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三年三月十三日

喇嘛、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唯识二十颂》。

很多学佛的人听到“唯识”就很害怕,因为唯识是所有佛教里面名相最多的,我们前面念过《百法》、《八识规矩颂》,已经知道有一些名相很难了解。那我们过去学习有关于唯识的内容,还是算很少很少的,就大部分都还没有介绍到,所以我们如果要继续学习《二十颂》还有《三十颂》的话,就是要先有心理准备,就是下面开始会有很多的法相,就是唯识的名称,会有很多解释名词。也是因为这样,就吓跑了很多本来发心想要学习唯识,或者研究唯识的人。要不然就是,只是字面上的解释那个名词的意思,如果没有透过止观的修行的话,它还是等于隔了一层。

那我们明明知道唯识这么难懂,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要发心来学习呢?首先我们就要了解,经论跟修行的关系,就是学佛修行一定要研究经论吗?它一定是必要的吗?如果不研究多轻松!你就告诉我一个法门,我好好修就好了嘛,对不对?那何必那么伤脑筋?

所以,我们要先厘清一个观念,就是说:经论和修行,到底有什么关系?那是先有经论呢?还是先有修行?各位觉得是先有经论?还是先有修行?先有修行,对不对?当然是先有修行!那修行人修行成就之后,从他的自性当中说出一切法,这个就是经论的来源。从他的自证境界当中,所流露出来的、很自然流露出来的,那个就是后来所谓的经论,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个经论,是每一个成就者,他从心性当中很自然地说出来的一些法,这个是经论的来源。

所以我们后来的人,如果想要修行成就的话,如果能够依照这一切的经论作为见地。我们说学佛有见地还有功夫嘛,那所有的经论,就是我们见地,怎样去建立你正确的正知见的来源,不然你现在修行,你是依靠什么?理论或者什么?你总要依靠一个什么来修行嘛。所以说,这个一切的经论,我们当作修行的见地,然后依这个见地来修行,就能获得同样的成就。因为它是过来人告诉我们的修行的经论,还有一些方法,所以修行必须以经论作为见地。那这个见地,也就是修持的“根”,所以说,见地是一切修行的根本。那依照这个见地来修行,就是我们所谓的“修道”,我们说我们现在正在修道,那这个“道”,就是一切方法、一切道路,它是可以实践的,所以一切的修持就是“道”。修道的证量就是“果”。我们现在在讲根、道、果。修行的根本就是经论;然后依照这个经论来修行,就是所谓的修道;那它所修成就的那个结果:证果啦,或者是开悟,或者成佛啦,这个就是所谓的证量,修行的证量。

所以你说,这个根道果是一样事情?还是三样事情?一样事情,对不对?你修什么?依这个经论的内容来修嘛。所以你修道那个“道”、那个方法是依照什么?依据经论来的嘛。所以你一切的修行就是怎么样?把你所学习的经论去实践出来,那所得的结果就是证量,它就是“果”。所以根、道、果它是一件事情。

所以,你说修行可以不要经论吗?那你是依什么修?没有一个法则,或者一个遵循的方向。所以没有正确的正知见的话,我们就盲修瞎练,当然也不可能开悟证果。

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经论,就是要把经论作为我们修行的见地,那有了正确的见地才能够如法的修行,那如法的修行才能够达到最后的成就。所以如果不研究经论的话,那就是妄谈修行,那就会失去修行的根,然后不知道怎么修道,更别说修道的证量、证果了,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第一点,我们要强调就是经论的重要。虽然唯识很难读,可是我们还是发心要来读,因为它是我们修行的依据、修行的根本,修道的依据,证果的必要条件,我们就知道经论的重要性。

那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只是研究经论,不去实际修行的话,有可能成就吗?不可能嘛,对不对?那为什么不可能呢?我们作个比喻:世界上最多的菜是什么?满汉全席嘛,对不对?我把满汉全席的菜单拿来念一遍,从第一道菜念到第一百道菜,那我请问你吃饱了吗?我菜单念完,你吃饱了吗?还是饿着肚子,对不对?对啊!所以说“说食不饱”,就是说你光是用说的,你是不能够吃饱的。同样,我们只是听闻经论,谈论经论,就是很多修行人都是用谈的嘛,修行都用讲的,讲完他就觉得他已经证到了。所以如果只是听,只是谈论的话,我们是无济于事的,那到头来还是一大堆执著:有看不破的红尘俗世,放不下的烦恼习气,既不能开悟,更别想证果。所以研究经论是用来修行的,只有实修实证才能够达到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证果了。

那再说了,光是研究经论而不实际修行的话,我们能够真正的理解经论吗?因为有一些搞佛学的,就是研究佛学的,他就把经论当作学问来研究,他自己没有去实际修行,那他这样子看经论,他可能完全地理解经论吗?如果没有透过修行,他只是拿来研究,他能够真正理解吗?有没有可能?没有修,可不可能真正的理解那个经论到底在说什么?因为研究学问,我们现在都知道比量、现量了嘛,对不对?研究学问是用第六意识的比量在研究: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说,然后再好好地比较一下,分析、解释,他都做得很好、学问都做得很好,那个一本一本论文都是这样写出来的嘛,就搜集很多资料,然后就一部论文就出来了嘛,他从头到尾,都是用第六意识的比量去把它完成的,为什么?因为他不是透过现量的修行,他不是透过止观啦,或者任何一个佛法的法门啦,修到进入那个无分别的现量境,然后从那个现量当中去体悟佛法的精义,那个再讲出来的东西跟比量不一样,那是因为有透过实际上的修行。

所以透过实际上的修行,因为他已经进入那个现量境界,所以他再讲出来的东西,他是从自性里面讲出来的,跟那个搞很多学问,那个比量,用头脑想出来的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只是研究经论,不实际修行的话,也没有办法真正地理解经论。就好比说,你没有做过的事情,你能够相信吗?你没有做过的事,你不会轻易相信,对不对?譬如说:我这边有一颗柠檬,我说这颗柠檬是甜的,你相信吗?你没有咬一口,你怎么能够证明它是甜的?我的记忆里面柠檬都是酸的,你居然跟我说是甜的,我能够相信吗?不能够相信,为什么?因为我没有吃到,懂吗?用这个来比喻,你如果没有实际修行,你不能够证明经论里面讲的那些境界都是真实存在的。你就会起了那个怀疑,为什么怀疑?因为你没有证到嘛,你当然不能够相信。

所以说修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杯水我喝下去,我才知道这杯水是冰的、是冷的、是凉的、是温的、是热的,只有我自己知道,因为我喝上一口,我就知道这个水它的温度怎么样,不然我跟你形容它有一点热,又不是太热,就不能够体会它到底是热、还是不热。有一点热,到底是……那一点到底是怎么形容,没有办法。所以我形容再多,就好像经论讲得再多,可是我就是没有实际上证到那个经论的内容,就好像我没有喝上这一口,我就是没有办法说出它的冷暖,没有办法很精确地说出来。所以我说了我的证量、修行的境界,你没有证到,你也很难相信。

所以我们看那个经论上有很多佛菩萨的境界,还有种种的神通变化,你都相信吗?经论怎么讲,你就相信吗?你没有证到,你相信吗?经论上一下说空、一下说有,最后讲空有不二,那我到底要信哪一个?所以你没有证到的话,你就很难生起信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信心没有办法圆满地生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可能经论没有研究得很多,然后又没有实证的功夫,所以我才没有办法生起圆满的信心。所以,在没有证到以前,我是真的很难让我相信的。

那为什么会说到这个呢?就是因为还是有很多人不喜欢研究经论嘛!那个喜欢简单的,就说:“哎呀!研究经论,有那个必要吗?我就念一句佛号不就好了吗?持一句咒语就好了嘛,不然上师教我一个法门,我这辈子就修这个法门就好啦!这样不是很简单吗?为什么一定要研究经论呢?”真的一句佛号、一句咒语、一个法门就够了吗?真的就够了吗?

如果你今天信心圆满的话,就是真正的够了。可是我们刚才讲,没有研究经论,没有实证的功夫,你很难相信,对不对?除非你有圆满的信心,那一句佛号真的就是包含了什么?三藏十二部在里面了嘛!一句咒语也是啊!所有佛法经论的精华,就在那一句咒语里面啊。可是你在念佛、你在持咒,你真正相信它就包含了一切的精华在里面吗?你真正念佛,就可以把你自性的弥陀念出来吗?你持这一句咒语,就可以真正的明心见性吗?把你的自性念出来吗?我们那个菩提自性嘛。

那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样的信心,对不对?我说一句佛号就够了,你觉得“哦?是吗?”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人他要再跑道场,跑得这么勤快?就是信心不够嘛!你如果真的信心够,你在家里好好念佛不就成就了嘛!对不对?那一句本尊的咒语也就含藏了一切的佛法在里面呀!可是你为什么这个顶也要灌,那个法传、也要去接受传法?然后越多越好,不是一个就够了吗?你干嘛越多越好?

所以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很详细地检察自己,其实我们是因为信心不够,所以就不是一句佛号、还是一个咒语就可以把我们打发的,我们总觉得还缺什么,那就是缺信心嘛!还缺什么!可是信心怎么建立?就回过头来,除非你研究经论,你有正确的见地,除非你依照这个经论实际上去修行,有实修实证的功夫,你信心自然就越来越充满,为什么?因为你都证到了嘛!你慢慢……经论里面讲的那些境界,你一个一个都做到啦,所以你当然信心越来越具足嘛,是不是?

所以如果有正确的见地,有实证的功夫,当然就会有圆满的信心。那反过来,没有研究经论,然后也没有实修实证,当然就没有圆满的信心。所以,不实际修行,也是不能够真正的理解经论到底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对经论的理解,就是它不是纯粹理论的建立,就是说经论它不是纯粹讲理论的,它必须要透过实际的修行去实践它。那你都实证到了,你当然就不会有丝毫的怀疑,这个时候信心才能够真正的建立。

那我们现在的佛教就分了很多不同的派别:不管你是禅宗、密宗、天台宗、还是净土宗,这一切佛教流派的理论,都是实修实证来的,就是先有证悟,然后才有理论,并不是先有理论,然后我们才按照这个理论去安排一套修行的方法,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能够明白了。理论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哪一个先?现在我们就很清楚了,是修行先。所以你想要跟佛菩萨有同样的修证的境界,你就要以已经成就的佛陀祂所说出来的一切经教——就是经论,来依教奉行,才能够真正达到成佛的目标。

所以我们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强调经论的重要,还有依经论实修实证的重要,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信心,才能够真正的成就。

我们知道圣人也是凡夫去成就的,从凡夫到圣人的过程就是修行,一切法门的建立就是为了要改造凡夫的心,成为圣人的心,那你如果能够改造成功的话,你就是圣人,乃至于佛菩萨了!所以,不研究经论的话,是不可能如法修行,就等于失去了修行的根本。那只是研究经论,不去实际修行、改造自己的话,不但不能够真正的理解经论,也不可能有所成就。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就是很心甘情愿来研读这个《唯识二十颂》了,因为它很重要嘛,经论很重要。然后我们依照这个内容来修的话,也是能够真正明白唯识的道理。

那什么叫“唯识”呢?就是唯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外在的境界”。唯,就是“只有”;识,就是“内在的心识”。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外在的境界,这就是唯识它的主张。那关于这个议题,一共说了二十个偈颂,所以我们叫它《唯识二十颂》,所以它一共有二十个偈颂,来说明唯识的正义。

那这个唯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就是这个正确的知见,我们刚才说它是见地嘛,我们要依照这个见地才能够去实证。经论是修行的根本,我们说,所以一个正确的见地非常重要,要不然你从头到尾修行,你都以为一切是真实存在的:我是真实存在的,一切外在也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就你修到驴年(就没有这一年),也是不可能成就的,因为你的知见错了。可是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活在“一切是真实存在的境界”里面过生活嘛,每天不是都是真实的?不然你怎么过得这么认真呢?就忘记它是梦幻泡影嘛,对不对?

所以唯识对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这个正确的见地。还有,确实的去实证到这个境界,就是在你的观念里面,一切都是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除了这个识之外,没有一切的外境。一切的外境都是虚妄、不真实的;要不然我们会以为这个外境是真实存在的。

那也是这个外境让我们轮回的,对不对?我们都是这样的观念嘛:因为外境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有外境,才引发我的贪瞋痴嘛,要不然没有人事物招惹我,我干嘛贪瞋痴?我不会引发贪瞋痴啊!所以一定是外境来引发我的贪瞋痴,因为境界现前,才把我那个贪的种子怎样?牵引出来嘛!因为一个境界来了,然后我看到那个很生气的人、还是事情,我的瞋恚才爆发了,那都是外境牵引我内在烦恼的种子生起现行啊!

所以,如果我们认为外在的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话,我们会以为都是外境让我们轮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外境,它引发我们的贪瞋痴,那我们有了贪瞋痴就造业嘛!那造了业就依不同的业去轮回六道,对不对?所以一定是外境的错!是外境使我们生死相续、流转不停,就轮回不断,一定是外境的关系嘛!

但事实上是不是?我们念过唯识就知道,它不是嘛!《八识规矩颂》念完就知道不是嘛!外境不是真实存在,它怎么有能力让我们轮回呢,对不对?所以真正轮回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内在的贪爱嘛!把一切的烦恼归到最后就是一个“贪”嘛,再说多一点就是贪瞋痴嘛,再多一点就是五毒嘛——贪瞋痴慢疑,再多一点就是《百法》里面讲的根本烦恼、随烦恼。不管你怎样去把它分析到非常的广,或者把它归纳到最后一个字——就是“贪”嘛,它才是让我们真正轮回的原因,而不是外在的境界。

所以我们知道一切外在的境界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话,那当我们去分别外境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分别我们的自心,对不对?因为外境是我们自心所变现的,那我们现在去分别外境,是不是等于自心去分别自心?对不对?没有真实的外境啊!一切的分别都是分别自己的心,并没有真正的外境可言,对不对?这个才是真正明白唯识的道理。

那既然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的,离开了能变现的心识,所变现的一切法是真实存在的吗?不是嘛!是你心识所变现的。如果没有能变现的心识,那个所变现的境界在不在?那个外境在不在?不在了嘛!可见它是虚妄的,对不对?你心识所变现的。所以,我们所见的外境,全部都是虚妄心识的幻现。既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又怎么可能主宰我们的轮回呢?它没有主宰我们轮回的力量嘛,对不对?所以其实不是外境让我们轮回的。

“没有真实的外境,唯有内在的心识”,这个就是唯识的正义——只有心识,没有真实的外境可得。

那我们念过《百法》就知道,《百法》的内容还记得吗?把宇宙万有一切法归纳为五位,就是所谓的“五位百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前面四位加起来是九十四个,是有为法,第五个无为法,是有六个无为法,所以加起来是一百个,叫做百法,分成五位。

第一个心法,就是讲八识嘛——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是心法的内容,它一共八个识,所以它是识的本体、自体。识的本身就是八个识嘛,所以它是识,对不对?

心所有法,五十一个心所,还记得吗?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它一定要有心法在一起才能够生起。一切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没有办法单独地生起,它一定要跟心法一起作用,所以它是相应心法而生起的,所以它是识的相应。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要生起,一定要心法来带动,所以心法是主,然后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伴,它们一定要相应,才能够生起内识的作用。所以我们就知道,心所有法它是识的相应,又跟“识”有关了,对不对?识的相应嘛,你才能生起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

那色法呢?是识的现影。你的内识要怎样去把它呈现出来,就是要透过色法嘛。色法有几个?十一个,对不对?五根六尘是色法的内容,五根六尘都是识的现影。你说内识,我看不见呀!可是我们看得见的都是色法嘛:五根六尘——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加起来十一个,它是我们内识所变现的相分,对不对?还记得吗?能缘的心叫做见分,所缘的境叫做相分。所以色法是你心识所缘的境界,它叫做相分。相分怎么来?心识所变现的。还记得吗?心识的自体叫做“自证分”,你一生起了二元对立,有能缘跟所缘,有能缘的心、有所缘的境,二元对立一产生,就有见分跟相分。见分跟相分怎么来的?自证分来的。自证分是什么?识的自体。所以色法是识的相分,所以它是识的现影。所以它是跟识有关,对不对?识的现影,我们称为色法,也就是相分——所缘的境界。所以我们每天眼睛要看色尘啦,耳朵要闻声尘啦,鼻子嗅香尘啦,舌尝味尘,身——触尘,色声香味触,它都是属于相分境,是识的现影。

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那不相应行法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来的,那第六意识的分别是依据什么把它列出了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呢?就是心法、心所有法跟色法的分位假立出来的不相应行法,所以它是识的分位。

像我们讲过时间、空间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嘛,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去分位假立出来的,依照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它有一小部分属于心法,再有一点点属于心所有法,或者是色法,不一定是三个都有,有的是心法把它归纳出来的,有的是心所有法,或者是色法。就是这三个的分位假立,把它设定出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的内容,来构成我们这个物理的世界,所有的内容我们把它归纳整理成二十四个,称为不相应行法,它是识的分位,假立出来的结果。

这样加起来是九十四个有为法。

那我们去观察这九十四个有为法它都是生灭,它都是因缘所生,只要是因缘所生都是生灭、无常、无自性的,自性都是空,没有它真实的体性可得。所以你透过这个九十四个有为法的当下,你去看到它什么?它自性是空的,自性是空的是什么?就是无为法,这样懂吗?你从有生灭的有为法当下去看到,它原来自性是空的,它只是生灭的相续而已,我们看到的就是相续相,并没有真实的这九十四个有为法。所以当下你就可以见到它的自性是空的,“自性是空的”什么意思?没有生灭嘛,没有生灭就是无为。

所以“无为”要怎么见?不是另外丢开那个“有为”去找一个“无为”,没有!你是从有为的当下去见到那个“无为”,因为它自性本来是空的嘛,那空性里面没有生灭,所以它就是无为。所以有为的当下,只要你悟了,悟到它那个生灭、无常、无自性、空的这个理论,你去实证到了,你当下就证到无为——没有生灭。所以我们才会说无为法是识的什么?显示。这六种无为法是识的显示,因为要从这九十四个有为法才能够显示出无为法来,所以无为法称为识的显示。

我们说这一段的目的是什么呢?每一个都跟识有关系,对不对?所以一切法以“识”为核心,都没有一个离开识,对不对?就是识的自体、识的相应、识的现影、识的分位、识的显示嘛,所以结论是什么?唯识!结论就出来了,唯有心识。因为一切法你归纳到最后,就唯有“识”呀!除了内在的心识之外,外境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就是唯识的正义。我们要先把这个正知见先建立好,那我们后面的偈颂才看得懂,因为后面都是在辩论,辩论辩来辩去,然后拿出证明来,我不服气我再反驳,然后那个唯识学家再提出证明来。那谈来谈去是谈什么?就是在谈唯识的正义,唯有心识。你见到的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唯有心识,最后也说心识也是虚妄的,因为八识也是虚妄的嘛,我们讲过了。

可是你说,因为内在的心识也不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对不对?因为心识所变现的外在不是真实存在,连内在的心识也无嘛,那我们就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所以唯识它必须要有什么?先保留内在的心识;虽然它是虚妄的,但是它是有嘛,不然一切法是怎么变现出来的?你不能说因为识没有,然后一切法呢?它怎么来的,你就没有一个交代。所以你必须要先成立一个“唯有内识的存在,八识的存在”,然后八识变现出一切的根身器界嘛。“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两句就是说明八识的功能嘛,就是有这些功能,所以一切的根身器界都是八识所变现的。

八识也是虚妄的,为什么?因为它是真心一念无明妄动的产物嘛,所以阿赖耶识也不是真实的嘛,这个我们《八识规矩颂》都已经介绍过了。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一切法是怎么来的?八识所变现的,八识怎么来的?一念无明妄动来的,所以它还是唯心所现。真心因为无明,然后就有阿赖耶识的产生,那阿赖耶识再变现出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我们就先不要说了,因为那个是唯证相应的东西,我们现在只要知道说自证分是识的本体、自体就可以了。

那我们每天都活在有二元对立的有为的现象界当中,因为我们每天都说有一个能看的我,我的心在看,不然谁在看?我的耳朵在听嘛!所以这个能缘的心就是见分。所以我们都认为有一个“我”,所以这个见分就是我执的来源。那我所见的、所缘的境界,就是相分,它就是法执的来源。所以我们把见分当作是“我”,把相分当作是“法”。那没有念唯识之前,我们都把见分跟相分都当作是真实有的,有真实的我、有真实的法嘛,对不对?

那把一切见分当作是我,把一切相分当作是法,就是我们所谓的“遍计所执”。唯识有三性,除了我们之前讲的那个三性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还有圆成实性。

那我们所变现出来的见分跟相分,它是依他起性,就因缘所生,只要是一切因缘所生的,我们都叫依他起,就是要依一个“他”——就是因缘,你才能够生起一切法。我们刚才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见分跟相分都是因缘所生,自证分也是因缘所生嘛,它是唯识所变的,对不对?所以这三分都是因缘所生,这个叫做“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本身没有过错,它只是说一切是因缘所生这样而已,它本身没有执著,对不对?那谁在执著说你所变现的这个三分,把见分当作是我,相分当作是法?是“遍计所执性”它的作用。依他起性只是说明一切是因缘所生法,那在这一切因缘所生的当下,你为什么又起了我执跟法执呢?把见分跟相分当作是我、还有法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叫做“遍计所执性”,就是执见分为我,相分为法,这个我们称为“遍计所执”。很讨厌哦!那个名相很多,很讨厌!

然后你在依他起性的当下,如果你现在明白唯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外在的境界可言的话,见分跟相分只是依他起,我不要起遍计所执的话,你就可以回归到你原来的圆满成就的——我们叫做“圆成实性”。所以只要你不起我执跟法执,你明白它是依他起的,不起执著,你就可以直接回到你的自证分,然后再回到证自证分,然后再回归真心嘛,所以你就可以回归到你的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也是说明我们本来具有的那个。

因为我们一切众生本来就圆满成就嘛,是不是?有人反对吗?没有嘛!本来是圆满成就的,那现在为什么变成凡夫呢?本来是佛,就是因为我们在依他起的当下,起了遍计所执嘛!所以有我、有法嘛,一切法真实存在,我也当然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上我最了不起嘛”,所以我一定是真实存在的——这是遍计所执所发挥的作用。

所以,只有明白唯识的道理,你才能够真正的破除一切的执著,这一切的执著就包含了我执跟法执,能够彻底的破除,因为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遍计所执的过失。那我们明白因缘所生,依他起性,就是有自证分、见分跟相分,才成立了一切法的内容。它只是因缘所生,自性都是空的,都是无常生灭的,这样我们就能够在这个当中真正的体悟过来,这样要断执著才快嘛!

所以我们才会一开始上课讲说经论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修行的根本。你只要教理通达,你实证的功夫很快,你不断不断地这样告诉自己,你要起执著的当下,你就说“依他起性,不要起遍计执嘛”,然后就回归圆成实,就OK了!所以要了解经论,成为我们修行的见地、修行的根本,然后实修实证,每天要不断不断提醒啊,不然下了课就忘记了。

在座的各位,有哪一个不知道“一切法自性是空的”?都知道!可是你为什么都空不了?就是有我们刚才讲的:知道理论,没有实际的修行还是不行,所以要有正确的理论、见地建立之后,我们还要有实修实证的功夫,然后才能够真正的念念的人无我、法无我,你的观念里面就彻底地改过来,那个就是你的证量了,念念都无我的,这样就对了,本来无我呀!因为遍计所执作怪,所以变成有我、有法。那你现在明白了,就很快了嘛!不断不断地提醒自己就可以了。

那所以我们现在就能够体会,为什么修止观这么重要?为什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对不对?怎么样更快?在定中有没有二元对立?没有嘛!现量境啊!你落入比量以后才有二元对立呀,才有见分跟相分;你在定中入定了,第六意识无分别,现量,有没有见分跟相分?当下就没有了嘛!就回归自证分,然后就再回归真心了嘛!所以修止观很重要。得定,在定中是现量无分别的,是没有二元对立的,它离我们的真心就很近了。因为我们的真心就没有二元对立的现量境界,然后它没有生灭的嘛,所以你在有生灭的一切有为法当下,去体悟没有生灭的,只要你不落入二元对立,当下就没有生灭,它就是无为法,这样懂吗?

当下你又是有那个智慧明白这个空性的道理,你要先契入这个没有二元对立的,然后你就能见到那个空性。那空性的智慧(空性的智慧就是无我的智慧,我们刚才讲了半天,人无我、法无我,就是空性的智慧)你自然就现前了,对不对?所以透过止观,你能够更快;不然你每天就是有我、有法,然后每天面对二元对立这样过日子,你说你能开悟吗?很难啊!对不对?所以修止观真的很重要,因为你在定中就人无我、法无我了嘛!现量无分别境离我们的真心最近,所以常常保持现量无分别,诶!有一天般若无分别智就现前了。

虽然唯识学家主张唯识:“唯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外在的境界可言”;可是那个执著有外境真实存在的“外人”(外人就是执著真实外境的人,我们称为外人),我们后面会讲它有包含了外道,也是执著外境是真实存在,有一些小乘的部派他也是执著外境是真实存在的,像这些外人,他们就会质疑,就跟我们一般人没有念过唯识之前都会质疑,同样的道理,他说:“你说没有真实的外境,可是为什么世间我们眼睛看得这么多,你说没有真实的外境!这个是什么?这个是什么?这么多花在这里!这么多人坐在这里!这讲堂这么大一个!你说没有真实的外在,可是我眼睛明明见到这么多的色相啊!我每天耳朵听这么多的音声啦!鼻子闻到种种的香味啊,舌头——每天吃什么、吃什么,就好吃不好吃,很清楚啊!舌头就尝到种种的滋味。可见这些境界,眼耳鼻舌身这些并是不没有,我活得多么的真实啊!每天就是看到这么多,听到这么多,闻到、尝到,身体的感觉,各种感觉,它是这么的真实,你怎么说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呢?”大家都有这个疑问,对不对?它明明就是很真实嘛,你怎么说没有外境呢?

怎么回答?就是刚才我们已经回答完了。所以唯识的论主,他就开始说起了唯识的正义,就是我们刚才讲了半天,唯识的正义是什么?我们世间所有的这些现象,我们说色声香味触,前五识我们讲过它是性境、现量,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性境、现量,前五识所见、所闻的这些,前五识的性境、现量——它是我们内识在生起活动的时候,你看起来好像有外境显现出来,其实没有丝毫真实的境界可言,所以你们的质难没有道理的,就是你们这些外人的质难没有道理的。虽然看起来是性境、现量境,但是它都是我们内识的变现就对了,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它只是内识的变现,看起来好像有相似的外境,但是这些外境都不是真实的。

那这些外境是怎么形成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当你的内识生起的时候,你的识的自体(就是自证分),然后你能缘的就是见分,所缘的就是相分,就是这样子变起了好像有外境,可是它还没有离开你的内识,懂吗?因为它就是内识所现的嘛,识的本身就是自证分,然后再现出你能缘跟所缘的见分跟相分,这样懂吗?所以这个三分有没有离开识?没有离开识。所以唯有内识,还没有外境可言。

那把这个外境当作是真实的有我、有法,是什么?遍计所执性的作用,没有看得清楚它是依他起、因缘所生的依他起,所以才会生起了这样的执著,以为一切外境是真实有的,它其实是内境生起时候,看起来好像有外境的存在。这个还是有一点难懂,对不对?就好像……有谁有飞蚊症的?看到虚空中有很多飞来飞去的小东西,对不对?那真的有吗?没有飞蚊症的人看就没有啊,就是虚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眼睛生病的人看见虚空有花朵,可是实际上没有花朵,对不对?看起来好像有花朵,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内识生起来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有外境的存在,就好像眼睛生病了,看见虚空有花朵,虚空本来没有花朵,所以外境本来不存在的。这个有一点点懂了,对不对?就这样子比喻。

所以你所见的境界,就是我们的前五识,你眼所见、耳所听的都一样,五识的生起的作用;然后我们眼睛看到了,对不对?我们第六意识再去分别说“哦,它是虚空中的花朵”这样子,“噢!它是外境真实的存在!”其实都是内识所变现的虚幻的境界,并不是真实的,就好像虚空中的花朵,本来没有花朵,是我们的遍计所执,把它当作一切我跟法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一切都是遍计所执的作用跟功能而已,并没有真实的外境可言。

好,那我今天就讲了几个重点,明白什么叫做唯识——唯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外在的境界。一切的外在境界都是依他起的,自证分、见分跟相分。然后我们把见分当作是我,相分当作是法,而起了遍计所执,以为一切外境是实有的,其实它只是我们内识所变现虚妄的境界而已,都没有离开心识的变现,所以我们说“唯有识”。五位百法都跟识有关,都以识为核心。所以结论就是“唯有心识,没有外在真实的境界。”

那至于那个偈颂,我们就后面两堂课再介绍,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