小水滴是我、是我,都不要承认大海,你转识成智之后,怎么样?每一滴小水滴从来没有离开过大海,法界本来是同体的,本来一切众生是同体的;但是我们因为我执、法执的关系,紧抓住那个小水滴。现在全部回归大海,成佛了就是同体了嘛,所以你才可以任运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为同体,你才可以做得到大慈大悲嘛,它的原理都在这里。

所以明白唯识的道理,真的可以帮助我们修行,然后也可以帮助我们修证功夫的提升,还有速度更快,就是因为你明白了。你就不会觉得说法界同体很难,它本来是同体的,是因为我执、法执的缘故;可是我执、法执又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第七识的见分惹的祸嘛。那我们就知道它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就不用那么用力的去断,然后说效果不好。你只要明白它本来没有,“我”本来没有,就没有了嘛!你的小水滴本来就没有离开大海,你就承认一下大海这样就好了,这样就很快就成就了!

好,我们这次的课就到这里圆满。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