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7、小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首先回答问题。这边有几个问题,是昨天写上来的。

[问]净莲师父,您昨晚开示关于对“无色界”亲情的贪爱(就是第一个晚上我们讲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不同的贪爱,分别是欲、爱、情嘛,无色界是对情的执著,所以他就这样问说)对于“无色界”亲情的贪爱,我一直在回向给自己已经往生的父母,最近有一个想法,其实父母已经成为自己周围众生的一份子,我这样的惦记他们,越来越淡,却觉得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不应该淡忘,这是不是您所指的“无色界”亲情的贪爱呢?

[答]是。就是对亲人很难割舍的那一份亲情的贪爱。

[问]第二个问题是:您提到“能见的功能,就是不生不灭的本性显现,需从生灭现象去了悟不生不灭的道理”,使我想起上一次上师来新加坡主持的“禅三”课程,所讲的是不是同样的道理?从串习呼吸进出、长短、粗细的观察,再慢慢观其生灭及无常等等。这一连串的练习,是训练我们的专注力,以这种专注力去观六根所现的一切现象,从而慢慢观现象的生灭与无常,而不做出反应,是不是这样?这是不是能“真心离一切相,如实照见一切现象,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执著”的意思呢?师父请指示!感恩!

[答]我们禅三所练习的目的是要证涅槃,证涅槃的条件就是你只要证到无我,就可以证得涅槃,所以它的目标是见到无我。那无我从哪里见?从现象界的生灭、无常上面去见,你只要观察一切现象界它都是生灭的,只要是生灭,它就是无常、就是无我的,因此就能够证得无我。这个跟我们第一晚讲的,从生灭的现象界去了悟不生不灭的本体界是不一样的,是不同的境界。

禅三所练习的那个念住、身念住的修法,你只能证到无我,但是你不能够见到不生不灭的那个真心(或者是本体界)。我们所谓的真心离一切相、真心离念,那个是指从妄心回归真心了,已经破除无明了,所以它的境界是有差别的:一个是破见思惑(我们昨天介绍的见思惑),只能破见思惑,就是观身念住或四念住,只能破见思惑,但是尘沙跟无明没有办法破,所以他没有办法真正的见到真心,所以它是有境界上的差别。因为我们昨天讲过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乘),他们只断见思惑,但是没有破尘沙跟无明,所以没有真正的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就没有见到真正自己的真心本性,并没有见到。

[问]净莲上师:我没有上过师父开示过的有关“不净观”的课,不过有您撰释的《不净观》这本书。请问我可以以此书为准,依其中指示修持不净观吗?

[答]原则上可以的,如果遇到任何问题的话,就可以再问我。原则上可以的,最好、比较保险的方式,就是等我们不净观的DVD出来之后,你看了之后再练习,那个就会更正确。之前你可以看,可以开始练习,你可以先背诵“发、毛、爪、齿、皮……”那三十二个内容,你可以先把它背诵下来。

[问]还有另外第二个问题:贪爱可以用菩提心对治吗?譬如遇到使自己产生强烈欲性的异性时,以这位有欲望的对象,看做是自己过去世里的一位慈母,用这样的方法对治有无错处?

[答]这样的观想方法是正确的吗?就是把他贪爱的女性,这样的一个对象,把她观成是自己往世的慈母。在显教里面是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把一切众生观做是我父,把一切众生观做是我母,可以做这样的观想,来对治对他们的贪爱,所以可以这样观的。

[问]第三个问题:修不净观与菩提心,能否两个法门同时修持?或是需有先后次序?

[答]你要同时修也可以。可是如果你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你的菩提心很难真实地生起,因为你还有对三界的贪爱,就没有真实的生起出离三界的心,这个时候你发的菩提心没有办法很圆满,是因为你的出离心没有生起。所以我们一般说要发菩提心,必须要有出离心的基础;那修不净观是修出离心,尤其是出离贪爱的心,贪爱三界的心,有了这个出离心生起之后,你再发菩提心会比较容易,而且发得也比较圆满。在这个之前,就是我们出离心没有生起之前,是不可以练习发菩提心?也还是可以,只是说它效果没有出离心生起之后所发的菩提心这么好,可以同时修;可是我们要知道,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这样就可以了。

问题回答完了。

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是进行今天的进度——“随烦恼”。

“心所有法”的第五类,是二十种“随烦恼”。

那为什么称为“随烦恼”呢?因为它是随着根本烦恼来的,所以称为随烦恼。这个随烦恼又会因为随着生起烦恼的方式不同,而有大、中、小的差别:有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它是个别现起的,所以它的范围最小。个别现起的,就是有了这个、没有那个,不会同时生起,所以它的范围最小,小随烦恼一共有十个,但是它都是个别现起。

中随烦恼,它是同时现起的,只要你有不善心生起,就是说你有不好的念头生起,里面就同时有无惭、无愧;所以中随烦恼只有两个:就是无惭、无愧,就是说一个人没有羞耻心,没有惭愧心。因为没有羞耻心,所以我们才会造恶,起心动念都是不好的念头,所以只要你有恶心(恶的心念)生起来的话,这里面就一定同时有无惭、无愧。所以我们就知道,中随烦恼的范围又比小随烦恼还要再更扩大,因为小随烦恼是个别现起的,有了这个、就没有那个;可是中随烦恼它是同时现起,只要是恶心、不好的心念生起的时候,就一定同时伴随有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它的范围就更大了,它不但同时可以现起好几个,而且它还跟第七识的四惑相应。还记得吗?第七识叫做末那识,末那翻成染污意。染污的意思,就是恒常与四惑相应,哪四惑呢?背得出来吗?我爱(或者叫我贪)、我见、我痴、我慢。染污意,那个“意”就是恒审思量的意思,恒,就表示说它从来没有间断过,所以第七识它恒审思量,执八识见分为我,而且恒常与这四惑相应,那我们就知道第七识为什么是我执的来源,就是因为恒常、从来没有间断过,念念都有我贪、我痴、我见、我慢,从来没有间断过。

所谓的大随烦恼,就是它就跟这四惑相应,所以我们就知道大随烦恼它是最难断的,为什么?它跟我们生命一起来的,你天生下来就有,所谓的劣根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恒常跟第七识的四惑相应,所以它的范围最广,而且它可以同时现起好几个,所以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就是大随烦恼,因为它的范围是最广的。

我们今天先介绍小随烦恼,小随烦恼一共有十个:

第一个是“忿”。忿,就是忿怒的意思,就是一种忿忿不平的心理。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对于现前的情况不满意。当下、现前碰到什么事情,你的心理就产生不满的情绪,那个就叫忿怒。可能在任何情况之下发生,只要有境界现前,能引发你那个不满的情绪,那个就叫做忿怒。

譬如说:你在看电视的时候,前一阵子不是有什么暴动,然后去镇压吗?很多人看了就“怎么可以这样子!”看到一些比较血腥的画面,或者感觉说比较不人道的画面,他心中就会涌起那一股气,就叫做忿怒。所以他就开始批评啊,开始说他的意见啦,什么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啦或者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那样……就是这所有的身、口、意业,就是因为这一念的忿而造下的,这就是忿怒。

或者是跟人家意见不相合的时候,讲到最后讲到快翻脸,为什么?讲到最后想要翻脸,就是因为他那个忿怒的情绪已经产生了。或者是父母亲在教导小孩的时候,也常常会有忿怒嘛,对不对?“跟你讲了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那个也是忿怒。反正眼前当下的那个境界现前,你产生忿忿不平的心理,那个就是忿怒,这个就是有境界来的时候。

可是有时候是没有境界,你心里面莫名其妙,说不出来的,就是感觉很烦闷,然后觉得一肚子埋怨,然后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心,然后就变得不耐烦、对什么都不耐烦。有的人一起床下来就那个,那个叫“床头气儿”,他醒过来就莫名其妙,就是心情不好,这时候人家跟他讲话,他也不耐烦,那个就是他心里面已经有忿怒产生了,就是忿的情绪已经在心里面。

所以不管有没有境界现前,当下那个忿怒的心理生起来的时候,就是忿忿不平,或者不满的情绪啊,或者讨厌啊、排斥啊,不喜欢啊、不满意啊、看不顺眼啊、不顺心啊,那些情绪都属于忿怒。这是第一个,说明你当下的心情。

如果这个忿怒的情绪一直没有办法平复的话,就是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是你的心没有过去,你还是一直记在心里面,那个就是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恨”的阶段,就是你已经怀恨在心了。譬如昨天吵一架,吵完就没事了;可是你还一直记恨在心里面。所以我们常常说“那个人会记仇哦,会记恨哦”,那个“恨”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第二个:就是怨恨。恨,就是怨恨。就是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是他的怒气并没有消,继续留在心里面,它就会形成一种怨恨,那股怨恨的心。

那如果这个情绪还一直没有办法释怀的话,久久不能释怀,不管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情,如果一直怀恨在心,或者一直耿耿于怀的话,就是只要让他一想到这个人,一想到曾经发生的那件事情,他就身心热恼起来,这就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恼”。所以“恼”就是热恼,会让我们的身心热恼起来。

所以我们就知道,忿、恨、恼它是有程度上的差别:眼前的那个暂时的不满意,那个是“忿”而已;可是事后还依然怀恨在心,这个是已经进入“恨”的阶段;每每想起身心热恼,那个就进入“恼”的阶段。所以经常忿、恨、恼的话,就容易高血压,还有那个关节炎,关节发炎,反正一般身体上有任何疼痛的现象,一般都是跟忿、恨、恼有关,就是瞋恚的果报。

忿、恨、恼是跟瞋相应的。我们刚才说,为什么叫“随烦恼”,因为它是跟随根本烦恼来的,随着根本烦恼来的,忿、恨、恼都是随着根本烦恼的“瞋”、瞋恚来的,所以忿、恨、恼属于瞋恚的一分,它是根本烦恼——瞋恚跟它相应的。

所以瞋恚的果报就是痛,只要你身体有任何疼痛,那个就是瞋恚的果报,或者是忿、恨、恼果报现前了。所以关节炎就是痛嘛,关节痛、关节发炎;高血压就头痛嘛,头晕、头痛,严重一点,如果本来就有高血压,忿、恨、恼一现前,身心一热恼,怎么样?就中(zhòng)风了,很多人是因为高血压之后中风的,所以中风也是从长时间的忿、恨、恼累积出来的,一旦碰到什么事情,让他那股气又冒上来的时候,直冲脑门就塞住了,就形成中风。

还有就是,各种癌症也是长时间的累积,什么的累积?忿、恨、恼情绪的累积,容易得种种的癌症。所以癌症虽然有病理上的原因;但是以情绪来说,就是说他长时间本来忿怒,但是没有消失,又常常怀恨在心,恨意也没有消失,经常一想到就身心热恼:不管是曾经觉得自己受委屈啊、还是曾经结过什么怨结啊,他就是久久放在心里面,就一直记恨,形成长时间的怨结,一直打结、一直打结,就形成癌症。

所以癌症其实它真正心理上的原因是长时间郁闷、郁结所得的结果。所以我们想要帮助癌症的病人,就是除了应该吃的药、应该做的化疗之外,就是尽量让他开心,跟他谈心,看看他心中有什么怨结是没有打开的,我们尽量让他心中的怨结一个一个化开,他的病情很快就能够好转,他就不会这边塞住、那边塞住,气血长时间郁结,就是气血运行不顺畅嘛,所以它就会这边累积、那边累积,长时间就会形成癌症,看它累积在五脏六腑的哪一个部分,它就会形成那个癌症。这就说明他长时间的怨、恨、恼的那个情绪,累积在身体的那一个部分,不同的部位,也是不同忿、恨、恼的情绪所打的怨结在那边。

所以我们就尝试看能不能帮他打开他心中长时间累积下来的怨结,他如果能够一个一个把它解开,他的癌症很快就能够好起来,这个才是真正的病根。佛法说“一切唯心造”嘛,你心转变了,“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句话是《楞严经》上面的话,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你如果能够明白一切因缘所生法,它是生灭无常,自性是空的,你就能够真正地从心里面打开这样的怨结。

好,所以我们说到忿、恨、恼,都是瞋恚的一分。所以经常忿、恨、恼的话,一定会障碍慈心的生起,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瞋心障慈,害障悲”。忿、恨、恼都是跟瞋恚心相应的,所以它会障碍我们的慈心没有办法生起。

经常忿、恨、恼的结果,就一定造下很多身、口、意的恶业,那将来无量无边的大苦也是自己要受,所以造恶业的结果的苦,都是自己将来都要承受的。所以怎么对治呢?除了要深信业果的道理之外,也要多多思惟空性的道理,就是当你忿、恨、恼生起来的时候,马上观生灭:我这股气上来的时候,看着它,它就消失了;等一下要又想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再看着它,它又消失了。看它生起、看它消失,说明什么呢?生灭的、无常啊!所以忿、恨、恼的情绪是不可得。

如果再能够发菩提心,那就更好了!就是当你忿、恨、恼生起的时候,怎么发?现在大家都很会发了:把一切众生的忿、恨、恼都在我身上成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远离忿、恨、恼的情绪,也可以这样来发心。我们前面也讲过,讲瞋心的时候讲过,这样消业障最快,累积功德最快,你也可以把本来忿、恨、恼的情绪,转为菩提心的力量,所以菩提心的功德就能够生起,然后也能够帮我们消除过去无量劫以来忿、恨、恼的业障。也是因为你这一念的慈心生起,这一念的菩提心生起,可以消无量劫以来的业障以外,还有发菩提心的功德。而且同时还能够见空性,因为当下你明白忿、恨、恼的自性是不可得的,又能够进一步去体悟空性的道理,早一点证到无我。所以这样子我们就不怕发脾气了嘛,发脾气,搞不好当下就契入空性也说不定,或者是又可以增长我们的菩提心、继续增长我们的菩提心。

当然,希望能有一天做到最好是不要发脾气。就是修行人要永远保持平安喜乐,那种喜乐的心。所以一觉得说自己在闹情绪啊,好像想要发脾气呀,就是有那种烦闷的情绪开始生起的时候,就要赶快让它stop(停止),不要让它进入恨、恼,那个就已经很严重了,身心热恼已经很严重。所以有很强止观的力量的人,就是他那个觉照功夫很强的时候,他会很明白他每一个当下的情绪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绪。

有的人是他闷闷的,可是他不知道,人家跟他说什么,他都不耐烦,他也不知道他已经开始忿怒了,所以他的抗压点变得很低,就是一点点事情就爆,人家说:“奇怪!他为什么脾气这么坏?”其实他平常就很忿怒,懂吗?平常就忿怒填膺,没事的时候,他的心情不是喜乐的;可是他自己不知道,整天烦烦恼恼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脾气不好。可是修行人因为他的觉照力很强的关系,所以一有点点心情不好,马上转,一觉得自己闹情绪……可是真正修行人他是不太会闹情绪,如果功夫好的话。所以自己功夫好不好,就看自己会不会无缘无故闹情绪,就知道自己功夫好不好;那个没事情会闹情绪的,不管有没有人惹他,他就是心情不好的,那个就表示他功夫有进步的空间。

所以我们怎么练习呢?就是你开始觉得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赶快修慈心观也好啦、发菩提心也好啦、还是观它的烦恼自性也是空的,都可以,就是我们要赶快把那个烦闷的心情转成喜乐,让自己慈心充满,你才可以感染周遭也充满慈心,你的慈心可以扩展到你周遭的环境,你家里都是慈悲的磁场,懂吗?那要从你的心开始散发出慈悲的力量。

所以我们每一天就是要检查自己的心是不是充满了慈悲的力量,就是喜乐;因为只有当你喜乐的时候,你心情好的时候,才会想说希望别人也心情好。你自己都很烦恼,你看到谁都很不耐烦,你怎么可能说“我希望你快乐”?“我自己都不快乐,我希望帮你除苦?我都苦得不得了”,没有那个心情给人家快乐,也没有那个心情去帮人家除苦,因为自己都不快乐,自己也苦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想要让自己的慈悲心生起,就是要常常让自己的心情是一种充满慈悲的力量,所以你自然就会很关心你周遭的人,他们自然能够感染到你那个欢喜心,他也会变得欢喜,你也是真正去关心他的痛苦,然后想办法用佛法的智慧来帮他除苦。

所以修行人就是高度的警觉,当自己有一点那种情绪产生的时候,就要把它调(过来),千万不要让它进入恨啊、还是恼啊,那个就比较严重了,因为那个是长时间的累积。忿,我们刚才讲,它只是眼前、当下不满的情绪这样而已,所以它是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它很轻微,只是当下不满意,对现前的情况不满意这样而已,所以那个不满意很快就可以调过来。可是它形成那种仇恨的时候,就比较难了嘛,对不对?就是忿怒一直没有消,情绪一直累积、累积、累积,酝酿、酝酿、酝酿,一直到忿怒,那个就比较难了,不是忿怒,就是怀恨,然后形成怨结、身心热恼,那当然就更严重,那就比较难解决。所以我们希望在一开始,一点点情绪来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摆平,然后让自己的心转念,转成喜乐、慈悲,这样应该很快。然后经常地练习发菩提心,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发菩提心,希望一切众生的不开心全部在我身上成熟,我希望一切众生都很开心,这样很快自己就开心起来了,然后就真正的可以去让别人开心,所以发菩提心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这个就是忿、恨、恼。

第四个就是“覆”。覆,就是盖覆。就是当自己犯了错或者破了戒或者造了业之后,把它盖覆起来,不让别人发现,这样的一个心理叫“覆”,就是覆藏。自己做错了事情,尽量遮掩,造了业,尽量不让人家发现,破了戒也不敢吭气。

那他为什么要这样遮遮掩掩的,然后盖覆自己的罪性呢?害怕嘛,怕什么?怕因此失去了名闻、利养、恭敬啊,还是地位啊、权利啊,要保护自己既有的名闻、利养、恭敬,还是权力、地位,怕失去,所以他就用这种盖覆的心来盖覆他的罪性,(用)这样一个覆藏的心来处理。

可是他这样把它覆盖起来,不让人家发现,是真的就没事了吗?真的没事了吗?人家没有发现,就没事了?不会吧?应该更严重吧?不是盖起来就没事,为什么更严重呢?因为他经常盖覆自己的罪性,只会让自己的罪性越来越增加,每天都在盖覆自己的罪业,罪业只会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为什么?因为他一犯了错,一破了戒或者造了业,他就把它遮掩起来,那这样的罪性是不是一直一直在增长?自己的习气、业力不断不断一直在增长。所以他不但不会没事,而且这样遮盖的结果,不会消我们的业障,只会让我们的罪性越来越增加,而且我们就算从事修行的话,也不容易进步,为什么?因为一犯了错,你就用覆藏的方法,所以你就不会很认真地反省,然后改过。

所以,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呢?就是因为他不明白业果的道理,因为愚痴,所以覆是跟愚痴相应的,贪、瞋、痴那个“痴”,和根本烦恼“痴”相应的。为什么是愚痴呢?因为最笨的人,才会用这种最笨的办法。因为他愚痴到以为可以用覆藏的方式就没事;可是事实上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所造的所有业都要受报,不会因为他覆藏,然后就不要报,所以他不明白业果的道理,他才会用覆藏的这种方式来处理,他犯错的时候才会用这种方式处理。

有时候,像小朋友偷拿东西,你问他说:“这个东西是不是你拿的?”他一定打死都不承认,对不对?那就是一种覆藏的心。他为什么不敢承认?他承认就完蛋了,对不对?不是挨骂、就是挨打,所以他就吓得不敢承认;可是这个偷盗的种子已经种下去,而且业也造了,那将来还是要受报。有的人为什么要覆藏?就是他怕人家责备、怕犯了错,然后人家知道的话,可能就会责备他或者是埋怨他,所以他也不敢讲、也不愿意讲,可是我们知道,不讲的话,也是会受到果报的。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佛法讲的“发露忏悔”,它才是最好的方式。一旦犯了错、造了业,勇于在大众前面公开承认“这个事情就是我做的!”这样就不需要覆藏,这个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这种人他消业障最快、修行最快速,为什么?他一承认自己的错,他就马上改啦,然后因为他有忏悔,怎么样?就能够消业障,是不是比覆藏要聪明多了?有智慧多了?所以最笨的人才用覆藏的(方式)。发露忏悔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让我们很快地就消除业障,因为你发露、你忏悔了,业障很快就消了,也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勇于改过,所以他修行也很快速就能够成就。

所以我们才会说,用覆藏的方式其实是跟愚痴相应的,它会让我们的身心永远处在不安稳的状态。因为你覆藏的话,又怕人家发现,哪一天发现,你可能又要说更多骗话,来圆说你为什么当初要那样做,因为你还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所以覆藏之后,他的心其实是不安的,因为一面怕人家发现,万一被人家发现,他又要讲更多的谎话。而且,人基本上还是有惭愧心的,所以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良心就发现了,他曾经做过的一些错误的事,这时候他心中就会充满了无限懊悔,这个会让他良心不安。修定的时候,以前曾经做过的坏事情,全部都会自动冒出来,因为过去所造的那些恶业它并没有消失,它全部都回熏到第八识,成为业力的种子,对不对?所以当你修定的时候,我们那些习气、业力的种子会爆发,所以所有年少轻狂,还是曾经做过的那些见不得人、还是不可告人的事情,它就会自己涌上心头,这时候心中也是充满了种种悔恨,也会让我们身心不安,也障碍我们得定。

一般造业都是糊里糊涂的时候,头脑不清楚的状况之下,做了很多的错事、说了很多错话,就是说错话都是头脑不清楚嘛。所以当你头脑比较清楚的时候,才会后悔说“为什么我诶?昨天会那样子说他?为什么我昨天会做那件事情?它实在是错的很离谱!”所以当我们头脑比较清楚的时候,心中也会充满了无限的悔恨。所以这些覆藏的结果,都会让我们身心处在不安稳的状态,当然也会造下更多的恶业,因为你不会改嘛,所以原来的错,你会一直重复地犯。原来破的戒,因为你没有发露忏悔,你也没有想要改过的决心,所以原来会做的错事,你还会依然做、依然错;原来会破的戒,你还是会继续地破;原来造的恶业,也会继续地造——那只会让恶性不断不断地增加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你没有改过,没有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第一个,怎么对治覆藏的心理呢?就是发露忏悔,这样消业障最快;第二个,就是赶快修正自己错误的心理行为,就是身、口、意要赶快修正,这样修行成就最快,这个才是最好的办法,最明智之举。

所以,我们修行人的心应该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应该是这样,没有任何的云雾来遮障。这皎洁的明月就比喻我们自性的光明;那个云雾就比喻被覆藏的罪恶。我们越覆藏,云层越厚,那个云雾越厚,越会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遮障,就用这个来比喻:覆藏的罪性,会遮障我们自性的光明,就让我们的自性没有办法现前。所以只有不覆藏罪恶,把这些染污的习气都去掉,我们自性的光明才可能显露出来,明心见性才比较快,所以我们才会说赶快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这样才成就最快。

第五个是“诳”。诳,就是欺诳。就是用各种欺骗别人的方式来谋取金钱或者是其他种种的利益,他是用欺骗的方法。

为了要获得各种利益,他可能必须要整天都在动脑筋,筹划怎么来进行诈骗的事情,所以他所用的方式,一定都是不正当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譬如说:贪污啊,怎样谋取金钱,就想怎样用贪污的方法;或者是包庇非法;或者诈财;做生意的人,就打不实的广告;偷工减料,就是想尽种种的办法来谋取金钱,所以像这样的谋生方式,我们就叫做“邪命”。不是正命过活,不是正当的职业,我们称为邪命。因为他谋取生活的方式就是用不正当的方法来谋取,所以我们就称为邪命。

他为什么敢这样做呢?就是因为不明白业果的道理,所以才会这样处心积虑地利用各种计谋来行诈骗的事情。不明白业果的道理,他不知道他这样会有什么样的果报,所以他才敢这么做。可是这样的结果是怎么样呢?如果他整天都是这样动脑筋,心思诡诈,动脑筋赚钱的话,他只是在增长自己的贪欲。可是他动脑筋赚钱,那是不是真正的就可以获利呢?以业果来看,是不是真的可以获利呢?可能现实上,他也许真的动那个歪脑筋赚了不少钱,可能是真的;但是那个钱有没有什么果报啊?就哪一天破财,或者碰到什么样的事情,让他的财都留不住,因为他是不正当的造了恶业,然后去赚到的那个钱,所以那个钱也不是真正的获利,只是造业去谋取的;以业果来讲的话,可能将来还要加倍奉还,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才会说他不明白业果的道理,才会这么做。

那它应该跟什么相应啊?这样听下来,这个诳,欺诳、欺骗,会跟哪一个根本烦恼相应啊?他不断不断想赚钱是什么?贪嘛!对不对?所以它是贪的一分,它是跟根本烦恼“贪”相应的。因为他要谋取金钱,不择手段,用尽各种计谋来谋取到那个钱,所以它是贪欲,只是在增长自己的贪。所以他每天在动念的时候,怎么样去动歪脑筋赚钱,每一念都种下贪欲的种子,造下贪的业、贪的意业,只是这样动脑筋而已,就已经种下贪的意业了;然后还要说很多骗话嘛——口业;还要去做很多欺骗众生的事,那就是身业。所以他笨得以为这样可以真正的谋取利益,事实上是得不偿失,这个是什么样的行为啊?愚痴的行为,所以它跟根本烦恼的“愚痴”相应。所以我们就知道,“诳”是贪的一分、还有痴的一分。

那怎么对治呢?绝对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来谋取金钱,从此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也要慢慢地去除自己的贪欲,不再用欺骗的方法,要做到诚实正直,不虚伪作假,这样来练习。

他对利益这么贪著,是他把“利”看做是真实存在的,对不对?金钱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他才要花那么多的心思在上面,所以要怎么样呀?要观空啊!他不惜造那么多恶业去谋取的那个对象,其实它是生灭、无常,自性是空的,所以多划不来!那个是假的!为了那个假的,要造那么多恶业。所以,观这些利益的自性是空的,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就可以同时去掉自己的贪欲之外,也可以把名利心,那种利益的心看得比较淡薄,这样才能够对治欺诳的心。

第六个小随烦恼,是“谄”。谄,就是谄媚的意思。譬如说:假装献殷勤,为了要讨别人的欢心;或者故意要讨好别人,去阿谀逢迎、拍马屁,我们常常形容说“那个人是马屁精”,那个就是谄、谄媚。

谄,它又有谄曲的意思。谄曲,就是心不正直,就是说他的心是歪歪曲曲的。那他为什么要行谄曲这样的事情呢?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所以要对别人打躬作揖、卑言屈膝,这个是身业方面,他就是做这样的事情;讲的当然都是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话,对方喜欢听什么,他就讲什么,随时都要察言观色、见风转舵,所以难免就要打妄语啊,讲一些挑拨离间的话啦,或者讲一些好听的话,叫做绮语,他喜欢听的话,这个是口业方面;心里面也是随时都要动脑筋,想办法看要用什么办法去让他感动,打动他的心,这样来取悦他。像这种花了很多心思去取悦别人、迷惑别人,让别人看不清楚事实的真相,也摸不清楚你心里到底是在想什么——这种险恶邪曲的心,这个就是意业方面。所以我们知道,这种谄曲的心,会让我们身、口、意都造下很多的业。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它就教我们要观察谄曲会有哪一些过患。还蛮多的,它有十二种过患。我们经常这样思惟谄曲的过患,就能够慢慢让我们那个歪歪曲曲、不正直的心,变得正直。因为想要早一点开悟,有成就的话,就一定要去掉这个谄曲的心,为什么呢?因为“直心是道场”,你的心这么歪曲,就没有办法做到直心。直心就是真心,你那个歪曲的心就是妄心,所以没有办法回归到真心。所以只有当我们的心是正直的时候,才离真心最近,所以你要回归真心,就很快了,因为本来就没有跑很远。可是你的心九弯十八拐,歪歪曲曲,那么严重的话,要回归到真心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可能三大阿僧祇劫不晓得够不够?如果一直歪歪曲曲的话。所以谄曲也是障碍我们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就要经常来思惟谄曲有什么过患呢?

第一个过患,由于谄曲这样的因缘,因此不能够证得真实的智慧。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真实的智慧是从正直心来的;可是我们的心谄曲久了,很难见到真心,不能见真心,我们本有的真实智慧就不能够证得。我们说真心离念嘛,真心无念嘛。

第二个过患就是,谄曲使我们丧失名誉、地位等等。因为谄曲惯了,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家伙,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阿谀谄媚别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马屁精”,所以如果公司要提拔,要升哪一个……譬如有一个主管的缺,他要提拔什么人呢?大家会不会推荐他?大家提名、选举,他不会有任何一票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这样的人。可是有一种情况之下,大家马上都想到他,是什么情况?公司要裁员的时候,赶快把那个“马屁精”裁掉,因为他整天玩花样,整天在上司主管的面前打我们的小报告,因为要阿谀奉承主管的关系,专门扯我们的后腿,这种小人要让他赶快离开。所以才会说:谄曲会让我们渐渐地失去了名誉和地位。你的名声不好听,因为大家都在后面叫你什么、什么精嘛,名誉不好听;地位也很难升,可能升上去,时间一久了,大家知道你是这样的人,马上就把你拉下来了、马上就降级,所以它会使我们丧失名誉、还有地位等等。

第三个过患是,谄曲也会退失别人对我们的信心。为什么别人会对我们没信心?就是我们是一个完全没有原则、完全没有道德、完全没有是非观念的人,就好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哪里有利,就往哪里倒嘛。所以这样的人,我们怎么可以信他呢?怎么会对他有信心呢?那一定是没有办法相信,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变了,他会见风转舵,所以就不可能对他生起信心。

第四个过失是,谄曲也会使我们自己的功德一直在退失、不再增长。这是因为谄曲使我们的身、口、意不断造业,所以即使行善,功德也不会再增长,而且还日渐消失,功德会越来越少。就是说我们同时在行善,想要累积功德,但是我们的功德不会再增长,而且一直在减少,为什么?因为谄曲使我们造了很多身、口、意业,所以你再怎样想要累积功德都很难,而且不但不能累积,还一直减少,这个就是谄曲的结果,就是这样。

第五个,不但功德一直在退失,智慧也不会增长。所以不管他是怎么样殷勤地来供养、承事善知识,他的功德也一直在退失,智慧也不会增长;因为有智慧的善知识,不会喜欢阿谀谄媚的弟子、不会喜欢这样的弟子。所以就算他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但是他的智慧也不会增长,就是因为这位弟子、谄曲的弟子,他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他是用谄曲的心来亲近。所以他也不会好好地修行,为什么?他的心思不会用在法上,他的心思都用在怎么去讨好上师上面,所以法不入心,他整天想的就是那个谄曲的事情啊,怎样去表现自己多有修行,可是都不是,只是做做样子,虚伪作假,所以他是不可能有什么进步的,当然也不可能开智慧。

第六个,功德智慧都不会增长,只有一个会增长,就是恶业会增长。所以第六个,唯一会增长的,就只有恶业。

第七个,如果不改正自己邪曲的心,这样相续的结果,只会使我们离恶法越来越近,离善法越来越远。

第八个,谄曲也会损害我们的身心,使我们心中常怀苦恼,心非常不安稳。因为心邪曲的关系,所以自己的内心就会觉得很空虚、不踏实,因为你都不是很踏实的在做事情嘛,都是虚伪作假的,只是做一些表面的功夫,所以你的内心实际上是非常空虚的,不踏实的,所以内心也不会很安稳,不实在。

第九,谄曲只会使得自己苦,让别人也苦。为什么自己也苦,他人也苦呢?就是因为阿谀谄媚别人,如果事后被揭穿的话,就会引起对方的埋怨。因为对方一直都被你蒙在鼓里,以为你是这个样子;可是有一天发觉你不是这样,原来你是一个只会耍心机的小人,他就会开始埋怨你。那也因为自己被揭穿,心里也不好过,也是忧愁苦闷,所以才会说谄曲的结果,不但自己苦,别人也苦。

第十个,谄曲的人,不是成为圣贤的法器。就是说善于奉迎的人,他不是成就圣贤的材料,不是那块料,所以就算他学佛修行,也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因为他心不入法、心不入道。

第十一个,到了临终,只有追悔。谄曲一辈子,以为自己善于逢迎,春风得意,可是到了临命终的时候,恶业现前,这时候再追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它会让我们临终追悔。

第十二个(最后一个),死后只有堕恶趣的份。谄媚的人,死后大多数堕地狱道,都到地狱道去了,所以死后只有堕恶趣的份。

所以,如果我们想在修行上早点成就的话,就要想办法去掉谄曲的心。怎么练习呢?开始讲真话、做真事,用真心待人,表里如一。良师益友在教诲我们的时候,不要心怀怨恨,要心存感激,然后要好好地反省改过,这样才可能有一些成就。

一般谄曲心重的人,就是说上师在讲他的时候,他会很不高兴,所以上师一般也不会讲,在这样的弟子面前,然后直接跟他讲真话,知道他不能够接受。因为上师在讲他的时候,他会心里觉得很委屈,为什么委屈?因为他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怎么样去讨好上师,你看他是多用心啊!“可是你居然说我这个错、那个错,真的是好委屈、好冤枉啊!我已经身、口、意都供养给上师,可是上师都说我错”,不能够接受。因为上师知道他这个谄曲的心,只会障碍他的修行,所以就试图想要去戳破他或者是提醒他,想要告诉他的时候;但是因为他心邪曲惯了,他已经很习惯那种虚伪作假的方式,他没有办法很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习气啊或者那种烦恼啊,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所以上师指正的时候、指出他的错误的时候,他一般没有办法接受,而且还会怀恨在心,所以上师一般都不会直接来说这样的弟子。

所以我们刚才才会说,有我们的好朋友、同行善知识,或者是教授善知识在教诲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虚心地把话听进去,然后勇于改过,因为他是在成就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早一点修行有一些结果。要不然等到大家都觉得说没希望了,放弃你的时候,那就是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这个“直心是道场”很重要,因为我们修行就是希望能够早一点回归真心,可是谄曲它就让我们没有办法做到直心。

第七个小随烦恼,就是“憍”。憍,就是骄傲的意思。就是一种优越感,自己以为很了不起,整天陶醉在这个优越感当中,所以这个憍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

这个每个人也有,只是骄傲的事情不一样,所以有种种不同的憍的内容,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觉得骄傲的事。譬如说:有钱的人,他就会瞧不起贫穷的人,这个叫做“富贵憍”。看不起穷人,这个就是一种骄傲。

出生名门望族、家世显赫的人,没事就要夸耀一下他的家世,好烦哦!这个叫“族姓憍”。没事就在你面前说:“我昨天买了一个钻石,我觉得好小哦!才二十克拉!好小哦!”。“好烦哦!我开那个跑车,就觉得它不够快,好想再换一部更好的!”我们连车都买不起,他跟我说他想要换一部,这个就是族姓憍。

长得好看的人,就会嘲笑那个长得丑陋的人说:“那个人长得很抱歉”,这个就是“色力憍”,常常嘲笑那个长得丑陋的人。

身体好的人,他也会嘲笑人家说:“你这个什么身体嘛,像病猫一样,风一吹就会倒的‘林黛玉’”什么的……,这个是“无病憍”。

那个长寿的人,有时候也难免会倚老卖老一下,这个叫“长寿憍”。这个我们常常听到嘛:“你们年轻人又要怎样、怎样”,“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还是什么……这一类的,这个叫长寿憍。

年轻的人,他也不甘示弱,他也要瞧不起老人家说:“你们年纪大了,都没有用了,还不是要靠人家照顾”,这个叫“少年憍”。

至于那些学识丰富的人,他也会经常在言语之间,讽刺那个不读书的、没有学问的人,说你们这些不读书的草包啊!没料啊!肚子没墨水啊之类的,这个就是“多闻憍”,仗着自己多闻,然后嘲笑别人没学问。

这就是七种憍,这只是归纳,其实还有很多。

像那些脑筋好、反应快的人,有些人脑筋动得很快,他就会对那个脑筋迟钝、反应慢的人失去耐心,老是嫌他们怎么那么笨,怎么那么慢啊!这也是另外一种憍。还有,就是在社会上有名望、有社会地位的人,他在做事情的态度也好,讲话的语气也好,就是有一股想要压过别人的气焰,那个也好讨厌。老是喜欢使唤人啊,或者认为说你一定要听我的,“就凭我的社会地位,凭我的名望,你就要听我的”,那股压倒人的气势,也是另外一种憍。喜欢写文章的,画画的艺术家啦、文学家啦,他也会有另外一种自命清高、孤芳自赏,那也是一种憍,一种习气在他的身上,那个就叫做“憍味”。

所以,憍会使人自高自满、目空一切,总是自我陶醉,想驾凌在别人之上,因此很难做到谦卑,也会增长许多烦恼。憍会让我们生贪、瞋、痴等等的烦恼。什么时候生贪呢?就是自己在陶醉自己成就感里面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跟贪相应的。一直觉得说“我好了不起哦!我的成就好了不起哦!”当别人和自己唱反调的时候,就很容易发脾气,这时候是跟瞋相应的。不知道这些引以为傲的事情,只是因缘果报的展现,它是生灭、无常、无我的,不明白这个道理,这是跟愚痴相应的。所以,憍会让我们常生烦恼的原因在这里。

将来会有什么果报呢?那个越瞧不起人的,身高就越矮,所以它的果报是生来矮小,天生就比较矮小的,那个就是过去世瞧不起别人,越瞧不起别人,就长得越矮;还有就是容易会有五官不全的果报;还有,他容易生什么病呢?就是容易得肝病,因为自视过高的人,容易生瞋恚、容易瞋怒,所以他就容易得肝病;就是脾气不好,容易发脾气,只要有一点点违逆他的意思,他就发脾气。所以怒伤肝嘛,常常发脾气的结果就是肝不好,容易得肝病。

为什么会有这个骄傲的现象呢?就是因为贪爱执著自己的成就,才会生起这个骄傲的心,所以它是属于根本烦恼的哪一个啊?刚才讲了嘛,贪爱执著自己的成就,就跟贪相应啰。所以我们就知道憍它是属于贪的,跟贪相应的,因为贪爱执著自己以为了不起的成就的事情。

我们一般都说憍慢、憍慢,憍跟慢有什么差别呢?还是有差别。我们讲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嘛,所以慢是属于根本烦恼,现在讲的憍,是小随烦恼,所以一个是根本烦恼,一个是随烦恼。

憍,它是由事情而生起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自己觉得有什么值得骄傲、还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它针对的是你觉得有成就的事情,觉得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憍”它是由事情所生起的。“慢”是由“我”而生起的,我慢嘛。一切众生有“我”,所以就有“我慢”,“我”了不起,所以它是由“我”来的。一个由事情而起的,一个是由“我”而有的。

慢,我们刚才讲它是属于根本烦恼,它是和别人比较以后所生起的高举的心,前面讲有各种慢,就是跟别人比较之后,不管他比我好、还是比我差,我永远觉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所以慢是跟别人比较之后才有的。现在讲的这个憍,它是属于小随烦恼,它没有和别人比较,他是自己沉醉在自己的成就感里面——这就是憍跟慢的不同,有这些不同:一个是由事情而生起的,一个是由我而生起的。一个属于根本烦恼,是和别人比较之后才有的;憍是小随烦恼,没有和别人比较,自己陶醉在自己的成就感里面。

所以我们就知道,憍慢会障碍我们的谦卑,还会增长很多烦恼。我们刚才讲贪、瞋、痴,就是因为憍而生起的。所以它不但障碍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谦卑,而且还不断不断地增长烦恼。所以要怎么来对治呢?

就是你现在的一切的成就,就是过去善业的果报的展现这样而已。我们有造很多善业,有造很多恶业,(看)哪一个先成熟,善业先成熟的话,就会让你一切感觉很顺利,一些顺利的事情,你就会觉得说有成就感,其实是你过去善业成熟这样而已。而且,这一切让你觉得有成就感的事情,其实它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刚才讲了各种憍憍憍,都是生灭、无常的嘛,都是无自性的嘛,都是了不可得的,所以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憍的。所以,第一个思惟它是善业果报的展现,它是生灭、无常、无我的,自性是空的,这样就能够对治憍的心。

第八个小随烦恼,是“害”。害,就是伤害。因为对众生没有悲愍心,所以才会想出或者是做出伤害众生的事情来。这个害也是跟瞋相应的,所以瞋心一起来的时候,不晓得他会说什么话、做出什么事,不知道。所以这种互相伤害的事情是每天都在发生的。

像我们有时候会想说,像昨天刚吵完架,就会想说“好好地折磨他一下”,尤其是夫妻吵架,或者两个情人吵架,情人口角,或者朋友吵架,因为心里不痛快,所以就会想说:“我一定要你好看,我一定不要先跟你道歉认罪,我一定要你难过、内疚、后悔,在这个之前,我一定要跟你冷战到底”什么之类的,这个都是害心。就是说你会有这些念头生起来,就是想要伤害对方,不要让他好过,好好地折磨他一下,这个就是害心,这个还是比较轻微的。比较严重的话,就是想到仇人的时候,那一定没有什么好念头,对不对?所以心里面想的,可能都是怎么样去诅咒他啦,希望他事业倒闭最好啦,家庭破碎啊、子女败家啊、死后还要下十八层地狱啊,最好没有一件顺心的事情,这样我才顺——这个也是害心,就是这些念头都是害心。或者是想要怎么去报复别人,怎么去逼迫、损害、激怒别人,让别人产生痛苦,这些都是害心,怎么去伤害他。

所以害心使我们没有办法做到什么?大悲心。“瞋心障慈,害障悲”,所以这个伤害别人的心,障碍我们的大悲心没有办法生起。什么是悲啊?帮众生拔苦是悲,所以不但不能够帮助众生拔苦,还带给别人更多的痛苦,所以它是生起悲心最大的障碍,它是属于瞋心的一分。

那要怎么对治呢?就是多修悲心来对治嘛。可以思惟一切众生都可能是我往世的父母或者是最亲爱的人,在过去他当我父母或者当我最亲爱的人时,可能结了什么怨结,所以才会这一世变成仇敌,我才会那么恨他,然后心里面生起的都是怎么想要去伤害他的念头。所以现在这样来想:一切众生都可能是我们往世最亲爱的人,或者是往世的父母。一切众生也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像我不希望苦降临到我身上一样,一切众生也都跟我一样不喜欢受苦啊。所以对我最亲爱的人、还有往世的父母,我们应该对他生起大悲心,希望能够帮他们除苦,多修悲心,就能够去除这个害心。

第九个小随烦恼,是“嫉”。嫉,就是嫉妒。为什么会嫉妒呢?就是见不得人好,才会嫉妒。为什么会见不得人好呢?因为怕被他比下去;被他比下去之后,我可能就会有一些损失,可能是我名闻啊利养啊或者是恭敬啊,怕被他比下去之后,我这些就会有所损失。所以我看到别人有成就的时候,我心情就开始郁闷起来,整个心都纠结在一起,然后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心里总是在想说“我应该怎么来巩固我的地位,怎么来继续获得我的利益,怎么让我的名声不受影响”。为了让自己的名闻、利养、恭敬不受影响,那可能就会开始采取一些手段:可能就要挑拨离间,说一些不利于对方的话;或者可能要设计盘算,做一些阻挠障碍对方的事;再更严重一点,可能就会想到怎么去伤害对方——所以这些都是和瞋恚心相应的。所以嫉妒是属于瞋恚心的一分,所以它是跟瞋恚心相应的;嫉妒是跟瞋恚相应的,因为嫉妒的结果,你就会想怎么样去障碍他,怎么去伤害他。

那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有嫉妒心呢?

第一种是心胸狭窄的人。因为心胸狭窄的人没有包容人的肚量,所以他会见不得人好,一看到别人比他好,他嫉妒心就起来了,就想办法怎么样背后批评毁谤他。

还有一种就是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嫉妒。因为缺乏自信的人,他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他就会很害怕失去自己的名闻、利养、恭敬。所以现在他看到你春风得意,他就觉得倍感威胁,那个威胁感就来了,他很害怕他苦心经营的一切,会在这刹那之间就被你摧毁了,所以心中就深怀忧戚,不得安稳。就是因为没有安全感,他怕你把他好不容易建起的城堡,在一刹那之间、一夜之间就摧毁掉了,所以他要嫉妒、障碍你。这个是没有信心的人,他的嫉妒心很强。

还有就是名利心重、好胜心强的人,也容易嫉妒别人。他看到别人胜过自己的时候,心中就不是滋味,所以他也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巩固或者是保护自己。

可是这样嫉妒的结果,你真的就能够让自己很安全、很稳固吗?也不见得,对不对?所以它不但不会使自己更好,反而还会因此造下很多身、口、意的恶业。

那你说,这种人活得快不快乐啊?整天想要嫉妒、障碍别人,他自己快不快乐啊?自己活得也不快乐嘛,所以他其实也会障碍自己的成就。

所以,最好的办法,看到人家好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啊?大家都很会的——随喜赞叹,还有功德,不但不会造业,还有功德、还有随喜的功德,对不对?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随喜赞叹。看到别人的好,马上随喜赞叹他的好,这样就对了,这样就可以对治。是真的赞叹哦!不是表面功夫,不是虚伪的、作假的。因为你真实赞叹他的时候,你真正在赞叹他的当下,你会不会嫉妒?不会,因为它不会同时存在的:你嫉妒的时候,不会赞叹的;你赞叹的时候,就不会嫉妒。所以看到别人好的时候,你赶快赞叹,你就不会有嫉妒心,所以那个原本有的嫉妒心,就慢慢、慢慢消失于无形,所以我们就用随喜赞叹来对治嫉妒的心。这样不但不会造恶业,因为我们说它跟瞋心相应的嘛,不会造瞋心的恶业,还有随喜的功德。

何况我们修行人说关关要过关嘛,最难过的是什么关?名关、利关、恭敬关,要做到关关与我无关,这样就关关过关。然后想到这些名关、利关、恭敬关,还不是虚空中的花朵,对不对?本来没有啊,我们清净的自性当中本来没有这些名啊、利啊、恭敬啊,本来都没有,所以这样想的话,虚空中的花朵本来没有,很快就安全过关了。

最后一个“悭”。悭,就是悭吝。就是吝啬、小气,什么都舍不得,我们说这个人“铁公鸡”,一毛不拔,就是悭。

那悭跟贪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般说悭贪、悭贪嘛。悭,是已经有的舍不得拿出来,这个是悭;没有的想要得到,而且是愈多愈好,这个是贪。所以悭和贪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已经有的,一个没有的想要愈多愈好。已经有的舍不得,这个叫悭。

这样自私小器,不肯拿出来,会有什么果报呢?那个钱舍不得拿出来布施的,就是贫穷的果报嘛;那个有法不肯布施的、不肯法布施的,就是愚痴的果报嘛,简单来说是这样。

可是在《成实论》的卷十二里面,它就有说到悭贪会影响后世得到哪一些恶报呢?它有七个恶报,因为悭贪会影响后世的果报:

第一个,就是天生眼睛瞎的果报(天生盲眼的果报),就是说他是天生,不是后天的,天生从母亲胎中出生的时候,他就不能够见到日月的光明,这个就是天生眼睛就瞎的果报。

第二个,是愚痴的果报。我们刚才讲的,因为不肯法布施,就会有愚痴的果报。愚痴的果报,就是他今天就是想要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但是他怎么听就是听不懂,不知道在讲什么,这个就是因为愚痴。所以那个天生愚痴的,就是对一切法的真实相不能够了知,所以这一世不管他怎么样听经闻法,就是不能够明白经中的义理,这一世所以他会闻法有障碍,修法会有障碍,因为他天生愚痴性比较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果报呢?就是因为在过去生中有法不肯布施,吝法的结果,就是愚痴的果报。

第三个,是生在恶家的果报。就会出生在那个不信三宝,造作重罪的家庭里面。

第四个,会在母亲腹中就死亡的果报,就是胎死腹中。

第五个,是天生就容易被一切恶物所恐怖的果报。这个就是说,你这辈子常常会遇到让你觉得非常恐怖、惊吓的事情,常常会遇到这一类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吓得半死,很恐怖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第六个,是善人远离的果报。就是说奇怪了,这一世碰来碰去都碰不到好人,碰到的都是扯后腿的小人、恶人,交的都是损友、让自己堕落的坏朋友;一切好人、贤善的人、善知识都离我们远远的,没有办法亲近到真正的善知识,或者同行善知识(就是同参道友),都没有办法碰到。这个就是因为过去悭贪、不肯布施,不肯跟大众结善缘的果报,所以他结的都是恶缘,恶缘到这一世,就是碰到的都是恶缘现前,就是都是坏朋友。

所以我们在佛法里面为什么很重视布施有没有?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主要是什么?就是跟众生结缘,用布施的方法,跟众生结缘,不管是财施、法施、还是无畏施,都是要跟众生结好缘、结法缘、结善缘,这样生生世世就都能够遇到善知识,也能够遇到好的同参道友,交的都是好朋友,都是善友,会让自己越来越好的、互相帮忙的好朋友,或者亲朋好友都是好的。

第七个,就是会有无恶不做的果报。这个就是说对一切的恶业无所不做,因此更加深业障,就是这一世更容易造恶业,为什么?因为悭的结果就是造下很多恶业。

所以,这个悭,要怎么对治呢?怎么做到财施、法施、无畏施?就是用布施来对治嘛。如果真的很难舍的话,那我们就多多思惟什么?死无常的道理,就是多多地念死无常,想到你这些舍不得、小器,想要抓一辈子的东西,你死的时候一个都带不走。抓了一辈子,可是死的时候,就要松手了,所以多多来思惟这些死的时候带不走的东西。那个带得走的,要赶快做,就是只有业带得走,所以赶快断恶业、行善业,只有业带得走。那个带不走的,就不要再抓了,就赶快放下吧!

也可以多多思惟布施的果报还有功德:财布施的果报就是富贵嘛,法施的果报就是有智慧。

另外,也还是以空性的智慧来对治,就是你悭贪的这些东西都是生灭、无常、不可得的,所以赶快放下吧!

好,十个小随烦恼都介绍完了,我们刚才一开始的时候讲小随、中随、大随。小随烦恼它是个别现起的,所以它最容易断。所以我们修行从哪里下手?我们这一次介绍烦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详细地说明根本烦恼的内容、还有随烦恼的内容。我们烦恼生起的时候,我们就会很清楚知道说我这一个是属于哪一个根本烦恼、还是随烦恼,对它的内容比较清楚;要不然平常就是说我很烦恼、烦恼,你是什么样的烦恼?然后怎么对治?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就变成说修了半天,但是看不到自己的烦恼,然后也不知道怎么办,修行很难进步嘛。所以现在明白了每一个烦恼的内容,然后也知道怎么对治。

那从哪一个下手呢?先从力量比较轻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的;不要从那个恒常与第七识四惑相应,那个是天生就有的,那个就比较难,而且它是恒常、从来没有断过,连睡觉的时候,梦中都有的,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那个比较难断。所以我们一定是从今天讲的这十个小随烦恼开始断,我们可以一个一个检查我还有哪一个,然后就用对治的方法,把它赶快断除,因为它是很容易的,因为它是个别现起的:就是有了这个、没有那个,它是个别现起的,它不是一下子统统都有,所以它比较容易。而且它是分别来的,比较容易,不是天生俱生来的,它是我们第六意识分别来的,所以比较容易。而且它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它不是一直都有。我们说那个第七识相应的四惑,它是一直都有的,而且它是天生就有的。这个是后天…,也是先天先有那个种子啦,可是大部分它现起的时候,是因为你有分别心它才有的,而且它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所以它是比较容易断,所以我们就从这个比较容易断的开始下手来修。而且它比较明显、容易检查,一检查自己有,就马上断,这样很快就能够去除这十个小随烦恼。

好,明天最后一堂课,我们就介绍剩下的两个中随烦恼、还有八个大随烦恼。

今天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