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第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三年三月十四日

喇嘛、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正式介绍《唯识二十颂》。为了尊重法,尊重造论者,尊重翻译者,所以我们就要对作者、还有译者,作一个简单的生平介绍。

(作者简介)

首先是《唯识二十颂》的作者,他是世亲论师,或者称“天亲菩萨”。他是哪一个年代的人呢?是印度笈多王朝后半期的人,大约在公元420年到500年之间。他是出生在一个婆罗门的家庭里面,父亲是当代的国师,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做无著,次子叫做世亲,幼子叫著狮子觉。

(无著论师)

无著论师,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他的哥哥。无著论师他最早是在小乘佛教的化地部出家。虽然在小乘佛教里面出家;但是对于小乘的空义,一直都没有办法契入小乘的空性当中,不管他怎么思惟,他就是没有办法契入那个境界,结果就忧郁得想自杀。所以我们就能体会他那一种专注在佛法的用心:就是当他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心中的那个苦闷,还有很想要自我突破的那种心情。那找不到答案,他就觉得很忧郁嘛,所以就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觉得说“我这一生来世间走一遭,结果连这个小乘佛法空性的智慧都没有办法去开显出来”,就是非常的难过、忧郁、伤心。

这种情况一直到他遇到了宾头罗尊者为止,宾头罗尊者就为他讲解小乘的空观。这个时候他虽然能够悟入小乘的空义;但是他不能够满意,因为他觉得这个空性的道理好像还不圆满究竟。这种情况也是一直到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宫降临到中印度的阿瑜遮那国的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论师说了五部大论之后,这个时候无著论师才真正地悟入大乘的空义。这五部大论就是非常有名的:《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和《金刚般若论》。

有关无著论师他的著作非常多,多到当时有“千部论主”的称号,就一千部论的论主,千部论主的封号,就知道他的论著非常非常多。这么多的论著里面,有关于唯识的部分,第一个是他所著的《显扬圣教论》,相当于《瑜伽师地论》的节录简略本。我们知道《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嘛,非常庞大、体系非常庞大。他把其中的最精华的部分把它节录下来,然后很简略地写成了很有名的《显扬圣教论》。还有一部,就是《大乘阿毘达摩集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因为他建立了法相学。“法相学”就是我们所谓的法相唯识,因为只有在唯识里面,把一切的法相分析、归纳、整理、说明最清楚,就是唯识,所以唯识又叫做法相学,就是对一切法的相貌,描述得最清楚的就是唯识。所以一般我们就说“法相唯识”,就是法相学跟唯识学合在一起,就叫做“法相唯识”。在《摄大乘论》当中,就建立了唯识思想的中心,所以这部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

这是有关于无著论师很简单的介绍。

(世亲论师)

那世亲论师呢,就是无著论师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早年在小乘的说一切有部当中出家。他也是非常优秀,在小乘的部分,因为他受持了经律论三藏,就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非常的博学多闻,而且戒行清高。

在小乘的部分,他最有名的一部论就是《阿毘达摩俱舍论》,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部论最主要是说明什么内容呢?就是述说、概略地讲述“说一切有部”最精要的义理,就是有关“说一切有部”最精华的义理的部分,在这一部《俱舍论》当中,就是阐明得非常清楚。这个就说明世亲论师他在小乘的说一切有部这个部分,他是非常优秀的一个论师。

那也是因为他在小乘的部分发扬得非常优秀,他能够妙解一切小乘的义理,没有人够超过他,所以他就自得意满,觉得说这个就是所有的佛法了。对于大乘的部分,他是不但不能相信,不能接受,而且还有时候毁谤。所以这种情况,对弘扬大乘的哥哥,他看在眼里就非常的担忧,就想办法怎么来救这个小弟呢。

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假装生病,把弟弟叫回来,说哥哥生病生得很重了,赶快回来看哥哥这样子。所以世亲论师就赶快回去探望哥哥的病情。这时候哥哥就特地安排他的弟子,无著论师的弟子,在隔壁的房间大声的读诵什么?《华严经十地品》,故意读给他听的就对了。结果世亲论师坐在那里听了半天,哇!终于听懂了!因为他的资质也是很好嘛,所以他一听就能够悟入大乘的义理。

这个时候他就深深地后悔自己过去弘扬小乘,毁谤大乘的错误;而且同时也能够感受哥哥对他的用心良苦。想到自己这么深的罪业,怎么办呢?当初毁谤是用舌头毁谤,所以他就决定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谢罪。这时候他的哥哥就说:“你先前既然用舌头毁谤大乘,那你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这个才是最好的办法嘛,你割了舌头,什么小乘的也不能讲了,何况是大乘?所以世亲他就当下回小向大。

接下来就有关于唯识宗的部分,他就作了很多的论述,譬如说:他为弥勒菩萨的《辩中边论》作了长行的释论,也为无著论师的《摄大乘论》造了注释,大大地弘扬瑜伽唯识的学说,而成为瑜伽行派的第三位祖师。瑜伽行派的三位祖师:第一位当然是弥勒菩萨嘛、弥勒论师,然后第二位就是无著论师,第三位就是世亲论师。所以我们学唯识的话,这三位论师一定要知道,而且他们的论述也要多多地参考、多多地来阅读。

世亲论师他在八十岁的时候,在阿瑜遮那国逝世。他所遗留的论著非常多,著作很多,最主要就有:《摄大乘论释》、《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等等。

《百法明门论》我们已经讲过了,我们这次讲《唯识二十颂》,接下来我们就打算要讲《唯识三十颂》,那这样对唯识大概就了解七、八分,应该没问题了。好,这个是有关于作者。

(译者简介)

这一部《唯识二十颂》的翻译者是玄奘三藏法师。玄奘大师他是出生在中国隋朝开皇二十年,就是大约是公元600年,在唐麟德元年(就是公元664年)过世,这样就是享年六十四岁。

玄奘从小就聪明过人,从小他是跟随父亲学习儒学。在十三岁的时候,在洛阳出家,学习《摄大乘论》,十九岁到二十八岁当中,他就往返长安跟川蜀之间,学习《俱舍论》、《发智论》、《成实论》等等诸论。

等到他再重新学习《摄大乘论》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论,那他发现一个情况就是说:每个老师都各自说他对这个论典的看法,就是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见解。当他不知道要采用哪个老师的见解的时候,他就去翻经论来对照,看经论怎么说,那个才是比较正确的。结果他翻遍了经论,还是找不到答案。因为当时翻译过来的经论非常非常有限,所以他参考的工具也不多,所以他就觉得很…莫衷一是就对了。因为众说纷纭嘛,然后各有差异,让他无所适从。那怎么办呢?当时佛教在印度是最光辉的年代(就是隋唐那个时候),所以他就下定决心要游学印度,来解除他的疑惑。

最后终于在贞观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的时候,他踏上了印度的旅途,到达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在印度,现在还是非常有名。就是当时要学习佛法的经论,都是在那烂陀大学嘛,所以当时也是到了这个那烂陀寺。他最主要的老师就是戒贤论师,跟从戒贤论师来学习。所以他先后也学习了《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百论》、《中论》等等,有关于瑜伽,还有中观学派的要点,还有就是因明啊,还有各个部派佛教的著作,这样前后经过了五年。

五年之后他就往外面去游历诸国,随缘学习大小乘啊、因明啊、声明啊,乃至于外道重要的典籍他也学习。所以大菩萨都是连外道的都要学,因为你要学精了,你才可以怎么样?跟外道辩论嘛,然后辩赢他,所以外道的也是要学习。最后返回那烂陀寺,讲授《摄大乘论》,这个时候他就是真正的了解《摄大乘论》了。当初他就是很小的时候,十三岁的时候学习,然后后来二十几岁的时候又学习,发觉他找不到,很多地方不知道怎么办,那他现在就完全找到答案了,而且还自己在讲《摄大乘论》。

当时在印度有所谓的空宗、有宗,这两宗就是诤论得很热烈、很激烈,就是等于不相上下。那在这个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说应该是空宗赢、还是有宗赢,哪一个才是对的,所以玄奘法师他就著作了《会中论》,它一共有三千颂,用来调和空有两宗的诤论。经过他这样一调和之后,这两边就没有任何的诤论了,因为都在这个《会中论》,“会中”就是两边怎么样?会在中间,叫做《会中论》。这样就能够调和空有二宗,因为不偏在空,也不偏在有,就是中嘛。

当时还有一个所谓的正量论师,毁谤大乘非常严重,就是强烈的毁谤大乘,所以玄奘法师也造了《制恶见论》。这是恶知恶见,那制止这个恶见的论著,叫做《制恶见论》,一共有一千六百颂,来降伏正量论师毁谤大乘的异说。这个就是举一点点,还有很多、非常非常多,那就是来显示玄奘法师他不但学成,而且还能降伏外道、还有小乘。

终于学成归国,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一共带了经典佛像六百五十七部,返回长安,在弘福寺、玉华宫,还有慈恩寺,先后翻译出大小二乘,空有二宗,内外诸经典七十五部,一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我们现在学习的这部《唯识二十颂》,它是在什么时候翻译的呢?它是在龙朔元年,也就是公元661年,六月一日,玄奘在玉华宫的庆福殿开始翻译《唯识二十颂》。由窥基大师执笔,他是受了皇帝的圣旨,奉旨来执笔的,所以它是由窥基大师来执笔,那一直翻到了六月八号就全部翻译完毕。这个一号到八号,刚好一个礼拜就翻译完成这个《唯识二十颂》。

那在翻《唯识二十颂》之前,玄奘也翻出了瑜伽行派的最主要的论典,有《瑜伽师地论》,它是在公元646年到648年,这两年之间翻译出来的《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是在公元648到649年这一年当中完成《摄大乘论》的翻译;《成唯识论》是在公元659年翻译的;《辩中边论》是公元661年翻译的。这几部都是唯识非常非常重要的典籍,因此也建立了唯识宗,在中国建立了唯识宗,就是这个时候把这些唯识的著作都翻译出来之后,这个唯识宗就正式成立。

那有关于瑜伽行派的传承表,我们就把它列出来,我们就知道玄奘法师他是有传承的。

我们刚才说第一代祖师是弥勒论师,第二代是无著论师,然后第三代是世亲论师。世亲下来有两派:一派是安慧论师,还有胜军论师;另外一派就是陈那论师、护法论师、戒贤论师。那我们刚才说玄奘法师在印度是师事戒贤法师嘛,所以玄奘法师他的传承,就是从弥勒、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所以我们看《成唯识论》,这几位论师:安慧、陈那、护法、戒贤都有各自的见解,可是最后被归为说唯识正义的,都是护法比较多,护法论师的论著比较多,那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玄奘法师是这个派系的,所以他就承认这个传承比较多一点。

我们看这个传承表我们也知道,玄奘法师他实际上是有这个真正从弥勒到玄奘法师,这中间没有间断的,所以他的唯识没有话说,是非常非常优秀的传承者。所以由玄奘法师所翻译出来的,有关于唯识的论著也是不容我们丝毫怀疑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传承者,所以他所翻译出来的这些论著都是可以信受的。

玄奘法师他在龙朔三年,也就是公元663年,完成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翻译之后,气力渐渐感觉到不济,就是觉得……因为翻译很辛苦,慢慢地觉得力气不够了,那就在来年,麟德元年,也是公元664年的时候,在长安的玉华宫逝世。

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学习唯识,实在要感念造论者世亲论师,还有翻译者玄奘大师当初的用心。那希望我们也能发心继续地弘扬唯识,让更多的众生能够得到利益。

(造论因缘)

世亲论师他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之下,造了这个《唯识二十颂》呢?造论都有它的因缘嘛,所以他造论的因缘:第一个是为了要破除外道,也就是胜论派、数论派的主张。当时的主张就是“于心识之外,有真实永恒的实我,以及极微的存在”。当时的外道也是非常非常盛行的,尤其胜论派跟数论派,我们之前上课也曾经有谈到这两个派,就是外道当中这两个是最盛行的。他们都是同时主张心识之外,有真实永恒的实在的自我的存在,有真实的“我”存在,还有极微的存在。

“极微”就是物质最小的单位,你分析物质,一直分析、一直分析,分析到最小、最小、最小,那个叫做极微。那一切的物质都是由这无量无数的极微集合而成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它就是不同的物质现象产生;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个最小的单位,叫做极微,它是真实存在的,不然物质是怎么生起呢?它就是由极微所构成的啊。我们念过“唯识”就知道它是错的嘛!所以世亲论师为什么要造《唯识二十颂》,首先就是要破除这个错误的邪执。

那同时他也要破除小乘(不但破除外道,还要破除小乘)说一切有部,还有犊子部、正量部、经量部等等的学派,他们都主张心识之外有实法存在。就是我们知道在小乘有很多的部派,不同的部派,但是还是有多部派主张我们的心识之外有实在的……就是那个法,心识之外有真实的法存在,这个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有一些小乘是这么样的主张,所以才需要破除。

那当时的印度诸家各派的思想,就是当时在印度有各种派别,各种不同的思想,不论是外道啊、小乘啊,还是当时的佛法的这个部分,还有外道九十六种,还是很小的估计是九十六,那你再比较更广泛的归纳的话,还不止九十六种外道,就是外道各式各样的学说非常非常多,那有一些它就是比较兴盛。那哪一个比较兴盛,哪个可以慢慢地成长茁壮,它是靠什么呢?就是互相辩论。今天我跟你辩,我辩赢了,我的徒众就增加了,然后明天又跟谁辩论,都是这样互相互相的辩论,才使得每一个部派,或者是每一家的学说才能慢慢地兴盛。那个辩输的,到哪里都辩输,那个派别就消失不见了,因为没有办法存在。就是靠这样的一个竞争所得下来的各宗各派的学说。所以它都是在彼此的相摩相荡,长期互相对辩的环境之下,让自己的部派不断不断地成长茁壮,所以它就有比较兴盛的,然后比较没落的。

所以世亲论师在当时印度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他为了要建立瑜伽行派的地位,发挥唯识的学说,使得佛教的理论能够有一个圆满的系统,所以他不得不怎么样?要遮止破除小乘、外道对于“心外实境”的邪执(心识之外,有真实的外境),要破除这样的邪执。破除这样的邪执,同时才能够建立或者彰显唯识,唯识我们昨天说过:唯有心识,没有真实的外境可得,就是“唯识无境”的这个正理才能彰显出来。这就是世亲论师在这种背景,还有这种需要的情况之下,才写了《唯识二十颂》这本著作。

我们就知道他造论的因缘,是在这样的一个因缘之下,最主要是要破邪,破邪以后才能显正嘛,所以《唯识二十颂》最主要是破邪比较多。显正是在《唯识三十颂》显正比较多(显示唯识的正理是比较多的)。那《二十颂》大部分是在破邪比较多,破除各宗各派的,从外道到小乘,破除的部分比较多,所以它那个互相辩论的部分是非常非常多。所以它也牵涉到外道有哪一些,刚才我们说的数论啦、胜论啦,或者小乘有哪些哪些部派,那到后面都要一个一个来介绍,才知道它的主张是什么,然后世亲论师他是怎么样用唯识的正义来破除这些邪执。

好,要开始啰!《唯识二十颂》。

所以,第一颂是有关“有心无境,四事不成难”。有心无境,这个我们应该看得懂了,唯有心识嘛,没有外境。这个是外人问难,问难什么呢?如果是唯有心识,没有外境的话,有四件事情是不能够成立的,所以叫做“有心无境,四事不成”——这四件事情是不能成立的。难,就是问难。外人问难,有关于什么呢?有心无境这个部分,如果你们唯识学家是这样主张的话,有四件事情是不能够成立的哦,所以我们看偈颂怎么说呢?

“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看不懂,对不对?偈颂就是这样,很简短,看不懂没关系。外人问难说:“若识”,就是若是只有内在的心识;“无实境”的意思,就没有实在的外境。你们唯识学家都是这样说的嘛:“唯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实在的外境”,对不对?所以那就是“若识无实境”,这是你们唯识学家说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有四件事情是不能成立的,哪四件呢?

第一个处所,我要决定处所,这个是没有办法成立的;我要决定时间,没有办法成立的;我要相续不决定,相续就是“有情”的意思,后面一个一个都会解释,相续就是有情众生,就是相续嘛,相续生死不断嘛,不断不断地流转,所以相续也是有情众生另外一个名称。不同的众生,他应该是不同的心识应该变现不同的境界嘛;可是你现在说唯有心识,没有外在的境界,所以如果要说相续不决定的话,是不能够成立的。第四件事情“作用”,一切事物都有它的作用,那你说唯有心识,那作用也是应该不能够成立的。这个我们后面会慢慢一个一个解释,现在听不懂没关系。就是首先问难四件事情是不能够成立的,如果说只有心识,没有外境的话。

一、“处决定”不应成

那我们先来解释,什么叫做“处所决定”不应成立。就是想随心识决定外在的处所,是不能够决定的。如果只有心识,没有实在的外境的话,我想随我的心识决定外在的处所,这个是不能够成立的。

因为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处所,都有一定的处所嘛,现在我们的讲堂在义顺(新加坡地名),你可不可以随你的心识说,我想它在哪里就哪里?不可以嘛,是不是?不可以嘛。所以如果说一切都是唯识所变,那么外在的处所,就不能够是固定的,应该能够随我的心识来变现。因为外在的处所,“处所”就是地方的意思,空间,任何一个空间,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处所,如果是我心识所变现的,它应该随着我的心识嘛,我现在的心识想阿里山,它就应该在我的面前出现,对不对?或者是我们把它搬家,阿里山在台湾嘛,那我在新加坡想阿里山,它就应该要出现阿里山,因为外境是我心识所变的对不对?那我在台湾想圣淘沙,也应该要出现圣淘沙,因为外境是我心识所变现的嘛,是不是应该这样?

现在是外人的问难: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承认你们唯识学家所主张的“唯有心识,没有外在实际的境界,就是一切外在的境界都是心识所变现的。”如果可以随我的心识来决定那个处所的话,我就承认你们唯识学家说“一切是内识所变现的”。

可是,不是啊!事实上义顺就是义顺,圣淘沙就是在新加坡,阿里山就是在台湾,可见外境是真实存在嘛,对不对?听起来很有道理嘛!因为你不可以随你的心识来决定说我要什么处所就什么处所啊,所以它叫做“处所决定”,就是你想要随你的心识来决定外在的处所,它是没有办法的。我们看的就是固定的,它已经固定了嘛,没有办法随你的心识来改变;除非你可以做得到,我才承认你的主张是对的。可是事实上没有办法,所以你说外境是内识所变现的,我们外人是没有办法承认的。这是第一个他的问难,就是有关于“处所决定”的问题。

二、“时决定”不应成

第二个,时间决定不应成立。我想随心识来决定时间,也是没有办法成立的啊。因为一般来说,也是有一定的时间嘛:桃花一定是春天开,荷花一定是夏天开,梅花一定是冬天开,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你唯识学家说唯有内识,没有真实的外境,一切都是心识所变现的话,那么,我冬天想看桃花应该OK啊,因为桃花是我变现的嘛,我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对不对?我冬天想看桃花,你就要开;我春天想看荷花,你荷花就要开,因为荷花是心识变现的,对不对?春天想看荷花,还有夏天想看梅花,也OK嘛。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任何季节想看任何花都可以看得到的话,我就承认你们唯识学家所说的是对的,外境是内在的心识所变现的,因为我什么时候,任何的时间想要见什么境界,我都能见,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承认。可是,事实上不行啊!你要看梅花就一定要冬天啦,桃花就一定是春天开啊,它是决定的啊,时间是决定的,没有办法随你的心识来改变。所以说,想要随着心识来决定时间,它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不能够随时都可以看到我要见的外境,可见“时间决定”不应成立。

三、“相续不决定”不应成

再来第三件事情,“相续不决定”不应成立。“相续”我们刚才说了,它是“有情”的另外一个名称。那一切有情为什么叫“相续”呢?就是因为每一个有情的生命体都是前后相续,对不对?死了再生,生了再死,随业流转,生死相续,所以“有情”称为“相续”。

其实看到“相续”就应该悟了,对不对?开悟了,生死相续告诉你什么?就生灭无常的嘛,没有一个“我”在相续,没有一个“我”在轮回,它只是相续、相续、相续,对不对?生灭的嘛!生灭都是无常,都是无自性的、无我的,那只是相续的一个过程,其中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所以看到“相续”的名称也应该悟了。

“众生”也应该悟了,众生是什么?众缘和合而生的,叫众生。我们每一个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也因缘所生嘛,很多因缘凑拢起来,叫做“我”。所以这个名称取得真好,就告诉你是无自性的,众生是无自性的,是因缘所生的,自性是空的,生灭无常的,跟“相续”的意思一样。所以不管叫众生还是相续,都是说明没有一个恒常的“我”存在,对不对?那轮回是谁去轮回?也是生灭相续去轮回的嘛,也没有一个“我”在轮回。这个我们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因为还不开悟,所以要一直重复,熏熏熏,熏到念念无我为止。所以“相续”就是众生另外一个名称。

“有情”,有情我们前面也讲过嘛,有情执嘛,有情识嘛,所以我们为什么会不断不断轮回,虽然没有一个“我”在轮回,可是都有一个轮回的现象,那就是有情执才会不断不断地轮回,所以叫做有情。有情众生、有情执的众生,叫做相续。

那“相续不决定”的意思是什么呢?相续,就是一切有情嘛。那一切的有情: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心识,各有各的心识,对不对?我有我的心识,你有你的心识,那我们随自己的心识所变现的应该都不一样,对不对?所以它叫做“不决定”。既然外境是心识所变现的,我的内在心识变现外在的境界;你有你的心识,你有你的内识变现外在的境界,我们内在心识不同,所以我们变现的境界应该不一样,所以我所见的、我每天所见的都是我内在心识所变现的嘛!那你的心识跟我的不同,所以你变现的境界应该跟我的不一样啊!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所以他说是不能够成立的。你说相续不决定,是不能够成立的,对不对?

因为我们看到的,现在看到的就是义顺的讲堂嘛。可是如果说外境是我们内在的心识所变现的,因为每一个众生,有情众生的内识都不一样,所以它变现的境界应该不一样,为什么我们看的都一样?可见你唯识学家说外境是内识所变现的,没有真实外境的存在是错的,这是他第三个问难。

所以他说:“你们唯识学家说外在所见的一切都是自心所变现的,并没有它真实的自体。如果是这样的话,每个人的心识不同,应该所变现的境界也都各有差别,可是我们见到的,为什么都是相同的境界呢?可见外境是真实有的。”你现在看到新加坡,我看到的也是新加坡啊,我不会坐在这边看到台湾啊,对不对?可见外境是真实存在,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大家看的都一样?听起来也是很有道理啦!所以,你们唯识学家说“所见的不决定相同”,这个是不能够成立的,这就是“相续不决定”不应成立:也就是“一切有情所见的不决定相同”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相同的。

四、“作用”不应成

第四个,“事物作用”不应成立。事物,就是指宇宙万有的一切,我们称为“事物”。宇宙万有,包含一切,宇宙万有的一切,我们就叫做事物,所有的事物都包含在里面。

那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各自有它的作用,对不对?譬如:食物是用来充饥的,所以它有疗饥的作用;衣服,每个人要穿衣服,它是用来穿的,所以有遮蔽我们身体的作用,蔽体的作用;房屋是用来住的,所以它有防风雨的作用;车子是用来搭乘的,它有运载的功用,随便举例子,一切的事物各自有它的作用啊。

所以你说一切的外境都不是真实的,那么,万事万物就应该像梦中的梦境一样的不真实嘛。你说外境不是真实的,那就跟我们的梦境一样啊。那你在梦境里面吃饭会不会饱?你做梦在吃饭,你醒了以后会不会饱?不会饱啊!穿衣会不会暖?不会暖,梦境当中穿衣不会暖。梦中我的房子住了,也不能够挡风雨,因为在梦中嘛。梦中坐车,也不能到达我的目的地。可见,在现实里面,我吃饭就会饱,穿衣就会暖,我住房子就能够遮风雨,坐车就能够到达目的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功能,可见外境是实有的。你说外境不是真实的,就像梦境里面一样都没有它的作用,那我在现实的外境都有它的功用,可见外境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你们说外境不是实有的,就有事物作用不能够成立的过失。

以上是四个外人的问难:如果唯有心识,没有外在真实的境界的话,这四件事情应该都不能成立。那至于唯识学家怎么反驳呢,那我们就要等到明晚再说,因为今天时间已经到了。

好,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