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8、中随烦恼,大随烦恼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好,我们接下来介绍中随烦恼,有两个:就是无惭、无愧。

中随烦恼它不是个别生起,而是同时生起,只要有一念的恶心生起,这其中就有无惭、无愧。这个是因为没有惭愧心的话,才会让不好的念头生起,所以只要起心动念是不好的念头,里面就一定有无惭、无愧。

那什么是无惭呢?无惭,就没有羞耻心。我们形容一个人说他没有羞耻心,自己做错事情不会感到羞耻。如果你跟他说:“这样不太好吧?这样做,不是一个正人君子会做的事哦!”可是他都不在乎,你跟他说:“这样对一个人的品行啊、道德啊、修养啊都有所违背。”他也不睬你,这就是无惭。而且他看到有品行道德修养的人,他也不觉得应该要见贤思齐、他也不觉得应该要这么做;对于做善事功德这些事情,他也是不屑一顾,不觉得有做的必要,这就是无惭。就是说,他会做一些愧对自己良心的事情,但是他无所谓,这个是无惭,是对自己来说。

那对社会、国家、舆论,外在的环境来说,就是下面一个“无愧”。无愧也没有羞耻心;但是它跟无惭不一样:一个是愧对自己的良心,一个是愧对外在的社会、国家或者亲朋好友。所以无愧这个羞耻心,是针对外在的世间来说的。就是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他可以完全不顾世间的舆论啦或者批评啊,对于任何的责难或者是讥毁,他也可以不在乎、无所谓,完全不去理会,这个就是无愧。

所以不管是无惭还是无愧,结果都是不可能会改过,不认为自己错,不认为自己有改过的必要,因此就会继续造下更多的恶行。

一个没有惭愧心的人,他造恶也脸不红、气不喘,他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需要改过的地方。可是这样的人只会造下更多的恶业,即使来学佛修行,他也不可能忏悔,也不可能断恶修善,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所以在佛经上说:只有两种善法可以救众生。也就是说,我们要看这一位众生有没有救呢?就看他还有没有惭愧心,有惭愧心就有救,没惭愧心就没有救。所以没有惭愧心的人,他反正已经不在乎了,所以他不可能改过,因此我们就说他没救了。有惭愧心的人,他才会在意说所作所为会不会愧对自己的良心啊,然后他也不想被别人批评说他是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他也蛮在意的,所以他就会反省自己;那反省自己发觉有错的时候,他就会改正自己的过错,他才会越来越好,他才可能断恶修善,所以我们才会说他是有救的。

我们现在当然不可能再去为非作歹,也不可能再犯下很严重的错误,那我们需不需要忏悔啊?或者感觉有惭愧心呢?还有没有必要?还是有必要!虽然我们不可能去犯下严重的错误,但是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成就之前,还是要靠惭愧心来勉励自己、督促自己,只有这样,修行才可能进步得比较快速。我们虽然不会犯下很严重的身、口、意,但是比较轻微的身、口、意业,有时候还难免会一个不小心、不经意地会犯到,是很难避免的。要让自己修行快速进步,还是要把所有最微细的小戒也要持得很好。所以只要我们还会有过失,身、口、意的任何过失,都需要靠惭愧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可能开悟成佛。

因为经典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是我现在为什么不是佛,还是凡夫呢?这就应该感到惭愧。为什么现在还是凡夫?就是因为我们的自性没有被开发,我们的佛性没有开显。我们的佛性为什么没有开显?我们自性为什么不能够现前呢?就是因为有遮障嘛!那是什么遮障了我们的自性呢?就是烦恼啊、无明啊、业力啊,就是业障啊。所以,只要还有烦恼、无明、业障,我们就要对自己的这些烦恼、无明、业障感到惭愧,这样我们才会早一点清净这些遮障,早一点开悟成佛。所以在真正圆满成佛之前,都要靠惭愧心来改正我们的错误。

我们前几堂课讲到见思二惑,有没有?只要我们还是凡夫,就是见惑——五不正见具足,只要我们一开口跟人家对话,就五不正见具足,因为在我们的念头里面一定有萨迦耶见对不对?然后一定是落在一边,一定有边见,不然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两个人都落在边见当中,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的理论很高明。“自己”的理论,那个就是萨迦耶见──身见,第一个;然后都是落在两边,因为两个人都中道的话,就没什么好吵的,两个人都悟到了中道实相,还会不会吵架?不会的,所以一定有邪见在里面;然后他所坚持的那个——就是他的戒禁取见,懂吗?主观的成见,就是见取见。所以一开口就是五不正见具足,但是我们不明白、不知道,因为见惑没有破,不明白那个无我的道理,所以见惑还在。然后思惑也没一个断啊,贪、瞋、痴、慢、疑,哪一个断了?也是五毒俱全啊,所以应不应该感到惭愧?应该感到惭愧!连证初果都还没有资格。

所以我们也没有(资格)看不起“哦,那只是初果阿罗汉”,我们见惑都还在,还输给那个初果阿罗汉。我们是大乘菩萨!可是你见思二惑都没断,至少四果阿罗汉已经断了见思二惑。所以也是要感到惭愧,因为我们的见惑也在,思惑也在,尘沙、无明统统都没有少一个。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具足佛性,但是没有办法证得、没有办法成佛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遮障。那这些遮障怎么很快速地去除?就是靠惭愧心,因为你感觉惭愧,就觉得我今天学佛,就应该跟佛一样,可是我为什么差那么多呢?我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无明、烦恼、业力,统统都在呢?所以惭愧心越强的人,他断恶修善越快,因为他不容许自己还有这么多污点,这么多不完美的地方,所以那个就是靠惭愧。

这个就是中随烦恼有两个:无惭、无愧。

最后是大随烦恼,它有八个。为什么叫大随烦恼呢?因为它的范围最广、也最严重,只要是恶心生起,就一定有这八个。就是说你这个起心动念,你这一念是不好的念头,里面就有这八个大随烦恼,所以很严重,对不对?而且它与第七识的我爱、我痴、我慢、我见恒常相应,念念都有这些东西、都有这四惑,严不严重?够严重,所以叫它大随烦恼,因为它不但范围很广,而且非常严重。而且又是与生俱来的,天生就有,不是后天熏的,每一个人,凡夫众生,天生就有,所以它也是最难断的原因就在这里。

第一个,不信。“不信”以学佛修行来讲,就是不相信佛法所说的真理,不相信三宝真实的功德,也不信自己能够证得这些真理,成就这些功德。不信的话,当然就不会很努力地想去达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精进修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根本不相信,没有真正的信心。

大家一定反对,对不对?心里在讲:“我信啊!我信啊!我很有信心的!”真的吗?真的吗?因为真的信会有什么结果?你如果真的相信佛法所说的真理,你就会依教奉行,对不对?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但是我们都做到了吗?我们如果做到,现在应该成佛了!现在没有成佛,就是佛说的统统没做到嘛,不然怎么还是凡夫呢?所以你说你相信,你相信为什么没有依教奉行呢?这好像有点矛盾哦!相信就应该做到,对不对?佛说的我都相信嘛,所以我就依教奉行,统统做到。

佛教导我们要生起出离三界的心,如果我们真信,就不会再贪著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而真实生起了出离心。所以佛告诉我们说要生起出离三界的心,我们就应该生起出离三界的心才对啊,因为你真信嘛。所以你就不可能再贪著世间的这种种。没有嘛,对不对?没有完全做到,有一点啦,有一点出离心。

佛也教导我们要发菩提心,如果我们真信的话,就不会再自私自利,整天为自己打算,而能够真实生起菩提心,对不对?可是我们现在菩提心也不圆满。偶尔有啦,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发一下。事业不顺利,有障碍现前的时候,要发菩提心很难,所以也还是没有办法做到啊。所以你说你真信?出离心也不圆满、菩提心也不圆满。

还有,如果你真信三宝的功德,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做?祈请三宝加持嘛,对不对?我们前面说了:供养三宝,然后启白三宝,用佛法的智慧,深信业果,来解决一切问题,还会不会去求神问卜啊?还会不会去算命啊?排紫微斗数啊?看今年流年适不适合出国啊?还要不要改风水啊?可见没有真信嘛!你真信三宝的功德,这些还有什么问题?

现在有点开始承认说“对啊!我没有真信。”前面以为自己很有信心,结果分析的结果,好像一个都没做到。佛法真实的功德,佛法所说的真理,没有依教奉行。

三宝的功德,我们前面介绍过:祂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可以成佛的;可是我们信不过,所以才会去求一些别的嘛,就是因为我们信不过嘛,信不过三宝的功德。所以三宝比不过那个算命师、风水师,还有很灵验的那些庙。

所以我们修了半天,为什么不能成就?最大的问题就没有真正的信心、没有真信,所以天生下来就有的第一个:就是不信。以世间人来讲(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个疑根比较重的人会怎样,我们在贪、瞋、痴、慢、疑的时候已经讲过了,那个是以世间来说。我们现在不说那个,我们说学佛修行来说,你是不是真信?你还有没有“不信”这个大随烦恼?每个人都承认自己有了嘛,对不对?

那“不信”为什么那么严重呢?因为它会染污我们清净的自性,障碍我们清净的自性不能现前。因为它会染污我们的心,因为你不相信你就不会断恶修善嘛,你不相信因果你就不会去循着因果,应该如是因如是果那个真正清净的因去做嘛。你不种真正的善因,可是却祈求得到善果,那可见因果就不爽了嘛、就不正确啦。所以我们应该要努力的是,你想要得到什么果,你就要去种那个因,你不求,它也自然有那个果才对啊!

所以只要我们心不信,它就受到染污,其他的善法统统没有了。只要你怀疑不信,其他的善法统统没有了。善法的内容很广,我们只要举例前面讲的十一种善法就好了:

前面讲的十一种善法,第一个就是讲“信”,现在既然不信,当然就会障碍那个“信”的善法,信的善法就没办法生起,因为你不信嘛,对不对?因为不信,就会障碍信的生起,第一个善法就没有了。

既然不信,当然就不会去精进,我们刚才讲的,你不信,当然就不会去精进地断恶修善,然后怎么样依教奉行,就不会很精进地去修行,就没有“精进”这个善法了嘛。

没有精进,就会懈怠、放逸,所以也没有“不放逸”,这个善法也没有了。

你不会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三善根上面,当然也没有“行舍”,这样就四个没有了,没有无贪、无瞋、无痴,行舍这个也没有了。

然后不信的话,就会继续造恶,继续造恶就没有那个惭愧心,而是无惭、无愧,因为你还会造恶嘛,就表示说你那个惭愧心不够,所以“惭”跟“愧”的这个善法也没有。

你会继续造恶,你当然就没有那个“不害”,那个善法也没有,因为你会去造恶,就一定会去伤害众生嘛,会去做损恼众生的事,所以也一定没有那个“不害”;也不可能有“轻安”。

所以,只要还有不信,就不能够成就一切善法,只会增长一切恶行。前面的十一种善法一个都没有办法成就,所以我们说“不信”非常严重。它能够染污我们的心,使所有的善法都不能够成就,只会增长一切的恶行。

怎么办呢?多修信心来对治不信。相信自性本来清净,众生本来具有佛性,既然本来具有佛性,当然就能成佛,只要恢复本来清净的自性,佛性开显,自然就能成佛,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既然一切众生有佛性,他就一定能够成佛,只要依照佛所教导的法门来修,就一定能够达到最后成佛的目标,是一点疑问都没有!就看你信得过、信不过,信得过你才会精进。

好,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大随烦恼就是“懈怠”。什么是懈怠呢?懈怠,就是松懈怠慢。身体都懒懒的,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所以精神上也是松松散散的,这就是一种懈怠的相貌。

懈怠也是天生每个人都有的,懈怠一般比较常用语就是懒惰,懒惰每个人都有嘛,都很会,对不对?这不用教的,天生就会,小朋友就会。你没有盯着他做功课,他就偷懒,他就去偷偷打电玩。你看他整天都不出门,在玩电脑,然后他跟他妈妈说:“我在做功课。”他妈妈好高兴哦!“好乖哦,今天整天都没有出门哦!都在电脑前面用功哦!”不知道他上哪个网就不知道了,不知道上哪个网站。对呀,所以天生每个人就很会偷懒,能偷懒就偷懒,能休息就一定不会用功,能躲过去就躲过去,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想承担责任——这些都是懈怠的习气,每个人都有、天生都有的。

那这个懈怠、懒惰,为什么是恶法呢?它为什么是烦恼呢?你说“我只是懒惰一点,我只是懒散怠惰一点,我也没有去做坏事啊,应该不会算太糟嘛,对不对?我只是比较懒而已,我又没有去做坏事情啊!”可是这种习气会让我们对不应该做的恶事,不会想要赶快断除,为什么?因为懒得去断,懒到这样。明明知道那个不应该的,可是就是因为懈怠,所以就提不起劲说要赶快把它断除比较好,所以我们那个坏习惯一辈子,他可以一辈子这么几十年都不改,就是他懒得去改嘛。有人念一念,念一念就给他念啰,还是懒得改啊!所以对于那个不好的,他自己也知道不好,可是他就是不改,那就是懈怠,因为他懒得改。

对于那个应该做的善事,譬如说:我们知道应该断十恶业,他也没有很精进去断,应该行十善业,他也没有很精进地去行十善业。所以对那些应该做的善事,他也不会想要积极地去做,因为也是懒懒的,提不起劲去做善事。人家说一起去圣地,然后去供养,“啊!这么远哦?算了吧!”,“那我们去精进打个佛七”,“好累哦!”反正一谈到那个行善的事情,如果说是有人去帮他做功德,OK:“你要去,好,来帮我做一下。”如果是太辛苦、太累、太远、太什么……,有条件的,他就懒得去做,那个就是懈怠;没有很精进地要去行善的那个心,那个心念提不起来,那个就是懈怠。我们谁都知道要行善累积功德,可是为什么那么慢?就是因为懒得去做,这就是懈怠。

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虽然看起来好像没有故意去造恶,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恶的行为,因为它不断滋长我们三界的染污,让这个懒惰、放逸的习气不断不断地增强。它不会自己消失的,因为它天生下来就有。那你不断不断串习,就越来越懒嘛、越来越懈怠,就是这样,永远不可能精进的。那这样可能成就吗?所以你不管怎样学、怎么修,都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就是因为懈怠。

所以,我们只要检查检查自己就知道有没有懈怠,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四个重点:

第一个,我一发现自己做错,有没有马上改过?还是懒得改?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知道自己错了,懒得改;知道那个不好,也没关系,得过且过,马马虎虎。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有没有随时起防护的心,让自己不要犯错?这就要讲到后面的“放逸”了,因为放逸,所以身心全部都放逸出去了。所以他不会起防护心,让自己很小心谨慎地千万不要犯身、口、意,再微小微小的戒也不要犯到,他没有那个防护心,为什么?因为他懈怠,所以他不会起防护心,来防止一切的恶事不让它发生。这就是第二个,检查自己:我有没有随时起防护的心,让自己不要犯错。

第三个,对那些应该修的善,譬如十善业啦,或者六度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有没有积极地去修?有没有去开始修?没有的话,也是懈怠,懒得修。对那些已经修的善,我有没有努力地继续使它增长?不是偶尔做一下就好,要长时熏修嘛。所以问自己那个偶尔做一下的善,有没有继续让它增长?每天每天都在增加那些善法、善根。

如果这四点没有做到,就承认自己有懈怠。所以我们把它简单地说就是:只要没有勇猛积极地从事断恶修善的事,就是懈怠,这是以学佛修行来说。学佛修行就是要从断恶修善开始嘛,然后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的佛法,所有的内容就是这些,从断恶修善开始,然后再自净其意,连善也不著。

所以,只要没有积极断恶修善,就算是懈怠。不管你现在是不是已经有在修一些功课,也许有些人他每天固定在做早晚课,或者他修个什么法啦,每天在持咒啦或者是念佛很精进啦,以为很精进啦,也常常跑道场啊,参加佛七啊、拜忏啊,参加法会、灌顶、听经闻法……统统都来;可是重点: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那四个,你有没有做到?如果你没有积极地断恶修善,你虽然看起来有很多修行的事相,那个是在事相上修;但是你的心没有修,因为你的心没有断恶修善,只是在修行的事相上,好像很忙碌在从事一些修行的事情;但是只要你恶没有断、善没有修,一样叫做懈怠。所以我们就知道,什么叫懈怠?它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地断恶修善。

因为不能断恶修善的结果,就会使恶法继续增长。因为你没有积极断恶,恶法就一直增长嘛。恶法增长的结果,就会使善法不断不断退失,所以就一面建设,然后一面搞破坏,那就是我们为什么累积功德这么慢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懈怠。虽然那个“火烧功德林”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懈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懈怠,所以没有对治瞋恚心,没有发菩提心,所以才会火烧功德林,对不对?所以还是懈怠是罪魁祸首:都是懈怠惹的祸,让我没有办法精进地发菩提心,所以瞋心才会那么重,才会火烧功德林,才会善业很难积聚。

所以我们就明白,为什么懈怠它属于一种恶法,它是属于烦恼、大随烦恼,为什么?它的原因就出在这里。所以它是跟贪相应的,随烦恼,我们说随根本烦恼来的。那你说懈怠是跟哪一个根本烦恼相应呢?它是跟贪烦恼相应的。因为贪轻松那种懈怠之后的感觉,他觉得好像心里没有负担,那是跟贪相应的。懒惰嘛、不勤快,那个就是贪。然后不明白它会让我们恶法不断地增长,善法不断地退失,所以它是愚痴——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懈怠的过患,它会障碍我们成就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但是不明白),所以它也是属于愚痴的一分。那怎么办呢?那就是精进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样恶法就能够断除,善法就会增长。

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以后,做错了事情要赶快忏悔,使恶业早日清净,这是第一个功课,做错事赶快忏悔,这样我们业障才能够尽除得比较快。第二个功课,就是要小心防护,不要造身、口、意业,起防护的心,不要懈怠放逸了,赶快起防护心。因为有那个防护的心,你就可以减少很多犯错的机会,因为你有小心、谨慎、注意、提高警觉。第三个功课,就是对于一切的善法,要勇猛地去修。第四个功课,就是不但要勇猛地修,而且还要不断不断地使善法增长——如果能这样做的话,相信很快就能够断除懈怠了。

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放逸”来了。什么是放逸呢?放逸就是放纵散逸。就是故意放纵自己,使心散逸开来,一点都不想约束自己,这种心态就叫做放逸。不想约束自己的身心,故意去把自己放纵开来,这个就是放逸。

一般有这种个性的,就是属于放逸的,听好了!那种很随性的、个性很随性的,高兴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他是标准的放逸型。平常就是放荡不羁,从来都不约束自己的身心,从来就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啦、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啦、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啦、喜欢买什么就买什么,从来不约束自己的习气,让自己的习气爆发,任由它发展,一点都不想约束自己。他不觉得这有什么错哦!他觉得这样很自在、很悠哉、很洒脱、很有品味、很懂得过生活,因为他懂得享受嘛,那个叫做搞品味啰,过着很有品味的生活啰,很自在逍遥,为什么?因为不约束自己,当然自在逍遥;可是这就是放逸的现象。有这种个性的,他天生就是很放逸,放逸比较严重的,就是说他过的是这样一个放逸的生活。

所以等到他哪一天学佛修行,他就很惨了,懂吗?因为他这样散惯了,现在说好好地坐在那里数息,完蛋了!修止、修观,他就开始肩膀也硬了、腰也酸了、呼吸也不顺畅,紧张、压力都来了。平常都没有紧张、压力的,从来没有压力的,因为高兴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不可以高兴干什么就干什么,要乖乖坐在那里,他就不行了。所以对于修止观来说,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个都是因为他平常放逸惯了,现在突然要收摄自己的身心,就会变得身体僵硬、精神紧张,修一下就觉得“哦,好累哦!”,度日如年这样子,才五分钟,他觉得时间怎么那么长!他为什么会觉得好累?就是因为他现在做的事情,正是违背他自己喜欢放逸的习气,违背他那个放逸的习气,所以他做起来就不自在了,因为平常自在惯了,所以他才会觉得这么辛苦。

其实放逸的心态每个人都有,因为它是天生的,而且谁都喜欢那种感觉,放逸的感觉,因为很轻松自在,那个时候是最舒服的,身心最舒服的,因为你不用收摄嘛。那修习什么法门,止观法门要收摄身心,就马上心也紧起来了、身体也变硬了,所以它就是违背我们原来喜欢放轻松那个放逸的习气,现在突然要把它收摄身心,他就会觉得很辛苦。

可是这样放逸的结果,有什么好结果吗?虽然看起来好像过得很自在逍遥;可是它会让我们的贪、瞋、痴烦恼不断现前。因为你不收摄身心就很容易放逸,因为放逸而造下身、口、意业。放逸就容易生烦恼,因为放逸本身就是贪嘛,对不对?所以它会让我们贪、瞋、痴烦恼不断地现前,不断现前的结果,就会不断增长我们的恶业,同时不断减损我们的善业,所以它等于是一切恶事的所依,就是一切的恶事都是从放逸来的。所以只要你一放逸,所有的烦恼都现前,烦恼现前就造业,所以一切恶事都是从放逸来的。因为放逸,所以我们不会对一切善法,很乐于精进地修一切善法,不会,因为放逸;也因为放逸,使我们对一切的恶法心没有防护,所以放逸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

我们刚才讲懈怠,现在讲放逸,好像有一点相似,对不对?可它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再进一步来说明懈怠跟放逸的差别。刚才讲的懈怠,它是对善法不努力精进,就是没有努力地断恶修善,尤其是善法,不会很努力地去精进;现在讲的放逸,是对我们自己的贪、瞋、痴烦恼习气的放纵,所以它是不一样的。没有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上面,这个叫做懈怠;每天我们的六根忙着去追逐六尘境界,念念和贪、瞋、痴相应,这个叫放逸。

所以,我们就得到一个结论,什么叫放逸呢?就是懈怠、贪、瞋、痴,加起来这四个,叫放逸。所以什么是放逸?懈怠、贪、瞋、痴——叫做放逸,这样就弄清楚懈怠跟放逸的差别了。

所以说,放逸的结果,只会不断增长恶业,不断损坏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善根被损坏的结果,就会让我们想要舍、放下但是做不到。譬如你想成就布施,但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贪,因为放逸使你贪,所以你就没有办法成就布施了;想慈悲也做不到,因为瞋,一放逸,瞋心来了,也不约束自己的身心,瞋心来了就乱发脾气,想慈悲也做不到,因为有瞋;想开发智慧,当然也做不到,因为愚痴。贪、瞋、痴都有了,所以我们才会说放逸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它的原因就在这里。

怎么办呢?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的修行进步,就不能够像以前一样继续放逸自己的身心。那怎么办?应该怎么做呢?就每天收摄自己的身心,密护根门,《广论》讲的“密护根门”,审慎地、好好地防护你的六根门头。六根门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嘛。我们每天六根在接触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界的时候,我们收摄自己的身心,保持现量无分别:看就是看、听就是听,不起分别执著,这样就不会生起贪、瞋、痴,就不会跟贪、瞋、痴相应。只要你第六意识保持现量无分别,看就只是看,没有喜不喜欢,没有我在看;听,听就是听,没有喜不喜欢这个声音,这个音乐好不好听——这样就不会有贪、瞋、痴。因为六根面对六尘境界,只要你一分别,第六意识一起分别,第七意识执著一放进去,“我”在看这个花,“我”喜欢就生贪,“我”不喜欢这个pattern(图案)就是瞋,没有特别喜不喜欢就痴,所以只要你第六意识一分别,贪、瞋、痴就起来了,这就是放逸的结果嘛。那你不放逸,收摄你的身心,看就是看,听就是听,六根面对六尘,保持现量无分别,就不会生起贪、瞋、痴。这样慢慢训练就可以做到不放逸,就是密护根门,不取形相,不取随好。

大随烦恼的第四个,是“昏沉”。什么是昏沉呢?昏沉就是心陷入一种昏昧沉重的状态,昏昧沉重,叫做昏沉。就是头脑昏昏的,身体重重的,就是一种昏沉的现象。

昏沉每个人都有啊,就是我们头脑不清楚的时候,虽然白天不是在睡觉,但是头昏昏的,那个就是昏沉,头脑不清楚。头脑不清楚,这个时候你拿一本《百法》来看一下,第一页还没看完就睡着了,没有办法随文入观,为什么?昏沉,所以它让我们看书也看不进去,没有办法进入经义里面去。那你就说“好,书合起来,经本合起来,那我就来打个坐、修个观吧”,观不起来,对不起!那就数息好了,一、二、三,又不知道数到哪里去了,数字不见了!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一样。念佛,就念一念,也是佛号不见了——那就是昏沉,障碍我们修行很严重的。

所以想对治烦恼,没有办法,因为它本身就是大随烦恼。想断恶没有办法,想修善没有办法,想精进没有办法,想修什么都没有办法,为什么?因为整个心都陷在昏昧沉重的状态,一点都没办法作主,是昏沉在作主,你的心没有办法作主。所以昏沉让我们没有办法从事任何的修行,一点都使不上力。没有办法好好地修行,脑子也变得越来越迟钝,记忆力越来越差,当然你这样子怎么打坐也不可能得到轻安。所以昏沉就会障碍我们的身没有办法轻安,因为昏沉本身就是一种粗重,使我们身心粗重,粗重就没有办法得轻安。所以它障碍我们身得轻安。心呢?不能修观。所以你想观什么都观不起来,因为昏沉性太重了,所以观不起来。所以它障碍我们的身没有办法得轻安,心没有办法修观,所以没有办法成就慧力、智慧力。因此,昏沉是和愚痴相应的(贪、瞋、痴的痴),根本烦恼“痴”相应的,因为它障碍我们没办法修观。我们讲过:观能够成就智慧力,既然没有办法修观,当然就没有办法成就智慧,所以它是跟愚痴相应的。

所以我们想要好好修行,就应该尽量让我们的心随时保持一种清明的状态,就是你的意识、第六意识都是一种清明的状态。功夫好的话,他连睡着了,他的意识都还是清明的,所以他可以慢慢克服睡眠的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的心能保持在清明的状态,就比较容易见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真心是灵明不昧的,所以当我们的心保持清明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跟我们的真心本性相应,所以比较容易开悟;但是它是要靠禅定的力量,修止、修观的力量。所以,如果能够保持头脑清明的话,这时候拿佛经起来,也统统看得懂,也很快能够契入佛经里面所说的境界;要修什么法门也都能自在作主:想得定就得定,想修定它就能得定;想修观也能够修观,想观什么都观得起来;想念佛、想持咒,统统没问题。也能够得到身的轻安,心也能够开发智慧。

可是这个功夫,要到什么时候?以禅定功夫来说,我们要修到几禅才能够克服昏沉的现象呢?初禅,初禅就好了,没有很高,只要你有初禅的功夫,你就可以克服昏沉的现象。白天当然是头脑很清楚,即使晚上睡眠,我们称睡眠是大昏沉嘛。对他来说没有大昏沉这件事情,他即使是在睡眠的情况之下,他的头脑也一样是清明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就能够断去睡眠。所以我们说证初禅就能够断男女、饮食、睡眠这些欲界习气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禅定功夫好的话,他自然对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还有睡眠的欲望,自然就能够慢慢减轻,一直到完全断去男女、饮食、睡眠。

第五个是“掉举”。什么是掉举呢?就是我们的心掉动轻举,没有办法寂静安住在所缘境上。像我们说打坐数息数丢了;念佛号,一面念佛号,一面打妄想;或者虽然坐在那里,但是妄想纷飞,这些都是掉举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得止的原因。

刚才昏沉是障碍我们没有办法修观,现在掉举是障碍我们没有办法得止,为什么?因为妄念纷飞,它让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寂静安住,一直在掉动轻举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谓的打妄想,妄想不断,那个就是掉举。

那为什么会掉举呢?因为心里面,坐在那边都在想什么?大部分在回忆过去嘛,会不会回忆痛苦的事?当然不会啰,那是回忆快乐的事,对不对?所以大部分坐在那里回忆过去曾经发生的事,尤其是令我们欢喜快乐的事、很难忘的事。所以我们心里总是在追忆怀念,然后沉醉在那些情境里面,不断不断地去怀念、去回忆,所以掉举是属于“贪”的一分,它跟贪这个根本烦恼是相应的。因为贪,所以不断不断地回忆过去,令我们开心欢乐的事情,就是贪著在那些境界上面,你那个画面才会不断不断地涌现,平常也是不断不断地在回忆,打坐的时候,它不断不断地冒出来,为什么?因为它含藏在八识的种子,寄放在那边,所以你一打坐,它就冒出来了。

还有一种掉举的情况,要特别注意!喜欢做功夫的人要特别注意。就是在修定的时候,他会有一些境界现前,譬如说他会看到什么啦:一下子看到山啦,重重无尽的山啦,汪洋无尽的大海啦,各式各样的光啦,太阳光啊、星光啊、月光啊,不同颜色的明点啦……他以为发神通了,那我们都知道它跟孪生兄弟很近,叫做神经,对不对?所以很多有这种现象,喜欢修禅定,然后又有种种境界现前的,他就以为他可以看到一些画面,他就以为他得了神通。其实这种情况,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掉举,懂吗?它是属于一种掉举的现象,因为真正得定没有画面的,懂吗?真正禅定没有画面的,有画面是因为他的心掉举了。

那个种种画面从哪里冒出来的?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爆发了,懂吗?因为你在打坐,坐到没有妄念,但不是得定,那个叫做细昏沉,懂吗?你坐在那边,坐到好像没有念头,其实是一种细昏沉,你以为得定了,就是因为它是细昏沉,因为这时候你没有什么念头了,所以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就在这个时候很容易爆发。你平常怎么想,最好乐什么神通境界,这个时候统统都给你出来、给你看。所以你以为你见佛了,看到莲花了,西方净土现前了,那是你平常忆佛、念佛,所以现在在细昏沉当下,掉举就发生了,那个不是真的西方世界现前,懂吗?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爆发,所以爆发的那些种子,都是你平常自己熏进去的,你平常好乐什么,希望看到什么,全部熏进去,所以你现在在细昏沉的状态之下,因为没有妄念,它统统都冒出来,所以你会看到这个、看到那个,看到很多很多的境界现前。所以要注意了:第一个,不要把细昏沉当作入定;第二个,不要以为自己发神通,要不然真的就变神经了。

这个要特别特别注意了,因为很多喜欢修禅定的,都会落在这个境界上面,然后从此功夫不会再进步了,也不会开发智慧,因为是细昏沉,懂吗?我们刚才讲昏沉是跟愚痴相应的,所以他怎么坐,坐到驴年(没有这一年嘛,第十三年叫驴年。第一个是鼠,一鼠、二牛、三虎、四兔……十三叫驴),他就是坐到驴年也不会开悟,也不会开发智慧,为什么?因为他就贪著在这个境界上面,一打坐他就入细昏沉,然后这些境界就现前,然后他就乐此不疲。他不晓得自己的心在跟自己耍花样,他自己不知道,自己在玩弄他的心意识,他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八识变现的境界,然后自己着在上面。所以他不可能开发智慧,也不可能得真正的神通,因为他入的不是真正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而是“昏沉定”,所以很严重。特别把它提出来说明,它是在掉举的时候发生的。所以他看到的那些境界,也都是他贪著的境界,所以我们才说掉举是跟贪相应的。

那我们就看下一个:第六个大随烦恼是“失正念”。失正念,就是失去正念。为什么会失去正念呢?因为心散乱。心散乱就会失去正念,使我们的心不能够安住在正念当中;不能安住在正念当中,烦恼马上就生起来了。所以我们为什么烦恼会生起?因为你没有住在正念当中,你只要一失念,烦恼就有机会现行。所以你的心如果能够安住,一直安住在正念当中,烦恼就没有机会现起。所以既然失正念,烦恼马上就生起,我们就很容易生烦恼就造业嘛,就很容易造下身、口、意种种的业。

那什么是正念呢?就看你修什么法门,那个法门就是正念。所以任何法门都是正念,都是你心的所缘境,你只要安住在那个所缘境当中,就是在正念当中,你一离开就叫做忘失正念。所以念佛的时候,佛号就是你的正念;数息的时候,那个数字就是你的正念。我们不是说闻思修佛法吗?你平常在思惟佛法的时候,佛法的内容就是正念。所以正念很多内容,很广,你用功法门的那个内容,都是正念,所以你一忘失,烦恼就现起,然后就造业。

所以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其实都是在培养正念力,这个很重要,正念力很重要。所以只要不断不断地训练,我们的心可以安住在法门上,训练久的话,自然就有正念力。平常,就是一开始你会散乱啦、昏沉啦、掉举啊,所以要马上收摄身心,然后再安住在你所修的法门上,再安住在正念当中;可是它等一下又去打妄想,再把它拉回来,等一下又昏沉,再把它拉回来,不断不断地训练,你这个正念力就越来越强。正念力越来越强,就容易得定,得定就容易开发智慧,所以智慧是从正念力第一步开始来的。如果你正念力不强,就是说你经常都是在失念的状态,你可不可能成就定力?不可能啊,因为你不是散乱、昏沉、就是掉举啊,所以没有定力,就不能开发智慧嘛。所以想要得定的大前提,就是正念力,那个念力要非常非常强,正念力强了,很快就得定啦,真正得定,当然智慧就开显了。所以你不管修什么法门,其实都是在培养你的正念力。

所以正念力成就的人,他的心可以自在作主。就是那个大修行人或者是我们讲佛菩萨,你看他坐在这里,其实他都用念力去利益众生,但是我们不知道。经典上面我们也看到佛说法,弟子看到佛在打坐,其实祂已经用祂的念力去度众生了、去利益众生了。所以正念力成就的人,他可以用神通力,然后利益很多众生,但是一般人不知道。

所以很多人问说:“我每天练习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自他交换嘛,我把一切众生的恶业吸到我身上,然后我一切的善业都给众生”,他就很担心啊:“我这样观想,一切众生的恶业化成黑气入到我心中,我会不会没有办法负担啊?一切众生的恶业多重啊!化成黑气进入了我心中,我会不会全身变黑啊?因为业太重了。”放心好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念力不够强嘛,你这边发一个念波,还没有到门口就已经消失不见,所以你不用担心说一切众生的恶业到我身上成熟,它过不来的,因为你念力不强,懂吗?所以安啦!

也有人问说:那个超度到底有没有效?那也是靠念力啊,靠那个主法的法师他超度的能力,就是看那个念力强不强,他如果正念力强的话,那个超度的力量就强。真正正念成就的修行人,他不用按照那个仪轨的,不用按照那个法本修,他就靠他的念力就可以超度,懂吗?所以佛菩萨祂去利益众生,也全部都是靠念力,我们就都知道这个念力非常非常重要。

像在密教,为什么上师观察弟子要几年啊?十二年而已啦,没有很长,上师要观察弟子十二年,主要是观察什么?就观察他的心啊,因为密教成就的根本是菩提心。你修任何法门,如果没有菩提心作为基础的话,再怎么殊胜的大什么、大什么都没有用,大圆满、大手印都不可能成就的;或者任何本尊法,如果你没有菩提心作为基础,你修任何一个密法都不可能成就的。

如果你是一个瞋心很重的弟子,上师要不要传法给你啊?会不会传法给你?会不会传那个很powerful(强大的)的那个忿怒金刚的那种,忿怒尊。因为那个咒语的力量,摧破力量非常强,他如果瞋心很重,要不要传给他?千万不可以传给他,懂吗?为什么?因为他念力如果很强的话就惨了。他得了那个很powerful的法,然后他念力很强,瞋心很重,你看,那还得了。哪个人曾经得罪他的、伤害过他的,他那个瞋心一起来,靠着他那个强大的念力,那对方不是都死得很惨吗?所以上师为什么要观察弟子十二年,看的是什么?看的就是这个啊!他是不是具器的弟子,他是不是真正有菩提心,他只要还有我们昨天讲的忿、恨、恼、嫉妒、害,就不可能传给他,他还有一念的这些,跟瞋心相应的这些烦恼,就不会传给他,就怕他哪一天发脾气就惨了——这就说明那个念力真的可以做很多事。

念力越强,它就好像波嘛,懂吗?念是一种念波,它是一种波动。念力强的人,他这个波动可以通整个法界的。所以佛菩萨的念力是可以什么?我们说十法界是相通的,一念就可以到达整个十法界。我们前面也讲“五遍行”,对不对?讲我们心识的力量可以遍一切处嘛、遍一切时,对不对?可见我们心念的力量本来就是可以遍满整个虚空法界,没有一个地方不能到达。可是,我们没有成就正念力的人,他念力的力量太微小了,所以没有办法遍满整个法界。那佛菩萨祂可以,因为祂正念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现在不管修什么法门,要训练的就是这个正念力,只要你正念力能够慢慢地成就的话,那你当然说什么得定、开发智慧,还要开发神通,还有一个重点,这个也很重要,开发神通也是很快速的,它都是念力、正念力的结果。所以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好好地培养我们的正念力,这样我们再修一切的法才可能成就。

好,第七个大随烦恼是“不正知”。不正知,就是不正确的认知。就是面对事情的时候,在认知上有了错误。也许是看法错了,也许是想法错了,总而言之,就是观念啦、思想见解上有了错误,我们都叫做不正知。就是说认知上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认知,叫做不正知。

那为什么认知上会有错误呢?就因为愚痴,所以不正知是跟“痴”相应的。它产生的都是邪知、邪见,所以它又跟“邪慧”相应。因为愚痴才有认知上的错误。以佛法来讲,是不明白中道实相,不明白诸法真实的面貌。诸法真实的面貌,我们讲了很多次了:就是一切现象界它是生灭、无常、无我的。我们没有弄明白,就会以为有一个真实的我、真实的法,把它们当作是永恒存在的,这个就是错误的认知,才产生我执跟法执。

有了错误认知之后,就会生起各种的邪知,因为他的认知上有错误,所以他遇到事情,就用他那个错误的邪知、邪分别(我们也称为邪慧),因为他认知上有错误,所以他的判断会错误,他碰到事情的那个分别或者那种知见都是错误的。我们说邪知邪见,那个邪知就是在讲这个不正知。遇到事情,他用的都是邪慧、邪分别。所以不正知会障碍正知的生起,让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正知。我们要做到正知、正见嘛,可是不正知就会障碍我们没有办法得到正知,也会让我们的身、口、意业有很多违犯的地方。因为错误的认知,当然就容易造下身、口、意业。所以遇到一切的境界,就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变成是非颠倒、善恶错乱,这就是不正知的结果。

像我们刚刚讲那个打坐,看光啊什么的,有的人是喜欢感应:“哦!现在气走到哪里了、我的气机有没有发动?”这些会搞感应的,会什么看光啊、还是感应气的这些,他自己以为他在修菩提道(因为我们说要修止修观嘛,要练习打坐嘛);可是他一练习打坐,他就变成是在搞身体,他以为他在修菩提道;可是菩提道不在光上面、也不在气上面啊。所以那个整天在搞感觉的,他是不可能会开悟的。

因为菩提道是觉悟之道,觉悟什么呢?觉悟一切法无我,觉悟这个空性的道理。我们只是靠着这个打坐的姿势来训练身体的安定性,因为我们身体坐定了(一定要用那个七支坐法),身体安定了,我们的心就容易专一,心专一就容易得止,得止就容易开发空性的智慧,这个才是打坐真正的目的。可是不正知的人,他打坐就会变成说在练气啊、在看光啊,要不然就是在修腿呀、在搞感受啊,所以我们说他不正知——对打坐这件事情是不正知的;因此他这样来修练是不可能开悟、解脱,只是被色蕴、受蕴困住,不得解脱。所以我们要先听经闻法,建立正知见之后,再来谈修行,这样才不会修错,才不会走错路;先要有正知见,才不会有不正知的现象产生。

有了正知力,面对一切境界才能够起正观察:当下知道是该做、还是不该做,该说、不该说,每个念头对、还是不对,这个就是《广论》里面讲的“正知而行”。这样身、口、意自然就清净,也能够生起真正的智慧。

最后一个“散乱”。什么是散乱呢?散乱就是驰散动乱。因为心向外奔驰分散,所以变得躁动扰乱。所以散乱就是比喻我们的心往外面散开。就好像我们到河边,丢一个石头,“咚!”那个水就会起一阵一阵的涟漪往外面扩散开来,就是用这个来比喻我们的心往外驰散,叫做散乱。

那为什么会散乱呢?因为我们的心向外攀缘,向外在境界攀缘,所以心就驰散动乱,没有办法专注在所缘境上;没有办法专注在所缘境上,就没有办法得正定;没有办法得正定,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智慧,所以所发的都是恶慧或者是邪慧或者是邪分别。为什么叫做“邪”呢?因为它不能让我们开悟、解脱,所以我们就称为是恶慧;真正的智慧才能够让我们开悟、解脱,就是空性的智慧。

像一般来说,散乱心比较重的人,他的性格是比较不稳定的:稍微遇到一点挫折,他就想要逃,怎么逃呢?就是换环境。以那个一直换工作的,这个是标准型,像有些人他一直在换工作,有没有?一个工作很少超过三个月,三个月已经很长了,可能三个礼拜。他每次换工作,你问他为什么要换工作?他就开始complain(抱怨)了:老板不好啦、同事很难相处,要不然就是工作太苦、太累、时间太长……反正在他的眼里,就没有一个工作可以做就对了,没有一个工作合他的意。所以也不是老板的问题、也不是同事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工作时间的问题,都不是!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因为他的心散乱,心散乱他的心就不能够集中。因为我们刚才说像那个涟漪一样,就往外散开,所以他整个散开,他的心力不容易集中,意志力就容易分散;意志力容易分散,就容易受到外境的干扰。所以一点点外在境界,很小的风吹草动,他就没有办法了,他就被严重干扰、对他来说是严重干扰。也是因为干扰,他就会对周遭的环境,不管是人、事、物都失去了耐心;所以散乱心重的人,他一定耐心很差,就是一点点他就没办法忍耐,抗压性很低。

还有,一般来说,那个花样越多、思想越多的人,散乱心也越重。看起来他是一副聪明伶俐的样子,因为他点子多嘛、脑筋动得快。但是现在也同样的情况,把他抓来这边打坐,他也完蛋。要他修止、修观来说,这种散乱心重的,就会变成得止、得定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散乱心重。所以他很难坐得住,心一直散乱、一直往外驰散,一直攀缘外境。有一点声音他就不行了:什么光线太亮也不行,太暗会睡着,也是很麻烦。所以他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就是因为他散乱心很重。他脑筋动得快,说明他的内心是动荡不安的,所以它障碍止,没办法得止。因为内心老是动荡不安,因为他一直在动脑筋嘛,停不下来。所以脑筋动得快,就说明他内心是一直在动荡不安的状态,所以现在要修定,他怎么可能得止呢?很难得止,所以我们才说它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得止的障碍。那修观呢?点子多,说明他的分别心很重,这个又障碍修观。所以不管修止修观,都是很大的障碍。

如果再加上他好辩,主观意识很强的话,就会变成恶慧,因为都不是正知正见嘛。因为他没有办法得止,所以没有办法成就定力;没有办法修观,所以没有办法成就真正的慧力,真正的智慧,见空性的智慧,他没有办法得到;主观意识很强的意思是什么?表示他分别、执著非常非常的重。所以他不但没有办法成就止观,而且还会变成恶慧、邪分别。

所以,一般我们看世间人,就是那种第六意识心很强的,他来做学问啦、搞知识啊,他不管学问知识再高,他也没有办法开悟、解脱,为什么?他是用他的意识心,第六意识去分别所做出来的学问跟知识,所以只能说他是世智辩聪;但是并不是真正的智慧。我们佛法真正的智慧,就是无我空性的智慧,因为在空性的智慧当中,是远离一切的戏论分别。所以他用种种分别心写出来的文章或做出来的学问,那个是分别来的。在空性的智慧当中,是远离一切的戏论分别,是没有散逸、没有动乱,就是我们说的“菩提自性,本自清净,菩提自性,本不动摇”。因为他现在是散乱心所做出来的,分别心所做出来的东西,所以就不是我们清净自性里面的东西,因为我们的菩提自性是清净的,是本来不动摇的;可是他现在心很散动嘛,所以就不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从清净自性所起的作用,才是智慧的观照,才能够善能明白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空的,不会起任何的分别、执著。可是由散乱心所起的分别,它是由我执分别来的,所以我们才会说它是恶慧,而不是真正的智慧,差别在这里。

好,以上八个大随烦恼已经介绍完了。这八个大随烦恼是与生俱来的,生下来就有,所以它很难断。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断呢?见道的时候就能断,就是你什么时候体证无我,什么时候见空性,什么时候见道,什么时候才能够断除。因为它恒常与第七识的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相应,所以只要不好的念头一生起、恶心一生起,就一定有这八个烦恼在里面。

所以我们平常就要多修对治,怎么来修对治呢?我们要多修信心来对治不信;修精进来对治懈怠;修不放逸来对治放逸;修观来对治昏沉;修止来对治掉举;多培养正念来对治失正念;多培养正知来对治不正知;多持戒、修定来对治散乱。这样才可能有一天见空性、开悟,然后悟后起修,才能够到最后证得果位。

好,我们这次的课程,说了根本烦恼六个,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八个。我们介绍这些内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明白烦恼的种类。譬如说,这些烦恼它是怎么障碍我们成就的,它是怎么障碍我们善根没有办法生起,或者它是怎么让我们的心被染污,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身心会时常处在热恼当中等等等等,就是所有根本烦恼,还有随烦恼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够明白的话,我们就能够认识烦恼,认识这些烦恼,才能够正确地修行,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习气没有断,应该从哪里下手做功夫。因为我们每个都有讲对治法嘛。那你检查发觉说“我这个比较严重”,就修那个对治。这样来做功夫的话,很快就能够成就善根,成就止观,成就戒定慧,成就最后的果位,都没有问题。所以先要认识烦恼的内容,然后去对治它。

好,我们这一次的课程,就到这里结束。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