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5、道次引导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好,我们看409页,409页开始。前面提到,我们学佛修行呢,要先找一个好师父,那师父的条件是怎么样,前面已经介绍过了;那弟子要具备什么条件才是一个好弟子——在双方面的条件都具足了之后呢,那修行需要什么条件?需要暇满的人身才能修行,没有暇满的人身很难得修行,这是我们上一次已经介绍过的。

有了修行的条件,自己也准备好了,也有好的老师了,那整个修行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说开始要着手起修了。那整个修行的次第——应该要怎么样一步一步地来修行,这就是我们现在要介绍的内容:

就是整个《菩提道次第广论》呢,它是分下士、中士跟上士道。从下士道到中士道、上士道,它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分的原因,还有它的必要性。那下士道是修学什么样的内容?那中士道、上士道又分别是什么样的内容?那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次第来修?还是可以跳的?你说“我是上根利智的,我直接就上士道就好了,为什么要这么麻烦?还要下士道中士道?我就直接上士道是那个大乘的。”

下士道是人天果报,就是你行十善业只能有人天果报,这个是整个下士道的内容,就是说你可以不再堕恶道。那你怎么样不堕恶趣,那有人天果报呢?就是你要行十善业,这就是整个下士道修行的内容:修行十善业,就可以得人天果报;但是还在轮回当中,所以它不究竟。

所以如果我们还进一步想要求得解脱的话,就要进入中士道,所以中士道就是解脱道。那解脱道又分成两个部分:你是为自己解脱呢?还是希望一切众生也同时达到解脱?所以有两种不同的发心:如果是为了自己的解脱,那我应该修行什么样的内容就可以达到自己的解脱呢?就是声闻乘的四谛、还有缘觉乘的十二因缘,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解脱轮回、三界轮回的目的。

那如果觉得说,只有我自己解脱不够,我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那就要进入上士道:发菩提心、行六度就是整个上士道的内容。

所以整个《广论》它分成这三士道,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修行,最后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趋入上士道、都能够发菩提心、行六度。

那你说“我可不可以直接就发菩提心行六度就好了?我前面什么十善业也不用修,然后四谛、十二因缘那个解脱道我也不用修,这样可不可以呢?”实际上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因为前面小乘的解脱道是大乘菩提道的基础。因为小乘的解脱道主要是以出离三界六道这个出离心为主,那这个出离心是发菩提心的基础。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出离心,要直接发菩提心是有困难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还很贪恋这个三界里面的种种事情,我们都还不想出离的话,我们怎么可能发菩提心,然后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得到解脱呢?我们自己都还没有解脱,也没有办法帮助众生解脱。那我们如果还为自己着想的话,也不可能发起这个菩提心、想要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也很难发起,所以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

如果我们现在发心发得不圆满,就是因为我们出离心没有达到圆满。就是有一部分出离,但是并没有完全想要出离这个三界六道;而且我们本身也没有解脱、还没有修到解脱,因此我们要发菩提心它就很难圆满;那行六度呢也很难圆满。

所以下士道跟中士道到是上士道的基础。那《广论》它就是依照这个基础引导我们从初发心学佛修行,一直到成佛为止,所有的次第它都帮我们安排好了,就是三士道这样的次第。

我们看书上怎么讲,这409页就是刚才我们已经介绍了:有了暇满人身,这是修行的条件。那进一步要怎么修呢?就是依照《菩提道次广论》三士道的次第来修,这才是正确的修行次第。

那为什么是这样的次第?或者是说这三士道的内容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这就是411页这边讲的:这三士道的内容实际上它已经完整地含摄了一切佛法的精要,从初起修开始一直到成佛为止,这中间呢,整个三士道都包含了所有应该要修学的内容,其实都已经非常完整了。所以只要我们按照三士道的次第来修,就一定能够达到成佛的目的。

那三士道有哪些内容?接下来它就介绍:什么是下士道,下士道分成两种;什么是中士道、上士道。411页这个第二段这边就讲到说:每一位佛开始修行呢,他都是先发菩提心。就是学佛修行的动机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能够希望解脱一切有情的生死,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离苦得乐——这样的发心叫做初发心。

所以我们偶尔、即使是偶尔有这样的念头生起,也表示我们有发大乘的菩提心;只是它会退转。不过有这一念生起的话,那就是所谓的初发心,至少有想到希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念头,这个我们称为初发心。

初发心了之后,那个能力很重要啊。你说“我希望利益众生,可是我没有智慧资粮、没有福德资粮,也没有办法圆满地来达到利益众生的目的”;所以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发菩提心,接下来就要行六度。那行六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积聚成佛的资粮。因为只有成佛、只有佛祂的智慧最圆满,祂的善巧方便最圆满。所以除了成佛,我们没有能力,没有那个智慧,也没有那个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所以行六度它主要就是积聚成佛的资粮。

所以发了心之后,就要勤积资粮:积聚福德资粮,还有智慧资粮。菩萨精进地行布施、持戒、忍辱,就是要积聚福德资粮。福德资粮圆满是成就什么呢?佛的报身跟化身。佛的报身就是智慧的成就,智慧的成就是佛的报身;那化身呢,我们知道“因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那个就是千百亿化身。哪边众生的因缘成熟,就到哪边化现示现成佛、八相成道示现成佛,这就是所有的千百亿化身。

所以这个报身跟化身的成就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行布施、持戒跟忍辱的功德来的。那这个布施、持戒、忍辱它也有次第。首先我们是先修布施,先练习舍放下,布施是度悭贪嘛,度我们那个吝啬悭贪的习气,所以我们自己要先练习舍放下:所谓的财布施、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因为我们自己如果都没有办法舍放下的话,那后面的持戒、忍辱、还有什么禅定、智慧都没有办法圆满。所以我们首先是从布施下手,同时要持戒。

那忍辱是最难的,如果忍辱我们修不好的话,变成说我们布施也没有办法行得很好,要持戒也没有办法持戒得很清净。所以这三个实际上是忍辱最难,如果忍辱做到的话,布施持戒就能够圆满,所以这三个主要是积聚我们的福德资粮。因为不能忍的话,就是火烧功德林嘛,好不容易累积的一点功德,可是一发脾气就通通都没有了,全部烧光光了。所以忍辱它实际上是积聚我们福德资粮最重要是靠忍辱;因为你忍不过的话,你所有的福德资粮都会怎么样?都会被销毁。所以福德资粮的积聚就是完全靠忍辱的功夫。

那修禅定跟智慧主要就是积聚这个智慧资粮。那智慧资粮圆满的话是成就什么呢?成就佛的法身。所以佛陀法身祂是智慧来的、智慧的成就。那这两个资粮都圆满之后,就能够圆满成佛。所以佛祂从初发心,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发菩提心,是要利益众生。那在积集资粮的过程,也是在利益一切的众生;最后成佛还是为了要利益一切的众生。所以等于说我们初发心学佛开始,一直到成佛为止,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利益一切有情。那成佛之后所说的一切法,也是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

所以现在介绍的这个三士道,其实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之道;成佛所有的次第跟方法,在这三士道的内容就很完整地介绍了——它目的就是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成佛。

那怎么利益一切的有情呢?它就分成两个内容:什么才叫做利益一切的有情?就是满他们的愿。每个众生的愿不同,有的他说“我只要赚钱啦,我只要事业有成,然后家庭美满、子女孝顺会念书”,还有什么?名啊、利啊、还要长寿、还要健康,还要富贵这样子。“我只要这世间的这些圆满就可以了。”那如果说他的愿望只是这样子的话,我们教他修十善业就可以达到,这就所谓的人天安乐。他还没有想到要解脱的事情,他只要说“我这一世活得好,这样就可以了。那我希望中马票的可以中马票了,签六合彩的可以中六合彩。”这个就是所谓的人天安乐。这就是满众生愿,看众生需要什么,其实都可以满愿,只要他正确种下善的因就可以。我们教他怎么样正确地行十善业,那一切人天的圆满安乐他都可以得到。这是第一种利益众生,因为他只要求这个嘛。

可是进一步,他如果觉得这个不够,因为虽然有人天的安乐;可是轮回的根本它毕竟是苦的。他觉得这样还不够:“我最好是能解脱,那不要再来六道受生了”,那如果有这样一个欲求的话,那佛祂也是非常慈悲,他就教导我们修四谛法门、还有十二因缘,就可以达到自我解脱这样的目的。

这就是书上讲的:这个现前增上生的人天乐,这就是下士道的内容,这就是有人天果报。那如果觉得要进一步得到解脱,或者甚至开悟成佛的话呢,这就是属于毕竟决定胜的小乘解脱乐,还有大乘的究竟涅槃乐——这是三种安乐、不同的安乐:看是人天的安乐呢,还是解脱的小乘的解脱乐,或者是大乘的究竟涅槃乐。那不管你想要求什么都可以满愿,你只要依教修行的话,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所以它就分成这三种利乐有情的方式。

那什么是现前增上生的人天乐呢?就是整个下士道的内容,整个下士道的内容你只要修圆满了。所以那个还没有想要解脱的,你只要教他到下士道结束这样就可以了,后面的因为他还不想解脱,那就是下士道的内容就足够。

可是下士道它又分成两类的、不同的发心:那如果说他只要“我现在活着,可以希望得到什么都能够满愿”的话,那个就称为下士、这边讲的下士道、就是普通的下士道,他为了现世的利益而已、这一世的。他说“下一世我也看不到,然后也不知道有没有下一世,谁也没看见”,他可能也不相信有来生,那他只要这一生好这样就可以了,这个就是普通的下士。

那另外一类的就是,他不只想到这一世要圆满,他还希望下一世能够再得人天果报,他想到将来世的利益,这个就是殊胜的下士。

所以下士到又分成两种不同的发心:一个只是为了现世的利益;那另外一类呢是希求后世能够再得人天果报,就是不但这一世要好,而且下一世“我希望不要堕在三恶道当中,希望生在人或者是天中,然后享福报这样子”,这个称为殊胜的下士。所以他就是为了圆满积集往善趣的因,那只要行十善业都可以达到这两种目标。

那本论它就是属于后者——殊胜的下士,就是说它教导我们下士道的内容,不是教我们只要得人天果报就好了;而是要作为中士道跟上士道的基础,所以这个时候的下士就称为“共下士”,就是共中士跟上士的基础,所以叫做共下士。一个叫做下士道、一个叫做共下士道,所以下士道就分成这两种。

想要进一步修中士道的那个解脱道,声闻缘觉乘的解脱道,还有要发菩提心行六度那个上士道,都必须要先具备这个共下士道的基础,就是修十善业。有了这个基础之后,然后才共中士,然后才上士道,这样才能够解脱成佛。所以前面是后面的基础。所以我们想发愿成佛的也是要从共下士这个修十善业开始着手。

那进一步就是中士道。在这个毕竟决定胜当中分为两种,就是413页最后一行:一种是仅仅为了自己解脱生死;那另外一种就是希望还能够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的,这就是大乘的,就是毕定决定胜。

刚才讲的:就是希望自己解脱的小乘,就是中士道;还有希望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解脱的这个上士道,这个都归在必定决定胜的范围里面。所以这个解脱就分为自利的解脱,还有利他的解脱,414页:那自利的解脱,就是声闻缘觉小乘他们所修的解脱道就是属于自利的解脱;利他的解脱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究竟解脱道,不但能自我解脱,还可以帮助众生解脱。利他的解脱呢就是共中士,利他的解脱它也必须要有解脱道的基础。

所以这个时候的中士道也分成两种:一种是想要修自利解脱的中士;那另外一个就是要进一步发菩提心行六度,不但要自己解脱,还要帮助一切众生解脱,但也必须要具备中士道的基础,这个时候的中士就称为“共中士”,就是上士道也必须要有这个共中士的基础。就是你自己还没有解脱,你凭什么、你哪里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解脱?所以这个中士道也是上士道必须要具备的,所以这个时候就称为共中士。

那其中如何修“四谛”证声闻乘阿罗汉的果位,还有怎么修“十二因缘”证缘觉乘的辟支佛果位,这所有的修行内容全部就归在中士道或者共中士道的部分。那所谓的中士道就是指在从生死流转当中,为求自利而解脱的小乘行者,就是他只要自己解脱就好了,这个就是中士道。

那共中士呢,就是不但希望自己能够从生死流转当中求解脱,还希望能够发大乘心,为了利他而求解脱。所以他这个时候修解脱道不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是希望自己具备这样解脱的智慧之后,还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解脱;可是解脱道他也必须要具备,所以这个时候就变成共中士道了。

那中士道它主要修的就是先发厌患三界的出离心。然后为了求自利,急于跳出三界生死而得解脱。能得解脱的方法就是修习戒定慧三学。就是一个人他是不是已经解脱了,就看他戒定慧三学圆不圆满。因为因戒而得定,因定而发慧嘛、因定而生慧。只要有这个无我的空性智慧,就能够断除我执而达到解脱。因为我执是轮回的根本,只要能够断除我执的话,他就可以不再轮回。

所以我们就知道中士道它主要修的是什么?就是出离心,先要生起要出离三界的心。如果我们现在修行说“我要解脱”;可是他没有生起出离三界的心的话,他是不可能解脱的。可是出离三界的心又以什么为根本呢?就是思惟苦谛为根本。就是“我觉得很苦,我才要出离嘛;我如果不觉得苦,我觉得轮回还很不错,做人也很好玩、很有意思,也还蛮不错的”,这个时候他就没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他出离心为什么没有办法生起来?是因为他不觉得轮回是苦的,他还觉得有时候还蛮快乐的——这样的一个心态就说明他没有出离心,他没有体会到轮回的苦它到底苦在哪里;他也觉得人生蛮乐的。所以他的出离心生不起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不觉得轮回很苦。所以他就必须要思惟苦谛。

所以出离心、还有要怎么解脱,它主要的内容就是“苦集灭道”这个四圣谛,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就是你不觉得苦的话,你就不会生起想要出离的心。所以首先要教我们思惟三界轮回的根本是苦,没有所谓的快乐,快乐只是相对那个苦的减少而引发的一种错觉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快乐。那它会教我们怎么样来思惟这个苦谛。

那我们常常思惟苦谛,觉得说真的是它只有苦,没有快乐。可是这个苦是怎么来的呢?那因为有烦恼嘛,因为有贪瞋痴,所以才会苦。所以进一步就要想说:你想要灭苦怎么办?你就要先灭烦恼。所以烦恼是苦的因,苦是结果。所以进一步就要思惟那个集谛,苦集灭道这个“集”就是烦恼的意思,因为有烦恼才会造业,然后才会受报、才会受苦,所以这个苦是结果;那它的因呢,推上去的因就是烦恼、因为有烦恼。

那烦恼有哪些内容?就要念《百法明门论》,大家都念得很熟,就是要知道烦恼有哪些内容。那我们知道烦恼有哪些内容,就看要修什么法门去调伏它或者是断除它,才可能没有苦,这个苦才可能熄灭,才可能止息这个苦的结果。

那怎么样止息这个苦的结果?这个苦的结果,一切的苦都止息之后的那个就称为灭、灭谛,灭谛就是可以得证涅槃。当我们一切的烦恼都止息了、都熄灭了,我们的一切的苦都熄灭了,那个境界我们叫做涅槃,那就是苦集灭道的灭谛,这个是果。

这个涅槃的果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修来的。所以苦集灭道的道谛就是修道的方法,止息一切苦,止息一切烦恼的方法叫做道谛,道就是方法的意思。你修这些方法,所有什么《三十七菩提道品》啦,或者是最后的这个“八正道”啊,它就可以达到止息一切痛苦跟止息一切烦恼的方法,这个就属于道谛。那当你完全止息的话,就是灭谛。

所以这整个内容就是教我们怎么样生起出离心,一直到完全地灭除一切的烦恼跟痛苦为止,就是达到解脱的目的为止,这个就是中士道我们主要要修的第一种解脱的方法。

那第二种就是十二因缘。缘觉乘是修十二因缘。四谛跟十二因缘都可以达到解脱这样的目的。所以我们现在是发心的大乘行者,说我要发菩提心行六度;但是也要有这个出离心,那也要修四谛跟十二因缘,达到自我解脱这样的一个目标。再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才能够非常的稳固,不会退转。

我们有时候能发心,有时候不能发心,就是因为我们的出离心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那我们本身也没有修到解脱的境界。所以我们的菩提心跟六度都没有办法行的非常圆满的原因,它的问题就出在出离心,还有解脱道没有好好地修习的缘故。

那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那我就从触、受,不要让它生起爱、取、有——从这边开始下手修行,我们就可以断除,就是不让它滋润爱取,不让它有滋润的机会,就可以切断轮回而达到解脱的目的,这就是缘觉乘如何修习解脱的一种方法。

好,这个就是整个中士道的内容。所以中士道还它也分成这两种:一种就是他只要自己解脱就好了,所以他可以修四圣谛证到四果阿罗汉,或者修十二因缘而证到辟支佛果。那另外一个就是发大乘心的,他同样也要修这个共中士的部分;只是他发心不是为自己解脱,而是希望一切众生解脱。好,这就是中士道的内容。

那上士道呢?有了共下士、共中士的基础之后呢,就要进入上士道。上士道分成两种成佛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谓的显教跟密教。所以显教跟密教都可以成佛的,而且都可以成究竟圆满的佛。因为我们知道有分证佛,还有究竟圆满的佛。所谓的分证佛就是只要破一品无明,这个时候就开始是分证佛了;但是因为他的四十一品无明没有完全破除,只要他开始破一品无明,他就开始可以称为佛了,那他称为分证佛。那就是别教的初地开始算、圆教的初住位开始算。所以圆教的算法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所以这是四十一品的无明,全部都断尽,就是能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

那别教的话,别教就从初地开始算,所以别教的佛只有断…,从初地开始是十品嘛,对不对?因为初地开始就十地,然后就等觉,然后就成佛了,所以他实际上只有断十二品无明,成佛,所以他不是究竟圆满的佛。究竟圆满的佛就是要把四十一品无明全部断尽,就是圆教的佛,他才是究竟圆满的佛。

那不管是显教或者是密教,你只要修这个大乘的法门,不管显密都可以到达究竟圆满的佛,这是没有差别的。那他们共的部分就是都是发菩提心行六度,这是共的部分。那如果修密教的话,就还要再加上什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还有所有密教不共显教这个部分,是密教才有的部分,让我们更快速成佛的这个部分是不共显教的。除了这个不共显教的部分以外,其他的跟显教完全一样,就是发菩提心跟行六度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修密教的呢,他也一定要发菩提心、行六度,还要持戒:菩萨戒,他还有三昧耶戒,再加上十四根本堕戒跟《上师五十颂》这些所有的三昧耶戒,这个是不共显教的,密教要加修的,那其他的就是完全相同的。

这就是上士道要修的内容。那它书上也是这么说的,415页最后一段,它就介绍:什么是上士道呢?就是有分显教跟密教这两种,都可以成就无上菩提,所以它就是属于上士道的内容,就是显教跟密教都可以成佛的,不是只有密教可以成佛,要记住显教也是一样可以成佛的。因为有些观念觉得是密教比较高,不是这样的,都一样高,因为都可以究竟圆满成佛,所以是一样的,只是走的路线不一样,修行的法门不一样,同样都可以开悟成佛,都可以到达破除四十一品无明。

显教很多方法也是很快的,就是破无明很快的,就是圆教的方法,跟密教一样快速。所以不要觉得说只有密教才快速,然后显教比较慢,这是错误的观念。

那416页这边也是:说我们成佛的方法有两种:就是密教跟显教,都可以成就佛果的。所以这个就是上士道的内容:先发大悲心,再随着任运而起的悲心,希望能够拔除一切众生的苦,能够除尽一切有情的苦而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成佛。因此呢,就学习显教跟密教共同的部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那密教的话就还要再加修不共显教的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

所以什么是上士道呢?它就是要前面的共下士、共中士都修了之后,它就要先了达三界只有苦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它其实也是要先修出离心,先修这个解脱道。当他自己能够从这个轮回的苦当中真正的解脱出来之后,他才把想要离苦得乐这个除苦的心、这样的一个心扩展到一切众生身上,那个时候就叫做大悲心。不是我离苦得乐就好,还希望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因为我看一切众生,我们在旁边观察:生病的时候,有生老病死种种的苦、八苦,这无量的苦,我们在旁边就看了很不忍心,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解脱,这个就是大悲心。希望他们能够除一切的苦。

可是怎么样才能够究竟地除一切苦?除非他不轮回了;不然那些除苦都是暂时的。他病痛你给他医药,然后医好。可是看他还是苦啊,他心中…,他没有身苦,他也有心苦,因为他烦恼不断。所以他只要还在轮回的话,这个苦都没有办法真正解决。所以真正的解决他的苦,就是除非帮助他解脱;或者是帮助他,教他念佛,怎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什么都可以,就是只有解脱才能够真正的除苦。

可是如果我们自己这样的心念都还没有生起的话,我们是不可能发起要除一切众生苦的大悲心,是没有办法生起的。所以为什么前面的共下士、共中士非常的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上士道的基础。我们现在菩萨道都行不圆满,缺少的就是前面共下士跟共中士这个基础修得不够的关系。我们就直接就要行菩萨道了,都行不圆满,就是这边讲到的:

除非我们想要出离那个心非常地迫切,我们才能够生起说:希望赶快帮众生除苦的那个大悲心才能生起嘛。我们都不觉得苦了,那我们怎么会生起希望除一切众生苦的那个大悲心,当然生不起来。因为我们自己都没有出离心嘛!所以这一段主要就是讲到,我们要真正的生起这样急于除苦的心,再把这样的心扩展到一切的、每一个众生的身上,希望能够帮助众生除尽一切的苦,这样才能够生起大悲心——这个就是所谓的上士道。

它还有另外一种分的方法,就是用我们受戒的内容来分下士、中士、上士,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418页第一段的最后一行这边开始看:凡是行十善业道的行人,我们就称为下士,这个我们刚才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都很明白了。什么叫下士呢?他也没有什么要持其他的戒,他就是行十善业,这个就是下士道。那什么叫中士道呢?就是因为是解脱道,所以所有帮助我们解脱那个戒律他就必须要持守。

这是以戒律的这个方法来分下士、中士、上士。所以他十善业道就是下士道;那他如果受声闻小乘戒律的行人呢,我们就称为中士道;那他如果受菩萨戒,这个呢他就称为上士道。这是以受戒的不同,然后来归下士、中士、上士的内容,这是另外一种分法。

那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刚好一个段落。今天主要讲的内容就是我们要了解:正式开始起修怎么起步?就是先修共下士,然后共中士,然后再进入上士道,这样就可以圆满成佛,所有的次第都包含在里面了。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