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3、第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2014年3月7日

喇嘛、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继续《唯识三十颂》。

“彼依识所变”,这个“彼”就是指上面所说的,这些世间圣教的种种我相、法相,它们究竟是依什么而成立的呢?依识,都是依于八识的转变,而假施设的名称。

所以这里的“识”,指的是八识,包含了五十一个心所在内。

“变”就是转变、变现的意思,可以分为能变现和所变现。能变现的就是八识的自体;所变现就是我、法的种种相。

这个“所变”,“彼依识所变”这个“所变”,就是从心识的作用上面分出来的,就是我们心,包含五十一个心所,就是八识(包含五十一个心所),它有四个部分: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跟证自证分。相分跟见分是怎么来的?从八识的自体,就是它的本体所现出来的。那自证分跟证自证分,都能够说是识的自体(识的本身),由这个本体现出了见分跟相分。那相分就是你心所缘的对境,或者是心所缘虑的境相;那个能缘境相的那个心,我们就称为见分。所以,相分跟见分一定是同时现起的。

譬如说:我眼识要看到眼前的种种境界的话,我一定要有一个能缘的心,还有一个所缘的境。那眼识所缘的境就是色尘,但是我一定要有一个能缘色尘的心;要不然我不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嘛,对不对?所以任何境界它都要有一个能去缘这个境界的那个心,我们叫做见分。

那你说这么多的色尘,我的焦点是集中在看哪一样事情上面,所以我的心就要缘在那上面,我才知道我看到了什么。那音声也很多啊,四面八方都充满了各种音声,可是我要听什么音声?或哪个最大声引起我的注意的话,那我一定要有一个心去缘什么?缘这个声尘嘛,去缘这个声音。这个能缘的心就是见分,那被我所缘的这个音声,这个声尘它就是相分。这个不会很难懂嘛,见分跟相分永远是同时存在的,要不然你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去了别那个外境,你不知道眼识看到了什么、耳识听到了什么。那你怎么知道你看的时候,看到哪些内容呢?那就是一定要有见分跟相分,你的心一定要去缘你所看的那个境界,你才知道你看到了什么,对不对?所以那个“识”是了别,了别就是了达分别,你要去分别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你心里面了达:哦!原来我看到的是什么、什么、什么内容。

那这个见分跟相分是怎么来的?它不可能凭空就这样出来了嘛:我看到什么、我听到什么音声,它不可能凭空作用,所以它一定有一个源头,它到底是从哪里变现生起的?那个就是自证分,那个是八个识都有四分,我们昨天说过了,八个识都有四分,所以它一定有自证分,每一识都有它的自证分。所以当我们心识一活动、一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自证分就变现出相分跟见分来,所以你马上面对境界的时候,你就知道你眼识看到了什么、耳识听到什么、鼻识闻到了什么,马上就能够了别外境的原因,就是因为有那个见分去缘这个外境的功能。那所缘的外境就是相分,你的心一定要缘在那个相分上,你才知道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应该不难明白嘛。因为昨天有人说他听不太明白,所以我们就把四分再详细讲。

要生起作用,它不可能是无因生,所以我们见分、相分它不可能说莫名其妙,它自然就产生这样能见闻觉知的功能,它不可能是无因生,所以它一定是从一个什么地方变现出来的,这个地方就叫做自证分。

那我们昨天也讲,自证分是去检查、去证知那个见分有没有看错、有没有认知的错误,然后那个证自证分再去检查自证分认识有没有错误,然后自证分再反过来去检查证自证分有没有错误。

可是自证分跟证自证分都是属于什么?识的自体(识体的本身)。那见相,见分跟相分叫做见相,见分跟相分都是从识的自体怎么样?变现出来的。

所以现在讲到这个“所变”,就是我们心识的作用,我们分成四个部分:就是相分它是心所缘虑的一个影像,那见分就是能够缘虑这个影像的作用,那自证分就是能够证知见分的作用,证自证分就是能够证知自证分的作用。所以呢,这个种种的我相、还有法相,都是依这个八识所变现的见分跟相分,而起假说。

所以我们第一句是“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嘛,这个我相跟法相是怎么来的?是假说的,它并不是真实的有我相跟法相。那它不是一个、两个相,它有种种的相转变生起。那这个转变生起是依什么呢?是依八识,包含五十一个心所,然后产生了这个四分的作用: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跟证自证分。所以我们从八识的自体上,各各转变,或者是变现见分跟相分,那我们就依于这个相分,把它当作是“法”,能缘的见分当作是“我”,所缘的相分当作是“法”,所以我相跟法相是这样假说来的。这样应该听明白了。

那接下来这句:“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这个“此”,就是指依识所变现的相分跟见分,这是所变的嘛。八识变现的四分:自证分跟证自证分,是识的自体;然后见分跟相分,一个是所缘、一个是能缘,一个所缘的境,叫做相分,能缘的心,叫做见分,这是所变现的。

既然有所变现的,当然就有那个能变现的,能变现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能变唯三”:能变现的心识只有三种。这个“唯”的意思,就是“决定”的意思。就是不是二、也不是四,决定就是三,叫做“唯”。用这个“唯”字来说明它就是三个,不是二、也不是四,决定是三,所以叫做“唯三”。能变现的心识,只有三种,哪三种呢?第一个是异熟,第二个是思量,第三个是了别境识:异熟识、思量识、了别境识。

第一个能变的是异熟,它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为什么叫异熟呢?“异”就是不一样、不相同,叫做“异”嘛;这个“熟”,就是成熟。那为什么第八识叫做异熟识呢?因为它有三种异熟:

第一种是变异而熟,这是以因的本身来说的。从因到果,它这个中间的过程是不断不断地在改变,就好像水果,有没有?刚开始,水果刚刚长出来的时候小小的,可能又酸又涩,可是它慢慢慢慢、不断不断地改变到成熟,它又变成又甜,然后又多汁、又好吃。这个从因到果,它是不断不断地改变,这个叫变异而熟。所以这个是以站在因的这方面来讲,从因到果的这个过程;可是是因一直在改变,才有最后的那个果,果的完全成熟。所以第一个变异而熟,是说从因到果,它的性质有变异,就好像水果从最初结果,一直到完全成熟,它的性质上,或者说它的味道上是有改变,本来从酸涩一直到甘甜,所以叫做变异而熟。

第二个是异时而熟,这个是说因果不同时。我造业的时候跟我受报的时候,这个时间一定不是相同的嘛。所以说,也许我造业是在过去,然后我现在才受报,所以时间上是有差异的。因为因果是异时,所以就称为什么?异时而熟。

第三个是异类而熟。这个“类”就是种类,种类不一样。那我们造业的业因有善、有恶,可是它在受报的那个果报,它是属于无记性的。这个之前我们念过第八阿赖耶识,我们说它是无记性的,还记得吗?可是我们造的业有善业、有恶业;但是以这个果报体来说,它本身是无记性的,所以是不是它的那个种类不同?一个有善性、恶性,一个是无记性,所以因跟果它的种类是不一样,所以是异类而熟。因是善恶性,果是无记性——种类不同,所以称为异类而熟。

这是第一个能变,是异熟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第二个能变是思量识,就是第七末那识。因为第七末那识是恒审思量,所以我们就称第七末那识为思量识,是这样来的。“末那”是印度话,我们中国就翻译成“意”。“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依止的意思,一个是思量的意思。

那在八个识当中,哪一个识是依止第七识的呢?我们之前都讲过,第六识是依止第七识,所以第六识叫“意识”,是依于第七思量识这个意根,然后发识的(发起这个识的作用),所以第六意识叫做意识的原因,就是它依止的是第七末那识。所以它第一个“意”的意思就是“依止”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思量”的意思,那我们知道末那识它的现行是恒时都在思量,所以就称为意。

“思量”是思虑、量度的意思,就是第七末那识它从无始以来,就是恒审思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嘛,所以我们就称第七识为什么?思量识。

那你说八个识它难道都没有恒审思量的作用吗?所以我们就要看前五识,就是先讲这个“恒”,“恒”就是恒常的意思,显示它中间是相续不断、中间没有间断的,相续不断的我们才能够说它是恒常的。这个“审”是审查的意思,也就是说明它是计度深明,就是说它能够很审慎地思虑,产生这样一个作用。

那前五识它是有间断的嘛,因为我一下看、一下听,所以每个识它都是有间断的,所以就不合乎这个“恒”的意思。那前五识它本身没有审查的这个作用,所以我们说前五识是非恒常、非审查。

第六识它虽然有审查的作用,但是它也是有间断的,所以它是“审而非恒”。就是它虽然有审查的作用,但是它没有办法恒常,因为有间断。

那第八识它虽然是恒常的,但是它又没有那个审虑的作用,没有审查思量的作用。

所以,只有第七识它能够说是恒常又审查,所以是“恒审思量”,所以它是恒思量、审思量,包含了这两个意思,就是亦恒亦审,也是恒常的、也是有审查的作用,所以我们才称第七识为思量识的原因在这里。

第七识还没有转识成智之前,就是在有漏位上,还没有证果,没有究竟圆满成佛之前,没有转识成智之前(转什么?转第七识成为平等性智),还没有转成平等性智之前,它是恒审思量执八识的见分为我。那转识成智之后,已经没有我了,所以它还是恒审思量什么?恒审思量那个无我。所以它那个恒审思量,从你有漏位一直到无漏位,它都是恒审思量的作用,只是在无漏位的时候,它是恒审思量无我。所以我们就是称第七末那识为思量识——这是第二能变。

第三能变是了别境识。

“及了别境识”这个“及”,就是以及的意思。这个“及”就说明现在讲的了别境识,跟前面的两种能变是不一样的,所以它要用这个“及”来形容。

这个“及”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合集”的意思。就是六个识集合在一起,总名叫做“了别境识”。就是这六个识,各个了别各种粗显的外境,所以叫做了别境识。所以这个了别境识就指的是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加上第六意识),这个叫做前六识,前面的六个识。后面就是第七识、第八识,所以所有的心识一共有八个。前面六个我们总和起来叫做了别境识。

讲到这个“了别”,虽然每个识都有;但是它有粗的跟细的分别。那现在讲的了别境识是指的比较粗显的,前六识是比较粗显的,所以我们才把它归在同一类,叫做了别境识。它有细了别跟粗了别两种。

这个“了别”,我们刚才说是,了是了达,别是分别,每一个识对它自己分内的所有境界都能够分别而了达。可是它有粗细的差别,前六识为什么它是粗了别呢?我眼识马上就可以看到什么?种种的色尘,耳识听闻种种的声尘,鼻识、舌识、身识、还有意识,都是很粗显的,我马上就能缘这个外境;可是第七识、第八识它是内在的,它是比较深细的。

像你说第七识恒审思量执八识的见分,谁看到八识的见分?太深细了,它都是一种内执、内缘的一种作用,所以没有像外在:你马上就知道你看到什么,马上就知道听到什么音声,所以它是比较深细的,七、八识是比较深细的了别。

所以我们才把它分成了别境识,把它归在同一类的原因,就是它们都是比较粗显的,缘外境很容易就能够了别外境,它是比较粗显的作用。是一种粗了别的作用,所以把前六识归在了别境识这一类当中。所以现在讲的这个了别境识,主要指的就是前六识,因为它的了别都属于粗的、粗显的这一类。

那对于这三种能变,在唯识学上还有另外的称呼:我们会把第八识叫做“心”,第七识叫做“意”,前六识叫做“识”。所以我们知道心、意、识这三个是不一样的,在唯识学里面。心,我们一讲到心,就知道它讲的是第八识,第八识为什么叫做心呢?因为它是“集起”的意思,因为第八识积集一切法的种子,而能够生起现行,所以它有这个积集的作用,它积集什么?积集无量劫以来的种子,只要你过去熏进去的、熏到第八识的,都成为未来的种子,这个种子遇到缘的时候,它又可以生起现行,所以它是积集一切法的种子,含藏在第八识里面,所以我们就称第八识为“心”,就是因为它有这个集起的作用。

那第七识为什么称为“意”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因为它是思量,意就是思量的意思。因为只有第七识具有什么?恒审思量的作用。所以以后我们看到唯识学上面写“意”,我们就知道它讲的是第七识。

那讲到识的时候,我们就要知道它指的是…,识是了别的作用,我们就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前六识。我们刚才说了,有细了别跟粗了别的差别。

哎呀,讲完了,真好!可以下课了。

所以我们这三个晚上讲的就是《唯识三十颂》的“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我们再简单的把重点讲一下:

“由假说我法”,就是我、法它是由假说,并没有有真实的“我”跟“法”。因为假说我跟法才有怎么样?种种的我相跟法相转变生起。

“彼依识所变”,那这些由假说我、法,而转变现起的种种相状,它是怎么来的?实际上它是由八识所变现来的,就是依着八识所变现的见分跟相分而假说我相跟法相,就是见分是“我”、相分是“法”。所以我们就知道种种的我相跟法相是怎么来的?是见分跟相分来的。那相分跟见分又是怎么来的?由八识所变现的。八识所变的见分,我们假说是“我”;八识所变现的相分,我们假说是“法”,是这样子来的。

既然有所变现的种种的我相跟法相,那有一个能变的心识是什么呢?就是能变的心识有三:第一个是异熟识,就是第八识;第二个能变是思量识,就是第七末那识;第三个能变就是了别境识,就是前六识。所以这个全部加起来,就是八识——所以我们说一切法是八识的变现,就是这么来的,因为它有三能变。

那这三能变,我们接下来后面就会详细地把第一能变、第二能变、第三能变的内容,详细地再解说。现在听不懂没有关系,我们就是一点一点加,每一次都大部分听得懂,还有一点点听不懂是正常;我们下一次又听得更懂了,然后还有一点点,再加一点点听不懂,所以每次有一点听不懂都是正常的,那是我们另外加的。

所以我们这个《唯识三十颂》准备要讲两年,现在这是第一次才开头而已,所以不要有挫折感,一定是越听越明白。那个证量越来越能够透彻明了之后,对你的修行上就会有突飞猛进,就是快速的进步,就是因为理透了,你的工夫很快就能够提升,那证量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就是要耐着性子慢慢地来学习,就是慢慢熏嘛,熏到第八识成为未来的种子,熏的都是正法的种子;所以这个种子生起现行的时候,全部都是成就者或者开悟者所有的那个境界。

好,那我们这一次的课程就到这里结束。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