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8、亲近善士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第171页,前面讲善知识的条件,还有能依止善知识的弟子他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我们昨天就介绍完了。

那现在开始就说,如果善知识也找到,我们也慢慢在学习做一个具器的弟子,那这个时候我们要开始去依止善知识,是不是要注意些什么?还是说我们高兴怎么依止就怎么依止,依照我们自己的方式,我想怎么样好我就怎么样去依止善知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万一不善依止,不善依止就变成说你本来要依止善知识学习佛法;可是因为你不善依止,没有按照书上讲的这个正确的方式来亲近善知识;不但没有依止善知识的功德,而且还会造很深的业障。

因此它非常的重要,我们今天就要好好的来讲一讲。不是按照我们自己想象的说,我觉得应该怎么样好,我就这样子去依止善知识。那可能有我们自己的执著在里面,或者是我们先入为主的一些观念在里面,它不一定正确。正确的是书上讲的它是最正确的。所以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这个方式上来讲,也是非常的重要。

那我们这次把这个部分讲完,我们下次来的时候,七月份来的时候就要讲《上师五十颂》,那个就是五十条规矩,就是说你依止上师是必须要知道的,那个我们下次来讲。

那这次我们希望把这个部分圆满,那至少我们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就不会有任何的错误,就不会因为这样子,本来很好意的,本来很发心的要学习佛法,结果自己造了业障不知道,那就是不善依止的过失,那我们必须要先把它弄清楚,这样我们才可以用很正确的方式来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

因此,我们今天看这个171页这边开始呢,它就说:我们亲近依止善知识,向他学习,应该注意什么样的条件呢?

那首先,它讨论的是:我们一开始发心想要修学佛法,我们依止的善知识应该是很多呢?还是说暂时不要太多呢?那你们觉得怎么样?开始初修的时候,一下要跟很多老师学?还是说开始不要太多老师,以免混乱?你们觉得怎么样?来表决一下,认为说多多没有关系的,举手。没有啊?

我们现在决定要找一个善知识来跟他学习了,要依止他,那这善知识是越多越好,因为不同的法教可能不同的善知识他有不同的法,然后不同的专长,那我是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嘛,通通去亲近、通通去学习呢?还是说一开始不要太多善知识,可能先找我们比较有信心的开始学。还是怎么样?(有师兄答:一个就好)一个就好了?你们没举手都是觉得一开始不要太多吗?以免混乱,是吗?

那如果我们具备了昨天讲那个弟子的条件:我们又不会堕党类,我们又有分辨的智慧,我们又有广大的希求心,我们又对法、法师都非常的恭敬,而且又能够非常专注地来听闻学习,这样可不可以很多老师?(有师兄答:可以)我们现在是说可不可以很多老师?我的问题是可不可以刚开始,如果具备这五个弟子的条件,他是标准的弟子了,他可不可以依止很多善知识?这样应该没有问题,对不对?

那我们就有结论了:如果具备这个条件,就可以多多;不具备这个条件,就少少。是不是这样子?还不是啊?那要怎么样才可以多多?对啊,可是你不这样子多亲近一点善知识你怎么知道哪一个法门适合你呢?所以可以多嘛,对不对?可以多但是它有条件,条件就是什么?可能是已经不会寻求上师的过失了,可能已经有信心了,还有我们刚才讲那五个条件了。那他就不会造下不善依止的过患,他就不会造下这样的业障,对不对?

我们刚才讲说,不善依止它那个业很重,我们慢慢念就知道了,很严重的,如果不善依止。那如果已经不会毁谤上师了,或者是对上师已经有信心了,然后也不会去找…;这样看来看去,你到什么地方,哪个道场,哪个师父,一去亲近他就开始看他有什么缺点:“哦,他破戒,他怎样他怎样”,这样的话就可能不适合太多。那就是可能…,如果说自己的信心也还不够,还会寻求上师的过失的话,也没有具备那五个条件的话,那可能刚开始就不适合太多,为什么?因为他会造下深的业障。这样都很清楚了。

所以能不能多还是少,没有一定标准答案。所以你们刚才两个答案都对,就是说自己是不是有具备这样的条件呢?有的话多一点没有关系;那还不具足这种条件,自己信心也还不够,看来看去都是上师的过失的话,都看不到他的功德,只看他的毛病,那这样的情况就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我们会造下业障。

那这个答案呢有的,就在173页。172页这边它是问题:亲近善知识是不是有一定的规矩或是可以遵循的标准呢?譬如说选择老师要多还是少?那关于这一点呢,它书上就谈到两种传承,它就以两个祖师为代表:那一个是敦巴尊者,一个是桑博瓦,这两位善知识,他们两位都已经是善知识了。那他们当初去依止善知识的学习,他们两个不同:一个是老师很多,那一个呢一辈子都没有超过5个。

所以它就讨论到,所以就有人问了:那我们应该是向桑博瓦这样,还是应该象敦巴尊者这样子,师父要多多好?还是少少好?所以它就有答案。它的答案就是在173页。那答案是怎么找到?1、2、3、4倒数第六行这边,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对于那些还没有生起清净的信心,容易寻找上师过失的这样一个学佛修行者来说呢,他暂时的老师可能就不要太多,为什么?因为他会造业嘛,这个就要遵照善知识敦巴的传承比较合适,因为敦巴尊者呢他依止的善知识就很少,就是他一辈子都没有超过五个老师,就是修行一辈子没有超过五个,算是很少的。

那另外的话呢,如果已经能够视上师如佛,也具有清净信心的学人来说呢,就可以桑博瓦的传承为比较合适,就说老师多多,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你都是善于依止,不会造下业障,而且你亲近越多善知识,成就越多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嘛,对不对?你要学很多法来到时候自己成就了,还可以利益更多的众生,因为你的善巧方便会比较多,因为你学了很多法,成就很多法。

所以看个人的情况是怎么样来选择刚开始要多还是不要太多,那就看个人的状况,那我们已经有答案在这边了,那就自己来决定就可以了。

所以它说,倒数第三行下面:在我们还不能具足学人的五种德相(就是那弟子的五个条件之前呢),先寻找能让我们生起信心的老师来学习,我们可以先找一位我们可以信得过他,先跟他学,等到我们信心慢慢圆满了之后,那多一点老师就比较不会有过失了。所以等到能够完全具足所有的德相的时候,我们再亲近更多的善知识,这样就能够减少不当依止善知识的过失,就不会造下这样的业障。

那我们这一世在开始亲近善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来亲近善知识呢?接下来它就讲到《华严经》里面的九心。就是我们今天已经选择一个好的善知识,那我们已经决定要亲近依止他,那我们是什么样一个心来亲近这位善知识呢?这个就是175页这边讲到的:《华严经》中说以九种心来亲近承事善知识:

第一个是“孝子心”。孝子心就像世间的那个孝顺儿子一样,孝顺儿子会不会违逆父母的意思?不会,对,所以我们修行人也是,我们既然信得过这个上师,我们决定要亲近依止他,跟他学习的话,那我们就不要做违背上师的事情。就是说他喜欢我们做的事我们才做,他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做。那这个喜不喜欢是不是善知识是他自己的贪瞋痴在决定的?他喜欢我们做的是一定是对我们怎样?一定是利益我们的他才希望我们做。所以我们有违背戒律,或者是我们有顺着我们的烦恼习气在修行的话,那他一定是不高兴的。那他喜欢做的一定是对我们有利益的事情,就是他希望我们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就要完全顺从他的意思,他的喜欢不喜欢实际上是对我们自己本身是有利还是没有利。那我们的态度就像孝顺的儿子,不要违逆上师的意思,因为他完全是为了要成就我们,可能会给我们种种的磨难或什么,我们都要完全有信心的依止,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一个心就是孝子心,就是弃舍自己的好恶心。因为我们的烦恼业力习气还没有断除以前,我们会比较喜欢选择我们喜欢的那个方式来修行或者来学习;可是这中间就可能有不如法的地方。那上师可能会责备或者提出来我们错误的地方。可是如果说我们已经顺自己的习气已经顺习惯了,自己高兴干嘛就干什么,那就很难接受上师的教导。

所以它的孝子心最主要的,就是要舍弃自己的好恶心,不能够随顺自己的意愿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我们随顺自己的意愿是什么?贪瞋痴嘛,因为我们的习气烦恼还在,所以我们喜欢的一定是我们贪著的,我们不喜欢的一定是我们排斥的。那这样的话就很容易造业,因为我们是跟随着我们的贪瞋痴在决定事情要不要做的,所以这样一定会有过失。或者是随自己的兴之所致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众生的心总是随着烦恼习气在转,身心是完全不能作主的。我们都是烦恼在作主,业力在作主,因缘在作主,我们是没办法作主。

所以随自自在的结果,我们随着自己高兴干嘛就干嘛的结果就是怎么样?就是造下更多的恶业嘛,因为我们随着自己的贪瞋痴当然只是造业而已。而善知识教导我们呢,如何正确地断恶修善,他会教导我们怎么样正确地断除一切恶,怎么样行一切的善,那个方法都会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怎么样对治我们的烦恼。

所以应该要顺从善知识的教导,他怎么样要求我们就怎么做,因为我们相信他一定是为我们好;可能我们前面还不能体会,可能还会埋怨他一下“要求我那个做不到的”;可是我们有信心的话,就能够相信他这样要求一定是对我们有利益。

就像孝子侍奉父母亲的时候的态度是一样的,随时观察父母亲的喜怒容颜,一定要顺从父母亲的心意而行,不敢有所违逆。那我们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的态度也是这样的,随时观察善知识的容颜,依照他的教导而行,绝对不随自己的自在好恶(我喜欢干嘛就干嘛),不会随着自己的习气烦恼在转。这是第一个孝子心。

那第二个呢,就是金刚心。这个金刚心说明,我们对上师的信心是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会动摇的。人家跟你说你上师怎样怎样,有一些诽谤或者是有一些不是很好的内容的时候,那就考验你的信心啊,是不是有像金刚一样的坚固不坏的这样的信心。如果具备第二个金刚心的话,就是任何情况之下,或者是有魔考的时候,那个魔罗来考验你的信心的时候,你都不会退转,那就具备这个条件。

我们看第二个是“金刚心”,在176页最后一行这边:那就是我们亲近善知识的心要如金刚一般的坚固,任谁都不能动摇,谁怎么讲,碰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动摇,那表示说我们的信心非常的坚固,好像金刚一样的坚固。即使魔罗(魔罗就是那个魔王波旬),因为魔王波旬就专门扰乱修行的,尤其是你开始想要精进时候,他那个魔考就来了,因为他不希望你解脱,我们还在欲界的众生,他就是我们的什么?对,我们都是他的眷属,在欲界里面他最大。所以我们如果离开欲界的话,他就少一个眷属,所以他是非常不高兴这样的事情。你们一个一个成就了,都离开欲界了,他的眷属一个一个少了,所以他会百般的来障碍你们,希望你们怎么样?贪瞋痴不要断,这样永远在欲界成为他的什么?他的眷属、他的子民。所以我们越精进的时候,他就越会来考验我们的信心,所以这个时候考验就来了,那我们是不是会被他考倒,那就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有信心。

所以它这边讲到说,即使是魔罗、这个魔王波旬,或者是恶友,恶友就是跟他讲:你今天晚上听经干什么?我们去开party还是怎么,唱卡拉OK,有吗?KTV?还有什么好玩的?还有什么好玩的?我不知道你们红尘有什么好玩……就是说“哎呀,那个多没有意思”还是什么,就是恶友,就是障碍你去听经闻法,障碍你修行。你说“我不要,我今天功课还没有做”,“做什么功课嘛,摸八圈就好了,不要多,八圈就好了,我们三缺一”这一类的。这些外缘,尤其是我们想要精进的时候,这个逆缘特别多,那恶知识这时候都现前,平常都不找你,你开始要用功时候他都出现,一下call(电话)你,一下什么,这个那个,对!就让你没有办法修这样子。

那我们的信心如果够的话呢,好像金刚一样的,谁都没有办法摧破分离我们对善知识的这个信心,他怎么样讲怎么劝都没有用的。如果遇到有人毁谤上师的时候呢,也绝不动摇对上师的信心,如果做得到就有第二个金刚心。

那第三个就是“大地心”。大地心我们讲地大的时候曾经讲到,它就是一种承担力嘛,大地你看什么都在上面它没有怨言,它没有说这个不要那个要,它还没有选择,也没有好恶,就全部就承担在自己的身上。

那我们也是同样的,我们今天亲近一位善知识,他不管给我们什么样的责任让我们承担,我们都要很欢喜去承担。如果有的话就具足这第三个——大地心。就是要如大地一般的能负载万物,一切万物都生长在大地上,它都能够承担,不会觉得负担太重,不会觉得有压力这样子。所以我们亲近善知识时候的心也要象大地一样,能够负荷上师给我们一切的事担,从不懈怠。他交代我们什么功课,我们一定好好修,不会嫌太多,不会觉得有压力或者是什么;或者交代我们的事情我一定要把它做好,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完成,不会懈怠,不会放逸,这个就具备这样的条件了。

所以它这边:应该像博朵瓦教导开示慬哦瓦他的徒众的时候所说的这段话:如果你们今天能遇到这样的好的善知识、大菩萨,实在是很大的福气,所以我们应当要好好地来依止善知识所教导的来修行、好好来修行,那不要觉得说“它是很沉重的负担,可能它就减少我以后怎么去游玩的时间,因为要修这个要修那个,学越多那时间越多,我是不是就会牺牲我那个休闲的时间?”不要觉得说它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应该把它当作什么?能够庄严自身,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因为我们好好的修学这些法门的话,成就的是自己嘛,对不对?所以我们就要觉得说:我们能够承担这样的一个沉重的负担。

好,前面这四个就是我们能够负荷善知识给予我们一切的事担之后呢,还有六个心,我们要知道的,就是179页最后一行这边开始:接下来是“轮围山心”。就是任其如何一切苦恼都不能够动摇我们修行的心。就是要如轮围山巩卫着须弥山一样,无论遇到任何的强风吹袭,依然环拱着须弥山,没有丝毫的动摇。须弥山在中间,轮围山在它的最旁边有一圈那个轮围山,中间是须弥山。它任何情况之下都是怎么样?向着这个须弥山,去巩固这个须弥山,不会有丝毫的动摇。

那就比喻说,我们今天亲近善知识之后呢,也要象轮围山一样。说明我们修行的态度哦,不管遇到太冷啦、太热啦,有些寒带很冷嘛,很冷,就不能放逸懈怠;太热,象这边有点热,也不能偷懒,这样懒懒的,因为太热,天气太热,好闷哦;或者是饥,或者是寒,或者是生病。今天有一点不舒服,所有功课都不要做,放假一天;明天天气不是很好,放假一天;后天有朋友来找,放假一天;一下放了一个月,这就说明我们没有办法吃那个修行的苦。修行所带来的任何的苦,我们如果没有办法做到的话,就是没有具备这样的一个轮围山心。

所以轮围山心就说明不管碰到任何的苦,包含了生病,身心一切的苦我们都不会退失,不会懈怠,要修行这样的心。就是说能吃得了苦,这个苦是修行所带来的苦,因为你修行才有,你不修就没有。不修你就吹冷气嘛,听音乐嘛,看电视,吃东西,啊,好开心咯这样,对不对?因为那个是放逸懈怠,一般人跟贪相应的他会觉得好舒服,全身舒畅。

一要开始(修行)那个苦就来了,一要修行那就会有身心上的苦。尤其我们身心还没有调好之前,他又有种种障碍的话,那个苦就更多了。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心,能够吃得了苦。

好,那接下来呢是倒数第三行这边:要如世间的仆人侍从一样的,这是“世间仆使心”。就是世间的那个工人、佣人,要像这样的心,为什么呢?像一般的那个工人或者是仆人,他就是专门做工的嘛。他虽然做的是一些比较低下的工作;但是他内心呢却不会觉得羞惭。认为我的工作很卑微、很低贱,然后不好意思见别人,不会这样子。或者是产生种种的疑惑,那别人多看他两眼,他就觉得说他是不是看不起我这样子,那种怀疑的眼光。我们不要这样子。所以我们在亲近善知识之后呢,我们也要像这样的一个心、仆使的心一样,虽然我们为善知识做一些好像比较低下的事情;可是我们心中并没有觉得说,以我的身份地位怎么可以去帮上师扫厕所,帮他清理房间还是怎样,不会觉得说那个好像是下人做的嘛,不要有这样的心。不要觉得说有任何的羞惭或者是疑虑,那我们是认真地去办。

接下来是要如“除秽人心”。181页的倒数第四行这边:第三要如除粪人一般的处于低位。我们亲近善知识之后呢,也要像除秽人心一样,尽断一切的贡高我慢、增上慢,在上师的面前我们应该怎么样?非常的谦虚,自处低劣,就是说调伏我们贡高我慢的心。就好像世间那个清理垃圾的。

你们这边不知道有没有那种除粪的,就是有一段时间,家里的那个化粪池就要抽,你们这边有没有这样的工作?现在没有了,有些还有,对,就像那种工作嘛,好像那个地位非常的低。那我们的心就要调伏得像这样的一个态度,它为什么要这样调伏,其实就是在降伏我们的贡高我慢。

好,那我们翻过来182页,第五行这边:如“乘心”。第四呢,要如车乘一般能负载沉重的重量。我们亲近善知识以后就要象乘心一样,善知识所给予的重担,我们就是再难呢,我们也要勇于受持。乘心就想象车子,像那个大货车,它可以带很多的货物,对不对。那我们的心就要像那个车,乘就是车。以前是马车的嘛,那现在是汽车或者是大卡车,它可以带很重的东西,然后可以跑很远的路,就用这个比喻说我们可以承担上师给我们所有的重担,而且难行能行。非常非常难行的修行的路,但是因为我们能承担,又能够怎么样?难行能行,还是一样可以按照善知识给我们的这样的一个方法,继续地勇猛精进,一直到成就为止,我们不会觉得很困难,不会觉得说“它太重或者是好远哦,成佛的道路好遥远呢,我这样子可以吗?我可以吗?”就是说没有这个承担力。

所以这个乘心就比如说他不但能载很重的货物,而且还可以行很远的路,很远的路就比喻我们修行的路,一直到成佛为止,它是有一段很遥远的路。那我们不要怕遥远,也不要怕困难,那这就有这个乘心。

那接下来是“犬心”。就是像狗狗,自己家里养的狗,它一定对你很忠心嘛。你没事情这样子敲打它两下(你们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有些是比较粗鲁嘛,拳打脚踢。刚刚跟老婆吵完架就把气发在狗狗身上,一般人会,你们一定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他可能就拳打脚踢这样;可是狗狗会不会因为他这样子虐待动物它就跑掉了,会不会?不会。它还是很忠心地这样死守在主人的旁边。

这个意思就是说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做错事情,上师可能苛责或者是可能看起来好像很生气,然后怒骂我们一顿,那我们不要因为这样子,他骂得稍微严厉一点,然后我们就不见了、就跑掉了。要像这个狗狗一样的忠心,他怎么样骂,还是在善知识的面前怎么样?还是粘着他,紧抓不放,就是这样的意思。

所以它说要象家犬一样的,主人不论怎么样的打骂它也不会跑开。那我们亲近善知识以后也要像犬心一样,对于善知识的苛责、怒骂,他不管怎么严厉,我们都把他当作加持,越凶加持力越大,这样都没事。而不会对善知识怎么样?生起这个愤恚的心。所以从头到尾呢,我们都不会舍离善知识,不会因为他很严厉的教导,常常在苛责我们,挑我们的毛病,然后我们就受不了就不见了,不会这样子。

所以它这边讲到183页的第二段,这边讲到,《八千颂》中说:若是法师对于来求法的人现出瞋恚或者愤怒或者是责骂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放在心上,对于上师不应该生起退舍的心,不会因为他这样骂两句,然后我们就退心了说“这个师父好严噢,那我换一个好了,换那个都不会管的,我可以高兴干嘛就干嘛,那个比较轻松自在嘛。”

对!就是不要生起这样退舍的心、要舍离善知识的心。我们应该更加的为希求正法而努力,依然的尊重善知识,永远不生厌离的心,随逐上师的步子而走。他一定带领我们往成就的路上、成佛的路上走嘛。所以我们要紧跟着他的步伐来前进就对了,千万不要退心。

那最后一个就是“船心”。船心就是摆渡,像你们这个搭船,他都是来来回回怎样?不管一天来回多少遍,他会不会厌烦?不会!它就比喻我们也要象这个船心一样,摆渡,以前的摆渡就是对岸到对岸,对岸再回来,这样永远看起来很单调嘛。就是同样的事情一直重复,那我们也不要觉得不耐烦,这就是有船心。

要如摆渡的船一样,不论来来回回多少趟也不会厌烦。那我们亲近善知识以后呢,也要像船心一样,不管上师负载多少重担给我们呢,经过无数次的往返,我们也永不会厌患。他交代事情说这样做不好,再去;还是做不好,再来。大概是没有几次以后,我们就开始,那个脾气就开始要往上冒,我们会不耐烦。

像两三次以上我们一般人都会受不了;可是有时候上师他就故意要磨你的耐心,他会一直挑你的毛病:明明是可以,可是因为他要成就你的忍辱的功德,所以他就鸡蛋里面挑骨头,你就会觉得说“我已经做到这么完美,他怎么还可以挑出来?”就要开始要跟他argue(争论),要开始有意见这样子。哪里晓得他在成就我们、在加持我们,我们不明白,然后就离开了,也失去了一个善知识。

所以善知识的教导,他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有时候是好言相劝,那有时候是苛责怒骂。那不管他用什么方式,其实我们都要对他有信心,他一定是在成就我们的功德才会这样子要求我们,希望我们快快成就嘛,所以要严厉一点。

那以上讲这个九心,如果我们都具备的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弟子,一个好弟子他应该有的心就是依止善知识,如果这九个都做到的话,他就是一个具德的弟子。

所以对善知识这个信心呢非常的重要。所以第一个我们讲完这个依止善知识应该有的心以后呢,我们第二个就要讲,我们对善知识修信心非常的重要,因为信心是一切成就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所依处。

所以我们今天跑一个道场,对这个道场没信心或者依止一个师父,对这个师父没有信心;或修习一个法门对这个法门没有信心,我们都不可能成就的,不可能在这个道场成就,不可能在这个上师这边成就,也不可能因为这个法门成就,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信心。所以,接下来讲这个信心就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检查自己觉得说我今天亲近这个善知识;可是我对他没有完全的信心,没有圆满的信心,我们就要开始来把这个信心修圆满,因为什么时候信心圆满,你就什么时候成就。所以其实从初发心修行,到你圆满成就为止,其实修的就是这个信心而已,你信心圆满,你就成就了。

我们念过《百法》就知道什么是“信”?信的体性是你的心清净,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信心能够让你的心清净。你什么时候没有信心,你的心就染污了;你一退失信心,你所有的染污法都现前。记不记得《百法》有这样讲?所以“不信”它是八大随烦恼其中的一个,就是说你一不信的话,其他染污的心同时起来,因为你不相信就通通都不相信了。

譬如说我不相信因果,上师怎么跟我讲要断恶修善,我都不会去做,为什么?因为我对因果没有信心,那我就不可能断恶,对不对?我也不可能修善,因为我在造恶业的时候,我还心存侥幸说:我有可能怎么样?造了以后不要受报,我会这么不怕死的勇猛精进去造业,对不对?对不对?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还会造恶业的话,表示我们没有深信因果哦,是这样子哦。

因为深信因果的人,他造这个业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他的果报,那因为他相信因果,他深信因果,所以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他已经知道他要受什么报,他还会不会做?不会做——这个叫做真正相信因果,对因果有信心。

那我们还会造了,然后还心存侥幸说:我可能可以避掉,看是用什么方法,修个忏悔法啦,还是有事情找上师加持一下啦,还是请本尊加持一下啦,还是怎么样。总觉得说“我造了没有关系,我到时候再想,看怎么样避掉这样子。”这个就不是真正相信因果。

所以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就知道我们的信心有百分之多少。对佛法的、三宝的信心也好,所有佛法内容的信心也好,或者是法门的信心,或者是对自己的信心,所有的信心的圆满度,其实平常就可以观察得出来。

可是它非常的重要,因为信心不圆满,我们是不可能成就。有那个没有信心的成就者吗?有信心不圆满然后他可以成就的人吗?(师兄答:没有)那就对了,什么时候成就?什么时候圆满信心就什么做成就。

好,所以在这个过程呢,我们也是要修信心。那我们今天依止一个善知识,我们已经千挑万选了嘛,因为已经按照前面的那个条件千挑万选,我们一旦决定了依止他的话,我们就一定要对他修信心;要不然我们是不可能在这个上师下面怎么样?开悟成佛的,不可能成就的。我们一面依止他,还要一面观察他,还要一面那个…,这样子好像很不放心,很不放心把自己交给这个上师,还要观察一下,还要这样子,那就表示说他还会怀疑嘛,每次上师讲什么,回去还要想一想,比较分别一下“是不是这样子?”就生怕自己吃亏了这样。会不会被上师骗去,还是怎么样?被他骗去成佛也不错啊,因为被骗,然后成就还是划得来。

就是我们很不放心把自己完全的交出去嘛,供养给上师身口意,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我们就很难做一个很具器的弟子,就是信心的问题。我们看它怎么讲呢?

所以第二重点就是对善知识我们要修信心,因为信为一切功德的根本(185页倒数第二行):信为一切功德的根本,由于信心的缘故呢,因为我们对他有信心,我们过去还没有生的功德会马上就生起来功德,已经生的功德呢能够不退失而且继续的增长,这个就是信心的结果,所以信心非常的重要哦。

好,我们看186页第四行:信心呢,能够出生一切的功德,可以守护,就是说它不会退失,信心已经生起来的它不会退失,而且还会继续的增长。所以信心能够出生、守护并且增长一切的功德,这是它第一个殊胜的地方:信心有什么好处?它能够让我们没有生起的功德很快就生起,已经生起来的功德可以安住不退失,而且继续地增长,第一个好处。

第二个好处呢,信心能够帮助我们除去疑根,我们什么时候有信心,什么时候就没有疑根。我们贪、瞋、痴、慢、疑五毒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为什么没有信心?是因为我们疑根没有断,五毒、疑根没有断,所以我们才没办法生起这个信心。所以我们一面修信心,其实在帮助我们一面断除疑根。五毒:贪、瞋、痴、慢、疑这个疑根是比较难断的。

所以我们信心有多少,我们的疑根就少多少,它是成正比的。所以有圆满的信心的时候,我们就疑根完全断除了,所以修信心其实就在帮助我们断疑根而已。

那一个人的疑根重不重,从我们平常的为人处世态度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就是他没有办法马上去信任对方,他一定要先观察一阵,他平常交朋友也是这样子,他先观察一下,他没有办法很快就相信他讲的话、他做的事情,他总是要观察一阵子。或者说我们去买东西,那个疑根比较重的就是他老是怀疑人家会卖他比较贵——像这个就是疑根性比较重,他平常就是这样的个性,很容易怀疑别人,然后对人没有信心,对朋友很难马上相信,他怕自己吃亏,这个都是疑根性比较重的,所以他老是觉得说别人要骗他,别人要占他的便宜。他都是那种怀疑的态度,这个就表示说他的个性里面是疑根性比较重的。那这样的一个个性,今天来学佛依止善知识,他也是同样的会怀疑他,所以他可能要观察个三年、五年、十年才放心的,应该是没有问题,已经看了十年应该可以了:“好吧,我就相信他一次。”

所以这个信心第二个好处,就说它可以帮助我们早一点断除疑根,如果我们可以开始修信心的话,我们疑根就可以早一点断除。

那第三个呢?就是我们刚才讲嘛:信心能够让我们的心清净,所以在跳过来这一行就是:信心它能够除去什么?因为不信而引生的杂染污秽,使我们的心清净。所以什么时候我们有信心其实我们什么时候心就清净了,它不会因为不信然后把那个所有的那种染污的烦恼都生起来,不会这样子。我们有信心我们的心就是清净的,因为心不清净,是因为怀疑不信,我们的心马上就染污了。所以这个信心第三个好处就是说:它会因为那个不信而引发的那些烦恼杂染完全清净,让我们的心可以保持在清净当中。

那第四个好处,就是信心能远离一切的慢心,它是恭敬的根本,这个很重要哦。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生起恭敬心,是因为我们的慢心还没有调伏。所以我们什么时候有恭敬心,就看我们什么时候那个贡高我慢的心去除,我们才能够真的生起恭敬心。所以我们现在修信心等于是说同时在调伏我们那个慢心。所以它是第四个殊胜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让我们远离一切的慢心,它是一切恭敬的根本。所以我们就可以开始恭敬一切的上师、恭敬一切的法、恭敬一切的道场,恭敬一切的传承,都没有丝毫的怀疑。虽然我今天不是跟他学习,可是我们对一切的三宝都是能够生起恭敬心,是因为我们的慢心已经被调伏了。所以他在修信心的过程,它其实就是同时在降服我们的慢心。

所以呢,再跳过来第二行:有了信心,我们就能够成就一切的功德善根,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因为我们相信,所以我们才会开始断恶,远离一切的恶法,然后才会开始行善;因为我们相信因果,所以我们才能慢慢成就功德,我们一切的善根才会因为这样继续的增长;没有生的很快就生了,已经生的可以不退失,而且继续的增长——这就是修信心的重要。

好,那信心的种类有很多。我们看188页第三行下面:信心的种类分有很多种,比如说相信三宝啦、相信因果啦、业果的道理,相信苦集灭道这个四谛呀。其实所有佛法的内容就是我们修信心的内容,我们是不是完全的相信?但是不管信心的内容有多少,什么最重要?所有的信心当中对善知识的信心最为重要,为什么?因为你要相信他你才会接受他的法教嘛。你都对他不相信了,他教你的内容你会不会相信?不会。那就变成说我们想要成就一切的功德,成就一切的善根都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他善知识的本身就已经怀疑了,所以他所有的法教我们就不能够完全的接受,因此我们就很难增长我们的功德跟善根。所以一切的信心里面就是对善知识的信心是最重要的。因为对他有信心,因此我们依止他,他所有的法教,怎么样?因为我们相信嘛,我们马上就可以断恶修善,成就一切的功德跟善根,是不是很快就成就了?

所以它就讲到信心跟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对善知识要修这个信心。倒数第四行这边:弟子对于上师应该怎么来看?就把他当作佛一样来看,这样就对了。如果是弟子对上师具有如此的信心,他的善根就会因此不断的生长,这样很快就能够圆满一切功德成佛,能够早日利益一切世间的众生。不但自己可以成就得很快,而且很快可以利益众生。

为什么?凭什么能够这么快?后面有原因,第三行,189页第三行:为什么他可以这么快就成就,自利利他呢?就是这其中的道理。如果能够生起佛想,就不会对佛生起寻求过失的心,对不对?我们就不会因为依止他,然后看来看去都是他的毛病。不会生起寻求过失的心,而生起思惟功德的心。

那对于我们所亲近依止的善知识,特别应该注意的就是应当弃舍一切寻求过失的心,多思惟观察,修观上师功德的心。就是我们不应该用那个挑毛病,老是看来看去来找他的过失;而是要观察他的功德,然后常常要去思惟他的功德,因为我们这样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来累积我们成佛的资粮。

那既然要修对他的信心,那当然就是要多多观察他有什么功德。那我们常常来思惟他的功德,就能够增长他的信心。

所以应该如《金刚手灌顶续》中所说的来行:应当执取轨范师的功德,而不应该执著他的过失。执取功德能够得成就;如果我们执著他的种种过失,只能障碍自己,不能成就。因为我们看来看去,对他不信、怀疑,甚至有一些毁谤的言论,那就会有很严重的业报,那这个业障就会障碍我们没有办法成就。

所以前面我们刚才讨论到说:师父要多多?还是少少?就是看你有没有信心。你只要不会找他的毛病,然后对他不会怀疑不信的话,那你师父多一点没有关系。因为怀疑不信的话就会造下自己毁谤的业障。那自己有业障是不可能成就的嘛,不可能业障很重然后成就嘛,对不对?

所以呢,要观察上师的功德非常的重要,这个就是主要是在修信心的一个过程,它一个方法就是这样子来练习。那最后倒数第二行,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老是寻求上师的过失,我们就很难生起对上师的信心;那上师即使他的功德再大,我们也会因为只看到他一点点的过失而丧失了信心。因为我们只看到他的过失,看不到他的功德。所以他功德再大,我们都看不到,因为我们只看到他那个小小的毛病而已,我们整天就在那上面这样子。那我们这样就会丧失信心啊,那就一定会障碍自己的成就。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只观上师的功德而不寻求任何过失,即使上师过失再多,我们也能始终不观他的过失,而由有功德的地方继续的修信心——这就是为什么能够很快成就的原因。所以我们对上师修信心的话,其实就是让自己快速的成就。

因此对于自己所亲近的善知识呢,不管他的过失是大是小,我们都应该思惟寻求上师过失的所有过患。就是说你寻求上师(过失)会造下多严重的业,然后它有哪些过患,我们要常常这样子来想,我们就不会继续的这样做。这样才能因为经常提醒自己而渐渐断除这些过患。

那如果说因为自己的身心放逸烦恼还很重的缘故而生起寻求上师过失的心,我们也要怎样?赶快忏悔,如果有这个不好的念头,又开始怀疑不信了,赶快忏悔,你才不会继续的很严重的造这个业。所以我们就是发现还会这样子的话,赶快修忏悔,怎么样?把它忏除干净,然后起防护心:不要再怀疑不信,不要再毁谤,不要再看上师的过失了,要赶快转,观他的功德,不要再看他的过失,慢慢慢慢来增长自己的信心,一直到完全生起信心为止的过程都是这样观。就是说发现我们有信心不足的地方,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练习。

所以我们忏除,然后赶快起这个防护的心,让它不要再生起。如果能经常这样子来对治我们的怀疑不信的话呢,那股寻求过失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少嘛,因为我们没有在上面串习,我们是在他的功德、在信心这边串习。所以我们这个怀疑不信的力量就会慢慢减少,一直到没有为止。

再加上多多的思惟上师的功德。譬如说:这个上师如果说持戒持得很精严,我们就观他持戒的功德,这样就好了;还是说他教理非常通达,我们就观他这样的功德,他实在很善说,什么经论他都懂,他这个功德我们就常常观他这个优点就可以了;或者是信心圆满等功德,就是说我们要在这个上师的身上去发现他功德的地方,然后去思惟它,那让自己的心只执取在上师的功德方面。如果能经常这样修习,纵然偶尔看到一点点小过失,那也会因为我们经常在思惟上师的功德,那个力量比较强嘛。那偶尔生起一些小过失,它就没有那么严重,那就不会障碍自己对善知识的信心。所以我们平常要思惟的都是功德方面,而不是过失方面,这样子来练习。

那这样子修信心是只对我们依止的那个根本上师,或者是我们现在亲近的师父这样子来修,还是说应该对一切的善知识都这样修?还是我们只要对我们现在可以信任的上师这样修好了,其他就批评毁谤一下没有关系?对他有一点意见也没有关系?是不是这样子?当然不是嘛。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念这一段了,193页倒数第四行:那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呢,不论是你经常去亲近的呢,还是偶尔去亲近的,还是只是去见个面,然后跟他结个缘,不管是任何的情况之下,都是一样的心哦:思惟善知识功德的心都是同样的没有差别。所以不会因为说:我没有跟那个师父学,所以我今天到他的道场去见他,然后我回来对他就怎么样?生起了很多那个…,因为要比呀比呀…,就生起了很多烦恼,或者是对他好象有一些怀疑的地方,他怎么会这样,他怎么会那样,就开始了……这个都是不恰当,要赶快忏悔,有这样的念头起来要赶快忏悔。所以它这边说:不管你是刹那亲近的,还是偶尔只是见一个面,时间很短而已,我们都一样要修信心,看他的功德,不要看他的过失。

即使只是从这一位善知识这边听闻很短很短的开示,可能五分钟的开示,十分钟的开示,少到只有四句偈,就听他讲了四句偈的佛法的内容,我们都要同样的恭敬。

所以它这边说:我们从他这个善知识他这边听闻学习了短短的四句的一个偈颂而已。那如果他有犯戒或者其它过失的话,我们也应该要思惟他的功德,一定不要观他的过失。就是对一切的上师修信心,这个是我们成就最快的,不会障碍我们怎么样?因为我们有意见就造业障嘛,业障就障碍我们不能成就啊,所以是谁的损失?我们自己的损失。

所以我们能够对一切的上师都能这样子来生起信心的话,其实我们怎么样?很快是不是就成就了?刚才讲,成就最快就是信心,信心圆满就成就了,其实就是在修信心而已。

好,194页第三行,所以《宝云经》中说:如果我们能够依照前面所讲的,对善知识只忆念他的功德来修行的话呢,我们的善根很快就能够增长,那不善根呢?很快就能够损减,就是说恶法很快就能够断了。那我们应该有的态度就是:不论亲教师他是多闻还是少闻,我们都不会去批评他,不管他是辩才无碍,还是没有很好的口才,还是他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我们通通都不批评就对了。他的持戒清净,还是看起来好象有破戒,我们也一概没有意见,不会对他有任何的批评,都把他当作佛来想——这个很重要,这个就是修信心。

我们可以对一切的上师都生起这样子的观想,诶,你很快就信心圆满了。所以就如同我们对于佛是充满信心、恭敬心还有爱乐心的,所以对亲教师,我们也一样像对佛一样的充满信乐心,对轨范师等等都应该发起恭敬承事。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切善知识都发起恭敬承事的话,重点来了:这个要把它划下来,成佛的菩提资粮,怎么样?没有圆满得很快就能圆满,烦恼没有断除得很快就能断除。所以断除一切的恶业最快,消业障最快,积聚成佛资粮最快的是什么?就是修信心。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信心圆满就能成就了,因为它消业障最快,然后积聚资粮最快,成佛的菩提资粮很快就能够圆满了。

若是有这样的正知见呢,便能非常欢喜的去随着善法来行,对不善法当然能很快就能够远离。所以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意,是诸佛教”很快就能够圆满。

这是第二个,强调了对善知识信心的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成就的快速还是很缓慢、迟速:很快成就还是慢慢成就,慢慢成就是因为我们还会造这些业,这些业障碍我们没有办法成就,所以我们就成就得非常缓慢,就是因为我们信心不具足的关系。

所以我们现在回想,我们过去如果有这样因为一时糊涂的多说了两句,就多走了…,至诚地忏悔:从现在的一刻开始,以后任何的上师通通都没有意见了,通通同样的恭敬,供养承事就对了。这个我们积聚成佛的资粮最快,烦恼断得最快,因为有信心,心清净你就不会造业,所以烦恼断得就快。

那第三个重点我们要讲的就是:我们要常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对我们的恩德。因为我们从初学佛开始,我们要依止一个善知识,那所有的教法都是从他这边得来的。那他一路上要呵护我们:不能够走岔了啦,又要假装发脾气讲我们两下,希望能够改啦,又要很多的耐心又要教导啦。这其实我们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依止的都是什么?善知识的教导,所以他对我们的恩德是比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的那个恩德还要大。所以第三个我们要修行是对善知识的恩德生起恭敬,恭敬承事供养的心,这样才是一个具器的弟子。

所以197页这边开始就讲到说:我们要念善知识的恩德,生起敬重的心。《十法经》中说:在慢慢的轮回长夜里,让我们知道长久以来一直在生死当中流转的,是什么人帮我们从这个慢慢长夜的无明轮回当中救拔出来呢?就是善知识嘛,因为他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智慧可以脱离这个轮回的苦海,所有的教导都是善知识教我们的,所以我们是不是要对他念恩?

那把我从愚痴无明的盖覆当中唤醒的也是善知识,从这个三有的身三(有就是三界的苦海,三有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嘛:欲界、色界、无色界),从这个三界的苦海当中救拔我们出来,不让我们继续轮回在这个苦海当中的也是善知识,因为他的教导能够教我们怎么解脱嘛,那我们就不会继续再轮回了。

那为我指导善道,免入恶道的也是善知识,因为他会教我们哪些事情不要做的,因为做了那些事情就会堕恶道;那哪些事情是你应该修的,那就是行一切善嘛。断一切恶,行一切善,所有的内容,怎么样断恶修善的标准也是善知识教我们的。所以只要我们依止他,听从他的教导,我们一定死后不会堕恶道。因为他很正确地教导我们说:哪些恶是要断的,哪些善是要修的,那一定能够离苦、离这个三恶道的苦,一定不会死后堕三恶道。

而且把我从三有的牢狱中释放出来的也是善知识。三有就是三界,从三界的这个牢狱当中解脱出来,因为他会教我们怎么解脱三界。

那当我被病苦所逼恼的时候,能为我做大医王的也是善知识,因为他会教我们对治法门嘛:你贪欲重的你就修不净观啰,你瞋恚心重的你就修慈心观啰。所以我们所有烦恼的重病呢,他都有对治法教我们怎么样来对付我们的烦恼,我们就可以免除一切的烦恼。所以他是我们的大医王。

就是下面:当我被贪等烦恼猛火烧燃的时候,他就会说法,那说法就好象天降甘露一样的。那这些能够降下云雨而熄灭我们贪瞋痴等等的烦恼,这个也是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子来思惟,来随念善知识对我们的恩德。

刚才讲那个被病苦所逼恼的时候,他是我们的大医王,这个病苦也可能是生病,也可能是无明的苦,因为所有的病里面就是无明的病最严重。

好,我们看198页:所以《华严经》当中它就告诉这个善财童子说:我们每每也要忆念善知识对我们的恩德,要忆念到痛哭流涕为止,所以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善知识曾经对我们的耐心啊、教导啊,我们会想到痛哭流涕,因为太感恩了。因为善知识是把我们从一切恶趣当中救护出来的,使我们能够通达一切法的平等性,为我们开示安稳道(就是涅槃),他会告诉我们怎么样获得涅槃解脱的方法,那离开这个不安稳道(不安稳道就是轮回),就是告诉我们怎么解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以普贤菩萨大行大愿的内容来教导我们,使我能够通往成佛的道路,正确地趣入真如的法界大海,为我解说三世诸佛所了知的一切法,显示诸佛菩萨的圣妙宫殿、坛城净土,善知识是能够长养我一切善法的人。

这就是说:你从第一步的断恶修善,一直到你圆满成就菩提、就是成佛为止,这所有的过程都是要靠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教导,能够一步一步的增上,一直到圆满成就,所以都不能够远离善知识的。所以我们就要以这样念恩的心来亲近、恭敬、承事善知识。

好,这以上三个重点,就说明了要以九心来依止善知识,还要对善知识修信心,还要随时念善知识对我们恩德。

那这个讲完了之后,就是正确你去依止的方式,你要用你的身口意供养上师啊,那你要怎么来做?所以接下来就是正式亲近善知识,你应该怎么样如理如法地来做。这就是要从202页开始,这边讲到加行亲近的轨理:

就是说我们正式亲近善知识的时候,一个大原则就是说我们要尽力地观察(202页的最后一行),我们要尽力的观察什么?哪些是上师所喜,哪些是上师不喜的,然后我们只做上师最喜欢我们做的那个事情,他喜欢的事情,他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有师兄答:弟子修行)对啊!弟子修行他最高兴,你都没有供养都OK,你就好好修,这个最重要!他希望你成就,所以这个是他欢喜的事情,所以他看你精进,他就很欢喜,他看你进步,他看你开悟,哇!他比你还高兴,这就是他欢喜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做让上师欢喜的事情。上师欢喜不是跟上师的贪相应的,不是!而一定是利益我们的,那个才是上师最欢喜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这样的事,而不要做他不欢喜的事是什么?继续造恶业啦,放逸啊,懈怠啊,勇猛精进造业——这是他最不欢喜的,就是我们会懈怠啊,会退失菩提心啊,会懒惰啊,受戒以后还会破戒啦,行一切的恶法——善知识都最不喜欢的。所以做他喜欢的事情就是利益我们自己的。所以这是一个大原则,我们先要记住:只做上师喜欢的,上师不喜欢的不要做,因为那个对我们自己会有损害的,所以上师不喜欢。

那还有三件事情,就是说我们要亲近他,依止他,那就要承事他,那我们承事的内容有三个重点。203页的1、2、3、4、5、6,第6行下面开始,有三种承事的内容:第一个是供养财物,第二个是身语承事,第三个是依教修行。这三个哪个最重要?依教修行最重要,有依教修行,你没有钱供养没关系。你没有空替上师服务,做事情,跑腿,也没有关系,你没有常常赞叹你上师也没有关系。

这个身语承事,身就是说你身的一切承事,帮师父办事情,或者是平常在为他服务,或者为他办事情,如果你没有空都没有关系,上师都不会生气的。这个语的承事就是说,我们常常赞叹我们上师的功德,那没有赞叹也没关系,只要你好好修行,他都很高兴。

前面两个没有的话没有关系,所以第三个——依教修行是最重要的,那下面它有详细的介绍。我们看204页这边:

第一个,贡献财物方面,我们要记得:我们供养上师也是他喜欢的供养,他如果喜欢那个很便宜的那就没有关系。我们要供养的话那就供养最好的,这就是大原则这样子。除非他是喜欢那个很便宜,但是他很喜欢,那我们就供养;而不是因为我们舍不得还是怎么样。这个我们也要稍微注意一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积聚资粮是不是很快速。

我们看204页,第一个供养财务方面呢,就象《上师五十颂》里面所说的:我们应该恒常以最难布施的,我们最难舍的,最难舍的是什么?自己的生命嘛,所以你可以把你的生命“我就交给你了!”你就成就最快,因为你这个最…,我们众生最贪的,我们的生命最可贵嘛,我怎么可以把我的命供养给你呢?对!就是说,你今天可以做到说,你最难舍的,凡夫的命最难舍你都可以舍的话,那你一定是怎么样?很快就可以成就,因为你已经很快证到无贪嘛。

所以供养财物的目的是什么?去掉我们的贪著耶,不是善知识喜欢你的东西,他可能什么都不缺,可能你供养给他,他马上就送给别人,他不需要你的供养。可是我们供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去我执,去我贪,所以他实际上是在成就(我们)自己的。

它又说:平常就是(不能贡献妻子啦),这边讲到的它的意思是说我们最重视的,看你最重视的是什么,你能够舍得的话。不是说都要要把自己的妻子送给上师,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最难布施,它是形容:一般最贪著的就是先生、老婆最贪著的嘛,是用这个来形容说我们舍的是最难…,我们供养的是我们最难舍的这样的一个对象。那生命是我们最难舍的,那我们都拿来承事自己的密教师、自己的上师,能够以内身外财:内身就是我们的身体的布施,把我们的身体供养给上师;那外财就是我们如果有财物的,身外的这些财物的,我们都拿这一切来供养上师,而且是最殊胜的。如果能够这样来供养——是一切财物供养里最殊胜的,因为我们舍的是最难舍的部分。最难舍的都可以舍,我们还会不会有贪?就不会了嘛。实际上是成就我们布施的功德。

所以这样做,最能够去除贪、除我执,也可以积聚功德资粮最快的方式,所以它是积聚资粮最快的方式。最快的方式去除我们的贪著,我执,最快的方式就是把你最舍不得的那个宝贝拿出来…;我们家里都有一堆哈。

好,所以供养上师应该是以最难舍的来施,自己最贪著的生命都能够舍了,何况是什么?身外的财物你都通通没有问题了。因为你命都可以不要了嘛,那身外之物又算什么呢?所以你很快就可以去掉贪著了。

那它又说什么:为什么以一切供养上师能够积聚功德最快呢?因为上师是佛所示现的凡夫相,所以我们供养上师,重点咯!供养上师就等于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佛都供养了,因此它积聚资粮最快。只是供养一位上师,可是你等于是同时供养一切的佛,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所有的佛,你都在这时候同时供养了,因此它积聚资粮最快。所以它能够迅速的来积聚资粮,积聚资粮圆满,我们就能够成就了嘛。我们现在不成佛就是资粮不具足嘛。那它就告诉我们最快的方式积聚资粮就是贡献财物方面。

那其实我们还要知道:供养上师的财物也是有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比如说拉梭瓦他就说:如果有上妙的财物;可是因为我们舍不得,我们就拿那个比较差的来供养,这个供养就不圆满了嘛,这个是什么?犯密宗的三昧耶戒,如果你有好的,你舍不得,拿那个不好的供养,犯三昧耶戒,在密教里面是这样,因为在密教里面上师是最殊胜的。所以你连上师都舍不得,你怎么可能成就嘛?所以犯密宗三昧耶戒。

若是上师他就是恰恰喜欢那个下劣的,那就没有关系,因为他喜欢嘛。或者是只有这个供养物,或者是我没有好的,我只有这个不好的,这样也不算犯三昧耶戒。是你有好的,你舍不得,供养不好的;那如果你没有那个最好的,你只有那个不好的,那就不算犯;或者是上师只喜欢这个不好的,因为他喜欢,这样就不算犯。

那《上师五十颂》里面也说:要想成就佛道呢,就要精勤的供养承事善知识,不管是任何东西,只要是上师喜欢的,有一点点就赶快供养,赶快供养是什么?赶快累积成佛的资粮,要快快,因为人生无常,对不对?生命无常嘛。你说等我有很多的时候再一起供养,也不知道有没有那一天,搞不好上师走了。所以我们有一点点就赶快积聚资粮,这样我们才会比较快速地圆满这个福德资粮。

206页,那这个是说明学习弟子方面应该这样来供养承事所依止的善知识,我们应该这样子来供养承事。那由于这个是最殊胜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的关系呢;但是上师方面则必须完全不顾着利养恭敬才是我们应该依止的对象。所以供养的,我们大概就要看一下他是不是真的善知识。前面讲过:他应该是不会为了名利或者是恭敬,这个才是真的善知识。

那如果他不是善知识,让我们拿去供养,刚好增长他的贪,这个就自己也没有什么功德,那对那个善知识也不好,如果他不是具德的善知识,这个就不在这个范围里面了。所以它特别强调说:我们这样子尽心尽力来供养善知识;但是他是不是具德的善知识,我们要先观察好,这也很重要。

所以霞惹瓦说:只是爱乐修行,对于财物供养等完全没有贪著的——这个就是善知识。那跟这个相反呢,就是说他会对这个你供养的东西他会生贪的,那个就不是善知识。

好,这是讲财物。

那接下来讲我们的身、还有语怎么样来承事善知识。

身,就是一切的服务啊,为善知识的服务啊。那如果上师年纪很大了,你可以帮他洗澡,男众帮男众洗,女众帮女众洗,这样就不会有人讲闲话,不会引起人家的批评毁谤嘛:因为外人不知道,说怎么男女一起洗澡,很奇怪。我们男众跟男众洗,女众跟女众洗。就是年纪大或者他生病生得很重,没有力气自己(洗)的时候,那我们要帮他服务,然后要照顾他生病,然后帮他清洁,因为他可能躺在床上没办法动。我们可能就要用温水、用毛巾来帮他擦,每天擦,因为没办法洗澡的话就要擦,就是这一切的都是我们的身的承事。或者是帮他按摩,他如果有病,脚底按摩还是怎样,看你会什么,就是为上师的一切服务都是属于身的供养。

那语的承事方面呢,最后一行,就是我们要如实的赞叹哦,不是很假惺惺的哦。你的上师真的有那个功德你才赞叹,而不是说因为要赞叹所以就挤出一些。要累积功德,所以我就想了一大堆那个赞叹词这样子念——那个不是如实的赞叹,那有打妄语嘛,对不对?我们如实的赞叹,是真的他有这样的功德我们才赞叹,这是语方面的承事。那因为意念思惟上师的恩德,所以我们会经常的称赞上师,这是口方面的承事。

第三个重点来咯,依教奉行善知识,这个是上师最喜欢的供养。208页:依教修行来供养善知识这一项是最主要的供养,前面两个都没有这么重要。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报答善知识的恩德呢,最殊胜的供养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没有更好的报答善知识给我们的、成就我们的这样的恩德,那最好的报答就是按照他的教导来依教奉行,这个才是真正的报答他。

遵照善知识所给予我们的教授来修行,没有丝毫的违背,这个就是最佳的供养承事,这也是上师最喜欢看到,就是我们很努力很精进地在修,然后成就非常的快速,他是最高兴看到的。

那有一种情况,譬如说你依止善知识,然后我们都说要听话嘛。那如果他教我们破戒,我们要不要按照他的话来做?他说你去做那个,我们很明显地知道它是破戒的,要不要听话?不要听话?还要判断一下?要不要听话,(有师兄答:要)要听话?哦,你们真的都很听话,这样很好,我们把这段念完。

可能他真的是有问题的呢?有问题的呢?要不要稍微考虑一下?叫你去破戒呢?好,我们看它怎么说:虽说必须随上师所教导的来行;可是如果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教授的是不合于佛法的内容,或者是教我们做一些违反戒律的事情,不管是小乘的戒律叫做律仪戒(就是小乘的戒),七众别解脱戒是声闻乘的戒律,或者是摄善法戒,或者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从小乘的戒律到大乘的菩萨戒,如果他要求我们这个是有破戒,戒本拿起来念有破这一条的,这样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有答案:

如果说上师说的是不合乎佛法内涵,我们就不应该去听从他。那209页第三行这边:具慧的弟子应该有智慧来分辨所依止的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识,若是所教导的不合乎佛法的义理呢,要求我们行的是违背戒律的内容,我们就不应该随顺而行。

那跳过来三行: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对这位上师也不能够因此生起不恭敬的心,或者轻视,或者是毁谤。

再跳两行:若是不合于佛法或者戒律的,我们就不应该去做。这个时候呢我们要向上师说明说我们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因为戒律这一条说不可以破戒,要跟他讲。那不要随便就答应下来;或者是答应了以后,上师叫你去破戒,你说好!可是回去一翻戒律,不可以啊!破了,那就偷偷的不要做,这样也不行,因为你欺骗上师,你答应他没有做,不可以。你要跟他表白:我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理由讲,然后看上师怎么讲。

所以应该呢,这时候应该婉转的辞谢,而不应该随着错误而转。

这个有一些情况,它现在讲的是说,万一你依止那个不是善知识,那他的教导不是合乎佛法义理的时候,你不能说因为我们前面念的那个说要孝子心啊,完全听从他的,然后我们就听从他的。这个是说他不是一个好的善知识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我们要表白。那我们一旦发觉说他不是我们可以继续依止的呢,我们静静的离开就好,不要再对他这个道场,对这个师父怎么样?有任何的批评,因为这样我们也会造下很严重的业。我们就不要依止就好了,但是不要有任何的批评,也不要告诉第二个人说“这个上师有什么过失,他叫我去做破戒的事情啦”,等等如是如是,都不可以讲,这个很重要。这个是在讲我们不善依止的,就是说我们依止的他不是一个真的善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全身而退,又没有造丝毫的业障,在讲这样的情况。

可是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们刚才都答对了,就是上师叫我们破戒我们要答应,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这是什么情况?就说这个上师没有问题,他是真正的善知识;可是因为我们对戒律有一些执著的时候,他会用这种方式叫我们去做破戒的事情,他不是要破坏我们的持戒清净,而是要成就我们的什么?他要破我们的什么?(有师兄答:我执)对!他要破除我们对这个戒律的执著。

这个情况就好像说那个禅宗常常会拿那个木头的佛像劈来当柴烧,有没有?那是不是大不恭敬?对!可是我们可不可以体会说,他为什么可以拿那个木头雕的佛像劈来当柴烧,为什么可以?他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以为佛就是…,啊木雕就是佛。佛在这边不在那边,不在那个形象上,懂吗?所以特别注重那个形象的,那个禅宗的禅师就会教他的弟子,或者在他的弟子面前故意劈佛像,那个弟子吓呆了:“啊!这么庄严的佛像怎么可以烧?造业啊!这个师父不是好师父。”晚上就跑了。那个就是他对这个上师没有信心嘛,前面讲信心不具足,看到一个动作他就不见了。

这是特殊的情况会这样子。所以我们还是要判断:是不是上师在破我们一些执著,所以他故意叫我们去做一些事情,那可能是破戒的事情。所以禅宗也说啊: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念佛不是随时都要念佛的,为什么?念一声佛,你在禅堂里面都不准给我念佛!你念一声佛,你要漱口三天,怎么样?把那个嘴巴弄干净。诶?奇怪了,这个也很奇怪嘛,对不对?这也是大不敬哦,不可以念佛,念一声而已,要漱口三天才漱得干净,那个佛号有那么肮脏吗?我们就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子告诉他的弟子,就是他弟子太执著念佛的形象了嘛。念佛是念什么?我们心里面的佛,他没有把我们自性的阿弥陀佛念出来,他那个口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他心不相应,他念佛干什么?所以就叫他去漱口,懂吗?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说:上师叫他破戒,叫他不恭敬佛,不恭敬佛号,不恭敬净土法门,不恭敬念佛的修行人,都不是嘛。所以我们应该有智慧来判断说:这个上师这样子要求我们,是不是在破我们的执著?如果是的话,我们就不是现在讲的这样的一个范围里面了,这个要特别交代。

因为上师常常会为了考验弟子故意叫他去做什么。那具德有智慧分辨的弟子就不会被考倒;那没有智慧的就会被考倒,然后不见了这样子。

好,那再说这210页这边:我们除了要如理如法的亲近善知识以外呢,我们弟子在亲近的时候那个心态也很重要,心态。因为我们亲近善知识,不是这个人哦,我们不是亲近这个人,是因为他有法我们要跟他学法,因为他可以教导我们法我们才去亲近他,我们就不会在这个人的身上怎么样?我们会把我们的心放在这个人的身上,然后对他产生贪著——这个也很重要。

如果我们对这个善知识产生了贪著,你就会法不入心,他教你的法,因为你的心都在他的身上,你的心不会在他教你的法门上面,你不会好好地思惟佛法,然后好好的努力用功;你的心整天在他的身上绕,所以你就在旁边整天在那边闹情绪,闹什么情绪?“今天上师对他比较好,有送他那个,然后没有送我,然后上师有教他那个法门,没有教我。”整天就在玩这个情绪。

那他不管依止上师是十年二十年,一辈子,都得不到佛法利益,为什么?因为他的心都在善知识的身上,然后整天看他对谁好,然后在那边那个种种的感受这样子,贪瞋痴,嫉妒啊,障碍别人啊,他怎么可能成就?所以他只会造下更多的业障而已。这个也是我们应该要注意的。

我们依止善知识是因为他的法,我们是跟他学法,跟这个人没有关系,只要他是具德的善知识,我们前面讲的,他有合乎善知识的条件,我们就依止他。我们依止他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而是要跟他学习这个佛法、还有修行。好,所以我们就不会在这个人上面,他的身上面呢产生种种的贪著。因为这个贪著会障碍我们没有办法学习佛法,我们的重点搞错了,没有把我们的心放在佛法上面,所以现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段。

好,所以我们弟子在亲近的时候心态非常的重要,像《庄严经论》里面就说到:我们亲近善知识是为了佛法,不是为了世间的财物或者是享受。会说“这个上师怎么样,他的庙很大,然后供养很多,所以我要出家一定要在他的庙出家,为什么?他有好日子过”——这就是贪著世间的财物或享受嘛。他这个道场的设备很好,每个人一间,那有些地方要好几个人挤一间。他要先看好观察好,才决定要在哪边出家这样子。

所以我们在上师面前呢,应该以接受佛法的教导为主,主要是以法。这个道场我们要不要去,就看这个道场有没有法,这个道场有法,我们就去;没有法我们不要等到第二天,不过夜的,当天晚上就可以走了,不用跟这个师父告假的,是这样子。

古代的修行人就是这样:他要在你这个道场挂单,他先要看你这个道场有没有道,他才决定要不要待,你有道他才要待,没有道…;因为他是为了法来的,不是为了你师父名气大还是你的庙大,不是!他观察没有法,他就马上离开了,所以是以佛法为主要的。我们亲近善知识以佛法为主要,以佛法的教导为主要的。

结果我们现在弟子怎么样呢?赶快看210页最后一行:现在弟子呢,完全不计较佛法,我们的心都不用在佛法上,不每天检查自己说我今天有没有进步?我的戒律是不是清净?我是不是今天还有不好的念头?不在这上面用功。只对世间的财物,像这个茶啦,师父今天送他一包茶叶啦,什么量啦,就是世间的这种小事情上面,在这上面计较,佛法他完全不计较。世间的这些小东西上面百般地计较,说“上师为什么给他没有给我啦,上师对谁最好,上师的心子是谁”,心子是谁就说哪一个弟子在上师的心里面的地位是最重要的,他在比,排行榜:“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我不知道排到第几?觉得师父有大小眼,“有那个偏心哦,他就对哪个师兄特别好,然后对我很凶”还是怎样,就是整天在比这个——这些呢都是弟子心中的什么?腐烂之相,这个就是不具器的弟子,因为他用错心了,他没有用在佛法的修行上面。

好,那最后一个,我们要看的是什么?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间要多久一次比较恰当。不要因为要亲近善知识嘛,我整天就粘着他,弄得他什么事都不能做。因为要亲近善知识,他名正言顺啦:“要亲近善知识,我就每天粘在他身边寸步不离,如影随形”,这样对不对?这样好不好?然后把善知识弄得很累,因为整天要应付他嘛,做什么都没有力气咯,这样好不好?是不是很标准的弟子?因为我要亲近善知识,要多多亲近善知识,对不对?你们觉得怎么样?这样的弟子好不好?不好。

那要多久亲近一次比较恰当呢?我们三个月一次。因为又不能太久,一年、两年,啊!上师教的老早都不知道忘到哪里去,忘到完这样子。所以太久也不可以,因为我们会放逸懈怠。哦,师父要来了,我们赶快假装用功一下,怕师父考试嘛,等一下回答不出来很丢脸的事情。

对,所以好像也不能太长,对不对?这样两三年见一次,自己会放逸懈怠,因为没有人盯着嘛,没有压力,没有修行的压力。所以怎么样、那个长短怎么样比较适中,这个可能也是要注意一下。你们觉得三个月一次刚好,对不对?我们要表决一下,两个月一次的举手,那个没有举手的是…,半年?三个月正好的?一个?还有没有?我们少数服从多数,来赶快把握机会…,两个半月,折中一下,现在有两个月、两个半月、三个月。

好,我们表决一次,两个半月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三个月的:一个。一比六。两个月的超过半数。完蛋了,怎么办?两个月怎么办?三个月怎么办?你三个月来一次就好了。

好,我们现在谈到这边,就是稍微了解一下,是不是要多久一次会比较恰当,我们看它怎么讲,就211页的第二段开始:至于亲近善知识的时间要怎么样比较恰当呢?(跳两行)必须远近适中,就是不是太久,也不要太密。如果时间隔得太久呢,容易心生懈怠嘛,因为没有师父盯着我们就懒懒的这样子;而如果是经常亲近善知识又会使上师太劳累,每天“上师,这个怎么办那个怎么办?我这个可不可以吃,我昨天晚上梦到什么,是什么意思?我要怎么样生意才会好?我的小孩要怎么样才会读书读得好?我的风水也顺便看一下”——这样会使上师太劳累。

所以应当怎么样?长短适中才好。就是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亲近善知识,然后来听他教我们什么,我们离开善知识就好好去用功,那一段时间再亲近他,他再教新的法门,我们再好好用功,这样子远近适中,长短刚刚好。那个长短刚好的意思就是我们还没有开始懈怠,上师就来了。如果太长的话就可能会开始懈怠,就是刚好开始差不多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叫做长短适中。所以可能是弟子的程度不一样,可能那个时间也会比较不一样。

刚开始初学的可能要时间比较短,因为还不是很稳定。那如果说已经修到很稳固的话,可能时间长一点也就没有关系,因为什么?因为他不会退心,然后他也不会懈怠,因为他已经修行上路,然后非常的稳定,那这个时候就是久久一次没有关系。所以可能也要看自己的程度,现在是修行的什么样的阶段来决定要依止善知识的那个时间的长短,这样子来决定就会比较恰当。(有师兄说:三个月的已经上路)哦!只有他上路,三个月一次的已经上路了,两个月的还没有。

好,那我们继续再看,快要讲完了。那亲近善知识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念一下,一定是很殊胜的嘛,成佛最快速,对不对?断恶修善最快,成佛最快,消业障最快,积聚资粮最快,这个重点就是这样,我们把它念一下。214页这边:

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呢?有哪些利益呢?第一个,很快就能够成佛了,因为我们只要依止善知识的教导,当然就是很快就能…,因为他就是教我们怎么快速成佛的方法嘛,那我们只要依教奉行,很快就可以成佛。

那第二个呢?诸佛也会很欢喜,因为我们正确地亲近善知识,又能够如理的依教奉行的话呢,诸佛见了都会怎么样?心生欢喜。

那第三个是我们这世能够以很正确的方式来亲近善知识所感得的果报呢,就是我们生生世世都有因缘碰到好的上师,生生世世都不会远离善知识,所以有这样殊胜的利益。因为我们种到八识田的就是很正确地依止善知识的种子嘛,所以这样的种子就会感得有生生世世都会有好的善知识,去亲近依止他这样的一个殊胜的因缘。好,所以第三个是能感得始终都不会缺离,你想修行就会有善知识出现,不会缺少善知识,不会“我很想修,可是找不到好老师”,不会这样子,不会有这种缺少善知识这样的情况出现。生生世世都能够不缺少、不远离善知识,这一世能遇到善知识。我们这一世可以遇到善知识可能也是因为我们过去怎么样?善依止的关系,所以我们这一世就有这样的果报了。

所以我们这一世能再遇到善知识,也可能是由于前生呢依止善知识所得的果报。它所得的果报就是生生世世都能够不缺少、不远离善知识。

那第四个是不会堕亚趣,为什么?因为善知识教我们哪些恶要断,所以我们不会堕恶趣。依止善知识的教导断恶修善呢,所以能够不堕恶趣。

那第五呢,是恶业烦恼悉不能胜。就是说我们不会被烦恼所困住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承事善知识的功德,使那些恶业烦恼所引生的果报不会成熟。刚才讲了依止善知识它的功德累积资粮最快,因为供养上师就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嘛,所以积聚菩提的资粮最快;也是因为这样的功德,它让我们过去曾经造的恶业不会很快就感果,而且它会重报轻受,可能头痛一下,做个噩梦,那个恶业本来应该堕恶道的那个恶业,会因为很小很小,可能生个小病啦,头痛一下啦,还是做个恶梦它就清净了,所以它的功德很大。这就是恶业烦恼都不能够战胜我们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都会被它打败的意思,这就是因为供养承事善知识的功德使得恶业烦恼所引生的果报不容易成熟,很快就能够在这一世就清净这些业报。

第六呢,是终不违越菩萨所行,这个意思就说我们不会违犯菩萨行的意思,我们会很正确来行菩萨道,不会有所违犯。能善护菩萨的戒律,能行一切菩萨行。这是由于行菩萨道的时候呢,能够和菩提心相应的关系,因此我们的功德资粮可以渐渐的增长。

那第七呢,是能够成办现前跟究竟一切利益。就是说一切的愿望我们都能够达成,不管是这一世的,还是究竟的那个圆满成佛,我们都没有问题,这一世的圆满到究竟的圆满都没有问题。眼前这一世还有究竟成佛时的一切的安乐,我们都能够如愿成办,就可以满我们的愿来达成。

这些呢就是我们亲近善知识正确的依止之后呢,能够像它前面讲的身语意的供养,财物的供养,还有依教修行的供养,我们就能够获得这些利益。也是由于承事善知识的缘故,使我们的身口意因为亲近时的意乐还有加行而获得善业,不但自利而且还可以利他,因此可以让我们菩提资粮迅速的圆满,那就是很快成佛的意思。

我们看217页倒数的这一段:其次,由于恭敬供养承事善知识的功德呢,能够将来应该堕恶趣所受的大苦(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你在这一世,就说你过去曾经造的恶业,应该要死后堕恶趣的,那堕恶趣就会承受很多的大苦嘛,因为恶趣都是很苦的;可是呢,它能够在这一世仅仅感到什么身心稍微不太舒畅,可能生点小病,可能有一些烦恼啦,那个烦恼来扰乱我们的心啊,这样子的身心一点点的不舒服这样而已。少起病恼,稍微的生一个小病啊,稍微的烦恼一下而已,我们的业障就消了。或者在梦中稍微什么做个噩梦,被追杀。

所以常常有人跟我说梦话嘛,说他梦到什么,我就跟他说那个是消业障的梦,哇!确实是这样,它会让我们那些恶业呢在梦中做噩梦的时候,那个业障就消掉。所以做噩梦是什么?很好的一件事情,消业障,是这样子的。修行人的很多恶梦它是在消业障,就是它现在讲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不要很害怕说做恶梦是不是有什么障碍现前。你把它当作这样想,你就会很开心,噩梦真好,为什么?业障消掉啦。那你就不会开始担心说,我是不是有什么,要生病了还是有什么障碍现前?你就不那么担心了。确实也是有这样的情况。

所以它在梦中稍微让你受一点苦,因为噩梦是可能会哭醒啊还是怎样,吓醒都有可能,它这样就把三恶道应该受的恶业怎么样?完全地消灭清净,所以是不是很殊胜?就是清净业障最快的就是依止善知识。清净业障最快。积聚资粮最快就是下面它讲的:

那这个功德善根呢,远远超过供养承事无量诸佛的善根。所以结论是什么?我们依止善知识有尽除业障、积聚资粮这么大的殊胜利益。所以最快的消除业障,最快的积聚资粮就是正确地来依止善知识,它能够达到这样的功效。

我们看218页,《地藏经》当中也是这样说的:若是真正的为善知识所摄受呢,应该经无量劫流转恶趣所有的恶业呢,我们都能够在这一世,可能只是碰到一些什么疾病啦,或者瘟疫啦,或者饿两餐没有东西吃啦,或者身心有一些什么?损恼,我们就把过去应该无量劫去堕在恶道的那个果报全部都在这一世全部清净完毕。

甚至善知识的呵责,所以善知识骂得好,他可以帮我们消业障。善知识的苛责,他其实可以加持我们,有加持力也可以消业障,只要我们怎么样,不生他的气我们就可以消业障。生他的气就怎么样?就造下很严重的恶业,等一下会念到,会让你们毛孔直竖,然后冒冷汗。那我等一下念那一段,我们任何情况之下都不敢生师父的气了。

所以善知识的呵责啦,然后这样子骂你两句啦,说你两句啦,或者是在梦中啦,就可以帮我们消这些恶业。在无量诸佛面前所种的善根,就说我们在无量诸佛面前,譬如说布施无量诸佛啦,供养无量诸佛,这个善大不大?很大!可是比不上你用前面这种正确的方式来供养承事半天的功德,都比那个大,比供养无量诸佛的功德还要大。

所以它这边就讲到:只要在善知识面前呢行供养承事半天的善根,我们就可以远远超过前面讲的无量诸佛面前种种的善根,种种种的善根,譬如说布施啦或者供养的这些善根,超过这些善根,所以我们就知道亲近依止善知识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任何情况之下,我们都不应该远离善知识,不管他怎么样骂,都要骂不跑这样子。

好,那不依有什么过患呢,220页。刚才是说依止有这么殊胜的功德,不可思议的功德。那你如果不依照书上讲的这种方式,而依照自己的方式、不正确的方式来依止善知识,是不善依止善知识,会有什么样的过失呢?我们现在开始念,要好好地听了:

若是不善依止善知识呢(220页的倒数第二行),在现世中会遭受种种的疾病、瘟疫、非人损害恼乱。非人损害恼乱知道吗?有很多着魔的就是因为这个业障,懂吗?有些修行人,非人损害就是着魔了嘛,非人,那个看不到,就是那个有的没有的,那个就是非人,它的恼害,就说弄得他身心不安,然后晚上没办法睡觉啦,还是怎么样,就是严重的骚扰,那就有可能他曾经到造过这样的业,懂吗?这种情况蛮多的。或者他会生一些病啦,像我们说有一些业障病,就去医生那边检查,都OK没有问题;可是他就这边痛了,那边不舒服啦,去check(检查)就没有问题的。有一些是业障病,那业障病里面又有可能是这种业障。所以要看,因为很多种业障的内容嘛;可是有一种呢就是这种,所以他会生很奇怪的病。

还有呢,在未来世一定会堕到恶趣,然后时间很长很长,无量劫的时间都会受无量的大苦。所以《金刚手灌顶续》中就说:“佛啊,如果有人毁谤上师,他将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呢?”我佛就回答说:“金刚手你最好不要问,因为这个果报呢,连天人听了,还有一切世间的人,反正是所有听到这个果报的呢,都会吓到,感到非常的恐怖。可是金刚手如果你一定要问的话,我就很简单的告诉你,可是有勇气的人才仔细的听了:那个无间地狱,那个最苦最苦的地狱就是他将来要去的地方,如果毁谤上师的话,就是无间地狱的果报,最严重的。而且呢,住地狱的时间是无量劫这么长。”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我们都不应该毁谤上师,以免造下这么样严重的业障。

那最后一行,《五十颂》也说:最大的愚痴就是毁谤上师,因为毁谤上师就等于毁谤十方一切诸佛。刚才讲说为什么功德这么大?是因为我们供养上师就等于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不对?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毁谤上师就等于毁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那个业障那么重的也应该在这边。功德那么大,那业障也是这么大,是同等的。

所以他的业障非常的严重,所以毁谤上师的弟子呢,他会这一世就遭到什么疾病啊,瘴疠啦,还有种种怪病啦,还会着魔,还会中毒,或者是遭天灾啊,人祸啊:一打雷就刚好闪到他,好巧!意外灾害大家都没有死,就是死到他,很奇怪!一点都不奇怪,我们就知道那他会遭到天灾人祸。出车祸人家都没事,就是他有事!都是同样的道理。还有毒蛇、野兽。还会遭到那个抢匪啦、盗贼、冤贼、抢劫等灾害,还会受到什么?妖魔鬼魅、邪怪等的侵扰。就是那个有的没有的都是这一类的,使他心乱不安。那严重一点就没有命啊,也就是闹到他活不下去就死掉了,就发疯而死的,或者是狂乱而死的,这个也是有,就是比较严重就会没有命这样子。

那由于深重的罪孽呢,死后一定堕金刚地狱。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不要恼乱上师的心。如果有那个很笨很笨的弟子让上师的身心不安的话呢,不但生前会得到像前面这种种的恶报,死后呢还会堕到热地狱去给火烧烤这样子、烧煮。还有各种像无间地狱这么可怕的,非常可怕的地狱都是毁谤上师(的果报)。所以让上师身心不安的弟子将来会去的地方就是这个无间地狱。

所以善巧成就寂静论师呢,他所造的这个论当中,他也引经来说:如果我们从善知识那边听闻到一个偈颂,虽然只是很短的一个开示,可能只有四句话,一个偈颂就是四句嘛,那么少的开示;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够生起恭敬心而轻视上师的话,要当狗狗当一百世,果报就是一百世生为狗类;百世的狗类之后呢,他就是能够出生在人间,还是下贱的种族。就是死了以后再当狗,死了以后再当狗这样一百世的狗狗;然后可以投胎为人,也是身份地位非常下贱的那个种类、种性当中。因此轻视上师就等于轻视佛,所以有这样严重的果报。

224页:所以如果不善依止上师的话呢,我们过去未曾因为依止上师所出生的功德,现在很难生起。就是说:依止上师我们刚才讲能有很不可思议的功德;可是我们是不善依止的话,我们还没有生起的这些功德也很难生起,已经生起的很容易就退失,这就是它的过失。

那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中所说的:如果对自己所依止的上师心怀嫌恨、奸恶或者亏恼,就是你生上师的气,然后很恨他这样的话,就不可能生出任何的功德来。若是不能把上师当作佛来想,也是同样的道理。倘若对于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说法比丘,心不恭敬,没有把他当作善知识来想或者佛来讲,也是同样你没有生起的功德很难生起;已经生起的功德很容易就退失——这些都是由于不恭敬法师的缘故,所以呢会使一切的善法功德退失。这是讲到这边善知识,不善依止的那个过失。

那还有呢,亲近不善知识或者是那个罪恶友,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它就好像毒树一样,整棵树从根到上面的叶子都是毒的,连它吹的风也是毒的。所以我们亲近的如果是恶知识或者是恶友的话,什么叫恶友?不相信三宝、毁谤三宝、悭贪不愿意布施的。我们来读书上有讲:

这些恶友对我们的影响就好像毒树一样,它连吹的风都是毒的。所以当我们的菩提心还不稳定,我们修行还不稳定的时候,这些都要先远离,不是舍弃他;先远离,等我们修好了,发菩提心来度他。

这就是接下来这一大段也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修行心还不稳固的时候,功夫还不稳,菩提心还不稳的时候,这些罪恶友,不善知识我们应该远离。

好,所以225页第三行这边就开始是在谈这个主题了:假设我们亲近的是不善知识还有罪恶友话呢,它会让我们的功德怎么样?渐渐的损减,罪恶逐渐的增长,而生出多种不可爱的果来,所以对于一切能使我们感得苦果的因,我们都应该远离,因为我们说好不容易才累积一点功德,因为常常跟他在一起,那为什么他会损减我们的功德?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然后让我们的罪恶不断地增长,为什么?因为共业的影响、共业的影响。共业的意思就说你跟他在一起,他是一个常常造恶业的人,恶性重大的人;可是我没有造,可是我常常跟他在一起,我就会跟他有共业,我没有造,这就叫做共业。所以我们常常亲近的那些,就是因为有共业的关系,不是说我好好修行,然后我都没有造业,然后我就没有事,不是这样子。因为共业就好像磁场会互相流通,你们相处在一起,你们的磁场是互相交流的。那他如果是常常造恶业,就是说他所散发出来的磁波非常的不好,他的磁场是恶的磁场嘛,瞋恚心的磁场,恶业的磁场,所以我们跟他交流,我们就会受到他的影响,因为我会吸取他的那个能量,你们能量是互相交换的,在一起都会互相交换。

所以你常常跟善知识在一起,你吸取的都是好的能量,你回去会很开心,莫名其妙很开心,法喜充满,很奇怪,那就是因为吸取那个善的那个磁场。那这边讲的就是共业的意思,我们以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磁场互相感应的意思。

所以《念住经》当中它就说嘛:能够引发我们贪瞋痴这个三毒的根本就是罪恶友,它就好像一棵毒树一样,从树根到树叶全部都是毒的,即使那个风一阵吹过来,连那个风都是毒的,你就知道那有多毒这样子。所以只要你亲近他呢,就会受到那个毒的影响。因此,我们只要亲近罪恶友,功德就很难生起的原因就在这里。

那我们亲近他也会…,因为他会引诱你造恶业嘛,因为所谓的恶友,他可能就会喜欢那些贪瞋痴的事情,然后他就会常常邀你去跟他共同从事打麻将啦,什么什么啦,会引发你贪瞋痴的那些,因为他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他就会呼朋引伴,拉你去做他同样的事情,那我们就会受到他的那个恶业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是引发我们的贪瞋痴。我们要修到无贪、无瞋、无痴嘛;可是他就会诱惑你去引发你的贪瞋痴,又都出来了、三毒又出来了。修了半天才比较好一点,一诱惑又完蛋就是这样子。

所以它226页第二段就在讲这个:《谛者品》当中就这样说,如果我们亲近罪恶友的话呢,就会受到他种种的诱惑,因此贪著这一生微少的利益,继续执取贪瞋痴,因为他会诱惑你去做一些会引发我们贪瞋痴的事情,而弃舍可以疗我们三毒的善知识。如此即使能够听闻正法,死后还是会堕三恶道,因为贪贪瞋痴的果报就是三恶道嘛。这就是因为我们舍弃善知识而亲近罪恶友的缘故。

什么是罪恶友?这边有标准,看一看《亲友集》当中说什么是恶知识呢?对三宝还有一切佛法没有信心的,他是恶知识;生性悭贪、吝啬、不愿意布施的,他是恶知识;说的都是打妄语啊,不然就是挑拨离间啊,像这样的罪恶友。凡是能分辨是非善恶的人都应该闪他远一点,不要常常亲近他。最好是也不要跟他住在一起,尽量的能不要住在一起就不要住在一起,因为常常跟他亲近呢,就会受到他恶业的影响。

好,那这个恶知识的内容我们就很清楚了。那这些内容就是我们还不稳固的时候,就先不要亲近,等我们稳固的时候,我们再回头来度他这样就可以了。

好,最后一段231页,我们要做一个结论了:我们虽然已经学佛修行很久了;但是我们的烦恼为什么还那么重?习气为什么还那么重?可能原因就出在这里哦。我们可以回头想,我们前面怎么样亲近善知识都已经讲完了,我们是不是曾经有犯?那曾经有犯的这个业障可能就是障碍,为什么?那学佛修行那么多年,烦恼也没有断,然后恶业也没有清净,可能就是跟这个有关系。

或者是知道要亲近,可是我们又是不善依止,就是我们的方法错了,可能用我们的贪瞋痴去依止也说不定,才会在听闻学习的时候呢,不但没有生起依师的功德,而造下无量不善依止上师的罪业。而且我们对已经造下的罪重呢,我们又没有发起忏悔的心。因为我们可能过去不知道那个方式是错了,所以我们也没有忏悔,因此它的业障很重。因为忏悔它会重报轻受嘛,然后它可以消业障;可是我们又没有忏悔,那我们也没有生出防护,不要再继续犯同样错误的防护心,也没有生起来,可能原因就是出在这里。可能错了也不知道自己错了,可能知道自己错了也没有忏悔,然后也没有防护。

因此呢,我们对于前面所说的这些,应该怎么样正确地来亲近善知识的方法,还有依止善知识有什么好处,而不善依止有什么过患,过患很严重嘛,我们刚才念过。所以这些内容我们都应该好好来思惟,应该把它弄清楚。

那如果我们在过去生中曾经有造下不善依止的罪业,我们应该要生起至诚忏悔的心,并且发起防护不再造的心,尽量让自己成为具器的弟子。同时也多多思惟善知识的圆满德相,精勤地来积聚资粮,发广大愿,希望我们生生世世呢,一直到证得菩提、就是成佛为止,都能够为善知识所摄受。

那么我们讲到这边就圆满了。各位辛苦了。

我们来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