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1、修习轨理9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到三百二十九页开始,三百二十九页是“修习轨理”的最后一个部分。这最后一个部分就是纠正我们一些错误的观念、对学佛一些错误的观念。

第一个要纠正的就是把闻思和修分开,认为听经闻法是听经闻法,那我修的时候,我只要找一个法门自己修就好了,那跟那个理论没有关系的。像我念佛的话,我就看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哪一尊佛,我就直接念佛就好了;那参禅打坐的,我就只管打坐就好了;那修密宗的就灌完顶不就可以修了吗?直接灌完顶,然后持一个咒语,就说我是修密的。

是不是这样修就足够了呢?理论跟我们修的这个法门到底有什么关系?它是两回事还是说它有一些关联呢?

像念佛的修净土宗的,就有一些师兄就会认为说“那我只要好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好了,或者是念到清净心现前就可以了。”你如果都不涉猎经教,你只管念佛,然后可以念到一心、念到清净心现前,那当然是非常的好,如果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可以不用看经论;因为经论是告诉我们,怎么达到一心不乱的方法,还有所有的理论、净土的理论。那如果说我们已经可以修到经典里面的那些境界,还有比如说上品上生是怎么达到的,下品下生是怎么样往生的,那些条件我们如果都具足的话,倒是不用,就不一定一定要,因为我们修的内容就是经论告诉我们的内容,我们只是把它实践这样而已;那我们已经实践到了当然就不用回过头来再研究经论。

可是如果我们是一面念佛一面怀疑;或者是我们念佛,但是信心不具足,那这样的情况,除非不认识字啊;要不然都能够深入经藏的话,那倒是可以帮助我们增加信心,或者是更了解净土法门怎么来修。所有的理论跟方法,那么我们了解之后可以帮助我们增长信心,或者是正确地来修这个法门。所以其他的不涉猎,至少三经一论、净土的三经一论,或者五经一论,这是至少也要了解的。这个是说我们没有办法凭自己念佛的功夫达到一心不乱的话,如果能够加入经教的理论的基础,可能能更正确让我们早一点达到一心不乱这样的功夫,或者是往生成就。

那是像修禅的呢,因为禅宗是说不立文字嘛,不立文字就可以不用看经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禅宗他们教外别传,就是不需要,就是跟其他的教下,它是宗门,宗门教下,它是属于宗门,那它是属于教外别传。那跟其他教下要借的经论来大开圆解的情况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啊;所以就会误以为说“那我只管打坐,我只管参禅打坐这样就可以了。”因为六祖也是不认识嘛、他不认识字嘛,对不对?他不认识字的都可以开悟做祖师的,那可见经论可以不用研究,对不对?然后禅宗又说不立文字嘛,那我们要研究经论干什么?我们就效法六祖,他都不认识字都可以当祖师。

可是问题是,六祖惠能从古到今也出过一个,有没有出过第二个?也没有嘛。他听了一句《金刚经》的偈子他就可以开悟;那我们如果是这种根性的话,那倒是也可以不用看经论了。可是六祖惠能他毕竟只有一位,这样子上上根器;而且他在那个时候应化在世间,他也只是一种示现,因为那时候已经唐朝,已经佛法的理论非常非常的新了,那变成说实修实证的人越来越少,在那个文字上琢磨用功夫的人比较多,反而会著在那个文字语言的那个相上面,所以他反而要做这样的一个示现来打破当时对文字相的执著。所以我们也知道他只是因应那个时代做的一种方便示现,并不是鼓励我们说参禅打坐的就不需要在经教上面下功夫,并不是这个意思。

那修密宗的就更严重了:“当然经论是可以不用的,我直接灌个顶啊,无上瑜伽的啊,那我只要好好地抓着我的上师,好好地乞求他加持我,那只要我好好地修法,这样我应该就可以成就了,所以经论呢也不需要研究太多。那灌个顶,然后回去好好地持那个咒语”,以为这样就可以成就了。

可是呢,可是密教要想成就的话,他必须要有唯识中观的这个见地,它是建立在这个般若正观,那个中观正见的基础之上,必须要有这个见地,你修密教才可能成就。那如果没有这样的见地的话,你只是著相在修,因为没有般若空观的智慧。所以你会在法上执著;要不然为什么师兄碰在一起都会说“我的大圆满比较殊胜,然后你的大手印就……”好像要比下去哦,或者是“我的上师的传承比较厉害”,还是怎么样;要不然就是在谈一些感应神通的事情,或者是怪力乱神的。大部分的密教的师兄碰在一起,尤其是喜欢谈这些。

那为什么只会注重在这些表象的东西上面,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很深入地来谈什么般若正观之类的东西;或者是在经教上面没有一些修行的心得,所以碰在一起只能讲那些比较神变的那个。

虽然是有,那是菩萨的境界,也不是说没有这些存在,确实是有。可是我们更重要的就是说,我们想要达到佛菩萨的境界,应该怎么样正确来修习密教。那如果有经论的配合的话,那其实也是让我们更清楚的,那个整个修行的内容也好,还有怎么样达到这个佛菩萨的境界也好,或者是怎么修到跟本尊上师相应也好。因为每一本法本,再短的法本,它都是所有佛法的精要,就是集中在那几句很短的偈颂里面,可是它就包含了所有佛法的精要。可是如果佛法的内容我们不了解的话,那几个字我们每天按照法本这样念念念,其实也不是很清楚它的意思。可是它的意思是非常深奥的,就是包含着所有佛法最重要的开示,以这个很简短的偈颂把它写出来的,因为法本不可能很长,所以它都是非常精要的。

那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经教的话,我们念那个法本也不是很清楚明白它的意思。所以就变成说,我们要契入那样的境界,或者是修到跟这个法相应,是非常非常的困难,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见地,没有空观的见地,没有中观正见的见地。

所以有很多师兄他虽然一个法本念了一辈子;可是他不是很清楚明白他念了些什么内容,这样的师兄也是很多。那我们就知道这样的情况,其实问题都是出在我们现在讲的这个:他把闻思跟修分开了,以为那个听经是一回事,那修的时候我只要找一个法好好地修就好了,那跟我听闻的那个内容没有关系。

实际上不是这样,这就是这边首先要破除的第一个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因为闻思修其实它是一件事情、它是同一件事情。就是听闻什么?听闻佛法的内容;然后思惟、思惟你听到的、听闻的佛法的这些内容,你听了之后要不断不断地思惟观察、分别;然后去落实、去实践它,那个是修的部分。所以你是修什么呢?修你听闻到的那个内容,完全去落实它。可是要怎么去落实它,就一定要经过思惟的阶段。要不然我们是知道,但是做不到。一般都是知道那个理论,可能也经常很会讲了,学佛多年也很会讲;但是他都做不到,做不到那个境界,就是因为他没有通过思惟的阶段,他只是听闻,但是没有思惟;然后另外去修一个法,那变成说这所有佛法的那些境界都没有办法契入。实际上,他的错误就出在没有好好地思惟,可能他甚至忽略听闻的重要性。

所以修是修什么?就是修那个听闻的内容啊,所有它讲的所有佛法的内容,我们去怎么去把它实践、去做到,在我们日常生活去实践它,那个就是修行。可是你没有听闻你怎么知道你要修什么内容?你没有经过思惟,你又怎么转换你的身心,让你的身心成熟堪为法器呢?所以听闻非常重要,思惟尤其重要!所以所有修行的过程是听闻跟思惟是最重要的,因为修的结果就是靠你的听闻跟思惟来的结果,你听闻多少,你就思惟多少;你思惟多少,你就能够成就多少——所以成就是来自于你听闻跟思惟的功夫的累积。

可是如果说我们忽略这个部分的话,那你只是抓紧一个法门,想要这样子成就的话,如果没有理论的配合,是非常难相应的。除非你是上上根或者是你过去就已经成就的,那你过去已经修过这个法门,当然你现在只是复习一下,当然就很快成就。除非是发愿再来的,除非过去已经熏修了无量劫,这么久了,那这一世是愿力来的,那个除外。那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个愿力来的,他就会一看到、他一开始学佛,他就看得懂,经论拿起来他就看得懂,那就表示他过去已经可能是成就者,所以他是愿力再来的,这种情况之下是例外的。他可能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从头来学,按照次第地学,他都不需要按照次第,只要他是这样的根性,上根利智的,看了他就懂,那个法一传,他马上就相应,除非是这种根性。要不然就可能真的是需要闻思修这样的内容来不断不断地熏修,才可能成就。

好,这就是第一个部分。就是说正式修行的时候呢,不应该再对佛法的义理数数地思惟观察,只要一心修定就好了;那我修定的时候,我这个时候如果来思惟观察分辨那个佛法的内容是不是会障碍我得定呢?或者是我念佛是要念到一心嘛,可是你叫我东看西看,我越看越混乱,反而会障碍我得一心,那我是不是就不要看这么多经论?让我自己混乱,是不是这样子呢?其实不是这样子的。那后面会讲到就是:该分别思惟观察的时候,该观修的时候我们观修;那该修止的时候,你修定的时候就不要再思惟观察、分别了。所以修定的时候就一心专注在你的所缘境上,你所修的那个法门上就可以了。可是那个思惟修习观察分别呢,那个是观修的部分,那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部分的话,你也没有办法契入你所修行的法门,和它相应。

“以观察会数数简择,思惟是属于闻思的部分,不是属于修的部分。”那这一段主要的他的错误的观念就是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的,就是把闻思跟修分作是两件事情,不相干的事情。

好,三百三十页呢,就讲到另外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说,所谓的开悟,见道的时候是所谓的般若无分别智现前,当下是没有分别的,所以我们如果数数地分别思惟观察的话,会不会障碍我们见道呢?因为见道所呈现的当下的那个境界我们称为般若无分别智,就是当下是现量无分别的境界;可是我们如果不断不断地来这样子思惟分别观察,会不会反而会障碍那个无分别的见道的显现呢?就会障碍我们开悟,没有办法开悟,因为开悟的境界是无分别。可是我们平常要不断不断地分别思惟这个佛法的内容,诶?它是不是会互相冲突?有些人认为说:我们这样做这样的思惟分别观察,反而是一种开悟见道的障碍——这个也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因为你要知道你是凭什么让般若无分别智现前?就是要经过前面的不断不断的思惟分别观察那个佛法的内容,你才能够契入那个境界,然后才能够达到般若无分别智现前。所以你要知道那个境界是怎么来的,是你不断不断地熏修的结果。那你熏修的过程就需要不断地分别思惟观察佛法的内容,然后才能够契入,才能够因缘成熟的那个时候般若无分别智现前。

所以认为说分别修、分别观修会障碍无分别智的现前——这个也是错误的观念。这是我们要纠正的第二个错误的观念。好,我们看书上怎么说呢?

又说种种分别是著相,对于悟的无相无分别的道体(就是说我们开悟那个当下,那个法身是无相的),那当下那个境界也是无相的、是无分别的。那我们如果要作分别思惟观察的这样的一个观修呢,它反而会障碍我们没有办法见道,是最大的障碍——这样的说法、言论是完全未能通达修行的精要所做的妄言,完全不了解整个修行的内容,才会做这样错误的邪执。

《庄严经论》说:先依听闻再做思惟,然后起修,般若无分别智才能现前。这就说明你凭什么开悟见道?就是你经过前面的听闻,然后不断不断地思惟,然后修习的结果,你才能够让你的般若无分别智现前。它不是说你坐在那边等开悟找你,不可能找你。那个想要开悟的师兄啊,赶快从经论下手,不是紧抓着法门不放,然后每天坐在那边,然后就等开悟找你,是不可能的。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上师五十颂》跟《十四根本堕戒》要好好地背熟,因为其中犯到一条,你不管今生怎么样地修,最后都是金刚地狱等你,不是开悟等你,是金刚地狱等你,不要犯其中的一条,结果就是金刚地狱,不管你是怎么样地精进修,都是到那边去。所以尤其是密教想要成就的,一定要把《上师五十颂》跟《十四根本堕戒》背得滚瓜烂熟,最好是半个月,一个月就拿起来念一念,提醒自己,检查自己有没有犯,有犯赶快大忏悔,要不然这一世真的很难成就。

还有就是要在经论上下手,尤其是唯识跟中观的这个见地一定要建立;要不然不管你今天修什么法门,其实都很难成就的。不是密法的问题,密法是非常殊胜,这一世一定可以成就,即身成就的法门,是一点都没有错,错在我们自己没有如理如法地修。

好,我们翻到三百三十二页,这边就继续讲整个闻思修的过程。听闻我们是要靠亲近善知识嘛、要靠他力。可是思惟上师就帮不上忙了,思惟的工作我们要必须要自力、靠自己的能力来做这个思惟的工作,然后才能够这个修,这才叫做修。

所以应该修的内容必须先从善知识处听闻,这个部分呢是经由他力才能够产生信解。那我们听闻了这个内容之后呢,在已听闻来的诸法正理,如理思惟其中的道理,这个部分就是由自力所产生的定解,这就是靠自己的能力,思惟要靠自己。

思惟非常重要,我们刚才讲过,就是因为我的身心转化、整个思想境界的转化就是靠思惟来的。因为思是令心造作,念过《百法》就知道,令心造作就是说让我们的心不断不断地去转变,这个转变就是你思惟的过程,你才会转变。譬如说你原来错误的思想,你就是因为经过思惟的过程,把你错误的思想扭转过来。你没有经过思惟的话,你原来错还是错;虽然你听到,可是你做的时候还是你原来的那一套的思想见解跟做法,看法还是原来那一套,为什么?因为没有转化。所以你会变成你原来自己的习气那一套、烦恼的那一套;可是听闻佛法又是一套;可是你做起来还是你原来那一套,就是这中间为什么没有转化?就是没有经过思惟。

所以思惟它是帮助我们把原来错误的见解、思想见解看法还有做法,完全扭转过来的一个过程,它是非常重。所以不断不断地思惟,我们身心才可能转化,原来错误的观念,思想见解才能够纠正过来,这就是要靠自己。所以说“师父啊,我也不喜欢这样子啊,我的习气很重啊,什么烦恼很重啊”,那个没有用,再怎么叫师父都没有用,因为那是自己要努力的,要靠自己思惟来的。

好,这样就有听闻思惟之后所产生的信解已经远离种种的疑惑,这说明什么?远离种种的疑惑这个非常重要,就说明我们已经由听闻跟思惟产生坚固不轻易动摇的那个信心,这个信解产生。这个信解就是支持我们能精进不会懈怠的那个最主要的原动力,就是由这个信解来的。那信解就是由听闻跟思惟才能够产生坚固不移的信解,这时候我们的修习力才能够发挥;这时再数数修习这个佛法的内容,这个就叫做修。

所以什么是修就很清楚了:先听闻,然后自己用功思惟,把这个听闻思惟的内容去落实它,这个就叫修。所以在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数数观察思惟而修的这个叫做观修;以及不观察思惟而修的这个叫止修——这两个部分都是必要的,所以叫做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意思就是指这个,不能偏在一边。

有的人不喜欢修,不喜欢打坐,不喜欢特别去修,他喜欢看经论,把它当小说一本本看,然后看得很法喜,也有这样的根性,这个就偏在观修比较多,那个止修比较少,那他就会变成狂慧的那个路线,会走到那个狂慧的路线,就是说他的头脑很灵活,那思维逻辑都非常的清晰,所以他说出来的那个头头是道,也都没有错;可是定力很差,所以你只要跟他杠上了,他一定不会饶你的,那个就说明他也会生烦恼啊,所以他绝对不允许你辩赢他,这个就是他的最大的烦恼。然后他觉得处处可以胜过人,那个是他贡高我慢的烦恼。那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说他只偏重在修观而没有修止,所以他的那个智慧是没有定力的摄持,是不堪一击,面对境界的时候,境界一来就抵挡不住,即使他平常多么会讲理论空啊空啊,可是事情来的时候他就是空不了。因为空的话是真的要证到空性,他才真的能够看破放下;要不然那个理论说空的话,那个都是不见得可以做得到的,那这个情况就是出在他没有修定的功夫。

那还有一种就是他喜欢打坐的,他不喜欢动脑筋的,看经论就会把那个眼皮就合上,很快就睡着的那种;可是你教他坐在那边,他可以坐两个钟头都不动,好像功夫很高这样子,也有这样的根性。好像大部分都这样子,不喜欢念书的,喜欢练功夫打坐的。这样他就会变成说止修的方面比较多;但是观修的方面他就比较缺乏,因为他平常在没有修定以外的时间,他很少来思惟佛法,分别观察佛法的内容,大部分都在那个止的状态。

他可能说“我修定,我在坐中修定,然后我下座以后还要保持我那个定境啊,所以我也不允许自己来生分别心。”他觉得他这样子那个定力就会很高;可是很难开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定力很高,但是他没有般若智慧的观照。所以他变成说功夫很好,但是呢很难开悟。这也是这方面的缺失,就是他只修止没有修观。

所以修观是能够开悟最主要的关键。你只有修定,在那边呆呆的坐,功夫再好的话,也很难很难开悟;因为开悟是智慧的开发,那智慧怎么来?是观修来的,不是打坐来的;打坐只能发神通,神通不发就发神经这样子。我看是发神经比较多,不然为什么都胡言乱语这样。

所以这个也很重要,就是所有修学佛法的那个方法就是有修止跟修观,这个要同时并行,不能够偏重在一边。

因此对于闻思后所抉择的义理应该同时具备观察思择的止修,还有必须要观察思择的观修这两个部分。就是闻思之后、你听闻思惟之后有两条路:一个是修止,一个是修观。那这两个要同时进行,这个就是正确的。可是不管修止还是修观,之前都是要听闻跟思惟,之后该修止的时候修止,该修观的时候去修观,两个同时并行,这样才不会偏在一边。

所以如果说一切的修习,只要止修就可以了,这就好像手拿一粒麦子说:诶,这就是所有的五谷,就是这个喽——这是非常错误颠倒的事情。他就说修定都可以了,或者一句佛号就可以,或者只管打坐就可以,这一类的就等于是这种情况:拿一粒麦子说这个是所有的五谷。仅仅抓着一个小小的法门说这个就是全部的佛法了,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这只是障碍自己成就而已。

再说闻所成慧是以听闻在先,思所成慧是以思惟在先,同样的修所成慧也应该是以修习在先,因为修慧是从修习之后才能够成就的。这一段呢,主要是连续下面一段,主要是讲说我们是希望达到最后的修所成慧;可是修所成慧怎么来的?从思所成慧来的;那思所成慧又是怎么来的?从闻所成慧来的。所以你想要达到最后的那个结果、成就的结果,你就必须要先成就闻所成慧。那你有多少的闻慧就有多少的思慧,你的思慧越多,你的修慧就越多,那你成就越大。所以你的成就从哪里来的?要倒推到前面去,从听闻来的,从成就多闻来的,从闻所成慧来的,因为你的闻所成慧越多,你的思所成慧就越多,你的修所成慧就越多,所以一切修行的成就是从听闻来的,这一大段都在讲。

所以其实以修行来讲,听闻跟思惟是最重要,不是修最重要,不是修一个法门就好,是听闻跟思惟最重要。因为你修的结果,就是从听闻跟修习的结果就是你修的结果。所以你只要修的那个结果,可是你不要听闻思惟,你就没有那个修的结果,所以请问你那个成就从哪里来?所以所有的修的内容就是闻思而已,听闻思惟,数数在听闻思惟上面串习,就是数数串习听闻思惟,这个就是修。所以什么叫做修行?数数串习听闻思惟,这个就是修行。不是抓一个法门修那个叫修行,不是持一个咒修一个法叫做修行。

所以这一段就是在讲这个,我们念过去就好了:修所成慧前行所修就是修习思所成慧的内容,所以说修慧怎么来的呢?是从思慧所产生的。因此有多少多闻就有多少的闻所成慧,闻所成慧如果多的话,思惟也多;思惟多的话,从思惟所成就的思所成慧当然也不少。如此也是同样的,思所成慧越多,修行也越多;修行越多,那我们就灭除更多的过失,引发更多的功德,断恶修善就会做得更好,能够圆满一切的功德,然后除去一切的过失,这样就成就了,这都是从闻思来的。

所以一切经论当中都是说:对于修习来说,以听闻和思惟最为重要。不是说修一个法门最重要,是听闻跟思惟最重要,以修习来讲。如果说听闻和思惟的义理不是修习所要的内容——这个就是为外道广辟其他的邪执见解,这就是邪执邪见,外道见。如果说听闻和思惟跟修没有关系的话,不是修习要修的内容——这个就是外道见、错误的邪执邪见。

若是真修时是另外修一种完全不关于闻思的事情,就好像已经指示好马应该跑的方向,可是跑的时候却跑到另外一个方向去了,这是同样的愚痴可笑。你有一个方向,然后跑马要跑那个方向,那个方向已经定好,可是你跑到另外一个方向。那我们说听闻跟思惟跟修习是两件事情也是同样的情况,一样的愚痴可笑,把它当作两件事情。所以我修的时候是一套,闻思是一套,我修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套——这是错误的。

所以如果说修的内容和闻思的内容完全没有关联,也等于是打破了佛法中建立三慧生起的次第。佛法就是说闻思修啊,就是这样的次第。那你说闻思跟修没有关系的话,那也是打破佛法这种闻思修的次第。如果这样乱说能成为没有错误的正道,那不需要以多闻来成就三慧的次第,也就成为善说——那就是错误的。

未能通达这其中的道理,就等于是认为一位多方学习显教和密教经论的人,和一位从来没有学习过经论的人,两个人所修的结果应该是完全一样而没有高低之分了。这就是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认为闻思跟修没有关系的话,那就变成说有两个人、现在有两个人:一个是经论很厉害,那一个是完全不管经论,可是都是修同样的法门,那他们的成就应该一样,如果闻思跟修没有关系的话,一个饱学经论,他也是修这个法门;那另外一个不看经论,他也修这个法门,那如果闻思跟修没有关系,他们应该是同样的成就;可是会一样吗?一定不会嘛,一定是那个经论很厉害的那个他比较容易成就。这就可以证明说其实我们修行就是数数串习闻思的内容,听闻跟思惟就是所有修行的内容,不会说没有关系;要不然就是你直接修就应该可以成就才对。

而且这些行人另外还邪执“听闻和思惟是修行时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可是你叫我东看西看,我把自己都看混乱了,那就是障碍我的一心啊?”或者是说“我是希望开悟的,般若无分别智现前,可是你叫我思惟分别,那是不是障碍我证果呢?”这是错误的。

所以认为是修行时的障碍或者认为是修行时的过失呢,持这些恶见的人依然还坚固地执持这些见解——这也是错误的见解。虽然数数修习闻思二慧的内容不等于修所成慧——这个意思就是说闻思修三慧的内容当然会不一样,可是闻思修的内容是一样的,智慧的内容不一样的,可是闻思修的内容一样,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了:你是思惟什么?听闻的内容;你修什么?听闻的内容,对不对?把它落实嘛,那就是修,所以闻思修它是同样的内容。但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跟修所成慧这个智慧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闻思修的内容是一样的,现在在讲这个。

但是所修习的内容和闻思的内容应该不会互相违背才对,那就是说明它应该是同样的内容。如果是互相违背的话,凡夫在未得色界初禅未到定前,应该完全没有修才对,因为在欲界中除了已经登初地菩萨的人可以修成修所成慧以外,其他的欲界当中应该是不能够成就修所成慧了。这个意思就是说:初地菩萨就是所谓的见道,你般若无分别智现前了,你见道了,这个时候才有真正的修所成慧。那如果说听闻跟思惟跟修习是没有关系的,那变成说我们凡夫修行都不可能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跟修所成慧,因为它没有关系。那变成说你真到初地以前,你都不可能是真正地修了,因为真正的修所成慧是见道登初地的时候,才可能成就。所以如果闻思跟修没有关系的话,变成说我们登初地以前那个都不算了。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是从凡夫位初发心就开始修行嘛,就开始听闻思惟修习。

好,所以修的意思呢,应当如《波罗蜜多释论》以及其文句中的<明显论说>来了知:所谓的修是什么呢?就是使佛法的义理融入心中后,再完成实现这些内容,这就是闻思修的过程。什么叫修行呢?就是先听闻佛法,然后把这些佛法的义理透过思惟观察,融入到我们的心中。它怎么融入?就是我们刚才讲,你一定要透过思惟,它才能够融入我们的心中,转化我们的身心,转化我们的习气跟烦恼,就是要透过思惟,然后再实现,完成实现这个就是修了。就是把这个落实,把听闻来的内容你完全可以做到,而不是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阶段,知道做不到,那就是因为没有思惟。

譬如说修习信心和大悲心,就是要做到心完全地生起信心和大悲心为止,才叫做修。所以所谓的修信心修大悲心,就是要修到你的信心完全生起为止。修大悲心的意思不是口号,不是理论,而是你真实地生起大悲心为止,这个才做叫修。可是怎么样从听、怎么样修信心到你真的生起信心,这个就是闻思修的过程。大悲心也是,从怎么样发大悲心到你真正地已经做到了、生起了大悲心,这也是要靠闻思修这样的一个过程来才能够完成。

要怎么检查自己有没有信心呢?就是看是不是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会动摇,那个才叫做有信心。那个禁不起考验的,风吹草动他就不行的,信心就丧失的,那他就是信心并没有完全地生起。虽然他自以为自己很有信心,可是碰到境界,他的信心如果会动摇的话,那个信心都是不能够经过考验的。这就说明他是听闻说信心的重要,然后他没有好好地来修信心,所以他做不到面对任何的境界都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做不到,这就是信心不圆满。

大悲心也同样的,怎么检查自己有没有大悲心?就是看你有没有对象的差别,大悲心就是建立在没有对象的差别,怨亲中庸完全平等。怨,你的冤家,跟你最亲爱的人,跟你不认识的叫做中庸,不是亲也不是怨叫做中——对这三种对象在你的心中、眼中都是平等地看待,这个时候才有大悲心。

还有“这个人,我对他印象比较好,那个人我闪都来不及,那个不认识的我干嘛要帮他?”如果还有对象的差别,这就说明我们没有大悲心。虽然佛法听了很多说我们要有大悲心;可是我们没有做到这样的平等对待一切的众生,我们就是没有真实的大悲心生起。所以他也变成说只有听闻理论,但是没有落实,这就是因为没有思惟,没有思惟为什么我们怨亲中庸要平等,那这个大悲心怎么借着这个心的平等来让它落实,怎么样来修习,这个思惟的过程没有做,所以他没有办法做到平等对待。

这就是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什么叫做修,就是说你真的要做到才叫修。做到什么?就是你听的内容,你完全做到,这个才叫做修行;而不是抱一个法门叫做修行。

因此,大译师们把它翻译成“修道”,也有把它翻译成“串习”,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什么叫修,就是串习嘛,修道就是串习,数数串习闻思的内容叫做修。所以修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串习,串习就叫做修,就叫做修道,修道就叫做串习。所以没有听闻思惟,那个就没有串习的机会啊,所以那个怎么能叫做修行呢?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修行就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就是我们过去可能是了解得不是很正确,以为说上师是传一个法,那个就叫做修行了;或者是我念个佛,就叫修行了;我持个咒就叫修行了,我参禅就叫做修行了……不是。数数串习叫做修,而且是串习听闻思惟的内容,而不是修习那个法门的内容。

好,那接下来就说这个大乘登地的菩萨,他们都还继续要思惟修行,何况是我们凡夫怎么可以说我不需要思惟修行了呢?“凭我的根性,凭我的程度还需要再学吗?”那这边讲到说大乘登地的菩萨,他在修道的时候都还需要数数地思惟观察,更何况是我们凡夫。所以若是说思惟观察与修行这两件事情是互相违背的话,实在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好,三百三十八页:因此呢,我们说修习清净的信心,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密教的法本一开始都是皈依发心、慈悲喜舍,每天念;可是我们有吗?这就是又没有落实嘛。有没有慈心,有没有悲(心)?悲我们刚才讲过,你平不平等?那你可不可以随时都修那个随喜的心,还是听到人家胜过我们就心里怪怪的,那个就没有随喜嘛。那“舍”就是放下,我们是不是念念都在修放下?都在修那个舍、放下?舍就是布施,全部舍掉,全部放下。我们没有的话,每天念法本没有用的,念一辈子还是没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无量不起来。

那修习菩提心也是一样的啊,还有无常啊,苦空无我都一样,这些所有佛法内容其实就是听闻之后要不断不断地思惟,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分别观察思惟,那你才可以转变你的心念:本来执著常的,你才可以转变,诶,原来一切是无常的。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串习,不断不断在日常的生活变化中,或者我们的身心当下的变化中去观察,哦,原来没有一刹那停留,每一刹那都是生灭变化的,那我们观察只是一刹那的生灭变化无常的过程,那我们才会深信,然后才会把我们原来执著常的那个观念转变过来说:原来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境界来的时候,我就不再会执著说,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来,或者是一定要我希望它永恒它就能够永恒;可是它明明是无常的,怎么可能永恒?我们希望把握的都不希望它转变;可是无常它怎么可能不转变呢?可是我们怎么样去做到说面对一切境界,我们都可以很欢喜地来接受,那就靠我们平常思惟无常的功夫。

那我们的心念没有转变成说“原来事实的真相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转变过来之前,我们还是有时候会落在常的颠倒当中,这就是没有经过思惟。所以所有的佛法其实都是要经过这样的一个思惟修,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了,也就是修,才可以去落实它。

所以能够称为修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非常的多,可以说所有佛法的内容就是我们要听闻思惟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够契入佛法的境界跟证果。

所以从以上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所谓的修呢,我们不应该把它执著在太小的范围之内,它的内容是非常广的,一切的佛法的内容都是我们要修的内容。

好,三百四十页:另外又有说一些分别执著相,这个我们刚才已经讲过,把它念完就好。“一切分别是执著相,障碍成佛。因为要见的实相呢,它是无相的,要成就的法身呢,它也是无相的。因此,弃舍了一切必须要分别思择观察的部分”——这实在是最下劣的邪妄分别。那有这样的错误的知见就会“对一切的教典心生敬重”起了最大的障碍。就是说我们现在为什么对那个经教没有办法生起恭敬心,因为我们忽略它嘛,轻慢,慢法,不觉得有必要来听闻这些经论,那当然我们对经论呢就没办法生起很敬重的心,那我们就会忽视它、轻慢它,这也是佛法为什么越来越衰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不要听闻了,不要思惟修习了,所以这就是正法没有办法久住世间最重要的原因。佛法越来越没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在大家都漠视这个经论的重要性。

因为这些教典当中所阐释的义理,几乎都是必须以观察分别思择来修的。所以认为这些思择的部分不是修的时候所必须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让佛法会如此没落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一切的经论都并不是必要的教授,因此心中才不会生起敬重的心。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