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1、仪轨正受-加行仪轨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第四仪轨正受者。如大觉有(内少一横)云:“欲修令此生,应励恒修习,慈等四梵住,应除贪及嫉,以仪轨正发。”若修心已,于其发心获得定解,当行受此之仪轨。

第四仪轨正受者。如何发起菩提心的方法,第四部分是正受菩提心的仪轨。

如大觉有(内少一横)云:“欲修令此生,应励恒修习,慈等四梵住,应除贪及嫉,以仪轨正发。”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说的:“想要让菩提心生起,就应当精进、恒常地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应除去贪爱和嫉妒心,依照仪轨正式发起菩提心。”

若修心已,于其发心获得定解,当行受此之仪轨。若是对于发心已经获得决定的胜解,就应当正受菩提心的仪轨。

此中分三: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护不坏;三、设坏还出之方便。初中分三: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轨则。今初

正受菩提心的仪轨,内容分三:第一、是过去未受仪轨者令受;第二、是已受者,令守护不坏;第三、若失坏时,如何还出的方法。

第一、未受者令受当中,又分为三个部分:(一)所受的处所(从何处受);(二)能受的所依(以何身受);(三)如何受的仪轨。

首先介绍所受的处所。

觉有(内少一横)于尊长事次第中仅云:“具相阿阇黎”更未明说,诸先觉说:“具足愿心住其学处,犹非完足,须具行心律仪。”此与胜敌论师说:“当往具菩萨律仪善知识所,”极相符顺。十法经中由他令受,而发心者说有声闻,是说由彼劝令厌离而受发心,非说声闻为作仪轨。

觉有(内少一横)于尊长事次第中仅云:“具相阿阇黎”更未明说,这菩提心的仪轨,究竟要到那里去受呢?阿底峡尊者,在尊长事次第中,只说到要去“具相的阿阇黎”那里受,可是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什么是具相的阿阇黎?

诸先觉说:“具足愿心住其学处,犹非完足,须具行心律仪。”此与胜敌论师说:“当往具菩萨律仪善知识所,”极相符顺。诸先觉说:“只是具足愿心学处的善知识,是不够完备的,还必须具足行心律仪,才是具相的阿阇黎。”这个说法,和胜敌论师所说:“应当前往具足菩萨律仪的善知识处所。”非常符合。

十法经中由他令受,而发心者说有声闻,是说由彼劝令厌离而受发心,非说声闻为作仪轨。在十法经中,也有提到由声闻正受发心,但这种情况,是说由他劝勉厌离而正受发心,并不是说声闻为他正受菩提心的仪轨。

能受之依者。总如胜敌论师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圆满身及意乐。”谓天龙等其身意乐堪发愿心者,一切皆可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释论说:“厌离生死,忆念死没,具慧大悲。”谓于前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

能受之依者。未受者令受的第二部分,是说明能受的所依。就是说,这菩提心的仪轨,有那些身能受呢?

总如胜敌论师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圆满身及意乐。”谓天龙等其身意乐堪发愿心者,一切皆可为此之依。总的来说,如胜敌论师所说:

“善男子或善女人,只要具足圆满的身和意乐,都能正受发心。”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是天龙等,只要身和意乐能发愿心的,都可以作为发心的所依。

然此中者如道炬释论说:“厌离生死,忆念死没,具慧大悲。”谓于前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然而,什么才是最殊胜的能受之身呢?应当如道炬释论中所说:“厌离生死、念死无常、有智慧及大悲心。”也就是对于前面所说下、中、上士道的次第已经修习,菩提心也略能生起到转变心意为止,这样的身,就是最殊胜的能受之身。

如何受之仪轨分三:一、加行仪轨;二、正行仪轨;三、完结仪轨。初加行轨分三:一、受胜皈依;二、积集资粮;三、净修意乐。初中分三: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二、劝请皈依;三、说皈依学处。今初

未受者令受的第三部分,是如何受的仪轨。内容分三:第一、加行仪轨;第二、正行仪轨;第三、完结仪轨。

第一、加行仪轨当中,又分为三:(一)正受殊胜的皈依;(二)积集资粮;(三)净修意乐。

正受殊胜的皈依,再分为三:(1)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2)劝请皈依;(3)说皈依学处。

首先介绍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

远离罪恶众生之处,善治地基令其平洁,以牛五物涂洒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浇洒,散妙香花。设三宝像谓铸塑等,诸典籍等,诸菩萨像,安置床座或妙棹台。悬挂幡盖及香花等,诸供养具尽其所有。又当预备伎乐饮食诸庄严具。用花严饰大善知识所居之座。诸先觉等,又于先时供养僧伽,施食鬼趣积聚资粮。若无供具应如贤劫经说,其碎布等皆成供养,有者应无诸谄曲殷重求觅广兴供养,令诸同伴心难容纳。传说西藏诸知识在莽宇境及桑耶等处,于觉有(内少一横)前请发心时,觉有(内少一横)教曰:“供养太恶不生。”所供像中,须善开光大师之像,必不可少,经典亦须摄颂以上诸般若经。次如尊长事次第说迎请圣众,诵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应赞诵之。其次弟子沐浴着鲜净衣,合掌而听,尊长开示福田海会所有功德,令其至心发生净信,教彼自想,住于一一佛菩萨前,徐徐念诵七支供养。先觉多云:“龙猛寂天所传来者俱修七支,慈氏无着所传来者唯修礼拜供养二支。若修悔罪必须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踊跃欢喜方生。”不应道理。大觉有(内少一横)师于发心及律仪仪轨说:“礼敬供养等,”以等字摄略。尊长事次第中,于发心前明说七支,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则龙猛及寂天派中,亦当许不生。

远离罪恶众生之处,善治地基令其平洁,以牛五物涂洒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浇洒,散妙香花。先在远离罪恶众生之处(即寂静处),整治地面,使它平整、洁净,再用牛身中的五物涂洒在地面上(先选无病的黄母牛,用清净的水喂七天之后,牵到高处清洁的草原,再喂七天,取牠的粪尿,用清净的器具装起来,并且取牠的乳汁,制成酥酪,就把这五物制成丸,称为清净药物,有驱除秽物的作用),再用栴檀等上妙香水浇洒,增加它的香气,最后散布各种上妙的香花。

设三宝像谓铸塑等,诸典籍等,诸菩萨像,安置床座或妙棹台。接下来,设置三宝像:佛宝,是铸造或雕塑等的佛像;法宝,是经律论等三藏典籍;僧宝,是诸菩萨、大德、善知识等像。将这三宝像,安置在微妙的床座或案台上。

悬挂幡盖及香花等,诸供养具尽其所有。尽其所能的悬挂幡盖、香花等供养具。

又当预备伎乐饮食诸庄严具。又当准备伎乐、饮食等庄严具。

用花严饰大善知识所居之座。再用种种香花庄严陈设在大善知识所坐的床座上。

诸先觉等,又于先时供养僧伽,施食鬼趣积聚资粮。像历代先觉们,会在这之前,先供养僧伽、施食鬼趣等,来积聚资粮。

若无供具应如贤劫经说,其碎布等皆成供养,有者应无诸谄曲殷重求觅广兴供养,令诸同伴心难容纳。若是无力供养,也要像贤劫经所说的,供养上师一些碎布、一碗粥,其实一束花、一串念珠……,都能成为供养。如果有能力供养,就应该无谄曲、尽力地设法做广大的供养,使同伴们看了,心生惭愧而不能自容。

传说西藏诸知识在莽宇境及桑耶等处,于觉有(内少一横)前请发心时,觉有(内少一横)教曰:

“供养太恶不生。”传说西藏人在莽宇境内和桑耶等地,请求阿底峡尊者,为他们正受发心时,尊者就曾经告诫说:“供养如果太下劣的话,菩提心不生。”所以,应当尽心尽力地供养。

所供像中,须善开光大师之像,必不可少,经典亦须摄颂以上诸般若经。所供的佛像,必须是开光过的释迦佛像,这个佛宝一定不可少;至于法宝,也必须是略波罗蜜(如心经)以上的各种般若经。

次如尊长事次第说迎请圣众,诵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应赞诵之。接下来,就要如尊长事次第中所说的:“迎请圣众”,念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来赞诵。

其次弟子沐浴着鲜净衣,合掌而听,尊长开示福田海会所有功德,令其至心发生净信,教彼自想,住于一一佛菩萨前,徐徐念诵七支供养。其次,弟子沐浴,穿上洁净的衣服,合掌而听。尊长善知识先开示福田海会中所有功德,使弟子能至诚生起清净的信心,然后教他观想每一尊佛菩萨面前,都有自身恭敬而住,缓缓地念诵七支供养文。

先觉多云:“龙猛寂天所传来者俱修七支,慈氏无着所传来者唯修礼拜供养二支。若修悔罪必须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踊跃欢喜方生。”

不应道理。先觉们大多这样说:“龙树、寂天菩萨所传的仪轨,都是要修七支,而弥勒、无着菩萨所传的仪轨,只要修礼拜和供养二支就可以了。至于修悔罪支,一定要追悔到心惶惑不安为止;而菩提心的生起,则要具足欢喜踊跃才行。”这样的说法,显然不合道理。

大觉有(内少一横)师于发心及律仪仪轨说:“礼敬供养等,”以等字摄略。尊长事次第中,于发心前明说七支,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则龙猛及寂天派中,亦当许不生。因为阿底峡尊者在发心和律仪的仪轨上说道:“礼敬、供养等”,是以“等”字来含摄所省略掉的五支,而尊长事次第中,也明明在发心前说有七支。另外,如果说修悔罪和菩提心,必须达到所说的程度,那么,龙树和寂天菩萨的传承中,就没有人能生起了。”

第二者,次说于师须住佛想,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右膝着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初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请阿阇黎耶,今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乃至三说。次应为授殊胜皈依,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时从今起乃至未证大菩提藏,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归佛为师,正归于法,归僧为伴,具此总意乐。特如道炬论说:“以不退转心,”当发猛利欲乐,令如是心一切时中而不退转。威仪如前而受皈依:“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寂静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如是三说。皈依一一宝前,各一存念,及归法文句与余不同,皆如觉有(内少一横)所造仪轨。

第二者,次说于师须住佛想,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右膝着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初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请阿阇黎耶,今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乃至三说。正受殊胜的皈依,第二部分是劝请皈依。首先,对戒师必须住佛想,就是视师作佛;第二,对戒师礼敬、供养,即右膝着地,恭敬合掌,为发菩提心这件事而正请白:“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初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请阿阇黎耶,今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这样说三遍。如来、应供、正等觉,都是指佛。意思是说:“就像过去诸佛和入大地(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们一样,最初对无上菩提是怎么发心的,我某甲(说自己的名字),现在请阿阇黎(指亲教师,凡是传我们法或经教的老师,都能称为阿阇黎),也令我对无上菩提如此发心。”这样重复说三遍。

次应为授殊胜皈依,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接下来,就要传授殊胜的皈依,把世尊(佛宝)、大乘灭道二谛(法宝)、不退圣位的菩萨(僧宝),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

时从今起乃至未证大菩提藏,皈依的时间,是从今日起,一直到未证大菩提藏(藏,心要的意思)之前,为救一切诸有情故,为了救护一切的有情,(这是发心。具备对象、时间、发心这三个条件的,就属于大乘不共皈依。)

归佛为师,正归于法,归僧为伴,具此总意乐。我永远视佛为皈依的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修行的助伴,心里面这样忆念、思惟。

特如道炬论说:“以不退转心,”当发猛利欲乐,令如是心一切时中而不退转。特别要如道炬论中所说的:“以不退转的心,”也就是说,应当发起猛利的欲乐,让这个发心,在一切时当中都不退转。

威仪如前而受皈依:“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寂静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如是三说。然后,和前面一样的威仪(右膝着地,恭敬合掌)而正受皈依:“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寂静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这样重复说三遍。

皈依一一宝前,各一存念,及归法文句与余不同,皆如觉有(内少一横)所造仪轨。在皈依每一宝前,都这样地忆念。其中皈依法的文句,和其他的不同,这是依据阿底峡尊者所造仪轨中所说的。

皈依学处者,前下士时所说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

皈依学处者,正受殊胜的皈依,第三部分是说皈依学处。

前下士时所说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皈依之后,阿阇黎就应该为其解说皈依学处,内容和前面下士道时所说的学处相同。(请参阅“皈依三宝”)

积集资粮者。发心仪轨中,于此亦说修礼供等,释论中说修七支供,忆念诸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供诸尊长者,前供养时亦应了知。七支者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

积集资粮者。加行仪轨的第二部分,是积集资粮。

发心仪轨中,于此亦说修礼供等,释论中说修七支供,忆念诸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供诸尊长者,前供养时亦应了知。七支者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在发心仪轨中,说修礼敬、供养等;释论中则说,修七支供养来积集资粮,就是观想诸佛、菩萨或善知识、尊长,在自己的面前,然后诵七支供养文。关于七支供养的内容,不论采取菩萨行愿或入行论中所说的都可以。

修净心者。道炬论说慈心为先,观苦有情而发其心,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俱如前说。

修净心者。加行仪轨的第三部分,是净修意乐。

道炬论说慈心为先,观苦有情而发其心,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俱如前说。道炬论中说:“以慈心为先,观有情苦而发其心”,这是指要让慈悲的所缘行相明显,就像前面所说的内容一般。(阿阇黎这时,会特别开示前面所说七因果教授的内容。)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