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8、第七识(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喇嘛、各位居士大德:

大家晚上好!

我们继续看。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这两句颂是说明第七识的性相和作用。

第七识是以思量为性相。思量,就是思虑量度的意思,也可以说是缘虑的作用。什么叫做“缘虑”呢?就是心对于所缘境,有一种计度而深明的审察推度。八个识是能缘的心,它各自都有所缘境。那心对于它的所缘境会有一种推度,或者是一种思虑、一种量度,就是说去认识你的所缘境是什么样的状况——这样的一个作用,我们叫做缘虑的作用,或者是思量的作用,就是能缘的心,对它所缘的境界做一种思虑量度,或者是审察推度这样的一个作用,去认识它的所缘境,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对所缘境有所认识、有所观察、有所了解,这个我们就叫做思量。

每一识都有这个思量、缘虑的作用;但是只有第七识它是恒常,然后又有这个审察的作用。所以以时间来讲,八个识它有的是有间断:我们知道前五识有间断,第六识有间断,第七识、第八识没有间断,都是恒常相续没有间断的。那前五识的作用它是有间断的,我们前面都念过,第六识它也是有间断的,就是在五种无心位的时候它是有间断的。

那至于这个思量的作用,对所缘境缘虑的这个作用,不是每个识都有的。像前五识它就没有这个“审”的作用,第六识有,第七识有,第八识又没有。就是因为八个识它的状况都不一样,所以我们把它归纳整理成四种状况,就是有关于这个“恒审”的作用。

这个“恒”是显示不断,而且是常相续的,就是恒常没有间断,这个是以时间来说。就是能缘的心对于它的所缘境,它是有间断、还是恒常没有间断,讨论这个问题。那第二个问题,就是它有没有这个审察的作用?有没有这个思量的作用?所以这个“审”,又是显示计度而深明的这个审察推度的作用。计度,就是计算度量,你心对于所缘的境界,你能不能去计算,或者度量它的情况,有这样的一个作用,我们称为“审”,就是审察推度的意思。那个“深明”,就是很深刻的、又很明显的做一种审察推度的作用,我们叫做“审”。

所以,八个识分成四个状况来讨论:

第一个是“恒而非审”。恒,就是指它时间是没有间断的,恒常相续没有间断的时候。那像第八识,它从无始以来,一直恒常相续没有间断,所以它具有“恒”的这个意。为什么第八识它不能够有间断呢?因为我们知道身心器世界都是八识所变现的,一切法都是八识所变现的,八识如果有间断,那它变现的这个身心世界不是一下有?一下没有吗?所以不可能有这种情况,所以它一定是恒常相续的。

也是因为它恒常相续,所以我们就忽略了,以为有一个什么?恒常的我或者法的存在。它虽然是恒常相续,但是因为它是生灭无常的,只要是生灭无常,它就是无我的。可是我们因为无明愚痴的关系,所以我们就会把它非常快速生灭相续的这个现象,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就是我执跟法执最主要的来源——就是无明,不明白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才会起颠倒想,把这个恒常相续的身心世界当作是真实存在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它生灭相续的速度太快,就是说它生灭的速度太快,快到我们没有办法去观察,因为它中间快到没有那个空隙说“哦,它是有间断的!”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就误以为说它是实有的。所以,在经论上说它到底有多快呢?就是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的心念生灭、生灭、生灭,一弹指有多少呢?三十二亿百千念,够不够快?非常快!快到我们没有办法捕捉。就是因为它这么快,生灭、生灭、生灭、生灭……然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们看起来就是真的嘛!你看这个桌子、椅子、讲堂是不是真的?真的呀!可是它是以这么快的速度在生灭。然后把这个生灭相续、没有间断,我们就认为这个是真实存在。你家里的屋子是不是真实的?真实存在的!对不对?我是不是真实存在?真实存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就是因为不明白它是生灭相续的相续相,然后把这个生灭的相续相,把它执为是实有的。

所以我们修行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破这样的一个迷思,要破除这个无明,明白一切法本来无我的道理,就能够破除这个我执跟法执。我们知道它的来源是怎么来的,它都是八识所变现的,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的身心世界,那在下一次我们介绍第八识就会更清楚。

而且,这个第八识它是什么?同体的,你的第八识跟我的第八识一不一样?同一个第八识,这样懂吗?所以法界本来同体,一切众生本来同体,都是同一个、共一个阿赖耶识,然后变现出十法界的依正庄严,就是十法界的正报还有依报,或者我们所谓的身心世界,全部都是共同一个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

那你说,为什么同一个阿赖耶识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情况?那就是有共业跟别业的差别嘛,我们前面也介绍过有总报还有别报。所以我们现在虽然都生在人道,我们见的这个世界,大家看的都一样,就是因为我们的业力相同,所以那个叫做“同业妄见”,我们的共业是相同的,所以妄见这个山河大地,我们看的都一样:你看是山,我也是山,你看是水,我也是水啊!那是因为我们的共业,同一个阿赖耶识的共业所变现出来的。

那你说这中间一个人死亡,譬如说我“过去”了,那这个世界还在不在?在呀!只是我这个果报体又继续再去轮回,但是没有一个“我”,这整个现象、整个过程也都是生灭相续的,进入中阴身,然后投入下一生,也都是生灭生灭相续的,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我”的存在,都是业力的显现,懂吗?哪一个业力先成熟,你就先变现那一道,饿鬼道的业力先变现,在你临终的时候就会……你自己的第八阿赖耶识的业识变现出饿鬼道的景象,那个景象不在外面,所以我们整个的法界它其实……我们看到的身心世界它都不是在外面,都是我们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

所以现在讲到第八阿赖耶识,它必须是恒常、没有间断的原因,就是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它变现出来的,所以它不能够有间断,这样懂吗?不可能这样我一觉醒来,然后世界不见了,然后明天再出现,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它一定要恒常没有间断。

可是它有没有审察的作用呢?没有,它没有思量的作用。那我们念过第八识就知道,第八识是叫做“藏识”嘛,那为什么叫藏识?是因为它能藏、所藏,还有执藏。它的功能就是能藏,就是以它持种来说,我们无量劫以来的种子在哪里?都含藏在第八识,所以它持无量劫以来的种子,以这个持种来说,它是能藏的这个作用。因为每一法的生起必须要有种子,没有种子不可能说凭空就现出什么法来,不可能。色法有色法的种子,心法有心法的种子,任何一法生起都必须要有种子——这所有的种子,包含我们刚才说变现出身心世界的这个种子,全部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当中。所以我们才说这个种子遇到外缘,它就能够现行。

那现行之后,它又回熏到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以这个受熏来讲,就是“所藏”。第二个所藏,就是以受熏来说,它不是种子生现行,然后就完毕,就结束了,没有!最重要是它又熏回来。所以我们才会说对于佛法修行,我们要常常熏习,就是把它熏到第八阿赖耶识成为我们善法的种子、善根的种子、将来成就的种子,一切成就必须要具备的这个,尤其是善根非常非常重要。那也是我们历劫以来一直熏熏熏,熏了很多善法善根的种子在我们第八阿赖耶识。那同样的,烦恼的种子也是一样,业力的种子也是一样,我们希望它不要再熏回来。我现在发一顿脾气,我希望当下就把它怎么样?它自己就解脱掉了,我情绪一起来,希望当下就把它解脱掉,不用再熏回去,成为我烦恼、业力的种子。

所以这个也是修行的重点,你在每个当下,你都要这样来做。那个不好的种子,恶法的种子,它一生起,当下就把它什么?让它自己解脱掉,你只要不继续在上面分别、执著、串习,它就怎么样?它就消融掉,它就不会再熏回去第八阿赖耶识。所以我们希望熏回去,受熏的是什么?善法的,将来成就的种子,善根的种子。恶法的种子就怎么样?里面就让它慢慢、慢慢地让它清净,所有恶法业力的种子、烦恼的种子都慢慢把它清净。那发出来,种子生现行的时候,当下把它消融掉,不要再熏回去,所以你那个恶法的内容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你的习气、不好的习气也会越来越淡薄,所以它是一个用功的要诀——就在这里,就知道每天要怎么用功。

你说我没有时间修行,没有关系,你在每一念的当下,每一个当下照顾好你的念头,这样子来熏。所以我们就知道,第八识它第二个所藏的功能,就是指受熏,它能够受熏习回这个第八阿赖耶识,所以它这个种子有新熏的种子,也有旧的种子,都有。过去的种子已经熏习的,还有每天新熏习的,都有。

那另外一个就是“执藏”,就是我们昨天讲的,第七识的见分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这个就是我爱执藏,它执第八识的见分嘛,所以第八识的见分是第七识的所缘境。

那我们知道整个八识就是能藏、所藏、执藏这样的功能,那它有没有审察的作用?有没有思量的作用?完全没有,所以我们才会说“恒而非审”,这个是指第八识。它时间上来说,它是恒常、没有间断;但是它又没有思量的作用,因为它只有管持种、受熏,还有什么?第七识见分执八识的见分为我的那个我爱执藏,所以它完全没有去度量那个所缘境这样的一个作用,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说它是恒而非审。

第二个是讲“审而非恒”,就是指第六识。第六识它有思量的作用,所以第六识在所缘境上,它具有深明计度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分别所起的我执跟法执,它更是牢牢地执为实有,所以具有这个“审”义,具有审察的作用。

我们知道我执跟法执有分别的,分别的我执跟法执都是第六识的作用,就是因为第六识有这个思量的作用、有这个审察推度的作用,它才会生起分别的我执跟法执,所以我们说第六识它是有“审”的这个义含藏在里面。

但是在五种无心位的时候,它的作用又暂时间断,所以缺乏“恒”义,就没有“恒”的这个义理在里面。

前面我们都介绍过,第六识什么时候没有?你入无想定的时候,想心所灭了,第六意识没有;生无想天,不管你在无想天的时间有多长,第六意识都没有生起作用,暂时的伏住,没有生起作用;另外,就是入灭尽定的时候,入灭尽定,就是说不但第六意识的想心所灭,第七识也暂时不起活动,所以灭尽定的定慧力又更高了,就是因为它不但想心所第六意识可以灭,第七识也暂时不起活动,所入的那个境界我们叫做灭尽定(那个定境的名词);另外就是睡眠,没有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没有作用的,不活动的;还有,就是闷绝,就是晕过去的时候,暂时没有意识嘛,也是第六意识暂时间断——这个我们称为五个无心位,“无心”就是没有第六意识的活动。所以它是有间断的,所以是“非恒”。

第三种情况是“非恒非审”,这个是指前五识。它的作用常常有间断,所以它不具“恒”义。前五识有间断,对不对?我一下用看的,然后等一下用听的,我听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很专心的看;就算是你一心可以多用,可是它都是有间断的,它不可能看就一直看嘛,对不对?总是有看完的时候,然后听有听完的时候,等一下又闻到什么味道啦,等一下吃饭,舌头又尝什么味道,晚上吃了什么东西这样子,所以它是有间断的,前五识的作用是有间断的。

那它是“非审”,我们前面介绍过前五识嘛,它只缘现在,有没有?前五识它是性境、现量,所以它只有自性分别,没有随念分别,没有计度分别,所以它不能够深明地计度,因此没有“审”意,没有这个思量缘虑的作用。

所谓的自性分别,就是第一念还在现量境,这个我们称为自性分别,第六意识加进来了,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随念分别。第二念就开始随念分别,就进入比量,所以现量我们叫自性分别。所以前五识它只有自性分别,就是第一念的现量、性境;等到第二念的时候就是随念分别了,这个就进入比量,然后就是计度分别,就是对你的所缘境越来越怎么样?深明地去计算、去度量,对于这个所缘境认识得越来越明晰清楚。所以它有第一念、第二念,念念一直一直延续,所以我们说我思考一件事情,它就是越来越深、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深刻。

所以前五识它面对这个色声香味触的时候,第一念性境现量的时候,都是自性分别,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说这个是什么花,然后漂不漂亮,是什么颜色,都还没有;只是就这样看到,桌面上这样子,就这样子,这是自性分别。可是第二念开始,我就会说“这个是香水百合、这是玫瑰”,就开始了:“这是胡姬花……”,这是比量以后才有种种的名称跟言说,这是第二念随念分别,然后计度分别。慢慢地,所有的形容,形容这个桌上的情况越来越清楚,那个都是比量以后才有的,这样应该明白了。所以前五识因为它是性境、现量,所以它没有这个“审”的作用。

第四种,“亦恒亦审”,只有第七识是亦恒亦审。因为第七识从无始以来,相续不间断地活动,而且深明计度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所以它是亦恒亦审。

我们昨天介绍过嘛,第七识它是没有间断的,恒常相续的。而且它是这么样的清楚,这样的丝毫没有怀疑,就执八识的见分为我,这个就是“审”的作用,审察推度的作用,把第八识的见分审察推度为“我”,我们说是那个“慧”的作用嘛,慧心所的作用,就是它是思虑推度出来一个结果说:那个就是“我”!就把它当作是我,八识的见分把它当作是我。所以它是恒常没有间断,然后又深明地计度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所以我们说它是亦恒亦审。

那正因为第七识是亦恒亦审,思量的意义特别的超胜,所以我们才说第七识是以“思量”为性相。我们昨天也说,看到“思量”,就知道它指的是第七识,因为第七识是以思量为它的性相,体性跟行相全部都是思量,然后用这个来彰显“恒审思量”的功用,单独只有在第七识。所以我们说“恒审思量”,就知道它指的是第七识,又恒又审就对了。

那下面一句“我相随”,是说在第七识没有转识成智之前,永远恒审思量,执八识的见分为我,所以说“我相随”。

那这个“我”,有“人我”和“法我”的差别:

什么叫“人我”呢?就是以为有一个实有的生命体。就是在我们有情的心识当中,总觉得有一个独立、自主,而且永恒存在的自体。这个自体会数数不断地往返六道,感受不同的果报。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心念里面都是这样嘛,有一个“我”在轮回,有没有?所以我很怕造业,我很怕堕三恶道,为什么?因为“我”会去受苦呀!可是没有“我”,是谁在轮回呢?所以轮回本来空,本来也没有“我”,那是谁去?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生灭相续的那个业力,所显现的六道轮回的景象。有一个五蕴的假合,生灭相续五蕴的假合,然后怎么样?业力变现出那个景象,然后变现出那个身心世界,都是第八阿赖耶识业识所变现的景象,从头到尾也没有轮回真实的存在,也没有一个“我”在轮回,这个才是宇宙的实相,叫做诸法实相,这个才是真正一切法的真实面貌。可是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我们就会以为有一个“我”,有一个“我”不断不断地在六道当中轮回,有时候上升三善道,有时候堕三恶道。

所以像这样妄执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我们就称为“人我执”,就简称为“我执”。所以我执就是妄执有一个“常”,就是永恒不变的嘛,“我虽然不断不断去轮回,可是这个我一直存在呀”——这个就是“常”的观念,永恒不变的一个我。而且它是“一”——独立不二的存在,叫做“一”。这个我是独立不二的存在,这个叫做“一”。

那个主宰的“主”,就是代表自己可以做得了主。我们之前也举例过,每天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作主嘛,其实都是业力在作主,对不对?都是种子生现行,又熏回去成为我的嗜好、我的习气、我个性的种子嘛。每天只是这个你熏回去的种子又起现行,然后你就说我喜欢吃这个、我喜欢穿那个,我喜欢什么什么、我不喜欢什么什么,有没有“我”在决定?没有啊!根本就没有我,都是你这种子生现行而已呀!所有的种子都是你熏回去的,然后每天不同的外缘,它种子随着外缘不断不断地现起这样而已,所以都是业力、习气、烦恼在作主,没有一个“我”在作主。可是我们就是妄认有一个“我”可以作主。

然后这个主宰的“宰”,它是支配统治的意思。“我可以支配统治啊!我不但可以支配我自己,我还可以支配别人,对不对?你去做什么、你去做什么,不是在支配吗?”所以这个都是妄执,自性妄执,以为有一个“我”,然后它是恒常的,它是独立不二的,然后它是可以自在作主的,它是可以支配统治的,还要统治全世界,不是吗?打仗、打仗,然后统治全世界,这个都是从妄执有一个“我”生起来的一个谬解,叫做非量。所以我们就知道那个“我执”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叫“人我”,执著有一个“我”,就叫做我执。

那这个“我”,还有所谓的“法我”,法我就是以为一切法是实有的。我们刚刚说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可是我们因为无明,不明白这个宇宙实相的道理,我们会把一切因缘所生法,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妄执一切法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称为“法我执”,也简称为“法执”。我执跟法执,法执就是对法执著,为什么会执著?因为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对一切法执为真实存在的,这个执著我们就称为法执。

那一切众生所以会起这样的妄执,就是因为第七识在缘第八识见分的时候,不了解它是相续法,是因缘所起的生灭法,是幻化不真实的法,才会妄起实法的执著,以为一切法是实有的。所以问题都是出在第七识的见分执第八识见分的时候,所起的一个结果,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也一直说,虽然它是恒常,但是它是生灭相续,生灭相续没有间断,看起来好像是恒常,其实它是生灭法,它只是生灭生灭的相续而已,并不是真实有一个“我”或者是“法”的存在。

那这个我执跟法执它是一起生起的呢?还是分别生起的?是有我执,同时有法执?还是说有法执,没有我执?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呢?这两种执著的生起,它是有连带的关系,它不是各自独立的。

一般来说,我执一定是依于法执而起的,就是我要生起我执,一定要依于那个法执,才能够生起我执。因为“我”是法的一部分,我们念过《百法》就知道嘛,《百法》就是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种,有没有?里面有色法、心法、心所有法、有心不相应行法,还有无为法,有没有?然后我们所谓的“我执”是指什么呢?我们是五蕴的假合嘛:色、受、想、行、识——我把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假合,把它当作是“我”的色、“我”的受嘛,把色蕴当作是我,这个色蕴,我的身体,这个是色蕴。色蕴是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属于心法。那一切法有百法,我们刚才讲过了,有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还有无为法嘛,所以谁比较大?谁比较小?“我”比较小,对不对?我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只是一切法里面的一小部分,色蕴的部分,还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它是属于心法的部分。可是一切法有一百种,那“我”只是一小种,所以我要生起我执的话,是不是一定要有法执,我才能生起我执,对不对?那我今天如果要生起法执,需不需要一定有我执?不需要,对不对?因为“法”的范围比较宽,“我”的范围比较小,只是法的一部分,所以“我”是法的一部分,所以我要生起我执,一定有法执;我要生起法执,不需要我执,这样懂吗?所以我们就知道我执跟法执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所以我执是一定要依于法执才能够生起,有了这个实法的观念,才有我执的这个假想。所以可以说我执跟法执它是同时具有的,并没有前后的次第——就是生起我执,法执同时生起,它是同时具有,没有前后的次第。有我执就一定有法执,而且它是同时生起,同时具有的。但是法执的生起,并不需要依于我执,所以说法执的范围比我执宽。总而言之,也就是说,有我执的时候,就一定有法执;有法执的时候,不一定有我执,这个就是我执跟法执它们两者的差别,这样应该有概念了。

那我们看下一句:“有情日夜镇昏迷。”

这个是解释第七识所发生的作用,第七识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让一切的众生经常处在迷惑不醒的生死当中。第七识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轮回,不断不断地轮回,所以“有情”就是指一切众生;“日夜”在这边就是代表生死;这个“镇”,就是经常的意思,或者是永远的意思;“昏迷”是迷惑不醒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就是“让一切众生,经常处在迷惑不醒的生死当中”,这个就是第七识它的作用。

所以加上前面那一句“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连起来就是说:一切的众生之所以迷惑不醒,长期处在生死当中,它的根本就在于恒审思量,有个实有的我执,常时相随而已。

第七句:“四惑八大相应起。”

这句颂是说明“有情日夜镇昏迷”进一步的原因。

一切众生之所以会日夜镇昏迷,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刚才说过了,是因为“恒审思量我相随”。有了“我”之后,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四惑八大相应起:只要第七识一发生活动,就是只要那个我执一起,我贪、我痴、我见、我慢,这四个根本烦恼,还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散乱、不正知这八个大随烦恼就立刻和它相应生起,这个叫做“四惑八大相应起”。

所以我们就知道,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只要“我”一起,四惑八大就来嘛!所以烦恼的根本是什么?是我执嘛!对不对?有我才有我贪啦,不然谁在贪,对不对?有我才会慢啦,不然你是在慢什么?所以一定是以为有我,那个我执一起来,我贪、我痴、我见、我慢才来的嘛,才相随、然后八大烦恼才相随。所以一切烦恼:根本烦恼、随烦恼怎么来的?就是“我”来的、我执来的,所以烦恼的根本是我执。所以我们说我要断烦恼,除非你断“我”嘛,你明白无我的道理,不然你怎么断烦恼?我好烦恼哦!我好想断烦恼!

有人问说:你为什么要修定?“我想断烦恼嘛!”那个“我”还在,你怎么断?你怎么盘腿,那个烦恼还是在呀!因为“我”还在,烦恼就在,所以我们知道烦恼的根本是我执。那我执怎么来的?现在大家都很会背了,第七识的见分来的嘛,执八识的见分为我嘛。那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因为无明嘛,不明白无我的道理,才会在第七识执八识见分的时候,把它当作是“我”。

所以一切轮回的根本是什么?为什么会轮回?刚才讲了半天,我们来一个总结,为什么会轮回?因为无明嘛,再倒退回来。为什么会轮回?因为无明,所以以为有一个“我”,对不对?有我就生烦恼,有烦恼就造业,造业就轮回嘛,所以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这样推回去,找到那个主要的主犯,最主要的那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无明。所以,除非我们破无明,知道无我的道理,要不然你想要什么解决烦恼的问题,想要跳脱轮回,什么出三界,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一切都是无明所造成的。

不明白那个无我的道理,所以你才会以为有一个“我”,只要有我,烦恼就来了嘛,有烦恼就造业,不同的业力,在不同的三界六道轮回。所以轮回的根本追到最后,追追追,就是无明。烦恼的根本是我执,轮回的根本是无明,我执跟无明的关系,又是因为无明才有我执,这样子全部就连起来了。

所以现在这个“四惑八大相应起”,我们最主要要知道:“有情日夜镇昏迷”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有“我”,那有了我之后,四惑八大就会相应而生起。

那下面一句:“六转呼为染净依。”

这句颂是说,前六转识特别称呼第七识为染净依。六转,就是指前面的六转识。前五识、第六识,叫做“前六转识”。呼,是称呼;染净依,就是指第七识。我们前面也讲过嘛,都有染净依,对不对?第七识是染净依。那这边就是指第七识为前六转识成染或者成净的所依,叫做染净依。

那什么是“转识”呢?我们先要弄清楚,它是有“本识”还有“转识”的差别。本识就是根本,我们说根本依,那个就是本识,就是指第八识。剩下的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我们都称为转识。所以我们看唯识就会看到前六转识、前七转识。前五识、六识、七识——这前七转识都是从根本识转变而生起的,所以称为七转识。再讲一遍,因为前七识都是从根本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转变而生起的,所以称为七转识。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称为本识,其他七个都称为转识,就是因为它都要从根本识转变才能够生起,所以称为七转识。

现在讲的前六转识,是依于染净转易而说的。就是说前六识的染净转易,就是说它转染、还是转净,我们昨天也讲过,我们之前也讲过,就是第六识跟第七识密切相关,关系非常密切,就是在讲这个。因为前六识染净的转易,是受到第七识的影响。也就是说第七识如果是杂染的,前六转识就会转成杂染的;第七识如果是清净的,前六转识就转成清净——所以转染污或者转清净,是随着第七识来转染还是转净,所以称前六识是称为“转识”,它的原因是在这里;然后第七识是前六转识的染净依,就是前六识要转染、还是转净,要依于第七识是染的还是净的,这应该没问题啦。

所以,我们第七识在没有转识成智之前,前六转识所造的业都是杂染的,就是因为有我执、法执的关系。我们昨天也讲嘛,就算你是行善累积功德,因为有一个“我”在行善,没有三轮体空,我布施,有一个布施的我,还有我布施的对象,还有布施什么东西,牢牢地记住,有我执还有法执,所以它能够感得的就是三界的什么?人天果报这样而已,就是福报好这样而已,但是不可能解脱轮回的。解脱轮回一定是三轮体空之后的事情,无我之后,就是你第七识转识成智,转成念念无我的话,你这个时候的布施是三轮体空,没有一个我在布施,也没有一个布施的对象,也没有布施的东西,因为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本来也没有我、也没有法嘛,无我也无法,对不对?没有我执跟法执之后,无我也无法。所以做就做了,做完就忘记了,不会把这件事情牢牢地记住,也不会说“我今天又累积了什么功德,然后我今天要去放生,为了求我的长寿,我今天布施医药,希望我能够健康。”这个都是感得人天果报,因为有我执的关系,还有法执的关系,也是执那个善法功德为真实存在的嘛,不然你干嘛行善、累积功德呢?所以这个有法执。还有一个“我”在行善累积功德,这个是我执。

所以只要有我执、法执来行善、累积功德,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第七识没有转识成智之前,念念有我,所以前面的六转识全部都是染污的,你所有的善行功德全部都是染污的,只能感得人天果报,没有办法出轮回,也不可能开悟证果,所以修了半天也别想开悟,也别想证果,也不可能证初地。

因此,第七识没有转成无我之前,前六转识念念成染,念念有我;在第七识转成无我之后,前六转识念念成净,念念无我。所以说,前六转识特别称呼第七识为“染净依”,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那我们这个杂染的部分讲完了。

第二个部分就是无漏的清净识:“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这两句颂是说明第七识什么时候能够转识成智。

第七识要转识成智,就是跟第六识一样,同样有三个阶段。还记得吗?第六识的时候,我们讲第六识什么时候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啊?初地的时候嘛,第六识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那现在讲第七识也是同样的。第六识转了,第七识才能转,第七识没有办法自己转,那就是第六识跟第七识关系密切的原因。第六识转下品妙观察智,同时,可以说是同时,同时、马上第七识就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

那第二个阶段怎么转?八地的时候转,对不对?证八地的时候,第六意识转成中品的妙观察智,同时第七识也转成中品的平等性智。

成佛的前一刹那,第六意识转成上品的妙观察智,第七识也同时转成上品的平等性智。

所以第六识转,第七识就跟着转;第六识没有转,第七识没有办法自己转识成智,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我们说过,第七识它属于有覆无记性,有没有?昨天讲的,所以它对境没有分别。我们昨天也说第七识没有办法修行嘛,你说第七识可不可以说“我来听闻,闻思修啊?我来听闻、思惟,好好地修?”有没有办法?第七识有没有办法听闻、思惟、修习?有没有办法?它就念念执八识的见分为我,它没有办法听闻,也没有办法思惟,也没有办法修习,所以它自己可不可以转识成智?没有办法。所以除非第六识转,第七识才能跟着转,最主要的原因在这里。所以第七识的转识成智就跟着第六识一起,同样的分成三个阶段。

极喜,就是指“极喜地”,也就是初地,或者称为“欢喜地”。因为到了初地,破一品无明,超越了十法界,是踏上圣者菩萨的第一个阶位,内心的欢喜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我们称为欢喜地。就是非常欢喜,这种欢喜是之前没有的,因为什么?因为出了十法界。

十法界是哪十法界,知道吗?我们常常说三界六道,六道轮回就是六个法界,再过来就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还有佛(这个是十法界的佛),这个都还没有破无明。像阿罗汉我们知道,他破见思惑,可是见思惑的习气没有破,要等到缘觉才能破见思惑的习气。那过来是什么?尘沙惑,然后还有尘沙惑的习气。这是四圣法界它要破的:从见思惑,破见思惑,然后见思惑的习气,然后尘沙惑,尘沙惑的习气。就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四圣法界,加上六道,就是十法界。无明都没有破哦!所以我们才会说阿罗汉没有明心见性,因为他无明还在,他连尘沙惑都没有破,还在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当中。

所以,现在初地为什么那么欢喜呢?超越了十法界,不会再到六道、还有四圣法界当中,因为他不但破了见思惑,还破了见思的习气,破了尘沙,还破了尘沙的习气。破一品无明,我们叫做登初地,是不是要很欢喜?对!要很欢喜!终于入了一真法界了。所以这个时候是实报庄严土嘛,四圣法界是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有没有?

所以我们就要知道祂为什么那么欢喜,叫做欢喜地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终于破了一品无明,这个时候才叫做开悟,才叫明心见性。你那个见思、尘沙没有破,不能说你开悟,也不能说你明心见性。所以明心见性,明什么心?见什么性?就是见你的本性,你的本性是什么?就是破一品无明,你的真心现前,菩提自性现前,真心本性这个时候才能现前,就是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这个时候就是入了圣者的阶位了。前面是三贤嘛,有三贤十圣嘛。

这种欢喜是最殊胜的欢喜,可以说已经到达了极点的欢喜,就是欢喜到了极点,所以叫做“极喜地”。初心,就是入心的意思。我们上一堂有介绍:有入、住、出嘛,每一地都有入、住、出。所以极喜地的初心就是入心,就是入这个初地,叫做极喜地初心。

“平等性”,就是指平等性智。第七识到了初地的初心,就可以转成平等性智,所以偈颂说:“极喜初心平等性”。但是这个时候转的是下品的平等性智,因为入了初地的初心只能够断分别的我执,那俱生的我执仍然不时的现行。

那这个俱生的我执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断除呢?就是要到八地,一直要到八地才能够真正的断除,所以偈颂说:“无功用行我恒摧”。这个“无功用”指的就是八地。到了八地才能够做到任运无功用行,所以称八地为无功用行。那到了这个时候,俱生我执永伏不起,就是“我相”永远不会再现起了。“我相”恒被摧碎无余,所以说“我恒摧”。这个时候第七识就转成中品的平等性智。

那至于上品的平等性智,就要到成佛的前一刹那才能够转,所以它跟第六识一样,分为下品、中品,还有上品,这三个阶段来转识成智。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