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67、发菩提心的方法:七种因果教授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了解了发菩提心的原因,有三种原因以后,我们就接下来介绍发菩提心的方法。

讲到发菩提心,我们大家都发过;但是发得起来、发不起来呢?有时候发得起来,有时候发不起来。那为什么有的时候发不起来,有时候好不容易发起来,又退失呢?那就是有可能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没有学习过怎么发菩提心正确的方法;那也许是次第错乱,没有按照发菩提心的次第来修,所以可能没有正确的方法,可能没有按照次第,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

所以,发菩提心的方法,还有正确的次第,就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就是要来介绍这个发菩提心正确的方法,还有它的次第。

关于发菩提心的方法跟次第,它是有两种传承:第一种传承是阿底峡尊者所传的;第二种是寂天菩萨所说的,就所谓的“自他交换”,有这两种传承。那我们今天就先介绍第一个,阿底峡尊者所传的,就是关于“七种因果”的教授。

这七种因果,就是说它有六因一果、有六个因一个果。这六个因就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有了这六个因之后,你才能生出菩提心这个果来,所以它是六因一果,你有了前面六个因,你才可能发起菩提心。

这六个因,又有它的次第:一定是先从“知母”,然后才“念恩”。你把一切众生当作是你往世最亲爱的母亲这样来看,你才会像我们念那个母亲的恩:从怀孕开始,这一路过来,对我们有哪些恩。就是说我们对我们最亲爱的母亲,我们才能够生起那个念恩的心。那念了半天恩,你是不是要报答她呢?那就是要报答,所以一定是“知母”之后才“念恩”,念恩之后才“报恩”。

那怎么样才能报她对我们最大的恩德呢?就是给她快乐,希望除她的苦,所以你那个慈心跟悲心才能够生得起来。有了慈心、悲心,如果没有增上意乐的话,你菩提心还是发不起来,所以还是要再加上一个“增上意乐”。

那什么是增上意乐呢?就是说你不但是这样来想、这样来发心,而且你还真正这样去做,不是想想而已:“我给她快乐,然后我希望她永远没有痛苦”,然后想完就完了,你也不付诸行动。所以增上意乐的意思…,“意乐”就是你的发心叫做意乐,你的心怎么想,那叫意乐,你的心是好乐这样想的,叫做意乐;“增上”的意思(原来的想,怎么对她慈心、悲心只是想)是再增上,不只是想而已,还要再付诸行动,所以叫做增上意乐,你确实每天就是朝这个目标去做,确实去做到。

这个我们每一个在后面都会很详细地介绍,我们先了解阿底峡尊者他的传承、发菩提心这个传承,是怎么样来的,就是怎么样来修的,它是怎么样的次第,就是有六因一果,一定要按照这个因、六因,一个一个来修,然后你才能够生起菩提心这样的果来。

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开始发为什么发不起来?因为你没有这样一路来修,你没有按照这个次第。一个一个,一定是前面一个生起了,然后才有后面一个,你前面的没有生起,你不可能有后面的这个果。这就是先了解什么叫做“六因一果”,或者叫做“七种因果”的教授,它主要的内容,就是这样的内容:有六个因、一个果,一定要按照这六个因的方法跟次第来修,才能够生出菩提心这个果来。

了解它主要的内容之后,我们看起来它好像蛮多的,就是说真正一个一个修起来也需要一段时间。可能第一个“知母”就很难,因为你要把一切众生都当作是你的母亲,你往世的母亲;因为我们轮回这么久不知道,很可能你今天碰到这个就是,因为没有因缘碰不到,那你这一世既然会碰到,也许又成为你这一世的六亲眷属,家亲眷属,或者是亲朋好友。就是你为什么会碰到?一定有往世的因缘,要不然全世界人口这么多,为什么你偏偏碰到?那就说明你过去一定有跟他结过缘嘛,那他很可能就是你过去世,曾经最疼爱你、最关心你、最照顾你的母亲啊!所以除非我们能够做到第一个:把一切众生都看做是我们往世的母亲,我们才会生起那个念恩的心,就是在忆念母亲从十月怀胎,她是怎么样的辛苦啊,那整个过程,你才能够生起这个念恩的心,然后才有报恩嘛。

所以,没有第一个,后面统统没有了。你看“这个是我喜欢的,那个是我不喜欢的,这个是让我生贪爱的对象,就是我喜欢的;那个是让我生瞋恚的对象,那个就是我不喜欢的”,如果我们还有对象的差别,这个“知母”、这第一个就没有办法做到,那后面当然也不可能,就是说你会有对象的差别,你对某些人是能念恩的,有些人是不可以的,看到怨敌就不可以。

所以,虽然这个传承、这个教授非常殊胜,可是它需要很长的时间,很长时间不断不断地练习。

所以有一些人,就是他在修行的整个过程当中,也许他接触了很多各宗各派的,他也许是小乘也有接触过,什么内观禅啊、四念处啊,他可能有修过;然后大乘他可能也念过佛啊、修过净土宗,或者是也可能打过坐啊,天台止观修过止观啦;或者有到禅宗去参加禅七呀;或者是有参加过八关斋戒啊。所以光是显教,它就有八个宗,最早有十个宗,后来两个宗就没有了,没有继续传承下来。那大致上一般来说就是有八个宗,当然现在也不到八个了。这个说明什么呢?就是在显教里面就已经很多的法门,从小乘到大乘。那密教也很复杂嘛,各位师兄接触过的也知道:密教也是非常复杂,也是红教、黄教、白教、花教;然后还要再分:同一个白教,又四大八小什么的,又很多不同的传承;红教也是很复杂,也是很多很多的传承。

所以,从修行的经验来讲,如果你接触过小乘、大乘、金刚乘,然后你都可以把它融会贯通,把它回归到你的自性的话,那当然是很好;可是不是每个人他都一开始就能够做到,他这个过程当中,总是觉得会有一些矛盾冲突的地方,然后修这个就想到那个,修那个又想到这个,然后它们之间会不会互相矛盾啊?或者冲突啦?或者是我可不可能修这个就成就?像密教的话就是说“这个是不是我的本尊?”他光是找本尊,他就已经跑遍了所有的密教道场,问了很多仁波切说“我的本尊是哪一个?”他也许也还找不到他的本尊是哪一个。

我们为什么说这一段话呢?就说明我们修行的过程,可能接触很多的法门,但是我们可能没有办法选择哪一个法门是最适合我们的。没有关系,如果你觉得不想修这么多,然后也不想那么混乱,也不想那么复杂的话,有一个最简单的,就是你只要修一个就够了,这一个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如果你不想这么麻烦,你就修一个大悲心就好了。为什么一个大悲心就够了呢?因为大悲心生起来的话,如果你能够生起大悲心的话,从你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中间,大悲心都不断的话,你就能够圆满成就。因为有了大悲心,一切大乘的法,都很任运地就能够生起,就好像你一把就可以将所有大乘殊胜的内容全部掌握在你手里,就是因为你有大悲心,全部都抓住,因为你抓住大乘的根本,大乘的根本就是大悲心。

所以很多人以为说,我一定要明心见性啊,我每天就想怎样去找开悟啊,或者怎样修很厉害的气、脉、明点,每天就是“且却”、“妥嘎”,密教的人最喜欢修这些,或者哪一个本尊最厉害,看是要忿怒尊来调伏一切的恶缘,冤家债主,还是有的、没有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忿怒尊是最快,调伏一切怨敌是最快的;或者我要找哪一个寂静尊……把所有的时间跟力气全部都花在大悲心以外的那些法门上面,不是说那些不重要哦,我们没有说那些不重要,而是说你没有掌握到根本,你掌握到大悲心这个根本,其他其实就一定可以圆满了,所以你不用搞那么多都可以的。

可是你一旦舍弃了大悲心,然后不管你怎样修,禅定功夫再厉害,就算你修到见空性也好,或者你已经有神通也好,因为神通由定发嘛,你只要禅定很厉害,你就可能会看到将来会发生什么事,然后某某人可能是你过去什么人,就宿命通啊,天眼通可以看未来,宿命通是看过去。即便你修到这么厉害,你如果没有大悲心,也一样是不可能成就的,你就每天玩神通嘛,对不对?然后想练功夫的,他整天就在练功夫;想求开悟的,他就整天想求开悟,可是他不知道他为什么今天不开悟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就是没有大悲心;你有大悲心很快就开悟了。所以说了半天,就是要强调这个大悲心的重要。

那为什么大悲心这么重要呢?我们就分析它的理由,一定要有理由,才是心甘情愿接受说“对啊,听起来蛮有道理的,好吧,那我就修大悲心好了”,其他是副的,主修大悲心,其他算是加行。

大悲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为什么说有了大悲心,一切大乘法都掌握在你手中呢?那就先要问说:你为什么会生起这个大悲心?就是说你为什么会生起大悲心?是因为你不忍心见到众生的苦嘛。当然一开始没有同体大悲,不是见所有众生的苦你都不能够忍受,不会,一开始没有发这么大的心;可能就从我们的周遭:我们最亲爱的、我们最关心的亲朋好友开始,他可能得了癌症末期啊,他可能事业不顺啦、婚姻不顺啦、子女夭折……就是人间的不幸,种种的,我们都会生起那种不忍心他受苦的那个(心),然后想尽了办法,想要怎么帮他、怎么帮他,这是最初的大悲心,开始就是这样发的。

这意思就是说:在最初我们为什么会开始发起说“我一定要帮众生解除他们的痛苦”,为什么会发起这样的菩提心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众生受苦”,是这样来的。所以最初的大悲心是让我们发菩提心入大乘的,没有大悲心的话,就不可能入大乘。所以大悲心在我们修行的最初,它是最重要的。就是说你什么时候发起菩提心,你就什么时候入大乘。所以是什么让我们入大乘的呢?就是因为你不忍心看到众生苦,然后就发这个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远离痛苦——这个大悲心一生起来,接下来就是菩提心,这个我们会讲到那个次第,为什么悲心之后就会有菩提心。所以就变成说大悲心是让我们入大乘的根本,所以它在我们修行的最初是很重要的。是什么让你入大乘呢?就是大悲心,所以大悲心在最初是最重要的。

那在进入大乘之后,是什么力量,让我们不会再退失菩提心然后堕回到小乘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大悲心。所以,大悲心在行菩萨道的中间也是最重要的。最初虽然是可以因为大悲心入大乘;可是等到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又常常会退心,常常发菩提心,可是又常常退心。

为什么会退心呢?就是很多理由嘛,可能每个人的理由不一样,但是很多是因为看到众生数量这么多,然后就心生退却,想说“无量无边的众生,我要度到什么时候才度得完?我还是自己解脱比较快,自己了生死比较简单,这么多众生,我怎么可能度得完?我连我周遭的家人都度不了,何况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很多有这样的经验嘛,都觉得家人很难度,对不对?很难,对不对?对啊!我身边的这几个人,可以数得出来的,十个指头都还没数完,我都度不了,那何况是无量无边的?啊,罢罢罢!算了吧,就退心啦!

所以,有时候是因为觉得无量无边的众生,然后众生又这么难度,我要度到什么时候?可是我们念过《百法》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就不怕了,对不对?时间相不可得,二十四不相应行法都是第六意识分别才有的。宇宙、法界里面是没有时间的,也没有数量的,数量也是二十四不相应行法里面的,时间、空间、数量,这个都是不可得的,只是你第六意识的分别。

所以你想到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么多,“多少”是数量嘛,对不对?那我要度尽一切众生才成佛的话,我是不是很慢?所以我要自己解脱比较快,这个“快慢”是时间相嘛,对不对?在空性的智慧里面没有快慢,也没有多少,这个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所以《百法》也还是蛮好用的,你了解《百法》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一切法它的自性是空的,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所以你就不会在意说多还是少,快还是慢,没有这样的分别,你才不会退心。这是第一种情况,就是看到有情的数量这么多。

第二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很难度嘛,众生很难度,身边的人都度不了,何况是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么难度的众生。想说“我已经想尽了所有的办法,费了我所有的力气,怎么讲,他就是不听,所以反正我说也没有用,那我干脆就不说了,我就把他放弃了。”那就是退心了嘛。你本来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然后要成佛的。好啦,这个也不想度,这个很难度,这个说不得,那个劝不听,那个打不醒,统统把他放弃就算了,这个度不了,那个度不了,到最后就没有众生可度,全部退退退退退,本来发菩提心说我要度尽一切众生,退退退,退到最后,算了、算了、算了。对啊,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尤其是我们很热心的时候,有没有?老是泼冷水,一直泼冷水。

所以,是什么力量让你这个时候也不会心灰意冷呢?就是靠大悲心嘛。所以能让我们不退堕小乘的就是靠大悲心,所以这个修行的过程就是靠大悲心,从头到尾就是靠大悲心在支持;一旦大悲心退失了,你的菩提心就没有了。所以,大悲心在我们的整个修行过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退心原因就是:听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啊!还是从入资粮位才开始算哦!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入资粮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住的初住就是十信位,还没有入初住,就是说你十信位还没有圆满之前,不管你修多久都不算哦!都不算在三大阿僧祇劫里面哦,要开始入初住才开始算。我们现在可能也不知道还在干什么,可能资粮位都还没有入,所以那个三大阿僧祇劫其实还跟我们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连十信位都没有入的话,连初住位都没有入的话,那真是很遥远的事情哦。

修行那么难,众生那么难度,时间这么长,又罢罢罢,算了,所以又退心了。所以一般来说,第三个理由,就是说菩萨道这么难行,时间又那么长,三大阿僧祇劫,就是无量劫的意思,就是说已经多到没有那个数字了,所以只能说“无量劫”这么长修行的时间,所以心一退,又堕回小乘了,就只管自己的修行了,不要管众生的事情。太麻烦了、太困难了,时间太长了,又很难度。所以这个时候让我们心不会退堕到小乘的,就是靠大悲心。

所以说大悲心在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非常重要,是最重要!是大悲心让我们能够不会整天抓着自己的感受不放。那个整天只想到自己的,他自己苦就苦得不得了,自顾不暇,所以他也不可能有那个…,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没有办法去帮到其他的众生,那个就是因为他只管自己的苦乐,不管众生的苦乐。

可是一旦有大悲心,就反过来了:你不会管自己的苦乐,你一心只希望众生快乐,一心只想到怎么样让一切众生得利益,你想的只是众生的事情,不会想到自己的,所以自己苦啊乐啊,没有什么差别。也许他有空性的智慧,因为苦乐也无自性嘛,苦自性不可得,乐自性不可得,所以苦乐也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都是无自性、空的嘛。所以苦的当下,他也可以把它空掉,乐的当下也是不可得的,也没有什么好耽著的。所以有空性的智慧可能比较做得到,就是说自己的苦乐他不会很在意,但是他很在意众生是不是真的快乐,是不是现在正在受苦,那个是他比较care(在意)的,那就是因为他有大悲心。

大悲心也让我们心永远不会厌倦,心也不会轻易就舍弃众生,不会轻言舍弃众生,不会一点点小事情跟他闹得不愉快,就“啊,撤撤撤…”他就变成的怨敌了,不会这样,不会很小的事情然后心就弃舍众生。所以什么力量让我们心对度众生这件事情永远不会厌倦?然后也不会弃舍众生?也是靠大悲心。

当然,大悲心也能够让我们在整个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再难行也能够行,也是靠大悲心。也就是因为能够坚持,靠大悲心坚持整个菩萨道的过程,因此才能够圆满地积聚成佛的资粮、智慧跟福德资粮,也是靠你这个恒心跟毅力可以一路撑过来,没有退心,你才可能圆满一切资粮而成就佛的果位,一定要坚持到底才能够圆满成就。

那你说成就之后还要不要大悲心啊?成佛以后要大悲心吗?成佛以后如果没有大悲心,他就入涅槃去了,跟小乘一样,自己成就,就入涅槃。所以是什么力量让成佛之后祂不会入涅槃?就是靠大悲心,我们说“悲不入涅槃”。所以大悲心在最后,成佛也是最重要的。

那这样来看,是不是你只要修大悲心就够了?从初发心它最重要;整个菩萨道的过程最重要;成佛,还是靠大悲心才不会入涅槃,也是最重要,是不是大悲心就够了?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靠大悲心啊!修这个法门就可以了,其他的是加修,其他也是很重要;不然又有人会有意见,因为每个人都觉得他修的那个法门最殊胜,所以我们不能说他的法门不好,就是统统都好,可是大悲心为根本,这样好不好?可以哦?可以通过了。有大悲心这个根本,然后你再修其他一切法门都能够成就。这就说到大悲心的重要。

所以,你不想修行修得这么复杂,修这么多法门,那你就可以修一个大悲心,有了大悲心,你就能够圆满你的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圆满就成佛了,所以修一个大悲心就能够成佛。

另外呢,我们也要讲到这个“六因一果”,我们在分析这个六因一果的内容,发现它也是以大悲心为因果:就是从“知母”、“念恩”、“报恩”到“慈心”是生起大悲的因;“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是大悲心的果,所以我们分析这个六因一果的内容,发现它也是以大悲心为因果。那我们就知道大悲心非常重要。

大悲心既然是大乘道的根本,那我们怎么发起这个大悲心呢?我们都很想对别人有大悲心,但是有时候会做不到,为什么会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偏心,没有一个人心是在中间嘛,都有偏,所以每个人偏心,所以他没有办法对每一个众生都做到大悲心,就是因为他有对象的差别。我们会对自己亲爱的人有悲心:我们最关心、最爱的人,他生病的时候,我们也是着急得不得了,我们会遍访名医啊,到处打听啊,有什么医药对他现在是最有利的,一定是费尽千辛万苦,从国内找到国外去,还上网查资料,一切努力都是希望能够帮他除苦嘛——那个就是大悲心,希望他赶快能够脱离这个病痛的苦,那个就是大悲心啊。所以我们对最亲爱的人没有问题,一定有大悲心的,他生病的时候,我们恨不得帮他生、帮他病啊,苦的时候也恨不得帮他苦啊;可不可以帮他死?如果可以的话,你够爱他,“为你死也甘愿”,这就是大悲心啊,所以爱得越深,悲心就越切。

反过来,你对你的怨敌可以做到吗?他生病的时候,你有那么尽心尽力去帮他找药方吗?会不会?你可能帮他病吗?可能帮他苦吗?可能为他死吗?门儿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不但不可能做到,还怎样?心里偷偷高兴,对不对?他越苦,你越乐,对不对?因为你很恨他,所以恨得越深就越高兴,就越没有悲心。你看,多大的差别!所以我们有偏心嘛,一定有的,对不对?

对那个不认识的人呢?有没有悲心?跟我没关系啊,所以我也不可能像对我亲爱的人这样,他有苦的时候,我会像对我最亲爱的人这样不忍心,不会啊!因为我跟他没关系啊;我也不会像对怨敌这样很高兴,他越苦我越高兴,也不会,所以有没有悲心?你都不痛不痒,当然没有悲心,对他没感觉。我们是说凡夫啦,各位菩萨不会,各位菩萨只要看到都会帮忙,不管他是认不认识的,一旦行菩萨道,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是分析说,为什么一般的人没有办法做到普遍的悲心呢?同体大悲,为什么没有办法做到?就是因为他有对象的差别,他对怨、亲、中庸就是不一样。怨、亲、中庸(就是不认识,不是怨敌,也不是最亲爱的人,那个我们就称为中庸);一般人就是有这三种对象的差别,所以他没有办法全部都做到有大悲心,只能对自己有贪爱的人。最亲爱的人就是你最贪爱的嘛;那个怨敌就是你最瞋恚的。

所以既然有怨、亲、中庸对象的差别,当然就没有办法做到平等的大悲心了。所以我们就知道,如果想做到大悲心,就一定要先除去对象的差别,这就是我们要修啊,修到怎么样平等对待一切的众生,你的心都是平等的,你的心修到平等心了,没有对象的差别之后,你才可能平等大悲心,才可能对一切众生都做到平等的大悲,就是除非你的心平等了,没有对象的差别,才可能做得到。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到,那怎么才能做到对一切有情平等的对待呢?我们有方法的:就是把他当作是我最亲爱的人来看待。我们刚才分析过了嘛,我们对亲爱的人,恨不得帮他病、帮他苦,甚至可以为他牺牲性命。最亲爱的所有对象里面,什么对象能够让我们很快地就生起念恩、感恩的心?就是母亲。所以除非我们把一切有情都看做是我们往世的母亲(当然包含这一世的母亲),我们才可能对一切众生都生起平等的大悲心,理论是这样子,除非我们做得到。

所以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我往世最亲爱的母亲,这个就是第一个:“知母”。知母的意思,就是一切的众生都可能是我往世的母亲,我这样认知了之后,我就可以慢慢练习,让自己做到,把一切众生看做是我往世的母亲。既然是我的母亲,当然我要念恩就很容易了,因为母亲一定是最疼爱我,最照顾我、最关心我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忆念她对我们的恩德——这个就是念恩的部分。既然对我有大恩德,那我应该怎么去报答她这个恩德呢?——那就是报恩,这就是第三个了。知母、念恩、报恩,同时我当然也希望她永远快乐,这个慈心就能生起了,希望他永远快乐;然后不要有痛苦,不要有痛苦就是悲心生起来了。所以我们说从知母、念恩、报恩到慈心,是生起大悲的因,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再分析它的因果:从知母、念恩、报恩、到慈心,是生起大悲的因,所以你一定先有知母,然后你才会去念恩,然后才想到怎么报恩,希望他快乐,希望他永远没有痛苦这个悲心就能生起了。慈心跟悲心是互为因果的,就是说你只要做到前面的知母、念恩、报恩的话,你就一定会有慈心跟悲心生起来,因为你想要报恩嘛,那一定是想尽办法让她快乐,然后想尽办法除去她的痛苦,所以你那个慈心跟悲心就一定会生起,所以慈心跟悲心是互为因果,有慈心就有悲心,有悲心就有慈心。

那为什么说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是大悲的果呢?因为对一切众生一旦有了大悲心,但不一定能够生起菩提心,就是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菩提心,不一定有了大悲心之后你就一定可以很顺利地发起菩提心。

我们前面讲过,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个增上意乐呢?我们现在要分析为什么。因为如果讲到悲的话,小乘也有啊,小乘也有修四无量心,有没有?慈、悲、喜、舍,所以讲到慈、讲到悲,小乘也有啊。那你现在讲这个悲,跟小乘有什么差别?小乘的“悲”,没有办法变成菩提心,但是我们现在讲这个大悲心,加上增上意乐之后,它就能够生起菩提心,所以这是小乘跟大乘的差别。

小乘他每天就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快乐、还有乐因;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远离苦及苦因,有没有?四无量心都是这样念的。或者一切有情都一样,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得到乐、还有乐因;乐因就是善,因为你行善,所以有乐这个果,所以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得到乐的果、还有乐的因,就是他发慈无量心的时候,他是这样想。悲无量心,就是这样想、这样发愿:愿一切有情都能远离苦及苦因。苦因就是造恶业,造恶业所以会有苦的果,所以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远离苦,就是苦果,还有苦的因,就是说他不要再造恶业了,然后能够永远远离这个苦的果,因为没有恶业,就没有这个苦的果。能够行善,所以有乐的因,因此他有乐的果,行善就是乐的因,然后他就能够得到乐的果。

他每天就是这样念而已,他有没有去做?他有没有发愤图强?精进勇猛?勇猛精进去做?有没有?就每天这样念而已。随缘做,我们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做,等一下又被批评,被小乘批评“说我们都没有行善,都没有去帮助众生”。有啊,因为他们也是有去做一些慈善,对社会有一些帮助的慈善,但是相对大乘来讲,是没有这么积极。

我们可以说一个比喻,为什么说小乘的慈无量心、悲无量心没有办法变成菩提心,没有办法发展成菩提心,就是因为他每天这样念的时间比较多,实际去行的时间跟机会比较少,为什么会这样?不是他们不要,而是他们走的是解脱道,懂吗?解脱道的意思,就是说你要赶快解脱这个三界,赶快跳出轮回,所以你不可以有太多的攀缘,懂吗?就是因为他们修行的法门就是要在阿兰若处,好好地修止观,然后要断除所有对外的攀缘心,然后你才可以得定,开发解脱的智慧,这是因为他们走的是解脱道,所以他们一定不能有太多的攀缘,因为攀缘就会让他没有办法得止嘛,没有办法开发解脱的智慧,所以他的解脱道就变成很难行。因为是要赶快解脱,所以他们就不可能花很多的时间跟力气,全部都用到怎么样去回馈社会啊、怎么样去帮助大众啊、怎么样去深入灾区啊……,因为他每天忙这些他没有办法解脱,懂吗?除非他有大乘的见地,就是我们昨天讲的,除非他明白利他就是自利,OK啰,他就很喜欢去救灾了。可是因为他们没有大乘的见地,所以他们就想说:怎样一心一意地赶快走这个解脱道呢?那就是一定要住在很寂静的地方,然后才能修止观,不可以有太多的攀缘等等。不是他们不对,而是说他们走的是解脱道。

大乘走的不是解脱道,是菩提道,菩提道是不能够远离众生,因为离开众生,你没有办法成就你的布施;离开众生,你也没有办法圆满你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统统没有办法成就,你六度、十波罗蜜都不能够远离众生;远离众生,你没有办法成就,没有办法圆满这些资粮、菩提资粮。所以大乘走的路线一定不能够离开众生,离开众生,他没有办法成佛的。所以就变成说他是比较积极的、主动的,他不只是想而已,不是想说“我希望一切众生快乐,希望一切众生远离痛苦”,然后今天的功课就做完了,不是这样而已。

所以举一个例子,就好像说我们有一个最疼爱的小孩子是独生子,家庭里面就是这么一个独生子,所有宠爱于一身,从阿公、阿嬷开始,到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是最疼爱他的。他有一天在池塘旁边玩耍,一个不小心就掉到那个池塘里面,那个池塘很深,母亲看到就喊啊:不得了啦!她最心爱的独生子掉到水里面去了,“你们赶快来救啊!救人啊!Help!”又哭、又闹、又叫的,谁啊!赶快救啊!结果他的父亲、小孩子的父亲刚好从外面回来,一看到,不得了了!我的爱子现在在那个水里面,二话不说,咚!跳进去,就把他救上来。

这个母亲就是小乘,父亲就是大乘,很实际的例子,他直接就做了,直接把一切众生从苦海当中就救拔出来,没有那么多理论的,也不用在那边想啊,怎么办啊,没有怎么办,就是去做就对了!那个母亲在岸上喊了半天,她就是没有办法把他救出来啊,所以她怎么说、怎么想都没有用,这就是大乘跟小乘的差别。所以我们才会说小乘他虽然有发四无量心,但是他没有办法引发菩提心。

但是大乘菩萨可以,就是因为他有增上意乐,我们现在讲的就是增上意乐,他不但这样想、这样发心,而且愿意担起一切众生的重担,为众生除苦的重担一肩扛、扛在自己的身上,不会埋怨、也不会叫苦、也不会叫累、也不会叫众生很难度,没有,因为他忍辱波罗蜜圆满,所以他不会complain(抱怨),所以很心甘情愿地就担在自己身上,每天就是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每天就是在为众生拔苦,想的都是怎么样帮众生除他的痛苦啊。

所以现在我们就在讲这个增上意乐,这个叫做增上意乐:就是不只光想而已、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扛起一切众生的重担在自己身上,这个就是增上意乐。所以誓愿担起一切众生的重担在身上,这个就称为增上意乐,有了这个增上意乐,当然就能够引发菩提心。所以我们才会说,增上意乐跟菩提心是大悲心的果,就是说它这个增上意乐怎么来的?大悲心来的,所以增上意乐跟菩提心是大悲心的果。

我们就可以得一个结论:这个六因一果的教授,也是以大悲为因果。

讲到这里刚好一个段落。正式起修,我们就明天再说好了,因为这中间如果要讲的话,会讲不完正式起修的内容。我们今天只是强调大悲心的重要,因为有了这个见地之后,我们才可以正式来修这个法门。

我们今天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