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4、听闻轨理2:断器三过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九十八页,这是正式听闻开始要注意什么内容:“断器三过,依六种想”。

什么是断器三过呢?就是断除器皿的三种过失。就是譬如说以一个杯子(为例):这个杯子是倒过来的呢?还是说这个杯子不干净?还是这个杯子有漏?用这三种过失来比喻我们在听闻的时候的三种过失:

那个杯子倒过来,就是你根本什么都没有听进去。那个杯子染污的话,就是它是脏杯子,你就倒什么进去杯子都是脏的,那就表示说我们虽然能够听闻;但是我们有一些错误的知见:邪知邪见、执邪倒见、有些颠倒见、错误的知见,就是说我们原来的看法是错误的认识。

因此我们在听闻正法的时候,因为原来的观念错了,所以我们再听进去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接受新的资讯,正确的就没有办法接受。不能接受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原来的观念错了,就好像这个杯子本来是脏的,你不管倒什么进去都是脏的。

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大部分的情况,就是这个杯子虽然是没有倒过来,虽然是干净的杯子;可是有漏。就是我们听了很多,到处跑道场,听了很多,学了很多,可是忘到完这样子。你虽然装进去了,可是它漏掉了。这种情况我们大概比较多。

第一种情况就是杯子整个倒过来。这种情况就是譬如说:有些师兄他虽然想要来听经,或者是他想参加法会啦,或者是他想要听经闻法啦,他平常都很空闲;可是碰到有法会的时候,他想参加的时候就有事情;他想要出国朝圣的时候,他就有事情,没有办法参加;或者是要想上课的时候,他没有办法上课——这个本身他就有闻法的障碍,就是说听闻想要学习的这个过程当中他就已经有障碍了,这个是比较严重的,根本没有办法接触佛法,就是有心想要参加,可是他就会有事情发生,让他没有办法参加。这是第一种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就是他有闻法的障碍。

那你们知道这种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吗?(有师兄答:谤法、昏沉、经书乱丢)过去谤法?昏沉?经书乱丢?把它放在厕所,上厕所的时候顺便看一下,没有很恭敬地放在清净的地方;就是轻视或者毁谤三宝,所造成的业障,那应该怎么办?忏悔。怎么忏?什么方法忏?忏悔很多方法,譬如说:(有师兄答:印经书)印经书?赶快助印经书开发智慧?拜忏?拜忏也可以。

我们一般可能已经不会毁谤了;但是还是会轻视。轻视比较难(觉察),因为它很微细。我们现在应该已经都不会毁谤,可是所谓的轻视不是说瞧不起或什么,那个已经很严重。比较微细的轻视就是说你没有把它看得很重要,其实就是轻视。你心中不觉得它是很重要,忽视它的存在,然后不在乎、不是很在乎。就是说它在你的心里面的分量不是很重,还没有生起恭敬心的这样的一个状态之前,其实都是轻视。轻视就是你还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恭敬之前都是轻视,就是你无所谓,不觉得它有这么重要,这个其实就已经轻视了;而不是说你已经把它看得很低很低或者是瞧不起,这个已经很严重了。就是说它在你的心里,你不觉得它有这么重要,其实就是轻视;无所谓、马虎、不在乎,这个其实就是已经构成这个轻视。

所以譬如说有些师兄给你提到哪个传承的上师来了或什么,那你心中不以为然,这个就是轻视了。或者说“那个是南传的啦,我们密乘的比较殊胜”,这样子就轻视,懂不懂?就是说你没有真正的很恭敬,这个时候就轻视。它就会造成我们闻法的障碍,从过去生一直到现在,我们这些障碍,这一类的障碍一定是非常的多,才会造成我们今天最严重的没有办法听经闻法,没有办法参加法会,或者任何跟佛法有关的这些都没有机会参加,这个是最严重的,就是说他过去可能不只是轻视,而且有毁谤,造成他想要听闻都已经构成困难。

那第二严重的就是他虽然可以听闻,他虽然可以参加法会,他虽然可以听经闻法,他虽然可以参加朝圣团;可是他漫不经心,上课的时候,不是散乱掉举,(就是)失念不正知,还有昏沉,严重一点就睡着了。所以一上课他就没有精神,一下课他就生龙活虎,“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有些人是啊,一看到书本,就眼睛慢慢失去了焦距,就是开始朦胧起来了。

我们就要知道这个就是障碍啊,你没有办法听经或者是看书,书本一打开,就开始精神不好了;或者是下课的时候精神很好,像刚才聊天,哇!很开心;可是一上课就好像开始意识越来越模糊,第六意识陷入模糊就是昏沉嘛,那严重一点就打瞌睡。所以我们就知道是第二种严重障碍。你虽然能在会场,虽然能参加法会;可是你的精神没有办法集中,非常的散乱掉举,或者是甚至昏沉打瞌睡;要不然就在下面很多小动作,很久不见了嘛,问候一下这样子;有什么照片互相传递,看一下照片这样,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子。仁波切在上面传法,下面哇!热闹得不得了,这样满场飞这样子。

这个就是我们过去因为没有重视仁波切在上面传法的关系,因此我们现在就会变成有非常散乱、昏沉、掉举这样的一个状态,没有办法集中,这是第二严重。

那过来,第三严重就是刚才讲的第二种状况。刚刚因为你在下面昏沉掉举,或者是在做自己的事情,因此仁波切在上面讲什么都没有听进去,那就是好像杯子倒过来,都没有办法装进去。所以虽然你人在现场;可是通通都没有进到你的耳根里面去、进入到你的心中,因为你没有很专注地在听。所以所有仁波切传的法通通都没有办法流入到你的心中成为你将来开悟成佛的种子。

那我们检讨一下:我们过去曾经参加过法会或者是上过课,是不是有散乱、昏沉、掉举这些情况?有的话,那就是说我们过去这方面的业造得很多了。

那接下来就是刚才讲器皿肮脏的这个问题,就是说在今天之前我们对佛法的认知是不是很正确?我们是不是一面带着我们的邪知邪见,然后一面去听经闻法?有的人是一面听一面判断:“诶?他讲的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不知道谁比较高明这样子。他是以他的观点来听:“诶?为什么跟我原来听人家讲,或者是我原来认知的不一样?”他认为中间有矛盾冲突,他就没有办法接受。那就好比这个杯子是脏的,所以你现在想要很清净的法教倒到他杯子里面,可是马上就脏了,因为他马上那个邪知邪见就染污他的心。或者是我们讲《百法》最严重的就是不信。他如果信心不够,所有装进去杯子的全部都被染污了,所有的烦恼也生起来了,就光是一个不信就染污其他的心所嘛,我们才刚刚讲完散乱、掉举这些八个大随烦恼,就是不信最严重,因为这个有了其他都有了。

那我们知道这种情况也是非常严重的,只要我们没有建立正确的知见之前,其实我们都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对修法也好,对学佛也好,那些观念不见得都是非常的正确。除非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佛法这个理论,而且能够融会贯通。我们然后有实证的功夫,这个很重要,就是有证量。

我们对佛法的认知不会停留在只是理论的阶段,而是说你已经实证到了,到这个时候你是有完全的信心,到这个时候才能说你比较有正知见,为什么?因为你做到了。那在这个之前你可能相信,但是你没有做到,那个信心还是不够圆满。要你相信,而且实证到了,这个信心才不会动摇,而且才能够说你有正知见。

所以它应该是什么标准呢?一个真正有正知见应该是什么样的标准?这样子听起来证量应该到达什么程度?明心见性嘛、开悟嘛,因为已经见到我们的菩提自性了。这时候你讲的东西是从你的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这个时候就不会有错误;而不是用你的第六意识比量出来的东西,用你的第六意识分别出来的东西那个有可能错误,那可能就有堕入五不正见里面:萨迦耶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当中。因为你所说的理论并不是你实证的,可能听来的,可能你误解了佛法的内容,就是因为你没有实证,所以它就有可能错误。

所以最有把握的情况就是除非你已经证到了。因为佛陀祂所说的一切法教,不管三藏十二部还是多少,其实都是祂从祂开悟的那个自性当中流露出来所宣说的。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能够见性的话、见到我们的本性的话,那我们就能够完全了悟佛陀祂从自性当中所流出来的法教,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见性了,我们就能够跟佛心呢心心相契。所以祂既然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那我们因为见性,所以我们也可以让它流入我们的自性,这个时候就不会有错误,因为你是实证,已经实证到佛陀所说的法教。

但是在这个之前就有可能还会错误,尤其是道听途说的。你们学佛修行这么久,一定听了很多的说法。可是他有没有根据,那就是另外还要再考证。大家都说“听说是这样子;有人说是这样子;某个师兄说是这样子。”可是这中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如果都是听别的师兄告诉我们的讯息的话,我们如果又没有办法分辨的话,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说的不晓得是不是有掺杂他自己的那个错误观念在里面,那我们只是这样子照单全收的话,我们可能会吸取一些错误的资讯,耽误我们对佛法的认知。

那这个问题是出在哪里呢?就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看经教,因为所有的正知见书上都有写;可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看书,都喜欢用听的、用看的用听的,那我们就没有办法印证,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所以听进来的东西也不知道他讲得对不对。

可是如果我们今天愿意来听经闻法的话,来阅读这个经藏的话,我们就不会错误,因为书上讲得很清楚,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你才不会错误。所以在我们没有正知见之前,如果说只是用听的话,某人说、某人说,那就很可能会被误导。所以最安全的方法还是自己要认真的学习,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之后,那我们再到处跑道场也好,或各个地方来听闻不同的说法也好,我们也比较有判断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讲到了为什么虽然能够听闻佛法,可是他也不见得可以开悟的原因就是他的杯子脏了,所以怎么样倒进去好的法教也一样被染污,就是他的观念错了,所以他就会变成在盲修瞎练,然后可能半辈子、可能一辈子都是这样子,如果他不愿意深入经藏的话,真的可能会被耽误一辈子。

那另外就是讲到闻法的动机跟发心。也好比这个杯子是干净的、还是被染污的脏的杯子。如果我们来听经闻法,有带着正确的发心跟动机的话,就是一个干净的杯子;我们如果是染污的心,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为了利益众生来学习佛法的话,那我们就没有正确的发心。

那也许我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没有想到将来要利益众生的话,或者是为了要满足个人世间的圆满,世间的圆满就是有所求嘛,譬如说参加财神法是为了求财嘛,参加什么叶衣佛母是为了治病嘛,还是药师佛的灌顶是为了治病嘛,就是这些世间的种种的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这个我们都不能说他有正确的发心来参加灌顶或者是听闻佛法。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发心跟动机呢?那就是发菩提心,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来参加灌顶、来听经闻法。那为什么为了众生要来从事这些修学的事情,就是我们如果是凡夫的话,我们那个没有那个能力,没有那个智慧,没有那个慈悲,没有那个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虽然我们很发心想要利益众生;可是没有能力,因为我们的智慧也没有开,我们本身也没有明心见性,当然没有智慧摄持的一切的善巧方便;都有带着我、强烈的我执,还有烦恼、非常重的烦恼来利益众生,这个实际上并没有办法达到真实利益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培养这些能力,你就一定要成佛;因为只有佛祂是智慧最圆满的、慈悲最圆满的、善巧方便也是最圆满的。那我们有了这些圆满的能力之后,我们才可以做真实利益众生的事情,因此我们才要发愿成佛。所以是为了众生才要成佛,不是为了自己,这个就有正确的发心跟动机,这个非常重要。

有了这样的一个发心跟动机,我们才能说你的杯子是干净的;然后你听进去的都是正知正见,没有染污的、错误的知见,这个第二个过失就没有了。

第三个,这个杯子有漏。我们首先也是要忏悔,为什么我们都会忘记?今天看完的明天就忘记,今天听完的可能过几天也忘记。所以我从到新加坡到现在为止,快四年了,我都不敢考试,从来都不敢问你们佛法,那个书里面讲些什么,虽然我们已经上过,有的已经重复上两次了;那就是你一考试的话,你的心就凉掉了嘛。那就说明什么?就是说我们过去虽然听了三四年,可是你记了多少?那就是第三种过失。你全部都装进去了,上课的时候也很认真,然后杯子也很干净,因为各位一定是发心来的嘛,我可以确定。所以前面两种过失没有了;可是我刚才就一开始就讲,你们大概第三种过失会比较严重,就是全部都装进去了,可是为什么会忘记呢?为什么会忘失?没有办法记忆,没有办法忆持。

你们认为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忘记?听的时候也很认真啊,忙着世间的东西,所以心里面记得都是世间法,没有佛法,装不进去,因为里面很满了,已经“客满”。装的都是烦恼,装满了分别执著妄想。

所以真正的佛法,虽然很认真地听,可是没有办法记住,是这样子吗?是这样子吗?各位都很忙吗?忙世间法。你们认为是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要找出原因来,好好改正啊;不然今天听完也是又忘记了,那不是又白听了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问题找出来,然后检讨改进啊,该忏悔的忏悔,该加强的加强,到底问题是出在哪里?

我们要先明白道理啊,为什么会这样子?(有师兄答:没有思惟)没有思惟?听完书本一合,放上书架,下次上课再拿来打开。中间都没有开过,没有复习,然后也没有思惟,是不是?就是因为太忙嘛,所以没有时间复习,对不对?没有时间拿出来这样好好地思惟一下:哦,今天讲了“断器三过”,哪三过?这三过是讲哪些内容?然后怎么样对治的方法,怎么样避免第一过?怎么避免第二过?怎么避免第三过?然后检讨改进:我第一过有没有,还不错,我都很专心,好!第一个没有;第二个有没有?我也都很发心,我有菩提心来听,第二种大概也没有;第三种有没有,哇!很严重诶!那怎么办?

对呀,就是每次复习要用这种方法。每次听完的部分要用这种方法,先把它看过一遍,然后知道它的重点在讲什么。像今天我们就有三个重点嘛,三个重点各别在讲什么,然后它怎么办?怎么对治?

那我们先看书上怎么说,然后把书本看熟了之后,把书本合起来,开始思惟:什么叫做器皿的第一种过失?它为什么说这个杯子是倒过来的?它到底在形容什么样的状态?哦,原来是心很散乱啦,昏沉啦、掉举啦,或者在那边打坐啦,没有看书啦,或者是在下面讲话啦,这些状态,那你就记起来啦;那第二种状态你就再复习一次,你又记起来了;第三种状态,就是这样子,用这种方法。

那你每个部分都这样很仔细很仔细地去推敲思惟的话,然后去融会贯通,去明白它到底要讲什么重点,你可以把握,然后你彻底地明白,再加上反省、改过,那就变成说你虽然复习这很少的一部分,可是怎么样?你已经达到改过的效果,因为你已经找出你的原因出在哪里。比如说你还有哪一过,然后它怎么办?你也找出解决的办法了。所以你复习这个部分等于说你已经修到了书上讲的部分了。

闻、思、修三个一定要具足;不然没有效果啊,只是看没有效果,因为你没有思惟,然后也没有反省检讨说“我有没有做到,我如果没有做到,是为什么没有做到?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要怎么解决我为什么做不到的那个原因,我要把它找出来,然后去把它修正,那我这个部分我就做到了。”

所以再下去的那个进度之前,我这个部分已经复习好了,而且我也做到了。听闻、思惟、修习它是一件事情,你听了什么内容,你就思惟那个内容的部分,所以你思惟的就是你听的部分嘛,它不是两件事,对不对?那你修,你要去做到就是修嘛,你做到这个部分就修习圆满了。

好,譬如说今天讲器皿的三种过失,你三个过失都没有了,那你这个部分是不是就圆满了?那你就是一个标准的,正式听闻的时候,没有任何过失的标准的弟子——闻器,具足闻法的法器已经具足了,就是一个很好的闻法弟子。就是书上讲的过失你都做到了,还有后面讲的六种想,你也一个一个去分析,然后反省,自己也去做到这个书上所讲的内容——这就是实证啊。

所以修行是修什么?就是你听闻的部分你做到了就是修行嘛,对不对?所以它是不是一件事?先听,然后思惟你听的部分,思惟很重要,思惟到你完全理解,而且观念已经转变,从原来错误的观念转变到现在的佛法正确观念,这个你的心已经转变,你的观念也转变了,达到你听闻的内容了,这个就是修。所以修什么?你听闻的部分你把它做到,这个就是修嘛。

所以这三个,就是所有佛法的内容,你都用这种方式去把它实证的话,譬如说这本书念完你就做到了。那你念别本书也是啊,书上讲的,你就用这种方法让自己去做到书上讲的,这就是修行啊。修行不一定是说我固定每天修什么法门,然后在那边“吽啊、吽啊”,然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然后习气还是一样,烦恼也看不见。

可是每天有做功课啊,可是为什么十几年,一二十年下来,习气还是原来的习气?也许更重,烦恼也一个没有少啊,怎么会这样子?可是我每天很用功的都在修法啊,很多四加行都做完了,可是习气还是在,诶?奇怪!为什么四加行做完习气还在呢?就是没有用这种方法来修正自己的习气烦恼。

理论不了解,可是又不喜欢听经闻法,那你就没有正确的知见,然后你怎么可能有正确的引导的修行呢?因为正确的修行就是你要把你听闻的那个理论去把它实践出来嘛;可是你不愿意听闻佛法的内容,因为不喜欢看书,不喜欢听经,只是喜欢练功夫;如果是这样的习气的话,变成说你根本从头到尾虽然是修了很多的法,或者是练了很多的功夫;可是什么是佛法你不是很了解,因为你不愿意去深入它的理论、它经论的部分。那你只是在修习一些法门这样而已。

所以只是修习法门没有办法让我们开悟,因为我们没有空性智慧的正知见,没有无我的正知见,因此他没有办法开悟。所以各位的问题都是出在这里。

那越不喜欢听就越不会听嘛,越不喜欢看书就越不会看嘛。那请问你们的正知见从哪里来呢?所以你们大部分的佛法的资讯都是参加法会的时候,听其他资深的师兄“开示”嘛。可是你能够确定他们讲的都是正确的吗?你又没有办法判断,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怎么讲你们就怎么听。因为你们没有其他正确的来源嘛,因为你们不愿意,以后还是不愿意来听经闻法,然后自己来加强理论部分的话,那还是一样啊,到这辈子都是这样子啊,对不对?只是在修一个法啦,或者是练一些工夫啦,修气脉啊,然后听听师兄“开示”这样子,或者仁波切开示这样。

这样子足够吗?如果说我们真的想开悟解脱成佛的话,这样的正知见足够了吗?我们是不是很清楚的从初学到成佛的这整个次第,我们是不是很清楚?然后每一步要怎么修?我们是不是很清楚?然后我们自己本身现在已经到达什么阶段,我们是不是很清楚?如果都不是的话,那表示说我们都是很糊里糊涂地在修行嘛,对不对?对!

所以现在讲到这第三个过失,我看大概就是我们的过失这方面比较严重。那怎么避免呢?刚才讲的就是思惟嘛。我们不但要听闻,听闻有没有障碍,我们刚才也解释过了,有些人根本没有办法听闻的机会都没有;可是有一些他虽然可以去听闻了,可是就是有这些过失。

所以就变成说:我们要忏悔我们过去曾经轻视,不喜欢看经就是你轻视嘛,你觉得它不重要,对不对?不重要就已经轻视啦,你不觉得它很重要有必要性啊,“我是不是修一个法门就好了,我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你心中就已经轻视经论不重要了嘛,这就已经构成业障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听了还是会忘,最主要就是因为我们轻视它的业障的障碍。

所以如果我们现在还是这样的话,它还是会继续障碍嘛,我们就很难开悟,不管你怎么样修气脉啊什么,都很难开悟,因为我们没有正知见在修学。修练那个功夫,只是配合我们正知见,就可以达到开悟;可是你只有练功夫,没有正知见,你是不可能开悟的。

那反过来,如果你有正知见,你的功夫练得不是很好,可不可能开悟?可能。所以哪个比较重要?正知见比较重要。所以你们过去都是倒因为果,都是重视在功夫的修炼,在修法。非常忽略这个佛法的理论部分,这就是你们最大障碍,也是为什么每次听完就会忘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过去轻视就已经有障碍了,障碍我们没有办法好好地思惟,好好地去实证。那如果还是这样的话,就是继续障碍嘛。

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怎么来解决这器皿的第三种过失。怎么来解决?就是以后有听经的机会,任何道场,多听、多闻、多熏习就对了。要不然你也是在家里,有空的话也是多拿出来复习,或者是看其他的书,只要有关于佛法的都会有帮助,因为我们看一次,它就熏习一次我们菩提的种子。

从没有善根到种善根,等种善根之后善根继续增长,因为你不断的熏修,善根继续的增长,然后你又不断地熏修,增长之后它就成熟,善根成熟,你就开悟解脱。这一路就是熏、熏、熏,就是熏习嘛。所以你看一次温习一次,你就是熏习一次。

前面可能比较困难,困难就是大概大部分都会打瞌睡或者是昏沉。因为过去没有这样的熏习。所以很多人一看书,看不到两行他眼睛就快眯起来了;因为又加上很累嘛,现在工作压力很大,一天下来已经很疲累,这样打开一定是催眠用的,催眠一定很好用。那个失眠的我就建议他看,一定睡得很快。这是题外话啦。

就是说明了我们过去已经轻视的业障,然后再加上我们继续的不重视,因此我们这方面如果想要改正,真的是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就是有机会多听,要不然就是多看书,熏!这是闻的部分。

然后看不是这样子看过去就好,好像武侠小说这样看看,很快看过去,也是忘到完嘛。所以思惟很重要,看一段,你每天不要看很多,像今天看“断器三过”就三过,因为你有经过好好的思惟,然后融会贯通,然后你也明白它在讲什么,然后再加上自己也改正过来。诶!你虽然今天看了一点点,可是你今天是不是就有进步?你今天看完“断器三过”,你就三过全部改到完嘛,是不是?对!那每一个部分,你每次看的那个部分你都这样子做,诶,你看完,你就修完啦。

你会不会忘记?不会忘记,因为你已经做到了,不可能忘记。我们会忘记,是因为我们没有思惟,然后也没有做到哦,是不是才会忘记?我们对我们不熟的东西才会忘记嘛,是不是这样子?那你现在思惟很熟悉,然后你也去反省,然后也做到了,你说可不可能忘记?对!就是这样子忆持。忆持不忘是这么来的、思惟修习来的。我们已经做到的事情我们不会忘记,因为我们对它太熟悉了,因为我们已经做到了。

每个佛法的部分都是这样子,这个才是修行。不是摇铃打鼓叫做修行,也不是持咒语叫做修行,那个也是啦,对!它是帮助我们可以早一点开悟成佛解脱;可是光是这样子,如果没有理论的基础是不够的,我们只是强调这个。而不是说忽略了修法的重要,不是!修法也很重要。只是我们要强调只有这样子,是不是我们成佛开悟会比较缓慢?如果我们再加上佛法理论的基础,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快速?我们在谈这个重要性。

好,我已经把这个大概已经讲完了。这个部分就是在100页跟101页这边,我们很快的把它念完一遍,我们就下课。就是“陪公子读书”嘛,我不这样念一遍,你们可能回去连念都没有念。我们念完一遍至少已经善根已经种进去了,种下善根的种子因为念一遍的已经进入到第八识了嘛,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念一遍。

我们从第二行开始:如果在听闻的时候,人虽然在法会的现场;但是心不专一,或者散乱掉举,或者昏沉打瞌睡,或者在那边入定。很多时候灌顶的时候,你看很多师兄在入定。他如果在那边打坐,然后耳根听仁波切的开示清清楚楚的,可以;可是如果他在那边数息,然后不管法师在讲什么,那个就等于说他全部都没有听进去,对不对?所以有的在那边打坐,喜欢打坐的习气的就在那边打坐,或者是自己看自己的书,或者交头接耳在那边互相问候“最近过得好不好”这样子,这些情况就好像你那个器皿是倒过来的,那个水是没有办法流入,这是第一种过失,杯子倒过来的过失。

第二种,就是虽然你很专心的在听闻;但是心中仍然坚执自己错误的见解。这是第一种,就说你原来对佛法认知有错误,因此现在听进去的都没有办法吸收。然后你可能还会矛盾冲突,这就是你原来的那个观念错了。或者是我们闻法的动机跟发心不清净。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最好有发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才成佛、才要成佛的,这个正确的动机跟发心才是最好的。那如果做不到的话,他的心不清净的话,就好像不洁净的器皿,有使水染污的过失,就是这杯子不干净,你倒什么进去它都是脏的。

第三种情况,就是假使听闻的时候没有上面说的两种过失,也很专心,然后你也有正确的发心跟动机,然后你也有正知见来听的话。诶,但是在听闻后没有数数思惟,这就是重点了!你听完之后要不断不断地思惟,“数数”就是经常的意思,你还不断不断地拿起来复习,思惟,修习闻法的内容,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你要好好地去思惟它。

那没有办法思惟的话,就是致使法义无法受持而忘失,那你就会听完就忘记所有佛法的义理,就是内容道理你都记不住,听完就忘了、过几天就忘了,因为没有数数的思惟修习。那这种情况就好像渗漏的器皿,这杯子有漏,所以水倒进去以后它就会漏出来,所以有使水泄漏的过失。如此闻法也全无大益,因为你没有办法得到真实的利益,为什么?因为你听完过一阵子就忘了,那你可不可以得到它的利益?没办法,因为你已经忘光了。

所以在正式听闻的时候,首先我们就应该断除这三种过失。所以它先举出来有这三种器皿的过失。那怎么对治?在下面一页,我们也把它念一下,101页的第一行这边开始:

最佳的对治是什么?“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们读经,常常会读到这一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句话就是对治这三种器皿的过失哦。“谛听谛听”就说你听闻的时候仔细地听,认真地听,专一地听,是不是就对治第一种?善思那个“思”就是要好好思惟,听完之后要好好思惟,“念”就是忆持不忘,好好地思惟对治第二种过失,之后忆持不忘对治第三种过失。所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句话就已经对治这三种过失了。

它这边说:善谛听闻就是仔细地听,认真地听,这个是对治第一种过失:不专心听闻的过失。“忆思念之”这个“思”就是思惟嘛,“念”就是忆念嘛。所以听闻以后要经常思惟佛法的义理,才能够建立正确的知见,以对治邪执、不善动机发心的这种种过失,就是第二种过失。一些错误的知见叫做邪执,邪知邪见、颠倒执著,或者是不善的动机跟发心,就是为了个人满足、世间圆满跟贪相应的这种发心去灌顶、去听经的,这就是不善良的动机跟发心。

用经常思惟佛法的义理,建立了正知见之后,你就不会有邪知邪见了嘛,因为已经转成正知正见了。所以我们要思惟的目的,就是转变我们原来错误的观念跟见解,变成正知正见,这就可以避免第二种过失。

那第三种呢,就是思惟之后还要不断地忆念,使它不会忘记,心常住在正念当中,与佛法相应——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思惟记忆的部分的时候,你的心心念念都在这上面。譬如说你今天早上看了一段经文,你把它思惟过了,好好地去也反省过了,那这个就会在你的心里面、脑筋里面会非常的清楚。那是不是这样就够了?还不够,你在日常生活如果跟这个有关的话,你就要把它拿来运用了。

所以你就可以把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而不是修法是一回事,然后过生活又是回到原来的一般的那种世俗的生活,就是你没有办法把佛法融入到你的生活、你的生命里面去,这个佛法对你来讲是没有丝毫利益,它变成只是理论而已。只是你知道一个观念,可是你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办法在生活上运用它。

所以怎么样运用它?就是你思惟之后,你的心意、你的念头已经转变了嘛,你的观点已经变成了正确之后,你在日常生活常常忆念。就是今天早上的那些内容,你都放在你的心中,在心中转佛法的内容,都没有一念的忘失,这个叫忆念。

因为“念”,我们念过《百法》,什么叫念?谁讲得出来,有讲一句。我再考一下嘛,你们真的还是这样子让我失望吗?“念”是属于什么心所?(师兄:……)你看,是不是完了?五遍行还是五别境?(有师兄答:五遍行)是吗?五遍行吗?五遍行是什么?来,背一遍。(师兄:……)就完蛋了嘛。(有师兄答:作意、触、受、想、思)对呀,有“念”嘛?作意、触、受、想、思——是五遍行,有“念”吗?你看嘛,还是背错了。

那是什么?欲,胜解,念,定,慧,有没有“念”?这是什么?五别境嘛。你看,是不是完蛋了?我们《百法》都要快念完了,这是上册的一开始诶,是不是忘到完?对呀,我就随便举一个例子,我没有冤枉你们的,马上就可以证明,念完就是忘到完这样子,对!

念,是明记不忘为性,就是它的体性是什么?就是明记不忘,时时都明白的记忆,不会忘失叫做“念”,懂吗?所以念佛的“念”就是你的佛号,在你的心中从来没有忘失过,都是明白记忆,没有刹那的忘失,叫做念佛的那个“念”,念佛是这样子念啊。不是口念啊,是你心中从来没有忘记过佛这件事情叫做念佛,那我们就要知道念佛念什么意思,不然你就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念佛嘛,你就会以为口念叫做念。

所以你就要明白说这个“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才知道你念佛念得是不是很正确。所以理论是不是能够配合我们修行不会错误?

四念处也是这个“念”啊,所以我们四念处就是你念念都是在什么?四念处是什么?“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念念这个正念都在心中,这个叫做你有在四念处的正念当中,这四念就是对治四颠倒嘛,对不对?所以变成说你当下有这四念处的念住的话,你念念都不会落入四颠倒当中。就是你念念都知道身是不净的,念念都知道受是苦的,根本是苦的,轮回是苦的,没有所谓的快乐,你就不会落入以为有快乐的颠倒当中嘛,对不对?那你就可以念念跟无常相应,你就不会落入“常”颠倒,这叫做念。你念念都知道是无我,那你会不会起我执?就不会啦,就观一切法无我,因缘所生嘛。

所以那个“念”多重要!正念多重要!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为什么会生烦恼,就是因为心离开了正念嘛,就是失念,我们才念完的,忘失正念嘛。八大随烦恼,忘失正念,我们才前几天念过的。

对!所以我们就知道烦恼怎么来的,因为你一忘失正念它就来了,你就落入四颠倒了,你就开始有我执,就开始有贪瞋痴,就造业,对!就是这样子啊。所以一离开正念,你就不可能不造业。那你怎么样心住正念当中?就是现在讲的你念念都忆持不忘失:你现在修行的法门也好,你现在思惟的佛法的内容也好,你都念念没有忘失,那你就念念都在正念当中,然后不断不断去思惟它。修四念处的就念念都在四念处当中,没有一刹那的忘失;念佛的也是啊,没有刹那的忘失,这样很快念佛也可以开悟啊,上品上生,没有问题。就是说你明不明白它的道理。

所以我们就能够体会为什么《百法》它要每个字分析得那么清楚,因为每个字你不清楚,你修行就会有错误嘛,对不对?就是说你不了解念是明记不忘,你在念佛也好,四念处也好,还是有关于念什么(因为也有六念嘛、八念、十念),那你就会把它当作理论这样子看过去就过去了,因为你没有念,没有在心中明记不忘,忆持没有刹那的忘失,你没有做到“念”这个字的内容。

所以我们就知道《百法》它很重要,因为你必须很正确地认识每一个字,然后你运用在修行上就不会有丝毫的错误,而且很快就能够开悟解脱,成佛。

其实它不难的,都是难在我们对道理不明白。可是我们又不愿意去深入它,我们又怎么能够明白呢?所以就这样子一直这样子笼统、迷迷糊糊的,就这样一直下去。

所以我们现在讲到这个非常重要,我们要避免过失,除非就是做到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要不然还是一样,还是跟过去一样,一二十年下来,还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所以就是要知道:心常住在正念当中,与佛法相应,如此忆念受持,才能够断除第三种过失:就是对法不能够坚持,会由妄念等所失坏这个过失。这其中的道理就好像<菩萨地>中所说的:如果希望能像佛一般的普遍了知一切,那就说佛的圆满的智慧嘛,佛是一切智,一切种智,就是佛,我们想要达到像佛一样圆满的智慧,要怎么办呢?就应该具备一心的专注,良好的动机,恭敬的态度,如理的思惟,专心的忆念而正听闻。这样我们又做到闻思修,我们就很快可以成佛,很快可以圆满佛的智慧了。

所以我们这样看,其实道理并不难,它也本来不难。就是因为书上讲的我们都没有做到,因此它变得很困难。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来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