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9、第九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2013年8月30日

喇嘛、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好,我们今天看第十四颂,再说明执外境为一的过失。

唯识学家虽然做了种种的破斥,证明极微并非实有;但是执著极微实有的学者,还是不服气。他们说:“你们虽然破斥了极微的实有;但是你们还是不能够否定外在的境界是真实存在的,你敢说你眼识所见的这种种色,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吗?你眼识所见的种种外境,看起来是这么样的真实啊,对不对?”跟我们一样,我们都觉得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才会那么认真嘛,认真的意思就是分别执著,然后生烦恼,然后造种种业——这就是认真的结果。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来学习《唯识二十颂》?也是同样要破除我们对外境以为它真实有的执著。这样,我们就能够慢慢地、完全地证到一切外境都不是真实有的,都是心识所变现的。我们一定要证到这个境界才算数,不然理论上知道的话,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还是过不去啊,还是真实的啊!

所以透过这个学习,其实是要破除自己的执著,不管是从把它分析到最小的极微,还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外境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这样的一个议题,其实对我们修行都是有帮助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破除以为一切外境是真实有、以为极微是真实有的执著。

所以同样的,这些外人他问说:“前面已经被破斥掉,没有话说了,可是外境看起来都是那么真实,难道说你眼识所见的境界,都不是真实的吗?”就这样来问唯识学家。那唯识学家就反驳说:“你认为眼识所见的这些境界都是实有的,那么请问:你眼识所见的这些外境它是一还是多?”那唯识学家就请问啦:“你觉得外境是真实存在的,那你告诉我,外境是一还是多?”如果是多的话,那就是你们之前讲的嘛,外人所说的,这么多的外境,物质世界是有很多很多的极微所聚合成的嘛。之前我们已经破斥过了,所以假设外境是多的话,它就是由很多极微所聚合成的,这个是不能够成立的。我们前两个晚上已经破了,已经破除外境如果是多的话,它就是多极微。可是极微不是真实有的,我们已经破斥过了,所以这个部分就不用再破斥了。

好,就剩下外境如果是一的话,它会有什么样的过失呢?它就有五个大过失,如果外境假设是一的话,它就有五个大过失,所以唯识学家就说了下面的偈颂:

“一应无次行,俱时至未至,及多有间事,并难见细物。”这一共就是五大过失的内容。

第一句“一应无次行”,就是第一种过失。这个“次行”就是次第行走的意思,像我们走路一定是一步一步有次第的行走,走完第一步,才走第二步,左脚踩完才踩右脚,一定是这样的一个次第。先到达第一步走的地方,才会到达第二步走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次行、有次第的行走,一步一步的。我第一步到达的,我第二步还没到达就是还没达到,我走了第二步,到达第二步,但下一步还没有到达——这是世间行走的次第,一定是有次第的行走。可是如果你说外境是一的话,整个外境是一,那就表示说大地是一个啰,大地如果是一个的话,那我应该是走一步路就全部都到了,因为外境是一嘛,大地是一,我今天走一步路,全部都到了,因为外境是一,对不对?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有无次第行走的过失(这就是第一句)。如果外境是一的话,应该就没有所谓的次第行走这件事了。

可是我们世间的行走,很明白地就能够看见:是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地行走,不可能说我走一步路就能够到达所有的地方。所以你说外境是一的话,是不能够成立的,这是第一个过失:就变成没有次第行走这件事了。

那第二个过失呢,就是第二句:“俱时至未至”。俱时至,就是同时到;未至,就是未到、就是还没有到。刚才说如果外境是一的话,我走一步路,就应该同时到达所有的地方,对不对?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同时到、未到的差别了。换句话说,就是要到就一起到,要不到就一起都不到,因为外境是一嘛。我到的话,就同时到了,我如果不到,就同时不到,因为外境是一。

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嘛,我们世间就是有已经到,还有没有到这样的差别,所以如果你说外境是一,就是不合道理的,就会有“俱时至未至”的过失。

那第三个过失,就是“及多有间事”。第四个过失,是“有间事”。所以它把第三种过失和第四种过失写在一起,因为后面三个字是一样的,第三种过失是“多有间事”,第四种过失是“有间事”,“有间事”三个字是重复的,所以它写在一起。所以第三句偈颂,它是包含了第三种和第四种过失。

好,前面说如果外境是一的话,就没有同时到、未到的差别。要到就一起到,不到就大家一起都不到。那么现在有一个假设:如果这同一个地方有象啊,大象、马、牛、羊,都在同一个地方,那这些象、马、牛、羊的中间,如果外境是一的话,牠们中间有没有间隔啊?应该是有间隔,同处在一个地方嘛。所以就可以变成说:同一个地方的象、马、牛、羊,这中间没有丝毫的间隔,彼此相融和合地成为一体了,因为大家都是同时到达一个地方嘛,同时到达一个地方,就全部都挤成一团了嘛,那这中间应该没有空隙的、没有间隔的。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怎么辨别这一头是象、那一头是马、这一头是牛、那一头是羊呢?没有办法辨别,因为全部挤成一团了。所以外境是一的话,就会有多物中间没有间隔的过失,很多在一起,但是中间没有间隔,如果外境是一的话,就全部揉成一团了,就会有这样的过失。

可是,我们在现实当中所见到:马到的地方,象是没有办法到的,象所到的地方,马是不能到的,所以象跟马中间有很明显的间隔。由此可见,只有很多东西放在一起,才能够显出彼此间的距离;假如只有一个东西,又哪里来的距离呢?如果大家都揉成一团了,这中间就没有距离了。所以你们执著外境是一的话,不论怎么说,都是不合理的,就会有这样的过失。外境是一,就同处在一个地方,就大家挤成一堆,这中间就会没有间隔,这样过失就会产生了,这是第三种过失。“无——多有间事”,“多有间事”就是多物中间有间隔这件事,如果外境是一的话,就没有多物中间有间隔这件事了,叫做“无多有间事”,这是第三种过失。

那听完了前面的辩论呢,外人又为自己挽救说:“我们的意思不是说象跟马相处中间有它的距离,我们不讨论说象跟马中间有它的距离。我们说的是什么呢?是象不到的地方、马不到的地方,这两个都不到的地方,那个中间是有距离,你不能说,这两个都没有到的地方,没有距离的嘛。”所以他就为自己挽救说:“我们说的是象马这两个都不到的地方,中间是有它们空间的距离的。”

这个就讲出了矛盾了嘛,对不对?这个是什么意思?象跟马占据了一个外境。然后除了这个外境之外,还有一个外境是什么?象马都不能够到达的那个外境,这时候外境有两个,对不对?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因为你说外境是一,你现在又说象马不到的地方,那个是有空间、是有距离的,那就是有两个外境了嘛:一个是象马都到的外境,一个是象马都不到的外境,是不是就有两个外境?所以又错了嘛。

所以唯识学家就再问难他说:“如果你承认有两个以上的多境的话,我就可以说象马不到的地方,彼此之间,有它们的空间(它们中间是有相隔的空间)。但是现在你自己坚固地执持外境只有一个,那这样的话,有马的地方有象,有象的地方有马,就没有另外一个你所谓象马都不到的地方,没有这个地方嘛,因为外境是一嘛(如果有的话,就变成多境了,就变成两个以上的境了)。所以象马同处在一处,这个中间根本就没有空隙;没有空隙的话,又还有什么距离可说呢?”就是说你如果执著外境是一的话,结果就一定是这样,就两个又挤在一起了嘛,这中间没有空隙,也是没有距离可说的。

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是有所谓彼此的,有你我有彼此的,就一定会有间隔。可是这个首先要承认有多境,你才会有间隔嘛:一个是你待的地方,一个是你没有待的那个地方——就形成了多境。所以如果执外境是一的话,就会有无间隔的过失,这个就是第四种过失,叫做“无有间事”。有间事,就是彼此之间有间隔这件事,如果外境是一的话,就没有“彼此之间有间隔”的这件事情了。

“并难见细物”,这是第五种过失。细物,就是很难看见的微细生物。我们眼睛看不见的,很微小的微生物,这个我们叫做细物、微细的生物。譬如“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嘛:就是佛观一钵的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这么多的虫——那这个虫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微生物,微细的生物。佛的天眼可以看得见;但是我们看就是一钵水嘛,什么也没看见,不晓得里面有这么多的微生物。

现在如果说外境是一的话,那么你眼睛看见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通通都看见嘛,外境是一嘛,所以你现在看到任何一个,应该全部都看到;要不然就全部没看到。你看到一个就全部都看到。那全部都看到有包含:那个很粗显的,我们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很粗显的事物;也包含那个我们眼睛没看到,很微细的生物,也应该同时都看见啊。

可是事实上,我们只看见很粗显的事物,我们看不见那个微细的、细小的微生物。所以如果你说外境是一的话,就会有“无难见细物”的过失,就没有所谓很难看见的细小生物,会有这样的过失。要看见就看见嘛,不管大小全部都看见;要不然就都看不见。

好,那以上就是破除执外境是一的话,它就有这五种过失:第一个,就是“应无次第行”,应该没有次第行走;第二个“应无俱时至未至”应该没有同时到或者未到的差别;第三种过失,以及“应无多有间事”,应该没有多物中间有间隔这件事;第四个过失,“应无有间事”,应该没有彼此有间隔的这件事;第五个过失,并且“应无难见细物”,应该没有难见的细小生物。

好,我们从上面的第十颂,一直到现在的第十四颂,唯识学家他是以一还有多,来破除外境实有的执著:假设外境是一,有什么样的过失;如果是多的话,有什么样的过失。结论是都不能够成立,所以外境不是实有的——这就是唯识学家,从第十颂到第十四颂,他最主要要破除的,就是对外境实有的执著,然后最后成立唯识的正义,什么才是正确的。

所以这个辩论中间,就不但把最初、最细小的、实有的极微,把它攻破。就是前两晚我们所谈到辩论的内容——有方分、无方分:如果占有空间、有体积的话,会有什么样的过失,是不合道理嘛;如果是无方分的话,也没有办法聚合成粗物等等的,或者能够和合还是不能够和合。所以它讨论的内容就是有方分、无方分;能和合还是不能和合,都是不能成立的。结论是:极微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就把最细小的、最基本的,构成物质的那个单位——极微,就把它破除,根本没有极微的存在。

那今天呢,又把外境实有的理论,也把它攻破了。所以它不但把实有的极微攻破,也把外境实有的理论攻破(外境实有就是今天所说的),如果外境是多的话,那就是极微所形成的、所聚合成的。极微既然不能够成立,所以它所聚合成的外境也是不能够成立的。

那如果是一的话,就是我们今晚所破斥的,它就有五种过失。所以外境不论是一还是多,都是不合道理的。所以结论是:外境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它从最小的、实有的极微破除,然后又把外境执为实有破除。所以结论就是:极微是假名安立的,根本没有极微的存在,所以也没有极微的自体可得。没有极微,有没有极微聚合成的山河大地啊?一切的物质世界能不能构成?不能够构成嘛,你没有最小的单位,又怎么能构成巨大的物质世界呢?所以外境不是真实存在的,从最细小的极微,一直大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就是唯识学家最主要要破除的内容,说:极微尚且不可得,那么由微极所组成的三千大千世界,当然也就是假名安立的。极微是假名安立的,我们昨天已经讲了,佛为什么要假名安立极微?就是要破除对一切色法的执著。那我们今天也能够完全了解:极微既然没有,那由极微所聚合的这物质世界也不是实有的,也是假名安立的。极微是假名安立,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假名安立的,都没有它们的自体可得。所以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小到最小的极微,没有一个不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全部都是心识顿现的、刹那之间全部都显现了。所以离开了心识,根本就没有一法可得——这个才是唯识的正义,这个是重点。

所以我们修行的目标,也是要真实地证得:唯有心识的变现,除了心识之外,没有一法可得。一切外境都不是实有的,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破“以为外境实有的”执著,很快就能够破除。那道理既然已经了解,也分析得这么清楚,知道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嘛,那我们在执著什么呢?就一、二、三就看破、放下了,这样很快就可以成就了。

好,那有关极微,还有外境实有的论辩,就到这里告一个段落。下面又是另外一个议题,就等下一次再讨论。

那我们这一次的课程,就到这里圆满。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