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t9、金刚藏章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2022-08-03至2022-09-27

讲于台北新店

《圆觉经》第四:金刚藏章。“金刚藏”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我们如果要形容无始以来永恒不动、不变、颠扑不破的状态,就说它坚固如金刚,所以金刚有不动摇、摧破的意思。现在用在金刚藏章,就是要强调菩萨的金刚智慧,不但不为外界所迷惑、动摇,而且还能摧破、粉碎外界的邪魔歪道。“藏”有含藏的意思,是第八识的作用,八识种子中本自具足“信”的善根,说明得了正信之后,就能有金刚藏菩萨颠扑不破的智慧。什么时候才能得正信呢?要到八地,八地菩萨才得决定信,这时的信心永不退转。

我们看经文: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是请法的威仪,表示三业恭敬。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这是先赞叹佛前面的开示,很庆幸有所感悟。金刚藏菩萨白佛言:大悲的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总持法门。这个大总持法门告诉我们如何在因地渐次修行的方法,而这些方法教导一切众生怎么去除愚痴无明,开发智慧。在会的法众承蒙佛慈心的教诲,无明顿时去除,智慧的眼目清净,这时才发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大悲世尊”的意思,是说上面种种修习的法门,每一个都是从世尊大悲心中所流出的,所以称为“大悲”。“宣扬如来圆觉清净”,是说宣扬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就是如来圆觉妙心。而这个圆觉妙心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所以说“大陀罗尼”。依这个圆觉妙心,普照法界,寂灭无二,这就是因地法行。由顿至圆,无渐次而立渐次,无方便假设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是说这个道理众生不知,有如童蒙之迷昧,如今承蒙佛的慈悲训诲,开示发明。“在会法众,幻翳朗然”,这个“幻”形容本来没有而忽然间有,是虚幻不实的意思;眼中忽然起了翳病,在虚空中妄见有空花,不但所见的空花是幻,能见的翳眼也幻,在这一切幻法上妄生执取,所以叫幻翳。

佛在前面说:“犹如翳目见空中华,空本无华,病者妄执。”如今相信了知:幻身、幻心、幻智——诸幻灭尽,所见之幻既然灭尽,能见之幻也同时消亡,所以说“朗然”。“眼翳已除,则为慧目”,这时用清净的智慧眼目看众生,才发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但是问题来了,一切众生既然本来成佛,为什么又有一切无明?所以金刚藏菩萨问了下面三个问题: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这是第一个问题:世尊,如果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有一切无明呢?也就是说,这一念无明从哪里来?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这是第二个问题:如果说一切无明众生本来有,是什么因缘佛你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这是第三个问题:如果说十方众生本来成佛,后来才生起无明,那么一切如来什么时候又生起一切烦恼呢?

“佛”是觉的意思,在众生分上称本觉,在如来分上是妙觉;本觉是性德,妙觉是修德。“妙”的意思是妙于众生之觉。世尊因为修德的缘故方证妙觉,何至于再起无明?众生在未悟之以前,虽然有觉,也是妄觉;既修之后,才由本觉而成始觉,再由始觉而成究竟觉(也就是妙觉)。

我们看经文:

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意思是说:惟愿佛不弃舍平等无遮的大慈,为诸菩萨打开甚深的秘密藏,以及为末世的一切众生因为听了这样究竟了义的经教法门而能永断疑悔。“惟愿”表示恳求的亲切;“不舍”是不弃舍;“无遮”是没有遮止,表示佛的大悲完全平等,没有任何的条件、范围、选择的对象等等。“秘密藏”是在诸经中为了显示其深甚秘极的通称,这个法门甚深秘奥,唯佛与佛的境界,非凡、常所能了知,所以说“密”;又如来能护念诸法,若不是大根器,则秘而不说示,所以说“秘”。因此非器不传,称为秘藏;说,不显了,称为密藏。“修多罗”是经藏的通名。了义法门是显明究竟之意,是显了之谈。“了义”是对“不了义”说的,未了未尽之说称为不了义,显了分明,说示究竟的真实义称为了义;不了义是方便,了义是真实。听闻了如此究竟了义的经教法门,自然能够永断疑悔,得生正信。

一般来说,疑有三种:第一是疑自,怀疑自己不能契入义理;第二是疑师,怀疑老师不能善巧教导;第三是疑法,怀疑所学的法是不是真的能解脱、证果。这种情况就好像有病人怀疑自己、怀疑医师、怀疑药方,因此病始终不能痊愈。现在所问的三个问题是属于疑法。

悔,是属于不定法:如果悔善,则变成恶;如果悔恶,则变成善。

现在说的“永断疑悔”是属于断恶,恶断了自然生善,所以说得生正信。

我们看经文: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说完了这段话,五体投地,这样重复啓请了三次,这是展示虔诚。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这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为诸菩萨以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一切成佛最深、最秘密、最究竟的方便,是一切菩萨最上的教诲,是大乘了义教的法门,如果懂了,能使十方修学菩萨以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这是佛先讚许,重复说了“善哉”,是赞叹金刚藏菩萨能为现场与会的新学菩萨,以及为末世初发心的众生断疑生信。因为这三个问难是如来所证的甚深境界,是秘密藏。这个甚深的秘密藏,在佛并非有意秘而不说,因为说必以待时,而且必须应机,有机则说,无机则不说,机顺则说,机不顺则不说,所以现今必定等待金刚藏菩萨启请才说。如今,秘藏和密藏双开,是佛不舍大慈,开示最究竟成佛的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这个显了之义、大乘之理,能使十方修学菩萨以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听闻之后得大乘正信,永不退转,所以说“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是佛告诫要仔细谛听:“你现在仔细地听,我就要为你说了。”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时金刚藏菩萨看佛答应开示,非常欢喜,就和大众一起安静下来,仔细地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善男子,十法界的三种世间,无论是始终生灭的正觉世间,前后有无的有情世间,还是聚散起止的器世间,都是依妄念而建立的,从来生灭不停,周而复始,尽管有取有舍的种种不同,但都是颠倒妄心所变现的轮回之相。

“一切世界”指的是十法界,总指三种世间:第一种是四圣的正觉世间,第二种是六凡的有情世间,第三种是山河大地的器世间。

“始终生灭”,指的是正觉世间,“始”是随缘示生,“终”是缘尽现灭,“生”是新新续起,“灭”是念念落谢。正觉世间所以有始终,是因为佛的出世,是为了度众生的缘故,中间度众生变异非常,因此有生灭。菩萨度众生也是有四相,二乘虽然自利也有这四相,所以说四圣有始、终、生、灭。

“前后有无”指的是有情世间,“前”是随业受生为“有”,“后”是业尽则灭为“无”。有情世间所以有前、后、有、无,是说前如父的生儿,后如人的歿亡,生是有相,歿是无相。

“聚散起止”指的是器世间。“聚”是成劫,聚尘为界则起;散是空劫,散界为尘则止。器世间的起止是说住劫前有起相——即成劫,住劫后有止相——即空劫。

所有这三种世间都是依妄念而建立的,而此妄念念念相续,从来生灭不停,因此生死不断,成坏不已,正报依报,无有穷时,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一旦修行,就想取正觉世间而舍情器世间,这样若取若舍,虽有种种不同,但都是颠倒妄心所变现的轮回之相。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如果以这样的轮回心想去臆测什么是圆觉自性,这时的圆觉自性也形同流转,这样想跳出轮回是不可能的事。“流转”就是有生灭、来去等相,而圆觉自性没有生灭、来去。若是以凡夫的生灭妄想心,想去测度不生不灭的圆觉自性而跳出轮回,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无有是处”。因为十法界的迷悟、依正、因果,都是生死边事,从妄见有,而圆觉自性中本无此事。这一段是总责问难者的颠倒,下面再以比喻详细开示。

十法界实际上有没有呢?我们所看见的十法界,其实是一念无明妄见所形成的,这个妄见好比什么呢?佛作了四个比喻: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

譬如我们转动眼目,看原来清澈平静的水好像也开始动摇了。湛水原本无波,因为动了眼目才有波。“湛水”比喻觉性,“动目”比喻妄见。湛水不动,是你眼目动了才会看见水在动——比喻觉性不动,是你一念无明妄动才起妄见。

又如定眼,由迴转火

又譬如定眼看没有火轮,是由于旋转火把才有了火轮。眼识迟钝,彼火原本不转,因为回旋久观,火也转成轮了。“定眼”比喻觉性,“迴转火”比喻妄见——比喻觉性不动,因为无明妄动才起了妄见。

云驶月运

当云飘动,看起来好像月亮在走。“月亮”比喻觉性,“云驶”比喻妄见。月亮没有动,是云在动——比喻觉性不动,是无明妄动才起了妄见。

舟行岸移

人坐在船上面,不感觉船在动,只看到两岸在移动。两岸没有动,是船在动——比喻觉性不动,是无明妄动。

亦复如是

这些都是同样的道理。

湛水、定眼、月、岸,通喻圆觉自性;水波、火轮、云驶、舟行,通喻妄见(就是生灭妄心)。动目而有水波,旋转而有火轮,云驶而有月运,舟行而有岸移,比喻无明怎么起的?一念妄动而有的。因此以生灭妄心辨于圆觉,而圆觉性即同流转亦复如是。圆觉自性本非流转,而妄现流转也是同样的道理。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这是先以世间浅近的事来作比喻。佛说:“善男子,如果转动的眼睛,旋转的火轮,飘动的云,运行的船,没有先停下来而要湛水无波、定眼无轮、月亮不走、两岸不移,是做不到的。”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这些都是无明妄见。妄见没有先去除,怎么可能见到不动的觉性?所以佛说:“何况轮转生死是由无明而起的妄见,这个妄见没有先去除,而用妄见去臆测佛的圆觉自性,怎么可能办得到?所以这时的圆觉自性即同流转,因此你才会生起前面所说的三种疑惑。”

以上是先建立答意,下面再正式回答问难。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这是以幻翳来作比喻,佛说:善男子,譬如眼睛有病,才妄见虚空中有花朵;等到眼病好了,这时就不可以说我现在眼病已经好了,什么时候会再看到虚空中的花朵?为什么呢?因为“眼病”和“空华”这两个并不是相对待的,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眼睛有病才会看到空花,所以是一个东西。

“譬如幻翳,妄见空华”,若是以清净眼来观看晴明的虚空,是无翳的。现在说幻翳,是由于它从无到有,所以称为“幻”,比喻六识妄心依八识虚妄变现;翳既然是幻,当然能见的也非真,所以称为“妄”,比喻妄生分别之见,妄见空花时,花本不生,都是因为翳眼才妄现的。

“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幻翳若除,是说翳病若是遇到良药就可以除灭,比喻若是听闻佛法就能顿悟识空,当识空翳灭时,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比喻这时不可再问“当颠倒分别妄见已灭,何时更起一切妄见?”就如同问佛:“何时复生烦恼”。

“何以故”是征问之词。

“翳花二法,非相待故。”当翳时,空并不生花,只因翳眼妄见,并不是花真的有所生,所以翳、花二法都无实体,并不是互相对待而安立的——比喻众生迷时妄见生死,究竟觉的众生,性本自涅槃,所以说本来成佛。

幻翳,喻显人空;空花,喻显法空;幻翳除,喻破我执;空花灭,喻破法执。翳、花并不是互相对待而有,比喻我法二执非相待而有,应先破我执,再破法执。

清净眼比喻真实的智慧,证得人空,不起见思;证得法空,不起尘沙、无明。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这是以空花来作比喻。翳有如虚空中的花朵,在虚空中灭的时候,不可以说虚空何时会再起花朵,为什么?因为虚空本来没有花朵,不是本来有然后灭了。“亦如空华”比喻生死涅槃,所谓烦恼菩提、生死涅槃,一切世、出世间法皆如空花。“虚空”比喻圆觉净心。

若悟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为什么?因为空花本来无故。“空本无花”比喻清净眼不见空花,既然不见花,谁为起灭?因此,如来在圆觉净心、真空实相之中,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因为真如本无诸法之相。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生死涅槃也相同于虚空花朵的起灭,当妙觉真心圆满普照的时候,自然远离生死。就像眼睛好了,就不见空中的花朵一样,这时就能如实了知:本无生死可了,也无涅槃可证,生死和涅槃都只是虚空中的花朵,花朵幻起幻灭,在圆觉自性里面本来没有。“生死涅槃,同于起灭”,迷见生死似花起,悟得涅槃似花灭,执则成有,不执成无,空本无花,起无起处,灭何所灭?

“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妙明觉性,圆照法界,寂灭无二,离于生死涅槃、无明妄见,只有空性独存,所以说“离于花翳”。既然证得人空,则生死空;再证法空,则涅槃空;证得二空,这时从妙觉本性中生起圆照的智慧,不但无人空,也无法空,所以说“离于花翳”,离花显法空,离翳显人空。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这是以虚空来作比喻。佛说:“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这个虚空,不是因为空花灭而暂时显现有,也不是因为空花起而暂时显现无,就是说虚空不会随着空花的起灭而现有现无(没有空花就现虚空,有空花就不现虚空)。

“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更何况我们的圆觉真心是平等虚空的体性,又怎么可能随着生死涅槃的起灭而现有现无(就是现有迷、有悟)?虽然迷的时候有生死,悟的时候有涅槃,但是圆觉自性并不会随着生死涅槃的起灭而现有现无,因为圆觉自性常住不动,圆觉真心是虚空的体性,虚空尚且不会随着空花的起灭而现有现无,更何况是虚空体性的圆觉真心,又怎么可能随生死涅槃的起灭而现有现无?

若没有最后这个比喻,是不能破前面的三个问难。上面说:唯有虚空离于花翳,所以就以虚空作为比喻,因此告以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不是因离花翳而暂有,也不是因有花翳而暂无。这里的“虚空”比喻圆觉净性恒常不变,是成佛的真体。有了这个比喻,前面的两个问难自然迎刃而解。

既然虚空并非暂有、无,那么觉性又何关迷悟呢?虚空不因离花翳而暂有,显示有花翳时就有虚空。作众生时,我法二执虽炽然,但佛性如故,所以说众生本来成佛,复有一切无明。又不因有花翳而暂时无,显示虚空本来有,不过是被花翳所障覆住;显示佛性本有,只是被我法二执障覆住,因此不妨说无明众生本有,复说本来成佛。

这种情况就好比什么呢?佛作了一个比喻: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佛说:“善男子,就好比把金矿里面的杂质销鎔,就可以提錬出黄金,而这个黄金不是因为销鎔杂质才有,而是本有的。一旦成为黄金,就不会再变为金矿,不管经过多久,这个金的性质永远不会毁坏。所以这时就不应该说金性本来没有(‘本非成就’的意思是说:在没有提錬成黄金之前的金矿,没有含黄金的成分)。如来证得圆觉妙性的情况也是同样的道理。”

“矿”比喻无明,“金”比喻圆觉妙性,“销鎔”比喻观照。“如销金矿”,是说最初修行好比销鎔金矿里面的杂质,也就是用般若的智慧照破无明,显现觉性。“金非销有”,说明这个觉性并不是修观照才有,而是本有的,在未断无明时就本来具足,现在不是藉由修使它生,而是修观照让它显。“既已成金,不重为矿”,既然已经证得圆觉妙性,就不会再起无明。“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管历经多少劫,觉性始终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所以就不应该说觉性本来没有。

若是了悟这个比喻,众生虽然本来是佛,现在无明则不妨修而后成,就如同金子,虽然本有,现在矿中,最终要把杂质销鎔后才能现。正所谓佛本来是而应勤修,惑原本无而仍须断。如果了知金性不坏,又何疑佛更生迷?这个比喻简约而义理玄妙,因此金刚藏菩萨的疑惑便一一获得开解。

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佛说:“善男子,在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中,本来没有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轮回不轮回这些事。”

在圆觉自性当中,本来没有菩提涅槃。菩提是觉悟,自性从来没有迷过,现在又悟个什么?涅槃是清净,自性从来没有染污过,又清净个什么?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就在涅槃中,不用再证个涅槃。

“亦无成佛及不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当然就没有成佛不成佛的差别。“无妄轮回及非轮回”,一切众生本自解脱,当然也没有轮回不轮回的问题。

既然已经证得了一切如来的妙圆觉心,当然就不会再落在相对的两边了。迷悟、染净,成佛不成佛,轮回不轮回,都是两边。迷失自性和悟得菩提,是相对;染污烦恼和清净涅槃,是相对;成佛和不成佛的众生,是相对;轮回和不轮回的解脱,是相对。现在证得妙圆觉心,当然就没有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和轮回解脱这些事。

这里的“妙圆觉心”和上面的“圆觉随顺”意义上有差别:上面指的是因地,这里指的是十方诸佛的果体,两者体性虽然相同,然而一个仍在缠,一个则已出缠。前者所指的圆觉是众生所共同具有的,所以随顺一切色空等是在缠的圆觉;后者是指出缠的圆觉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同证的,所以加上“一切如来”四个字。虽终日具有圆觉而从未尝到圆觉滋味的是凡夫,想证圆觉而还未圆满的是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的是如来,所以加上“一切如来”四个字。

“妙圆觉”三个字,是诸佛的自受用地,在一心中具备三德秘藏,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唯证方知。到了这个境地,视一切万物无一不是圆觉,除此之外更无他物,所以说“本无菩提及与涅槃”。

一般来说,菩提有三种,是为了对治三种烦恼而假施设的,想除烦恼,必须用菩提来破:破见思,得实智菩提;破尘沙,得方便菩提;破无明,得性净菩提。涅槃也有三种:因为凡夫有见思烦恼,所以不见圆净涅槃;二乘有尘沙烦恼,所以不见方便涅槃;菩萨有无明烦恼,所以不见性净涅槃。现在圆觉真心显露,烦恼顿除,生死皆空。烦恼既除,三种菩提的名称则不立;生死皆空,三种涅槃的名称也无需再立。

如来为了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兴起大慈悲来度众生,因为度众生,所以有“成佛”的方便说。然而,成佛与不成佛,在众生有强烈的分别,但在如来的自受用体上并没有这个名称,所以说“亦无成佛及不成佛”,说成佛尚不可得,更何况是不成佛之说。有轮回才说生死,非轮回便说涅槃,在诸佛究竟位上,湛湛寂寂,灵性独耀,有何轮回之事可说?所以说“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佛说:“善男子,连一切声闻小乘人已证得身心语言都灭了的境界,都还不能到达真正大涅槃;更何况是我们凡夫,怎么可能以分别妄想心去测度如来的圆觉境界?”

这段文,主要显示圆觉妙性不是心思所能到达的。因为前面听闻佛说“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所以这里举出声闻人已断见思惑,已出轮回,想必能辩于圆觉,不至流转了;因此佛说:“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

“诸声闻”是指一切听闻佛说四谛言教的小乘人,他们所圆满取证的是偏真涅槃境界,这个境界可以做到身心语言皆悉断灭;也就是说:身体的感觉灭掉了,妄想也不起了,进入灭受想定当中。以唯识来说,是断第六识的分别心,恒审思量执八识为我的第七识也暂伏不行,进入一种沉空滞寂、灰身泯智的状态,而这个状态只是第八识的全体无明,并不是真正的涅槃。

由于误认为已证涅槃,因此不知前进宝所,殊不知其所证的涅槃还在变异生死当中,还不能辨别微细的生灭,故不能知如来清净涅槃境界,所以说“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

声闻人见思惑已尽,分段生死已出,尚不能辨圆觉,何况凡夫有思惟心,思惟是第七识,凡夫三惑还在,纵使有智慧,也不能超越世间粗浅的智慧,都是由分别心中所流出,又如何能测度如来圆觉境界?所以说“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证果的圣人都不能到达如来的圆觉境界,更何况是我们凡夫?我们凡夫如果想用生灭的妄想心去测度如来不生不灭的圆觉真心,就像什么呢?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就好像拿萤火虫这么小的火想要去烧整个须弥山,根本就点不着,所以想要以轮回妄想心所生的轮回妄见入于如来的大寂灭海,是不可能到达的。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所以我才会说:一切菩萨和末世的众生,必须先断无始以来轮回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无明妄见。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萤火看似火,却不是真的火,比喻凡夫的有作思惟只是低劣的智慧,不是出世间的正慧,所以并不是真正的火。须弥山必须劫火方能烧,劫火比喻佛的智慧,说明圆觉必须佛的智慧方能证。既然须弥山只有劫火能烧,连凡火都不能烧,更何况是萤火呢?所以说“终不能著”。“著”是点燃,凡夫有思惟的心并不属于真心,因此不能证得圆觉。想证圆觉,就好比拿萤火去烧须弥山,始终是不能点燃的。

所以,“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轮回心,是颠倒分别妄心;轮回见,是颠倒分别妄见;如来大寂灭海,是如来所证一切种智之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称“大”,无声不可以言诠称“寂”,无形不可以相显称“灭”,体备众德、用赅万有称“海”。这个广大无比,寂然不动,灭诸形声,不可以言诠,不可以相显,却又无法不具,圆包诸法,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圆觉境界。圆觉是真智,即一切种智;寂灭是真理,而这个真理口不能辩,心不能思。若是以生灭心起生灭知见,想要入于如来的大寂灭海,如何能到达?

前面的三个问难都是生灭知见,不能证入圆觉,所以说“终不能至”。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是故,是说由于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的缘故。所以我常说:“一切修大乘行的菩萨,以及末世发菩提心的众生,先断无始以来轮回根本。”轮回根本,指的是第六意识颠倒分别妄想之心,此心让我们生种种烦恼,依烦恼造种种业,依业受轮回果报,所以称为“根本”。

其实,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现前这一念的攀缘心,若是不先断此念,就没有下手用功之处。如果这一念放不下,正知正见又凭什么显现?所以佛说真实用功必须将现前这一念放下,彻底做到离念。禅家祖师教人离心意识参,也就是先断此轮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佛说:“善男子,凡事有心有念都是妄想心,都不是真心,因为真心无念、真心离念。这个妄想心已经是虚空中的花朵了,现在居然想用这个妄想心去分辨佛的境界,就好像期待虚空中的花朵能再结出空果来,这样辗转都是妄想,想要它不轮转是不可能的。”

佛说:“善男子,从妄想心所起的都是妄见,不管你怎么样巧妙地思惟分别,都不可能成就圆觉的方便。所以,你前面因分别而有的三个疑问并不是正问;都是用思惟妄想心所起的妄见,去测度如来圆觉真心的境界所问出的问题。”

这段文是直接指示虚妄的本源来责问当机者。不能离念,就是以生灭心用事,就算有真如妙道,也不能证得。“有作思惟”是由作意而起的第六识,在面对六尘境界时有照境的功能,离开六尘境界则不起作用,因此它既不属于真心,也不属于妄心,只是六尘妄想缘气。“缘气”是说以能缘的妄想去攀六尘的缘影,这样能所和合所造成的昏扰扰相属于气分,其中并没有生灭,只是生灭的影子。凡夫每个当下的胡思乱想都是属于这种,所以说“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现在想用这个有作意的思惟来辨于圆觉,但圆觉是清净的境界,连菩提涅槃都没有了,更何况是六尘妄想缘气?不是说不能辨,纵使辨得明白,也只是由妄想所流出来的名言而已;因此,想以妄想思惟辨于佛境界,就好比想要空花再结出空果来,只会辗转增加妄想,所以说“无有是处”。

这个六尘妄想缘气,全是由“虚妄浮心”所流出,虚而不实,妄而不真,不是实真之心;“多诸巧见”,是指善能运用种种思量分别,这还是轮回心,若是以轮回心,只能生轮回见,这时的圆觉性即同流转。因为圆觉之法不是思量分别所能及的,所以说“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想要成就圆觉的唯一方法就是真心,所以说“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如是三种颠倒分别都不是正理之问,都是用邪思所测度出来的疑问。第一问是“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这是由于不知众生本来具有成佛的觉性,只是随染缘才会有无明,虽然有无明,但佛性不失。第二问是“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这是由于不知众生虽起无明,而无明属于幻有,究竟非实,这样就能达妄本空;又说“本来成佛”,是要了知真心是本有的,而妄性并无实体,尽管起无明,真源还在。第三问是“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复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这是由于不知佛性有在缠和出缠的分别:在缠时允许有无明;一旦出缠,就有如金出矿,“不重为矿”。因此,责备这三个疑问并不是正问。

长行的部分已经结束,接下来是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要重新宣说长行中的义理,而说了下面的偈颂:

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

金刚藏你应该知道:如来的寂灭清净自性,从来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由于这两句最为重要,所以先呼金刚藏的名而告以当知,“当知”是要他留意的意思。

在长行中,是先举出妄相,在偈颂则是先标出真性。“如”是不变之性,“来”是随缘之用,“寂灭性”是妙圆觉性,所以如来寂灭性就是真性;而这个真性视之不见其形,所以称“寂”,听而不闻其声,所以称“灭”,这个寂灭性不但没有形声,而且也没有始终之相可得。生为始,灭为终,离开了生灭始终,就是常住不动。一切佛众生,本来寂灭清净,如来的寂灭清净自性,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无始无终,无来无去,无边无际。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

如果以轮回妄想心去思惟分别,圆觉性即同流转,这样只能到达轮回的边际,永远不能契入佛的境界。若是用轮回心来作种种的思惟分别,则圆觉之性也同旋复,这就是长行中所说的“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纵使费尽心思度量,也只能到达轮回的边际,不能悟入如来性海,这就是长行中所说的“生死垢心,曾未清净,不能入如来妙圆觉海,所以汝等,便生三惑。”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一切众生虽然本来是佛,但还是需要修行,就好像销鎔金矿里面的杂质,就能得到黄金。黄金虽然本来有,但还是必须销鎔杂质才能成就黄金,一旦成了真的黄金之体,就不会再回复成为金矿。

在偈颂中只提到金矿这个比喻,而没有提及空花等喻,是因为只需金矿这一喻就能同时回答三个问难。“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就是常行中所说的“譬如金矿,金非销有”,说明金本来在矿中,并非销而始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这两句是补长行中的不足,因为甚关紧要,所以特别提出,说明虽然本来是金,终究还是要除去渣滓而得成就,比喻凡夫虽有性德,但必加修德方可成就。一旦成为真金之体,便一成永成,不再重复为矿,比喻成佛之后,再不复生烦恼,就是长行中所说的“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凡夫的生死和诸佛的涅槃,同为虚空中的花朵。生死涅槃皆属方便之说、对待之相,若有种种取舍,都非正见。凡夫生死,诸佛涅槃,生死本空,如翳眼妄见空花涅槃也是如此。“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就是常行中所说的“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思惟本身犹如幻化,更何况想用思惟去分辨圆觉,岂不更加虚妄?“诘”是分辨的意思,指的是三个问难。思惟犹如幻化,更何况由思惟心所问的三个问难,岂不更加虚妄?因此,这两句颂是指明辗转虚妄。常行中说“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空华”就是幻化,思惟分别心犹如虚空中的花朵,想用思惟心去分辨佛的境界,更如同空花想结出空果来,岂不是更加的虚妄?正如长行中所说:“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若是能了知此心是妄想心,把这妄想心了了,就能求圆觉;否则,用妄想心想求圆觉,圆觉即同流转。这两句诵是指出非为正问,正如长行中所说的:“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但若是能了达此心乃是六尘缘影,虚妄不实,应当远离,再以般若智光圆照法界,这样求成圆觉,就不会相差太远了。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