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0、第十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2013年11月13日

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还是继续《唯识二十颂》。

目前是讲到第十五颂:“释外人现量证境之难”,第十五颂是解释外人以现量来证明外境是实有的问难。这里的“外人”就是指小乘的正量部、还有萨婆多部。萨婆多部我们前面讲过,也是说一切有部的部分。那现在有正量部和萨婆多部的学者提出了问难。

他们说:“一切法要判定它是不是真实的,不是你们唯识学家说了算!那用什么来判定呢?我们只要是能够以现量来觉察的,都可以证明它是真实的外境。”

什么叫做“现量觉察”呢?就是我眼睛可以看到种种的色相,像我们现在眼睛可以见种种色嘛,可见这个外境是真实的。那我耳朵也可以听种种的音声,证明声尘是真实存在的。那我鼻子能嗅种种的香,能闻种种的味道:香啊、臭啊,证明香尘也是真实存在的外境。那我舌头可以尝种种的味,不然你怎么知道你晚餐吃了什么东西,然后好吃不好吃,你为什么能够知道?就是我亲自现尝的,我才能够知道啊!可见我吃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不然我怎么知道它是什么滋味呢?同样的,我身体的种种触觉,我也是可以亲自去感觉的:冷啊、热啊,还是酸啊、胀啊、麻痛啊,还是什么,我身体种种的触觉,我也能够当下感受,可见这些外境是实有的。

“如果像你们唯识学家所说的,离开了心识,并没有真实的外境,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能够现量觉察这些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外境呢?既然能够现量觉察,就可以证明外在色声香味触这等等的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是外人的问难,小乘正量部、还有萨婆多部,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难。怎么证明外境是真实存在的?就是能够现量觉察的,就是真实存在的。不然我眼睛看到的,我都可以看到,然后我都可以听到,然后我也可以闻到,我也可以尝到,我也可以感觉到,身体的种种触觉,感觉到,所以证明这些外境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他们的问难。

现量觉察,就是我们偈中的“现觉”。那什么是“现量”呢?就是凡是是现前的、现在的、显现在我的面前的,我就可以都叫做现量。所以所谓的现量,就是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就可以称为现量。

譬如我们眼前的这一盆花,它是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嘛,大家都看到了,有什么花?胡姬花、桔梗,最主要是这两种花,还有一些星点木做下面的基底,就是陪衬的叶子。所以第一个,它是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叫做“现前”,当下现前,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大家都看见了。

第二个条件,就是说它一定要符合“现在”。所以这盆花它不是属于过去我们曾经看过的花(就是不是现在)。我们想说胡姬花,就说我们上次看的那个胡姬花很漂亮的,我们去看花展啊什么的,那个是已经过去了,所以不符合现量的条件。那未来想象胡姬花长什么样子,也没有当下现前,也不是现在;我是想未来,我要怎样布置我的家,要买什么花、什么花、什么花,那就是未来,有没有看见?没看见。所以不能够属于过去,也不能属于未来,一定是要现在,才能够叫现量,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一定是“显现”。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花,它是明白地显现出来,没有被遮到。我前面如果放一个什么,你们就看不到,那个就不能够叫显现。所以一定是明白地能够显现出来,大家都看得到。所以它没有丝毫的隐藏,这个才能够叫显现。

所以所谓的现量,一定是现前、现在、显现。所以外境是不是真实有呢?不是由我们的心来决定。我们说它有就有,没有就没有,那口说无凭啊!这个不能由我们的心来决定,应该是由现量觉察来决定。所以只要是明白地现前、当下、现在,然后清楚地显现的外境,就是真实有,因为它属于现量境。难道你们唯识学家不承认有现量境的存在吗?如果你们承认说有现量境的存在的话,那你就不能说“外境并不是真实有,它只是我们心识的变现”,你就不能这样说了——因为你承认有现量觉察这件事情,承认有现量境,那你自己的立论就不能够成立。那如果你不承认的话,那又违背了世间什么?大家都看得见嘛!违背了世间可以现见种种外境存在。所以,不论你们唯识学家是承认,还是不承认,都是有很大的过失——这就是小乘学者所提出的问难。

唯识学家听了上面的问难,他就说了下面的偈颂来回答,这个就是第十五颂的内容,颂曰:

“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那颂中的第一句,它是先阐述正理,显示你们外人以现觉观察,“现觉”就是现量觉察,来证明外境是实有,这个问难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现觉就好像梦境,梦境也是都有啊,你也看得见,也听得见,梦中什么都有。那你所谓的现觉就好像梦境一样,可是梦境是假的,所以就可以证明你的现觉也是假的。这是第一句,先说出来那个正理,先阐述正理——现觉如梦等。所以你们说用现觉来证明外境是真实存在,这是不能成立的哦。

“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这个颂中的后三句是破斥外宗(外宗就是正量部,还有萨婆多部他们的主张)。就是说:其实你现觉生起的时候,你能见的功能、能见闻觉知的功能,跟所见的色声香味触,它其实已经灭去了,已经没有了,所以它说“见及境已无”。已起现觉的时候,你能见闻觉知的那个功能,就是你的眼识能见,还有所见的种种色,它其实已经过去了。已经过去你就不能说是现量,所以说“宁许有现量”,怎么可以说是现量呢?因为它已经过去了,这个我们后面会解释。

我们只是要了解说,这三句它主要是破斥正量部跟萨婆多部他们的主张,来说明根本就没有所谓你讲的这个“现量觉察”,根本不能够成立,那又哪来的外境呢?因为你证明外境是真实存在,是因为你有现量觉察的这个观察,那现量觉察不能成立,能不能成立你外境是真实有?就不可以了嘛。因为现量觉察本身就有问题,所以你就不能用这个来证明说外境是实有的。这个就是第十五颂它主要的内容。

那我们现在先看第一句“现觉如梦等”。现觉,就是现量觉察嘛,就有如梦境等等,这个“等”,就是又举了其他的例子,除了梦境的例子以外,譬如说什么空中花、虚空中的花朵啦,就好像梦境一样不是真实有的;还有第二月,第二月也不是真实有的,都跟梦境的情况是一样,所以它说“等”,现觉如梦“等”。

所以这个外人认为用现量觉察去认识外在的境界,就可以证明外境是实有的。那唯识学家就破斥说:“当我们缘外境的时候,虽然觉得是自己现量觉察这些外境,但是并不能就这样证明外境是实有的”,那为什么呢?就好像我们在梦中做梦,大家都有做梦的经验,梦中的境界是不是真实有?是不是真实有一个外境,然后你在梦中做梦?没有嘛,没有真实的外境,那个是你的梦境。可是我们在梦境当中,你会觉得你看的都是真实的,对不对?听的也是真实的,就是说你还是有色声香味触,那你有没有符合刚才讲的那个现量三个条件?有啊!有没有?都是当下现前的嘛;而且是现在,“现在”就是你做梦的那个当下是现在嘛,所以你也不是梦过去,也不是梦未来,所以你梦境的当下是梦……,那个梦境是当下、现在的嘛;然后它明白地显现出什么梦境嘛,也没有被什么遮蔽,梦境都看得很清楚嘛,种种的境界都了然于心、都非常的清楚——也符合现量觉察这个条件;可是梦境是不是真的?醒过来才知道不是真的,在梦境里面的时候,都觉得它是真实有嘛。

所以在梦境,就是有种种的现量觉察;但是梦中的境界却不是真实有。这个就把它破斥了,说“你所谓的现量觉察这个外境是真实有,就不能够成立了”。因为好像梦境一样,梦境不是实有的,所以你说现量觉察种种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外境,它也不能够成立说它是实有的。

又好比眼睛生病了,你会看到虚空中有很多花朵;可是虚空中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多花朵呢?也不是真实有这么多花朵,是因为你眼睛生病了,才会看到虚空中有种种的花朵。或者是我们讲的飞蚊症,一只蚊子、两只蚊子,或者有种种的点啦、黑点还是什么点啊,那个都是因为眼睛生病,你才会觉得虚空中有种种的色相存在;但是这些色相也不是真实有的,就好像梦境不是真实有的境界一样。

那第二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把眼睛这样捏住你再看月亮,你会发觉真的月亮旁边又多了一个月亮,那个我们叫做“第二月”。那是因为你捏眼睛才看到有两个月亮,所以那个第二月也不可以说它是真实有的。就是作这个梦境啊、还有种种的这个比喻。

所以呢,不论是梦境啦、还是空中花、还是第二月,都不是真实有的。由此可见,用现量觉察并不能够证明外境是实有的,这个就是偈颂的第一句“现量如梦等”。

而且不仅仅如此,你们所说的现量其实也是有问题的。你们用说:我现量觉察,我能够看见种种的……,譬如说我能够看见这一盆花,然后就证明这盆花这个外境是实有的,这个其实不是……,就是说你知道它是(我们刚才讲它)是胡姬花、它是桔梗花,这个是眼识的功能,眼识可以知道它是什么花吗?我们前面念过《八识》,可以知道它是什么花吗?只有眼识哦!

我们讲过前五识是什么?现量。第六识有三量,对不对?有现量、比量、非量。所以眼耳鼻舌身这个前五识,它只是现量,现量是第一刹那而已。我眼根接触到这个色尘,根境相触的这一刹那、第一刹那是现量,就是我现在眼睛看到这盆花,第一刹那我可不可以分别说它是胡姬花、还是桔梗花?可不可以?不可以嘛,对不对?念过《八识》的都知道,前五识是现量,第一念,你当下根境相接触的那个第一念当下,你是看只是看哦。要加上第六意识的分别。

所以第六意识有三量,所以第六意识也有现量的第一念。我们讲过“眼识九缘生”,有没有第六识?有。所以那个是配合前五识的第一念(第六识的第一念),配合前五识,有这个能见的功能,这个是现量。可是第二念就是比量了,这是第六意识的第二念,就是第六意识的比量。前五识已经过去了嘛,对不对?我见完是不是就过去了?这样应该明白,还好有念过《八识》,不然还要讲半天。

所以第六意识配合前五识的功能,就是譬如说眼识的话,第一刹那、第一念我可以看到,第二念我才分别说它是什么、什么、什么这样的内容,我看到了什么、什么、什么。所以在前五识跟第六识当中,前五识它是没有分别的现量,只是根境最初接触的第一刹那,这个是真正的现量。

可是当你生起了念头说:哦!它是什么花!分别了之后,这个就是第六意识了。所以当你生起说我看到了什么花,可以说出它的名字,这个时候你能见的这个眼识的功能,还有所见的外境,它其实已经过去了,有没有?它每一刹那在作用,我可能现在我看是这个,可是我等一下又听别的了,这样明白吗?所以我眼识其实看完,它就过去了,我等一下可能又听声音,我等一下又闻到什么香味,所以作用完就过去、作用完就过去。所以落入第六意识的第二刹那、第二念,它其实已经是比量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第六识再把这些五尘的缘影,就是你看完之后,我们不是说落在什么意地吗?第六意识,就是说你眼耳鼻舌身,见的色声香味触这种种的外境,收摄进来之后落在意地当中,然后第六意识开始分别,这个时候就开始是什么?就开始起妄想了嘛,因为已经落入比量了。

所以其实是第二刹那之后,第六意识再把这些五尘落谢的影子(落在心上的这些影子),我们再虚妄的去分别而已,再加上种种的名言,然后来解释说它是什么什么内容。这是它整个从现量一直进入比量——这个过程。所以这些其实都是比量的结果,又哪来的现量呢?

所以你讲的那个现量观察,其实不是真正的现量,是已经落入比量了,已经落入第六意识的比量、分别了。那既然没有现量(因为它不是真的现量,它已经落入比量),所以既然没有现量,又哪来的真实的外境呢?因为你刚才说“因为现量觉察,然后才证明有外境嘛”。现在根本不能证明你的现量觉察是真正的现量,那就不能够证明外境是真实有的嘛。

因此,我们颂中的后三句才会说“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当你起了你所谓的现量觉察的时候,其实你这个见、还有境怎么样?已经过去了,已经灭去了,又怎么可以说是有现量?那没有现量,当然就没有真实的外境。

所以这三句我们应该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说,一个是有关于见,第二个是境,见和境分开来说:

第一个就是什么?“已起现觉时,见已无,宁许有现量”,这个是破正量部的妄执。第二个,就是“已起现觉时,境已无,宁许有现量”,这个是破萨婆多部的部分。

我们先看它是怎么破正量部的妄执,就是“已起现觉时,见已无,宁许有现量”。就是说你现觉已经起来的时候,其实你这个“见”已经没有了,这个眼识能见的功能其实它已经灭去了,又怎么能够说有现量呢?没有现量当然就不能证明外境是真实有的。

那我们要先知道正量部他们的主张是什么?他们主张是说“心跟心所,心法跟心所法是才生起,立刻就灭。”就是说我们刚才讲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它一生起作用马上就灭了。我们刚才已经举过例子,我眼识见这个花,见完就灭了;等下耳朵又听声音,听完也灭了。所以我们这个能见闻觉知的功能,它其实是一起作用,它就灭了,可是境界还在不在?这个正量部他们的主张是:境界要等待缘,缘具足了它才会灭,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眼睛看这盆花,我看完,这个眼识作用已经没有了,但是花还在嘛,这个外境还在。所以这一盆花要等待缘它才会灭,所以可能三天以后我们结束,我们的课程结束可能就搬走了,这盆花就不在这里了——这个叫做缘灭了,这个色境才灭。可是我能见的这个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的功能,我是作用完马上就灭了,这个就是“见已无”。它没有讲到境,因为它的主张是境还要等待缘,才决定它灭还没有灭;可是这个“见”是用完就灭了——这是正量部的主张。

所以他们的主张,就是心跟心所法是才生起,立刻就灭。那色声香味触这种种的境界,它灭不灭要等待缘,当它灭的缘如果具足的话,它才会灭。

像我们如果听声音,我们是每一刹那耳识在作用嘛,听完其实没有了,可是那个声音一直都在的话,那个境没有灭,懂吗?它在那边:啊………。譬如说播一首歌,我耳识听的那一刹那,我听到这一首歌,我听到那个音声,我耳识的功能已经灭了,听完就没有了,可是那首歌还没播完啊!所以这首歌的声尘什么时候灭呢?唱完了就灭了,它播完就灭了。所以外境它什么时候灭,要等待缘,灭的缘具足了它才会灭。可是我们眼耳鼻舌身这五识的功能,它是才生起就灭。所以你心灭的时候,境未必灭,因为要等待缘嘛。

所以像我们现在看到眼前这盆花的时候,我眼根跟色尘,这个根境接触,这个是第一念。那接下来,我如果能够说出它是什么花,就是开始第二念分别的时候,这个就是属于第六意识的功能,就不是前五识的功能,不是眼识的功能。所以我们说前五识它只有“自性分别”。这个名词我们之前也讲过,自性分别;第一念属于自性分别,所以前五识它都只有自性分别,就是你看的根境相触的那第一念、第一刹那,这个是属于自性分别。那我们说自性分别第六意识也有嘛,所以第六意识的现量配合前五识的作用的时候,它也是自性分别,所以第六意识它也有第一念的自性分别。

可是第二念它就落入比量了,那个我们就称为“随念分别”,还有“计度分别”。就是随着自性分别之后,它又继续地分别,于是落入了比量,然后就给它种种的名称言说,来形容说你看到什么、什么、什么样的境界,这个都是随念分别还有计度分别的作用,它是属于第六意识了,已经落入比量了。

所以我能够分别我现在看到是什么花,我如果能说出来它的名称的话,这个都是属于第六识的作用,它已经是比量了。因此,我们正在看见这个境界的时候,它是没有现觉的——它不是现量觉察;只是根境相接触的第一刹那,这个是真正的现量。那等到这个现量觉察生起的时候,我们刚才见的那个功能其实已经过去了嘛,所以见境的那个眼识早已经灭去了,那进入了第二刹那的比量,才知道我看到的是什么花等等。所以这个时候怎么可能还有现量呢?因为它已经落入比量了。

所以这个就是现在讲的第一种情况:是约这个能见的没有现量来说的,能见的因为它当下就过去了,所以你所谓的现量观察,其实是已经落入比量了:这个就是“已起现觉时,见已无”,你眼识能见的功能其实已经过去了;等你生起现量觉察的时候,那已经是落入第二念之后的随念分别跟计度分别,这个是属于比量的分别、比量的部分。

所以“宁许有现量”,怎么可能说这时候会有现量呢?所以就不是真正的现量。你们所谓的现量观察不是真正的现量,是已经落入比量的观察了、比量的分别了。所以不能够证明外境是真实有。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就是“已起现觉时,境已无,宁许有现量”。这个就是破萨婆多部的妄执。萨婆多部它有一派(萨婆多部我们前面介绍过),说一切有部它有旧的、旧派,还有新派,所以他们也有很多不同的主张,虽然是同样的说一切有部,但是他们又有不同的主张在里面。

其中萨婆多部有一派的主张,是所谓的“刹那论”。刹那论的意思就是说:色声香味触这等等的境界,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化,没有一刻的停留。譬如说还是这盆花,我们现见、现量,所以眼前这一盆花,前一刹那的花,绝对不是后一刹那的花。我们刚刚从上课讲到现在,你觉得花有没有动?有没有改变?它一直在改变,对不对?不然它怎么会谢掉呢?花为什么会谢掉,说明它每一刹那都在生灭、生灭、生灭嘛,这个就是刹那论。每一刹那都在变化,没有一刻的停留,这个是刹那论。所以前一刹那的花,已经不是后一刹那的花了,因为它的质量已经改变了,它里面在生灭、生灭、生灭,所以它会从含苞,一直到盛开,然后到枯萎嘛,说明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没有一刻停留。

所以当你生起现觉的时候,色境已经灭了嘛,对不对?因为它刹那、刹那一直变化,所以当你看到的时候,这个境已经灭了,对不对?你第二刹那看的已经不是前一刹那的花了嘛,那前一刹那的花到哪里去?这个色境已经灭了。所以当你生起现量觉察的时候,“境已灭”,你见到的色境已经灭了,因为一切的色声香味触都是刹那、刹那在生灭的。所以前一刹那一定不是后一刹那,所以当你见到的时候,是不是就灭了?你再看到,看起来还是同样一盆花;可是它已经改变了,这个就是“境已无”的意思。

“已起现觉时”,你生起现觉的时候,这个境其实已经灭了,因为它每一刹那都在生灭。这样还有没有所谓的现量?没有啊,因为它已经灭了。你看到的当下,前一刹那已经灭了,每一刹那都在变化,所以哪里还有什么所谓的现量呢?你所谓的现量觉察。既然没有现证外境的现量,又哪里还有真实的境界?所以外境实有的理论是不能够成立的——这个是“已起现觉时,境已无,宁许有现量”,破萨婆多部的妄执。

那正量部跟萨婆多部,小乘学者被破斥了,怎么办呢?他们看说不能够用现量觉察来证明外境是实有的,那他就再转变,再来一个论题,再来一个问难:“你说现量觉察不是现量,是比量,没关系,那你总不能否认所谓的忆持吧?”

忆持,就是忆念保持,就是我们大家都有记忆的作用。譬如说我上个礼拜跟你吵一架,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很生气哦!可见吵架这件事情是真的,为什么?我现在能够想起来啊,那个境界一定是真的,不然我想不起来,这个就是忆念保持、忆持。这个忆持的作用能够证明外境是实有的,所以我也可以有美丽的回忆、悲伤的回忆、快乐的回忆。这回忆从哪里来?就是我曾经有领纳过种种的外境嘛,对不对?我才会记忆,不然我的记忆作用从哪里来的?一定先有真实的外境,然后我领受了这个外境在我的心里,然后产生了种种的情绪,然后事后回想起来,我还是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嘛。这个是证明什么?这个外境是真实有啊!然后我才会真实地领纳这些外境,然后我之后才会有这个忆念保持的作用,才会回想起是生气呢、还是快乐呢、还是悲伤呢。所以这个忆念保持(这个忆持)的作用可以说明外境是真实有。

这个你们唯识学家不能够再否认有忆持的作用吧?你只要承认有忆持的作用,有这个回忆、记忆的作用,就可以证明外境是真实有的,对不对?(如果)不是真实有,我就不会接受那个境界,然后之后又可以回忆,可见那个境界是真实有的。听起来很有道理,我们也都是把它当作真的嘛!不然你为什么回忆起来,还有这么多心中的滋味呢?还是有一些心结还是不能让它过去呢?就表示说那一些外境领纳到你的心中,变成了无限的回忆,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有种种不同的滋味,我们还是把它当作真实有嘛!

那唯识学家听了外人的问难,他就用第十六颂来反驳,所以第十六颂它是“破执曾受境及释梦觉难”。破斥执著有“曾受境”,曾受境就是我们回忆、记忆它怎么来的,就是有曾受境、曾经接受的境界嘛。我们刚才说领纳到我们的心中,所谓的“受”,就是领纳作用。《百法明门论》有讲,什么叫“受”?领纳叫做受。所以你有种种的外境,然后你领纳到心中,然后产生事后忆念保持的作用。所以现在讲的“曾受境”就是曾经领纳接受的这个境界。

所以唯识学家就破斥:“你执著有这个曾受境,用它来证明外境是实有的,这个主张是不能够成立的”,所以后面他会破斥为什么不能够成立。

那还有…这是讲前面两句的偈颂,那后面两句它是解释什么呢?梦境跟觉醒的时候,外人的主张是说梦境是假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可是我们现在睁着眼睛做梦,就是我们醒过来的时候,就是它现在讲的“觉”,我们醒过来的时候,为什么不知道它是假的呢?因为前面你们唯识学家讲什么?现实这些,他所谓的现量观察都是假的,为什么?因为跟梦境一样嘛,有没有?刚才我们才念过的:“现觉如梦等”嘛,你要用现量观察来证明外境是真实有,那个唯识学家说不可以,他是不承认的,为什么?就好像梦境一样,你也是现见,你也是现量观察,但是我们都知道梦境是假的啊!

所以他就问说:“那奇怪了,我们大家都知道梦境是假的。那为什么我们现在醒过来的时候,不知道它是假的呢?可见做梦跟醒过来,它是不同的。”一个是假的(梦境是假的),醒过来的时候是真的。

所以唯识学家又要破斥他,说“你醒来的时候跟做梦的时候,它是不同的——这个是错误的,都是同样的迷惑颠倒。”这就是后面的两句,这个偈颂后面的两句就在回答这个问难,所以他是说、以及解释“梦境跟觉醒的时候,外人说它是不同的”——这个问难它其实是不能够成立的。那我们看这个偈颂,颂曰:

“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我们先看前面两句。唯识学家破斥说:“你们说要先有真实的外境(就是刚才讲的曾受境,曾经领纳接受的境界),然后才能够忆念保持这个境界,所以证明外境是实有的——这个理论是不能够成立的。”唯识学家这样破斥。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呢?你所忆念保持的外境,它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念过唯识都知道,外境是怎么产生的?八识的变现,大家都很会背。所以就有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我们自己的心识先变现了好像有外境的生起,所以它用“似”——“如说似境识”,就如前面所说的,我们自己的心识先变现好像有——“似”有外境的生起,那我们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才去缘自己心识所变现的这个五境。色声香味触也是自己变现的嘛,眼耳鼻舌身也是自己变现的。这个能见的功能我们叫见分;所见的境界叫相分。色声香味触是相分,能见闻觉知的功能是见分。

所以前五识是见分的功能,所见的色声香味触是所见的相分,是相分境。见分跟相分都是自证分来的,自证分又是从证自证分,然后回归到真心。真心一念无明起,就有八识嘛,然后自证分就现出了见分跟相分,就是能见的功能跟所见的外境。我们前面都念过了,所以我们知道外境它是我们自己心识所变现的,我们自己的心识变现了种种外境,我们的心(我们的前五识)再去缘这种种的外境,这个就是外境是这样产生的,真正的外境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心识所变现的。

那这个第六意识的忆念保持(这个忆持的作用)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去缘我们自己心识所变现的色声香味触法这种种外境之后,领纳到我们心中(曾受境嘛,曾经领受的境界),然后之后才有第六意识的忆念保持的作用,它是这样子来的。所以,最后意识才能生起忆念的作用。

并不是你们外人所说的“先有真实的外境,然后我的眼耳鼻舌身五识才去缘真实的外境,然后之后第六意识才有忆持的作用”——不是这样的。不是先有外境,然后我五识才去缘这个外境,然后之后第六意识才有那个忆念保持的作用。这是你们外人不懂唯识所说的话,以为先有真实的外境,然后之后才有忆持的作用,其实不是这样的。事实上不是这样,是我们心识先变现种种的外境,然后也是心识所变现的前五识才去缘色声香味触这些外境,之后第六识才有忆持的作用,这个才是事实的真相。

所以不是你们所说先有实有的外境,然后之后才有忆念保持的作用。所以说,以忆念来证明外境实有——是不能够成立的。这个就是偈颂所说的“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就是说这个忆念怎么来的?就是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虽然没有离开心识的外境;但是当我们的内识生起的时候(就是都是心识的变现嘛),所以我们内识生起的时候,好像、好似有外境出现,好像有外境现起,其实都是我们自心(自己的心识)所变现的外境,并不是真实有那个外境。所以之后的那个意识忆念保持,这个后面的意识,从此生起了忆念的这个作用,那你们用这个来证明外境是实有的——这个道理是不能够成立的。这就是前面两句颂的意思。

我们再来讨论说,这个忆念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刚才是讨论外境是怎么生起,就是自心的变现嘛,然后我们的五识再去缘它,然后之后才有这个忆念保持的作用。那我们现在再进一步再说:这个忆念保持,这个忆念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心识变现相似的境界之后,我们的五识见到了或者听到了或者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之后和“念”相应的缘故。

你们还记得“念”叫什么?《百法明门论》,“念”它是怎么定义的?明记不忘,懂吗?我们的记忆作用就是念的作用。因为我们有念的作用,我们才能够明记不忘,因此才有记忆、回忆的作用——它其实是念的作用。

所以现在就讲说,这个忆念保持到底是怎么来的?原来是念的作用而已。所以我们的五识在见了、听了或者闻了、尝了、触了之后呢,因为和“念”相应的缘故,所以产生了记忆的作用。这就是到了后来,还能够清楚记忆前面曾经领纳外境的理由跟原因,原来是念的作用而已。就五识跟念相应了之后,它就有明记不忘的功能,所以才会有所谓忆念保持的作用,它是这么来的。

所以其实我们五识在缘五境的现量当下,我们说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嘛,这时候有没有说这些色声香味触是外在的境界?还没有这样的分别嘛。看只是看,听,这样子而已。所以我们在五识缘五境的现量当下,并没有把它执为外有(这些境界在外面,还没有哦)。是到了后来,第六意识比量分别了之后,才生起“外在境界”的这个妄想,以为说色声香味触这个是外在的境界。

其实是不是真实在外面?我们看好像在外面嘛。如果你的眼识是真的看到了外面,这个花应该碰到我们的眼睛了,对不对?你要真正的看到外面嘛,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眼睛如果是真的看到这个花,它应该在我的眼睛里面,叫做真的碰到了嘛,我的眼睛真的碰到了。

所以这些境界其实不是真的,我们的五识不是真正的看到,就是这一切的外在的境界它其实不是在外面,不是真正的在外面。这怎么讲呢?就好像照相,大家都有看过照相机,有没有?古时候的照相机,你先这样子看,有没有?都在你的镜头里面,然后你这样就挤一下,就感光了嘛,就映进去了。我们现在五识的功能就是这样,所以才会说五尘落谢的影子,落在意地嘛,就是那个快门这样一闪,就落在意地了。

所以我们要照的那张照片,是不是真的外境在里面?不是嘛,它只是影像,有没有?现在有点明白,我们看的其实都是影像。落谢,五尘落谢的影子,并不是真实的。所以这些色声香味触,它其实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五尘落谢的影子这样而已。以后我们再详细说,它是有比较深一点,我们现在就是把握时间,把这边讲完。

所以它其实是第六意识比量分别之后,所产生妄想的境界而已,就是对外在境界的一种妄想。因此一般所认为的实有外境,只是妄想分别计执(计度分别),然后执著这样而已。既然所忆持的不是实有的外境,那怎么能够证明我们曾经所领受的外境是实有的呢?这样就破斥了外宗执外境实有的主张:说忆念保持的作用可以证明外境是实有的——这个其实是不能成立的。

这个小乘学者又看见忆念前境的作用,不能够证明外境是实有的,他还不放弃,还要继续再问难,问难说什么呢?“你们唯识学家认为外境和梦境一样,都不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知道梦境是假,却不知道现前所见的境界也是假呢?可见梦境跟外境是不同的,梦境是假的,外境才是真的。因为我们知道梦境是假,但是我们不知道外境是假的这件事,可见它是真的,不然为什么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呢?”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什么的缘故?后面会讲。

于是唯识学家就用了下面的偈颂来回答:“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就是我们都知道梦境是假,那个是我们醒过来以后才知道它是假的嘛!在做梦的时候,你知不知道它是假的?不知道啊!重点在这里啊!你醒过来才知道它是假的,你做梦的时候,它是真得不得了啊,对不对?你做恶梦的时候也会吓出一身冷汗,醒过来怎么样?全身都冒冷汗嘛,好像真的一样啊!那你梦中很悲伤,哭哭哭,醒过来怎样?枕头都湿啦,那个多真实啊!所以你一定是醒过来才知道,噢!那原来是一场梦,好险,不是真的恶梦。

所以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什么不知道我们现见的这种种外境是假的呢?因为还没有醒过来,还没有从哪里醒过来?还没有从无明的大梦当中醒过来,所以以为外境是真实的,重点在这边。就好像梦一样,你是醒过来才知道。那我们也是一样,从无明的大梦醒过来,我们才知道一切外境不是真实有的。所以,在我们无明还没有破之前,我们都有我执跟法执嘛,才会把我、还有一切法当作是实有的。那等到我们从无明的大梦中醒过来,证到什么?契入什么境界?一切法无我的时候,你自然就能够明白这一切的外境都是心识的变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偈颂说“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你还没有醒过来,不会知道梦是假的。也同样的,你没有真正的觉悟之前,你是不能够知道外境是假的。所以在梦中所见的不是真实的。就没有醒过来之前,是不能够知道梦中所见并非实有的——这两句偈颂的意思是这样:没有醒过来之前,是不能够知道梦中所见并非实有的。

所以我们修行的话,也是在证到根本智(就是开悟),这个时候才得了根本智,就是般若无分别智现前,这个时候你才知道,破一品无明,才明白这整个诸法实相,一切法原来是无我的。

那之后的后得智是什么?后得智你不能再说一切法不是实有的,所以我什么事都不要做,那就是著在空边。所以后得智就是站在根本智的基础之上,又明白一切宇宙万有是什么?如梦幻泡影嘛,然后要如空中花、水中月,梦幻空花地来度众生——这个就是明白了空性的道理之后,你又不会著在空里面,然后又任运生起了大悲心,然后度如幻的众生,说如幻的法。那都是从这边来的,就是破一品无明之后,你才能真正明白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然后任运生起了后得智,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它是这样子来的。

好,那我们今天刚好时间到了。

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