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6、道次引导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好,我们昨天讲到《广论》它分成三士道来教导众生,那这三士道的内容已经包含了一切的佛法在内,没有任何遗漏的,完全包含在这个三士道里面:

下士道的内容是人天道,怎么修人天果报的。那中士道呢就是解脱道,所有想要解脱的修行人,就要了解什么是中士道的内容,它就告诉我们怎么解脱的方法,怎么修行达到解脱。那是为了自己解脱呢?还是希望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解脱。如果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解脱,那就要再进入上士道,上士道就是菩萨道、成佛之道——这是我们昨天讲的,要了解三士道的内容到底讲了些什么。

那今天开始呢,就要介绍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次第,难道不可以跳跃吗?那就是419页的最后一行开始:它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次第来引导修行人,它分两方面来介绍:第一个就是说明它为什么这样子引导的意义在哪里;那其次再说明它为什么要这样引导的原因。

那我们今天介绍,引导的意义就在421页的最后一段:为何由三士道来引导行人的意义。本论分三士道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引导中下士道的行人入大乘,这是第一个意义:就是对有一些没有办法马上发菩提心的,有些跟他说发心,他说“哦,好难哦,菩提心好难发”那怎么办呢?因为众生都有贪嘛,“那就先圆满你的贪,先圆满你世间的圆满”,这样子开始下手。你要求富贵、要求长寿、要求家庭和乐、子女会读书、聪明,还是事业能够赚钱等等的,这些所有的世间的圆满要怎么达成呢?

那就是要断恶修善。先从自己本身的利益着手,先能够满我们世间的种种圆满这边着手,对一般人来讲,比较容易接引那个初学的人。因为他总是听到说“这样子有功德,这样子对你有好处”,然后他可以得到什么样殊胜的功德等等,他才愿意开始学佛修行。所以变成说:你一下就是上士道的发菩提心,对一般人来讲恐怕会有困难;除非他过去已经发心,他过去已经是修行人,他过去就已经受过菩萨戒,已经发过菩提心,那这一世来修行,他可以马上发心没有困难。可是对大部分的凡夫来说,过去还没有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呢,你叫他马上说“你不要管自己的利益,然后开始要去完全的利他”,恐怕下手会有困难。

所以为什么要先设定下士道来引导的原因,就是下士道非常重要。你只要断十恶业、行十善业,你就可以圆满一切你希望得到的、这样一个殊胜的果报。那不会再堕在恶趣当中受苦,能够再生为人,或者是死后能够升天。那你一切希望达到的愿望都能够达成——那这个对引导一般人来讲,因为随顺他的贪,所以他就比较愿意来开始学佛修行,那也没有关系,“先以欲勾牵”嘛,“再令入佛道”,所以它是一个善巧方便接引的一种方法,也是很好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先从下士道开始修行的原因。

那如果觉得说,进入下士道只有人天果报,还在轮回当中。那只要轮回,没有所谓的快乐,只有苦。轮回的苦他可以深切体会,而且很迫切地想要解脱轮回的话,那就可以进入中士道、所谓解脱道这样的一个内容来修行。所以对那个自己急着想要解脱这样一个小乘发心的人呢,那中士道对他来讲就非常的迫切了。说“娑婆世界好苦,我不要再来了”,那怎么样可以不来?你就修解脱道嘛,那你就可以入涅槃,暂时不来三界六道受生。如果觉得轮回很苦,想要赶快离开的话,有这样的出离心、出离三界六道的心,这个就很适合来修中士道的内容,一心一意想要赶快解脱的。所以这个是为已经能够进入下士道;但是他觉得不满足,希望能够再进一步得到解脱,所以就有中士道,非常圆满地告诉他怎么解脱的方法。

那如果觉得说自己解脱,不忍心看到这么多众生还在轮回当中受苦,希望也能够帮助他们解脱,这个时候就可以发菩提心而进入大乘——这就是上士道。

所以它为什么要依这样的次第来引导,就是有这样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希望能够引导中、下士道的人能够行最后的大乘,因为他没有办法马上发菩提心进入大乘,那就从一步一步的引导:先从下士道,然后中士道,希望他能够进入上士道,这是第一个意义。

那第二个意义,就是同时强调修上士道的大乘行人,也要以共中、下士道为基础作为入大乘的加行道,这个也是同样的很重要。有些说“我可以直接入大乘,我直接行菩萨道。”但是,你有没有断恶修善?你是不是每天已经可以行十善业了?你是不是自己已经可以知道解脱了?解脱的方法你是不是可以知道?不然你怎么来解脱众生的苦呢?如果你自己都还没有解脱,你不晓得解脱的方法,你怎么样帮助众生解脱他一切的苦呢?所以自己本身也要同时具备共下士道跟中士道的内容。

所以对可以直接入大乘的修行人来讲,当然很好;但是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直接就要走大乘,可是没有具足下士跟中士道的这个基础,就是人天善法跟解脱道的基础,他行那个大乘也是困难重重、障碍重重,他发菩提心也常常会退心,这个都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没有具足前面下士跟中士道的基础,他就直接发大乘的心来行菩萨道。可是如果他的我执法执没有断的话,他也一样行菩萨道行得很痛苦。

所以第二个意义就是要为上士道、可以直接修上士道的,也不要忽略了前面的基础,非常的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安排它的两个意义。本论虽说是分为三士道,但是上士道并不是单独成立的部分,与其他中士道下士道没有关联。

所以我们知道它是有这个次第性,而且是环环相扣、互相有关联的。不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它是分开三个来分别修,不是;它是有这样一个次第性还有关联性的。实际上它也能够含摄容纳其余的二士道。所以上士道、所谓的上士道不是单独的一个上士道的范围,它是同时包含了下面的基础,就是共下士跟中士。所以说我是修大乘的,其实它就包含了什么?共中士、下士在里面,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乘;而不是跟小乘、跟下士道完全脱节,不是。

因为大乘的基础也是要建立在人天善法跟解脱道的基础之上,然后他再发菩提心。这个大乘才圆满、才是圆满的大乘,所以就不要忽略前面那个次第性的重要。所以所谓的上士道,实际上它包含了另外两个:下士跟中士。所以共中士跟下士是大乘道的支分,就是它的一部分、大乘的一部分。

那马鸣菩萨他也是这样说的,马鸣阿阇梨所造的《修世俗菩提心论》当中,他也是这样说的:我们如果要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要去贪等等,这些其实是行大乘菩萨道的什么?共下士道所修的善趣行,马鸣菩萨他也这么说。那就说明说你虽然是行菩萨道,但是共下士道这个人天善法的部分、这个十善业道的部分,其实也是菩萨他应该具备的、应该具足的。

那有关于四谛(苦集灭道)告诉我们怎么解脱的方法,那大乘的菩萨要不要具备?也是同样要具足共中士道的内容。共中士道我们昨天介绍过,就是主要是修苦集灭道或者是十二缘起(十二因缘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解脱。所以也同样他讲到这个苦集灭道呢,能够达到生死解脱,这个是菩萨共中士道所修的寂静行。所以菩萨他也应该自己要证得自我解脱,自己本身必须要具有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个共中士也是大乘解脱道的支分;这个就说明:我们要修习大乘的菩萨道,必须有下士跟中士道这个圆满的内容,已经做到了之后,我们再来发菩提心。

所以422页就讲到:由于已经了达了诸法本空,了达诸法本空就是前面讲的,你共下士道的人天善法,还有共中士道的这个解脱道,你已经了解。那怎么样达到解脱呢?就是你已经有见空性的智慧、无我空性的智慧已经生起了,就是已经证悟到空性。证悟空性就能够明白一切法本来无我,根本没有我的存在——了解这个根本没有我的存在、这个空性的智慧才能够破除以为有“我”的那个执著。所以解脱道是怎么达成的?就是你明白无我空性的道理,根本没有“我”,没有我就不会生烦恼,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没有业就不会轮回。因此轮回就这样子被切断了,就可以达到解脱。

所以所谓的解脱就是你明白无我的道理,证得这个空性的这样一个智慧生起了之后,你自然就不会产生以为有我的那个邪执了、那个邪见。所以有了这个空性的智慧(就是解脱道的智慧),在这个空性的基础之上,你再生起为了要为一切众生除苦的那个大悲心。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大悲心,是建立在这个空性智慧的基础之上,具足了这个解脱道的基础之上,再来发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才是稳固的,才不会退心,因为已经见空性了,自己也明白了无我的道理,自己也达到解脱。

所以这个时候,在这个空性无我的智慧之上所发的大悲心、这个空悲不二的大悲心,才是真正的上士道。这时候来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就不会再执著。没有一个“我”在布施,也没有布施的“对象”,也没有布施这个“东西”,就是所谓的三轮体空。所以你发的菩提心是三轮体空的菩提心,你行的六度也是三轮体空的六度。那这个基础就是前面中士道已经达到,你才可能三轮体空来圆满一切的菩萨道。所以才说前面的出离、解脱道呢是上士道的基础。这就是所有上士道所修的最殊胜的出离心。

这时候的出离,跟那个小乘的解脱道的出离有什么差别呢?因为小乘的出离是为了自己出离,为了自利而达到解脱。那现在的菩萨道他也是出离;但是他是为了一切众生修出离心,为了一切众生来修这个解脱道,所以我们说他是殊胜的出离心,跟小乘的出离是不一样的。

如果只是为了得到三界的安乐而修行的,这个我们就称为下士夫道,下士道就是有人天果报,这是三界的安乐。为了要得人天果报来修行的这个就是下士道修行人他的心态,就是说“我只要求种种的世间的圆满这样就可以了,不要堕恶道,这样就可以了。”

那一心为了自利而求解脱生死的,这个就是中士道他的发心:“我只要解脱、自己解脱,这样就可以了。”

那这个中下士道,如果把它作为导入上士道的前行,就成为修上士道的一部分。这个也是同样的说明,修上士道其实就是要具备共下、共中士道的内容,它是引入大乘菩萨道、入上士道的什么?一部分,等于是前行。

那我们就知道,为了求人天安乐的这个是下士道;为了求自利解脱的这个是中士道。可是都不能够圆满、还不能够成佛。如果说我们发心想要开悟成佛的话,那只有下士跟中士道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就要发希望能够开悟成佛的这个菩提心,希望能够达到成佛这样的一个目标,这个就是大乘的发心。可是大乘的发心又必须要有前面共道的基础,才能够趣入上士道的大乘心。

但是上士道这个大悲心它是怎么样生起的呢?它是有条件的。那我们觉得发菩提心很困难的原因,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原来原因出在前面的共下士跟中士道的那个内容我们没有先修圆满,所以现在我们发菩提心也好、大悲心也好,它就是不扎实。

所以接下来它要告诉我们:怎么样让我们的菩提心不会退失,一旦发了趣入大乘的菩提心,要怎么样保持坚固不退。那接下来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怎么样趣入大乘的大悲心:要发心趣入大乘道应该如《中观心论》中所说的内容如理来思惟。这个《中观心论》当中它就这么说:我们要修的是真正的坚实,而不是修那个不坚实的。

那什么是不坚实的呢?像芭蕉它就是不坚实的,因为芭蕉我们拿来这样一片一片地剥,剥到最后,它里面是空的,我们就知道它是不坚实的。又像泡沫,泡沫也是随时它有破灭的可能,所以它也不是坚实的。

那什么才是坚实的呢?像我们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它是最坚实的,整个宇宙的中心就是须弥山。那所有都是依这个须弥山而建立的,所以它是宇宙的中心,它是最坚实、最牢靠的。

用这个来比喻:比喻我们的身体呢就好像芭蕉、泡沫一样的不坚实,所以我们不要贪著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其实它是不坚实的,就像芭蕉跟泡沫一样不坚实。

那什么才是像须弥山这样坚实的呢?那个就是大悲心,我们如果能发大悲心行六度,完全利他的菩萨行,就是像须弥山一样的坚实。所以具有大悲心的上士夫呢,把这个生老病死的根本之身,拿来作为利他行的安乐根本之身。

所以明白我们这个身体的不坚实,我们就不会对它产生种种贪著。整天不会为我们这个臭皮囊,然后花尽了所有的力气跟时间,怎么样养生啦,怎么保持它的健康啊,或者是长寿啊,就不是往这边来想;而是想说“我要借这个色身、四大假合之身来完全利他,行完全利他的菩萨道,用这个不坚实的色身来完成菩萨道,应该是这样子才是坚实的。”所以借着我们这个色身来行利他的安乐根本之身。

那我们现在已经有正知正见,已经具有这个佛法的智慧,然后我们也具足修行的条件:就是暇满的人身。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佛修行,都应该来发大乘的菩提心:完全地利他的这个菩萨行,应该发这样的一个心、上士道的心。希望这一生就能够开悟成佛,大家都要发这样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坚实。而不是贪著自己的身体,或者贪著自己的生命。那修学佛法,把它当作是满自己种种贪求的一种方便,就不会这样子做:我今天参加灌顶,是因为它有什么好处我才去参加灌顶;我今天来参加、举办什么佛法的活动,因为它有什么殊胜的利益,然后我才参加——不是这样子。

就是任何的修学,不管你每天做什么功课,或者是修什么法,或者是去参加法会也好,来听经闻法也好,参加灌顶也好,我们去的那个发心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来听经闻法的,为了利益众生来参加灌顶,我每天做的功课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来修的,都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这个就有大乘的菩提心了。

那我们应该这样来做才是正确的:今天来这边参加静坐也好,不是为了自己的身体还是什么来静坐的,是希望能够成就自己早一点有能力去利益众生,我是抱着这样的一个发心、菩萨的发心才来参加今天这个法会的,这个就是有正确的发心。

所以论中也说:要我们经常思惟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就像芭蕉、泡沫一样的不坚实。我们这个色身就是生老病死嘛,有种种的苦,所以它不是真实的,我们不要眷恋它。那我们应该要利用我们这个身体来行菩萨道,所以我们应该发心日夜都非常精进地来行菩萨道,才不会让我们这个暇满的人身空过——这个是论中所说的。

那为什么不直接就修这个大乘的菩萨道,直接我就入大乘,直接就入上士道这样就可以了。所以接下来它要解释说:为什么要依这样的先共下士共中士,然后才上士道这样的一个原因,为什么要依这样的次第,它的重要性,为什么不可以跳跃,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它下面会说明。

所以它这边说(425页这边说):为什么不就上士道直接来引导我们就好了,如果我们是可以直接发大乘心的修行人,应该是可以直接就入大乘道,那为什么不可以呢?所以照理说,应该先从上士道开始引导,这样不是更快成就吗?我就直接就修大乘了,这样不是应该更快吗?我就直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样成佛不是更快吗?那为什么要先修共下士、共中士道呢?那个理由到底在哪里?而且还说共下士中士是大乘共同所必须修的,也是能发起上士道的前方便,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所以要进一步来说明,它分两个内容来说明:

第一个说明它为什么要依三士道的次第来引导的原因;第二个是介绍他为什么要这样子次第修的意义。

我们首先说为什么要依这样子来引导的次第。它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此才能够真正生起菩提心。你先从下士道,然后中士道,再入大乘道,才能够真正地生起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依照这个次第修行的原因,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生起、不会退失,真正生起菩提心。那所谓的菩提心,就是大乘跟小乘的分别。我们怎么来判定说这个人他是小乘还是大乘,就看他有没有菩提心。我发一念的菩提心,我当下这一念的菩提心,我就是入了大乘;可是我明天碰到逆缘,觉得说这个众生很难度,或者是我跟他讲了他都不听,怎么样…,就是有那个挫折感。我满腔的热血想要利益众生,可是众生不领情;或者是在发菩提心的过程当中受到了种种的障碍。这样子来退心的话,看你什么时候发起说“众生很难度,不要度了”这一念你就又退到小乘来了。

所以小乘跟大乘它的分别就是你有没有菩提心:你有菩提心的时候你就是大乘,你一念退心,你就马上退到了那个小乘去了。所以有没有菩提心就变成说是简别大乘跟小乘的一个标准:你有菩提心就大乘,你没有菩提心就是小乘。

所以接下来就是讲这个:如何能由小乘转而趣入大乘呢?那就是要有真实的菩提心生起才算是大乘。所以发了为利众生愿成佛、为了利益众生我才愿意成佛,不是为了自己成佛,我是为了要利益众生,我才愿意成佛,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的这个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能够相续的、不退失的时候,这个我们才可以说他是菩萨,他就是大乘的菩萨。不是常常发心,可是又常常退心,这个就不能够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所以《入行论》当中就这么说:在发菩提心的这一刹那呢,虽然他还系缚在生死轮回的苦恼当中;但是他可以算是菩萨了。就是说他自己本身还有烦恼,他还没有解脱;可是他能发菩提心的那一刹那,他就是菩萨,即使他自己还没有解脱,他的烦恼还没有断,但是他愿意发心的那一刻,他就是菩萨,这是《入行论》里面所说的。

那菩萨又称为佛子,就好像太子是要继承王位,那菩萨要继承佛位的,所以就称为佛子,就好像太子他要继承王位一样的。那所有的菩萨呢,他将来一定会成佛的,只是快慢的差别而已。所以一定会成佛,会继承佛位的,我们就称为佛子。所以书上讲佛子指的都是菩萨。所以在你发心的那一刹那,你就进入大乘了。那就可以称你“佛子”,或者称你“菩萨”,某某菩萨,就可以这样子来称。那你也同时进入了这个大乘门。

但是这个发心,希望能够念念不退转,能于身心相续中都不退失菩提心。难就难在这个可以“念念相续不退”,在我们身心相续都不会退失,我们是希望这样子;可是如果这中间因为碰到了障碍或者认为众生难度而退失了菩提心的话,这个时候就不能够再称为“某某菩萨”了。好,所以什么时候退失了菩提心,什么时候就从大乘门又退回了小乘。所以有没有发菩提心就是你是大乘还是还是小乘行者的一个区别。

因此对于想要入大乘门的行人来说,就希望能够有很多方法来激励自己发菩提心,让它不要退失。所以这个就很重要,我就希望能发心以后不要再退。那这个发心不退的方法,就要先了解发菩提心有什么殊胜的利益,所以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发菩提心有什么功德利益。尽量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之下、再多的挫折跟障碍,都不会退失这个菩提心。

那首先就要了解发菩提心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们知道好处之后,就会尽量的保持不要退心。所以知道了菩提心殊胜的利益之后,就能够真诚的来发心。不但发心的力量非常勇悍,就是非常勇猛非常强,而且还能够慢慢的增长广大,就是菩提心不但不会退失,而且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强。怎么能够做到呢?就是首先要了解发菩提心到底有什么殊胜的利益。

除了这个之外,我们还要修皈依、常常修皈依,就是增加我们的信心。还要修习七支愿行,这就前面讲的七支供养,或者是称为<普贤十大愿王>,这就是我们平常要常常来修皈依、修十大愿王——这样来增长我们的菩提心。

那这个是《集学论述》跟《入行论》里面所说的,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不退失的这个方法。

发菩提心它到底有什么殊胜的利益呢?它是分成两种殊胜的利益,就从430页这边开始、最后这边开始:发菩提心殊胜的利益分为两种:一个是现前的增上生,以及毕竟决定胜这两种意义,发菩提心有这两种殊胜的利益。

什么叫做现前增上生呢?昨天我们也看到这个名称可能不太明白。“现前”就是眼前,这一生就还没有解脱之前这个现世的利益,这个就叫做现前。那“增上”的意思就是说比你原来再更好,叫做增上;我们说增加嘛,增加是比原来更多。那增上的意思就是说比原来更好、越来越好,一世比一世好,这个就叫增上生。不但我可以圆满这一世的利益,这世越来越好,各方面生活、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不但这一世好,而且下一世比这世还更好,生生增上叫做增上生。那眼前就是说你现前的、从现前的开始到每一生的越来越好的增上,这个叫做眼前增上生,一直到你解脱或者成佛之前,都是属于现前增上生。

那毕竟决定胜,这个“毕竟”就是解脱的意思,决定解脱它的殊胜利益。那就看你是自己解脱,还是帮助一切众生解脱,这个都是归在毕竟决定胜的内容里面,就是它跟解脱有关:一个是自己解脱,就是小乘的行者。那大乘的菩萨道就是还帮助一切众生解脱,能够达到开悟成佛这样一个毕竟的殊胜利益,这个叫做毕竟决定胜。

所以我们就知道必定决定胜有包含两个意义在里面:一个是小乘的自己解脱;另外一个是大乘的,还帮助一切众生解脱,而且可以开悟成佛的。一个是证小乘的果,一个是可以证佛果——这个都是属于毕竟决定胜。

那现在发菩提心有这两个意义:不管你是眼前的,还是每一生越来越好的;或者是到最后解脱开悟成佛的,都跟发菩提心有关系,就是说发菩提心可以获得这两种殊胜的利益。

那什么是现前增上生的殊胜利益呢?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不堕恶道,可以生在善道,可以得人天善果,就是还没有解脱之前都属于眼前增上生嘛。那眼前增上生就是说你可以不堕…,因为发菩提心的关系,你就不会再造恶了,所以过去所有的恶你都会断尽。那你也不会再造新的恶,所以过去的业障很快就尽除了,而且你不会再继续造新的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不会堕三恶道的原因,因为没有恶业了,所以你就不会堕三恶道。

所以断恶修善首先要断除一切的恶,断除一切恶就是靠发菩提心。我们一旦发菩提心之后,我们就不会再造恶业了,就可以断一切的恶。因为断除一切的恶,所以就没有堕三恶道的因。

那过去的业障怎么样?因为你发菩提心,尽除业障最快。所以我们常常说,怎么样消业障最快?就是发菩提心最快;怎么样积聚成佛的资粮最快?就是发菩提心积聚资粮最快。那现在就是讲到这两个重点。我们一旦真正发心的话,我们可以很快就断除一切的恶,那过去已经造的怎么办?也可以很快地就尽除过去的业障,就是靠发菩提心。

那同样的我们积聚善的资粮,也是发菩提心最快,尤其是不执著的发心:没有一个“我”在发心、没有发心的对象、没有发心这件事情。如果我们可以不执著的发心,不执著有一个“我”在发心,那我们的心量就会打破那个我执的界线,一直扩展到无量无边。那我们的心量越大,是不是累积福报越快?

那我们小小的发心,有一个“我”在发菩提心,那就是有我执,所以我们的心量就变得很小,你的心量很小的话,就说明你要累积资粮很少,因为累积资粮跟我们的心量有关。我们打破我执,跟整个法界虚空相应的话,我们的心量无量无边,所以我们积聚的资粮就是无量无边。所以不执著的发心是累积资粮最快的。同样尽除业障也是最快的。

这就是发菩提心殊胜的现前增上生的利益。

好,我们看它怎么讲,就是431页开始:现前增上生的殊胜利益,又可以分为不堕恶趣,还有能够生在善趣这两方面来讲,就是还没有解脱之前就是不堕恶道,然后可以生在人天善趣。为什么可以不堕恶道呢?因为一旦发菩提心就能够“诸恶莫做”,就是断除一切恶,你发菩提心的菩萨不会再造恶业了嘛。所以断除十恶业,因此能够清净往昔所造种种恶趣之因;就是说你过去已经造的,来不及补救了没关系,你发菩提心,它就能够清净你过去已经造应该堕恶道的那个因,它可以全部帮你尽除,就是尽除业障。

同时又可以切断将来再继续造、再继续累积那个恶业的因,你也断了。过去的清净了,那你又不再造新的,那就没有了嘛,没有那个堕恶趣的业了嘛,那个业因已经切断了,过去应该堕恶道的那个业,已经清净了;那你又不会到再造新的——因此你不会堕恶道的原因在这里。

发菩提心最殊胜的利益就是它有清净业障的功能。那经中也是这样说,经论当中都是这样说:发菩提心一念的功德,能够消无量的罪障,一念而已哦。那这个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没有执著,没有一个“我”在发心、跟空性相应的那个菩提心,你才可能够无量无边,因为无量无边,因此它可以消除无量无边的罪业。

所以怎么样消除业障最快?无量劫以来,所有的恶业都能够尽除,就是你至诚、诚恳的、这完全是清净心的、没有杂染的、没有执著在里面——这样发菩提心其实是尽除业障最快。所以这边说发菩提心一念的功德可以消无量的罪障,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我们知道这个菩提心是完全没有执著、没有那个“我”的执著在里面的,这个发菩提心才有这样的功德,才能够消无量的罪障。如果我们的观念里面还有一个“我”在发菩提心,我要发菩提心是为了要消“我”的业障,那完了!没有,不能消无量的业障。“我的业障很重,我罪业深重,我现在要发菩提心,是因为我要消我的业障。”那个就力量很小。完全没有“我”的观念在里面这样来发心,因为心量广大的关系,你的业障才能够消得快速、消得干净。这是为什么不堕恶趣。

同样的,不堕恶趣,那没有解脱就是人天善趣嘛。那为什么发菩提心可以生在人天善趣当中呢?那就是因为发菩提心之后,我们就能够“众善奉行”,刚才是诸恶莫做,现在是众善奉行。能够行一切的善,然后开始知道要累积功德,开始要行一切的这个善行。因此,过去所做的善业会因为发心的功德而增长广大。

我们知道造业它的特质,有一个就说它可以增长广大,它会因为我们的心、我们的发心,原来一点点的善,但是因为我们发心的关系它就会变得无量无边,继续地增长广大,这是业的特质。

就是说我们造的善业、恶业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造的恶业也是,如果我们常常还是起瞋恚心,那同样它本来很小的恶,会因为我们的心、我们的恶心,它继续的增长广大,所以在受报的时候,原来那个很小的会变得很大的苦、很大的果报、很大的恶报。

那善也是同样的,因为我们的发心它变得更广大、它增长广大。那就是我们发菩提心,就能够帮助我们过去已经造作的善,因为发心的功德而变得增长广大,这是过去已经造的。那新造的呢,也会因为我们发心,发菩提心我们都要回向给众生嘛,我今天累积的一些功德,我们都要回向给众生;也是因为现在新造的这个善业,因为发愿回向的关系,它也变得无穷无尽。过去的善继续的增长广大;现在造的善,因为有发愿回向的关系又变得无穷无尽。那我们的善业是不是一直在累积?而且是快速地累积,因此它有人天果报,它的理由是在这边的。

这就说明,我们现前增上生的殊胜利益:可以不堕恶道,然后有人天果报。

那毕竟决定胜的发心的利益呢,就是可以达到生死解脱。如果我们想要解脱的也是发菩提心最快,想要修解脱道的、解脱轮回、解脱这个三界的苦,也是发菩提心最快。

那想要开悟成佛的,也是发菩提心最快。想要证果的,想要成佛的都是发菩提心最快。所以它这边说:能达生死解脱,还有究竟成佛,这些都是依于菩提心才能更容易成就。

这就是第二种:毕竟决定胜的内容。就是不管你是要解脱还是开悟成佛,都是发菩提心最快。这也是我们讲的,我们要累积成佛的资粮,就是发菩提心最快。

这就是讲到发菩提心它有什么利益,我们知道它的好处之后,我们就要练习发心,从有执著的发心到没有执著的发心。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