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旧讲7、正修行第六(坐中修)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我们看一百零九页,开始正式修止观。前面的二十五方便,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如果我们具足这样的条件,就可以正式来修止观。

那怎么正式来修止观?就是分成两个部分来介绍:一个是在座中修止观,就是打坐的时候怎么来修止观;第二个重点就是“历缘对境修止观”,就是平常在行住坐卧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在讲话的时候怎么来修止观,我们眼根面对色尘,耳根面对声尘,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怎么来修止观。就是这两个大重点。

首先介绍在座中怎么修止观。座中修止观又分成五个内容:

首先是我们初修止观的时候,心非常的散乱,这个时候怎么来修止修观呢?初修的时候心念还非常的躁动,这时候修止有三个方法:

我们可以把心念放在头顶上,也可以放在发际(就是额头跟头发交界的地方,这个叫做发际),也可以放在鼻端,也可以放在肚脐,或者是脚底。一般都是把我们的心念放在这五个地方,都可以,让我们的心不再散乱——这个就是所谓的“系缘守境止”,就是我们的心念把它系在一个所缘境上,这个所缘境我们就选择身体的五个部位来修,因为这个是最方便,不用另外再找一个所缘境,既然是我们的身体坐在这边打坐,那就用我们现在身上的五个部位来修定,都可以。那这五个地方它到底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分析。

什么时候用心念放在头顶上呢?在对治昏沉跟睡眠重的时候,很喜欢睡觉、然后昏沉性很重,所以一上座就在那边打瞌睡,像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就先不要修别的方法,我们就先把心念提起来放在我们的头顶上,最主要就是能够对治这种昏沉性。等我们精神比较好,或者是头脑比较清醒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再继续用这个方法了。

那这个方法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如果心念放得太久的话,整个人就会感觉浮在风里面,像得了风病一样,感觉整个身体好像漂浮在空中这种感觉。你如果时间很长,你本来要对治,可是你的心念放在头顶,一直放、一直放,放很久很久,常常这样子来做的话就会有这种过患,这是它的缺点。或者是感觉好像整个身体要漂浮起来,那就会误以为说“是不是得了神足通?”神足通就是整个人可以漂浮起来,看从这边飞到哪边都可以,就会有这样的一个错觉,那就因为心念系在我们头顶的时间太长了,就会有这两种过失。要避免这样的过失,所以一般我们就是稍微对治一下,觉得昏沉性已经在减少了,我们马上就不要用,尽量时间不要太长。暂时用来对治这样可以,每次用的时间不要太长,就不会有这两种过失,这个我们要稍微注意一下。

第二个,如果心念放在发际上的话,它是很容易让我们得定。而且如果过去世有修过白骨观,很快就会想起来,能够回忆起来过去所修白骨观这样的宿习,宿世的宿习会恢复过来,这是它的优点。

那它同样也是有缺点:如果说我们修的时间很长的话也是,经常来修,每次修的时间很长的话,因为我们的心念放在发际嘛,那整个眼睛就会往上看,所以久修之后就会眼睛喜欢向上看、老是往上看;或者是会见到黄色、红色这种种颜色;或者是会看到花朵在虚空中这样子飘过去了,云朵这样子飘过去了,就是也会有这样的幻觉。所以一般也是不主张久修这个法门,虽然它很容易得定,也很容易发白骨观的宿世习气,很容易发出来,但是我们也不主张久修。

那第三个是把心念放在鼻端上,这个我们就常用了。好像内观禅或者是一些安般(安那般那)的修法,都是一开始就把心念放在鼻端白的部分(就是鼻子下面,人中一小个三角形的一小块嘛),你们修过的就知道,很多安般法门都是从这边来下手修定的。这就是现在讲的系缘守境止的一种,就是心念系在鼻端上。因为心念系在鼻端,你就会感觉呼吸的出入,所以它的优点就是很容易体悟到无常的道理,因为你观呼吸出入它是无常生灭的是,所以很容易就体悟到无常的道理,这是它的优点。那过去世有修过安般法门,也是很快就回忆起来了,很快想起来,这是它的优点。所以这个方法是很普遍为大众所修习的一个法门。我们现在介绍《天台止观》就知道它是属于系缘守境止的方法,入定的方法、修止的方法。

那第四个是把心念放在肚脐(或所谓的丹田),就是肚子这个范围。这个方法也是常常被用到嘛。我们知道南传修定的方法就是有把心念放在肚子上,感觉吸气的时候鼓起来啊,吐气的时候凹下去啊,你们修过的也知道,所以这个法门也常常被用。所以它也是属于系缘守境止的范围里面。那它有什么好处?就是能够消除我们身上所有的病,你只要能够得止的话,身上的这些毛病都可以因为你常常这样子练习而慢慢地好起来,这是它的优点;而且也容易见到我们体内的三十六物,就是所谓的五脏六腑你都可以因为修这个法门而看得清清楚楚;或者是发出所谓的十六特胜来。

十六特胜是属于随息的部分,我们刚好下一次来上课要上到十六特胜,因为十六特胜它就比较那个四禅八定的差别,所以我们会趁这个时候来详细介绍怎么样证初禅,二禅。因为我们上一堂介绍怎么入欲界定、入未到地定,然后我们就没有继续讲了。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详细介绍怎么从未到地定证入初禅的方法;怎么从初禅入二禅,三禅,四禅,然后四空定,然后再对照十六特胜,对照它们的差别,然后看可不可以契入十六特胜这个法门。那十六特胜修随息很容易见到体内的五脏六腑,所有的这些身体的结构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这就是随息它会出现的一种现象。那现在也同样的,我们如果把心念放在肚脐,也很容易发这个十六特胜,或者是所谓的“内照形躯”,就是看清楚体内的构造。

那第五个是把心念放在脚底。我们的心念一放在脚底,全身的气就随着我们的心向下流,所以整个气血就下降,这就可以治失眠。那个失眠睡不着的就是心血上亢,往头部走,然后思虑不断,停不下来,想得很多,想要睡都睡不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观想整个心念向下,然后放在脚底(两个脚掌那个地方),整个气血往下流之后,那个血液不会再停留在脑部,它就不会想这么多,慢慢就可以睡着。当然我们修这个方法最主要是要得止,我们只是说它顺便有这个好的效果,就是因为它气血会向下流,因此身体的四大都会因为这样子而得到调和。还有过去修过不净观的,也会因为常常做这样的练习而想起来你过去修过不净观。修过不净观的同修就知道:不净观是从左脚大拇趾开始起观的嘛:观想它溃烂啦,然后都烂坏,肉消失之后就露出第一节白骨嘛,所以我们就知道它跟脚底的距离非常近,所以常常这样子练习的话,就会把宿世我们曾经修过不净观的法门很快地想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系缘守境止经常用的这五种方法,我们也知道每一种方法的效果跟它的过失,那我们要善用就可以。我们就知道它是第三跟第四种:把我们的心念放在鼻端跟肚脐,这个法门是最被广泛运用的,把它当做修止的一种法门。这是第一种、系缘守境止。

那第二种修止就叫做制心止,那就是心念一起来马上制止,不让它继续往外分散;就是一发现有妄想生起我们就立刻制止,这个就叫制心止。修过大手印的止观法门的师兄就知道:它很像切念法、很类似切念法,就是心念一起来就停止,不让它继续攀缘,就是现在所谓的制心止。所以我们知道很多法门其实它都是相通的。

那第三种是体真止。体真止就要先有“一切法是因缘所生”这样的无自性、空的观念,有这样的观念,就随时都可以修这个体真止。就是不管你心念随时所生起的一个法,你都知道它是因缘所生、无自性的;既然是无自性的,那要不要执著?因为它自性是空的嘛,你心念不管起任何的一个法,都知道它是因缘所生、无自性的,那你对这个法就不再会执著;不再起分别执著,当然妄想就停止了。所以它能够得止的原因,就是说你有这样的观照的话,马上妄想就息灭了;妄想怎么能够息灭得止呢?就是因为不管生起任何一个法,你当下都能够了知它是因缘所生、无自性,所以只要(生)起任何一个法,你当下就知道它是假的嘛、是空的嘛,那就不会去执著啦;不会执著,就不会随便打妄想了,那就得止了嘛,所以就是这样的一个方法。

这是修止的三个方法。

那修观呢,也是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对治观,一个是般若正观。

那对治观就是有所对治:淫欲重的我们知道就是用不净观来对治;瞋恚心重的就用慈心观来对治,有所对治的观法就称为对治观,发觉自己哪一方面的习气比较重,就用那个观法来对治。

那什么是般若正观呢?就是明白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无自性,这是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体真止的部分。那这个法是怎么生起的呢?一切法由心想生嘛。一切法由心想生,那这个“心”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反观这一念能够生起一切法的心,它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刚刚在修观的时候,打坐在修观的时候,不是已经练习过了吗?属于哪一个?观心无常嘛。我们观察我们的心识,其实它就是生灭、生灭的相续这样子而已,前念灭,后念生,所以没有一个心念是可以抓住它,或者是让它不溜走、让它停止,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它就是刹那、刹那生灭。那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那现在当下所起的这一念马上又过去了,所以我们就观察我们的心念,其实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

三心既然不可得,那由三心所生起的一切法怎么样?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你抓不到嘛,你没有办法让它停留,那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你抓不回来;那还没有生起的法,还没有生起啊;当下的这一念也是马上又过去了。一切法是由心想生,可是我们观察能够生起一切法这个心念它是不可得的;既然心念不可得,由一切心念所生起的一切法呢,也不可得,对不对?既然不可得,那会不会执著?会不会再去分别?不会啊!因为也知道它是因缘所生、无自性嘛,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不管能生的心还是所生的法,都是不可得的;既然不可的,那就没有什么好执著,没有什么好分别,那妄想自然也灭除了。妄想什么时候息灭,真心就什么时候现前。所以我们只要能够加强这样的观照,一直持续这样的观照,那很快就可以见到一切法空的道理,那个般若智慧就是这样现前了。所以这个般若正观就是怎么样生起般若智慧的观照,就是借着我们刚才讲的这样一个内容,不断不断地做练习,就能够生起般若智慧,见到性空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般若正观。

这个是在座中修止观的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我们初修的时候,心还非常散乱的时候,我们用这样的一个内容来修止修观,修止有三个方法,修观有两个方法,都可以。

那在座中昏沉的时候应该修止还是修观?或者是散乱性重的时候应该修止还是修观呢?那就是第二个它要介绍的内容:当我们身心比较躁动的时候,比较散乱掉举的时候,我们是加强修止的方法,我们就不断不断地修止。如果昏沉性比较重、昏沉、无记、多睡的情况之下,我们就加强修观。修止修观的内容刚刚介绍的,看你要用哪一个都可以。这个就是“对治心浮沉病修止观”,就是心太散乱或者是太昏沉的时候,应该要来修止还是修观的一种情况。

可是它不是呆(ái)定的,不是一定是这样子。你发觉应该修止的时候,可是效果不好,就是说你心很散乱你就来修止,可是它还是一样很散乱,就是停不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反而可以来修观看看,如果这个时候来修观反而能够得定,去掉刚才非常散乱的情况的话,那反而是可以来修观。所以它是可以善巧来运用止观的法门。譬如说你昏沉性重的时候本来要修观,可是你修了半天还是一样很昏沉,那这个时候也可以修止试试看;如果修止能够让我们的意识很清明,去掉刚才的昏沉性的话,那就可以来修止。所以它是可以交换来运用的。这就是第三个:“随便宜修止观”的内容。

到这边为止,都是介绍我们初修,心比较散乱性重的时候怎么来修止修观。如果说我们运用得当,方法也很正确的话,我们就慢慢可以得定。慢慢可以得定呢,在定中就会现起种种的境界:也许你会见到光明,也许你觉得很清净,声音非常的宁静,也许你有喜乐的感受生起。这个就是在得止之后就会产生种种禅定的境界。那这时候当然呼吸也已经非常微细,心念也非常微细,所以你在定中是用非常微细的心来见到种种禅定的境界。

可是如果我们对这种种禅定境界非常执著、贪著的话,认为它是真正的禅定境界,就著在上面的话,这样子我们可能就会走偏掉,走入偏斜的道路上面。所以这个时候要怎么来修止修观就非常重要了。

所以有种种禅定境界现起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要修止。这个时候怎么来修止呢?就知道我们定中微细心念所见到这种种的禅定境界呢它是虚妄的,它只不过是…,(那个微细的心念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嘛,还是第六意识的作用,那第六意识所相对的是法尘境界),所以现在种种禅定的这些境界,也不过就是第六意识所对的法尘境界而已,就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就是这个意思。“内守幽闲”,就是说你在定中觉得说你清清净净的,好像非常的空灵,在那种境界之中是不是开悟了?没有!有没有见性?没有!跟(了)生死、断烦恼都没有关系,了不相干,它就是一种法尘境界而已。所以它才说“犹是”——犹然,它才是法尘分别影事这样而已。第六识的分别、很微细的分别来的。

种种禅定的境界,所以是不是真实的?不是,也是因缘所生,所有的禅定境界都是生灭法,要不然它为什么一下光明,然后一下清净,可见它会变来变去,它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知道禅定境界不是真实存在的,就不会产生执著了嘛,它也是生灭法啊。如果是真实的,它应该不会消失:我清净就永远清净,光明就永远光明;可是它会一下消失,然后又喜乐的感受生起,可见它会消失嘛,会消失就是生灭法,它会生起来,然后会消失掉;只要是生灭都是无常的,它就不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知道这种境界不是真实存在,自然就不会产生执著的心。

那面对这种种的禅定境界呢,你心也不会受到它的动摇,这个就是修止。就是说在种种禅定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的心能够不动,不动就是定啊,这个“定”就是修止嘛。修止是功夫,定是结果,所以我们修止的结果就能够得定。所以我们知道它这个境界是虚妄的,那我们就不会受到它的影响。就知道:“哦!我现在很清净”,很清净就很清净,没有什么好那个的,它等一下又没有啦;“我现在很光明”,很光明就很光明;“我现在喜乐产生”,就喜乐嘛。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不会受到它的影响,那也不会贪著在上面。那心不动,任何的境界现前心不动,这个就是得止了嘛。这就是修止的方法。

那怎么来修观呢?就是还是很执著好的境界,老是耽著不舍,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来修观了。你就反观这一念:能够见种种境界这个微细的心念,它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你发觉它也是生灭的啊,因为它这个微细的心念一下见到光明嘛,然后一下见到清净,一下见到喜乐,可见它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也是生灭法。那既然能见种种境界的微细的心念不是真实存在的,那它所见的境界当然也不是真实存在的,那是不是就开始有观照的智慧产生?这个就是修观。反观这一念能见种种境界的微细心念是不可得的;能见的心念不可得,它所见的种种境界当然也是不可得的,那就没有什么好执著的,所以它就可以对治我们贪著这种种境界的过失。那怎么可以做得到呢?就是因为有这样观察的智慧产生。所以在定中的种种境界现前的时候,如果有修止修观这样的定慧力的话,那我们不管成就四禅八定或者任何的三昧境界,都不会执著在上面。这就是第四种:“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的内容,这个是在讲说你已经修一段时间,然后有得定的经验,然后在定中有种种境界现前的时候,你怎么来修止修观,这个是对久修的行者来说的。

最后一个就是强调止观要等持,定慧等持、止观双运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偏在修止或者是偏在修观,要平等来修习止观。

如果只是偏在修定的话,那就是没有办法开发智慧。虽然证到四禅八定,定力很高,但是不能够断烦恼,不能够了生死,也不能开悟成佛,所以那个定叫做痴定,好像一滩死水一样,一点都没有办法发生智慧的作用,这个就是偏在修定太多,就是他修禅定修了很久,但是一直不开发智慧,那有可能他只有修止,没有修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加强修观的部分,在定中来起观,才能够产生见空性的智慧,才能够达到最后的涅槃呐,还是开悟解脱呐,才有可能。

那有另外一种情况,就偏在修观比较多,他喜欢修观,可是定力不足。那定力不足的观呢,它也效果不会很好,因为他念力不够强,就好像风中灯随时会息灭。没有定力摄持的那个观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最好最好也是成就所谓的狂慧这样子而已:脑筋快、反应快、点子很多这样子,可是没有定力的摄持,所以它也是一种缺失,我们叫做狂慧。

所以总而言之,就是不要偏在一边。那这个狂慧的现象,我们就要加强修止方面的功夫;偏在修止比较多,我们就要加强修观的部分,这就是最后一个:“均齐定慧修止观”。

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本来还想把后面讲完。那这个就是在座中修的部分。那时间到了,我们就到这边结束好了,明天再继续。来: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